蓮的民風民俗典故風景
❶ 關於蓮的民俗、傳說、風景、飲食
公元前約500年,蓮來花傳入埃及,可能是自由波斯人帶去的。古埃及人裝飾廟宇柱頂的「蓮苞」,仿自睡蓮,而荷馬史詩「奧蓮賽」(Odyssey)其實是喝了用落柘棗(與蓮沒有關系)釀制的飲料而進入逸然忘卻煩惱的境地。希臘作家希羅多托斯描述埃及植物的時候寫道:「河中生長著一些像玫瑰的百合,果實生長在像黃蜂窩的莢里,有很多像橄欖核大小的果實可以食用,可以吃鮮的,也可以吃乾的。」他所說的顯然是蓮花。
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是表示純凈和斷滅的一個主要佛教象徵。它代表一切活動的鼎盛階段,而進行這些活動是為了完全避免墮入輪回之錯誤。佛菩薩端坐或站立的蓮花寶座象徵著他們的神聖本源。佛菩薩被想像成是潔白無瑕、極盡善美的,其身、語、意是絕對清凈的。佛菩薩顯現在輪回之中,但他們絕沒有受到不潔之物、意障和心障的污染。
❷ 蓬萊的民風民俗
1、勤勞耕作節儉持家的農民習俗
蓬萊縣農民素有勤勞耕作、節儉持家之風。舊時,農民家庭一般是男人從事田間勞動,婦女料理家務。建國後,婦女從家務中解放出來,務農、務工、經商,同男人一樣。
農民一般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習慣。大忙季節,亦"起五更,拉半夜",早、午飯由婦女或兒童送到田間地頭。田間勞動,一般早飯前不休息,上午休息一次,下午休息兩次,即"一氣兒朝飯兩氣兒晌,三氣兒晚飯不用講"。
舊時,農家一般在秋收秋種結束後,將豆秸、花生秸、地瓜蔓等用鍘刀鍘碎,垛於場院上,或堆於閑房內,俗稱"鍘場"。全家人吃一頓面條,稱吃"鍘場面",標志一年辛勤勞作基本結束,"地了場光",進入農閑季節。
2、供奉龍王祈求平安的漁民習俗
沿海漁民有供奉龍王、海神娘娘之俗,每逢節日和出海前,擺設供品,點香燒紙,祈求平安。新船下塢,船主擇"黃道吉日",船頭披彩,船桅掛紅旗,設供品,點蠟燭,焚香紙,鳴鞭炮,行大禮。船主用硃砂筆為新船點睛、開光。高呼"波靜風順"、"百事大吉",送船入海。
出海捕魚前,舉行祭祀,鳴鞭炮,焚香燒紙,敲鑼打鼓,祈求平安。每逢初一、十五,漁民家屬於海邊為親人祈禱、祝福。漁船滿載歸來時,於船桅掛"布挑子",向鄉親報喜,鄉親們上船祝賀。
(2)蓮的民風民俗典故風景擴展閱讀:
蓬萊名勝古跡
1、蓬萊閣景區
蓬萊閣是中國四大名樓之一,素以「人間仙境」之稱聞名於世,其「八仙過海」傳說和「海市蜃樓」奇觀享譽海內外。
歷經風雨滄桑,如今已發展成為佔地 5.8平方公里,以蓬萊閣古建築群為中軸,蓬萊水城和田橫山為兩翼,四種文化(神仙文化、精武文化、港口文化、海洋文化)為底蘊,山(丹崖山)、海(黃渤二海)、城(蓬萊水城)、閣(蓬萊閣)為格局。
戚繼光故里、登州博物館、古船博物館、田橫棧道、合海亭、全周影院、水師府、中國船舶發展陳列館、海濱和平廣場及黃渤海分界坐標等20餘處景點為點綴,融自然風光、歷史名勝、人文景觀、休閑娛樂於一體的風景名勝景區、休閑度假勝地,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三仙山·八仙過海景區
三仙山風景區位於蓬萊黃海之濱,西與八仙過海景區、三仙山溫泉相毗鄰,北與長山列島隔海相望,是一處集旅遊觀光與休閑度假於一體的綜合性景區,更是山東半島黃金旅遊線上的一顆璀燦明珠。
園內古木參天,奇石各異,碧水盪漾,珍禽嬉戲,既有北方皇家園林之雄,又有南方私家園林之秀,集中國古典園林之大成,展示出一副人與自然和諧、天人合一的美妙絕倫的畫卷。其中重108噸的世界第一大整玉卧佛、重72噸的整玉立觀音、重260噸的十一面觀音為景區鎮園之寶。
❸ 普陀山的民風民俗 文化遺跡 民間藝術 傳說故事等
觀音像開光時顯靈
❹ 有什麼關於蓮花的民俗,傳說,風景,飲食
在佛教問世後,佛教徒也採取了以蓮花為佛教的主要象徵。據說後來成為佛祖的悉達多太子出世後,立刻下地走了七步,步步生蓮。所以蓮就成了他誕生的象徵。從公元一世紀左右開始,佛祖的塑像便已常常是在蓮台上的坐像了,他的坐姿,或為蓮花坐或為吉祥坐,成為佛教僧人打坐時的典型坐法。按照大日經的解釋,「左足先著右上,右足次著左上,名為蓮花坐;單足著右上,名為吉祥坐。」佛教徒相信蓮能反應修行程度,認為高僧誠心念佛,則西方七寶池中即生蓮花一朵,若能精進,則其花漸大,倘或退惰,則其花萎落。又相信:「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往生阿彌陀佛剎者,皆於七寶池蓮花中化生。」 蓮隨著佛教,流傳到亞洲的每個角落。在爪哇的婆羅浮圖佛壇上,在緬甸的蒲日古城,泰國的素可泰市和高棉的吳哥窟等地的大廟里,在斯里蘭卡的鍾形塔里,巴厘島的葬藍上和西藏的符籙上,都可以看到蓮的圖畫,西藏的喇嘛教佛教著名的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彌吽」中,其中的「叭彌」的意思便是蓮花。 蓮花在中國有深邃的文化淵藪。唐代將佛教立為國教後,蓮花備受人們敬愛。佛祖釋迦牟尼的家鄉盛產荷花,因此佛教常以蓮花自喻。《本草綱目》載:「釋氏用為引譬,妙理俱存」。佛國也指蓮花所居之處。也稱「蓮界」。佛經稱「蓮經」,佛座稱「蓮座」或「蓮台」,佛寺稱「蓮宇」,僧舍稱「蓮房」,架裟稱「蓮衣」等等。蓮花圖案也成為佛教的標志。佛教的建築、裝修、器物也都有蓮花圖案。 從前,有一位姑娘住在一個偏僻的山村裡。那裡有一條河圍繞著村子。有一天,那條河枯竭了。為了家人,姑娘整天四處奔波,只為找到少的可憐的水。 在一個有霧的早晨,她一個人沿著河走著,心裡滿是憂愁。突然,一個聲音清清楚楚傳入她的耳朵:你的眼睛真美。她回頭的剎那,就見河裡淤泥中有一條魚看著她。那是一條美麗的魚,他身上的鱗片就像天空那麼藍,他有一雙溫柔的眸子,他的聲音也是那麼清澈透明。 那一眼,註定了一個傳說。 魚對姑娘說,如果姑娘願意常常來看他,讓他看見她的眼睛,他就可以給她一罐水。當然那無非是一個借口而已。魚兒的心靈和她的心靈一樣纖塵不染。於是,姑娘每天早晨都會和魚相會,魚也履行著他的承諾。每一天,家人總會不停的追問水的來歷,但姑娘只是笑而不答。 他們雖隔水相視,但一種心境卻可相通。第三天,姑娘發現自己愛上了魚。在晨霧里,綿綿情話近乎不真實,最後,魚對姑娘說:希望她做他的妻子。魚從河裡出來,到岸上擁抱了姑娘。他們就這樣結為夫妻。 故事並沒有結束。 終於,有一天村子裡的人看到了他們相會的情景。他們認為魚對姑娘使用了妖法。於是,他們把姑娘關起來,拿著刀叉、長槍來到河邊。叫出魚,用他的妻子威脅他。在他現身的那一刻,他們下手了。魚在絕望中死去。然後,人們抬著魚的屍體凱旋而歸。他們把魚的屍體拋到姑娘的腳下,幻想她會醒過來。可,那隻換來她的心碎。 她抱起已經冰冷的魚,向小河走去。倘若時間無法治癒傷痛,死亡總是可以的。他們就那麼在人們詫異猜忌的目光中死去了。但,他們的子女卻在水中世代繁衍。那就是今天的睡蓮。 七月放蓮花燈
❺ 舉出與「蓮」相關的民風,民俗,典故,傳說,風景等的例子
(一)布依族神話傳說。描述一對布依族年輕夫婦,為了給人類帶來光明,捨身化為太陽 (布依語叫當萬)和月亮(布依語叫蓉蓮)的動人故事。傳說天帝成天尋歡作樂,把給人間 以光明的紅、白元寶常常收藏起來,因此人們在地上經常是漆黑一團。虎威神將諫請天 帝把元寶拿來給人間以光明。天帝不但不給,反而大發雷霆,一怒之下,用草葯根把兩 個元寶煮死,連同虎威神將一起,壓在人間紅水河邊的卧龍山上。當萬和蓉蓮克服了千 難萬險,爬到卧龍山頂去質問天帝,天帝卻不予理睬。虎威神將給他倆託了一個夢,他 倆按夢中所講的辦法,用眼珠砸破巨石,救出了虎威神將。虎威神將得救後,就對他倆 說:「若要使兩個元寶還原發熱發光,除非要有人把它們吞下肚裡,人體被燒化後,元 寶立即還原,飛上天去,用光和熱照耀人間。」夫妻倆聽了,毫不猶豫,當萬吞下紅元 寶,身體立刻燃燒,飛到天上變成了太陽。蓉蓮也吞下白元寶,化身飛到天上變成了月 亮。從此天上有了太陽和月亮,人間隨之有了光明。布依族為了紀念這對舍己為人的夫 妻,就把太陽叫當萬,把月亮叫蓉蓮。
(二)三月三的傳說(荷花傳說)
從前有一座山,山上有一座廟和一個庵。廟里一個和尚與庵里的一個尼姑相好,隨著日子的長遠,兩人的恩愛與日俱深。可是,同是出家人,不能結成夫妻,只能時常暗中相會。
有一年的三月三,他們在一個湖邊相會,被一個叫花子發現了。那叫花子本也是無意中路過,無奈黑夜裡那叫花子的形象頗似她庵中的住持,尼姑嚇慌了,一慌之下竟跳湖自盡了。和尚見尼姑跳到湖裡去了,他也不知那湖水的深淺,一心只想救起尼姑,結果也被淹死了。叫花子撞到和尚與尼姑的好事後,難為情地急急走開了。可是緊接著聽到兩陣水響,又聽到和尚在水中呼喚尼姑的聲音,料是尼姑含羞自盡,想想全是自己的過錯,於是就急忙轉身,趕緊跳到湖裡救人。怎奈他們都不識水性,最後都被淹死在湖裡。這一幕悲喜劇,世人誰也不知,唯有土地菩薩全都看在眼裡。他同情他們的遭遇,可是卻不能救活他們,因為那和尚與尼姑畢竟犯了佛門的戒律!
和尚與尼姑的屍體很快被湖裡的大魚吃掉了,骨頭飄到一塊兒,漸漸沉入湖底的淤泥中。魚兒嫌叫花子身上有股臭味,而沒有吃他的屍體,叫花子的屍體便浮到了水面上。和尚與尼姑都覺得自己死得冤枉,雙雙向土地菩薩訴冤,說:「我們在人世不能成為夫妻,能不能讓我們沉入淤泥的屍骨節節相連,並給予一點生機?」土地菩薩說:「因為你們違犯佛門的清規,死後只能與污泥為伴。但念你們都是人,人世間男女相愛並無過錯,故准許你們的屍骨在污泥中節節相連,恢復生機。」
和尚與尼姑的魂靈見土地菩薩應允了,又得寸進尺,要求每年出來看一看世界。土地菩薩心腸軟,竟也答應了,但是規定他們不能離開污泥。每年要到他們的忌日三月初三才能鑽出水面探看世界。
叫花子的魂靈見和尚與尼姑都獲准恢復生機,也前來向土地菩薩說:「雖然和尚與尼姑的死是我害的,可我是無意的,能不能也讓我恢復生機,每年到世間玩一段時間?」
土地菩薩覺得叫花子言之有理,便說:「好吧,你就變一條水蛇,每年三月初三去看世界。」
後來,和尚與尼姑的白骨長成人類喜歡吃的蓮藕,節節相連,節節有孔,以示他們心心相通,節節之間長滿細絲,即使折斷,也可相連。和尚讓自己長成荷葉,尼姑讓自已長成荷花,每年三月初三,荷葉先捲成尖角鑽出水面的,然後才慢慢舒展開來。荷花本來也是在三月初三鑽出水面的,怎奈她對過去的事感到難為情,要待荷葉長大了、長多了,她才從空隙里羞答各地鑽出來。
水蛇當然不會害羞,每年三月初三,他便迫不及待地從土洞里鑽出來。
因此,便有了「年年有個三月三,蛇出洞來藕出簪」的諺語。
(三)並蒂蓮
傳說很早以前的一個村中有一個荷花塘,塘里年年長滿了美麗的荷花。塘東住著一個姓洪的員外,家裡很有錢,可四十多歲了卻還沒有兒女。這一年,員外妻子懷了孕,洪員外日夜燒香敬佛,求菩薩保佑他得個兒子。
可是生下來的卻是一個女孩兒。洪員外悶悶不樂。他妻子為了安慰員外,便和員外商量,把這女孩兒當兒子來養,對外人就說生了個男孩子,給孩子取名叫賽郎。後來賽郎慢慢長大了,裝束打扮就一直象個男孩子一樣。十二歲時,洪員外在荷塘前面建了座書館,請熟師教賽郎讀書。外面都以為賽郎是男孩兒。
再說這塘西住著一戶姓白的人家,老夫妻倆生活還過得去,就是沒有兒子。他老婆曾生過三個兒子。都沒活過周歲便死了。為這事老白曾經幾次找人算過命,都說他倆是「命里無兒」.這一年,他妻子又有了孕。老白心想:「生女兒還能活,若生下男兒來怕又保住。他妻子便想了個辦法:」若生下兒子,只把他當女兒養,就不會再死了。「後來,真的又生了個兒子,夫妻倆便給這孩子戴上耳環,取名叫貞娘。貞娘長到十三歲,穿戴打扮起來比女孩子還標致。老夫妻疼兒子,想盡辦法要供貞娘讀書,聽說東村洪員外家立了書館,便求人說情,每月供先生二斗米,把貞娘送去讀書。外面人都以為貞娘是女孩子。貞娘到了學堂,和十幾個孩子很合得來,特別和賽郎更要好,每天上學在一個書桌上讀書,下學時兩個人要在荷花塘邊玩一陣子才分手回家。同學們看他倆那樣親近,有一天,趁老師不在,就鬧著玩,要賽郎、貞娘拜花堂,誰也不知道賽郎是女,貞娘是男。賽郎也以為貞娘真的是女孩,貞娘也以為賽郎真的是男孩。
一晃,好幾年過去了。賽郎已經十五歲,貞娘也十六歲了。兩個人時常想起剛入學時拜花堂的事來,賽郎心想:貞娘這個人又聰明又和氣,才學又好,將來誰娶她做老婆,真是幸福。貞娘也這樣想:自已若真的是女子,一定要嫁給賽郎。
眼看又過了兩年,學生們都要分手了。賽郎對貞娘說:」學業期滿,從今以後你我恐怕不能常見面了,「說著流下淚來。貞娘說:」賽郎弟弟,不要難過,我家離你那兒不遠,可常來往。「可賽郎心裡曉得:自己年紀大了,從今後就要被父母關到閨房裡不能出門了;再說自己和貞娘都要嫁人,誰曉得嫁到哪裡去呢?她對貞娘說:」我倆結拜做姊妹吧!「貞娘想:兩個男子拜姊妹,豈不笑話?連連搖手:」不、不、不,還是結拜兄弟吧!「爭半天,最後都說:」算了,就是結拜好了!「就這樣,兩個人糊糊塗塗地在荷花塘邊結拜了。
賽郎回家後換了女裝,整天呆在閨房裡,時常想念貞娘。貞娘在家,也總想看賽郎。貞娘的爹老白得病死了,母親就讓貞娘摘掉耳環,換上男裝,要他給老白穿孝打靈幡,送老白入土。直到這時候,全村人才曉得貞娘原來是個男的。消息傳到洪員外家裡,賽郎聽了又驚又喜。驚的是,同富多年竟不曉得他是男於;喜得是,遇見了貞娘這樣可親的人。可是洪員外聽了這個消息竟大發脾氣,叫人把貞娘的母親喊來,當面罵了她一頓:」你家養了個兒子,誰還會搶了你的,為什麼男扮女裝送到我家書館來讀書,整天與賽郎在一起,敗壞了我家門風!「貞娘的母親聽得糊塗了:」我家貞娘與賽郎在一起,有什麼敗壞門風的呢?「員外老婆在旁一說,她才曉得原來賽郎是個女的,也不免吃了一驚。又一想,洪家真是不講道理,便也氣憤地說:」你家女孩子可以扮男裝去讀書,為什麼我家男孩子就不能扮女裝去讀書呢?「洪員外無言可答,命人把貞娘的母親趕出了大門。
貞娘聽母親說賽郎是女子,高興極了,立志要娶她。母親曉得洪家不會答應,不肯找媒人,於是,貞娘整天悶悶不樂。
過了幾天,忽然洪家丫環送來一封信,打開一看,是賽郎寫來的。信上說她被父母關在閨房裡,如何想念貞娘;又說她知道了貞娘是男的,心裡如何高興。貞娘看了信,知道賽郎待他有心有意,高興得不得了,忙寫了封回信,叫丫環帶回去。從此以後,兩個人使你來我往地通起信來。
一天晚上,貞娘又要母親托媒去提親,母親心疼兒子,答應試試。沒想到媒人未進洪家大門就被趕了回來。媒人對貞娘說:」死了心吧!員外說了,一則嫌你家貧,養不起他女兒,二則你倆原是同學,如今嫁給你就是『無私有弊',玷辱了人家的好門風。「貞娘見事情不能成功,憂愁成病;他母親急得在一旁日夜啼哭。再說賽郎聽得白家托媒提親被父母回絕一事,也急得鬧起病來。烘員外為了讓女兒死了這條心,偷著叫人把白家母子趕出村去。賽郎聽到此消息,氣得索性連飯也不吃了。病也一天重似一天。
再說貞娘母於被洪家趕出村,搬到四十里外城裡去住。過了不久,貞娘的病稍好了些,誰知他母親又病了,身體一天不如一天,貞娘只靠每日做些小生意維持生活。過了幾個月,他母親死了,貞娘安葬了母親,決心回村去找賽郎。他把家裡東西賣掉,辦了些花線等貨物,打成包袱,扮成賣貨郎,回到村中,住在破廟里。
一天,他搖著手中的撥浪鼓,偷偷地繞到洪家後花園前,賽郎的丫環聽到鼓聲出來買花線,一見是貞娘,驚喜萬分,急忙跑進去告訴賽郎。賽郎隨即寫了封信,讓丫環交給貞娘,叫他快些離開這里。貞娘跑回廟里,打開一看,原來賽郎約他今夜三更在荷花塘相會。貞娘高興啊,眼睜睜地盼著天黑。
三更時分,荷花塘邊,賽郎和貞娘一見面就抱頭哭起來。哭著,哭著,賽郎對貞娘說;」爹爹心狠,我倆生難成夫妻。望你保重身體,不要再掛記我了。「說完就往水裡跳。貞娘一步上前抱著她,哭著說:」我倆生不能在一起,情願死在一起。「說完,兩人抱住,一起跳進了水中。
丫環等到雞叫還不見賽郎回來,知道壞了事,也不敢聲張。第二天,洪家上下各處尋找,找到荷花塘邊,見有賽郎的一隻綉鞋,知是跳了水。洪員外急忙命人打撈上來,只見貞娘、賽郎兩個人緊抱在一起,幾個人用力拉也拉不開。洪員外便命人將他倆埋在荷花塘邊。
當晚只聽得電閃雷鳴,一陣狂風暴雨。等到天明,只見荷花塘水一直漲到貞娘、賽郎的墳前,將墳圍了起來:墳上長出的荷花,花莖比人的大拇指還粗。頂上開了兩朵花,一紅一白,緊緊地靠在一起,人們便叫它」並貼蓮「,以後又叫成了」並蒂蒂「.
(四)並蒂花開
金朝泰和年間(1201-1208)有一對情人,反抗包辦婚姻,雙雙投入荷塘殉情。或許他們的真情感了上蒼,當年荷塘里開滿了並蒂蓮……
蓮和桔藕樹換居
相傳,蓮從前是長在陸地上的,而桔藕樹是生在水中的。他倆常常往來探訪,促膝談心,成了很密切的知己,便結為同年。
有一天,他們談到兩人的居地時,桔藕樹想自己常淹浸在水中,很是凄慘,就起了和蓮換居的念頭來,於是就對蓮說:」同年,我居住的地方,無論怎麼樣旱也不會受災,你天天受著旱災,我真是難過,這樣吧。我倆換換住的地方吧。!
當時,蓮有些不願意,說:「你那裡旱災雖然可以避免,但天陰下雨恐怕就要受水泡了吧?」
桔藕樹怕蓮不願意,就急忙說:「不會的,你有大葉子頂在頭,完全可以抵禦的。」
蓮聽後猶豫了,他想了一下說:「那我們暫時調換一下吧。如果我住著感到不合適,咱們仍然要換回來的,行嗎?」
桔藕樹一心想快些和蓮換居,見蓮還是不十分願意的樣子,就向蓮發誓說:「行,行!那是一定的!如你住到我處後感到不合適,我們完全可以再調換回來,要是我不回到原來居住的地方,那麼以後就讓天刮大風吹脫我的葉子。」
蓮見桔藕樹說得那麼認真,而且還發了誓,就換到水中住起來,桔藕樹就搬到了陸地上。
蓮住到水中後,總感到受水淹浸非常難過,便向桔藕樹提出要換回原來的地方。這時桔藕樹堅持不肯換了,而且翻臉不認人,惡狠狠地說:「豈有此理!不愛換,早就可以不換,現在既然換了,為什麼又來後悔呢?不行!不行!」
蓮聽了這話,知道自己上了桔藕樹的當,但也沒辦法,因為桔藕樹就是賴在陸地上不肯搬走,所以它只好仍然住在水中。由於被水淹浸得太厲害了,又沒其他法子,只得盡力向泥中鑽進去躲避,所以現在的蓮的根都是藏在泥中的。
桔藕樹因為發誓後食言,所以直到現在大風一吹,它就要掉葉子。
(五)蓮花原是王母娘娘身邊的一個仙女玉姬,因看到塵世繁華美麗,世人成雙成對,男耕女織。於是動了凡心和河神之女來到秀麗的西湖,被這里的美麗的風景所吸引,在西湖玩到天明仍不肯離去。偷入凡間,玉姬也因此觸犯了天條。王母知道此事後用蓮台將她打入西湖,懲罰玉姬從此「墜入淤泥,不得再登南天門」.那日是農歷四月二十八,成了她的生辰。
雖然墜入淤泥,可是仍然有著高貴純潔的品質。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玉姬的化身蓮花也因此成為世人盛贊的對象,多少的文人墨客寫詩作賦感嘆她的美麗。而西湖也因此更添光彩,西湖蓮花也成為西湖秀麗的一景。
8
| 評論
檢舉 2011-11-1 22:44 1391497439 | 六級
哪吒是蓮花轉世的神話故事。
據說,以前,天上有一位仙女,羨慕人間生活。她在天上聽說西湖的美麗,就一心想逃出天宮親眼看一看。有一天,她趁王母不在家,就下凡來到西湖上空。她俯瞰了這里的山山水水,果然名不虛傳。仙女被這里的美景吸引住了,再也不想回天宮。這一來,被王母娘娘知道了,就派了天兵天將前來捉拿她。可是仙女實在不願離開西湖,痛哭流涕,恨自己不該在天宮,恨王母不該那麼嚴。在天兵天將的簇擁和威嚇下,仙女的眼淚滴到西湖裡,又把頭上的玉簪投在西湖中,表示戀戀不舍之意,悻悻離開西湖回到了天宮。一會兒,西湖裡長滿了盛開的荷花。從此花開花落,年年如此。
在佛教問世後,佛教徒也採取了以蓮花為佛教的主要象徵。據說後來成為佛祖的悉達多太子出世後,立刻下地走了七步,步步生蓮。所以蓮就成了他誕生的象徵。
西藏的喇嘛教佛教著名的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彌吽」中,其中的「叭彌」的意思便是蓮花。
又如金蓮,據說在公元五世紀,南齊東昏候「鑿金為蓮花以帖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蓮花也!」因而後人稱美人之步為蓮步,又稱女子之纖足為金蓮。
❻ 有關蓮花的民風民俗
荷花節,每年復8月舉辦的羊城荷花制節,遊客們紛紛到番禺市觀賞荷花,品嘗荷花植物類食品,以及觀賞其他的綜合文娛游樂活動,其樂也陶陶。 番禺是個水鄉,河網縱橫交錯,池塘及河道多產蓮藕、蓮子。荷花也叫蓮花、芙蕖,是一種經濟類植物。荷花婀娜多姿,亭亭玉立,出污泥而不染,花香百里荷塘,歷來受到人們稱贊。荷花結的籽叫蓮子,是一種優質食品;其莖為蓮藕,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與食用價值,可作蔬菜、藕粉、蜜餞食品等。 番禺新墾所產的蓮藕遠近聞名。該地原來是一片新圍墾的綠洲,土地肥沃,泥質松軟,土層深厚,種上蓮藕後產量很高。後又育出了"貓兒頭"和"壽星桃"等優質藕種,質量好,含澱粉多,生食爽甜,熟食粉香。 番禺便是在當地盛產蓮花基礎上舉辦荷花節的。通過舉辦這一類型的民間節慶活動,以經濟開路,商貿搭台,促進旅遊及經濟事業的發展。
❼ 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
二月二龍抬頭
民間傳說,每逢農歷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因此,這天就叫"春龍節"。 我國北方廣泛的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
每當春龍節到來,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天早晨家家戶戶打著燈籠到井邊或河邊挑水,回到家裡便點燈、燒香、上供。舊時,人們把這種儀式叫做"引田龍"。這一天,家家戶戶還要吃面條、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為"挑龍頭"、"吃龍膽"、"金豆開花,龍王升天,興雲布雨,五穀豐登",以示吉慶。
春龍節的來源,在我國北方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神話故事。說,武則天當上皇帝,惹惱了玉皇大帝,傳諭四海龍王,三年內不得向人間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龍王聽著民間人家的哭聲,看著餓死人的慘景,擔心人間生路斷絕,便違抗玉帝的旨意,為人間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龍王打下凡間,壓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 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
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
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們正在翻曬玉米種子時,想到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就家家戶戶爆玉米花,並在院子里設案焚香,供上開了花的"金豆"。龍王抬頭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聲向玉帝喊到:"金豆開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里金豆花開放,只好傳諭,詔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雲布雨。從此,民間形成了習慣,每到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吃。
其實,在農歷二月以後,"雨水"節氣來臨,冬季的少雨現象結束,降雨量將逐漸增多起來,這本來就是華北季風氣候的特點。
❽ 講民族民風民俗的故事
相傳在遠古來時候,我們的源祖先曾遭受一種的野獸"年"威脅。它捕百獸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時,還會闖入村莊,獵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終日。人和"年"斗爭了很多年發現,年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於是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裡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這天夜裡,"年"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 為了紀念這次勝利,每到冬天的這個時間,家家戶戶都貼紅紙對聯在門上,電燈籠,敲鑼打鼓,燃放鞭炮煙花;夜裡,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賀道喜。這樣一代一代流傳下來,就成了"過年"
❾ 關於民風民俗的小故事
一、貼春聯——據說五代時的後蜀國國君孟昶是個喜歡標新立異的國君,在公元964年歲尾的除夕,他突發奇想,讓他手下的一個叫辛寅遜的學士,在桃木板上寫了兩句話,作為桃符掛在他的住室的門框上。這兩句話是「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
(9)蓮的民風民俗典故風景擴展閱讀:
民俗又稱民間文化,是指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群體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並世代相傳、較為穩定的文化事項,可以簡單概括為民間流行的風尚、習俗。
由來
民俗是人民傳承文化中最貼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種文化——勞動時有生產勞動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傳統節日中有傳統節日的民俗,社會組織有社會組織民俗,人生成長的各個階段也需要民俗進行規范——結婚人們需要有結婚典禮或儀式來求得社會認同。
在人的精神意識領域也有民俗——許多生活中的禁忌就是如此:大年三十至初二,家中不許掃地,如果進行打掃就會破壞來年的財運。
民俗文化是流動的、發展的、它在社會的每個階段都會產生變異,並在變異中求得生存和發展。當中國社會處於經濟轉型的關鍵時刻,民眾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必然表現為民俗文化的變化上,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現實。
尋找民俗文物,留下民眾生活的歷史,已成為一個嚴肅的課題。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俗文化大國,民俗文化不僅是歷史的延續,而且還將會繼續延續下去。
正是這種民俗文化,在它形成和發展過程中,造就了中華民俗的精神傳統和人文性格,因此弘揚中國民俗文化傳統,對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