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嗦的典故

嗦的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2-07 02:00:08

『壹』 王安石故事的軼事典故

王安石任知制誥時,王安石的妻子吳氏,給王安石置一妾。那女子前去伺候王安石,王安石問:「你是誰?」女子說自己是「家欠官債、被迫賣身」而來。王安石聽罷,不僅沒收她為妾,還送錢給她,幫助她還清官債,使其夫婦破鏡重圓。
有人告訴王安石的夫人,說她丈夫喜歡吃鹿肉絲。在吃飯時他不吃別的菜,只把那盤鹿肉絲吃光了。夫人問,你們把鹿肉絲擺在了什麼地方?大家說,擺在他正前面。夫人第二天把菜的位置調換了一下,鹿肉絲放得離他最遠。結果,人們才發現,王安石只吃離他近的菜,桌子上照常擺著鹿肉絲,他竟完全不知道。 王安石不注意自己的飲食和儀表,衣裳骯臟,須發紛亂,儀表邋遢,王安石的這些惡習眾所周知。蘇洵曾經描述王安石說:「衣臣虜之衣,食犬憊之食」,「囚首喪面而談詩書」。
慶歷五年(1045年)三月,韓琦任揚州知府,王安石為簽判,成了韓琦的幕僚。王安石經常通宵達旦地讀書,因此當差的時候時多來不及洗漱裝扮。韓琦以為王安石夜夜尋歡作樂,就勸他不可荒廢讀書。王安石也不辯解,只是說韓公不能知我,後來韓琦才發現王安石非常有才華。 相傳蘇軾有一日於京都相國寺和佛印和尚對飲。酒意正濃,佛印和尚便揮毫題寫了一首「酒色財氣詩」來:
酒色財氣四堵牆,
人人都往牆里藏。
誰能跳出牆垛外,
不活百歲壽也長。
蘇軾看著別有情趣的「酒色財氣詩」即度和道:
飲酒不醉最為高,
見色不迷是英豪。
世財不義切莫取,
和氣忍讓氣自消。
後來宋神宗皇帝和王安石一同游相國寺,看到牆上的「酒色財氣詩」頗感新鮮。神宗要王安石和一絕,王安石稍加思忖,便吟成一首詩。這首詩把人們恐懼「酒色財氣」與國民生計聯系起來,給「酒色財氣詩」添上了積極向上的色彩。
> 世上無酒不成禮,
人間無色路人稀。
民為財富才發奮,
國有朝氣方生機。
王安石不愧為推行新法有獨創的宰相,一絕「酒色財氣詩」引來了神宗皇帝的詩興。當即,神宗皇帝吟道:
酒助禮樂社稷康,
色育生靈重綱常。
財足糧豐國家盛,
氣凝大宋如朝陽。
明月當空叫,黃犬卧花心
王安石任宰相時,當時潮州(當今的廣東)有位文人去拜訪王安石,並要求王安石為他改詩,原詩是這么寫的「明月當空叫,黃犬卧花心」。王安石一看這詩就笑了,明亮的月亮怎麼會叫呢?黃狗怎麼能卧在小小的花心上呢?於是他提筆將這兩句詞改為了「明月當空照,黃犬卧花蔭」,於情於理,那位潮州人看後笑笑,一言未發。王安石進拜宰相期間依靠神宗實行變法,並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對西夏作戰的形勢。因保守派反對,新法遭到阻礙,王安石兩起兩落,熙寧七年(1074年)年罷相,次年復相;熙寧九年(1076年)再次罷。為了疏解煩悶的心情,王安石游歷南方,來到了潮州,他暫時居住的地方有一個很大的庭院,裡面的花開得很艷麗,有一個花農在忙碌著,王安石便詢問花農:「老農,這是在做干什麼?」花農回答:「我在捉蟲子。」王安石就很好奇:「你的花開得這么好,怎麼還會有蟲呢?」花農回答:「有一種蟲叫黃犬蟲,它很厲害的,它喜歡啃食花心,花的莖部還會流膿,被它這一折騰,花就活不了了」。花農話音剛落,王安石就想起了數年前那個潮州文人讓其改的詩,原來詩中指的「黃犬」不是指黃狗,而是指黃犬蟲呀,王安廠為此感到很不安,當夜他睡不著,讓當地人陪他去散步,當時天上的月亮很明亮,寂靜的夜裡傳來婉轉動聽的鳥叫聲,一般的鳥兒都不會在半夜時分鳴叫,王安石感到好奇,便問:「這鳴叫聲是什麼鳥?」當地人告訴他:「這種鳥叫明月鳥,越是明月當空的時候叫得越歡。」王安石才知道那句詩中的「明月」指的不是天上的月亮,而是明月鳥,而當時那個潮州人並未告訴他這個情況,估計還暗笑他將近十年的時間了吧。 北宋年間,有一年春季,桃紅柳綠,風光無限,蘇軾攜書童前來泰山遊玩,兩人走走停停,不知不覺中來到了佑廟前。佑廟里有不少碑刻,大都是歷代帝王將相所立,名家名人所書,蘇軾與書童隨人流進了鋪廟,觀賞碑林。
這時,打東邊過來一位氣宇軒昂,風度不俗之人,蘇軾仔細一看,不覺大喜過望,那人竟是他的好友王安石。蘇軾連忙招呼:「王大人,怎麼這么巧,你也來游泰山?」
王安石見是蘇軾,一邊觀賞碑文,一邊回答:「只許你這位大詩人觀賞泰山風光,鋪廟碑刻,就不許我也來湊湊熱鬧?」蘇軾急忙辯解:「哪裡話,能與王大人同游佑廟碑林,實乃人生一大幸事!」說完用手一指身後:「這是書童福德。」王安石用嘴一撇右前方那位年輕人,說:「我的書童學智!」
王安石話音剛落,福德便跑過去與學智打招呼,誰知學智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樣子,只是「哼」了一聲,算是打招呼。
四人不緊不慢邊看碑文,邊朝前走去。來到一塊微微向東傾斜的石碑面前時,四人止步,評頭品足。福德因剛才看了學智的臉色,心中不快,就上前一步,搶先說道:「安石不正影子歪!」學智何等聰明,一聽人家福德在諷刺自己的主人拋豈肯罷休,脫口接道:「軾前傾根基斜!」
聽見兩位書童鬥嘴,王安石插話說:「學智說得一點沒錯,此碑確實因為根基斜了,才軾前傾啊!」蘇軾「囑」了一聲,說:「王大人言之有理,不過,咱福德說得更有道理,身子不正影子才歪么!」說完,王安石與蘇軾相視著「哈哈」大笑起來。
見主人大笑,福德與學智也跟著吃吃地笑了。 北宋慶歷七年(公元1047年),杭州一帶陰雨綿綿,到了八九月份收割莊稼的季節,田地里顆粒無收。米價一天一個價,到了十月,米價已從原來的每石400文猛漲到每石1500文了。為了阻止米價節節上漲,大宋朝廷連連下發官文,要求每石米的價格控制在500文左右,違者就地斬首示眾。
杭州時任知府呂向高為了落實朝廷政策,限制杭州府下屬各縣市面上的米糧漲價,特派幾名心腹到各縣巡查。心腹們先後回來稟報說:「大人,慘不忍睹啊,街頭到處都是餓死的災民,請您快想辦法啊,快向朝廷求援吧……」
自從規定大米不準漲價後,杭州府的米商都不願意把米拿出來賣,導致市面上無米可供,飢民紛紛外遷,杭州街頭到處是餓殍(piǎo,餓死的人)。呂向高已向朝廷求援3次,可朝廷來信說陝甘一帶連年大旱,朝廷國庫空虛,無力顧及江南一帶的災情,讓他們自己想辦法。
呂向高無奈地嘆了口氣,這時他派往鄞縣的心腹也回來了。這個心腹一回來就跪倒在地,大呼道:「大人,鄞(yín,屬浙江省)縣出大事了。」
在呂向高的催促下,這名心腹從腰間掏出一張蓋著鄞縣印鑒的告示,說鄞縣縣令王安石違抗聖旨,不但置朝廷每石米500文之規定於不顧,而且還公開發布告示允許大米漲價,鄞縣的大米每石已漲到3000文了。
作為縣令,王安石不僅不抑制米價上漲,而且還推波助瀾,致使米價漲了6倍,這是殺頭之罪啊。呂向高看完告示後,驚訝不已。他心想,這王安石仗著祖上世代為官,肚子里有些墨水,在江南有些名望,竟敢無視朝廷聖命,得找他算賬去。
第二天一大早,呂向高就帶著師爺和一幫心腹,興師動眾地來到鄞縣。王安石早已領著手下在城門口等候他了。
呂向高一見到王安石,就怒罵道:「王安石,你可知罪?大災之年,違抗聖命,不積極抑制米價,我要親自送你面君。」說罷便招手示意手下將王安石綁了。
這時,只見王安石的師爺來到他身邊,在其耳邊悄悄耳語,一旁的呂向高見狀,朝那師爺大喊道:「你家大人已經快成朝廷的死囚了,有什麼事不敢大聲說出來讓我聽?」
那師爺嚇得跪倒在地,王安石說道:「你就照實說吧。」
師爺點了點頭,對呂向高說:「呂大人,是這么回事,自從我家大人發出布告允許大米漲價後,各地米商紛紛涌進鄞縣,他們為了感謝我家老爺,不斷給我家老爺送銀兩。前幾天,一個外地米商沒有給我家老爺送銀兩,老爺就派我跟那米商索要,這不,那米商拿著銀兩來了。」
師爺的一番話,更讓呂向高氣得吹鬍子瞪眼睛,心想這王安石的膽子也太大了,大災之年不僅不為朝廷著想,還擅自抬高米價,收賄索賄,發國難財,這樣的人砍頭100次都不夠。
呂向高咆哮道:「將那米商帶來。」不一會兒,一個肥胖的米商被推到呂向高面前跪下,他嚇得哆嗦著身體道:「大人,草民有罪,但這不全是草民的錯。鄞縣發布公告說這里允許大米漲價,我作為商人當然想賣高價,就跑來了。至於給那位大人送禮,本不是我的意願,是那位大人派人來索要,我才不得不……」
「滾!滾!」呂向高不等那米商把話說完,就把他罵走了。隨即,呂向高問鄞縣師爺:「你們一共收了米商多少賄賂,可有賬目?」
師爺答道:「回老爺,全部有賬。」
呂向高下令將王安石和他的師爺押回鄞縣縣衙,准備審理後上報朝廷處決。
城門離縣衙有一段路程,當呂向高帶領一隊人馬路過一個集市時,那裡人頭攢動,鬧市不遠處還傳來唱戲的聲音和陣陣掌聲。大災之年,杭州其他縣城都餓殍滿街,一遍凄涼,可鄞縣不僅集市繁華,還有唱戲的。呂向高滿腹疑惑地來到那唱戲處,戲台前看戲的老百姓見有官府人馬到來,正要散去,呂向高大喊道:「各位父老鄉親,我乃杭州知府呂向高,來本地視察災情,大家不必驚慌。」
呂向高在講話時,老百姓已看到他們的縣令王安石被捆綁押解,紛紛圍攏過來,下跪求情說:「大人,為何捆綁王縣令,他可是好官啊。」
呂向高把王安石擅自抬高米價、收受賄賂的事情講了一遍,突然一位老婦人來到呂向高面前大聲說:「你說得不對,敢問大人,這大災之年,咱杭州府哪個縣不是街市蕭條?你再看咱鄞縣,米糧充足,街市繁華,沒有一個人餓死。這是誰的功勞?是王縣令的!請問大人,我們王縣令何罪之有?」老婦人的話引來一片掌聲。
呂向高無言以對,這老婦人說得沒錯,鄞縣確實沒有一點受災的跡象。他沉默片刻後對圍觀群眾說道:「我會好好調查,給大家一個交代。請放心,朝廷不會冤枉一個好官,也決不放過一個貪官。」
來到鄞縣縣衙,呂向高公開審理王安石。公堂上,呂向高問王安石為何置朝廷聖命於不顧,抬高米價。
王安石神情嚴肅地說:「大人,如果執行朝廷規定的米價政策,鄞縣跟其他縣一樣會餓死很多人。不放開米價,哪個米商願意出售大米?」
「這樣高的米價,老百姓買得起嗎?」
「大人有所不知,江南歷來富庶,不僅魚米豐饒,商業也十分發達,普通人家幾十年下來,都小有積蓄。乍遇荒年,人們需要的只是糧食,米價雖高,儉省一點,也能堅持一年半載。那些家庭貧苦,無力買糧的人家,我會發給他們銀兩救助。」王安石邊說邊叫師爺將救助名冊拿來呈遞給呂向高。
救助花名冊上,不僅詳細記錄了受助人的名字、住址、家庭人口,而且還有受助人按的紅手印。呂向高翻看完畢後,語氣有所緩解,問道:「救助的錢來自哪裡?」
「大人有所不知,那些米商發財後,個個歡呼雀躍,紛紛給我王安石送來金銀。如果我拒收,他們一定會誠惶誠恐,我就收下他們奉送的銀兩,登記造冊後又發給那些無力買糧的窮人。」王安石叫師爺將那份收受米商銀兩的花名冊拿來。呂向高將兩個花名冊進行比對,一收一支,分毫不差。
呂向高這才發現王安石的高明處,大災之年他將鄞縣治理得這么好,實在不簡單。他不僅沒有治王安石的罪,反而將鄞縣的做法上報朝廷,請求朝廷嘉獎王安石。他甚至還向王安石請教下一步應對杭州府災情的辦法。
王安石建議杭州府境內都將米價徹底放開,說一開始米價會節節攀升,但不出3個月,米價就會回落到1500文左右一石。呂向高根據王安石的意思,通令江南各地放開糧價,米價一下子沖上每石3500文。全國各地的米商得知消息後,都源源不斷地把米販到江南來。江南市面上大米充足,出現供大於求的局面,不到3個月,米價果然又回落到1500文一石了。
江南民眾終於渡過了難關,杭州府卻又面臨新的問題,陝甘一帶因大旱缺少米糧,朝廷下令要求各地支援。
王安石又給呂向高出主意,讓他即刻發布公告,以每石1000文的價格收購大米。
大米1000文一石,米商們肯賣嗎?呂向高半信半疑,王安石卻胸有成竹地說:「大人有所不知,前陣子這里的米價飛漲,全國各地的商人都把米販到我們江南來了,賺足了腰包,眼下米糧越積越多,再過幾個月江南新米就上市了,那些商人不好再把米糧運回去,只能降價銷售,否則就會賠本。我算了一下,1000文一石,米商已經保本了。」
呂向高採納了王安石的建議,以1000文一石收購了大量米糧,運往陝甘一帶,受到朝廷嘉獎。王安石也因此名聲大振,後來成了北宋的一代名相。 蘇東坡與王安石同朝為官 ,由於政治見解和主張不同,兩人逐漸疏遠,最後到王安石晚年,他們為各自的政見鬧得水火不容。王安石改革每推進一步,蘇東坡都要寫詩文相譏諷,弄得王安石十分惱怒,也得罪了不少朝中大臣。
元豐初年,那些記恨蘇東坡的人抓住他寫詩譏諷朝廷的事奏了他一本。神宗看了,十分震怒,派人把蘇東坡抓來投入了大獄。蘇東坡很清楚這次是凶多吉少,難免一死。
再說王安石,罷相後早已退隱山林,所以不知蘇東坡入獄的消息,等這場轟動朝廷的「烏台詩案」傳到江寧時,蘇東坡的罪名已定。想起國家多難,人才難得,王安石連夜寫信派人飛馬進京給神宗皇帝。信中說,哪有國家正在用人之際,反而為些小文字惹的麻煩去殺那有學問才華的士子?
宋神宗是個有作為的皇帝,曾任用王安石做宰相推行變法。王安石雖然早已退隱,但神宗對他還是十分敬重。神宗看信後,思之再三,覺得很有道理,便下旨將蘇東坡放了,貶到一個偏僻的地方去做小官。從此,「王安石一言救東坡」的事,便成為歷史上「文人相親」的一段美談。
安石不正
王安石變法時期,蘇軾曾經上書反對,使因為王安石非常惱怒。但是後來,蘇軾因「烏台詩案」而受到了牽連,已經辭了官的王安石卻為當初反對自己的蘇軾說起了公道話,並勸阻皇帝;「怎麼能夠在大宋王朝的太平盛世而斬殺文人呢?」
元豐七年,蘇軾前往金陵與王安石相會。此時兩人早已不是「政敵『,而是惺惺相惜的好友。他們無所不談,游戲說笑,毫無顧忌。
據說王安石中年因用腦過度而禿頂。一天,蘇軾想約王安石到中山古剎遊玩。他來到王安石家門口,問管家道:禿驢在否?」王安石正好出門歸來,順口答道:「不在!『東坡『啃草去了!」蘇軾自知戲弄人在先,只能裝作沒聽到了。
二人來到鍾山腳下,看見一座叫「王八馱石碑」的漢碑前,欣賞書法。王安石的「禿驢」之火還沒消,一看到石碑下的「大烏龜」,計上心來,說:「此碑頗有傾斜!」蘇軾信以為真,上下審視了一番,問:「這石碑正直聳立,哪裡傾斜了?「王安石指著是碑下的「大烏龜」說;「細看,下面向(像)東坡!」蘇軾一聽,心中不悅,靈機一動,說:「『安石『不正也!安石不正,石碑怎麼可能直呢?」二人對視一眼,捧腹大笑起來。
王安石打算身邊再要個書童,可連著看了幾個都不中意。這一天,家人又找來個書童,請王安石過目。王安石問了他幾個問題,小傢伙答得不錯。王安石看他聰明伶俐,也沒說什麼,在紙上寫了幾行字,交給了家人:一月又一月,兩月共半邊;上有可耕之田,下有長流之川;一家有六口,兩口不團圓。家人看了,沉思了一會兒,終於明白了主人的意思,就把小傢伙留下了。讀者朋友,王安石寫的是個字謎,謎底就是一個字,你們能猜出是什麼字嗎?
答案是個「用」字。

『貳』 典故是什麼,別羅里吧嗦一大推

經典的文學作品。

『叄』 謙虛的歷史典故

1.哪壺不開提哪壺,怎麼提?
早年,有父子倆開了間小茶館,雖說本小,門面不大,可是店主善於經營,小茶館越辦越興旺。知縣白老爺整天不掏錢的大魚大肉吃足了,便到小茶館來喝茶。他一人佔一桌,罵罵咧咧不說,還得來點兒花生米、豆腐乾什麼的。茶喝夠了就揚長而去———白喝。白老爺天天來,這父子倆可怎麼受得了啊,卻又惹不起他,只好忍氣吞聲。
不久,小茶館的老掌櫃病倒了,便讓兒子司爐掌壺,應付生意。一天,白老爺一端起茶杯,就齜牙皺眉吧嗒嘴,說:「這水也沒開,茶也沒味兒。」過了幾天,白老爺來得少了;又過了幾天,白老爺漸漸不來了,小茶館又恢復了往日的興旺。老掌櫃病癒後,問兒子:「白老爺為什麼不來了?」兒子一笑,說:我給他沏茶,是哪壺不開提哪壺!」
2.王婆賣瓜自賣自誇,王婆是誰?
「王婆」,很多人誤以為指的是一位姓王的婆婆,少年抗議道:其實我是個不太安靜的美男子好嗎指個男的,原叫王坡。他做事婆媽,說話羅嗦,人送外號「王婆」。
王坡老家是宋代西夏,避戰亂而來了開封府。他隨身帶有胡瓜(即今日的哈密瓜),當地人還未識「寶」,竟無人光顧。
王婆(坡)就向來往人等一個勁地誇,宋神宗有次出巡,也看見王婆在向行人滔滔不絕的介紹;而王婆知道面前的是皇帝,更加勁的誇說,請皇上試試。宋神宗一啖,覺得甘甜清香,當下說:「做買賣的還是當誇則誇,像王婆賣瓜,自賣自誇的有何不好?」
3.張飛穿針大眼瞪小眼,為什麼要穿?
張飛少時拜王養年為師,王對有這樣一個「缺心眼子」表示淡淡的憂傷,就對他進行因人施教,天天要他拿著綉花針,把花線往針眼裡穿。開始時,張飛拿著針,「大眼珠」對著針孔的「小眼」,不知如何著手,急得哇哇直叫。王養年:「你有『大眼』,針有『小眼』,心裡就是沒有『心眼』。」
從此,張飛天天一人坐在房裡苦練穿針本領,性格也逐漸變得安靜起來了。使他一生養成了「小事粗魯、粗中有細;大事有謀,謀略過人」的品質。在他今後的軍戎生涯中,不管是擒劉岱、釋嚴顏,還是威震長坂橋、八蒙賺張郃等等戰斗,屢建奇功,揚名三軍。
4.新官上任三把火,哪三把?
據《三國演義》所述,三國時,諸葛亮當了劉備的軍師,在短短時期內,連續三次用火攻佔曹操。第一次火燒博望坡,使夏侯敦統領的10萬曹兵所剩無幾,第二次在新野,火攻,水淹使曹仁,曹洪的10萬人馬,幾乎全部覆沒。第三次火燒赤壁,百萬曹兵慘敗,最後跟隨曹操逃出去的,只剩27人。當時,人們把這三把火稱為「諸葛亮上任三把火」。傳到後來便成為人們常說的「新官上任三把火」了。
5.狗咬呂洞賓,咬他幹嘛?
呂作為一隻狗,表示是有節操的,沒事才不會亂咬人,其實這是跟狗還真沒啥關系。洞賓在成仙之前,有個同鄉好友叫苟杳,他父母雙亡,家境十分貧寒。呂洞賓很是同情他,和他結拜為金蘭兄弟。
一天,呂洞賓家裡來了一位姓林的客人,見苟杳一表人才,讀書用功,便要將妹妹許配給他。呂洞賓提出成親後自己要先陪新娘子睡三宿。苟杳一聽不禁一愣,但還是咬牙答應了。
苟杳成親這天,呂洞賓喜氣洋洋,而苟杳卻無臉面見人。苟杳好不容易過了三天,剛進洞房,見娘子正傷心落淚,連忙上前賠禮,林小姐只管低頭哭著說:「郎君,為何三夜竟不上床同眠,只對燈讀書,天黑而來,天明而去。」原來是呂洞賓怕兄弟貪歡,忘了讀書,用此法來激勵。
幾年後,苟杳果然金榜題名做了大官。一晃八年過去了,這年夏天,呂家不慎失了大火,偌大一份家產化成一堆灰燼。夫妻倆決定去找苟杳幫忙。苟杳對呂洞賓熱情招待,可就是不提幫忙的事情,一連住了一個多月,一分錢也沒有給呂洞賓,呂洞賓以為他忘恩負義,一氣回了家。呂洞賓回家一看,家裡蓋了新房,他剛要邁進家門,卻見大門兩旁貼著白紙,知道家中死了人,他大吃一驚,慌忙走進屋內,見屋內挺著一口棺材,妻子批麻戴孝,正在嚎啕大哭。
原來,呂洞賓走後不久,就有一幫人來幫他蓋房子,蓋完房子就走了。前天中午,又有一大幫人抬著一口棺材進來了,他們說呂洞賓在苟杳家病死了。呂洞賓一聽,知道是苟杳玩的把戲。他走近棺材,操起一把大斧把棺材劈開兩半,只見裡面全是金銀珠寶,上面還有一封信:苟杳不是負心郎,路送金銀家蓋房。你讓我妻守空房,我讓你妻哭斷腸。因為苟杳和狗咬同音,傳來傳去便成了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了。

『肆』 歷史典故成語故事

一飯千金的故事
解釋:吃了別人一頓飯,就拿千金來報答。比喻受恩厚報。

故事:
漢高祖劉邦身邊有一員大將軍名叫韓信。他出身貧困,父母早逝,每天靠討飯過日子。
韓信沒有別人可以依靠,只好每天到河邊去釣魚,用魚來充飢。有一天,韓信碰到一個老婆婆。老婆婆見他餓得骨瘦如柴,面無血色,便把自己的飯分一些給他吃。一連幾天,這位老婆婆每天都給韓信飯吃,韓信十分感激,便對老婆婆說:「您這樣照顧我,將來我一定要好好報答您。」老婆婆說:「我不要你報答。只希望你要努力自立啊!」韓信滿臉羞愧。從此,他認真讀兵書,練習武藝,決心做個有用的人。
鄉里有一個惡少,在街上碰到了韓信,就大聲對他說:「看你整天舞槍弄棒,像個有膽量的人。來來來,你敢拿劍刺我嗎?要是不敢,你就從我這胯下爬過去!」韓信心想:「如果我拿劍刺他,豈不犯了殺人罪?日後還有什麼前途呢?不如寧受眼前之辱也不逞一時之勇為好。」於是,他伏在地上,從那個惡少的胯下爬了過去。周圍看熱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來。
後來,韓信投奔到漢王劉邦門下,受到重用,拜為大將,並授以調兵遣將、行軍布陣的大權。韓信經過認真訓練兵馬,率領漢軍東征西討,終於打敗了最強大的對手項羽,協助劉邦建立了漢朝。
韓信被封為楚王,回到了故鄉,派人去找給他飯吃的老婆婆。韓信見了老婆婆,向她再三道謝,並送給她一千兩黃金。曾經侮辱過韓信的那個惡少卻嚇得直打哆嗦,韓信用手拍著他的肩膀笑著說:「你不必害怕,過去的事算了。」又對左右的將士說:「這位將士從前羞辱過我,其實是激勵我上進啊!讓他做個中尉吧!」韓信念念不忘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對曾欺負過自己的人,也沒有報。 相反,加以原諒和提拔。他這種氣度,是值得敬佩的。
毛遂自薦的故事
解釋:

指自己推薦自己去擔任某項工作或職務。
故事:
戰國時,秦國軍隊包圍了趙都邯鄲。趙王派平原君去說服楚王與趙國結盟出兵,解救趙國。平原君打算從手下三千多門客中挑選二十人做隨從,但挑來挑去只有十九人符合要求,正在著急時,有個名叫毛遂的門客自我推薦說:「讓我去吧!」平原君笑笑:「有本事的人,隨便到哪裡,都好象錐子放在布袋中,一定會露出尖鋒來。可你來了三年,沒人說起你的大名,可見沒有什麼才能啊。」毛遂說:「我如果早被放在布袋裡,早就會脫穎而出,何止露出一點尖鋒呢!」平原君見他說的有理,便帶毛遂等二十人來到了楚國。
平原君請楚王結盟出兵,從早晨談到中午,還沒有結果。十九個門客十分著急,但卻沒了主意。
毛遂按劍上前說:「訂盟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無非利害二字而已,這樣明白為何現在還不決定!」楚王大怒,斥道:「我與你主人說話,你來干什麼?還不與我退下!」
哪知毛遂不但沒有退下,反而又上前幾步說:「現在大王的性命掌握在我手上,你的十萬兵馬都沒有用了!」楚王自知理虧,又怕毛遂真的動武,一時無言對答。毛遂繼續進逼說:「其實,楚國有五千里遼闊的土地,幾十萬雄師,這么強大的國家,為什麼要害怕秦國呢?大王不同意楚趙聯盟,難道要等秦國逐個擊破,坐以待斃嗎?」楚王聽了連連點頭,答應與趙國訂盟,出兵解趙國之圍。
聞雞起舞的故事
解釋:
凌晨聽到雞鳴就起來舞劍,形容有志者及時奮發的精神。
故事:
西晉時的祖逖,從小勤練武術,鑽研兵法,立志要做一番大事業。
劉琨也是個有報負的年輕人,兩人很快便成為好朋友。這天晚上,半夜過後,祖逖忽然被一陣雞鳴聲吵醒,他連忙把劉琨喚醒說:「這雞鳴聲把人吵醒,雖然很討厭,但我們可以趁此機會早些起床練習武藝。」
「好啊!」劉琨欣然同意。於是兩人來到院子里,專心地練起刀劍來。
從此,兩人每到夜半,一聽到雞鳴,便起床練劍。
當時,祖逖看到國家被匈奴軍隊攻陷了很多城池,非常著急,立刻上書皇帝,請求率兵北伐,收復失地。
皇帝很高興,封祖逖為「奮威將軍」,帶領軍隊北上。由於祖逖和劉琨作戰英勇,不久便收復了很多北方的城池。
有志者事竟成的故事
解釋:
有志氣有毅力的人,最後一定能把事情作成功。
故事:
東漢時,有一個讀書人,名叫耿弇。從小就認真學習兵書,演練武藝,立志將來為國家效力。由於耿弇英勇善戰,足智多謀,屢建戰功,很快就升為大將軍。
一天,耿弇向皇帝要求帶兵北上,平定割據勢力。皇帝聽了很高興,但覺得這很困難,不易成功。耿弇說:「大王,只要我們立定志向,堅持不懈,就一定可以成功的!」
皇帝答應了。耿弇率兵北上,運用聲東擊西的戰術,連戰連勝,很快就平定了一大部分割據勢力。接著,耿弇又率領大軍向軍閥張步盤踞的地盤推進。雙方在臨淄擺開了陣勢,一場短兵相接的戰斗殺得天昏地暗。這時,一支箭突然直飛過來射中耿弇大腿,他拔出佩劍,砍斷箭桿,繼續作戰,把張步打得大敗而逃,他才想起腿上還有一枚箭頭。
皇帝稱贊耿弇說:「將軍以前提出的計劃,我還擔心難以實現,但你終於做到了。這正是『有志者事竟成』啊!」

卧薪嘗膽的故事
解釋:
薪:柴草。形容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故事:
春秋末期,越王勾踐每天睡在柴草上,臨睡前,用舌頭舔舔鹿膽的苦味,以此來提醒自己過往苦日子,要發奮圖強,報仇復國。
原來吳王夫差發兵打敗了越國,越王勾踐被捉來吳國當了馬夫,日夜侍候馬匹。
對於一個君王來說,這實在是非常難堪的。但是勾踐暗下決心,一定要恢復自己的國家,所以他沒有露出絲毫的抗拒神態,老老實實養馬。
勾踐還裝出對夫差忠心耿耿的樣子。用心替他駕馭馬車,態度謙卑。夫差認為勾踐真心歸順了,就放他回國。
勾踐回國後,決心要使越國富強起來。他親自參加耕種,和百姓同甘共苦,他怕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氣,就「卧薪嘗膽」,還常自問:「你忘了在吳國的恥辱嗎?」
勾踐又給吳王送去美女西施。吳王夫差就更加只顧吃喝玩樂,無心國政,弄得國家日漸衰弱。經過二十年的充分准備,勾踐看時機已經成熟,就在吳國沒有防備的情況下,領兵把吳國打得大敗。夫差感到很羞愧,舉劍自刎而死。
半途而廢的故事
解釋:
比喻沒有毅力或缺乏條件把事情做完。
故事:
東漢時,有個名叫樂羊子的人,沒有遠大志向。他有一個賢慧聰明的妻子,經常勉勵他上進。
有一天,樂羊子拾到一塊黃金,他歡喜地拿給妻子看。妻子非常生氣地說:「這塊金子是別人掉在路上的,我們應該靠勞動掙錢啊!」樂羊子連忙拿起黃金,跑回原處,等待失主前來認領。有一位朋友勸樂羊子應該去求學。樂羊子回家跟妻子商議,妻子很高興,鼓勵他前去。
樂羊子在外面讀了一年書,總是想家,於是向老師請了假回家探望。當妻子得知樂羊子並沒完成學業時,非常傷心,拿起剪刀,把自己辛辛苦苦織的布剪成兩截。樂羊子大驚,問妻子這是為什麼?妻子說:「你求學應該是靠日積月累、刻苦鑽研才能學成,現在你中途回來,不是和這塊布一樣半途而廢了嗎?」
樂羊子聽了,深深受到感動,明白了妻子的苦心。從此,他發憤求學,整整過了七年,直到學業完成,才回家探望妻子。
破釜沉舟的故事
解釋:
釜是鍋,舟是船。比喻下最大的決心,一拼到底。
故事:
項羽是楚國人,少年習武,能將百斤鼎高舉過頭。長大後跟隨叔父參加推翻秦朝的起義。
有一次,秦軍攻下了趙國,趙王逃到巨鹿,急忙派人向楚國求援。

楚王派項羽帶領二十萬楚軍前去救趙。項羽先派英、蒲兩位大將率兩萬人做先鋒,然後,自己率主力渡河。渡過了河,項羽命令將士,每人帶三天的干糧,把軍隊里的飯鍋全砸了,把渡河的船隻全鑿沉了。他對將士說:「我們『破釜沉舟』,有進無退,三天之內,一定要打退秦軍!否則只有餓死在這里!」
項羽的決心和勇氣,對將士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楚軍個個士氣振奮,一個人抵十個,十個人抵百個,越戰越勇,終於把秦軍打得大敗而逃。
經過這次戰役,項羽名聲大振,成了各路反秦的統帥。
塞翁失馬的故事
解釋:
比喻雖然受到暫時的損失,卻因此得到了好處。
故事:
從前,在邊塞有父子倆靠放牧馬匹為生。這天有匹駿馬忽然逃跑了,兒子怎麼追也沒追回來。父親安慰兒子說:「我們養馬人,失掉馬匹是常有的事。也許它還會回來呢!」過了一段日子,那匹失去的駿馬竟帶回來一大群馬。兒子高興極了,父親倒沒有太大的驚喜。他對兒子說:「這件事確實意外。不過,世事禍福無常,很難預料。你要小心樂極生悲啊!」

有一天,兒子在馴馬時,一個不小心,竟從馬上掉了下來,把一條腿摔斷了。父親又說:「馴馬的人,難免會被摔著。如果你能吸取教訓,日後會有益處。」
正在這時,其他年輕人全被抓去打仗,全都戰死在沙場。兒子因腿骨折,免去了從軍,因而保存了性命。對他來說,可算是因禍而得福了。
在漢語里「塞翁失馬,安知非福」,用得比較普遍。
禮賢下士的故事
解釋:
尊重有才德的人,屈己延聘有識之士。
故事:
李勉是唐朝人。他年輕時,愛好到處游歷,廣交朋友。有一次,他認識了張書生,結伴來到一個叫梁的地方,誰知張書生突然生起病來,而且十分嚴重。李勉替他請醫生,買葯煎葯,喂水喂飯,照顧得非常周到。但是張書生的病不見好轉。張書生對李勉說:「李兄,看來我是沒救了。我死後,你用我的銀子替我埋葬,剩下的錢財,就送給你用吧,以答謝你連日來對我悉心的照顧。」
張書生去世後,李勉遵照亡友的遺言辦理了喪事,然後收拾好行裝,來到了朋友的故鄉,把死訊告訴了張書生的家人,並把剩餘的錢財全部歸還給他的家人。李勉當時雖然也是一個窮書生,但他不貪取別人的錢財,這種誠實的行為使張書生的家人非常感動。
後來李勉當上了節度使,不但處事廉潔公正,而且十分愛惜人才。有一次,在外出巡察中,他發現一個叫王晬的縣尉很有才幹,正想提拔他,忽然接到皇帝拘捕王晬的命令。原來王晬為人耿直,秉公辦事,得罪了朝中權貴,遭人誣告陷害。
李勉不忍王晬無辜受害,趕回京城面見皇帝,力陳王晬的為人,誇獎他是個人才,請求加以重用。皇帝見李勉極力為國家推薦人才,心裡十分贊賞,赦免了王晬,還升他為縣令。王晬上任後,正直清廉,勤政為民,深受百姓愛戴。大家都說李勉是個善於提拔人才的好官。
李勉在任節度使的時候,聽說李巡和張參很有學問,便請他們出來辦事,每有宴會,都邀請他們一同暢飲。李勉後來當了宰相,雖然地位尊貴,但從不驕傲自大,親自到士兵家裡慰問他們的家屬,上上下下都稱贊李勉是個禮賢下士的好官。
管鮑之交的故事
解釋:
形容朋友交誼深厚。
故事:
管仲和鮑叔牙是春秋時代的人,兩人互相照顧,親如手足。
鮑叔牙與管仲合夥做生意,叔牙出三分之二的本錢,賺了錢卻只要三分之一。鮑叔牙的家人表示不滿,叔牙卻說:「管仲家裡窮嘛!」
後來,管仲當了大官,帶兵打仗,可是不敢身先士卒,打敗仗的時候,他總是第一個逃走。人們譏笑管仲膽小如鼠,是個沒有勇氣的人。這時,叔牙卻出來說:「管仲家裡有年老的母親需要他奉養,其實,他並不是個怕死的人。」
管仲和鮑叔牙都是齊國人。齊王有兩個兒子,糾和小白。管仲是公子糾的老師,鮑叔牙是公子小白的老師。後來兩個公子為爭奪王位互相殘殺,公子糾被殺,小白即位,叔牙立刻向齊王小白推薦管仲,說:「管仲是一位有才乾的人,請大王聘請他做宰相。」
齊王說:「你是我的老師,我願拜你為相。」鮑叔牙語氣堅定地說:「多謝大王的信任。以前管仲是公子糾的老師,難得他對公子糾的一片忠心。主公如果要干一番大事業,管仲可是個用得著的人。」
齊王終於採納了鮑叔牙的建議,任命管仲為相。管仲整頓內政、開發資源、發展農業,很快就使齊國強盛起來,當上了盟主。
捨生取義的故事
解釋:
為正義事業而犧牲生命。
故事:
春秋時,晉國有個勇士名叫豫讓,投靠在智伯門下,很受重用。後來,智伯被趙襄子殺害。豫讓躲了起來,下決心要為智伯報仇。過了幾個月,豫讓裝扮成僕役混進趙府,伺機刺殺趙襄子。結果在茅廁里被發現,趙襄子見豫讓為主人報仇就放了他。豫讓說:「你雖然放了我,但我還會刺殺你的!」

豫讓回去後,剃去眉毛和鬍子,又吞食熱炭,把聲音弄嘶啞,以便從形象到聲音都不讓人認出來。朋友們對他說:「你如投靠趙襄子,得到他的信任後,再行刺他,不是更方便嗎?」豫讓回答說:「作為一個勇士,怎麼可以做這樣不仁不義的事呢!」
這一天,豫讓得知趙襄子外出辦事,他就預先埋伏在橋下,趙襄子來到橋邊,馬匹突然驚叫起來。趙襄子命人到處搜查,在橋下把豫讓抓了出來。趙襄子說:「你捨生取義,確實令人尊敬。但這次我不能饒恕你了!」豫讓說:「多謝趙公厚義,但我臨死前請求你能把外袍脫下來,讓我刺三劍,償我為主復仇的意願。我死而無怨了。」趙襄子見他這樣忠誠,大為感動,便脫下外袍。豫讓刺了外袍之後,自刎而亡。 豫讓甘願舍棄生命,也要完成道義的行為,便成了「捨生取義」的成語。
一敗塗地的故事
解釋:
形容失敗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故事:
秦朝末年,劉邦是沛縣一名亭長(管理十里以內的小官)。他性格豪爽,樂於幫助別人。有一次,劉邦奉命押送一批民夫到驪山去做苦工。在路上,每天總有幾個民夫逃走。有天晚上,他對大家說:「你們到驪山做苦工也是累死,你們都走吧!」當時就有十幾個民夫情願跟隨劉邦。
劉邦帶這十幾個人正往別處逃走,忽然有條大蛇擋在路上,別人嚇得不敢前進,劉邦手提寶劍,把大蛇趕走,大家很佩服他這種勇敢精神。

那時候秦朝政治腐敗,各地百姓紛紛起來造反。沛縣衙里的文書蕭何和監獄官曹參知道劉邦是個好漢,便經常暗地與他來往,商量准備起兵反秦。
在蕭何和曹參的幫助下,劉邦決定起義,他們首先攻下了沛縣。大家推舉劉邦為起義軍的首領;劉邦說:「抗秦大業是艱巨的,如果一敗塗地,就要賠上性命啊!我劉邦願帶領大家大幹一場!」
劉邦從這天開始,便率領沛縣的三千弟子展開反抗暴秦的斗爭,最後終於推翻了秦朝,建立了漢朝。
大義滅親的故事
解釋:
為了維護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對犯罪的親人不徇私情,使其受到應得的懲罰。
故事:
春秋時,衛庄公去世後,由大公子繼承王位。這位新的衛王性情懦弱,而他的弟弟州吁卻驕傲自大,野心勃勃,總想奪取兄長的王位。
有一天,衛王出訪,州吁偷偷在途中刺死了兄長,卻向大臣和百姓說:「衛王害急病死了,由我繼承王位。」
州吁當上衛王後,便要攻打鄰國,大臣和百姓都反對。州吁忙與他的親信石厚商量。石厚說:「我的父親石碏德高望重。如果大王請他出山,大臣和百姓們就不敢亂動了。」
石碏對兒子石厚助紂為虐、欺凌百姓的行為十分不滿。見兒子奉州吁之命來請,就堅決推辭了。石厚無奈,再三請教安撫民心之策。石碏對石厚說:「諸侯國的王登位要得到周天子的允許。如果州吁得到周天子的公開承認,百姓就會服從。這樣吧,周天子最信任陳王,你和州吁去拜望陳王,請他說說情吧。」
其實石碏早已寫好一封信,差人暗地送給陳王,信里說:「衛國不幸,出了兩個大逆不道的賊子。但我年紀大了,沒有力量懲治他們。請為我主持正義,幫我除掉這兩個惡人吧!」
州吁和石厚到了陳國。陳王就派人拿出石碏的信件大聲宣讀一遍。這時候州吁和石厚才知道上了石碏的當,只好低頭認罪了。石碏為了國家利益,不徇私情,懲罰州吁和石厚,這種大義滅親的故事,流傳千古。
雞鳴狗盜的故事
解釋:
比喻有一手模仿雞鳴狗叫的卑微的技能,有時卻能解決大問題。
故事:
戰國時代,齊國的宰相孟嘗君慷慨好客,門下的食客多達三千多人。
孟嘗君與食客談話時,總讓人在屏風後作記錄,把食客的住處及有何困難等一一記下,隨後便派人去看望其親屬並贈送禮物。

秦昭王對孟嘗君最為敬慕,派特使迎接孟嘗君入秦。孟嘗君帶著門客千餘人來到秦都咸陽。
孟嘗君獻給秦昭王一件純白狐狸皮袍子,秦昭王很高興地把它藏在內庫里。
秦昭王聽了讒言,把孟嘗君軟禁起來,孟嘗君請秦昭王的寵妃幫忙解救,妃子說:「這不難,但是我要一件白色狐皮袍。」

孟嘗君為難了,僅有的一件已經送給秦王了,哪來第二件呢?有個門客說:「我有辦法。」當天夜裡,這個門客模仿狗叫聲,從狗洞潛入秦王內庫,看守以為是自己養的狗,未加懷疑。於是這個門客盜出了那件白色狐皮袍送給秦王的愛妃,孟嘗君也得了自由,並急忙帶領門客連夜逃離秦國。
他們逃呀逃呀,半夜來到邊界的函谷關。這關口要到雞叫的時候才許出入,忽然有個門客學起了公雞叫。一聲跟著一聲,附近的公雞全都叫了起來。守關的人開了城門,讓孟嘗君出了關。等到秦昭王派人追到函谷關時,孟嘗君和他的門客已經走遠了。
一鳴驚人的故事
解釋:
比喻平時表現並不突出的人,一下子干出了驚人的成績。
故事:
春秋時,楚莊王即位已經三年,白天打獵,晚上喝酒,對國家大事全不放在心上。他知道大臣們對他不滿意,就下了一道命令:「誰要是敢勸諫,就判他的死罪!」
有個名叫伍舉的大臣對庄王說:「我有個謎請大王猜猜。」庄王說:「你說吧。」伍舉說:「楚國有一隻大鳥,身披五彩,可是一停三年,不飛也不叫,這是什麼鳥?」
楚莊王說:「這不是普通的鳥,這種鳥不飛則已,一飛將要沖天,不鳴則已,一鳴將要驚人。你去吧,我已經明白了。」

從那天開始,楚莊王振作起來,認真治理國家,楚國也漸漸強大起來。最後,這個一鳴驚人的楚莊王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負荊請罪的故事
解釋:
背著荊條請罪,表示主動向對方賠禮認錯。
故事:
戰國時,趙國有一個足智多謀的上大夫藺相如,還有一個英勇善戰的大將軍廉頗。有一年,秦王邀請趙王到澠池相會。酒宴上,秦王請趙王彈瑟。趙王彈了一曲。
作陪的藺相如心想,必須為趙王爭回面子,於是捧起一個缸,走到秦王面前說:「大王擅長秦樂,請大王一擊,以相娛樂。」在藺相如的強逼下,秦王勉強在缸上擊了一下。秦國的大臣氣得大叫:「請趙國割讓出十五座城作為向秦王的獻禮!」藺相如也高喊:「請秦國把首都咸陽作為向趙王的獻禮!」秦國始終沒能佔到半點便宜。事後,趙王封藺相如為上大夫。
廉頗很不服氣,他對人說:「我出生入死,立了許多戰功,而藺相如只憑三寸不爛之舌,就官居我之上。倘若給我遇見,我一定要當面羞辱他。」藺相如聽說以後處處忍讓,上朝的日子故意裝病在家,以免與廉頗引起爭執。
有一天,藺相如出門,遠遠看見廉頗的馬車迎面駛來,他吩咐僕人把車子調轉方向,避開廉頗。身邊的人都說他太膽小了,藺相如一笑,問大家:「你們看廉將軍與秦王哪個厲害?」大家異口同聲地說:「那當然是秦王厲害啦。」藺相如又道:「我敢在秦國當眾呵斥秦王,又怎會偏偏怕廉將軍呢?只是我想到,強秦不敢侵趙,是因為有我們兩個人在,我們兩人要是爭鬥起來,敵人就要來鑽空子。我不能忘掉國家的安危啊!」
這些話傳到廉頗的耳朵里,廉頗很慚愧,於是光著脊背,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府上請罪。
風吹草動的故事
解釋:
風一吹,草就搖晃,比喻有一點點動靜而引起警覺。
故事:
春秋時,楚平王是一個昏庸無道的君主。他聽信一個叫費無忌的小人的讒言,要把太子建廢掉。
但又擔心太子建的老師伍奢不同意,於是把伍奢叫來,讓他說太子建企圖謀反。伍奢不承認,立刻被關進了監獄。
這時,費無忌又對楚平王說:「伍奢的兩個兒子很厲害,大王一定要把他們父子三人一起除掉!」楚平王逼伍奢寫信給他的兩個兒子伍尚和伍子胥,騙來京城,一起除掉。
伍子胥看了父親的信,對哥哥伍尚說:「平王想加害我們啊,還是快些逃走吧,日後為父親報仇!」但是伍尚不肯逃走,結果和伍奢一起被楚平王殺害了。平王一定要斬草除根,下令官兵四處捉拿伍子胥。
伍子胥白天躲在叢林中,晚上出來趕路,來到了楚國的邊境昭關。關上的官吏盤查得很緊。伍子胥因為出不了關而愁得睡不著覺,幾天以後滿頭黑發竟全部變成了灰白。幸虧好心的東皋公同情伍子胥,找個模樣像伍子胥的人冒充伍子胥過關。守關的逮住了假伍子胥,而那個真伍子胥卻混出關去了。
伍子胥逃到一條江邊正在著急時,江上過來個漁夫,把他渡過江去。
到了對岸,漁夫對伍子胥說:「將軍,我回家給你弄些吃的來。」伍子胥坐在岸邊等候,忽然一陣清風吹來,蘆葦和野草簌簌地響了起來,伍子胥嚇了一跳,以為是楚兵追來,慌忙躲進草叢里。仔細一看,原來是「風吹草動」。
漁夫讓伍子胥飽餐一頓。伍子胥說:「我這把寶劍價值千金,送給你,答謝你的救命大恩。」漁夫說:「楚王懸賞捉拿你,我都沒有貪圖,難道會要你這寶劍嗎?」
「請問你的貴姓大名,讓我日後圖報。」伍子胥剛說完,漁夫就正色地說:「我救你的性命,是仰慕你是位英雄,並不冀求你什麼報答,你又何必問我姓名呢!快走吧!」
虛位以待的故事
解釋:
空著位置等候
故事:
戰國時,魏國的信陵君為人忠厚、仁愛,對門客都以謙遜的態度對待。當時,信陵君聽說大梁城門的守門官七十歲老人侯嬴是個賢人,家境貧窮,便派人帶著大量財寶,前去聘請他。但是,侯嬴並不接受。
信陵君知道自己怠慢了高人。於是便讓人駕車,親自前去迎接侯嬴。還把車上最好的位置留給侯嬴。侯嬴故意穿上破衣服,毫不客氣地坐在空位上,一句謙讓的話也沒說。
馬車行到中途,侯嬴又忽然提出要去探訪一位屠夫朋友朱亥。他在朋友那裡故意拖延時間,要看信陵君的反應,但信陵君一片和顏悅色。
這年,秦國圍攻趙都邯鄲,魏國派大將晉鄙率軍十萬前去救趙。為此秦王派使者威脅魏王。魏王忙命晉鄙大軍留在路上,不再前進。
信陵君多次懇求魏王讓晉鄙發兵,魏王終是不肯。侯嬴給信陵君出主意說:「只要派人偷取大王的兵符,便可假傳命令,要晉鄙出兵了。」接著,侯嬴又給信陵君出主意,叫他去找大王的寵妃如姬,讓她去偷大王的兵符。
信陵君拿到了兵符,便想馬上出發。侯嬴提醒他說:「你把我的屠夫朋友朱亥帶上,以防萬一。」
信陵君帶著朱亥來到大軍駐扎地。晉鄙見了兵符懷疑說:「大王既叫我暫不前進,又怎會隨便叫你替代我呢?」晉鄙的話音剛落,朱亥從袖裡拿出四十斤重的大鐵錐來,一下就把晉鄙打死了。
信陵君高舉兵符,篩選了八萬精兵,打敗了秦軍,解救了趙國。

『伍』 5個成語典故

草木皆兵
東晉時代,秦王苻堅控制了北部中國。公元383年,苻堅率領步兵、騎兵90萬,攻打江南的晉朝。晉軍大將謝石、謝玄領兵8萬前去抵抗。苻堅得知晉軍兵力不足,就想以多勝少,抓住機會,迅速出擊。
誰料,苻堅的先鋒部隊25萬在壽春一帶被晉軍出奇擊敗,損失慘重,大將被殺,士兵死傷萬余。秦軍的銳氣大挫,軍心動搖,士兵驚恐萬狀,紛紛逃跑。此時,苻堅在壽春城上望見晉軍隊伍嚴整,士氣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見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晉軍的士兵一樣。苻堅回過頭對弟弟說:「這是多麼強大的敵人啊!怎麼能說晉軍兵力不足呢?」他後悔自己過於輕敵了。
出師不利給苻堅心頭蒙上了不祥的陰影,他令部隊靠淝水北岸布陣,企圖憑借地理優勢扭轉戰局。這時晉軍將領謝玄提出要求,要秦軍稍往後退,讓出一點地方,以便渡河作戰。苻堅暗笑晉軍將領不懂作戰常識,想利用晉軍忙於渡河難於作戰之機,給它來個突然襲擊,於是欣然接受了晉軍的請求。
誰知,後退的軍令一下,秦軍如潮水一般潰不成軍,而晉軍則趁勢渡河追擊,把秦軍殺得丟盔棄甲,屍橫遍地。苻堅中箭而逃。
故事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成語「草木皆兵」,形容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望洋興嘆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黃河裡有一位河神,人們叫他河伯。何伯站在黃河岸上。望著滾滾的浪濤由西而來,又奔騰跳躍向東流去,興奮地說;「黃河真大呀,世上沒有哪條河能和它相比。我就是最大的水神啊!」
有人告訴他:「你的話不對,在黃河的東面有個地方叫北海,那才真叫大呢。」
河伯說:「我不信,北海再大,能大得過黃河嗎?」
那人說:「別說一條黃河,就是幾條黃河的水流進北海,也裝不滿它。」
河伯固執地說:「我沒見過北海,我不信。」
那人無可奈何,告訴他:「有機會你去看看北海,就明白我的話了。」
秋天到了,連日的暴雨使大大小小的河流都注入黃河,黃河的河面更加寬闊了,隔河望去,對岸的牛馬都分不清。這一下,河伯更得意了,以為天下最壯觀的景色都在自己這里,他在自得之餘,想起了有人跟他提起的北海,於是決定去那裡看看。
河伯順流來到黃河的入海口,,突然眼前一亮,海神北海若正笑容滿面地歡迎他的到來,河伯放眼望去,只見北海汪洋一片,無邊無涯,他獃獃地看了一會兒,深有感觸地對北海若說:「俗話說,只懂得一些道理就以為誰都比不上自己,這話說的就是我呀。今天要不是我親眼見到這浩瀚無邊的北海,我還會以為黃河是天下無比的呢!那樣,豈不被有見識的人永遠笑主。」
故事見於《莊子·秋水》。成語「望洋興嘆」,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

抱薪救火
戰國末期,秦國向魏國接連發動大規模的進攻,魏國無力抵抗,大片土地都被秦軍佔領了。到公元前273年,秦國又一次向魏國出兵,勢頭空前猛烈。
魏王把大臣們召來,愁眉苦臉地問大家有沒有使秦國退兵的辦法。大臣們由於經過多年的戰亂,提起打仗就嚇得哆嗦,誰也不敢談「抵抗」二字。在這大兵壓境的危急時刻,多數大臣都勸魏王,用黃河以北和太行山以南的大片土地為代價,向秦王求和。
謀士蘇代聽了這些話,很不以為然,忙上前對魏王說:「大王,他們是因為自己膽小怕死,才讓您去賣國求和,根本不為國家著想。您想,把大片土地割讓給秦國雖然暫時滿足了秦王的野心,但秦國的慾望是無止境的,只要魏國的土地沒割完,秦軍就不會停止進攻我們。"
說到這里,蘇代講了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人,他的房子起火了,別人勸他快用水去澆滅大火,但他不聽,偏抱起一捆柴草去救火,是因為他不懂得柴草不但不能滅火反而能助長火勢的道理。大王若同意拿著魏國土地去求和,不就等於抱著柴草救火嗎?」
盡管蘇代講得頭頭是道,但是膽小的魏王只顧眼前的太平,還是依大臣們的意見把魏國大片土地割讓給秦國。到公元225年,果然秦軍又向魏國大舉進攻,包圍了國都大梁,掘開黃河大堤讓洪水淹沒了大梁城,魏國終於被秦國滅掉了。
故事出自《史記·魏世家》。成語「抱薪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滅禍害,結果反而使禍害擴大。

不寒而慄
漢武帝時,有一個人名叫義縱,因為受到太後的恩寵,做了上黨郡某縣令。上任以後,公務辦得很出色,案子處理上敢作敢為,不論是有錢有勢的豪紳,還是平民,只要犯了法,義縱秉公審辦,皇上很贊賞他,調他做河內郡都尉。一到任,他立即把禍害一方的豪門大族滿門抄斬,一時間,河內郡的治安和社會風氣大有好轉,有人不慎把東西失落在道路上,也沒有人搶走據為已有。
義縱調到南陽任太守時,一個做惡多端的豪強地主寧成,正在南陽居住。寧成為了討好義縱,每次迎送都裝出謙恭的樣子。但是,義縱對他的惡行早有所聞,到南陽後立即展開調查,很快就查清他的罪行,把他關押起來。
後來,漢武帝又任命義縱做定襄太

『陸』 出自這句話的典故或詩句:友人,如果你們聽到了這些啰啰嗦嗦的話,請告訴我,這個周末的火爐旁,暖意融融,能飲

白居易的《問劉十九》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解釋:新釀的專綠米色酒,醇厚,香濃屬,
小小紅泥爐,燒得殷紅。
天色將黑,大雪欲來,
我的朋友,能不能否共飲這一杯酒?

「三駕馬車」歷史典故
漢代以前,軍隊中還沒有現在所謂的騎兵,而是戰車,就是兩馬拉一車的模式。中軍統帥的戰車和其他不同,是三匹馬來拉,也叫「三駕馬車」,是統帥的標志。這是帝王等級的待遇,所以「三駕馬車」這個詞也就有最好的,最豪華的意思在裡面。

『柒』 醉翁亭的傳說典故

傳說歐陽修復被貶滁州,特別制喜愛琅琊山的靈秀。公務之餘常到山上玩賞,和黎民百姓同樂同游。孩童喜聽他講的故事,山民愛向他傾訴憂愁。和尚常邀他彈琴下棋,學子常向他請教平仄對偶。一天他同智仙和尚對弈,棋盤是一塊巨大的石頭。觀戰的人圍了石頭一圈,突然間都被大雨淋了個濕透。樵夫老舌快言快語,建議在此建個亭閣。智仙籌資快速建成,可惜一時名稱沒有。這天歐公在此應酬,自稱「醉翁」顫顫悠悠。吩咐隨從拿來「四寶」,「醉翁亭」匾一揮而就。爾後寫下《醉翁亭記》,抄貼滁城六大門樓。懇請城民幫助修改,在行刻碑立於亭右。樵夫老舌趕來建言:「開頭這山那山有點啰嗦」。「雖然寫了不少山名,但仍有許多山頭被丟」。歐公拿來大筆一劃,開頭一段全部刪掉。添上「環滁皆山也」五個大字,言簡意賅山山都有。蘇軾猶恐碑淺難以傳世,特書新碑留於滁州。歐文蘇字遂成國寶,培育了一代代文學新秀。盛世文美亭更俊俏,引來了五洲四海的朋友。醉翁亭又傳出了新的神話,像一道道彩虹掛在宇宙。

『捌』 哆啦咪發嗦講的是什麼故事

愛情來,友情,親情,散滿了青源春的每個角落。成長的辛酸和甜美,在五線紙上跳躍。

戴上可愛笨重的恐龍面具在主題游樂場里招攬客人的尹貞媛(車藝蓮飾)卻惹來了素為相識的申恩奎的嘲笑,為了報復,她故意把可樂灑在了後者的身上……急忙逃跑回家的貞媛發現剛搬來的新鄰居家的兒子正是恩奎!由於當時戴著頭套穿著彎偶衣服,所以恩奎不知道潑可樂的是貞媛。熱愛音樂的恩奎和朋友們組建了名為「Do-re-mi-fa-so-la-ti-do」的樂隊,二人漸漸相互有了好感。當美麗的愛情發芽的時候,出現了連連波折,首先是樂隊的成員兼恩奎的好友姜熙元(鄭義哲飾),他是與貞媛頗有淵源的人。多年來,熙元和貞媛青梅竹馬快要走到戀人的階段,卻因為貞媛揭發了撞人逃逸的肇事者熙元的父親而使後者家庭破碎,使得熙元耿耿於懷並與她絕交。而好不容易將熙元的心結打開,重新面前好友恩奎和貞媛相愛的事實後,恩奎卻在一場意外中失去了記憶,忘記了自己與貞媛愛的約定。為了將恩奎的心喚醒,貞媛和一班好友們精心籌備了一場特別的演出……

沒看過原書的觀眾可能有些看不懂,但是,真正看懂了的觀眾們一定會覺得演得非常好,甚至會認為電影太短,不夠大家看的喔

『玖』 蕭規曹隨是怎樣的典故

我們的能力不如前人的時候,不妨就按照前人的方式去做。

惠帝即位第二年,年老的相國蕭何病重。漢惠帝親自去探望他,還問他將來誰來接替他合適。

古代風景畫蕭何不願意表示意見,只說:「誰還能像陛下那樣了解臣下呢?」

漢惠帝問他:「你看曹參怎麼樣?」

蕭何和曹參早年都是沛縣的官吏,跟隨漢高祖一起起兵。兩個人本來關系很好,後來曹參立了不少戰功,可是他的地位比不上蕭何。兩個人就不那麼和好了。但是蕭何知道曹參是個治國的人才,所以漢惠帝一提到他,他也表示贊成,說:「陛下的主意錯不了。有曹參接替,我死了也安心了。」

曹參本來是個將軍,漢高祖封庶長子劉肥做齊王的時候,叫曹參做齊相。那時候,天下剛安定下來,曹參到了齊國,召集當地的父老和儒生一百多人,問他們應該怎樣治理百姓。這些人說了一些意見,但是各有各的說法,不知聽哪個才好。

後來,曹參打聽到當地有一個很有名望的隱士,叫蓋公。曹參把他請了來,向他請教。這個蓋公是相信黃老學說的,主張治理天下的人應該清靜無為,讓老百姓過安逸的生活。

曹參依了蓋公的話,盡可能不多去打擾百姓。他做了九年齊相,齊國所屬的七十多座城都比較安定。

蕭何一死,漢惠帝馬上命令曹參進長安,接替做相國。曹參還是用蓋公清靜無為的辦法,一切按照蕭何已經規定的章程辦事,什麼也不變動。

有些大臣看曹參這種無所作為的樣子,有點著急,也有的去找他,想幫他出點主意。但是他們一到曹參家裡,曹參就請他們一起喝酒。要是有人在他跟前提起朝廷大事,他總是把話岔開,弄得別人沒法開口。最後客人喝得醉醺醺地回去,什麼也沒有說。

漢惠帝看到曹相國這副樣子,認為他是倚老賣老,瞧不起他,心裡挺不踏實。

曹參的兒子曹窋,在皇宮里侍候惠帝。惠帝囑咐他說:「你回家的時候,找個機會問問你父親:高祖歸了天,皇上那麼年輕,國家大事全靠相國來主持。可您天天喝酒,不管事,這么下去,怎麼能夠治理好天下呢?看你父親怎麼說。」

曹窋趁假期回家去的時候,就照惠帝的話一五一十跟曹參說了。

曹參一聽,就上火了,他罵著說:「你這種毛孩子懂得個什麼,國家大事也輪到你來啰嗦?」說著,竟叫僕人拿板子來,把曹窋打了一頓。

曹窋莫名其妙地受了責打,非常委屈。回到宮中向漢惠帝訴說了經過。

漢惠帝也感到很不高興。

第二天,曹參上朝的時候,惠帝就對他說:「曹窋跟你說的話,是我叫他說的,你打他干什麼?」

曹參向惠帝請了罪,接著說:「請問陛下,您跟高祖比,哪一個更英明?」

漢惠帝說:「那還用說,我怎麼能比得上高皇帝。」

曹參說:「我跟蕭相國比較,哪一個能幹?」

漢惠帝不禁微微一笑,說:「好像不如蕭相國。」

曹參說:「陛下說的話都對。陛下不如高皇帝,我又不如蕭相國。高皇帝和蕭相國平定了天下,又給我們制定了一套規章。我們只要按照他們的規定照著辦,不要失職就是了。」

漢惠帝這才有點明白過來。

曹參用他的黃老學說,做了三年相國。由於那時候正在長期戰爭的動亂之後,百姓需要安定,他那套辦法沒有給百姓增加更多的負擔。因此,當時有人編了歌謠稱贊蕭何和曹參。歷史上把這件事稱為「蕭規曹隨」。

『拾』 九十九拜與最後一哆嗦的典故來源

「最後一哆嗦」原指男人辦完事之前的痙攣(土語「哆嗦」),然後愉快結束。後引申離成功或勝利僅一步之遙。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