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石門山典故

石門山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2-06 19:57:53

① 咸陽歷史典故知道多少

1. 咸陽曾是中國歷史上十三個朝代的都城和京畿重地,請說出是哪十三個朝代?
答:西周、秦、西漢、新莽、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
2. 咸陽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文物薈萃,請問咸陽在哪一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答:1993年。
3. 秦始皇於哪一年在咸陽建都?
答:公元前221年。
4. 咸陽歷史悠久,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請問咸陽建城已多少年?
答:2354年。
5. 請問「咸陽」名城的由來是什麼?
答:因地處「九宗山之南,渭水之北,山水俱陽」,故名咸陽。
6. 據統計,歷朝文人墨客直書咸陽的詩篇多達二千餘首,請您說出其中二首?
答:A:《兵車行》(唐)杜甫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B:《草》(唐)白居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C:《渭城曲》(唐)王維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光無故人。
7. 歷史上有名的「商鞅變法」、「荊軻刺秦」、「指鹿為馬」等事件都發生在什麼地方?
答:咸陽。
8. 秦咸陽宮遺址位於今天的咸陽市的什麼地方?
答:位於咸陽市渭城區窯店鎮一帶。
9. 秦咸陽三號宮殿遺址出土的一組壁畫是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宮殿壁畫,請說出其中一幅壁畫的名稱?
答:車馬圖(駟馬圖)或儀仗圖、建築圖、麥穗圖。
10. 「江南才子北方將,咸陽原上埋皇上」,請問有什麼個皇帝埋在咸陽原上?
答:29個。
11. 漢高祖長陵陪葬墓出土的西漢兵馬俑是我國最早經科學發掘的大批量兵馬俑,請問這些兵馬俑的出土?
答:1965年,比1974年發現的兵馬俑早了9年。
12. 咸陽市渭城區的順陵是誰的陵墓?
答:武則天之母楊氏陵墓。
13. 我國歷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的「文景」是指西漢的哪兩個皇帝?
答: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
14. 「蘇武牧羊」、「飛鴻傳書」都反映的是西漢時期,出使匈奴的外交家蘇武,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故事,蘇武出使匈奴十九年,不辱使節。請問:蘇武墓在什麼地方?
答:咸陽市武功縣。
15. 「咸陽宮闕郁嵯峨,六國樓台艷綺羅。自是當時天帝醉,不關秦地有山河」這是唐代大詩人李商隱寫《咸陽》的一首詩,請問這是詩人看到什麼有感而發的?
答:詩人看到被項羽焚燒的秦咸陽宮殿遺跡後有感而發。
16. 歷史上咸陽境內最早的水利工程是什麼?
答:秦代的鄭國渠。
17. 茂陵陵區內有兩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請說出這兩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名稱?
答:漢武帝茂陵、霍去病墓。
18. 西漢名將霍去病墓前的大型石刻是一批具有無窮藝術魅力的古代古雕藝術珍品,請說出其主題性石刻的名稱?
答:馬踏匈奴。
19. 唐太宗李世民與文德皇後長孫氏的合葬陵是什麼陵?位於咸陽市哪個縣?
答:是昭陵,位於咸陽市禮泉縣。
20. 舉世聞名的「昭陵六駿」中四駿現藏於西安碑林博物館,其餘兩駿現藏於美國的哪一所大學博物館?
答:美國的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
21. 乾陵位於咸陽市乾縣城北梁山上,請問乾陵是誰的陵墓?
答:唐高宗李治和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的合葬墓。
22.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這句詩出自唐代大詩人王維所作的《渭城曲》,請問詩中國的「渭城」是指什麼地方?
答:渭城,即咸陽。漢武帝時更名為渭城。
23.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描寫的是哪一位歷史人物?她葬於何處?
答:楊貴妃(楊玉環)。楊貴妃墓位於咸陽興平市馬嵬鎮西。
24. 乾陵陪葬墓出土的唐墓壁畫具有非常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請說出其中的一幅?
答:打馬球圖、狩獵出行圖、觀鳥捕蟬圖、禮賓圖、侍女圖等。
25. 「元老記者」、「監察之父」、「近代草聖」是對控歷史上哪一位著名人物的贊譽?他出生哪裡?
答:於右任。於右任先生出生在咸陽市三原縣。
2. 2 魅力咸陽探究
26. 三原縣境內的李靖故居,又稱東里花園,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哪位著名將領曾在此居住過?
答:楊虎城將軍。
27. 茂陵博物館珍藏的「鎏金馬」造型生動,比例勻稱,體態矯健,昂首挺胸,有一發千里之勢。它在古籍中被稱做什麼?
答:金馬或者天馬。是以西漢時大宛產的汗血馬為模特精製而成的。
28. 咸陽市彬縣大佛寺中著名的阿彌陀佛有「關中第一奇觀」之稱,請問這座坐像有多高?
答:20米。
29. 昭陵是我國帝王陵園中面積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陵園,請問昭陵陵園面積有多大?
答:陵園周長60多公里,總面積20000公頃(約合30萬畝)。
30. 三原縣城隍廟內陳列有一件石刻,明太祖朱元璋曾留下了「純正不曲,字如其人」的贊嘆,請說出它是什麼石刻?
答:岳飛書的諸葛亮《前後出師表》。
31. 傳說中國農業始祖後稷的封地,位於咸陽市的哪個縣?
答:位於咸陽市武功縣。
32. 渭河、涇河是流經咸陽的兩條主要河流,有一個著名的成語反映的是兩條河的交匯情況,請問這個成語是什麼?
答:涇渭分明。
33. 咸陽古生物化石非常豐富,最具有代表性的化石是什麼?
答:旬邑出土的黃河象和板齒犀牛化石。
34. 咸陽歷史悠久,民風淳樸,民俗風情別具一格,具有特色大眾參與的民間舞蹈項目有哪些?
答:咸陽的牛拉鼓、社火。
35. 咸陽的民間工藝品名揚海外,其中有一位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授予「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稱號,請問這位藝人是誰?
答:旬邑縣的剪紙藝人庫淑蘭。
36. 咸陽風味小吃眾多,備受海內外遊客喜愛的乾州四寶是什麼?
答:鍋盔、叉酥、掛面、豆腐腦。
37. 咸陽自然景觀資源豐富,具有代表性的旅遊景點有哪些?
答:張家山鄭國渠首旅遊風景區、永壽槐樹林生態旅遊區、石門山森林公園等。
38. 中國最早的彩色顯像管產自什麼地方?
答:陝西彩虹集團公司。
39. 西漢一位著名的哲學家向漢武帝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創了兩千年封建社會以儒學為正統思想的先聲。請問這位哲學家是誰?
答:董仲舒。
40. 中西比較文學的奠基人吳宓是咸陽市哪個縣的人?
答:咸陽市涇陽縣人。
41. 著名的「關中八景」中有咸陽的哪一景?
答:咸陽古渡。
42. 咸陽是我國優質蘋果生產基地,請說出咸陽優質蘋果的年產量是多少萬噸?
答:約200萬噸。
43. 咸陽近代出現了一位著名的秦腔劇作家,著有秦腔劇本60多個,被譽為東方的莎士比亞的人是誰?他的代表作是什麼?
答:范紫東,秦腔《三滴血》、《火焰駒》。
44.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地原點位於咸陽市何處?
答:位於咸陽市涇陽縣永樂鎮。
45. 咸陽市何時被國有旅遊局評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答:1998年12月。
46. 東漢年間,著名軍事家和外交家班超棄筆從戎,征匈奴,出西域,建立了卓著功勛。請問,班超是哪裡人?
答:咸陽市渭城區人。
47. 咸陽的民間樂器眾多,最有代表性的是什麼?
答:旬邑嗩吶。
48. 咸陽民居較有特色,代表性的明清民居有哪些?
答:三原孟店民宅和旬邑唐家莊園。
49. 西安咸陽經濟一體化的內容是什麼?
答:規劃同籌、交通同網、信息同享、市場同體、產業同布、科教同興、旅遊同線、環境同治。
50. 咸陽AAAA級旅遊景區(點)有哪些?
答:乾陵博物館和茂陵博物館。

② 大禹治水的典故內容

簡潔版:
在我國遠古時代,相傳四五千年前,發生了一次特大洪水災害。為了解除水患,部落聯盟會議推舉了鯀去治水,鯀治水九年勞民傷財,對洪水束手無策,耽誤了大事,被處死在羽山。部落聯盟會議又推舉了鯀的兒子禹。他是一個精明能幹、大公無私的人。大禹請來過去治水的長輩總結過去失敗的原因,並且經過實地考察,制定了一條切實可行的方案:一方面加固和繼續修築堤壩,另一方面,用「疏導」的辦法根治水患。大禹親自率領二十七萬治水群眾,全面進行疏導洪水的勞動。大禹除了指揮外,還親自參加勞動,為群眾做出了榜樣。他握木鍤,不辭辛勞,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在治理洪水中,大禹曾三次路過自己家門口而不入。在他的領導下,人們經過十三年的艱苦勞動,終於疏通了九條大河,使洪水沿著新開的河道伏伏帖帖地流入大海。在治水的同時,大禹和治水的大軍還大力幫助老百姓重建家園,修整土地,恢復生產,使大家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完成了流芳千古的偉大業績。對於大禹的功績,人民歌頌他,感謝他,懷念他,當時人們把整個中國叫「禹城」(意為大禹治理過的地方)。在浙江省紹興市嵇山門外,人們修建了夏禹的陵墓——禹陵,以紀念他的豐功偉績。禹陵旁有一座禹王廟,氣勢雄偉,古木參天。今日禹陵和禹王廟,已成為中外遊人游覽的勝地。

詳盡版:
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於中國,蛇龍居之,民無所定,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孟子·滕文公下》)遠古的時候,洪水肆虐,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這時,出了兩位治水英雄:鯀和他的兒子禹。他們治水的神話流傳在祖國遼闊的大地上。
鯀是一個聰明能幹、造福民眾的英雄,他不但創制了農具耒耜,馴服駕馭了耕牛,教導人民播種五穀,創建城郭,更帶領人民築堤防洪,戰勝洪水。當時洪水實在太大了,鯀填了九年,依然是「滔滔洪水,無所止極」。鯀為了制服洪水,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不待天帝允許,私自取了「息壤」去治水,救黎民百姓。息壤是天庭中一種生長不息的土壤,取一點投向大地,就能積成山、堆成堤。鯀的行為觸怒了天帝,被天帝殛殺於羽山之野。鯀死後屍體三年不腐,天帝命人剖開他的肚子,肚子里跳出一條虯龍,這就是鯀的兒子禹。大禹出生後,鯀的屍體化為一條黃龍,永遠沉入了羽淵。治水英雄鯀永遠活在人民心中。
禹繼承父親的遺志,決心治理滔天的洪水。大禹治水採用兩個辦法,一是填堵築堤,二是疏通引導。大禹讓黃龍幫助勘察地形,用尾巴劃開地面,讓洪水流向應當去的地方。黃龍長著兩只美麗的翅膀和強有力的尾巴。大禹又讓曾助鯀治水的玄龜,背著息壤,去填堵築堤。
大禹還與興風作浪的惡神進行了殊死的戰斗。狂暴的共工,製造洪水,直到今天的山東曲阜,中原大地一片汪洋。禹在會稽山(在今浙江紹興)大會諸神,定與共工決一死戰。首先擒殺了共工的主要助手相柳氏。相柳氏身為長蛇,有九個頭,食於九座山,所到之處立即變為溪澤。然後與共工進行猛烈的決戰,終於打敗共工,獲得勝利。
大禹治理黃河,是從青海的積石山開始疏導的。據說當時的石門山與呂梁山相接,堵住了黃河的去路。大禹疏導至此,遇到了障礙。於是他啟動自己的神力,把龍門山劈開為兩半,黃河水就順暢地從峭壁間流過,這就是今天河南洛陽的龍門。黃河穿過龍門往下流過幾百里,遇到了一座砥柱山,不能通過。大禹就開鑿砥柱山,使河水繞山分流,好像穿過三道門,這就是今天的三門峽。如今三門峽上游建有禹王廟,渡船的艄公常來燒香許願,祈求平安。
大禹治水,不僅時間漫長,而且十分艱苦,然而,他以無私忘我的精神,奮斗不息。走路太多,腳指甲都磨光了,得了「偏枯」病,走路十分艱難,但他卻走遍了中國的山河大地,常常是「晝不暇食,夜不暇寢」,吃飯睡覺都顧不上。在緊張治水的日子裡,好幾年都經過家門而不入。直忙到三十歲,大禹還沒成家。一天,他來到塗山附近,看見一隻美麗的九尾白狐,相傳她是幸福與權力的象徵。大禹於是愛上了塗山的一位姑娘,但沒來得及成婚,就又到南方去治水了。姑娘一直等著大禹,經常吟唱思念的歌……這就是南方民歌的起源。以後,大禹終於回來,娶了這位名叫女嬌的姑娘。但新婚後的大禹只在家待了四天,又出發去治水了。女嬌在家等呀等,常站在黃河之濱眺望,所以這里就有了「望夫石」。
經過多年的奮斗,大禹終於領導人民制服了洪水,治理了黃河,使人民得以安居樂業。大禹是我們中華民族共同的祖先,他的偉大精神,世世代代鑄造著中華民族的「民族魂」。
唐代大詩人李白游覽黃河時,遙想當年大禹治水的不朽業績,寫詩贊嘆道:「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波滔天,堯咨嗟。大禹理百川,兒啼不窺家,殺湍堙洪水,九州始桑麻。」
大禹的精神,為後世治黃的艱巨事業,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番外篇:
大禹,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人物,由他所創立的夏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夏、商、周三代之首。雖然夏王朝只是一種部落聯盟,和秦、漢以後中央集權的專制王朝大不相同,總算已具備了國家形式,使得中國歷史從傳說時代進入信史時代。大禹治水,又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雖然世界上許多民族都有關於洪水的傳說,但是中華大地上的洪水為患一定特別嚴重,所以才產生了「洪水猛獸」的成語,認為洪水比猛獸更為可怕。大禹治理水患,讓大家安居樂業,得到了許多部落的共同擁戴,繼舜而成為部落聯盟的領袖。
在考古工作中,雖然至今還沒有發現夏王朝的直接史料,但是結合古代文獻和考古發現來考慮,許多學者都認為二里頭第一、二期古文化遺址當是夏代文化的遺留。在距今4200年以前,中原已經建立起一個具有國家規模的夏王朝,這是不成問題的;這個王朝的領袖是一位善於治水的大禹,他主要以治水之功獲得領袖地位,創業垂統,這也是不成問題的。但是在大禹這個人,治水這件事上,近年來卻產生了許多復雜分歧的看法,很難統一起來。不同的看法可以大致分為兩類:一是傳統的說法,二是新說。
關於大禹本人,傳統的說法是:大禹出身於華夏族群(根據是「夏為中國之人」),他出生的地方是四川西部(根據是「禹興於西羌」)。新說是:大禹出身於古越人(百越族群),在中原民族大融合的時代,是從東南地區帶著南方農業文化的某些優勢進入中原爭得領袖地位的。距今六七千年的浙江河姆渡、湖南城頭山古文化遺址的發現,都對新說作了有力的支持。所謂「夏為中國之人」是周代以後才產生的說法,周代以前,夏人活動的許多史跡實際上都在東方。與大禹有關的古跡,更是集中於東南地區。「禹興於西羌」一語是司馬遷說的,那是指禹後來到西方的發展而言,並不是「禹始生於西羌」。通過一些出土文物的比較,我們不難看出,作為夏王朝國家重器的鼎、鉞和許多玉器都來源於東南的古越人地區。
至於大禹治水治的是哪條「水」,如何治法?傳統的說法似有誇大之處。傳說中的龍門,在陝西韓城與山西河津之間,黃河至此,兩岸峭壁陡立,十分險要,相傳這里是大禹鑿開的,所以龍門又稱禹門口。但按夏代的施工技術水平,絕對完成不了這么大的工程。又傳說大禹根據不同的水系,劃天下(全國)為九州,其實夏代初期的疆域絕沒有如此之大。許多傳說,都不免互相矛盾,難以自圓其說。
新說是:大禹治水,治的並不是滔滔的長江、黃河之水,那時的洪水實在是海侵,就是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到陸地上來。這是世界性的,所以許多民族都有被洪水所淹的傳說。洪水退後,地面一片淤泥,不加以治理,就不便耕種。大禹所治理的,正是這種田間水渠的管理。這和孔子所說的「盡力乎溝洫」是大致符合的。《孟子.滕文公》中說:「當堯之時,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於中國。」中華大地上的江河,大都是發源於西部,滾滾東流。不論水大水小,都不會是「橫流」、「逆行」,只有在海侵時,海水由東向西倒灌,才會出現「橫流」、「逆行」的現象。
傳統的說法是:舜命鯀治水,鯀只懂得堙、填之法,失敗後為舜所殺。鯀之子禹接受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改用疏導之法,終於成功。史實並不如此簡單,鯀也不會如此之笨。失敗或者成功總是由多種因素所造成,《國語》等古籍就說過大禹治水也是用的堙、填之法,如「堙洪水」、「以息土填洪水」。直到戰國時代,《墨子》書中才稱大禹治水常用疏導之法。從大禹時代到戰國時代,相距一千多年,我們先民治水的方法必然一再改進,有了不少成就。傳統的說法實際上是把這一千多年中前前後後許多治水的功績都歸功於大禹一人,對歷史作了誇大。
作為一位出身百越族群能夠北上中原發展的部落聯盟領袖人物的大禹,他的才能當然不限於治水,在使用青銅器發展生產,建立國家制度,對外用兵(擊退苗蠻族群的進攻)等等方面,也有不少的功績,但是後人紀念他與崇拜他,卻選擇了他的主要功績——治水,這是不難理解的。作為一位農業社會的領袖人物,首先應該關心與致力的就是國計民生,農業生產。這一件大事辦不好,別的事辦得再好也不行。現在距離大禹時代已有4000多年,我們還難以根治水患,每年還得為防洪而擔心,幾千年前的先民,對於這位為了治水「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的大禹的感激與崇敬,也就可想而知。至於他當時領導群眾興修水利,限於客觀條件,限於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只能一點一滴地去做,不可能出現甚麼奇跡,所以會長達13年之久。後人為了紀念他,把他身後的許多治水功績也算在他的頭上,這也容易理解。這才是大禹治水的事跡越傳越多越傳越大的真實經過。

③ 江南第一關的歷史典故

門當來關而立,山風獵獵,恍若自凌空駕虛。入關後,石徑稍夷,仍盤旋陡壁間。關東施茶亭旁岩壁上,刻記古道小史:宋寶佑間(1253—1257),大石門胡旦隨山勢鑿石為磴,凡五里余,以便行旅。元大德間(1297—1307),北鄉(今北村)程氏視下深險,復伐石為欄,障於旁,往來愈安。明成化間(1465—1487),汪以茂等重修。以後歷代均有修補。建國後,附近村民立約組織維修至今。關內有「二程」廟,胡家村胡桂森建。傳民國21年(1932)春,北村程灶起、程瑞湖去浙經商,避而懸岩下,岩崩俱斃,遂築廟誌哀示誡。後由邵在炳出資造石亭於旁。江南第一關得名的由來:相傳太平天國待王李世賢於1861年率部經此,贊為天險而命名;一說為明代胡宗憲所取。圖中所示的是江南第一關的前景圖,關口上方一排石頭的最前面寫著「江南第一關」五個字。走過這個關口,你才能真正發現或許說是體會「江南第一關」這個地方魅力所在。

④ 大禹治水典故

簡潔版:
在我國遠古時代,相傳四五千年前,發生了一次特大洪水災害。為了解除水患,部落聯盟會議推舉了鯀去治水,鯀治水九年勞民傷財,對洪水束手無策,耽誤了大事,被處死在羽山。部落聯盟會議又推舉了鯀的兒子禹。他是一個精明能幹、大公無私的人。大禹請來過去治水的長輩總結過去失敗的原因,並且經過實地考察,制定了一條切實可行的方案:一方面加固和繼續修築堤壩,另一方面,用「疏導」的辦法根治水患。大禹親自率領二十七萬治水群眾,全面進行疏導洪水的勞動。大禹除了指揮外,還親自參加勞動,為群眾做出了榜樣。他握木鍤,不辭辛勞,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在治理洪水中,大禹曾三次路過自己家門口而不入。在他的領導下,人們經過十三年的艱苦勞動,終於疏通了九條大河,使洪水沿著新開的河道伏伏帖帖地流入大海。在治水的同時,大禹和治水的大軍還大力幫助老百姓重建家園,修整土地,恢復生產,使大家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完成了流芳千古的偉大業績。對於大禹的功績,人民歌頌他,感謝他,懷念他,當時人們把整個中國叫「禹城」(意為大禹治理過的地方)。在浙江省紹興市嵇山門外,人們修建了夏禹的陵墓——禹陵,以紀念他的豐功偉績。禹陵旁有一座禹王廟,氣勢雄偉,古木參天。今日禹陵和禹王廟,已成為中外遊人游覽的勝地。

詳盡版:
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於中國,蛇龍居之,民無所定,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孟子·滕文公下》)遠古的時候,洪水肆虐,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這時,出了兩位治水英雄:鯀和他的兒子禹。他們治水的神話流傳在祖國遼闊的大地上。
鯀是一個聰明能幹、造福民眾的英雄,他不但創制了農具耒耜,馴服駕馭了耕牛,教導人民播種五穀,創建城郭,更帶領人民築堤防洪,戰勝洪水。當時洪水實在太大了,鯀填了九年,依然是「滔滔洪水,無所止極」。鯀為了制服洪水,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不待天帝允許,私自取了「息壤」去治水,救黎民百姓。息壤是天庭中一種生長不息的土壤,取一點投向大地,就能積成山、堆成堤。鯀的行為觸怒了天帝,被天帝殛殺於羽山之野。鯀死後屍體三年不腐,天帝命人剖開他的肚子,肚子里跳出一條虯龍,這就是鯀的兒子禹。大禹出生後,鯀的屍體化為一條黃龍,永遠沉入了羽淵。治水英雄鯀永遠活在人民心中。
禹繼承父親的遺志,決心治理滔天的洪水。大禹治水採用兩個辦法,一是填堵築堤,二是疏通引導。大禹讓黃龍幫助勘察地形,用尾巴劃開地面,讓洪水流向應當去的地方。黃龍長著兩只美麗的翅膀和強有力的尾巴。大禹又讓曾助鯀治水的玄龜,背著息壤,去填堵築堤。
大禹還與興風作浪的惡神進行了殊死的戰斗。狂暴的共工,製造洪水,直到今天的山東曲阜,中原大地一片汪洋。禹在會稽山(在今浙江紹興)大會諸神,定與共工決一死戰。首先擒殺了共工的主要助手相柳氏。相柳氏身為長蛇,有九個頭,食於九座山,所到之處立即變為溪澤。然後與共工進行猛烈的決戰,終於打敗共工,獲得勝利。
大禹治理黃河,是從青海的積石山開始疏導的。據說當時的石門山與呂梁山相接,堵住了黃河的去路。大禹疏導至此,遇到了障礙。於是他啟動自己的神力,把龍門山劈開為兩半,黃河水就順暢地從峭壁間流過,這就是今天河南洛陽的龍門。黃河穿過龍門往下流過幾百里,遇到了一座砥柱山,不能通過。大禹就開鑿砥柱山,使河水繞山分流,好像穿過三道門,這就是今天的三門峽。如今三門峽上游建有禹王廟,渡船的艄公常來燒香許願,祈求平安。
大禹治水,不僅時間漫長,而且十分艱苦,然而,他以無私忘我的精神,奮斗不息。走路太多,腳指甲都磨光了,得了「偏枯」病,走路十分艱難,但他卻走遍了中國的山河大地,常常是「晝不暇食,夜不暇寢」,吃飯睡覺都顧不上。在緊張治水的日子裡,好幾年都經過家門而不入。直忙到三十歲,大禹還沒成家。一天,他來到塗山附近,看見一隻美麗的九尾白狐,相傳她是幸福與權力的象徵。大禹於是愛上了塗山的一位姑娘,但沒來得及成婚,就又到南方去治水了。姑娘一直等著大禹,經常吟唱思念的歌……這就是南方民歌的起源。以後,大禹終於回來,娶了這位名叫女嬌的姑娘。但新婚後的大禹只在家待了四天,又出發去治水了。女嬌在家等呀等,常站在黃河之濱眺望,所以這里就有了「望夫石」。
經過多年的奮斗,大禹終於領導人民制服了洪水,治理了黃河,使人民得以安居樂業。大禹是我們中華民族共同的祖先,他的偉大精神,世世代代鑄造著中華民族的「民族魂」。
唐代大詩人李白游覽黃河時,遙想當年大禹治水的不朽業績,寫詩贊嘆道:「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波滔天,堯咨嗟。大禹理百川,兒啼不窺家,殺湍堙洪水,九州始桑麻。」
大禹的精神,為後世治黃的艱巨事業,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番外篇:
大禹,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人物,由他所創立的夏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夏、商、周三代之首。雖然夏王朝只是一種部落聯盟,和秦、漢以後中央集權的專制王朝大不相同,總算已具備了國家形式,使得中國歷史從傳說時代進入信史時代。大禹治水,又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雖然世界上許多民族都有關於洪水的傳說,但是中華大地上的洪水為患一定特別嚴重,所以才產生了「洪水猛獸」的成語,認為洪水比猛獸更為可怕。大禹治理水患,讓大家安居樂業,得到了許多部落的共同擁戴,繼舜而成為部落聯盟的領袖。
在考古工作中,雖然至今還沒有發現夏王朝的直接史料,但是結合古代文獻和考古發現來考慮,許多學者都認為二里頭第一、二期古文化遺址當是夏代文化的遺留。在距今4200年以前,中原已經建立起一個具有國家規模的夏王朝,這是不成問題的;這個王朝的領袖是一位善於治水的大禹,他主要以治水之功獲得領袖地位,創業垂統,這也是不成問題的。但是在大禹這個人,治水這件事上,近年來卻產生了許多復雜分歧的看法,很難統一起來。不同的看法可以大致分為兩類:一是傳統的說法,二是新說。
關於大禹本人,傳統的說法是:大禹出身於華夏族群(根據是「夏為中國之人」),他出生的地方是四川西部(根據是「禹興於西羌」)。新說是:大禹出身於古越人(百越族群),在中原民族大融合的時代,是從東南地區帶著南方農業文化的某些優勢進入中原爭得領袖地位的。距今六七千年的浙江河姆渡、湖南城頭山古文化遺址的發現,都對新說作了有力的支持。所謂「夏為中國之人」是周代以後才產生的說法,周代以前,夏人活動的許多史跡實際上都在東方。與大禹有關的古跡,更是集中於東南地區。「禹興於西羌」一語是司馬遷說的,那是指禹後來到西方的發展而言,並不是「禹始生於西羌」。通過一些出土文物的比較,我們不難看出,作為夏王朝國家重器的鼎、鉞和許多玉器都來源於東南的古越人地區。
至於大禹治水治的是哪條「水」,如何治法?傳統的說法似有誇大之處。傳說中的龍門,在陝西韓城與山西河津之間,黃河至此,兩岸峭壁陡立,十分險要,相傳這里是大禹鑿開的,所以龍門又稱禹門口。但按夏代的施工技術水平,絕對完成不了這么大的工程。又傳說大禹根據不同的水系,劃天下(全國)為九州,其實夏代初期的疆域絕沒有如此之大。許多傳說,都不免互相矛盾,難以自圓其說。
新說是:大禹治水,治的並不是滔滔的長江、黃河之水,那時的洪水實在是海侵,就是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到陸地上來。這是世界性的,所以許多民族都有被洪水所淹的傳說。洪水退後,地面一片淤泥,不加以治理,就不便耕種。大禹所治理的,正是這種田間水渠的管理。這和孔子所說的「盡力乎溝洫」是大致符合的。《孟子.滕文公》中說:「當堯之時,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於中國。」中華大地上的江河,大都是發源於西部,滾滾東流。不論水大水小,都不會是「橫流」、「逆行」,只有在海侵時,海水由東向西倒灌,才會出現「橫流」、「逆行」的現象。
傳統的說法是:舜命鯀治水,鯀只懂得堙、填之法,失敗後為舜所殺。鯀之子禹接受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改用疏導之法,終於成功。史實並不如此簡單,鯀也不會如此之笨。失敗或者成功總是由多種因素所造成,《國語》等古籍就說過大禹治水也是用的堙、填之法,如「堙洪水」、「以息土填洪水」。直到戰國時代,《墨子》書中才稱大禹治水常用疏導之法。從大禹時代到戰國時代,相距一千多年,我們先民治水的方法必然一再改進,有了不少成就。傳統的說法實際上是把這一千多年中前前後後許多治水的功績都歸功於大禹一人,對歷史作了誇大。
作為一位出身百越族群能夠北上中原發展的部落聯盟領袖人物的大禹,他的才能當然不限於治水,在使用青銅器發展生產,建立國家制度,對外用兵(擊退苗蠻族群的進攻)等等方面,也有不少的功績,但是後人紀念他與崇拜他,卻選擇了他的主要功績——治水,這是不難理解的。作為一位農業社會的領袖人物,首先應該關心與致力的就是國計民生,農業生產。這一件大事辦不好,別的事辦得再好也不行。現在距離大禹時代已有4000多年,我們還難以根治水患,每年還得為防洪而擔心,幾千年前的先民,對於這位為了治水「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的大禹的感激與崇敬,也就可想而知。至於他當時領導群眾興修水利,限於客觀條件,限於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只能一點一滴地去做,不可能出現甚麼奇跡,所以會長達13年之久。後人為了紀念他,把他身後的許多治水功績也算在他的頭上,這也容易理解。這才是大禹治水的事跡越傳越多越傳越大的真實經過。

⑤ 典故"石門之徒"是什麼意思

這是鄭遨傳《新五代史》中的,原文:「其跡雖遠而其名愈彰,與乎石門之徒異矣。」
譯文為:「他的蹤跡雖遠離紅塵但聲名越來越大,與乎石門這些人真是不同啊。」

⑥ 劍門山的歷史典故

傳說大抄劍山有七十二峰。襲千百年來,誰也沒有認真去數過劍門山究竟有多少山峰。在眾多山峰中,最吸引人的有苦竹寨、東山寨、仙峰觀、雞心山、筆架梁、玉女峰、營盤嘴等四十多個山峰。唐代詩人杜甫就曾稱頌道:「惟天有設險,劍門天下壯,連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兩崖崇塘倚,刻畫城廓狀。」
建安二十年,即公元215年,曹操西征張魯到漢中,經過棧道咽喉石門時, 見河水沖擊石塊水花四散濺出,水大石眾,猶如滾動之雪浪,便題字刻於河水礁石上。「袞雪」二字似乎讓觀者看到了長江水流不息、波濤有如飛瀑滾雪的壯觀場面。

⑦ 求戰爭典故

有些詩句:沙溝日影煙朦朧,隱隱黃河出樹中。 ——(清)袁牧《沙溝》
歲歲金河復玉關版,朝權朝馬策與刀環。 ——(唐 柳中庸《征怨》) 黃河走東溟,白日落西海。 ——(唐 李白《風》) 陽台隔楚水,春草生黃河。 —— (唐 李白《寄遠》 黃河北岸海西軍,椎鼓鳴鍾天下聞。 ——(唐 杜甫《黃河》)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唐·李白 《將進酒 》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 唐·王之渙《登鸛雀樓 》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唐·王之渙 《涼州詞 》
明月黃河夜, 寒沙似戰場。 ——〔明〕李流芳 《黃河夜泊 》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 —— 李白 (《贈裴十四》)
九曲黃河萬里沙, 浪淘風簸自天涯。 ——劉禹錫 《浪淘沙 》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 ——王維 《使至塞上 》
秋風吹木葉,還似洞庭波。常山臨代郡,亭障繞黃河。——(南北朝)王褒《渡河北》

⑧ 蒲伊村典故是什麼

蒲伊-堯王訪蒲伊的傳說

堯王年事已長,想讓賢。聽人說隱居呂梁南段石門山蒲峪村的蒲伊(現太林鄉蒲伊村),是位德隆望重的賢者,堯王決定親自拜訪他。

一天,堯王來到石門山下武家崖,不遠處就是蒲峪村,村前有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河。堯王在河灣處遇見一位農民,便上前詢問蒲伊的住處。農民告訴了他,蒲伊上山打柴去了。堯王急於見到蒲伊,便順著蒲伊家人所指的方向前行,來到一條溝口,兩山秀色迷人,林濤滾滾,雀鳥欣鳴,適逢對面來了一人,肩挑柴擔,頭裹葛巾,須眉斑白,步履矯健。堯王上前,拱手施禮道:「敢問,賢者蒲伊子現在何處打柴?」但見那人緩緩放下柴擔,上下打量了堯王一番,便道:「在下就是蒲伊,請問尊姓大名?有何貴干?」堯王再要施禮,被蒲伊一把拉到附近一塊巨大的青石上坐下交談。堯王本想讓賢於蒲伊,不想他比自己還要年長,便改變主意,虛心地向蒲伊請教強國富民之道。蒲伊再三謙讓,隨後便侃侃而談。堯王連連點頭,表示稱贊,當即拜蒲伊為師。後來,他們坐過的這塊石頭便被人們取名為「講道台」,還修起了一座亭子(現已坍塌),這條山溝便叫「如意溝」。

堯王要告別,蒲伊送他至武家崖山腰上,快分手時,堯王才將這次來訪的意圖告訴了蒲伊,並請他推薦一位可接替帝位的賢者。蒲伊似已深思熟慮,便舉手遙指前面雲蒸霞蔚的一座青山道:「前面便是盧山頭,山的東面有個西圈頭村,村裡有位遠近聞名的賢者叫『舜』,你可把帝位讓與他」。後來,堯王果然讓位於舜。大約由於蒲伊曾被堯王拜師,又有薦舜之功,他所在的村改為蒲伊村,所在的縣被叫蒲子縣,地域包括現在的蒲縣、隰縣,後又改稱蒲縣,這可能就是蒲縣縣名的來由吧

⑨ 謝靈運的軼事典故

所到之地
始寧縣建置於漢順帝永建四年(129),廢置於隋開皇九年(589),其地為今浙江紹興市上虞區南部,嵊州北部,縣治曾在今嵊州三界附近。謝家在始寧有大片庄園,其范圍基本上在古剡縣境內。
謝靈運在始寧實際居住時間甚短,一生中只有六年。他自幼即「送錢塘杜明師治養之,十五方還都,故名客兒。王謝大族多為天師道信徒,靈運亦幼奉道教,後亦喜歡翻譯佛法。謝靈運生後即寄養於錢塘,「初,錢塘杜師夜夢東南有人來人其館,是夕,即靈運生於會稽(始寧)。旬日而父歿。其家以子孫難得,送錄運於杜治養之。」杜家是信奉五斗米道的,此舉總有借宗教之力祓除不祥之意。
十五歲至二十一歲(晉隆安三年至晉義熙元年,399~405)由錢塘移京都建康烏衣巷,與王謝子弟共烏衣之游,文義相賞,度過他一段世家子弟富貴風流的生活。
二十一歲起入仕途,歷任晉、宋兩代琅琊王司馬參軍、劉毅記室參軍、秘書丞、中書侍郎、黃門侍郎、永嘉太守、秘書監、臨川內史等。中間兩次還鄉隱居。
始寧始終是謝靈運真正的故鄉,是他一生嚮往和皈依之地。這里有他引為自豪的功勛卓著的祖舊之業,更有供他嘯傲風月、陶然忘機的靈秀山川,還有足資養生的良田美池,豐厚產業。這是一片令他深深眷戀、時時懷念的土地。這里的人民對他也懷有同樣深情,千百年來,地方誌書記載其行跡和詩文,民間更廣泛流傳著他那膾炙人口的軼事。
謝靈運誕生後即離鄉,後來兩次回鄉。第一次返回故鄉已經卅八歲。宋永初三年(422)五月,宋武帝劉裕卒,太子劉義符即位,是為少帝。謝靈運等受到當朝權臣徐羨之、傅亮等排擠,離京出守永嘉。同年七月,離京往永嘉途中曾枉道回始寧小住。七月廿日抵始寧,逗留數天,即折回錢塘,經富春、桐廬、七里瀨,再折回南至東陽郡長山(今金華市),然後陸行抵青田溪,再乘船至永嘉,已是八月十二日。他的行蹤有本人詩作可證。這次枉道而行說明當時會稽與臨海兩郡之間陸路難通。這次回鄉,時間很短,不能說是隱居。
才高八斗
謝靈運的詩,大都描寫會(kuài)稽、永嘉、廬山等地的山水名勝,善於刻畫自然景物,開創了文學史上的山水詩一派。他寫的詩藝術性很強,尤其注意形式美,很受文人雅士的喜愛。詩篇一傳出來,人們就競相抄錄,流傳很廣。宋文帝很賞識他的文學才能,特地將他召回京都任職,並把他的詩作和書法稱為「二寶」,常常要他邊侍宴,邊寫詩作文。一直自命不凡的謝靈運受到這種禮遇後,更加狂妄自大。根據《釋常談》記載:有一次,謝靈運一邊喝酒一邊自誇道:「魏晉以來,天下的文學之才共有一石(一種容量單位,一石等於十斗),其中曹子建(即曹植)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謝靈運說曹子建才高八斗主要應該是謝靈運比較崇拜曹子建,尤其是那篇洛神名賦,當然誇張的成分是很大的。謝靈運說這話一方面高抬了曹植,另一方面又未免有自謙之詞,其實他的文學才華與成就,並不在曹植之下。
入朝被誣
劉義隆即位後,政局起了變化,謝靈運的政敵徐羨之、傅亮先後伏誅。元嘉三年(426)三月,太祖征為秘書監,「再召不起,上使光祿大夫范泰與靈運書敦獎之,乃出就職。」這才離鄉北上,經丹徒,謁廬陵王墓,再進京任職,時間為元嘉三年秋。「既至,文帝(即太祖劉義隆)唯以文義見接,每侍上宴,談賞而已……靈運意不平,多稱疾不朝直……出郭遊行,或一日百六七十里,經旬不歸,既無表聞,又不請急,上不欲傷大臣,諷旨令自解。靈運上表陳疾,上賜假東歸。元嘉五年(428)春至八年(431)春,靈運第二次回始寧隱居,也是三年。「靈運既東歸,與族弟惠連、東海何長瑜、穎川荀雍、泰山羊浚之以文章賞會,共為山澤之游,時人謂之四友。''這時期主要作品有《入東道路》、《登臨海嶠初發強中》、《酬從弟惠連》,《登石門最高頂》、《石門岩上宿》等。這次回鄉,謝與會稽太守孟顗不和直至發生沖突。「孟事佛精懇,而為靈運所輕。嘗謂顗日:得道應需慧業,丈人升天當在靈運前,成佛必在靈運後。顗深恨此言。」「會稽東郭有回踵湖,靈運求決以為田,太祖令州郡履行,此湖去郭近,水物所出百姓惜之,顗堅守不與。靈運既不得回踵,又求始寧坯嶂湖為田,岩又固執。靈運謂顗非存利民,正慮決湖多害生命,言論毀傷之,與顗遂構讎隙。」於是顗一而上疏文帝(即太祖),謂靈運有「異志」,一面如臨大敵,發兵自防。靈運獲知,急馳京都,上表文帝自辯。文帝知其被誣,不加罪,也沒讓他回始寧。靈運暫住京中,元嘉八年(431)冬被派往臨川任內史。從此,靈運再也沒有回過故鄉。
擴建庄園
始寧庄園為謝家幾代經營所成。今紹興上虞區上浦鄉東山有謝安(玄從叔)故居及墓葬,山頂有國慶院、謝公調馬路、白雲明月二堂。謝玄、謝瑍在始寧有故宅及墅。今嵊州東北江東鄉、幸福鄉之間有車騎山。「晉車騎將軍謝玄為會稽內史,嘗於此山立樓居止,後人因以為名。據酈道元《水經注》載:「崤山東北太康湖,晉車騎將軍謝玄舊居所在。右濱長江,左傍連山,平陵修通,澄湖遠鏡,於江曲起樓,樓側悉是桐梓,森聳可愛,居民號為桐亭樓。樓兩而臨江,盡升眺之趣。舟人漁子,泛濫滿焉。湖中築路,東出趨山,路甚平直。山有三精舍,高甍凌雲,垂檐帶空,俯眺平林,煙杳在下。江有琵琶圻,臨江有石床,名釣魚台。」
始寧庄園基本格局早已形成:自北而南沿曹娥江傍山依水而進,佔有大片田園山澤。謝靈運在繼承祖業基礎上又擴大了始寧庄園,增加了不少建築物。《山居賦》及謝本人的詩篇中對此有具體描述。但由於千年來地貌變遷,江流移動,加上當時地名指稱不明確。今天要完全搞清楚庄園范圍和建築布局已很困難。現根據顧紹柏先生研究心得和實地考察作一簡介。
始寧庄園范圍大體上北起今上虞上浦東山,當時又名舊山、北山,南達嵊縣崤浦仙岩一帶,南北綿延約40里,中有曹娥江剡溪(當時也稱浦陽江)流貫,兩岸河谷地帶有一片積水沼澤區,中間分布著汀洲小丘。系太康湖堙廢後形成,當時又名大小巫湖。嵊山在江東,嚼山在江西,兩山相距不遠,當時又泛稱南山蓋與北山相時而言。庄園東西距離寬狹不一,約10~20里。謝靈運歸隱期問新增加建築物主要以下數處:
始寧別業:即謝靈運別墅,在謝安故居東山之西一里,即西庄。景平二年(424),靈運回鄉隱居時,修營別業,盡幽居之美,縱山水之樂,屏塵世之憂,即指此。 石壁精舍:在石壁山,為東山之一峰,立精舍接待四方過往僧人,曇隆、法流二法師來東山即居此。謝作有《石壁立招提精舍詩》。
田南園林:在東山舊居以南,確址難考,有詩《田南樹園激流植援》,寫庄園向南發展,其事當在築石壁精舍後,建南山新居前。南山新居:在今嵊州城區西北崞山,石門山一帶,系靈運新增卜居之地。詩中多次提到「石門新居…南樓」應包含在南山新居范圍內。
經營始寧庄園主要在第一次回鄉隱居期問。他確實是想認真做一輩子隱士的。謝經歷二十年左右坎坷的仕途生活後,年近四十回鄉隱居,前塵影事,頗似噩夢。他是帶著失敗的傷痕從政治斗爭的漩渦中走出來的,加上他的本性和當時的文化氛圍,使他深悟「准丘園是歸宿,唯隱中有樂趣15的道理;始寧也確實可算是他理想的安身之命之處。這個時期他踏遍了始寧的山山水水,結交的是隱者、道士、僧人;「見柱下之經,睹濠上之篇」,更堅定他皈依佛道、超脫塵世、遠離政治的人生信念。謝的退隱確與「身在江湖,心存魏闕」者不同。他所增加的築構大都較簡陋,」雲初經略,躬自履行,備諸苦辛也。罄其淺短,無假於龜筮,貧者既不以麗為美,所以即安茅茨而已。是以謝效郭而殊城傍。然清虛寂寞,實是得道之所也。這與謝玄在車騎山築桐亭樓氣魄就很不一樣了。
襲封康樂公
據縣志記載,元至正七年(1347年),由僧人片雲募款,邑人龍王向在該縣東北十里名丁田的地方建了一座橋,以康樂侯靈運名,叫康樂橋。此橋為康樂縣(今萬載縣)最大的一座石橋,四墩五孔,全長98米,是萬載到宜豐、銅鼓的必經之橋。如今還穩穩當當地橫跨在蜀江之上。另有一條河名為康樂水,在邑東北三十里,《環宇記》雲:「謝康樂嘗游此,因名。源出謝山,東流出西江橋、黃田橋、錦江橋、萬歲橋,至丘江會龍河水繞於上高。」
為紀念康樂公謝靈運,該縣在明代前就建有三處康樂祠,其一在縣東的小水雙江橋側;其二在康樂橋左,元至正年間建,由歐陽元書額:康樂祠。其三在該縣東北四里的杉樹亭,人稱相公廟。清邑副貢何艮曾題《謝康樂廟》五言詩一首:「先生六朝秀,斂跡謝寵祿。發韻寄煙蘿,超興自林麓。鑿險搜洞壑,縋幽窮水陸。逸翰紛雲委,尋旨交綺屬。荒祠托岩阿,遺像祀山足。虛愰暗塵生,古座蒼苔伏。容範雖代去,徽猷動心曲。視瞻薦萍藻,高風徹流俗。」為使文事昌盛,激勵後人好好讀書,求取功名,尤其像康樂公謝靈運那樣有文采,清代萬載縣還建有兩座謝靈運讀書堂,其一在縣北四里,地名叫山峽的地方,台上石硯至今猶存;其二在縣東北二里,地名叫廠塘的地方,此遺址後改建為公祠。
得罪權貴
謝靈運自恃門第高貴,又才華橫溢,恃才傲物,自以為在政壇上應受到格外的器重,殊不料反遭朝廷排擠,被調離京城建康(今南京)所以在郡心情煩悶,不理政務,一味縱情山水。平日寫寫詩文,以宣洩胸中塊壘。一年後,稱疾辭官。
宋文帝元嘉三年(426年),文帝為鞏固其統治,對世家大族採取籠絡政策,由於謝靈運名氣大,被徵召為秘書監,還被指定撰修晉史。但時隔不久,謝靈運就看出皇帝對他表面上尊重,實際上「惟以文義接見」,只是要他充當一名文學侍從罷了,並無政治上加以任用的意思。不久,謝靈運再辭官歸始寧,與朋友往來吟詠,或率領數百隨從出入於深山幽谷,探奇覓勝。
視死如歸
元嘉八年(431年),文帝以之為臨川內史,賜秩中二千石。在郡游放,與任永嘉太守時同樣不理政務,為有司所糾。司徒遣使隨州從事鄭望生拘捕之,謝反而將鄭扣押,並興兵叛逸,並賦詩一首:「韓亡子房奮,秦帝魯連恥。本自江海人,忠義感君子。」以張良、魯仲連自比,暗示要像他們那樣為被滅亡的故國復仇雪恥。文帝愛其才,欲免官而已;彭城王謂不宜恕,但宜宥及後嗣,可降死一等,徙付廣州。其後,有人犯趙欽,招供有人慾於三江口將謝劫走,有司又奏依法收治,太祖詔於廣州行棄市刑。臨死作詩曰:「龔勝無餘生,李業有終盡。嵇公理既迫,霍生命亦殞。凄凄凌霜葉,網網沖風菌。邂逅竟幾何,修短非所愍。送心自覺前,斯痛久已忍。恨我君子志,不獲巖上泯。」詩所稱龔勝、李業,猶前詩子房、魯連之意也。時元嘉十年,年四十九。
清宣鼎《夜雨秋燈錄》東鄰墓故事載,已被處死的金俠客曾對解縉裔孫解必昌說:「頃亦蟬蛻羽化,如郭璞、謝靈運諸公,非真遭戮也。」一代文豪猶如一顆流星,在歷史的天空劃過一道短暫而耀眼的光芒,倏然而逝。
遇鬼被殺
元嘉五年(428年)時,謝靈運忽然看見死去的謝晦手裡提著自己的頭,進屋坐在另一個床上,鮮血不停地流,慘不忍睹。後來他又發現自己裝貂皮袍子的衣箱里被血浸滿了。後來謝靈運當臨川郡守時,吃飯時飯里忽然有大蟲子。不久他就被殺了。

⑩ 李勉的軼事典故

李勉任開封尉時,審理犯罪案件,一個囚犯很有氣概,請求活命,李勉專便放了他。幾屬年後,李勉被罷官,游歷河北,偶然碰到這個囚犯。囚犯把他接回家中招待,因難以報答,竟在妻子的唆使下動了殺心。李勉得到囚犯家僮僕的通知,連忙騎馬逃跑,馳到半夜,已行了百餘里,便在一個渡口的客店投宿。店主問他:「此處有很多猛獸,你怎敢連夜趕路?」李勉就把前後經過講述一遍。還未講完,房樑上便跳下來一個人,道:「我幾乎誤殺長者!」隨即離去,在天亮時又提著囚犯夫妻的人頭回來,交給李勉。
這個故事後來被收錄在《醒世恆言》中,名為《李汧公窮邸遇俠客》。 李勉在廣州任職六年,所用器物車服等仍為原樣,沒有增加裝飾。後來,李勉回京任職,在石門山(在廣州西北江中),將全家人貯存的南貨犀象等物,統統投入江中。當地耆老都認為李勉可以與宋璟、盧奐、李朝隱三人(三人都曾任職嶺南)相媲美,當地吏民立碑以頌其德。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