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24課寓言兩則生詞

24課寓言兩則生詞

發布時間: 2021-02-06 06:30:26

⑴ 蘇教版練習與測試24課寓言兩則第四題

發育夫婦與

⑵ 四年級下冊29課寓言兩則所有生字組詞

沃(沃水,沃壤)尊(令尊,長幼尊卑,九五之尊,尊長,養尊處優)呈(精彩專紛呈,辭呈,雙屬手呈上)憊(疲憊不堪,面露憊色)堪(不堪一擊,不堪設想)善(善類,善待)款(捐款,欠款,款納,罰款,大款)例(下不為例,前例,先例)瘦(瘦肉,骨瘦如柴,瘦骨伶仃,骨瘦如豺)傑(英傑,豪傑,俊傑)喉(喉嚨,咽喉炎,喉炎,歌喉)捶(毆捶,錘形頓足,錘擊)僵(僵屍,僵死,僵立,僵局)配(搭配,調配,編配,配飾,配套)

⑶ 七年級下冊人教版《寓言兩則》課下注釋

注釋;1、 誇父逐日逐:角逐;
逐走:競跑,賽跑;
入日: 追趕到太陽落下的地方;
得:得到
於:到。
河. 渭: 黃河和渭水;
不足:不夠;
北:向北
大澤: 大湖。傳說其大橫縱千里,在雁門山山北。
至: 到;
道:名詞作狀語,在半路上;
而:表修飾關系;
道渴而死: 在半路因口渴而死;
棄:遺棄。
其: 代詞他(代誇父) ;
鄧林: 即「桃林」。2、顓頊(zhuān xū):傳說中的五帝之一,黃帝的後裔。
水潦(lǎo)塵埃歸焉,水潦:泛指江湖流。
共工怒觸不周山:選自《淮南子》。《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是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集體撰寫的一部著作。共工,傳說中的部落領袖,炎帝的後裔。觸,碰、撞。不周山,山名,傳說在昆侖西北,《山海經,大荒西經》載:「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昔者:從前。
為:做。
帝:部落首領。
觸:碰、撞。
天柱折,地維絕:支撐天的柱子折了,系掛地的繩子斷了。古人認為天圓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撐,地的四角有大繩系掛。
維:大繩子。系掛大地的繩子.
絕:斷。
折:斷.
傾:傾向。
故:所以。
焉:這里。
滿:夠,達到
潦:積水。
塵埃:塵土,這里指泥沙。
歸:流。
而:表修飾,不譯。
焉:兼詞,「於之」。

⑷ 古代寓言兩則 的說明

一、教材說明

本課選編了兩則古代寓言。這兩則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諷刺了生活中某些荒唐可笑的現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

《矛與盾》說的是一個人同時誇耀自己所賣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觸而不能自圓其說,告誡人們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不要言過其實,自相矛盾。《鄭人買履》則借一個寧可相信自己腳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的人,譏諷墨守成規、迷信教條而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兩則寓言故事生動有趣,言簡意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從反面給人啟迪,耐人尋味。

這種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別簡練卻又不失形象生動,托寓的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頗能讓人體味到某種含蓄和幽默。《矛與盾》全文僅四句話,分兩層意思,前兩句講這個人如何誇耀他的盾和矛,後兩句寫他如何被人問住,無言以答。《鄭人買履》也分兩層,先陳述這個人從量尺碼准備買鞋到後來「遂不得履」的全過程;然後用簡單的對話點明他沒買到鞋的原因。前後兩部分的內在聯系都很緊密。兩則寓言都沒有作者的任何評論,而用對話作為點睛之筆,用人物自己的話來點明寓意,給讀者留出思考的餘地。

除了繼續了解古今詞義和表達上的不同外,弄懂每則寓言的寓意,並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是學習本課的難點。而引導學生抓住對話中的關鍵性的話語展開思考、討論,可作為教學的重點。

選編這兩則寓言的意圖是,在第十一冊初步接觸文言文的基礎上,繼續讀一點文言文,為初中學習打一點基礎;同時,引導學生從這兩則寓言中領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二、學習目標

1.學會七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能藉助注釋理解課文,初步領悟課文所講的道理。

三、教學建議

1.這兩則寓言是文言文,在文字表達上與現代文有很多不同,然而有注釋可供藉助,

小學生讀起來就容易多了,加上在第十一冊已接觸過文言文,學生多少有了一些經驗。因此,和現代文的教學一樣,仍應堅持以自讀為主,重在感悟、積累的策略。教學中,要盡量讓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讓他們自己質疑、釋疑,教師適當點撥、扶助,必要時精當講解。不要講語法知識。教材中的注釋,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詞、句,還可讓學生從中逐步體會古今詞義、表達方法的不同。要啟發學生善於充分利用,但不要讓學生死記硬背這些注釋。

2.本課教學安排兩課時,每課時可以集中學習一則寓言。兩則寓言除具體內容不相同外,有許多相同之處。現以《矛與盾》為例,建議如下教學步驟:首先,教師范讀,讓學生藉助注釋試讀課文,力求了解句子的意思;接著,指導朗讀,把句子讀正確,亮骼

⑸ 第27課寓言兩則裡面的多音字

你好,請問你可不可以把第27課寓言的課文給拍一下照片發上來再提問一次呀。因為我們並沒有這本書。祝你生活愉快

⑹ 25.寓言兩則

鄭人買履 ( zhèng rén mǎi lǚ )
解 釋 用來諷刺只信教條,不顧實際的人。
出 處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用 法 主謂式;作定語、狀語;含貶義
近義詞 生搬硬套、死搬教條
燈 謎 河南人買鞋

典故

鄭人買履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譯文:
鄭國有個人想去買雙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腳,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帶那尺碼。他已經拿到鞋子,卻說:「我忘記帶尺碼來了。」又轉回家去取。等到他趕回來,集市已散,他終於沒有買到鞋。
有人問他說:「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一試鞋子的大小呢?」
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注釋
鄭——春秋時代一個小國的名稱,在現今河南省的新鄭縣。
且置——且,將要。置,購買。
履——音呂,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奪,忖度,這里作動詞用,即計算、測量的意思。後面的度字,音杜,作名詞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詞,這里指量好的尺碼。
坐——同座,就是座位,這里指椅子、凳子一類的傢具。
至之市——至,到。之,往,去。市,集市。
操——操持,帶上、拿著的意思。
罷——罷了,完結的意思,這里指集市已經解散。
無——虛無,沒有,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中心思想
《鄭人置履》講了鄭國有個打算買鞋的人,先在家裡量好了腳的尺碼,到了集市上卻忘記拿尺碼,等他跑回家拿了尺碼再返回時,集市已經散了。有人問他為什麼不用腳去試試,他卻回答,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這個故事諷刺了那些不從實際出發,信守教條辦事呆板的人。

評點
這個鄭國人犯了教條主義的錯誤。他只相信量腳得到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不僅鬧出了大笑話,連鞋子也買不到。而現實生活中,買鞋子只相信腳碼而不相信腳的事,也許是不會有的吧?但類似這樣的人,倒確是有的。有的人,說話、辦事、想問題,只從本本出發,不從實際出發;本本上寫得有的,他就相信,本本上沒有寫但實際上存在著的,他就不相信。在這種人看來,只有本本上寫的才是真理,沒寫上的就不是真理。這樣,思想當然就要僵化,行動就要碰壁。

矛與盾
楚國有個人在集市上既賣盾又賣矛,為了招攬顧客,使自己的商品盡快賣出去,他不惜誇大其辭、言過其實地高聲炒賣。

他首先舉起了手中的盾,向著過往的行人大吹:「列位看官,請瞧我手上的這塊盾牌,這可是用上好的材料造成的好盾呀,質地特別堅固,任憑您用什麼鋒利的矛也不可能戳穿它!」一番話說得人們紛紛圍攏來,仔細觀看。

接著,這個楚人又拿起了靠在牆根的矛,更加誇張地說:「諸位豪傑,再請看我手上的長矛,它可是經過千錘百煉打制出來的好矛呀,矛頭特別鋒利,不論您用如何堅固的盾來抵擋,也會被我的矛戳穿!」此番大話一出口,聽的人個個目瞪口呆。

過了一會兒,只見人群中站出來一個小夥子,指著那位楚人問道:「你剛才說,你的盾堅固無比,無論什麼矛都不能戳穿;而你的矛又是鋒利無雙,無論什麼盾都不可抵擋。那麼請問:如果我用你的矛來戳你的盾,結果又將如何?」楚人聽了,無話可說,只好漲紅著臉,趕緊收拾好他的矛和盾,灰溜溜地逃離了集市。
鄭人買履 ( zhèng rén mǎi lǚ )
解 釋 用來諷刺只信教條,不顧實際的人。
出 處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用 法 主謂式;作定語、狀語;含貶義
近義詞 生搬硬套、死搬教條
燈 謎 河南人買鞋

典故

鄭人買履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譯文:
鄭國有個人想去買雙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腳,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帶那尺碼。他已經拿到鞋子,卻說:「我忘記帶尺碼來了。」又轉回家去取。等到他趕回來,集市已散,他終於沒有買到鞋。
有人問他說:「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一試鞋子的大小呢?」
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注釋
鄭——春秋時代一個小國的名稱,在現今河南省的新鄭縣。
且置——且,將要。置,購買。
履——音呂,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奪,忖度,這里作動詞用,即計算、測量的意思。後面的度字,音杜,作名詞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詞,這里指量好的尺碼。
坐——同座,就是座位,這里指椅子、凳子一類的傢具。
至之市——至,到。之,往,去。市,集市。
操——操持,帶上、拿著的意思。
罷——罷了,完結的意思,這里指集市已經解散。
無——虛無,沒有,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中心思想
《鄭人置履》講了鄭國有個打算買鞋的人,先在家裡量好了腳的尺碼,到了集市上卻忘記拿尺碼,等他跑回家拿了尺碼再返回時,集市已經散了。有人問他為什麼不用腳去試試,他卻回答,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這個故事諷刺了那些不從實際出發,信守教條辦事呆板的人。

評點
這個鄭國人犯了教條主義的錯誤。他只相信量腳得到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不僅鬧出了大笑話,連鞋子也買不到。而現實生活中,買鞋子只相信腳碼而不相信腳的事,也許是不會有的吧?但類似這樣的人,倒確是有的。有的人,說話、辦事、想問題,只從本本出發,不從實際出發;本本上寫得有的,他就相信,本本上沒有寫但實際上存在著的,他就不相信。在這種人看來,只有本本上寫的才是真理,沒寫上的就不是真理。這樣,思想當然就要僵化,行動就要碰壁。

矛與盾
楚國有個人在集市上既賣盾又賣矛,為了招攬顧客,使自己的商品盡快賣出去,他不惜誇大其辭、言過其實地高聲炒賣。

他首先舉起了手中的盾,向著過往的行人大吹:「列位看官,請瞧我手上的這塊盾牌,這可是用上好的材料造成的好盾呀,質地特別堅固,任憑您用什麼鋒利的矛也不可能戳穿它!」一番話說得人們紛紛圍攏來,仔細觀看。

接著,這個楚人又拿起了靠在牆根的矛,更加誇張地說:「諸位豪傑,再請看我手上的長矛,它可是經過千錘百煉打制出來的好矛呀,矛頭特別鋒利,不論您用如何堅固的盾來抵擋,也會被我的矛戳穿!」此番大話一出口,聽的人個個目瞪口呆。

過了一會兒,只見人群中站出來一個小夥子,指著那位楚人問道:「你剛才說,你的盾堅固無比,無論什麼矛都不能戳穿;而你的矛又是鋒利無雙,無論什麼盾都不可抵擋。那麼請問:如果我用你的矛來戳你的盾,結果又將如何?」楚人聽了,無話可說,只好漲紅著臉,趕緊收拾好他的矛和盾,灰溜溜地逃離了集市。
鄭人買履 ( zhèng rén mǎi lǚ )
解 釋 用來諷刺只信教條,不顧實際的人。
出 處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用 法 主謂式;作定語、狀語;含貶義
近義詞 生搬硬套、死搬教條
燈 謎 河南人買鞋

典故

鄭人買履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譯文:
鄭國有個人想去買雙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腳,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帶那尺碼。他已經拿到鞋子,卻說:「我忘記帶尺碼來了。」又轉回家去取。等到他趕回來,集市已散,他終於沒有買到鞋。
有人問他說:「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一試鞋子的大小呢?」
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注釋
鄭——春秋時代一個小國的名稱,在現今河南省的新鄭縣。
且置——且,將要。置,購買。
履——音呂,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奪,忖度,這里作動詞用,即計算、測量的意思。後面的度字,音杜,作名詞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詞,這里指量好的尺碼。
坐——同座,就是座位,這里指椅子、凳子一類的傢具。
至之市——至,到。之,往,去。市,集市。
操——操持,帶上、拿著的意思。
罷——罷了,完結的意思,這里指集市已經解散。
無——虛無,沒有,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中心思想
《鄭人置履》講了鄭國有個打算買鞋的人,先在家裡量好了腳的尺碼,到了集市上卻忘記拿尺碼,等他跑回家拿了尺碼再返回時,集市已經散了。有人問他為什麼不用腳去試試,他卻回答,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這個故事諷刺了那些不從實際出發,信守教條辦事呆板的人。

評點
這個鄭國人犯了教條主義的錯誤。他只相信量腳得到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不僅鬧出了大笑話,連鞋子也買不到。而現實生活中,買鞋子只相信腳碼而不相信腳的事,也許是不會有的吧?但類似這樣的人,倒確是有的。有的人,說話、辦事、想問題,只從本本出發,不從實際出發;本本上寫得有的,他就相信,本本上沒有寫但實際上存在著的,他就不相信。在這種人看來,只有本本上寫的才是真理,沒寫上的就不是真理。這樣,思想當然就要僵化,行動就要碰壁。

矛與盾
楚國有個人在集市上既賣盾又賣矛,為了招攬顧客,使自己的商品盡快賣出去,他不惜誇大其辭、言過其實地高聲炒賣。

他首先舉起了手中的盾,向著過往的行人大吹:「列位看官,請瞧我手上的這塊盾牌,這可是用上好的材料造成的好盾呀,質地特別堅固,任憑您用什麼鋒利的矛也不可能戳穿它!」一番話說得人們紛紛圍攏來,仔細觀看。

接著,這個楚人又拿起了靠在牆根的矛,更加誇張地說:「諸位豪傑,再請看我手上的長矛,它可是經過千錘百煉打制出來的好矛呀,矛頭特別鋒利,不論您用如何堅固的盾來抵擋,也會被我的矛戳穿!」此番大話一出口,聽的人個個目瞪口呆。

過了一會兒,只見人群中站出來一個小夥子,指著那位楚人問道:「你剛才說,你的盾堅固無比,無論什麼矛都不能戳穿;而你的矛又是鋒利無雙,無論什麼盾都不可抵擋。那麼請問:如果我用你的矛來戳你的盾,結果又將如何?」楚人聽了,無話可說,只好漲紅著臉,趕緊收拾好他的矛和盾,灰溜溜地逃離了集市。
《矛與盾》的譯文:楚國有個賣矛和盾的人,他誇耀自己的盾說:「我的盾牌非常堅固,什麼東西都刺不進去。」又誇耀自己的矛說:「我的矛鋒利極了,什麼東西都能刺穿。」有人說:「用您的矛刺您的盾怎麼樣?」這個人被問得沒話可說了。

說的是一個人同時誇耀自己所賣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觸而不能自圓其說,告誡人們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不要言過其實,自相矛盾。

《鄭人買履》的譯文:鄭國有個想買鞋的人,先自己量了自己的腳,然後把尺碼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往集市上去,卻忘了帶尺碼。已經拿到了鞋,就說:「我忘了拿尺碼。」便返回家中取尺碼。再返回集市時,集市已經散了,於是沒有買到鞋。有人問他:「為什麼不用腳試試鞋呢?」他回答說:「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鄭人買履》則借一個寧可相信自己腳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的人,譏諷墨守成規、迷信教條而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兩則寓言故事生動有趣,言簡意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從反面給人啟迪,耐人尋味。

⑺ 24課寓言兩則里的筋疲力盡的盡是什麼意思

《寓言兩則》筋疲力盡

這篇課文有兩則寓言故事。
《揠苗助長回》講的是古時候有個人盼答望禾苗長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結果禾苗都枯死了。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不顧事物發展的規律,急於求成,反而會把事情弄糟。
《鷸蚌相爭》主要講的是蚌張開殼曬太陽,鷸去啄它,被蚌殼鉗住了嘴,雙方都不肯相讓。漁翁來了,把兩個都捉住了。這則寓言告訴我們:雙方爭持不下,結果可能兩敗俱傷,讓別人從中獲利。
教學要求:
1、 學會本課 9個生字,綠線內2 個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讀課文。
3、 有條理的口述課文中的故事。
4、 結合生活實際領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腳踏實地、不可急於求成以及雙方為了一點利益互不相讓,可能會導致兩敗俱傷的道理。

⑻ 蘇教版24課寓言兩則近反義詞有什麼

【近義詞】

趕快──趕緊

後悔──懊悔

奇怪──奇異

勸告──勸說

南轅北轍──背道而馳

結結實實──扎扎實實

【反義詞】

結結實實──鬆鬆垮垮

遠──近

勸告──慫勇

接受──拒絕

⑼ 24課司馬光的生字怎麼寫

這個司馬光的生字是司馬光這篇課文的詞語嗎,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你直接去課文的最後一張生詞表找就好了

⑽ 古代寓言兩則

25 古代寓言兩則

一、教材說明

本課選編了兩則古代寓言。這兩則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諷刺了生活中某些荒唐可笑的現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

《矛與盾》說的是一個人同時誇耀自己所賣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觸而不能自圓其說,告誡人們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不要言過其實,自相矛盾。《鄭人買履》則借一個寧可相信自己腳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的人,譏諷墨守成規、迷信教條而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兩則寓言故事生動有趣,言簡意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從反面給人啟迪,耐人尋味。

這種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別簡練卻又不失形象生動,托寓的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頗能讓人體味到某種含蓄和幽默。《矛與盾》全文僅四句話,分兩層意思,前兩句講這個人如何誇耀他的盾和矛,後兩句寫他如何被人問住,無言以答。《鄭人買履》也分兩層,先陳述這個人從量尺碼准備買鞋到後來「遂不得履」的全過程;然後用簡單的對話點明他沒買到鞋的原因。前後兩部分的內在聯系都很緊密。兩則寓言都沒有作者的任何評論,而用對話作為點睛之筆,用人物自己的話來點明寓意,給讀者留出思考的餘地。

除了繼續了解古今詞義和表達上的不同外,弄懂每則寓言的寓意,並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是學習本課的難點。而引導學生抓住對話中的關鍵性的話語展開思考、討論,可作為教學的重點。

選編這兩則寓言的意圖是,在第十一冊初步接觸文言文的基礎上,繼續讀一點文言文,為初中學習打一點基礎;同時,引導學生從這兩則寓言中領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二、學習目標

1.學會七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能藉助注釋理解課文,初步領悟課文所講的道理。

三、教學建議

1.這兩則寓言是文言文,在文字表達上與現代文有很多不同,然而有注釋可供藉助,

小學生讀起來就容易多了,加上在第十一冊已接觸過文言文,學生多少有了一些經驗。因此,和現代文的教學一樣,仍應堅持以自讀為主,重在感悟、積累的策略。教學中,要盡量讓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讓他們自己質疑、釋疑,教師適當點撥、扶助,必要時精當講解。不要講語法知識。教材中的注釋,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詞、句,還可讓學生從中逐步體會古今詞義、表達方法的不同。要啟發學生善於充分利用,但不要讓學生死記硬背這些注釋。

2.本課教學安排兩課時,每課時可以集中學習一則寓言。兩則寓言除具體內容不相同外,有許多相同之處。現以《矛與盾》為例,建議如下教學步驟:首先,教師范讀,讓學生藉助注釋試讀課文,力求了解句子的意思;接著,指導朗讀,把句子讀正確,讀流利,在反復讀文中進一步感悟句子的意思;而後,把句子的意思連起來,練習講寓言故事;最後,討論、理解寓意,並聯系實際談談感受。

3.指導朗讀和背誦是教學重點。「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是古人讀古文的經驗。現在的學生閱讀古文的障礙在於古文詞語、句式運用與現代文存在差別。這種障礙的消除,對小學生來說,不能講古漢語的詞法、句法。主要方法是:首先讓學生參考注釋揣摩句子的大意,然後通過反復朗讀,整體感悟句子以至全文的意思。在學生練習朗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加強指導。兩則寓言的朗讀,除了須正確停頓、突出重音外,還應注意語氣和節奏。

矛與盾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其中,前面部分,那人吹噓自己的盾和矛的兩句話,要適當突出對應的部分,語氣語調比較張揚;後面部分「其人弗能應也」則語氣改緩變沉,與之形成對照。「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應讀出問句的語氣(尾音稍上揚)。還可以設想是不同年齡、不同性格的人的不同語氣、節奏:年輕氣盛者問得俏皮一些,稍快些;年老或斯文些的人問得舒緩些……都可表現一定的幽默感。

鄭人買履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4.「思考·練習」第二題「讀一讀,說說句子的意思。」此題目的在於將文中較難的句子列出來重點理解。引導關注文言文的詞句運用特點,領悟用現代漢語表達文言句子意思的方法。做這一練習,可以引導學生聯系注釋理解句意並結合指導朗讀進行,也可以安排在讀好課文、理解寓意之後進行。但無論在什麼時候進行這項練習,都宜採用整體感悟、通句揣摩的方法。千萬不要講文言虛詞、實詞及句式的知識。以下是列出的五個句子的大意,供參考。

(1)「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意思是:我的盾(非常,很,特別)堅固(結實),沒有什麼東西能穿透(它)。或:我的盾堅固得很,什麼東西都穿不透。

(2)「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意思是:我的矛(特別,非常,很)鋒利,對於物體(東西)沒有不能穿透的。或:我的矛鋒利得很,什麼東西都穿得透。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意思是: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麼樣?或:用您自己的矛戳您自己的盾,會怎麼樣呢?

(4)「至之市而忘操之。」意思是:等到到集市上去的時候,卻忘了拿尺碼。

(5)「何不試之以足?」意思是: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鞋呢?

5.「思考·練習」第三題,意思是通過「用自己的話說說那個賣矛又賣盾的人和那個買鞋的人可笑在哪裡」,理解寓言的寓意,受到啟發和教育。感悟寓言的寓意,關鍵在於熟悉寓言講的故事。所以,進行這一步教學,應安排在指導學生熟讀課文之後,先讓學生把每句話的意思連起來,講講寓言故事,然後組織討論:寓言中人物說話、辦事可笑在哪裡,為什麼可笑,從中悟到了什麼道理。為使人人參與思考,可先小組交談,再全班討論。學生感悟不準、不到之處,教師要作適當引導、點撥。

6.課後選做題的設計意圖是,引導學生從學習寓言的感悟和所受到的啟發想開去,舉出生活中遇到的這類現象,學以致用。這一環節很重要,因為只有能辨識生活中的類似現象,才算是真正的理解,也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

7.本課生字大多數都可以通過與學過的字比較,來識記字形,區別字義,練習書寫,例如,矛—予、譽—謄、履—復。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