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龍紋紋樣寓意
A. 夔龍紋的夔龍紋
古鍾鼎彝 器等物上所雕刻的夔形紋飾。也稱夔紋。
一種瓷器裝飾紋樣。版夔是中國古代漢族傳說中的一權種奇異動物,似龍而僅有一足。漢代許慎《說文解字》記述:「夔如龍一足」。
夔紋始流行於商、西周青銅器及玉器上,商代的白陶因造型和紋飾均模仿當時的青銅器,因此也有印夔紋裝飾的。瓷器上的夔紋主要流行於明、清景德鎮瓷器上,如宣德青花夔紋罐、嘉慶青花夔龍福祿萬代瓜棱形龍耳瓶等。
B. 夔龍紋的解釋
相傳舜的二臣名。夔為樂官,龍為諫官。
《書.舜典》:"伯拜稽首,讓於夔龍專。"孔傳:"夔龍,二臣名。"
唐杜甫《奉贈蕭十二使君》詩:"巢許山林志,夔龍廊廟珍。"後用以喻指輔弼良臣。 古器物上的夔龍紋飾。夔龍又稱且角龍。 夔者,見於《書·舜典》,《國語·魯語》,《左傳·僖公二十六年》諸典中,或為樂官,或為木石之怪,或為國名。又作地名,...夔、夒,字形相近,義亦頗相似。《屬說文》「夔,神魖也,如龍,一足。從夂。象有角、手,人面之形。」
C. 商代青銅器上的鳳鳥紋和夔龍紋造型有何寓意
鳳為群鳥之長,百鳥之王,在古人看來,是為吉鳥;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有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古人對龍圖騰的崇拜
D. 紋飾中龍紋有什麼寓意
大家仔細觀察紅木傢具表面的紋飾,你們會發現一些樣式豐富並蘊意吉祥之意的圖案花紋,如龍、鳳、花卉等,這是工匠用來表達某種寓意的一種方式。今天941紅木網就給大家分享關於龍的紋飾。
紅木傢具裝飾中的龍紋,可分為兩種。
作為鱗蟲之長,龍能興雲雨、利萬物,使風調雨順、豐衣足食,除此之外,龍還有美德、祥瑞之意,古時,龍代表尊貴,只有帝王才能使用這種紋飾。
正龍,威嚴、尊貴,龍頭呈正面形象,龍身盤曲繞成環形,這種圖案稱「正面團龍」;升龍,剛猛而充滿力量,龍頭側面向上,龍身及尾在下的稱「升龍」;降龍,溫文爾雅,龍頭在下,龍身及尾在上的稱「降龍」;行龍,驅災解厄,龍頭前飾火珠,身尾隨後,四爪作行走狀的稱「行龍』或「趕珠龍」,常見於邊緣紋飾;廣義,群賢共濟,圓滿如意、蒸蒸日上的盛世景象!
上面的龍紋在紅木傢具中不是很常見,常見的為螭龍、夔龍紋飾。
螭龍是傳說中的一種沒有角的龍,螭紋起源於春秋,盛行於戰漢,貫穿於以後其它各時代。這種紋飾在明式傢具中使用的比較多,龍尾常作卷草狀,又稱「草龍」,有「子孫延綿不斷」之意。
夔龍,山海經中有記載:「夔牛是古時代神話奇獸,古時生於東海流波山,「其狀如牛,蒼色無角,一足能走,出入水即風雨,目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名曰夔。黃帝殺之,取皮以冒鼓,聲聞五百里。」
夔龍的特點是龍足、龍尾高度圖案化,轉角成方形,即所謂的「拐子」,它在填布方形空間或做成帶有直角的雕刻構件,都有便利之處。有頭稱夔龍,無頭稱「拐子紋」,有「富貴不到頭」之意。
E. 神話中各種龍的代表的意義
龍的等級,三爪的龍是最低等的,爪數越多越稀有珍貴。而最尊貴的莫過於四海之主的四龍王。在古印度的「天龍八部」中,龍王就是海中的富豪,擁有大量的財富與珠寶,守衛天界與人間。而中國龍是「水界之神」,《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為區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為區分的「四海龍王」,以天地萬物為區分的54名龍王名字和62名神龍王名字。唐玄宗時,詘祠龍池,設壇官致祭,以祭雨師之儀祭龍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龍之制。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詘天下五龍皆封王爵。封青龍神為廣仁王,赤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孚應王,白龍神為義濟王,黑龍神為靈澤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運河龍神為「延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河道總督以時致祭。在《西遊記》中,龍王分別是∶東海敖廣、南海敖欽、西海敖閏、北海敖順,稱為四海龍王。青臉紅須為東,白發須為西,橘黃發須是南,黑發須者為北。由此,四海龍王又稱:東海青龍王、南海紅龍王、西海白龍王以及北海黑龍王,並各自擁有不同的屬性(詳見五行對照表),各司其職,各為其能。然後包括在「中」間的黃帝(即龍帝),這也恰好就是太極八卦中的「五行」學說的體現。 龍的種類 看到有人在討論龍的問題,而且這里屬龍的人好象挺多的。來一篇介紹龍的專門文章。 蛟 一般泛指能發洪水的有鱗的龍。相傳蛟龍得水即能興雲作霧,騰 踔太空。在古文中常用來比喻有才能的人獲得施展的機會。關於蛟的 來歷和形狀,古典文獻中說法不一,有的說「龍無角曰蛟」,有的說 「有鱗曰蛟龍」。而《墨客揮犀》卷三則說得更為具體:蛟之狀如蛇, 其首如虎,長者至數丈,多居於溪潭石穴下,聲如牛鳴。倘蛟看見岸 邊或溪谷之行人,即以口中之腥涎繞之,使人墜水,即於腋下吮其血, 直至血盡方止。岸人和舟人常遭其患。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中 有周處入水三天三夜斬蛟而回的故事。蛟可能是鱷魚。 夔龍 想像性的單足神怪動物,是龍的萌芽期。《山海經·大荒東經》 描寫夔是:「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有風雨,其光 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但更多的古籍中則說夔是蛇狀怪物。 「夔,神魅也,如龍一足。」(《說文解字》)「夔,一足,?踔而 行」。(《六帖》)在商晚期和西周時期青銅器的裝飾上,夔龍紋是 主要紋飾之一,形象多為張囗、卷尾的長條形,外形與青銅器飾面的 結構線相適合,以直線為主,弧線為輔,具有古拙的美感。 虺(hui) 是一種早期的龍,以爬蟲類——蛇作模特兒想像出來的,常在水 中。「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是龍的幼年期,曾出現在 西周末期的青銅器裝飾上,但不多。 虯 一般把沒有生出角的小龍稱為虯龍,是成長中的龍。故古文獻中 注釋:「有角曰虯,無角曰龍。」另一種則說幼龍生出角後才稱虯。 兩種說法雖有出入。但都把成長中的龍稱為虯。還有的把盤曲的龍稱 為虯龍,唐代詩人杜牧在《題青雲說》詩中就有「虯蟠千仞劇羊腸」 之句。 蟠螭(panchi) 是龍屬的蛇狀神怪之物,是一種沒有角的早期龍,《廣雅》集里 就有「無角曰螭龍」的記述。對蟠螭也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指黃色的 無角龍,另一種是指雌性的龍,在《漢書·司馬相如傳》中就有「赤 螭,雌龍也」的注釋,故在出土的戰國玉佩上有龍螭合體的形狀作裝 飾,意為雌雄交尾。春秋至秦漢之際,青銅器、玉雕、銅鏡或建築上, 常用蟠螭的形狀作裝飾,其形式有單螭、雙螭、三螭、五螭乃至群螭 多種。或作銜牌狀,或作穿環狀,或作卷書狀。此外,還有博古螭、 環身螭等各種變化。 角龍 指有角的龍。據《述異記》記述:「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 角龍」,角龍便是龍中之老者了。 應龍 有翼的龍稱為應龍。據《述異記》中記述:「龍五百年為角龍, 千年為應龍」,應龍稱得上是龍中之精了,故長出了翼。相傳應龍是 上古時期黃帝的神龍,它曾奉黃帝之令討伐過蚩尤,並殺了蚩尤而成 為功臣。在禹治洪水時,神龍曾以尾掃地,疏導洪水而立功,此神龍 又名為黃龍,黃龍即是應龍,因此應龍又是禹的功臣。應龍的特徵是 生雙翅,鱗身脊棘,頭大而長,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 弓高,牙齒利,前額突起,頸細腹大,尾尖長,四肢強壯,宛如一隻 生翅的揚子鱷。在戰國的玉雕,漢代的石刻、帛畫和漆器上,常出現 應龍的形象。 火龍 是以火懾勢的龍。全身有紫火纏繞,凡有火龍經過之處,則一切 物體均被燒焦。 蟠龍 指蟄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龍,龍的形狀作盤曲環繞。在我國古代建 築中,一般把盤繞在柱上的龍和裝飾庄樑上、天花板上的龍均習慣地 稱為蟠龍。在《太平御覽》中,對蟠龍又有另一番解釋:「蟠龍,身 長四丈,青黑色,赤帶如錦文,常隨水而下,入於海。有毒,傷人即 死。」把蟠龍和蛟、蛇之類混在一起了。 青龍 為「四靈」或「四神」之一,又稱為蒼龍。我國古代的天文學家 將天上的若干星星分為二十八個星區,即二十八宿,用以觀察月亮的 運行和劃分季節,並把二十八宿分為四組,每組七宿,分別以東、南、 西、北四個方位,青、紅、白、黑四種顏色以及龍、鳥、虎、玄武 (龜蛇相交)四種動物相配,稱為「四象」或「四宮」。龍表示東方, 青色,囚此稱為「東宮青龍」。到了秦漢,這「四象」又變為「四靈」 或「四神」(龍、鳳、龜、麟)了,神秘的色彩也愈來愈濃。現存於 南陽漢畫館的漢代《東宮蒼龍星座》畫像石,是由一條龍和十八顆星 以及刻有玉免和蟾蜍的月亮組成的,這條龍就是整個蒼龍星座的標志。 漢代的畫像磚、石和瓦當中,便有大量的「四靈」形象。 魚化龍 是一種龍頭魚身的龍,亦是一種「龍魚互變」的形式,這種形式 我國古代早已有之。《說苑》中就有「昔日白龍下清冷之淵化為魚」 的記載,《長安謠》說的「東海大魚化為龍」和民間流傳的鯉魚跳過 龍門,均講述了龍魚互變的關系。這種造型早在商代晚期便在玉雕中 出現,並在歷代得到發展。 其它 椒圖,又作鋪首,形似螺蚌,性好閉,故常裝飾於門上的銜環。 哈……這個其他該不會是私生子吧? 龍的形式 坐龍 坐龍呈正襟危坐的形式,頭部正面朝向,頦下常設一火球,四爪 以不同的形態伸向四個方向,龍身向上蜷曲後朝下作弧形彎曲,姿態 端正。坐龍一般設立在中心位置,莊重嚴肅,上下或左右常襯有奔騰 的行龍。在封建社會中,坐龍是一種尊貴的龍紋祥。 行龍 行龍呈緩緩行走狀,整條龍為水平狀態的正側面。行龍常常作雙 雙相對的裝飾,構成雙龍戲珠的畫面,常裝飾在殿宇正面的兩重枋心, 器皿的狹長形裝飾面上也常常用到。倘以單相出現時,龍的頭部常常 作回頭狀,使畫面更顯生動。 升龍 升龍的頭部在上方,奔騰飛舞,呈升起的動勢。倘若龍頭往左上 方飛升,稱「左側升龍」,龍頭往右上方飛升,稱「右側升龍」。升 龍又有緩急之分,升騰較緩者,你「緩升龍」。升騰較急者,稱「急 升龍」。頭部在上的升龍又作往下的動勢,稱為「回降龍」。 降龍 降龍的頭部在下方,奔騰飛舞,呈下降的動勢。倘若龍頭往左下 方俯動,稱「左側降龍」,龍頭往右下方俯動,稱「右側降龍」。降 龍又有緩急之分,下降較緩者,稱「緩降龍」。下降較急者,稱「急 降龍」。頭部在下的降龍又作往上的動勢,稱為「回升龍」或「倒掛 龍」。 雲龍 泛指奔騰在雲霧中的龍。龍和雲是結合在一起的,雲,是產生龍 的基礎。而龍噓出的氣便成了雲。雲龍紋就是雲和龍的共同體,將龍 的頭、尾、腳「打散」又和抽象的雲融匯在一起,顯示出一種似雲非 雲,似龍非龍的神秘圖案。 草龍 是一種含有龍形象的卷草圖案,又叫「卷草纏枝龍」。頭部有明 顯的龍頭特徵,而身、尾及四肢都成了卷草圖案。整體往往呈現出 「S」形的主旋律,並將「S」形繼續延伸,產生一種連綿不斷、輪 回永生的藝術效果。頭部與卷草曲卷的豐富變化,形成動靜參差、相 互呼應、層次豐富的畫面。在構圖上,採用均衡的形式,講究曲線美, 富有動律感。在表現形式上,則運用浪漫主義的手法,把帶有吉祥含 意的「如意紋」內容,綜合到一個畫面,給人以想像的餘地。卷草纏 枝紋常應用在建築、傢具和器皿的裝飾上。 拐子龍 拐於龍源於草龍,又脫胎於草龍,形成一種獨特的表現形式。拐 於龍的線條裝飾顯的挺拔、硬朗,轉折處呈圓方角。龍的頭部也呈方 圓形,整體協調一致,簡潔、明快,又有一定的裝飾意趣,常用在家 具、室內裝飾及建築的框架上。 團龍 把龍的形體適合為圓形稱為團龍。它源於唐代,明清時運用較為 普遍。「四團龍」、「八團龍」等團花定為當時的冠服制度,即一件 服飾上有四個或八個團龍是最尊貴的。後來發展為十團、十二團、十 六團、二十四團,數量越來越多,使用范圍也放寬了,織錦、刺綉、 陶瓷、建築、傢具等裝飾上都有團龍,團龍適用性強,又保持了龍的 完整性,裝飾味也很濃,運用十分廣泛。團龍的表現形式也很豐富, 有「坐龍團」、「升龍團」、「降龍團」等。團龍的圓邊還裝飾有水 波、如意、草龍等圖紋,使團龍紋華麗而又豐富。 雙龍戲珠 雙龍戲珠是兩條龍戲耍(或搶奪)一顆火珠的表現形式。它的起 源來自天文學中的星球運行圖,火珠是由月球演化來的。從漢代開始, 雙龍戲珠便成為一種吉祥喜慶的裝飾圖紋,多用於建築彩畫和高貴繁 華的器皿裝飾上。雙龍的形式以裝飾的面積而定,倘是長條形的,兩 條龍便對稱狀地設在左右兩邊,呈行龍姿態。倘是正方形或是圓形的, (包括近似於這些形態的塊狀)兩條龍則是上下對角排列,上為降龍, 下為升龍。不管是長條形的,還是塊狀形的,火珠均在中間,顯示出 活潑生動的氣勢。
希望採納
F. 商代青銅器以( ),夔龍紋為典型紋飾。求大神。
饕餮紋。
饕餮紋,青銅器上常見的花紋之一,最早見於長江中下游地區的良渚文化陶器和玉器上,盛行於商代至西周早期。
饕餮是一種想像中的神秘怪獸。青銅器常見紋飾。為一種圖案化的獸面,故也稱獸面紋。獸面紋有的有軀干、獸足,有的僅作獸面。
饕餮紋圖案庄嚴、凝重而神秘的藝術特色。饕餮紋一般以動物的面目形象出現,具有蟲、魚、鳥、獸等動物的特徵,由目紋、鼻紋、眉紋、耳紋、口紋、角紋幾個部分組成。面目結構較鮮明,也正是利用這些特徵,將人們引到了一個神秘的藝術世界,商代的饕餮紋在吸引人們注意力方面是特別有效的。
饕餮紋兇猛庄嚴,結構嚴謹,製作精巧,境界神秘,是青銅器裝飾圖案中最優秀的作品之一,代表了青銅器裝飾圖案的最高水平。
(6)夔龍紋紋樣寓意擴展閱讀
商周青銅器的獸面紋飾反映了當時人們對自然神的崇拜,因而有著神秘而肅穆的氣氛,但這些具有濃厚神秘色彩的紋飾具體代表著什麼意義,至今眾說紛紜。青銅器是殷商先民「尊神」意識的體現,周代則發展為「敬天法祖」,形成宗教、政權、族權三位一體的表徵。
大部分學者認為,商周統治者用青銅器紋飾的「猙獰恐怖」來表達王權的「神秘威嚴」,以表達其對政治權力、地位與財富的佔有,讓人望而生畏。奴隸主在這些可怖猙獰的紋飾中寄託了他們全部的威嚴、意志、榮貴、幻想和希望。
G. 夔龍紋和回形紋的區別。
1、紋路不同
回形紋圖案呈圓弧形捲曲或方折的迴旋線條,以連續的「回」字形線條所構成。
夔龍紋是夔形紋飾,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奇異動物,似龍而僅有一足。
2、用途不同
夔龍紋是傳統裝飾紋樣,常見於古鍾鼎器物上。
回形紋是青銅器、陶瓷器上一種原始紋飾。
3、起始時間不同
夔紋始流行於商、西周青銅器及玉器上,商代的白陶因造型和紋飾均模仿當時的青銅器,因此也有印夔紋裝飾的。瓷器上的夔紋主要流行於明、清景德鎮瓷器上,如宣德青花夔紋罐、嘉慶青花夔龍福祿萬代瓜棱形龍耳瓶等。
雲雷紋出現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可能從漩渦紋發展而來。商周時代雲雷紋大量出現在青銅器上,春秋戰國時期仍見沿用。
H. 夔龍是什麼意思
夔龍(神話形象)
《山海經·大荒東經》描寫夔是:「狀如牛,蒼身而無回角,一足,出入水則必答有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
但更多的古籍中則說夔是蛇狀怪物。
「夔,神魅也,如龍一足。」(《說文解字》)
「夔,一足,踔而行」。(《六帖》)
在商晚期和西周時期青銅器的裝飾上,夔龍紋是主要紋飾之一,形象多為張囗、卷尾的長條形,外形與青銅器飾面的結構線相適合,以直線為主,弧線為輔,具有古拙的美感。銅器上的龍紋常被稱為夔紋和夔龍紋,自宋代以來的著錄中,在青銅器上凡是表現一足的、類似爬蟲的物象都稱之為夔,這是引用了古籍中「夔一足」的記載。其實,一足的動物是雙足動物的側面寫形,故不採用夔紋一詞,稱為夔龍紋或龍紋。 青銅器紋飾中,凡是較粗大的蜿蜒形體軀的動物,都可歸之於龍類,稱之為龍紋
I. 夔龍拱璧是什麼寓意
夔龍 kuí復 lóng
神話傳說中制的單足神怪動物。《山海經·大荒東經》描寫夔是:「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有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但更多的古籍中則說夔是蛇狀怪物。「夔,神魅也,如龍一足。」(《說文解字》)「夔,一足,?踔而行」。(《六帖》)在商晚期和西周時期青銅器的裝飾上,夔龍紋是主要紋飾之一,形象多為張囗、卷尾的長條形,外形與青銅器飾面的結構線相適合,以直線為主,弧線為輔,具有古拙的美感。
拱璧內容來源自
古代一種大型玉璧。用於祭祀。因其須雙手拱執,故名。
大璧,徑長尺二,天子禮天之器。
《左傳·襄公二十八年》:「與我其拱璧,吾獻其柩。」 孔穎達 疏:「拱,謂合兩手也,此璧兩手拱抱之,故為大璧。」
後因用以喻極其珍貴之物。
《太平御覽》卷七五五引 北周 王褒 《<象經>序》:「片善崇於拱璧,一言逾於華袞。」 唐 劉禹錫 《答道州薛侍郎論方書》:「辱貺之喜,信逾拱璧。」 明 王世貞 《題<宋仲珩方希直書>》:「而百六十年間,學士大夫寶之若拱璧。」 阿英 《西門買書記》:「就是遇到殘本,也視若拱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