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24課寓言兩則課文

24課寓言兩則課文

發布時間: 2021-02-05 14:09:29

Ⅰ 二年級寓言兩則的故事有哪些還有課文

本課本是很有趣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長》《守株待兔》。兩則寓言故事內容,語氣都符合兒童的口味,作些簡單的點撥,寓言、童話也是文章的一種體裁。但本課的學習效果很不好,本人課前也作了充分的准備,由於學校今天正在演練突發事故的演習,都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一會兒失火警報拉響了,一會兒地震前照學習警報響了,一會兒房屋倒了……老師、學生都搞得像真有那麼回事。繞亂了所有的教學程序與教學思路,只好順其自然,乾脆改變教學思路,零時出示了閱讀要求,讓學生完全進入自主學習狀態。因為演習的干擾,學生難以靜下心來,最後本人乾脆從課文內容的表面結束了新課內容。
但在改變教法的過程中,閱讀感悟寫法,本人並沒有忽視。本文是兩則寓言,通過短小的故事,告訴人們深刻的道理,使人們受到教育,那麼又如何寫寓言呢?(學文致用這是本人在語文教學中的精神)。點撥(寫寓言一般有如下幾種方法。一般方法。寫寓言時,一般先確定寓意,也就是確定要諷刺和勸誡人們什麼。然後從生活中選取能夠表達寓意的材料,再寫作。比喻法。就是用比喻的方法或藉此喻彼,或借遠喻近,或借古喻今,或借小喻大,把深刻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會出來。例如,《龜兔賽跑》。誇張法。就是用誇張的方法寫,或把事情誇大,或把事情縮小,藉此,給人以勸誡或諷刺。例如《刻舟求劍》。擬人法。就是用擬人的方法。動物、植物或其他事物本不具有人的情感,但寫寓言時,給它們賦予人的言行,心理活動和情感等,把它們當作人來寫。例如、《小槐樹和小柳樹》
鼓勵把文中故事講給別人聽,並自編一則寓言。積累寓言故事,借鑒課文篇幅短小,內容生動的特點,引導學生結合課文的插圖,主要抓重點詞句,分析人物的言談舉止的心理活動。讀懂課文內容,結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理解感悟,抓課文的內在聯系,分析因果關系,提示寓意,讓學生從中受教。(如、1、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長高。2、他在田邊焦急地轉來轉去。3、種田人丟下鋤頭,整天坐在樹樁旁邊等著。三個句子去掉「好像、焦急地、整天」等詞後,意思和原句就不一樣了。第一句去「好像」就是肯定沒有長高的意思,與原句違背。第二名、去掉「焦急地」就不能表達出他非常急切的心情。第三句、去掉「整天 」種田等待的時間就不具體了。)為了突破文本難點,最好引導學生參與動作,加以肢體語言好一些。比如、被拔高的禾苗為什麼會枯死?(結合生活實際,植物的生長規律,突破難點,點出主題,不能違背禾苗的生長規律。)

Ⅱ 寓言兩則這篇課文的內容里的邯鄲學步

是南郭先生吧?你犯了欺君之罪,可是要殺頭的。」南郭先生聽了,嚇得渾身發內抖,正想逃走,北容郭先生急忙攔住他:「你走哪去啊,齊泯王正在派兵到處找你呢,你先到我家去避一避吧。」南郭先生連忙道謝:「謝謝你,謝謝你!」
南郭先生來到北郭先生家,只見滿屋都掛滿了各式各樣的樂器,南郭先生驚呆了。他羞澀而慚愧地對北郭先生說:「請教我學樂器吧!」北郭先生爽快地答應了他的要求。
南郭先生從此起早貪黑,用功吹竽。七年後,他不但學會了吹竽,還學會了吹笙、擊磬、鼓瑟等許多樂器,成為了大音樂家。過了幾天,他還開了一家音樂學校,大家都搶著到他那兒報名學習。
齊泯王聽到這個消息後,立刻赦免了南郭先生,並讓他留在宮里繼續為他演奏。
邯鄲學步的人最後終於回到家鄉,後來才明白是自己盲目學習造成的後果,便決心獨立做事不盲目學習,10年後終於有了一番大作為

Ⅲ 25.寓言兩則

鄭人買履 ( zhèng rén mǎi lǚ )
解 釋 用來諷刺只信教條,不顧實際的人。
出 處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用 法 主謂式;作定語、狀語;含貶義
近義詞 生搬硬套、死搬教條
燈 謎 河南人買鞋

典故

鄭人買履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譯文:
鄭國有個人想去買雙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腳,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帶那尺碼。他已經拿到鞋子,卻說:「我忘記帶尺碼來了。」又轉回家去取。等到他趕回來,集市已散,他終於沒有買到鞋。
有人問他說:「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一試鞋子的大小呢?」
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注釋
鄭——春秋時代一個小國的名稱,在現今河南省的新鄭縣。
且置——且,將要。置,購買。
履——音呂,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奪,忖度,這里作動詞用,即計算、測量的意思。後面的度字,音杜,作名詞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詞,這里指量好的尺碼。
坐——同座,就是座位,這里指椅子、凳子一類的傢具。
至之市——至,到。之,往,去。市,集市。
操——操持,帶上、拿著的意思。
罷——罷了,完結的意思,這里指集市已經解散。
無——虛無,沒有,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中心思想
《鄭人置履》講了鄭國有個打算買鞋的人,先在家裡量好了腳的尺碼,到了集市上卻忘記拿尺碼,等他跑回家拿了尺碼再返回時,集市已經散了。有人問他為什麼不用腳去試試,他卻回答,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這個故事諷刺了那些不從實際出發,信守教條辦事呆板的人。

評點
這個鄭國人犯了教條主義的錯誤。他只相信量腳得到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不僅鬧出了大笑話,連鞋子也買不到。而現實生活中,買鞋子只相信腳碼而不相信腳的事,也許是不會有的吧?但類似這樣的人,倒確是有的。有的人,說話、辦事、想問題,只從本本出發,不從實際出發;本本上寫得有的,他就相信,本本上沒有寫但實際上存在著的,他就不相信。在這種人看來,只有本本上寫的才是真理,沒寫上的就不是真理。這樣,思想當然就要僵化,行動就要碰壁。

矛與盾
楚國有個人在集市上既賣盾又賣矛,為了招攬顧客,使自己的商品盡快賣出去,他不惜誇大其辭、言過其實地高聲炒賣。

他首先舉起了手中的盾,向著過往的行人大吹:「列位看官,請瞧我手上的這塊盾牌,這可是用上好的材料造成的好盾呀,質地特別堅固,任憑您用什麼鋒利的矛也不可能戳穿它!」一番話說得人們紛紛圍攏來,仔細觀看。

接著,這個楚人又拿起了靠在牆根的矛,更加誇張地說:「諸位豪傑,再請看我手上的長矛,它可是經過千錘百煉打制出來的好矛呀,矛頭特別鋒利,不論您用如何堅固的盾來抵擋,也會被我的矛戳穿!」此番大話一出口,聽的人個個目瞪口呆。

過了一會兒,只見人群中站出來一個小夥子,指著那位楚人問道:「你剛才說,你的盾堅固無比,無論什麼矛都不能戳穿;而你的矛又是鋒利無雙,無論什麼盾都不可抵擋。那麼請問:如果我用你的矛來戳你的盾,結果又將如何?」楚人聽了,無話可說,只好漲紅著臉,趕緊收拾好他的矛和盾,灰溜溜地逃離了集市。
鄭人買履 ( zhèng rén mǎi lǚ )
解 釋 用來諷刺只信教條,不顧實際的人。
出 處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用 法 主謂式;作定語、狀語;含貶義
近義詞 生搬硬套、死搬教條
燈 謎 河南人買鞋

典故

鄭人買履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譯文:
鄭國有個人想去買雙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腳,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帶那尺碼。他已經拿到鞋子,卻說:「我忘記帶尺碼來了。」又轉回家去取。等到他趕回來,集市已散,他終於沒有買到鞋。
有人問他說:「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一試鞋子的大小呢?」
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注釋
鄭——春秋時代一個小國的名稱,在現今河南省的新鄭縣。
且置——且,將要。置,購買。
履——音呂,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奪,忖度,這里作動詞用,即計算、測量的意思。後面的度字,音杜,作名詞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詞,這里指量好的尺碼。
坐——同座,就是座位,這里指椅子、凳子一類的傢具。
至之市——至,到。之,往,去。市,集市。
操——操持,帶上、拿著的意思。
罷——罷了,完結的意思,這里指集市已經解散。
無——虛無,沒有,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中心思想
《鄭人置履》講了鄭國有個打算買鞋的人,先在家裡量好了腳的尺碼,到了集市上卻忘記拿尺碼,等他跑回家拿了尺碼再返回時,集市已經散了。有人問他為什麼不用腳去試試,他卻回答,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這個故事諷刺了那些不從實際出發,信守教條辦事呆板的人。

評點
這個鄭國人犯了教條主義的錯誤。他只相信量腳得到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不僅鬧出了大笑話,連鞋子也買不到。而現實生活中,買鞋子只相信腳碼而不相信腳的事,也許是不會有的吧?但類似這樣的人,倒確是有的。有的人,說話、辦事、想問題,只從本本出發,不從實際出發;本本上寫得有的,他就相信,本本上沒有寫但實際上存在著的,他就不相信。在這種人看來,只有本本上寫的才是真理,沒寫上的就不是真理。這樣,思想當然就要僵化,行動就要碰壁。

矛與盾
楚國有個人在集市上既賣盾又賣矛,為了招攬顧客,使自己的商品盡快賣出去,他不惜誇大其辭、言過其實地高聲炒賣。

他首先舉起了手中的盾,向著過往的行人大吹:「列位看官,請瞧我手上的這塊盾牌,這可是用上好的材料造成的好盾呀,質地特別堅固,任憑您用什麼鋒利的矛也不可能戳穿它!」一番話說得人們紛紛圍攏來,仔細觀看。

接著,這個楚人又拿起了靠在牆根的矛,更加誇張地說:「諸位豪傑,再請看我手上的長矛,它可是經過千錘百煉打制出來的好矛呀,矛頭特別鋒利,不論您用如何堅固的盾來抵擋,也會被我的矛戳穿!」此番大話一出口,聽的人個個目瞪口呆。

過了一會兒,只見人群中站出來一個小夥子,指著那位楚人問道:「你剛才說,你的盾堅固無比,無論什麼矛都不能戳穿;而你的矛又是鋒利無雙,無論什麼盾都不可抵擋。那麼請問:如果我用你的矛來戳你的盾,結果又將如何?」楚人聽了,無話可說,只好漲紅著臉,趕緊收拾好他的矛和盾,灰溜溜地逃離了集市。
鄭人買履 ( zhèng rén mǎi lǚ )
解 釋 用來諷刺只信教條,不顧實際的人。
出 處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用 法 主謂式;作定語、狀語;含貶義
近義詞 生搬硬套、死搬教條
燈 謎 河南人買鞋

典故

鄭人買履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譯文:
鄭國有個人想去買雙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腳,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帶那尺碼。他已經拿到鞋子,卻說:「我忘記帶尺碼來了。」又轉回家去取。等到他趕回來,集市已散,他終於沒有買到鞋。
有人問他說:「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一試鞋子的大小呢?」
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注釋
鄭——春秋時代一個小國的名稱,在現今河南省的新鄭縣。
且置——且,將要。置,購買。
履——音呂,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奪,忖度,這里作動詞用,即計算、測量的意思。後面的度字,音杜,作名詞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詞,這里指量好的尺碼。
坐——同座,就是座位,這里指椅子、凳子一類的傢具。
至之市——至,到。之,往,去。市,集市。
操——操持,帶上、拿著的意思。
罷——罷了,完結的意思,這里指集市已經解散。
無——虛無,沒有,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中心思想
《鄭人置履》講了鄭國有個打算買鞋的人,先在家裡量好了腳的尺碼,到了集市上卻忘記拿尺碼,等他跑回家拿了尺碼再返回時,集市已經散了。有人問他為什麼不用腳去試試,他卻回答,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這個故事諷刺了那些不從實際出發,信守教條辦事呆板的人。

評點
這個鄭國人犯了教條主義的錯誤。他只相信量腳得到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不僅鬧出了大笑話,連鞋子也買不到。而現實生活中,買鞋子只相信腳碼而不相信腳的事,也許是不會有的吧?但類似這樣的人,倒確是有的。有的人,說話、辦事、想問題,只從本本出發,不從實際出發;本本上寫得有的,他就相信,本本上沒有寫但實際上存在著的,他就不相信。在這種人看來,只有本本上寫的才是真理,沒寫上的就不是真理。這樣,思想當然就要僵化,行動就要碰壁。

矛與盾
楚國有個人在集市上既賣盾又賣矛,為了招攬顧客,使自己的商品盡快賣出去,他不惜誇大其辭、言過其實地高聲炒賣。

他首先舉起了手中的盾,向著過往的行人大吹:「列位看官,請瞧我手上的這塊盾牌,這可是用上好的材料造成的好盾呀,質地特別堅固,任憑您用什麼鋒利的矛也不可能戳穿它!」一番話說得人們紛紛圍攏來,仔細觀看。

接著,這個楚人又拿起了靠在牆根的矛,更加誇張地說:「諸位豪傑,再請看我手上的長矛,它可是經過千錘百煉打制出來的好矛呀,矛頭特別鋒利,不論您用如何堅固的盾來抵擋,也會被我的矛戳穿!」此番大話一出口,聽的人個個目瞪口呆。

過了一會兒,只見人群中站出來一個小夥子,指著那位楚人問道:「你剛才說,你的盾堅固無比,無論什麼矛都不能戳穿;而你的矛又是鋒利無雙,無論什麼盾都不可抵擋。那麼請問:如果我用你的矛來戳你的盾,結果又將如何?」楚人聽了,無話可說,只好漲紅著臉,趕緊收拾好他的矛和盾,灰溜溜地逃離了集市。
《矛與盾》的譯文:楚國有個賣矛和盾的人,他誇耀自己的盾說:「我的盾牌非常堅固,什麼東西都刺不進去。」又誇耀自己的矛說:「我的矛鋒利極了,什麼東西都能刺穿。」有人說:「用您的矛刺您的盾怎麼樣?」這個人被問得沒話可說了。

說的是一個人同時誇耀自己所賣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觸而不能自圓其說,告誡人們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不要言過其實,自相矛盾。

《鄭人買履》的譯文:鄭國有個想買鞋的人,先自己量了自己的腳,然後把尺碼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往集市上去,卻忘了帶尺碼。已經拿到了鞋,就說:「我忘了拿尺碼。」便返回家中取尺碼。再返回集市時,集市已經散了,於是沒有買到鞋。有人問他:「為什麼不用腳試試鞋呢?」他回答說:「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鄭人買履》則借一個寧可相信自己腳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的人,譏諷墨守成規、迷信教條而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兩則寓言故事生動有趣,言簡意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從反面給人啟迪,耐人尋味。

Ⅳ 蘇教版練習與測試24課寓言兩則第四題

發育夫婦與

Ⅳ 七年級上語文課文《寓言兩則》!!

《赫爾墨斯》和《蚊子和獅子》兩篇寓言的相同點是(至少寫四點)
(1)都選自《伊索寓言》
(2)都有語言描寫
(3)結局都出人意料
(4)結尾都點出寓意

Ⅵ 四年級課文第25課寓言兩則邯鄲學步後記後續日記

《邯鄲學步》是一則寓言故事,下面是關於邯鄲學步的教學反思,歡迎閱讀!

反思一:邯鄲學步教學反思

《莊子·秋水》中有這樣一個故事:燕國壽陵的一位少年因羨慕趙國人走路姿態的優雅,不辭辛苦地來到趙國都城邯鄲,跟著街上的行人模仿學習,其結果是:學步不成,反倒丟了以前的步法,只能爬著回去,成了千古的笑柄。每次讀到這個故事,我都不免為這位壽陵青年惋惜不已:他不遠千里出國學步,為的是改進自己的風度舉止,其誠心可贊,其精神可嘉;只可惜他不是根據自己原有的條件,取人之長,因時制宜,而是生搬硬套,亦步亦趨,其結果當然是可悲的。

我們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那樣。而作為教師,他必然具有自己獨特而鮮明的教學個性。這種個性是教師在生活實踐和教學實踐中形成的,具有相對穩定性,它是獨特的個性氣質、人格精神、學識才能、藝術追求和審美情趣的總和。一位優秀的教師必然具備一種近乎完美的教學個性,在此基礎上形成獨樹一幟的教學風格:比如有的教師善於抒情,上課感情充沛,激情四溢,使學生在強烈的感染中受教育;有的教師擅長訓練,上課時注重傳授方法,指導實踐,使學生在實踐中增長才幹;有的教師追求生動,講解教材引人入勝,出神入化,使學生在美的享受中獲得知識……不管是哪一種風格,都體現出教師個體的獨創性,而正是因為有了這種獨創性,才展現出教學的多姿多彩和生機活力,才能真正體現出教師勞動的價值。因此,一個真正有教學思想的老師,不在於機械盲目地去照搬某一種教學模式,而在於能博採眾家之長,在廣泛吸收先進教學經驗的基礎之上發揮個人優勢,大膽創新,從而形成具有個性特點的教學風格,而並非是模糊個性,追求「大同」;也並非是否定求異創新,大家只走「華山一條路」。

壽陵的年輕人到邯鄲去學步,初衷是好的:是要改進自己的行走方式,然而他卻迷失了自我,終於找不到回家的路。我們在探尋改進課堂教學之路時,千萬要吸取他失敗的教訓:那就是要正確地認清自我,不固步自封,不因循守舊,同時又不能妄自菲薄、迷信權威,塑造並保持自我豐滿的教學個性,並在不斷的實踐中逐步完善自己。

邯鄲學步教學反思邯鄲學步教學反思

反思二:邯鄲學步教學反思

《邯鄲學步》這則寓言通過讀讓學生悟出一個人生道理:拋棄個人所長,盲目模仿他人,其結果只能使自己無所適從。我讓學生帶著文後的兩個問題閱讀短文,邊讀邊思考,讀後讓學生各抒己見。討論異常積極熱烈,然而,學生所感悟令我吃驚。部分學生認為燕國的那個青年人學來學去最後連路也不會走,是因為他太笨,得出的結論是「不要學習別人的東西」、「早知學不會如此難堪,還不如不學。」也有少數學生認為「老天不公平,以燕國青年的精神,結果不應該爬回去」。

課後,我反復思考著學生的看法,又反復讀這則寓言,讀著讀著,我恍然大悟,原來我們成人只看到了燕國青年的狼狽相,可是燕國青年人身上那麼多的閃光點,我們竟然忽視了;我們只看到了結果,卻看不到過程,看不到那個青年人為了達到目標所付出的努力。

邯鄲學步教學反思文章邯鄲學步教學反思出自http://www.gkstk.com/article/wk-78500000772517.html,轉載請保留此鏈接!

一、燕國青年有強烈的求知慾。他聽說「趙國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特別優美」,於是「不顧路途遙遠,爬山涉水,趕到邯鄲來學習當地人走路的姿勢。」這種學習來自他內心的渴望,他的求知慾是那樣強烈,相比那些墨守陳規的人顯得難能可貴。這不正是當今我們所努力造就的學習型社會的人應有的品質嗎?

二、燕國青年善於學習。為了學習邯鄲人走路,「他整天呆在邯鄲的大街上,觀看人家怎樣走路,邊看邊琢磨人家走路的特點,邊摹仿人家走路」,既觀察,又琢磨,還有實際行動,你看人家多用心,多投入呀!他學習走步可以說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這不正是我們所追求的最佳學習境界嗎?怎麼能指責他學習方法不對呢?頂多不該「跟這個後邊走幾步,再跟那個人後邊走幾步」。可是這又有什麼錯呢?「這個人」、「那個人」都是邯鄲人,他們的步法肯定有共同之處,一定要拜師學藝才可以嗎?要知道他已經是青年了,應該有一定的鑒別能力。

三、燕國青年善於反思,不肯輕易認輸。剛開始,「學來學去,總是不像」,他並沒有用一成不變的方法去學習,他想「也許是因為自己習慣了原來的步法,所以學不好」,經過認真地思考,他才丟掉了自己原來並不好看的步法,學習的過程很辛苦,常常「把他弄得手足無措」,但他還是堅持學習了幾個月,一直到把錢用光了,才不得不回家去。

想到這里,我明白了,二十一世紀的孩子們學會了用自己的眼光看問題,他們有理由得出不同的答案,幾年來我們努力培養的創新精神在他們身上已經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反思三:邯鄲學步教學反思

邯鄲學步教學反思教學反思

成語故事二則》第一課時除疏通課文之處,還學習了第一則成語《邯鄲學步》,這則故事我主要採用引導的方式來展開教學的.

如:我先讓學生圍繞"為什麼燕國少年到最後連自己原來走路的姿勢都忘了?這時學生聽了興趣盎然,紛紛發表自己的觀點,於是,我趕緊抓住時機讓學生回到文中,把關鍵句子畫出來,還有的學生更不得了,把平時聽到的或見到的一些事例來理解,接著,我連忙出示學生找出來的句子如:他今天跟這個人學這樣走路,明天又跟那個人學那樣走路,結果哪種姿勢也沒有學好.最後,讓學生概括寓意或者明白了一個什麼樣的道理,這樣教學,不但使學生獲得了豐富的情感體驗.還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自己的理解能力.

但在學生的作業中發現邯鄲學步的近異詞與反義詞做的不盡人意,說明課文分析不到位,或者是學生缺用這個成語的經驗.

Ⅶ 四年級下冊語文29課寓言兩則扁鵲治病課文

有一天,名醫扁鵲去拜見蔡桓公。
扁鵲在蔡桓公身邊站了一會兒,說:「大王,據我看來,您皮膚上有點小病。要是不治,恐怕會向體內發展。」蔡桓公說:「我的身體很好,什麼病也沒有。」扁鵲走後,蔡桓公對左右的人說:「這些做醫生的,總喜歡給沒有病的人治病。醫治沒有病的人,才容易顯示自己的高明!」
過了十來天,扁鵲又來拜見蔡桓公,說道:「您的病已經發展到皮肉之間了,要不治還會加深。」蔡桓公聽了很不高興,沒有理睬他。扁鵲又退了出去。
十來天後,扁鵲再一次來拜見,對蔡桓公說:「您的病已經發展到腸胃裡,再不治會更加嚴重。」蔡桓公聽了非常不高興。扁鵲連忙退了出來。
又過了十幾天,扁鵲老遠望見蔡桓公,只看了幾眼,就掉頭跑了。蔡桓公覺得奇怪,派人去問他:「扁鵲,你這次見了大王,為什麼一聲不響,就悄悄地跑掉了?」扁鵲解釋道:「皮膚病用熱水敷燙就能夠治好;發展到皮肉之間,用扎針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發展到腸胃裡,服幾劑湯葯也還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醫生再也無能為力了。現在大王的病已經深入骨髓,所以我不再請求給他醫治!」
五六天之後,蔡桓公渾身疼痛,派人去請扁鵲給他治病。扁鵲早知道蔡桓公要來請他,幾天前就跑到秦國去了。不久,蔡桓公病死了。

求贊!!

Ⅷ 24課寓言兩則里的筋疲力盡的盡是什麼意思

《寓言兩則》筋疲力盡

這篇課文有兩則寓言故事。
《揠苗助長回》講的是古時候有個人盼答望禾苗長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結果禾苗都枯死了。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不顧事物發展的規律,急於求成,反而會把事情弄糟。
《鷸蚌相爭》主要講的是蚌張開殼曬太陽,鷸去啄它,被蚌殼鉗住了嘴,雙方都不肯相讓。漁翁來了,把兩個都捉住了。這則寓言告訴我們:雙方爭持不下,結果可能兩敗俱傷,讓別人從中獲利。
教學要求:
1、 學會本課 9個生字,綠線內2 個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讀課文。
3、 有條理的口述課文中的故事。
4、 結合生活實際領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腳踏實地、不可急於求成以及雙方為了一點利益互不相讓,可能會導致兩敗俱傷的道理。

Ⅸ 蘇教版24課寓言兩則近反義詞有什麼

【近義詞】

趕快──趕緊

後悔──懊悔

奇怪──奇異

勸告──勸說

南轅北轍──背道而馳

結結實實──扎扎實實

【反義詞】

結結實實──鬆鬆垮垮

遠──近

勸告──慫勇

接受──拒絕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