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馬鞍牆典故

馬鞍牆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2-05 01:22:38

⑴ 問一個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典故

關於伍子胥見援於漁父事

(伍)子胥入船,漁父知其意也,乃渡之千尋之津。

子胥既渡,漁父乃視之有其飢色,乃謂曰:「子俟我此樹下,為子取餉.」漁父去後,
子胥疑之,乃潛身於深葦之中。有頃,父來,持麥飯、鮑魚羹、盎漿,求之樹下,不見,因歌而呼之,曰:「蘆中人,蘆中人,豈非窮士乎?」如是至再,子胥乃出蘆中而應。漁父曰:,「吾見子有飢色,為子取餉,子何嫌哉?」子胥曰:「性命屬天,今屬丈人,豈敢有嫌哉?」

二人飲食畢,欲去,胥乃解百金之劍;以與漁者:「此吾前君之劍,上有七星北斗,價直百金,以此相答。」漁父曰:「吾聞楚王之命:得伍胥者,賜粟五萬石,爵執圭①。豈圖取百金之劍乎?」遂辭不受,謂子胥曰:「子急去,勿留!且為楚所得。」 子胥曰:「請丈人姓字。」漁父曰:「今日凶凶,兩賊相逢,吾所謂渡楚賊也。兩賊相得,得形於默,何用姓字為?子為蘆中人,吾為漁丈人。富貴莫相忘也。」 子胥曰:「諾。」既去,誡漁父曰:「掩子之盎漿,無令其露。」漁父諾。子胥行數步,顧視漁者,已覆船自沉於江水之中矣。

註:①執圭:春秋時楚國設置的爵位名,它是楚國的最高爵位。

二 ,翻譯

伍子胥過江之後,漁翁見他面有飢色,就對他說,你在這樹下等我,我去給你找點食物。漁翁走後,伍子胥起了疑心,於是藏到了蘆葦深處。沒多久,漁翁帶著食物返了回來 漁翁見樹下沒有了人,於是低聲呼喚:『蘆中人,蘆中人,豈非窮士乎?』如是再三,伍子胥才從蘆葦中走了出來。嘿嘿,那漁翁就說:『吾見子有飢色,為子取餉,子何嫌哉?』
伍子胥只淡淡曰:『性命屬天,今屬丈人,豈敢有嫌哉?』嘿嘿,豈敢有嫌哉?飲食完畢,伍子胥解下百金之劍送給漁翁,說道,我這把劍已經祖傳三代了,上刻七星北斗,另有龍躍於淵,價直百金,把它送給你作為答謝。」
漁翁說:『我聽說楚王下了命令,擒獲伍子胥之人,可贈粟五萬石,得到楚國最高的爵位。我既然救了你,難道還貪圖這百金之劍么?』漁翁推辭不收,讓他快些離開,不要讓楚國人捉住。」
伍子胥於是請教漁翁高姓大名,那漁翁笑道:『今日凶凶,兩賊相逢,吾所謂渡楚賊也。兩賊相得,得形於默,何用姓字為?子為蘆中人,吾為漁丈人。富貴莫相忘也。』伍子胥答應了。
伍子胥臨去時,不斷的囑咐漁翁將他吃剩的東西好生掩埋,不要泄漏了行藏。漁翁一一答應。伍子胥走了幾步,忍不住回頭又看了看漁翁,心裡一直不踏實。於是又走了回來。伍子胥將長劍解下遞給漁翁,說道:『還是請你收下吧。』漁翁收下長劍,仰天長嘆,在江面對伍子胥說道,我搭救你只因你是忠良之後,並不圖什麼報答,而今,你仍然疑心我貪利少信,我只好以此劍示高潔。於是砍碎船隻,橫劍自刎於江中。

⑵ 喪師肥下是什麼典故

秦王政十五年正月,李斯又向秦王建議:「我秦國大軍,已從南北挾制了邯鄲城,如今兵馬修整已畢,可命桓齠哿大將軍進軍,攻下邯鄲城,趙即滅矣!」

嬴政道:「聞偵報說,李牧又返趙治軍,恐怕一時取不下邯鄲,如再打敗仗,於我秦軍士氣不利。」

李斯道:「我軍久屯趙地,倘因怕一李牧而不敢動兵,更為趙人恥笑,於我軍威亦不利。」

嬴政頷首道:「說得也是!」但他並沒有下攻趙的決心。

李斯侵趙之志不得伸,心中著急,便給屯紮在趙國宜城的桓齠去信,暗示他向秦王政上奏章,請求對趙國用兵,以支持自己的建議。桓齠哿也正想用兵,便給秦王政寫了奏章。命王顧把奏章送往咸陽,此人原來是燕國人,後來為秦軍所用。秦王政看過桓齠的奏章,允准了桓齠再次侵趙之請,但在命旨中囑道:「宜以動為靜,以察李牧之用兵方略。」

王顧離開咸陽之前,被秦王留為人質的燕太子丹前來見王顧。王顧見後,問燕太子丹道:「你在咸陽的日子過得還算安閑嗎?」

太子丹掩面而泣道:「王顧,你雖是秦國的謀士,但卻是燕人。我有書信一封,是寄於燕都故友的,你駐軍之處是宜安,離燕國近,請看舊日之情,為我帶上。」

王顧接下太子丹的信,又問他:「君侯和秦天子是舊交,他對你如何?」

太子丹冷笑道:「秦王政一點也不講交情,自我來此之後,對我冷冷清清,有如雪雨寒風。」

王顧又問他:「多久能一見秦王?」

太子丹道:「一年之中,僅在正月朔日拜見一次,其餘時間皆見不著。」

二人又談了些燕、趙的景況,太子丹辭去。不料王顧竟把書獻給秦王政。嬴政拆看了那封書,知是太子丹給他住在燕都的朋友田光的,信中盡是一些絕望的話,說自己質於秦都,無有歸日。看來此生只能老死在咸陽了,希望田光別忘記自己就好了!秦王政見了,命王顧:「可以把書給他捎回燕國!」又命人把太子丹傳到一處便殿,也不讓太子丹坐,問太子丹:「燕丹,你使王顧所捎的書簡,寡人已見了。寡人願意讓你早日回燕都。」

太子丹說:「大王,我從來沒有想過要回燕都,只願老死在你的王都中。」

嬴政道:「燕丹,你這個人就是這么不懂事,天下臣民皆稱寡人為陛下、天子,而你呢,為質之人,還那麼不恭敬,還稱我為大王。這樣恐怕難於放你回燕都吧?」

太子丹道:「你放我,我也不回燕都了。你本來就是個王,不是什麼天子。」

嬴政沉下臉子來道:「寡人殺了你。」

太子丹道:「怕殺頭,我就不為質於秦了。你殺了我更好,省得我在咸陽活受罪!秦王,你五歲與你的先父為質於趙時我十三歲,我們二人天天一起玩耍,你想吃什麼,我到市上給你買什麼,交情如兄弟。寄人籬下,其苦可知。後來我到秦國為質,想望日子會比在燕國好些,因為大王是我的兒時好友,會給我以照顧,會想起以前同在邯鄲城的苦楚、舊情,誰知大王你自以為是,目中無人……」

秦王政拍案大怒:「拉他下去。再不許他進王廷!」

幾個黃門上前扳起燕丹的胳膊,喝叫:「出去!」

太子丹回頭大叫:「我不想見你,也不想回燕都,你處死我吧,我活夠了!」

嬴政哈哈大笑道:「你何嘗不想回燕都?你能走得出寡人的咸陽城嗎?到烏頭白,馬生角之日,寡人可以允你回燕都,命宮中五百人的樂隊吹打著送你上咸陽古道!你想死,也沒那麼容易!」

太子丹被拉到殿外,小黃門們又踹了他幾腳,把他擁出去了。太子丹自來咸陽,也交往了一些人。其中有一個秦國的屯衛軍將軍樊於期,敬太子丹耿直、豪爽,每飲一筵,費金數錠,不為之動容。為此,樊於期常和太子丹往來,並怨秦王政之為人。

太子丹在王廷被辱後,回到館舍卧了兩天多,不吃也不喝,好似僵蠶。太子丹質秦幾年,沒人看守他,日常行動還是自由的。卧了兩天多以後,他忽然又吃又喝,又笑又說,並於一個黑夜到了樊於期府中,會見了樊於期。

次日,樊於期扮成平民,騎了一匹馬東出咸陽城,背著一張弓,兩壺箭,說是到華山下打獵。其實,城之後,便到處買駿馬,共買了兩匹好馬和馬具。兩日後,太子丹私出咸陽城,在華山西腳下會見了樊於期。樊於期將買的兩匹馬都送給太子丹,太子丹嗖地飛身上馬,騎著一匹,牽了一匹,又回身向樊於期一拱手道:「將軍高義可薄雲天,丹沒齒不忘。若他年有幸,報得今日秦王政辱我之仇,必以十萬金相謝!」

樊於期亦與太子丹搖手泣別。太子丹扮成平民,黑衣小弁,把馬加了一鞭,馬撒開四蹄,往那幽僻山谷之處飛騰去。

太子丹逃離秦國,迤邐走了多日,進入趙國番吾之西。正值桓齠與李牧交戰之期,大軍到處屯集。燕丹不敢由軍中走,只好繞遠路回國。可不料燕王喜見太子從秦國逃回,不但不喜,反以為憂,竟嚇得戰戰兢兢地說:「子丹,本王使你質於秦,就是為了燕國的太平,你怎麼不守本分,私自跑回國呢?」

太子丹道:「秦王政心如虎狼。我寧願公然與之斗,戰死於他手,也不願為人質對於咸陽。父王,給秦國派人質並不能救燕國,秦王政並吞六國之心,無一日無之,可惜六國不能聯橫抗秦,吾為蘇秦之志而哭!」

燕王喜便不再派人質,只得過一天算一天,等著嬴政來算賬。

太子丹自回燕國以後,到處訪求尚武、仗義之士。請來家中,待為高客。共謀刺殺秦王政之計,於是荊軻之輩便和他日漸親善了。

太子丹離咸陽二十日了。嬴政才知道他逃走的消息。派人追之不及,心中大怒,向左右道:「燕丹乃狡如狐兔之徒,寡人從未如此失算。我馬上派軍進攻燕國。」

正在這時,桓齠從上黨地區飛報道:「與趙將李牧番吾之戰,我軍敗績,損將士十七萬餘人,趙軍盡收其平陽、宜安等失地,請陛下治臣之大罪!」

秦王政聽了大吃一驚。只好先把討燕之事擱到一邊。呆了半日,向左右官員道:「李牧如此難制,桓齠的余部只好退下了。李牧不死,我軍吞趙難乎其難!」於是派人飛書給桓齠道:「勝負乃兵家常事,何罪之有?且屯上黨,以議後事。」

十五年三月間,桓齠又請戰於秦王政。嬴政命王顧帶回旨意,讓桓齠先從趙國邯鄲北部三百餘里的咽喉之城番吾下手。於是秦兵開往番吾地區,先按兵不動,兵屯王母山東。

趙大將軍李牧自回邯鄲後,操練軍隊,但不主動出兵攻秦軍。趙王宮中的扈美人,急切欲報其兄扈輒之仇,多次向趙王遷道:「李牧大將軍回邯鄲來,天天只練兵,這仇得什麼時候報呀?」

趙王遷笑道:「美人兒,這打仗的事,有李牧呢!你看,自本王調回李牧之後,秦兵不再進犯我們,天下太平也就好了。」

扈美人道:「李牧不出兵,是怕秦兵。若等人家再攻上門來,國家保不住了,邯鄲也完了。」

趙王遷無奈,只好請來李牧,指著扈美人對他道:「李大將軍,你看扈美人天天催本王,要你出兵戰桓齠。你戰不戰?」

李牧笑道:「王妃,這打仗的事,你不明白。秦兵雖暫時敗退了,但要大勝秦軍談何容易!」

李牧心想這個妃子的報仇之心,滅秦之志還是可嘉的。又道:「王妃,你聽好消息吧,我們就要打秦軍了。」

說完,辭出便殿走回,一路上想著心事。晚上,扈美人派黃門給李牧送了兩只金黃色的馴狗,還有一對綠毛鸚鵡。李牧收下了扈美人的禮物,寫了回簡,黃門走了。適值趙長戈、顏破敗二人到李牧府中拜訪,李牧高興地見了他們。趙、顏二人問道:「大將軍今日怎沒到營中去?」

李牧道:「大王傳我議論軍事,故沒去。」又把扈美人送禮的事說了一遍,爾後凄然地道:「這個女子,成天只知道哄著大王玩樂,可是今天她的做法卻頗感我懷!」

顏破敗道:「她為兄報仇之心,誠如孔子所言『發憤忘食』,亦有可取之處。」

趙長戈扭轉話題道:「大將軍,今日我方諜報從王母山地區歸來,言秦軍正往王母山東方集結。司馬尚大將軍已接報,一會兒可能來訪,故我二人先來此等候。」

李牧聽了道:「秦軍此舉,亦在我意料之中。可以與之決戰了。」

正說著,門上人來報:「司馬大將軍到。」

李牧、趙長戈、顏破敗一齊迎出,請入花廳中坐下。司馬尚向李牧說了軍探所報的情形,爾後道:「依李大將軍之見,我方應如何用兵?」

李牧反問司馬尚道:「動不動兵,我正想聽司馬大將軍的高見,請司馬大將軍先說。」

司馬尚道:「若以常情論之,趙國應該出兵拒秦。」

李牧道:「非也。大將軍,孫子兵法雲:『攻,地有所不爭。』每次秦兵來攻我,我方皆拒敵人於門外,固守我方城池。但這次再用此等戰法,猶如被秦人擄抱後背而不放,主動在他,不在我,必遭敗績。夫用兵之計在於奪得主動權,不奪主動權,十戰鮮有一勝。如今秦兵出王母山以覬覦我番吾城,是引我出兵而用計於我,使我失主動權也。我軍只有不出戰,讓秦軍來取番吾。待秦軍取下番吾時,番吾只是一座空城,如肉骨之拋於犬,趁其得意取食之時,我再用計擊之。」

司馬尚、趙長戈、顏破敗都以李牧之計為然。於是李牧派接力偵探,一日三回,往返探秦兵消息。

桓齠帶軍十萬,欲取番吾城,切望攻番吾時,趙軍南來救援,然後伏大軍於中途,施逞武遂舊技,但都因趙軍按兵不動而未果。秦軍偵探向桓齠報說:「李牧只在邯鄲練兵,沒有動靜。」

桓齠納悶道:「棄番吾於不顧,徒奈其何?」

將軍蒙恬道:「吾料李牧是心怯,故弄玄虛以疑我,使我軍不進,從而保住番吾城。」

桓齠搖頭道:「數十萬匈奴騎士都慘敗在他的令旗之下,他何懼我秦兵呢?其中有詐,不可進兵,只可覘視!」

直到七月初,桓齠也沒進兵。忽而,秦探向桓齠報來消息道:「前日我等扮成趙民在李牧府前閑走,忽見府前車馬如雲,有三十多趙國醫士皆臨李府。細細探去,原是李牧中風,過三日還不會說話,卧病在床,邯鄲之人,盡皆愁眉苦臉。」

桓齠笑道:「李牧欲使我進兵番吾,暗伏奇兵襲我,故佯裝中風,以此為誘耳!」

桓齠屬下,亦都狐疑不定。且後,一連九報,都說李牧中風之後,大病不起。又報說:「趙王遷和扈美人親臨李府問候。」

蒙恬、蒙毅皆年輕氣盛之將,沒耐性,都嚷嚷道:「李牧明明是大病欲死了,大將軍不可失此良機。」

帳下眾將也都說:「攻取番吾,正是時機!」

適值秦王政也派使來問桓齠戰況,於是桓齠命蒙恬帶一萬軍先趨番吾,他所率後軍,一方續進,一方觀察。蒙恬帶一萬騎兵,直插番吾之西,兵臨城下時,趙國官兵百姓,早從四門逃散。蒙恬揮軍直入番吾城,城內沒有埋伏。桓齠觀察了兩日,見趙方沒有動靜,方信李牧確是有病,才統大軍到番吾四圍屯紮。一方又給宜安秦守將去信,令其在南,近觀趙兵動靜,有事可夾擊趙軍。宜安秦守將回報:「趙軍無甚動靜。」

桓齠安營已穩,探者忽來報:「趙國以司馬尚為大將,統十萬大軍來救番吾,聲言連宜安也要奪回!」

桓齠笑道:「李牧已病得昏昏沉沉了,沒有李牧,十個司馬尚能奈我何?」言至此,毅然下令道:「全軍齊出,與之野戰,必獲大勝!」

秦軍先鋒將就是那殺人不眨眼的蒙恬,他帶騎兵二萬,浩浩盪盪,一直向南。路上,他手擎大戟向左右道:「我這條大戟,已一年多未殺趙兵了,這回該喝點血了!」

諸將皆志滿意得,哈哈大笑。

秦兵發到肥累城,前軍來報:「趙兵方到肥累城南,忽地退下。」

蒙恬雖勇於爭戰,但聞趙兵退下,便勒住前鋒道:「趙兵不戰而退,定有計謀。」於是報給後軍桓齠,桓齠派人傳令道:「屯住軍馬,觀察動靜。」

蒙恬方命秦軍扎營,飛馬又報:「趙軍又到肥下,直抄我屯紮處。」

蒙恬急命:「不要扎營,直卷趙兵,斷其前鋒。」

秦兵聞命,再次上馬沖鋒,不料趙兵向南退去,只留下肥南上空的塵頭而已……

桓齡的大隊騎兵、車兵、步兵卷到,聞趙軍忽退忽來的消息,便下令:「全軍扎營肥累城下。」

肥累城也叫肥下,在宜安西三十里,番吾城東南一百里,南去邯鄲二百里,乃趙國為秦所蠶食之地。秦軍奉桓齠之命,落車、下馬、停步、安營。十萬人馬,駐扎在二十里方圓內,鬧鬧嚷嚷,江呼海嘯。

但是扎營方半,趙軍的車兵已如滾數萬雷霆殺到。

李牧故用疑兵,使桓齠心目迷離,難以決計。他又在戰前做了種種實戰布置,以大將軍司馬尚的兒子司馬金彪為車兵先鋒,先設游兵,或進或退,使秦人半疑不疑。待秦兵集結成一團兒了,再由司馬金彪指揮戰車五千輛橫沖過來。但聽轆轆轔轔,磅磅乍乍,戰馬狂嘶,鞭聲急震。每輛戰車上有兵士十人,都挺長戈、大戟,雜以短劍、盾牌;又都是銅甲裹身,銅盔罩頂;駕車之馬,亦都披以銅鱗。其沖若傾,其來若牆,其急若水,其橫若倒;秦人的尖叫聲四起,鮮血染紅了秦兵的征衣。

李牧操演了半年多的車兵,進退馳驟,與往日不同。三車為一隊,車與車之間,一車前沖,二輔其側,互相救應;隊與隊之間又以三隊為一沖,旁擊側攻亦如隊之法;三沖又為一轅,戰法亦同隊、沖。這種隊、沖、轅的戰法,是李牧發明,前所未有。只攻了兩攻,秦兵即被沖亂,首尾不能相顧,而趙兵五千乘車卻儼如一體。

車兵之後是騎兵,騎兵之後是步兵,層層圍來。車、騎軍已把秦兵沖亂,爾後步兵收拾殘余。再說,趙兵並不只十萬,而是假稱十萬以使秦人輕敵。實際上趙兵是十五萬,其中車兵五萬,騎兵二萬,步兵八萬。

到處一片哀哭。被殺倒的秦兵,但有一息尚存,也掙紮起來抵擋,因為他們不想敗退,但最後還是被趙兵的戰馬撲倒了,踏為肉泥。

李牧頭頂護耳金盔,身披方格銅甲,手仗長稍,坐下五紋逍遙馬。身後是一桿二丈多高的大青旗,旗上綉著:「大將軍李」四個大銀字。旗指向哪裡,趙軍便殺到哪裡。

李牧的身側是全身戎裝、年近七十、一把銀髯的老將軍司馬尚,身旁是中軍護衛一千,將官一百多員。他們站在地形高處,指揮趙軍攻打、圍困、攔截秦軍。

司馬尚看看太陽,微微一笑道:「桓齠這只雄牛,終於進了大將軍備下的屠宰場,這次他是回不去了。」

李牧道:「只命我軍穩步而戰,咬住不放,車兵在先,他們便難以逃跑了。」

司馬尚又說:「但不知代郡方面戰事如何?」

李牧道:「代郡至此三百里,不必心憂,趙長戈、顏破敗二將是萬無一失的。」

但聽陣陣戰鼓急響,如同長江化成瀑布,由萬丈高崖飛流而下,發出萬頃波濤般的聲響。

李牧戰前有令:「凡奪秦人一匹馬、一條槍、一具盾者,賞其家屬糧十石。立大功者,晉級。」

自辰時開戰以來,趙兵之勇一下子就壓倒了秦兵。秦兵一倒一大溜,大多被戰車、戰馬踅撲而死。

雙方的箭矢,尖如狼牙,如一片片的鳳翎,如秋禾落葉,嗡嗡,嗡嗡,一陣陣,一陣陣飛來飛去,頃刻間,人仰馬翻……

趙國先鋒司馬金彪身坐下鐵驪駒,掄手中開山、斧,「殺——殺!」以他的百戰不殆之身,砍入秦軍之中。秦兵秦將,遇之盡為所戕!有兩輛秦國的戰車沖過來,把司馬金彪的戰馬沖退了數丈遠。司馬金彪從馬上一縱,縱到後一輛戰車上,手起斧落,砍倒七個戰車上的秦軍,剩下的三個從戰車上跳下跑了。司馬金彪自御戰車,如飛鷹一般去追另一輛戰車,當他駕的那輛戰車速度飛快時,他嗖地跳下車去,三匹脫韁戰馬拉著空車和前邊的一輛撞到了一起,連人帶馬,無一生者……

司馬金彪的鐵驪駒就跟在他身後,見主人跳下車,便咴咴咴,脖子揚天一叫,呼喚主人。司馬金彪嗖地又騎上了他的愛駒,掄起開山斧,沖入秦營,放手廝殺。

司馬金彪是司馬尚的幼子,年方二十有三歲,生得雙眉如黛,唇似抹朱,十分英俊,他能力敵萬夫。今日上第一陣,驍勇難抵,趙國兵將見之,個個呼號,人人爭先,軍心為之大振。

秦國先鋒大將蒙恬,遙見李牧的大旗,便集中了三百多騎士,直闖李牧指揮大營。趙國兵將早接到李牧的軍令:「凡來攻指揮大營者,一律放入,主將自有方法破敵!」為此,蒙恬帶軍所到之處,趙軍都紛紛閃開,不與蒙恬接戰。蒙恬直攻到李牧所據的高阜下,趙國軍將任他上阜。蒙恬見此光景,心疑李牧設計誘他,行到半路,又帶軍折回,惜已晚矣!但聽戰鼓如雷突起,埋伏在樹林深處的趙軍,把箭如同潑雨般射來。連射了三大陣,蒙恬所帶的三百多騎士,只有七八個人和蒙恬一起帶傷逃去,其餘騎士,皆被射死,鮮血四流,黑壓壓的屍首,蓋住了阜之東坡……

中軍將領蒙毅聽說其兄蒙恬去攻李牧,忙提兵來接應,殺出一里多遠,便見蒙恬從亂軍中狼狽而回。蒙毅接著蒙恬,蒙恬仍不服氣:「我就不信,這李牧如此厲害,秦軍真就敗於他手?」

一語未了,趙國的先鋒小將司馬金彪又掩殺過來,蒙恬、蒙毅雙馬齊上,一支戟、一支戈抵擋司馬金彪。司馬金彪先不接戰,只一箭射過去,正中蒙毅的前胸,蒙毅的馬一打踅,蒙毅翻下馬去。正遇秦國的五輛車兵沖過來,把蒙毅救到車上,棄陣而走。

蒙恬一支戟神出鬼沒,抵住了司馬金彪。司馬金彪揮動開山斧,狂呼力戰。一擁而來的趙國大軍,把蒙恬的左右軍如沸鍋踅湯般,嗖嗖地捲住,一來一去地廝殺,只幾個大回合,便又砍殺了數百人。

秦軍如川流般向西敗退,但又被趙國包抄過去的八萬步軍如攔江大壩一樣截住了。秦軍突不出去,因為已苦戰了三個多時辰,又遇上了趙國的生力軍。秦軍之勢,像是一個輸了拳的硬漢,已被人踢了幾十腳了,腰疼腿軟,渾身哆嗦,強掙扎著往起一站,又被勝者騰地踢了一腳,這一次,再起不來了,任那勝者拳如雨點,自己只有四肢著地,喘氣如牛的餘地了。

蒙恬和司馬金彪交手,戰了三十餘合,趙兵因有司馬金彪,沒有向蒙恬射箭。蒙恬見司馬金彪的斧法裕如,一似大車之輪,循環轉轉,攪住他的大戟,不肯放鬆,便心生一計,趁著自己的馬和司馬金彪的馬交會之際,使十成力一架司馬金彪的大斧,下邊也使十成力雙蹬磕馬,竟欲不使馬再踅回。但聽當的一聲爆響,戟扛斧扛了過去,可是馬太快了,大戟一仰翻了個個兒,人馬都向西沖,戟頭還在背後拖著。那馬明知主人不再回戰,因為蒙恬又狠力地磕了它一下,馬肚皮上麻酥酥地疼,它便亂跳活蹦地長嘶一聲,馳走了。司馬金彪的大斧舉起再落下時,已是落空,追蒙恬也來不及了。

這時有一員趙將縱馬過來,用長殳一鉤蒙恬的大戟,正鉤到大戟的風眼上。蒙恬趁勢一撒手,大戟被長殳嗖地鉤落於地。假若蒙恬不撒手,那麼他一定會連人帶馬墜在地上,頓時成為趙國的俘虜。

蒙恬忙取出大弓來招架,趙國將士一擁齊上,如韭菜葉一般密的兵刃尖子都攢上來。蒙恬弓折弦斷,身受重傷,跌下馬去。幸而有三十多個秦軍騎兵趕到蒙恬落馬處,打鬼抵神般把趙國兵將擊退了兩丈多遠,一片銅鐵交擊之音,如萬木摧折之響,銅鐵相碰發出的火星兒,一閃一閃刺人眼目。蒙恬得以脫身,幾個秦軍將士上了馬,為他包紮傷處。

又有一隊秦軍殺到,接連又上來數千秦軍,和趙兵大戰,才把蒙恬救下。然而秦軍左沖右突,始終受趙兵的圍困。

兩軍接戰,李牧先用車兵擋住秦軍,使秦軍難逾障礙。接著,混戰之時,又讓騎兵大隊出來,把沖出的秦人將士盡數截回。而桓齠怎麼也想不到的是,趙軍步兵更在車、騎之兵前頭,早已抄過了秦軍,如兩只鐵臂抱回來,鉗住了全部秦軍。

桓齠先指揮全軍由北向南突圍,後來又覺得不對,因為向南突圍,秦軍行動不齊,桓齡只得改令秦軍向西突圍。常言說:「不怕令下如海,就怕一日三改。」此令一出,軍心愈亂。

桓齠大怒,覺得今天失敗的恥辱太重,一心施逞大勇,帶著軍隊殺出去。於是桓齠大將軍又拿出昔日在武遂戰扈輒之弟扈虧的氣勢,帶著中軍數百使大鉞的雄兵悍將,大殺特殺,左沖右突。殺到黃昏日落才沖出西方七八里,但還是被趙兵咬住不放。桓齠的中軍避在野林里,趁桓齠用飯之時,趙軍在野林邊上把所獲秦軍的薪車、草車拉過十多輛點燃,而後樹林起火,凝煙烈火,交映雷鳴。秦軍只得從野林中紛紛殺出,又被趙兵射了一陣箭,像朔風吹草人,忽地倒了一地……

李牧、司馬尚的指揮營地又挪到一處高阜,緊對著桓齠重兵聚集之處。天剛黑,日頭尚有餘光映地之時,李牧騎在馬上,向北一指道:「代郡之兵來了!」

司馬尚以下的幾百員趙國將軍都向北看,只見塵頭如山,像兩道長龍,向秦軍被困之處沖過來。不久殺聲大起,一隊隊久戰雁門柴塞、屢勝匈奴的李牧部卒,共是五萬騎兵沖過來了。馬如驚龍,在平原上翻滾、馳驟,代郡健兒們的長戈,在落日余輝中閃亮。

李牧沉著地下令道:「中軍沖鋒,直掃秦軍中部!」

李牧的中軍,五千多鐵騎,直指秦軍兵集之處。燃起了火把,每三四人間用一支火把。舉火把的騎士,一人一把短劍。從遠處望去,星飛紅蕊,煙染紫條,簇簇火雲,繚繞在平原之上。

趙國代郡五萬鐵騎,由顏破敗、趙長戈率領。每人指揮二萬五千人,分左、右兩翼包抄、翻卷。顏、趙二人心懷趙國武威兵敗之恨,今日得此報仇之機,把陣頭壓得穩穩的,戈矛使得狠狠的,酣呼殺上。只在突圍的秦軍中轉了幾轉,洪波一到,秦軍如坍岸一般,山崩地陷,逐流而走,泥沙俱沉。

秦國的名將樊於期,自從助燕國太子丹離咸陽後,被調往桓齠軍中。在桓齠發兵之前,他曾向桓齠建議:「李牧既在邯鄲軍中,他對趙國軍事定有部署。李牧曾破匈奴數十萬騎兵,繼趙武靈王之後,他是訓練騎戰的上將。我若輕敵,恐難得勝。不若再觀察一個時期,待趙國軍力衰怠,再侵吞它也不晚。」

桓齠明知他說得很對,但是他忌諱樊於期的智勇,怕他將來被秦王政重用,擠了他大將軍的位子,便答道:「主戰之意,出自天子,也是廷尉李斯的謀略。樊將軍若不戰,可回咸陽請示天子和李廷尉,余卻不敢違旨!」

樊於期語塞。

桓齠在肥下兵敗之後,樊於期更是一聲不響,桓齠實覺難堪。當夜,秦兵大敗,不能突圍。桓齠沖出西邊二三里,正遇趙長戈一馬沖到,桓齠力乏,不敢交手,落荒而走。金盔的皮絛扭斷,披發如鬼,眾將急忙護持。但是趙長戈猛力追殺,連挑十多個秦人將士落馬,一戈探過,正中桓齠的左肩背面,桓齠伏鞍而走。趙長戈大縱千里駒,去挑桓齠,卻被樊於期持銅殳擋住。殳者,頭似彎鐮之戈也,樊於期所用的長殳,重五十餘斤,如閃電一樣向趙長戈卷過來,趙長戈連人帶馬都跳了起來,只聽一聲響,趙長戈的長戈桿子折斷了。樊於期一殳向趙長戈當心刺去,趙長戈雙手奪住樊於期的長殳,樊於期趕忙撇了殳,仰身落下馬鞍,站在地上。趙長戈揮殳又來刺樊於期,樊於期抓住了殳頭,兩個人一用力,殳桿一彎,崩地又折斷了。秦兵的隊伍沖過來把樊於期裹走了。趙長戈換上長戈,再尋樊於期時,他已在黑暗中消失了。

由於樊於期擋住了趙長戈,桓齠得以逃脫性命。

趙軍先後投入二十萬兵力,秦軍十五萬兵力,共是三十五萬多人。這場戰爭進行了一日一夜。天明時,肥下戰場到處人聲喧嚷,煙火繚繞,各種姿勢的僵屍、殷紅的人血,堆積如山的死馬、破車、零弓、斷箭、折戈,又有傷者的呻吟聲……

趙兵如行雲一般地來往集結,秦軍的俘虜,一隊又一隊地被押走,秦軍拋下的糧草,被車隊運走。

秦軍總計死、傷、被俘十二萬多人;趙軍損失五萬多人。秦軍有一萬多人沖出重圍,往上黨方向逃去。大將軍桓齠、將軍蒙恬、蒙毅皆受重傷,救了桓齠的大將樊於期趕上了桓齠,桓齠雖帶傷。猶能乘馬,在馬身上向樊於期稱謝道:「若非將軍相助,我命休矣。」

樊於期道:「大將軍乃我秦國軍中之精華,天子視為兄弟,小將敢不盡力護持?打仗勝負互有。余知大將軍不失老松之心,定能報復趙國。」

桓齠回頭瞅瞅那幅敗殘的景象,心中凄然,仰天向樊於期嘆道:「李牧乃是趙國之柱石,難以報仇!」

蒙恬、蒙毅都倒在飛車上,傷勢甚重,皺眉咬牙……

李牧大勝之後,揮軍取回桓齠先後所得趙國之平陽、武城、宜安等地。武遂城中的秦軍不戰自退。李牧命人拆毀了武遂城,自此趙國又悉數奪回桓齠所侵佔的各處失地。在不到半個月的奪城戰事中,秦軍又損失四五萬人。桓齠逃往上黨,只是屯紮,沒再東來。秦、趙兩國此後三年無戰事。

李牧、司馬尚大勝之後,回到邯鄲。趙王遷親迎至國門之外,邯鄲軍夾道相迎,邯鄲城中到處是一派鼓舞之音。

趙王遷在聽松殿外,大筵出征將士。李牧、司馬尚、趙長戈、顏破敗、司馬金彪等七百多員立功將士都列於席上,聽松殿外布置得鮫珠錯落。寶玉玲瓏,一

成語知識:鞍前馬後的典故 鞍前馬後什麼意思

典故
岳飛收服王橫時,有這么一段故事,張寶歸附岳飛較早:橫見過將軍。岳飛告訴俚,格一位叫張保。「張哥!」「王哥!」「小弟從今以後,還望張哥照拂。」「哪裡話來?」「來來,將包裹付與小弟來背。」哎,張保說,勿是客氣,伲岳將軍騎馬,日行千里,夜行八百,我是跟慣格,倷勿知空身阿跟得上?現包裹我來拿,等歇倷跟得上,倷再替換我。張保是好意。王橫說,張哥,倷勿要小看我,我有時擺渡,有時去伐柴,肩胛上挑仔幾百斤柴,翻山越嶺,如走平地,勿要說四隻腳格馬,再快點,我也追得牢,讓我試一試。張保想,我再勿撥俚,俚要多心哉,哪么拿包裹授撥俚。王橫在肩胛上打好結,兩家頭拿家生提好。「請將軍上路!」岳飛「啪啪」,腿襠里緊一緊,喊一聲:「張保!」「有!」「王橫!」「在」「隨我來!」「狹喇……」馬往前頭去。好馬勿要加鞭格,勿象拉馬車格種蹩腳馬,鞭子連牢仔抽也跑勿快。「雪花驄」兩耳豎起,四蹄撥開,灰沙沖天,如飛而去。張保、王橫兩個人在後頭「狹噠……」緊緊跟隨。一個趟子十里路,岳飛拿馬「狹喇」扣住,回轉頭去一看,張保、王橫並肩在跑過來,但是王橫比張保還要快一點點,所說王橫肩胛上還背個包。王橫格點倒有清頭,倷張保先進山門為人,我勿能搶前,所以到馬跟首,王橫腳往背後忍一忍住,張保「啪」一個箭步躥到岳飛馬前:「主人!」岳飛一看是張保。「馬前張保!」「謝主人!」別轉頭來看見後頭格王橫。「馬後王橫!」後流傳至今。,
原指隨從將官出征,後比喻跟隨在別人後面,小心侍候

⑷ 有關馬的典故,作品,活動項目

春秋時,齊國的國相管仲,跟隨齊桓公攻打孤竹國(今河北盧龍縣一帶)。去時內是春天,回來時已是容寒冬,沿途景物大不相同,因而迷失了方向,大家很著急。管仲說:「不要緊,老馬可以作我們的向導,它們認得路。」於是挑選幾匹老馬,走在隊伍前頭。老馬果然找到歸路,隊伍平安返口。 根據這個故事,後來人們引申出「老馬識途」的成語,用來比喻經驗豐富的人,遇事能夠應付自如。

⑸ 南通有哪些歷史典故

人傑地靈,歷史悠久。據古文化遺址考證,遠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境內海安青墩地區就有原始氏族部落繁衍生息。今市區一帶,五代設郡,稱靜海。後周顯德五年(公元958年)築城,定名通州。宋天聖元年(1023年)改稱崇州,又名崇川。辛亥革命後,廢州設縣,稱南通縣,被稱為「中國近代第一城」。1949年2月南通全境解放後,劃城區、狼山、天生港一帶建南通市,先後為蘇北行署、南通地區專署所轄,1962年改為省轄市。1983年南通地區與南通市合並,實行市管縣體制。
人文薈萃,名賢輩出。范仲淹、王安石、米芾、文天祥等諸多名家在南通留下傳世之作和軼聞逸事。三國名臣呂岱、宋代傑出教育家胡瑗、明代名醫陳實功、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清末狀元張謇等名人為南通歷史增色添彩。在中國近代文化科教史上,南通以創辦第一所師范學校、第一座民間博物苑、第一所紡織學校、第一所刺綉學校、第一所戲劇學校、第一所中國人辦的盲啞學校和第一所氣象站等「七個第一」,而佔有重要地位。江海大地還孕育了當代表演藝術家趙丹、國畫大師王個簃、著名數學家楊樂及20多位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
江風海韻,風光綺麗。市中心的濠河風景區為國家4A級旅遊風景名勝區,30華里的濠河環抱古城,被國內外遊人譽為「少女脖子上的翡翠項鏈」,正在規劃、開發的沿濠河博物館群將賦予通城更深的文化內涵。位於市區南郊的狼山風景區同樣為國家4A級旅遊風景名勝區,是江蘇省六大自然風景區之一,狼山列全國佛教八小名山之首,自初唐擴建廣教寺以來,一直香火旺盛,聲名遠播。位於狼山兩側的劍山、軍山、馬鞍山、黃泥山經過近幾年的開發建設,新添了不少景點。百里縣區不乏尋幽探勝之地。海安的青墩文化遺址,如皋的水繪園和定慧寺,通州的文天祥南歸渡海亭,如東的「海上迪斯科」(踩文蛤)和「空中交響樂」(海濱放風箏),啟東的圓陀角觀日亭等名聞遐邇。

雖然南通只有一千多年的建城史,但鹽業厚利卻促進了城市繁榮,城市規模也日益擴大,至明代時已成為蘇北的重要城市,後因隨著海灘淤漲,海岸線東移,海鹽業才開始衰落,但代之而起的植棉業的發展和家庭手工土布業的興盛,又使此地很快成了大宗棉花土布的集散中心,逐步成為一個重要的商業城市。1895年,清末狀元張謇回家鄉興辦大生紡織廠和大生企業集團,南通又成為中國近代紡織工業的發祥地之一,成為聞名遐邇的紡織城。現已成為世界第三大家紡城!
南通現有我國最早創辦的師范學校(1902年)和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通博物館(1905年),城周濠河環繞,狼山風景區主要由狼山、軍山、劍山等五山組成,沿江綿延近4公里,是中國八小佛教名山之一,是江蘇著名的旅遊觀光、休閑度假之地。名勝古跡有通州三塔、水繪園等。

南通風景名勝精選:

>>>狼山風景區<<<
在長江入海口的北岸邊,在一馬平川的江海平原上,狼山、劍山、軍山、馬鞍山、黃泥山濱江而立,五山秀麗多姿。站在五山之首的狼山上,舉目眺望,莽莽長江,霧靄茫茫,此為長江最寬處,北岸至南岸,江水寬約八九公里,宛如浩瀚大海,無邊無際。狼山,東西走向,北幽南暢,北麓沿邊懸崖峻壁,難以攀登;南坡平緩,易於上行。
古代,狼山原是長江入海口江水中的一個孤島,長年的泥沙淤積,便與江北岸連為一體。但山腳下依然留存下一條環山的清澈的「護山河」,並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叫「玉帶河」,為狼山增添了一景。山上寺廟里有一副對聯:「江束四圍圓,潮平兩岸闊」。這有力地證實了此山原為「江心島」。古人巧喻此江心島之狼山為「美女梳頭」、「老衲坐禪」。真是詩韻優美,寓意深遠……
狼山景區有個迎客宗旨:先照遠,後照近。即先盛迎遠方貴客,爾後接待近處嘉賓。可見,狼山胸懷天下,先人後己,乃有聖賢之心。
寬大為懷的狼山,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古代,此山有一隻白狼精,佔山為王,無惡不作,把個風光優美的青山糟蹋成荒山野嶺。一天,一位遠方雲游的年輕和尚累了,想藉此地歇歇。「這有何難?」白狼精心想,一個座位之地能有多大,便輕狂地瞟了和尚一眼,「你要借多大地方?」「不大,不大。有個袈裟大小的地方就可以。」「無妨,無妨。」白狼精見那袈裟不過三五尺大小,便爽快答應了。「老衲這里有禮,謝謝施主。」只見那雲游和尚揮起袈裟,往天上一撒,不料,那袈裟頓時飄飄灑灑散擴開去。如同一張無邊無際的大網,從天而降,把整個山全都罩在網內……白狼精見,慌了手腳,知道遇到法力無邊的仙人了,立即拜倒在地:「聖賢在上,受小人一拜!」白狼精算是知趣,自個兒捲起鋪蓋,讓出狼山。臨走,白狼精跪求道:「能否將此山叫狼山,也算給小人留個思念?」「老衲答應你。」
這位慈悲為懷的和尚,便是後來讓狼山興盛起來的大聖菩薩。由此,當地便留下了一句幽默有趣的後話:「大聖菩薩借狼山,有借無還。」
狼山頂上的廣教寺,寺門兩邊粗大的黑色圓柱上,書寫了一副氣吞山河的對聯:「長嘯一聲山鳴谷應,舉頭四顧海闊天空」。可見狼山氣勢之非凡。
步入寺院,登上大聖寶殿。大聖菩薩端坐堂上。大殿黑亮的圓柱上,可讀到詩聯一對:開門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於人無所不容。大聖菩薩胸襟之大,如汪洋,似蒼穹……
千年古剎的廣教寺,殿宇雄麗,氣勢恢弘。環繞廣教寺的眾多景點,更是多姿多彩。北麓園內,山石奇絕,峰、岩、洞、石,頗負盛名。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墓、鑒真和尚遇難紀念塔、清康熙御書亭、摩崖石刻、平倭碑亭、軍山飛瀑、張謇銅像、三仙祠、關帝廟……風景萬千,令人心馳神往。怪不得,千百年來,文人墨客於狼山留連忘返。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王安石贊嘆道:「遨遊半是江湖裡,始覺今朝眼界開。」宋代大書法家米芾游罷狼山,心潮澎湃,欣然揮毫:第一山。
這個聞名於世的狼山,其實高度並不高,只有海拔106.94米。然而,「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中國有四座佛教聖山:五台山、九華山、峨眉山、普陀山;另有八座佛象小名山,狼山即為八大佛教小名山之首,可與四大佛教聖山比名……站在狼山峰巔,眺望南通市。陽光下,城池璀璨耀眼,熠熠閃光。南通市不僅擁有「江海第一山」,還擁有「中國近代第一城」的美譽。喪權辱國的中日《馬關條約》簽訂後,南通籍的清朝狀元張謇激於義憤,為挽救於危難中的中國,滿懷抱負,返回故里,興辦實業,創建學校;大搞文化、水利、交通建設,為今天的南通留下了近現代城市建設的科學格局。為此,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吳良鏞驚嘆南通為「中國近代第一城」。
>>>濠河風景區<<<
環繞南通城的濠河,被譽為「少女脖子上的翡翠項鏈」,是南通的驕傲。南通人民為有這一條歷史悠久、風景優美、國內現已罕見的濠河而自豪。
濠河 即古護城河、位於市區中心。濠河曲水回環,繞城而流,水面70萬平方米,景觀豐富,林木蔥郁。亭台橋榭掩映其間,畫舫遊艇盪漾水中。濠河周圍景緻薈萃。東南之濱有中國最早的博物館:南通博物苑,還有南通三塔之冠文峰塔,登其高眺遠,可俯瞰南通全城。文峰塔院是市文聯,書畫院,藝術館所在地。與塔院毗鄰有南通市工藝美術研究所,專業研製刺綉等民間工藝品。與文峰塔一河之隔有我國第一座紡織專業博物館:紡織大觀園。三元橋畔新建的文峰公園,以自然風光與天然野趣倍受遊客青睞。西南濠河風景區,以原五公園為基礎興建,這里河面寬闊,碧波盪漾,是南通市的文化娛樂區。北首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天寧寺、光孝塔。民謠"南通有三塔,角分四六八;兩塔平地起,一塔雲中插",所稱八角之塔即光孝塔。
>>>濱江公園風景區<<<
濱江公園總投入達1.8億元。南接龍爪園,緊靠長江,總佔地面積約375畝,是長江岸線上不可多得的天然景觀帶。根據規劃,整個公園由港口風情區、沿江風光區、休閑新天地、市井傳統文化區等四個區域組成。經過拋石護岸吹填土,將形成200畝腹地,向東南延伸至黃泥山、馬鞍山,與「山水間」體育公園接壤,形成壯闊的沿江新景觀。濱江公園是一處集觀光、游覽、休憩的臨江生態公園,遊客在此可以充分親近江水,體驗長江雄姿,觀賞山水田園風光。此處景點增強了五山風景區的整體性和連貫性,創造了景區中央核心廣場和綠色活動走廊,同時,還增強了「生態原貌」資源,使得這一景區地帶形成為一個整體的臨江生態公園保護區。該公園包括港口風情區、江岸風光區、碧水金灘區、休閑新天地、濕地生態區、龍爪礁石區等
>>>蠣岈山<<<
座落在東灶港東北側的蠣岈山是一個天然兩棲生物島,因盛產牡蠣而聞名,據中科院、南師大科學家考察後認為淤泥質海岸出現如此規模生物礁見所未見,聞所未聞,實屬罕見,為研究近二萬年以來中緯度古海洋提供了難得的,甚至是地球上唯一的觀照體。地理專家對其體表牡蠣殼測定證實它已有1540—1946年的歷史,其固著基及造礁可達數千年,甚至上萬年。整個蠣岈山似山非山,似島非島,由黃泥灶、泓西堆、大馬鞍、扁擔頭、十八跳等大小不等的60餘個牡蠣堆坨積而成,方圓6600畝,沙丘起伏,島上資源豐富,別有天地,整個蠣岈山奇觀可謂世上一奇。蠣岈山真奇妙,可謂:是山非山潮落登山天下奇景撲面來,有島無島汐潮離島海上壯觀踏浪去。在島上你可盡情飽覽大海風光,和大海零距離對話,任你在金沙灘上奔跑;若你躺在沙灘上休閑觀海、悠然自得、盡享自然風光,漁港觀光、海上休閑、蠣山探密、快艇擊浪、海上日出、灘塗采蛤、騾馬彩車等無不令你心馳神往。
>>>水繪園<<<
繪園位於如皋城東北隅,是國內著名的古園林之一。其特色「南北東西皆水繪其中,秋巒葩卉,一一掩映,若繪畫然」。加之明末才子冒襄(字辟疆)與金陵名妓董小宛的愛情故事在海內外廣為流傳,水繪園亦名聲遠播。1981年,我國著名古園林專家陳從周教授來如皋水繪園游覽,即興填了《憶江南》詞一首「如皋好,信步冒家橋,流水幾灣縈客夢,樓台隔院似聞簫,往事溯前朝。」
>>>文峰公園<<<
三元橋東,文峰塔南,有一座以田園神韻取勝的公園,這就是1989年建成的文峰公園(原名長春園)。此園三面臨水,東邊與紡織博物館相連。佔地近10公頃,除園畔流過的濠河外,園內與濠河相通的河面就有3.3公頃,可謂「水包園,園包水」。文峰公園受人喜愛,不但是由於地理位置正處於「半村半廓」的濠河東南風景區,而且它本身造園藝術具有魅力,故而能吸引四方遊人,給人以美的享受。
>>>南通「園博園」<<<
「園博園」位於狼山與馬鞍山、黃泥山之間的長江邊,佔地達49公頃,總投資4.2億元,分江海風景區、靈山聖景區、西山懷古區、梅嶺攬勝區和園藝集萃區。第五屆省園博會於2007年9月20日在南通「園博園」開幕,本屆省園博會的主題為:「山水神韻江海風」,將展示13個省轄市經典景觀,包括南京的「梅林花雨」、南通的「映山澤鏡」、無錫的「泉月賞心」、常州的「聞香尋芳」、蘇州的「楓橋夜泊」、揚州的「三月煙花」、徐州的「西溪探源」、宿遷的「林靄秋雨」、淮安的「桑田村廬」、連雲港的「松石水灘」、鎮江的「西山徑幽」、鹽城的「澤地仙灘」和泰州的「翠園綠坡」,大多以各市知名景點為原型,結合「園博園」的地型地貌而構思建造的。
>>>體育會展中心<<<
南通體育會展中心工程是南通市有史以來規模最大、設計功能最全、建設標准最高的現代化體育會展設施,總佔地6000畝,建築面積達150萬平方米。建成後,它將成為一座集各類競技體育比賽、全民健身休閑、商貿旅遊會展、大型文藝演出於一體的多功能體育會展中心。
該中心工程位於南通市新城區中心軸線南端、工農南路與平嗇園路交接處,緊鄰狼山風景區與在建的南通大學城。工程包括國內第一個可開閉頂體育場、具備體育比賽與會展雙重功能的體育館以及現代化的游泳館。
據悉,由日本全日新設計公司和同濟大學共同設計的開閉頂體育場擁有3萬個座位,所開啟面積為105米×1900米,這比2108年北京奧運會主會場「鳥巢方案」所開啟面積還要大三分之一,堪稱全國第一。同時擁有60000個座位和10000個展位的體育館,採用具有飄逸感的多曲線屋面,更增添了體育中心的現代氣息。位於體育館東側的游泳館共800個座位,可承擔國內國際的各類大型比賽。

南通名人簡介:
歷代人文薈萃,名賢輩出。范仲淹、王安石、文天祥等文學家在南通留下許多不朽詩篇和軼聞逸事。
三國名臣呂岱、明代名醫陳實功、揚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清末狀元張謇等歷史名人均為南通籍人士。
當代表演藝術家趙丹、國畫大師王個簃、蛇葯專家季德勝以及數學家楊樂等20多位兩院院士也出自南通。
體育事業備受矚目,先後為國家輸送了林莉、趙劍華、張潔雲、周天華、葛菲、李菊、黃旭等一批體育名將,被國家體育總局譽為"世界冠軍的搖籃"。

今天,在全國中型城市中,南通更有許許多多的「第一」:二十多位院士、好幾位聞名的大畫家(袁運生、袁運甫兄弟等等)、二十多個世界冠軍、主跨橋長達1088米的世界最大最長的鋼索斜拉橋――蘇通大橋……屈指一數,在全國地縣級市中,在各個行業里,南通居然擁有70多個全國第一,有的甚至是世界第一。真是奇跡的「故鄉」!尤其令人振奮的是「百歲老人之最」。據說,全國有4000多位百歲老人,南通居然擁有400多人。
南通為長江金三角的北角。南通大橋通車後,可與大上海連為一體,只需一個多小時便可到達。如今,上海與崇明島之間,已在長江江底開鑿江底隧道。而南通與崇明島之間也正在計劃架設長江大橋……明天,這個流金淌銀的南通市,將是座開掘不盡的金山……

南通江海交匯的壯觀,長壽健身的神奇,花園城市的幽雅,江海河鮮的美味,無不傳遞著春的信息;南通近期推出了「江海之旅、文博之旅、冠軍之旅、教育之旅、長壽之旅」五條特色旅遊線路,歡迎您來品味南通。

⑹ 有關馬的歷史故事要十個

漢血馬經典故事
漢血馬以前脖子流出的漢有紅色物質,像流血一般,故稱之。中國古代稱為
「大宛馬」、「兩極天馬」,現稱為「阿哈馬」。
二千年前,世界馬種處於原始土種狀態,中亞土庫曼乾旱少雨的沙漠綠
洲中,已曾有十分優秀的快馬——漢血馬。張騫出塞發現了漢血馬。當張騫向漢
武帝匯報大宛馬後,武帝便命張騫帶百餘人的使團去了大宛國(今土庫曼)
求馬,帶一尊黃金馬的模型,希望以此重新換回大宛馬。結果大宛國不允,歸途
中漢使被殺,金馬遇劫,大宛國是一封閉小國,並不知中國的強大,此種行為使
漢武帝大怒,逐作出武力取馬的決定,從此爆發了兩次大宛馬戰爭。李廣利將軍
率兵數萬人首次懲罰失利,第二次大獲全勝,大宛國獻出三千匹馬給漢朝,二次
戰爭始得大宛馬,可見漢朝重視馬匹到何種程度。
當今純血種中含有百分之二十多的漢血馬血統,而今漢血馬是最長壽馬,可
活到二十三歲。

塞翁失馬
戰國時期,靠近北部邊城,住著一個老人,名叫塞翁。塞翁養了許多馬,一天,他的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鄰居們聽說這件事,跑來安慰,勸他不必太著急,年齡大了,多注意身體。塞翁見有人勸慰,笑了笑說:「丟了一匹馬損失不大,沒准會帶來什麼福氣呢。」
鄰居聽了塞翁的話,心裡覺得很好笑。馬丟了,明明是件壞事,他卻認為也許是好事,顯然是自我安慰而已。過了幾天,丟失的馬不僅自動返回家,還帶回一匹匈奴的駿馬。
鄰居聽說了,對塞翁的預見非常佩服,向塞翁道賀說:「還是您有遠見,馬不僅沒有丟,還帶回一匹好馬,真是福氣呀。」 塞翁聽了鄰人的祝賀,反而一點高興的樣子都沒有,憂慮地說:「白白得了一匹好馬,不一定是什麼福氣,也許惹出什麼麻煩來。」
鄰居們以為他故作姿態純屬老年人的狡猾。心裡明明高興,有意不說出來。
塞翁有個獨生子,非常喜歡騎馬。他發現帶回來的那匹馬顧盼生姿,身長蹄大,嘶鳴嘹亮,膘悍神駿,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馬。他每天都騎馬出遊,心中洋洋得意。
一天,他高興得有些過火,打馬飛奔,一個趔趄,從馬背上跌下來,摔斷了腿。鄰居聽說,紛紛來慰問。
塞翁說:「沒什麼,腿摔斷了卻保住性命,或許是福氣呢。」鄰居們覺得他又在胡言亂語。他們想不出,摔斷腿會帶來什麼福氣。 不久,匈奴兵大舉入侵,青年人被應征入伍,塞翁的兒子因為摔斷了腿,不能去當兵。入伍的青年都戰死了,唯有塞翁的兒子保全了性命

馬主要作為役使家畜,用於騎乘、挽車和載重,在戰爭和勞作中運用。在歷史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直到工業革命蒸汽機出現以前,一直是主要的拉車動力,以至於後來機器的能力要以馬力來衡量。在山區無法行車的路上,馬是主要的運載工具。

在戰爭中最早也是拉戰車,由游牧民族首先發明騎乘,中國直到戰國時期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才開始出現騎兵,羅馬帝國也是後期從中亞游牧民族處學習的騎乘。馬鞍也是游牧民族發明的,後來經過不斷的改進;馬鐙是中國人在唐朝後期發明的,一開始只是一個,為便於上馬,後來發展為一邊一個,波斯人稱為「中國鞋」,後來才傳到歐洲。直到20世紀末,由於各種戰車、直升機的出現和普及,騎兵才開始退出戰爭。目前騎乘多用於體育競賽,有的大城市巡警也還用馬。

馬也可以作為乳用和肉用,伊斯蘭教律法禁止食用馬肉,公元732年教皇格里高利三世下令禁止基督教徒食用馬肉,但後來作用不大,現在法國人、義大利人都食用馬肉,日本人認為馬肉是營養豐富的肉食。在二戰期間,美國允許肉店供應馬肉以彌補牛肉供應不足,但二戰結束後,在西部牧場主的壓力下,又禁止供應馬肉。馬乳一直是游牧民族的食品,尤其適合釀造「馬奶子酒」。

隨著馬的使用功能淡化,20世紀後半期,許多國家培育出各種小馬,作為寵物。,現在經過幾千年人的培育,馬的種類繁多,從高達2米到只有0.56米,只有一條大狗大的馬,體形各異。

關於馬的演化:
馬的化石非常豐富,所以馬的進化過程也被研究得非常詳細。馬的進化常常被用來作為進化的例子。 馬屬於哺乳綱,奇蹄目。最早的馬叫始祖馬,出現於五千六百萬年前的北美洲,時值始新世。始祖馬個頭 只有狗那麼大,弓著背,四肢長著多個趾頭(前三後四)。由始祖馬分化出了林林總總的眾多支系。有的支 系越來越大,越來越擅長奔跑,也有的支系向著小型化發展。到中新世的時候以三趾馬為代表的馬類動物成 了一類十分繁盛的動物群,是地層古生物中常見的化石動物,常常作為地質年代斷定的重要依據。現代馬的 最直接祖先是出現於一千二百萬年前晚中新世的恐馬,而現代馬則在四百萬年前的上新世出現。北美洲一直 是馬和馬類動物起源和演化中心。馬從這里起源並向四周輻射。馬通過冰川時期形成的白令陸橋擴散到歐亞 大陸,最後進入非洲。馬也通過中美地峽向南美洲擴撒。最晚到大約兩萬年前,馬在北美洲徹底滅絕,南美的馬滅絕得更早。原因現在仍是迷。有人認為跟美洲印第安人過渡捕獵有關。 從此,在近五千六百多萬年的時間里作為馬的老巢的北美洲第一次沒有了馬的存在,一直到公元十六世紀西班牙人再一次把馬帶回了美洲。Discovery製作的一期關於馬的節目里說道「當印第安人第一次見到西班牙人帶來的馬的時候,感覺象見到了久別重逢的老朋友」。 現代飼養的馬是由歐洲野馬馴化而來的。野生的馬已經滅絕。現存的普氏野馬不是家馬的祖先。馬的進化歷程充滿了艱難險阻。馬科動物曾經是如此繁盛,前後進化出幾十個屬,到最後卻只有一個屬六七種殘存至今。馬的興衰歷程實際上是奇蹄動物的興衰歷程,奇蹄動物在現代普遍呈衰落的趨勢。

關於馬的詞彙:
兒馬,公馬
騍,母馬
駒,小馬
騸,去勢喪失生育能力的馬
驃,黃色的馬
騮,黑鬃黑尾的紅色馬
駰,淺黑帶白色的馬
驊,棗紅色的馬
驪,黑色的馬
騧,黑嘴的黃色馬
騏,青黑色的馬
騅,黑色白蹄的馬
驄,青白相間,類似蘭色的馬
龍,純白色的馬
駑,跑不快的馬,劣馬

關於馬的文化:
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名第七位。 中國人有姓馬的。馬姓是常見的姓氏之一。除了漢族以外,其他少數民族也有不少姓馬的。馬姓是回族的大姓之一。雲南回族幾乎清一色地姓馬。

昭陵六駿:(古代君王的馬)

昭陵六駿是指陝西禮泉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北面祭壇東西兩側的六塊駿馬青石浮雕石刻。每塊石刻寬約2米、高約1.7米。六駿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先後騎過的戰馬,分別名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烏」、「特勒驃」、「青騅」、「颯露紫」。為紀念這六匹戰馬,李世民令工藝家閻立德和畫家閻立本(閻立德之弟),用浮雕描繪六匹戰馬列置於陵前。
「昭陵六駿」造型優美,雕刻線條流暢,刀工精細、圓潤,是珍貴的古代石刻藝術珍品。六駿中的「颯露紫」、「拳毛騧」1914年被打碎裝箱盜運到美國,現藏於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其餘四塊也曾被打碎裝箱,盜運時被截獲,現陳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館。
這組石刻分別表現了唐太宗在開國重大戰役中的所乘戰馬的英姿。
拳毛騧:黃皮黑嘴,身布連環旋毛。平劉黑闥時所乘,身中九箭。李世民贊曰:「月精按轡,天馬行空,弧矢載戢,氛埃廓清。」
什伐赤:虎牢關大戰逐個擊破王世充、竇建德時所乘,臀中五箭。
白蹄烏:平薛仁臬時所乘,無箭傷。李世民贊曰:「倚天長劍,追風駿足,聳轡平隴,回鞍定蜀。」
特勒驃:白里沁黃,平宋金剛時所乘,無箭傷。
青騅:平竇建德時所乘,四蹄騰空,身中五箭,其中前體一箭,後體四箭。
颯露紫:征洛都王世充時所乘,前胸中箭,丘行恭與李世民換騎,並為颯露紫拔箭。李世民贊曰:「紫燕超躍,骨騰神駿,氣詟三川,威凌八陣。」浮雕里附一人,仿丘行恭拔箭。

⑺ 關於「馬」的俗語,成語,歇後語,典故收藏

與馬有關的歇後語俗語和成語及典故

有關馬的歇後語:

矮子騎大馬——上下兩難;上下為難

八匹馬拉不開——難分難解

斑馬的腦袋——頭頭是道

半空中騎馬——騰雲駕霧

半天雲里跑馬——露馬腳

半天雲里跑牲口——要露馬腳

包公鍘駙馬——剛正不阿;公事公辦

抱著書本騎馬——走著瞧

背著馬桶出差——走到哪兒臭到哪兒

崩了群的馬——四處逃散

鞭打千里駒——快馬加鞭

跛腳馬碰到瞎眼騾——難兄難弟

曹操的人馬——多多益善

長頸鹿進馬群——高出了頭

城隍菩薩的馬——不見騎
(

)
城隍爺的馬——樣子貨

城樓上看馬打架——與我無關;與己無關

城頭上跑馬——兜圈子

船頭上跑馬——走投無路

打著兔子跑了馬——得不償失

大馬拉小車——有勁使不上;有力無處使

大馬拴在門框上——有力無處使

刀馬旦不會刀槍——笨蛋(旦)
;徒有虛名

有關馬的俗語
:
馬後炮

一馬當先

一馬不跨雙鞍。

馬到成功;千軍萬馬

按圖索驥;伯樂相馬

人有錯手,馬有失蹄

路遙知馬力
,
日久見人心

人在衣裳馬在鞍;風馬牛不相及

人奔家鄉馬奔草。

人怕理,馬怕鞭,蚊早怕火煙。

人要煉,馬要騎。

人是衣裳馬是鞍。

小馬兒乍行嫌路窄。

千里騾馬一處牛。

馬上不知馬下苦,飽漢不知餓漢飢。

馬上摔死英雄漢,河中淹死會水人。

馬不打不奔,不人激不發。

馬至灘,不加鞭。

馬行十步九回頭。

馬屁拍在馬腿上。

馬看牙板,樹看年輪。

馬群賓士靠頭馬。

見鞍思馬,睹物思人。

牛頭不對馬嘴。
(驢唇不對馬嘴)

心急馬行遲。

有關馬的典故

「拍馬屁」的由來

人們把阿諛奉承稱為「拍馬屁」。「拍馬屁」一詞最初來自蒙古族。古代蒙古人凡是
牽馬與別人相遇,就要互相拍拍對方的馬屁股,連聲稱道:「好馬,好馬。」以示贊賞和
友好。但在那時,也確有些趨炎附勢之徒,只要遇到王公貴族牽的馬,便不分好差優劣,
總要跑上去拍拍馬屁股,不斷贊嘆:「好馬,好馬,大人真有福氣!」久而久之,「拍馬
屁」就變為謅媚巴結之意的貶義詞,流傳至今。

「露馬腳」的起源

人們把不小心露出原形稱為「露馬腳」。那麼,「露馬腳」之說是怎麼來的呢?有兩
個版本。一說源於唐代,每逢喜慶活動,人們有舞麒麟的習俗。其實世上沒有麒麟,是古
人想像出來的吉祥仁獸。為此,人們便把繪制的麒麟皮包裹在馬身上假作麒麟。馬在翩翩
起舞時,若麒麟皮包裹不嚴密,則會露出馬腳來,於是被稱之為「露馬腳」。另一說源於
明代,那時婦女均是小腳,而明太祖朱元璋的馬皇後卻有雙未經纏裹的大腳。女子大腳為
當時一大忌諱,故馬皇後終日用長裙掩飾,從不將腳露出裙外。一次,馬氏乘轎游覽金陵
街頭,不料轎簾忽然被一陣大風掀起,結果她擱在踏板上的一雙大腳露了出來,故稱「露
馬腳」。

「馬虎」的來歷

人們把辦事粗枝大葉稱為「馬虎」。宋朝有位畫家,一次剛畫好一隻虎頭,此時又有
人請他畫馬,於是他不假思索,居然就在畫好的虎頭後面畫上了馬的身子,成為馬身虎頭
的「馬虎圖」。此時,畫家的大兒子問他「是馬還是虎」?他說是虎。可是他的小兒子問
他,他又說是馬。豈料,後來大兒子去打獵,遇見一匹馬,他誤為是虎,將馬射死,結果
不得不給馬主賠償損失;小兒子在野外遇到一隻虎,他誤為是馬,便跑上前去騎它,結果
被虎吃掉。
最後,
這位畫家痛心疾首,
憤然把「馬虎圖」付之一炬,
並作詩一首引以為戒:
「馬虎圖馬虎圖,似馬又似虎。大兒依圖射死馬,小兒依圖餵了虎。草堂焚燒馬虎圖,奉
勸諸君莫學吾。」

有關馬的成語

【一馬當先】作戰或做事時
,
不畏艱難
,
勇敢地走在他人前面。

【千軍萬馬】形容士兵眾多
,
聲勢壯大。

【天馬行空】喻才思豪放飄逸。

【心猿意馬】形容心思意念飄浮不定。

【犬馬之勞】謙稱自己微薄的服務像犬馬一般微不足道。

【汗馬功勞】喻為征戰奔走的功勞。

【老馬識途】喻經驗豐富的人。

【兵荒馬亂】形容戰亂破壞之嚴重
,
秩序之紊亂。

【走馬看花】大略觀看事務外象
,
無暇細究其底蘊。

【車水馬龍】形容繁華熱鬧。

【招兵買馬】徵招士兵
,
購買馬匹
;
指集結武力
,
預謀作戰。

【金戈鐵馬】表示軍隊裝備很好
,
作戰力非常強
;
或喻戰爭。

【青梅竹馬】指幼時游戲的伴侶。

【指鹿為馬】形容歪曲事實顛倒是非。

【秣馬厲兵】磨快武器
,
餵飽戰馬
,
准備戰斗
;
也泛指事前積極的准備。

【馬耳東風】形容一個人對別人所說的話漠不關心
,
聽過就忘。

【馬到成功】用以祝賀人成功迅速而容易。

【馬革裏屍】形容軍人英勇地戰死在沙場上。

【馬首是瞻】指完全聽從領導人的指揮來行動。

【馬齒徒長】只喻只是年齡徒然加大
,
但沒有大作為。

【塞翁失馬】
(1)
比喻人因禍得福
.(2)
形容禍福無常
,
不能遽下定論。

【駟馬難追】話一說出口
,
難以收回
.
用以警告人言語謹慎
,
要信守諾言。

【龍馬精神】形容精神健旺
,
充沛。

【聲色犬馬】形容生活非常糜爛。

【懸崖勒馬】喻到了危險的邊緣
,
及時醒悟回頭。

⑻ 都有哪些關於馬的成語、詩句、俗語、典故、

有關馬的成語:

塞翁失馬,安知非福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塞翁之馬 脫韁之馬 鐵馬金戈
天馬行空 童牛角馬 土牛木馬 天粟馬角 銅圍鐵馬
烏白馬角 舞刀躍馬 五花殺馬 文君司馬 萬馬奔騰
五馬分屍 萬馬齊喑 問牛知馬 烏頭白馬生角 烏頭白,馬生角
烏頭馬角 烏焉成馬 問羊知馬 洗兵牧馬 選兵秣馬
懸兵束馬 香車寶馬 鮮車健馬 鮮車怒馬 懸車束馬
下馬馮婦 下馬看花 系馬埋輪 下馬威 信馬由韁
休牛歸馬 休牛散馬 效犬馬力 朽索馭馬 懸崖勒馬
鮮衣良馬 鮮衣怒馬 心猿意馬 以渴服馬 以鹿為馬
飲馬長江 一馬當先 倚馬可待 一馬平川 衣馬輕肥
倚馬千言 倚馬七紙 飲馬投錢 躍馬彎弓 野馬無韁
以毛相馬 意馬心猿 一馬一鞍 躍馬揚鞭 玉堂金馬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燕昭好馬 招兵買馬 枕戈汗馬 止戈散馬
獐麇馬鹿 招軍買馬 指鹿為馬 指鹿作馬 走馬到任
陣馬風檣 走馬赴任 走馬觀花 仗馬寒蟬 走馬看花
走馬上任 竹馬之交 走馬章台 竹馬之友 蛛絲馬跡
駑馬十駕 駑馬十舍 牛溲馬勃 牛溲馬渤 牛頭不對馬面
牛頭不對馬嘴 牛頭馬面 牛童馬走 拿下馬來 匹馬單槍
匹馬當先 跑馬觀花 拍馬溜須 盤馬彎弓 匹馬一麾
匹馬只輪 千兵萬馬 騎曹不記馬 乞兒馬醫 秋高馬肥
千軍萬馬 犬馬戀主 裘馬輕肥 裘馬輕狂 裘馬清狂
裘馬聲色 求馬唐肆 騎馬尋馬 雀馬魚龍 求馬於唐市
求馬於唐肆 犬馬之報 犬馬之誠 犬馬之疾 犬馬之決
犬馬之勞 犬馬之力 犬馬之戀 騎馬找馬 青梅竹馬
犬馬之年 犬馬之養 敲牛宰馬 輕裘肥馬 青絲白馬
青衫司馬 牆頭馬上 拳頭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馬 權移馬鹿 人歡馬叫
人荒馬亂 人喊馬嘶 人困馬乏 戎馬倉皇 戎馬劻勷
戎馬倥傯 戎馬倥傯 戎馬生郊 戎馬生涯 軟裘快馬
人強馬壯 人仰馬翻 人語馬嘶 束兵秣馬 士飽馬騰
素車白馬 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神龍馬壯 駟馬不追 司馬稱好
四馬攢蹄 死馬當活馬醫 駟馬高車 駟馬高蓋 駟馬高門
殺馬毀車 食馬留肝 駟馬莫追 駟馬難追 司馬牛之嘆
司馬青衫 善馬熟人 失馬塞翁 三馬同槽 束馬懸車
束馬縣車 駟馬軒車 散馬休牛 率馬以驥 駟馬仰秣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馬昭之心 射人先射馬 聲色狗馬 素絲良馬
聲色犬馬 識途老馬 識塗老馬 塞翁得馬 塞翁失馬
襟裾馬牛 裾馬襟牛 金馬玉堂 僅容旋馬 君子一言,快馬一鞭
尻輪神馬 叩馬而諫 快馬加鞭 尻輿神馬 厲兵秣馬
歷兵秣馬 勵兵秣馬 練兵秣馬 歷兵粟馬 厲兵粟馬
驢唇不對馬嘴 驢唇馬觜 驢唇馬嘴 礪戈秣馬 露馬腳
龍馬精神 老馬戀棧 老馬識途 立馬萬言 六馬仰秣
驢年馬月 驢前馬後 龍神馬壯 驢頭不對馬嘴 溜須拍馬
臨崖勒馬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馬不解鞍 馬勃牛溲 馬浡牛溲
馬不停蹄 馬塵不及 馬遲枚疾 馬齒徒增 馬齒徒長
馬到成功 馬到功成 馬耳春風 馬耳東風 馬放南山
馬翻人仰 馬腹逃鞭 馬革裹屍 馬工枚速 枚速馬工
馬革盛屍 馬後炮 馬角烏白 馬角烏頭 馬跡蛛絲
馬空冀北 馬龍車水 馬鹿異形 馬鹿易形 馬馬虎虎
秣馬厲兵 馬面牛頭 馬毛蝟磔 馬毛蝟磔 買馬招兵
買馬招軍 馬牛襟裾 馬牛其風 馬去馬歸 馬前潑水
馬前卒 馬入華山 馬如流水 盲人騎瞎馬 盲人瞎馬
瞎馬臨池 馬如游龍 馬如游魚 馬水車龍 馬上得天下
馬上房子 馬上功成 馬上看花 馬瘦毛長 馬上牆頭
馬首是瞻 馬首欲東 馬咽車闐 馬仰人翻 馬足車塵
馬中關五 馬捉老鼠 馬足龍沙 馬壯人強 泥車瓦馬
牛高馬大 牛馬襟裾 駑馬戀棧豆 駑馬戀棧 駑馬鉛刀
鞍不離馬背,甲不離將身 鞍不離馬,甲不離身 鞍馬勞頓 鞍馬勞倦 鞍馬勞困
鞍馬勞神 鞍馬之勞 鞍前馬後 鞭長不及馬腹 弊車羸馬
兵藏武庫,馬入華山 兵荒馬亂 兵慌馬亂 伯樂相馬 兵馬不動,糧草先行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班馬文章 寶馬香車 兵強馬壯 避世金馬
不食馬肝 不識馬肝 北叟失馬 車塵馬足 車馳馬驟
車殆馬煩 車怠馬煩 車煩馬斃 持戈試馬 窗間過馬
車馬輻輳 策馬飛輿 車馬駢闐 馳馬試劍 車馬填門
車馬盈門 吹牛拍馬 車水馬龍 車填馬隘 車塵馬跡
車轍馬跡 車在馬前 東風吹馬耳 東風馬耳 東風射馬耳
斗雞走馬 打馬虎眼 大馬金刀 得馬失馬 得馬生災
得馬折足 代馬望北 代馬依風 單槍獨馬 單槍匹馬
丹書白馬 短衣匹馬 二童一馬 風吹馬耳 風車雨馬
風車雲馬 非驢非馬 風馬不接 放馬後炮 放馬華陽
風馬牛不相及 風馬牛 肥馬輕裘 風馬雲車 服牛乘馬
放牛歸馬 風牛馬不相及 風檣陣馬 飛鷹走馬 光車駿馬
膏車秣馬 高車駟馬 弓調馬服 歸馬放牛 谷馬礪兵
狗馬聲色 裹屍馬革 高頭大馬 毀車殺馬 寒蟬仗馬
橫刀躍馬 橫戈盤馬 橫戈躍馬 汗馬功勞 汗馬之功
汗馬之勞 呼牛呼馬 猴年馬月 呼牛作馬 橫槍躍馬
害群之馬 諱樹數馬 見鞍思馬 鳩車竹馬 金戈鐵馬
————————————————————————————
有關馬的俗語:

矮子騎大馬:上下兩難

八匹馬拉不開:難分難解

半天雲里跑馬:露馬腳

背著馬桶出差:走到哪兒臭到哪兒

跛子騎瞎馬:各有所長

長頸鹿進馬群:高出了頭

長袍馬褂瓜皮帽:老一套

陳世美做附馬:喜新厭舊

城隍爺的馬:樣子貨

城頭上跑馬:遠兜運轉

船頭上跑馬:走投無路(比喻無路可走,陷入絕境,)

戴馬桶坐大堂:贓(臟)官

刀馬旦不會刀槍:待有虛名

刀馬理不會刀槍:笨蛋(旦)

盜馬賊披袈裟:嫁禍於人

毒蛇的牙齒馬蜂針:全是竄

風馬牛:不相及

河馬打呵欠:好大的口氣

黑瞎子舔馬蜂窩:要怕挨蜇就別想吃甜頭

橫過馬路:左顧右盼

猴子騎馬:一躍而上

狐狸打馬蜂:不懂得死活

懷里揣馬勺:盛(成)心(比喻故意那樣去做)

黃狗當馬騎:亂來

見了駱駝說馬腫:少見多怪

將軍不下馬:各奔前程(比喻各走各的路)

揪著馬尾巴賽跑:懸

爛泥馬捏神像:沒上好心腸

老水牛拉馬車:不會套

老頭捅馬蜂窩:找轍,蜇)

臨時上轎馬撒尿:手忙腳亂

龍頭不拉拉馬尾:用力不對路(比喻力氣或功夫沒用在,點子上)

馬背上看書:走著瞧

馬槽里的蒼蠅:混飯吃

馬打架:看題(蹄)

馬大哈當會計:全是糊塗帳

馬蜂過河:帶(歹)毒

馬蜂窩:捅不得

馬蜂蜇禿子:沒遮沒蓋(比喻沒有可掩飾的了)

馬蜂針,蠍子尾:惹不起

馬後炮:弄的遲了

馬嚼子套在牛嘴上:胡勒

馬拉獨輪車:就翻就翻

馬來西亞的咖啡:耐人尋味

馬撩後腿:逞強

馬路邊上的痰盂:人人啤

馬路不叫馬路:公道(①比喻公正。②公平、合理)

馬勺里的蒼蠅:混飯吃

馬勺碰鍋沿:常有的事(比喻屢見不鮮)

馬尾巴提豆腐:串不起來

馬尾綁馬尾:你踢我也踢,你打我也打

馬尾搓繩:用不上勁

馬尾做弦:不值一談(彈)

賣豆腐的扛馬腳:生意不大架子大(比喻本事不大,架子卻不小)

盲人騎瞎馬:亂闖

盲人騎瞎馬:亂闖

霉蛇的牙齒馬蜂針:最毒

廟里的馬:精(驚)不了

拿五馬倒六羊:賂了個頭朝下

你有駿馬我有金鞍:配得起你

牛背上放馬鞍:亂套了

牛欄里伸進張馬嘴:沒你開曰的份兒

女兒國招附馬:一廂情願

爬上馬背想飛天:好高鷹遠

拍馬屁拍到馬嘴上:會咬一曰

拍馬屁拍到蹄子上:倒挨一腳

跑馬使絆子:存心害人

騎老牛追快馬:望塵莫及(比喻別人進步發展快,自己趕不上)

騎馬背包袱:全在馬身上

騎馬不帶鞭子:拍馬屁

騎馬過獨木橋:回頭難

騎馬過鬧市:豈有此理

騎馬上獨木橋:回不得頭

騎馬上天山:回頭見高低

騎馬時間少,擦鐙時間多:本末顛倒

騎馬嫌搖晃:有福不會享

騎牛追馬:望塵莫及

秦叔寶的黃騾馬:來頭不小

全漆馬桶:外面光,裡面臭

拳頭上跑馬:能人兒

瘸子騎瞎馬:各顯所長

人家騎馬我騎驢,後面還有推車的:比上不足,比下親

山羊野馬在一起:不合群

捎馬子里摸花生豆:大把地抓

捎馬子里裝針:容易出頭

失馬又丟車:大勢己去

司馬懿破八卦陣:不懂裝懂

死牛拉木馬:動不動

孫猴子封了弼馬溫:自個不知道是多大的一個官兒

套馬桿子逮兔子:瞎胡鬧

剃頭的拍馬掌:完事

娃娃騎木馬:不進不退

窩里的馬蜂:不是好惹的

瞎子騎瞎馬:亂撞

鞋殼簍里跑馬:沒幾步跑頭

心日上裝馬達:熱肚腸

胸口上放馬達:動了心

野馬脫了韁:橫沖直撞

一馬換雙象:未必劃不來

玉皇大帝招駙馬:天大的怪事

炸了窩的馬蜂:亂哄哄

站在山上看馬斗:踢不著,咬不著(比喻不參與一些事,只站在旁邊觀望)

紙馬店的貨:等著燒

諸葛亮揮淚斬馬謾:顧全大局

屬馬蜂的:不好惹

坐馬打電話:奇(騎)聞

————————————————————————————
有關馬的詩句: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踏金秋。」《馬詩》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逢入京使》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開張天岸馬,奇逸人中龍。」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夜看盡長安花。」

「香車寶馬照九陌,家家花下扶醉人。」

「好山好水看不夠,馬蹄催趁月明歸。」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盪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蕭蕭馬鳴,悠悠旆旌。

《詩經·小雅·車攻》
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

《楚辭·離騷》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

漢·無名氏《古詩十九首》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三國魏·曹操《步出夏門行·龜雖壽》
白馬飾金羈,邊翩西北鄧。

三國魏·曹植《白馬篇》
蹀足絆中憤,搖頭櫪上嘶。

南朝梁·蕭綱《系馬詩》
懍懍邊風激,蕭蕭征馬煩。
隋·虞世基《出塞》詩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唐·王維《觀獵》詩

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
唐·杜甫《房兵曹胡馬》詩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唐·孟郊《登科後》詩

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眄青雲睡眼開。
唐·劉禹錫《始聞秋風》詩

長安古道馬遲遲,高柳亂蟬棲。
宋·柳詠《少年游》詞

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宋·陸游《十五月四日風雨大作》詩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元·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曲

馬蹄踏水亂明霞,醉袖迎風受落花。
元·劉因《山家》詩

馬嘶落日青山暮雁度西風白草新。
明·王越《與李布政彥碩馮僉憲景陽對飲》詩

四山旗似晴霞卷,萬馬蹄如驟雨來。
清·徐《大獵》詩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馬的典故:
秦始皇七匹名馬 《古今注》:一曰追風,二曰白兔,三曰躡景,四曰追電,五曰飛翩,六曰銅爵,七曰晨鳧

周穆王八駿 《拾遺記》:
一名 絕地,足不踐土。二名 翻羽,行越飛禽。三名 奔宵,野行萬里。四名 越影,逐日而行。五名 逾輝,毛色炳耀。六名 超光,一形十影。七名 騰霧,乘雲而奔。八名 挾翼,身有肉翅。

驊騮、綠耳、盜驪、騏驥、纖離。
《水注經》:湖水出桃林塞之誇父山,其中多野馬。造父於此得驊騮、綠耳、盜驪、騏驥、纖離。乘以獻周穆王,使之馭以見西王母。

雷首良馬
《穆天子傳》:壬戍天子至雷首,犬戍觴天子雷首之阿,乃獻良馬四六。

翠龍
揚雄《河東賦》註:詩古曰:「翠龍,穆天子所乘馬也」。

玉馬
《瑞應圖》:玉馬者,王朝清明尊賢則至。

(馬肅)(馬霜)。括弧內字為合字。鍵盤上打不出來。驦
《左傳》:唐成公有兩驌驦馬。一雲驌驦,馬色如霜紈。

沙丘馬
伯樂對秦穆公曰:「臣有所與九方皋,……」。

秦始皇七匹名馬
《古今注》:一曰追風,二曰白兔,三曰躡景,四曰追電,五曰飛翩,六曰銅爵,七曰晨鳧。

楚騅
《史記》:項王駿馬名騅,常騎日行千里。及敗至烏江,謂亭長曰:「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不忍殺,以贈公。」

九逸
《西京雜記》:漢文帝自代還,有良馬九匹,皆天下駿足也。名曰浮雲、赤電、絕群、逸群、紫燕騮、祿螭驄、龍子、嶙駒、絕塵,號九逸。有來宣能御。

烏孫、天馬
《張騫轉》:元狩中得烏孫馬好,名曰天馬。及得宛汗血馬益壯,更名烏孫馬曰西極馬,宛馬曰天馬。

宛天馬
宛王蟬封與漢約,歲獻天馬二匹。孟康曰:「言大宛國有高山,其上有馬不可得,因取五色母馬置其下,與集生駒皆汗血,因號天馬子。

蕭稍
《神異經》:大宛有良馬,鬣至膝尾垂於地,名曰蕭稍。

象龍
《馮奉世轉》:宣帝時至大宛,得名馬象龍而還。

步景
《洞冥記》:東方朔游吉雲之地。得神馬高九尺,股有旋毛如日月之狀;如月者夜光,如日者晝光,毛色隨四時之變。
西王母稅此於芝田,因食芝田之草。東王公棄之清津,因其而返,繞日三匝,入漢關,馬上睡眼不覺而至,名步景。

黃門四駿
《西域贊》:蒲稍、龍文、魚目、汗血之馬充於黃門。註:孟康曰:「四駿馬名」。

大驪
光武以所乘大驪贈孝忠。

赤兔
《曹操傳》:呂布有駿馬名赤兔,常騎乘之。時人為之語曰:「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

的盧
《馬政論》曰:「顙上有白毛謂之的盧。」又曰:「上有旋毛及白毛者,謂之的吻,凶。」俗雲的盧非也。劉備避樊城之難,過檀溪,謂所乘馬的盧曰:「今日急,不可不努力。」馬達備意,一躍三丈。又庚亮所乘馬名的盧,殷浩以為不利主,勸市之。亮曰:「豈有已之不利,移之人者。」

絕影
《後漢書》:曹公所乘馬名絕影。

白鶴
《拾遺記》:曹洪與魏武所乘之馬名曰白鶴。時人諺曰:「憑空虛躍,曹家白鶴。」

紫(馬辛)。xin.括弧內為合字。
《魏志》陳思王表文帝曰:「臣於武皇帝世得大宛紫騂馬一匹,教令習拜。

驚帆
《古今注》:曹今有名馬名驚帆,言其馳驟烈風舉帆之疾也。
老馬識途的典故
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的齊桓公和丞相管仲討伐孤竹國,被敵軍騙到了沙漠地帶。看看天晚,但見白茫茫一片平沙,黑黯黯千重慘霧,冷凄凄數群啼鬼,亂颯颯幾陣悲風。管仲說:「久聞北方有旱海,是極厲害之處, 就是此地,不可前行。」急教傳令收軍,帶來火種,遇風即滅,吹之不燃。隨行軍士,各各敲金擊鼓,一來以屏陰氣,二來使各隊聞聲來集。管仲見山谷險惡,急教尋路出去,卻東沖西撞,盤盤曲曲,全無出路。管仲說:「我知道老馬識途,老馬多從漠北而來,可擇老馬數頭,觀其所往而隨之。」桓公依其言,取老馬數匹,縱之先行,委委曲曲,遂出谷口。
後人有詩雲:
蟻能知水馬知途,異類能將危困扶。
堪笑淺夫多自用,誰能舍己聽忠謨。

千金買馬骨
從前,有個嗜好玩馬的國君,想用千金重價徵求千里馬。過了三年,仍無一點收獲。這時,宮里一個職位低下的小侍臣,竟然自告奮勇地站出來說:「請您把這個差使交給我吧!」國君點頭同意。不到三個月,這人果然找到了一匹日行千里的良馬,可是當他要買馬時,這匹千里馬卻死了。他思慮了一會幾,仍然花費500金,將死馬的屍骨買了回來。他帶著千里馬的屍骨回宮向國君復命時,國君見是馬的屍骨,非常生氣,怒斥道:「我要的是活馬,你買這死馬回來有什麼用?不是白費了500金嗎!」侍臣笑道:「請國君息怒,金不是白費的。一匹死馬您都願意昂價買了,這消息傳開,人們都會相信您是真心實意喜愛良馬的國君,而且識貨,說話算活。這樣,一定有人自己 上門獻馬。」後來,不出一年,國君果真得到了三匹別人主動獻來的千里馬。

主題:指鹿為馬典故
趙高勢傾人主,老臣皆被黜(chu)。嘗遇朝會,乃使人獻鹿於帝,高指曰:「此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矣,此鹿也。」群臣皆微笑而不敢揚聲。蓋高有篡奪之意,故指鹿為馬,以驗群情之順逆。後高使其婿閻樂殺二世於望夷宮,迎立扶蘇之子嬰。

[白話]秦朝秦二世的丞相趙高權勢很大,老臣都被他降職或罷免。曾經一次早晨上朝,他於是叫人進獻鹿給皇帝秦二世,趙高指著鹿說:「這是馬。」秦二世笑著說:「丞相你錯了,這是鹿。」大臣都微笑卻不敢發出聲音。這就是趙高有篡權的意思,所你指鹿為馬,用來驗證大臣,看誰順從他,誰不順從他。後來趙高叫他的女婿閻樂在望夷宮殺死秦二世,立扶蘇的兒子嬰為皇帝。

趙奢改姓為馬

趙奢是戰國時期趙國人,初任田部吏,主收田賦,不畏權勢。戰國四公子之一的趙國貴族平原君趙勝家不肯出租稅,趙奢依法治罪,先後殺了趙勝家9個管事人員。後來趙奢升任將軍,用兵如神。公元前270年,秦軍大舉進攻趙國重鎮閼與牗今山西和順牘,他奉命救援,打敗秦軍,因功被封為馬服君。趙奢的子孫因以為氏,即馬服氏,後又省「服」為馬氏

⑼ 馬甚至可以以歷史典故,成語,歇後語等形式,悄然影響著我們的文化,請列舉2例

  • 歷史典故:

    田忌賽馬 關羽的赤兔馬 老馬識途 伯樂相馬 按圖索驥(也是關於 馬)

    秦瓊賣馬 馬後炮

  • 成語:

    【汗馬功勞】; 【 鞍前馬後】;

【一馬當先】【千軍萬馬】【天馬行空】【心猿意馬】 【犬馬之勞】【汗馬功勞】【老馬識途】喻經驗豐富的人. 【兵荒馬亂】. 【走馬看花】 【車水馬龍】【招兵買馬】 【金戈鐵馬】【青梅竹馬】【指鹿為馬】. 【秣馬厲兵】 【馬耳東風】. 【馬到成功】【馬革裏屍】 【馬首是瞻】 【馬齒徒長】【塞翁失馬】(1)比喻人因禍得福.(2)形容禍福無常,不能遽下定論. 【駟馬難追】【龍馬精神】 【聲色犬馬】 【懸崖勒馬】
  • 歇後語:

    馬鞍套在驢背上——對不上號。
    馬背上打電話——奇聞。
    馬背上釘掌——離題太遠。
    馬槽里伸出個驢頭——多一張嘴。
    馬兒護虎兒——沒那回事。
    馬兒伸腿——出題。
    馬過竹橋——難拐彎。
    馬韁繩栓羊頭——路子不對。
    馬嚼子戴一牛嘴上——胡來。
    馬駒子拉車——上了套。
    馬籠頭給牛戴——生搬硬套。
    馬屁股上的蒼蠅——瞎嗡嗡
    馬散寵頭——自由自在。
    馬上耍雜技——藝高。
    馬尾巴拴豆腐——提不起來。
    馬尾巴綳琵琶——不值不談。
    馬戲團的猴子——隨人耍。
    馬戲團的小丑——走過場。
    馬長犄角騾下駒——怪事一樁。
    車馬炮臨門——硬將軍。
    好馬遭鞭打——忍辱負重。
    駿馬馱銀鞍——兩相配。
    騎馬不帶鞭子——拍馬屁。
    騎馬吃豆包——撒了餡兒。
    偷馬賊掛佛珠——假正經。
    轅馬拉套——不受重用。
    千里馬拉犁耙——大材小用。
    船上跑馬——走投無路。
    火燒紙馬店——遲早要歸天。
    捨得買馬捨不得置鞍——大處不算小處算。
    矮子騎大馬——上下為難。
    冰凌上跑馬——站不住腳。木排上跑馬——蹩腳。
    瘸腳驢跟馬跑——趕不上。
    小娃騎木馬——願上不願下。
    半天雲中跑馬——露了馬腳。
    到了懸崖不勒馬——死路一條。
    扛著口袋牽牽著馬——有福不會享

    馬鞍套在驢背上——對不上號。馬背上打電話——奇聞。

    馬背上釘掌——離題太遠。馬槽里伸出個驢頭——多一張嘴。

    馬兒護虎兒——沒那回事。

  • 歷史典故(詳細)

    關羽赤兔馬
    《三國志•魏志•呂布傳》上說:「布有良馬名曰赤兔」《三國演義》的描述就更清楚了。赤兔馬是董卓從西涼帶來的寶馬良駒。董卓為了拉攏年輕將領呂布,就把這匹馬送給了他。呂布得馬後果然殺了原來的主人丁原,投奔到董卓的門下,當了他的義子。後來,這匹馬跟隨呂布大展神威。但在白門樓,因為劉備的一句話,曹操痛殺呂布,赤兔寶馬也就歸了曹操。也是機緣巧合,關羽為了保護劉備的兩位夫人暫時投靠了曹操。曹操十分愛惜關羽的人才。也想仿效董卓「寶馬贈英雄」。但關羽終究不是呂布,他接受了赤兔,也是為了更快地找到劉備。從此以後,赤兔馬和青龍偃月刀就成為了關羽的代表形象。當關羽敗走麥城,被東吳殺害後,赤兔馬又為馬忠所得。可這次它不再順從著跟隨新主人,絕食而亡,跟隨舊主關羽而去了。


    劉備的盧馬
    的盧馬是額上有白色斑點的馬,古人認為這種馬妨主。劉備憑的盧馬脫險,被傳誦為義馬救主。後一般以「的盧馬」形容快馬。辛棄疾《破陣子》:「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歷史典故
    這匹馬原為劉表手下降將張武所有,後來張武造反,走投無路的劉備正好以同為皇室宗親的身份與劉表認了親戚並投靠劉表,這個時候便主動請纓親征。等到短兵相接,劉備望見張武坐騎「極其雄俊」,大為贊賞贊曰:「此必千里馬也」,趙雲即時領會了主公的意圖,挺槍而出,「不三回合」,便斬將奪馬。等到凱旋班師,劉表見了這匹馬,也禁不住贊不絕口。劉備正愁無一報答劉表,於是欲將此馬送給劉表。不料,劉表謀士蒯越認為此馬「眼下有淚槽,額邊生白點,名為『的盧』,騎則妨主。」還說「張武騎此馬而亡」就是證明,嚇得劉表趕緊找借口還給了劉備,於是這匹戰馬又跟隨了劉備。劉表的幕賓伊籍將此馬「妨主」的消息透露給了劉備,劉備卻不予採納。後來蔡瑁欲設計謀害劉備,伊籍又向劉備報信,劉備慌忙從酒席中逃走,騎上的盧卻是慌不擇路走錯了路,結果便來到了檀溪。前是闊越數丈的檀溪後是追兵,劉備在這個時候才想起伊籍的盧妨主的勸告,一邊瘋狂地抽打著的盧一邊大叫:「的盧,的盧!今日妨吾!」那馬忽然從水中涌身而起,一越三丈,飛上對岸,完成了的盧最富傳奇意義的演出。這之後劉備更加不相信「的盧妨主」的預言了,對這匹救命的寶馬無限珍愛,後來出兵入蜀之際因見龐統坐騎老弱,為了顯示自己對龐統的重視而將自己珍愛的寶馬的盧贈送給了龐統。誰知龐統無福消受,剛騎上的盧便被敵人當作劉備在落鳳坡被亂箭射死,從此後的盧馬也失去了蹤跡.
    釋源:《三國志》裴松之注。《三國志•蜀志•先主備傳》:「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陰御之。」裴松之注引《世語》:「備屯樊城,劉表禮焉,憚其為人,不甚信用。曾請備宴會,蒯越、蔡瑁欲因會取備,備覺之,偽如廁,潛遁出。所乘馬名的盧,騎的盧走,墮襄陽城西檀溪水中,溺不得出。備急曰:『的盧,今日危矣,可努力。』的盧乃一踴三丈,遂得過。」

    唐太宗昭陵六駿
    1、白蹄烏
    據《全唐文》(卷l0)收錄唐太宗昭陵《六馬圖贊》記載,駿馬「白蹄烏」是武德元年(618)九月至十一月間,李世民與薛仁杲(薛舉之子)在淺水原(今陝西長武縣東北)作戰時的坐騎,列於祭壇西側三駿之末位(由南往北排列)。該馬通身毛色純黑,四蹄俱白。
    2、特勤驃
    駿馬「特勤驃」是武德二年十一月至次年四月李世民消滅割據馬邑(今山西朔縣境)的劉武周勢力,收復河東失地時,與劉武周大將宋金剛等作戰時的坐騎,排列於昭陵祭壇東側首位。此馬毛色黃里透白,喙微黑色。

    3、颯露紫
    「颯露紫」是李世民東征洛陽,鏟平王世充勢力時的坐騎,列於陵園祭壇西側首位,前胸中一箭。「颯露紫」是六駿之中惟一旁伴人像的。

    4、什伐赤
    「什伐赤」是一匹純赤色駿馬,排列於祭壇東側末位。關於「什伐赤」的名稱,日本學者原田淑人認為:「什伐」或譯作「叱撥」,是波斯語「阿濕婆」的縮譯,即漢語「馬」的意思(見原田毅人《東亞文化研究》,東京座右寶刊會1944年版)。5、青騅
    「青騅」為一匹蒼白雜色駿馬。據岑仲勉、葛承雍等先生考證,有可能是來自西方「大秦」國的駿馬,「青騅」之「青」不是泛指一種顏色,而是來源於突厥文「cin」或「sin」,在漢語中音寫為「秦」,「秦」、「青」同音,故稱之。
    據文獻記載,駿馬「青騅」是李世民和竇建德(隋朝末年河北、山東一帶的農民起義軍領袖)在洛陽武牢關交戰時的坐騎,列於祭壇東側三駿中間。武牢關大戰,李世民最先騎上「青騅」馬,率領一支精銳騎兵,似離弦之箭,直入竇建德軍長達20里的軍陣,左馳右掣,打跨了竇建德和十幾萬大軍,並在牛口渚(今河南省汜水縣西北12.5公里處)俘獲了竇建德。一場大戰下來,駿馬「青騅」身上中了五箭(前邊一箭,後面四箭),都是從迎面射來的,足見它奔跑起來迅猛異常。石刻「青騅」呈疾馳之狀,顯示出飛奔陷陣的情景。武牢關大捷,使唐朝初年的統一戰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因此,李世民稱贊「青騅」馬:「足輕電影,神發天機,策茲飛練,定戎衣。」

    6、拳毛騧
    「拳毛騧」是李世民武德四年十二月至次年三月平定河北,與劉黑闥(原竇建德部將)在沼水(即漳水,在今河北省曲周縣境內)作戰時所乘的一匹戰馬,列於祭壇西側三駿石刻中間。馬黑嘴頭,周身旋毛呈黃色,原名「洛仁騧」,是代州(今河北代縣)刺史許洛仁在武牢關前進獻給李世民的坐騎,故曾以許洛仁的名字作馬名。許洛仁死後陪葬昭陵,其墓碑上就記載著武牢關進馬之事(見《昭陵碑石》《許洛仁碑》,三秦出版社1993年版)。後人或因馬周身旋毛捲曲,又稱「拳毛騧」。一般認為,馬身若有旋毛是賤丑的,但此馬矯健善走,蹄大快程,貴不嫌丑,故用「拳毛」作馬名,以表彰唐太宗不計毛色,不嫌其丑,善識駿馬的眼光。葛承雍先生研究認為,「拳毛」音源於突厥文「khowar,kho」,漢文在《北史》中稱為「權於麾國」,在隋唐古音中語音對譯極為類似。所以,「拳毛」的標准譯名應源於「權於麾」。由此可見,「拳毛騧』,可能是從「權於麾國」來的或者是一匹與「權於麾國」種馬通過人工雜交方式培養出來的大良馬。

    7、伯樂相馬:


    傳說中,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於鑒別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為伯樂。
    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於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乾脆稱他為伯樂,延續到現在。
    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託,購買能日行干里的駿馬。伯樂向楚王說明,千里馬少有,找起來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訪,請楚王不必著急,他盡力將事情辦好。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連素以盛產名馬的燕趙一帶,都仔細尋訪,辛苦倍至,還是沒發現中意的良馬。一天,伯樂從齊國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著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麼。伯樂立即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
    伯樂對駕車的人說:「這匹馬在疆場上馳騁,任何馬都比不過它,但用來拉車,它卻不如普通的馬。你還是把它賣給吧。」
    駕車人認為伯樂是個大傻瓜,他覺得這匹馬太普通了,拉車沒氣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猶豫地同意了。伯樂牽走千里馬,直奔楚國。伯樂牽馬來到楚王宮,拍拍馬的脖頸說:「給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馬像明白伯樂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響,引頸長嘶,聲音洪亮,如大鍾石磐,直上雲霄。楚王聽到馬嘶聲,走出宮外。伯樂指著馬說:「大王,把千里馬給您帶來了,請仔細觀看。」
    楚王一見伯樂牽的馬瘦得不成樣子,認為伯樂愚弄他,有點不高興,說:「相信你會看馬,才讓你買馬,可你買的是什麼馬呀,這馬連走路都很困難,能上戰場嗎?」
    伯樂說:「這確實是匹千里馬,不過拉了一段車,又喂養不精心,所以看起來很瘦。只要精心喂養,不出半個月,一定會恢復體力。」
    楚王一聽,有點將信將疑,便命馬夫盡心盡力把馬喂好,果然,馬變得精壯神駿。楚王跨馬揚鞭,但覺兩耳生風,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後來千里馬為楚王馳騁沙場,立下不少功勞。楚王對伯樂更加敬重。


    8.、老馬識途


    公元前679年,齊桓公約會諸侯共同訂立盟約。盟約上要緊的有三條:第一條是尊重周厘(xī)王;第二條是抵禦外族向中原進攻;第三條是幫助弱小的和有困難的諸侯。十多個中原諸侯國參加大會,訂立了盟約。強者為王,大夥兒都尊齊桓公為霸主。可是南方有個大國叫楚國(在今湖北一帶),不但不參加中原的聯盟,還把鄭國拉過去也不叫鄭國參加。齊桓公火了,正跟管仲商議著怎麼去討伐楚國,沒想到北方的燕國(今河北北部,遼寧西部)到齊國來討救兵,說北邊的山戎打進來了,燕國打了幾個敗仗,眼瞧著老百姓都要給山戎殺了,央求霸主發兵去救。管仲對齊桓公說:「主公要征伐楚國,得先打退山戎,才能夠專心對付南方。」
    公元前663年,齊桓公率領大隊人馬到了燕國。山戎早已逃走了。管仲說:「山戎沒打就走,等到咱們一走,他們准又進來搶劫。要安定北方,非打敗山戎不可。」齊桓公就決定再向前進軍,但地形不熟悉,得有人帶路。燕國的國君燕庄公對齊桓公說:「不妨請無終國(在今河北玉田西北)出兵幫們帶路。」齊桓公立刻派使者去,無終國答應做向導,派了一位大將帶著一隊人馬來支援。齊桓公打敗了山戎,救出了不少被山戎擄去的青年男女,山戎的老百姓也歸順了齊國。可是山戎的大王密盧逃到孤竹國(今河北盧龍東南)借兵去了。齊桓公和管仲決定去攻打孤竹國。
    大軍到了孤竹國附近,碰到了山戎的大王密盧和孤竹國的大將黃花。他們被齊國大軍打了個落花流水。這時天色不早了,齊軍就安營下寨。到了頭更天時,士兵們帶著孤竹國的大將黃花來見齊桓公。
    齊桓公一看,他跪在地下,雙手捧著一顆人頭,耷(dā)拉著腦袋說:「乘們的大王答里呵被您打敗親自到沙漠去討救兵時,殺了山戎的頭子密盧來向您投降。孤竹國沒有指望了,請讓帶您去追趕答里呵吧!」齊桓公和管仲把那顆人頭仔細瞧了一陣子,又叫將士們認了認,真是山戎大王密盧的腦袋,就把黃花留下了。
    第二天,黃花把齊桓公和燕庄公領進了孤竹國都城,果然是一座空城。他們更加相信了黃花。齊桓公叫燕庄公帶著燕國人馬守住孤竹國的都城,自己率領全部人馬由黃花帶路去追答里呵。黃花在前頭帶路,到了掌燈時分,來到了當地人把它叫做迷谷的地方。只見平沙一片,就跟大海一樣,一眼望去沒邊沒沿,分不出東南西北來,大夥兒全迷了路。齊桓公和管仲急得團團轉,趕緊去問黃花,哪兒還有他的影兒!這才知道中了黃花的詭計。原來,黃花殺了山戎的頭子密盧倒是真的,投降可是假的。管仲說:「恐怕這兒叫旱海,不可再走了。」齊桓公下令收軍。天越來越黑,又碰上冬天,西北風一個勁兒地刮著,大夥兒凍得直打哆嗦,都在這沒邊沒沿、黑咕隆咚的迷谷里凍了一夜。好容易盼到天亮,眼前還是黃澄澄的一片平沙,罩著灰撲撲的一層霧氣,道路在哪兒呢?這塊鬼地方連一滴水都沒有,要是走不出去,渴也得把人渴死。
    大夥兒正在不知道怎麼辦時,管仲想出了個主意,他向齊桓公說:「馬也許認得路。咱們挑幾匹當地的老馬在頭里走,也許能走出這塊地方。」齊桓公點頭說好。他們就挑了幾匹老馬領路。果然,老馬識途,領著他們走出了迷谷。「老馬識途」的成語就是這么來的。
    齊桓公的大隊人馬出了迷谷,遠遠瞧見一批老百姓好像搬家似的。就派老兵扮做百姓去打探,才知道他們是孤竹國的百姓。當初所瞧見的孤竹國國都是座空城,原來是黃花和答里呵使的詭計,讓老百姓先搬出城去,然後他們去攻打燕庄公守城的人馬。管仲於是把一部分士兵扮做孤竹國的百姓混進城去。到了半夜,混進城裡的士兵放了一把火,從城裡殺出來,城外的大軍從外邊打進去,把黃花和答里呵全給殺了,孤竹國也就這么完了。
    齊桓公對燕庄公說:「山戎已經趕跑了,這一帶五百多里的土地都給燕國。你守著,別再放棄。燕國是北邊的屏障,管理這個地方是你的本分。」
    燕國靠了齊桓公,一下子增加了五百多里的土地,變成了一個大國。


    9、按圖索驥

    春秋時候,秦國有個叫孫陽的人,擅長相馬,無論什麼樣的馬,他一眼就能分出優劣。他常常被人請馬、選馬,人們都稱他為伯樂(「伯樂」本是天上的星名,據說負責管理天馬)。有一次,孫陽路過一個地方,忽見一匹拖著鹽車的老馬沖他叫個不停,走近一看,原來是匹千里馬,只是年齡稍大了點。老馬拉著車艱難地走著,孫陽覺得太委屈了這匹千里馬,它本是可以奔跑於疆場,可以發揮更大作用的寶馬良駒,現在卻默默無聞地拖著鹽車,慢慢地消耗著它的銳氣和體力,實在可惜!孫陽想到這里,難過得落下淚來。為了讓更多的人學會相馬,使千里馬不再被埋沒,也為了自己一身絕技不至於失傳,孫陽把自己多年積累的相馬經驗和知識寫成了一本書,配上各種馬的形態圖,書名叫《相馬經》。孫陽有個兒子,看了父親寫的《相馬經》,以為相馬很容易,就拿著這本書到處找好馬。他按照書上所繪的圖形去找,一無所獲。又按書中所寫的特徵去找,最後發現有一隻癩蛤蟆很像書中寫的千里馬的特徵,便高興地把癩蛤蟆帶回家,對父親說:「爸爸,找到一匹千里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親一看,哭笑不得,沒想到兒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說:「可惜這馬太喜歡跳了,不能用來拉車。」接著感嘆道:「所謂按圖索驥也。」
    故事出自明朝楊慎的《藝林伐山》。成語「按圖索驥」,比喻機械地照老辦法辦事,不知變通;


    10、秦瓊賣馬

    秦瓊在潞州落了難,窮得連飯店錢也付不出,先是典押了隨身的兵器金雙鐧,後來逼得連自己的坐騎黃驃馬也賣了。可是人在倒霉的時候,樣樣不遂心,連馬也沒人要。幸而遇見了一位賣柴的老者,動了同情心,指引秦叔寶說:「這西門15里外,有個二賢庄,莊上主人姓單號雄信,排行第二,人稱為二員外,要買好馬送朋友。」秦瓊久聞潞州單雄信的大名,就由這位老者介紹到二賢庄,與單二員外見面。秦瓊羞於說出真名實姓,只稱姓王,拿了馬價而去,後來單雄信從別人口中,獲知賣馬的人,就是山東濟南府的秦瓊,便立刻追趕,捧著秦瓊的臉說:「叔寶哥哥,你端的想殺了單通也。」

    老馬識途的典故
    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的齊桓公和丞相管仲討伐孤竹國,被敵軍騙到了沙漠地帶。看看天晚,但見白茫茫一片平沙,黑黯黯千重慘霧,冷凄凄數群啼鬼,亂颯颯幾陣悲風。管仲說:「久聞北方有旱海,是極厲害之處,就是此地,不可前行。」急教傳令收軍,帶來火種,遇風即滅,吹之不燃。隨行軍士,各各敲金擊鼓,一來以屏陰氣,二來使各隊聞聲來集。管仲見山谷險惡,急教尋路出去,卻東沖西撞,盤盤曲曲,全無出路。管仲說:「知道老馬識途,老馬多從漠北而來,可擇老馬數頭,觀其所往而隨之。」桓公依其言,取老馬數匹,縱之先行,委委曲曲,遂出谷口。
    後人有詩雲:
    蟻能知水馬知途,異類能將危困扶。
    堪笑淺夫多自用,誰能舍己聽忠謨。

  • 楚莊王有一匹愛馬,給他穿有刺綉的衣服,養在裝修高檔的房子里,喂它吃棗脯,後來因肥胖症而死。楚莊王讓群臣為馬發喪,要以大夫規格內棺外槨而葬之。一匹死馬享受了朝臣的待遇,這對大臣們是一個刺激,便紛紛提出異議。楚莊王下令道:「有敢再議葬馬者,處以死罪。」優孟聽說後,跑進大殿,一進殿門,便仰天大哭,楚莊王十分吃驚,忙問何故,優孟說:「死掉的馬是大王心愛之物,堂堂楚國無所不有,而今只以大夫之禮葬之,太薄情了,我請求大王以人君之禮葬之。」楚莊王聽後,一時無言以對,只好打消以大夫之禮葬馬的打算。

⑽ 成語典故

(一)鐵杵磨針

【典故】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么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裡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著一個滿頭白發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麼?」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綉花針。 」老婆婆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
「綉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綉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么粗,什麼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綉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麼不能磨成綉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於是回去之後,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於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釋讀】
無論做什麼事情,只要有恆心,一定會成功的,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們的孩子們,如果在學業上能認真、努力、有恆心,成績好一定是沒有問題的。

(二)聞雞起舞

【典故】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盪、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釋讀】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三)亡羊補牢

【典故】
這故事出自「戰國策」。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 「你在宮裡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興,生氣罵道:「你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麼不幸。
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庄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 北)。這才覺得庄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庄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麼辦法;庄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釋讀】
這是一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敗無疑。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後,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例如一個事業家,因估計事情的發展犯了錯誤,輕舉冒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並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一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

(四)盲人摸象

【典故】
據古代印度佛經中講,古時印度有一個小國,國王名叫鏡面王。他信奉釋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誦經,十分虔誠。可是,國內當時流行著很多神教巫道,多數臣民被它們的說教所迷惑,人心混亂,是非不明,很不利於國家的治理。鏡面王很想讓其臣民們都歸依佛教,於是就想出了一個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現身說法教育誘導他們。鏡面王吩咐侍臣說:「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來。」使者很快就湊集了一群盲人,帶領他們來到王宮。
使者走進宮殿向鏡面王稟報說:「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現已帶到殿前。」鏡面王說:「你明天一早帶領盲人們到象苑去,讓他們每人只能觸摸大象身體的一個部位,然後馬上帶他們來王宮前廣場。」
第二天上午,鏡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數萬平民聚集在王宮前的廣場上,沸沸揚揚的人們交頭接耳,誰也不知道國王將要宣布希么重大的事情。不一會,使者領著盲人們來到了鏡面王的高座前,廣場上的人們頓時安靜了下來。鏡面王向盲人們問道:「你們都摸到大象了嗎?」盲人們齊聲回答說:「我摸到大象了!」鏡面王又說:「你們每個人都講述一下大象是什麼模樣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來說:「稟告聖明的國君,大象就像一隻盛漆的大圓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說:「大王,大象應該像一把掃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說:「大王,大象確實像大鼓。」隨後,摸到大象頭部的說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說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後部的說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則說大象猶如簸箕。最後,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說:「聖明的大王,大象實在像一根粗繩索。」一群盲人分成了幾伙,吵吵嚷嚷,爭論不休,都說自己正確而別人說的不對。他們又紛紛到鏡面王前爭辯說:「大王!大象的模樣確實像我說的那樣!」這時,在場的臣民見此都大笑不止,鏡面王也意味深長地看著眾人笑了起來。
【出處】
《大般涅槃經》三二:「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蘆菔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如甕,其觸尾者言象如繩。」
【解釋】
比喻對事物只憑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經驗,就亂加猜測,想做出全面的判斷。

(五)守株待兔

【典故】
相傳在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農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一遇災荒,可就要忍飢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干什麼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
奇跡終於發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裡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突然,有一隻兔子,不偏不倚,一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
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一頓。
從此,他便不再種地。一天到晚,守著那神奇的樹根,等著奇跡的出現。
【釋讀】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

(六)揠苗助長

【典故】
從前宋國有一個農夫,嫌自已田裡的秧苗長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憂憂。有一天,他又荷著鋤頭下田了,他覺得稻苗似乎一點也沒長大,於是苦心思索著有什麼辦法可以使稻子長高一點。
忽然,他靈機一動,毫不猶豫的捲起褲管就往水田裡跳,開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點。傍晚,農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為聰明的傑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訴他太太說:「告訴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個好點子,讓咱們田裡的稻苗長高了不少。」農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兒子到田裡去看,究竟是怎麼回事。兒子聽到家裡的稻子長高了,興奮地飛也似的跑到田裡去看。這時,他發現稻苗是長高了,但是卻一棵棵低垂著,眼看著就要枯萎了。
【釋讀】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千萬不可以學宋國農夫的作法,一切事情都有它的順序,如果一心只想早點完成就破壞它的次序,到頭來不僅不能提早完成,反而一事無成。

(七)買櫝還珠

【典故】
一個楚國人,他有一顆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這顆珍珠賣出去。為了賣個好價錢,他便動腦筋要將珍珠好好包裝一下,他覺得有了高貴的包裝,那麼珍珠的「身份」就自然會高起來。
這個楚國人找來名貴的木蘭,又請來手藝高超的匠人,為珍珠做了一個盒子(即櫝),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氣撲鼻。然後,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細刻了許多好看的花紋,還鑲上漂亮的金屬花邊,看上去,閃閃發亮,實在是一件精緻美觀的工藝品。
這樣,楚人將珍珠小心翼翼地放進盒子里,拿到市場上去賣。
到市場上不久,很多人都圍上來欣賞楚人的盒子。一個鄭國人將盒子拿在手裡看了半天,愛不釋手,終於出高價將楚人的盒子買了下來。鄭人交過錢後,便拿著盒子往回走。可是沒走幾步他又回來了。楚人以為鄭人後悔了要退貨,沒等楚人想完,鄭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見鄭人將打開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來交給楚人說:「先生,您將一顆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來還珠子的。」於是鄭人將珍珠交給了楚人,然後低著頭一邊欣賞著木盒子,一邊往回走去。
楚人拿著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尷尬地站在那裡。他原本以為別人會欣賞他的珍珠,可是沒想到精美的外包裝超過了包裝盒內的價值,以致於「喧賓奪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釋讀】
鄭人只重外表而不顧實質,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當取捨;而楚人的「過分包裝」也有些可笑。

(八)濫竽充數

【典故】
據《韓非子》記載,齊宣王愛聽吹竽,又好講排場。為他吹竽的就有三百人。他常常叫這三百人一齊吹竽給他聽。有個南郭先生,根本就不會吹竽,看到這個機會,就到齊宣王那裡去,請求參加這個吹竽隊。齊宣王就把他編在吹竽隊里,並且給他很高的薪水。這位根本不會吹竽的南郭先生,每逢吹竽,就混在隊里,拿著竽裝腔作勢。這樣一天天混過去,不曾被人發現。
等到齊宣王死了,齊泯王接替王位。他和齊宣王不同,不喜歡聽大家一起吹竽,而是喜歡叫吹竽的人一個一個地來吹給他聽。南郭先生聽到這個消息,只好逃之夭夭,不敢再冒充吹竽人了。
【釋讀】
西方諺語說,你可以在某時欺騙某一些人,卻不能一直欺騙所有的人。南郭先生不會吹竽硬裝做會吹竽,終有露出馬腳之時。
這個故事也說明南郭先生不善於運用良好的學習條件。在齊宣王300人的吹竽隊里,與其他299名樂師相處,學習資源還算豐富。但他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滿足於濫竽充數,自欺欺人,只能落個逃之夭夭的下場。

(九)按圖索驥

【典故】
孫陽,春秋時秦國人,相傳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相馬專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馬的好壞。因為傳說伯樂是負責管理天上馬匹的神,因此人們都把孫陽叫做伯樂。
據說,伯樂把自已豐富的識馬經驗,編寫成一本《相馬經》,在書上,他寫了各種各樣的千里馬的特徵,並畫了不少插圖,供人們作識馬的參考。
伯樂有個兒子,智質很差,他看了父親的《相馬經》,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馬。他看到《相馬經》上說:「千里馬的主要特徵是,高腦門,大眼睛,蹄子像摞起來的酒麴塊」,便拿看書,往外走去,想試試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遠,他看到一隻大癩蛤蟆,忙捉回去告訴他父親說:「我找到了匹好馬,和你那本《相馬經》上說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來的酒麴塊!」
伯樂看了看兒子手裡的大癩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氣,幽默地說:「這『馬』愛跳,沒辦法騎呀!」
【出處】
這個成語來源於《藝林伐山》,伯樂《相馬經》有「隆顙(sang)蚨日,蹄如累曲」之語,其子執《馬經》以求馬。出見大蟾蜍,謂其父:「得一馬,略與相同,但蹄不如累曲爾。」
【釋讀】
按圖像尋求良馬,比喻做事拘泥教條,墨守成規。現在指順著線索去尋找。索是尋找、覓求,驥是好馬。

(十)邯鄲學步

【典故】
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壽陵少年吧!
這位壽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麼學什麼,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麼模樣。
家裡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以為是家裡人管得太多。
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只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那叫美。他一聽,對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一陣大笑之後揚長而去。
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麼也想像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終於有一天,他瞞著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
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著回去了。
【釋讀】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