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陽的典故
① 中國古代的一些著名的典故,比如雙鯉,武陵人等,要給出解釋啊
1、雙鯉。鯉魚代指書信,這個典故出自漢樂府詩《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再有古時人們多以鯉魚形狀的函套藏書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詩文中以鯉魚代指書信。如:宋人晏幾道《蝶戀花》詞:「蝶去鶯飛無處問,隔水高樓,望斷雙魚信。」清人宋琬《喜周華岑見過》:「不見伊人久,曾貽雙鯉魚。」
2、:「武陵人」為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武陵漁人,後比喻隱居的人。
1. 楊柳。它源於《詩經·小雅·採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楊柳的依依之態和惜別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與「留」諧音,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以至許多文人用它來傳達怨別、懷遠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鈴》詞中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等。
2. 長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餞別送行。如北周文學家庾信《哀江南賦》:「十里五里,長亭短亭。謂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長亭」成為一個蘊含著依依惜別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別詩詞中不斷出現。如柳永《雨霖鈴》中「寒蟬凄切,對長亭晚」等。
3. 南浦。南浦多見於南方水路送別的詩詞中,它成為送別詩詞中的常見意象與屈原《九歌·河伯》「與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這一名句有很大關系。南朝文學家江淹作《別賦》(「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之後,南浦在送別詩中明顯多了起來;到唐宋送別詩詞中出現得則更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別》中的「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等。
4. 酒。元代楊載說:「凡送人多托酒以將意,寫一時之景以興懷,寓相勉之詞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緒之外,還飽含著深深的祝福。將美酒和離情聯系在一起的詩詞多不勝舉,如:王維的《渭城曲》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寫別離之情。
二、思鄉類意象(或表達對家鄉的思念,或表達對親人的牽掛)
1. 月亮。一般說來,古詩中的月亮是思鄉的代名詞。如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特別是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從良好的祝願出發,寫兄弟之情。意境豁達開朗,意味深長,用深邃無底而又美妙無空的自然境界體會人生。
2. 鴻雁:鴻雁是大型候鳥,每年秋季奮力飛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遊子思鄉懷親和羈旅傷感之情,因此詩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元代《西廂記》結尾崔鶯鶯長亭送別時唱的「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絕唱。
3. 蒓羹鱸膾。典出《晉書·張翰傳》。傳說晉朝的張翰當時在洛陽做官,因見秋風起,思家鄉的美味「蒓羹鱸膾」,便毅然棄官歸鄉,從此引出了「蒓鱸之思」這個表達思鄉之情的成語。後來文人以「蒓羹鱸膾」「蒓鱸秋思」借指思鄉之情。如曾任國民黨中央日報社長馬星野先生的《呈南懷瑾先生謝贈鮮味》詩:「拜賜蒓鱸鄉味長,雁山甌海土生香。眼前點點思親淚,欲試魚生未忍嘗。」使多少人灑下思鄉思親行行熱淚。
4. 雙鯉。鯉魚代指書信,這個典故出自漢樂府詩《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再有古時人們多以鯉魚形狀的函套藏書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詩文中以鯉魚代指書信。如:宋人晏幾道《蝶戀花》詞:「蝶去鶯飛無處問,隔水高樓,望斷雙魚信。」清人宋琬《喜周華岑見過》:「不見伊人久,曾貽雙鯉魚。」
此外,還有行為類意象,如「搗衣」,也表達對親人的牽掛。月下搗衣,風送砧聲這種境界,不僅思婦傷情,也最易觸動遊子的情懷,因此搗衣意象也是思鄉主題的傳統意象之一。如唐代李白《子夜吳歌》之三:「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三、愁苦類意象(或表達憂愁、悲傷心情,或渲染凄冷、悲涼氣氛)
1. 梧桐。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是凄涼悲傷的象徵。如宋代李清照《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元人徐再思《雙調水仙子·夜雨》:「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後。」都以梧桐葉落來寫凄苦愁思。
2. 芭蕉。在詩文中常與孤獨憂愁特別是離情別緒相聯系。宋詞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兒》:「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捲有舍情。」把傷心、愁悶一古腦兒傾吐出來。
3. 流水。水在我國古代詩歌里和綿綿的愁絲連在一起,多傳達人生苦短、命運無常的感傷與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謝■樓餞別校書叔雲》:「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劉禹錫《竹枝詞》:「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李煜《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宋代歐陽修《踏莎行》:「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秦觀《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
4. 猿猴。古詩詞中常常藉助於猿啼表達一種悲傷的感情。如: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酈道元《水經注·江水》中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唐代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趙嘏《憶山陽》:「可憐時節堪歸去,花落猿啼又一年。」
5. 杜鵑鳥。古代神話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林,死後靈魂化為杜鵑鳥,暮春啼苦,至於口中流血,其聲哀怨凄悲,動人肺腑。於是古詩中的杜鵑就成為凄涼、哀傷的象徵。唐代李白《蜀道難》:「又聞子歸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宋代秦觀《踏莎行》:「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等等,都以杜鵑鳥的哀鳴,來表達哀怨、凄涼或思歸的情思。
另外,斜陽(夕陽、落日),也多傳達凄涼失落、蒼茫沉鬱之情。如唐代李商隱《樂游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王維《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征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
四、抒懷類意象(或托物顯示高潔的品質,或抒發感慨)
1. 菊花。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有人稱贊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清高的氣質。屈原《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詩人以飲露餐花寄託他那玉潔冰清、超凡脫俗的品質。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寫了很多詠菊詩,將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與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聯系在一起,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宋人鄭思肖《寒菊》中「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墮北風中」,宋人范成大《重陽後菊花二首》中「寂寞東籬濕露華,依前金靨照泥沙」等詩句,都借菊花來寄寓詩人的精神品質。毛澤東《採桑子· 重陽》里有「戰地黃花分外香」句,把菊花置於一個戰爭環境,「分外香」三個字凸現了毛澤東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2. 梅花。梅花在嚴寒中最先開放,然後引出爛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傲雪、堅強、不屈不撓的品格,受到了詩人的敬仰與贊頌。宋人陳亮《梅花》:「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後香。」詩人抓住梅花最先開放的特點,寫出了不怕打擊挫折、敢為天下先的品質,既是詠梅,也是詠自己。王安石《梅花》:「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詩句既寫出了梅花的因風布遠,又含蓄地表現了梅花的純凈潔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藝術效果。陸游的著名詞作《詠梅》:「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借梅花來比喻自己備受摧殘的不幸遭遇和不願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潔的梅花來寫自己不願同流合污的品質,言淺而意深。
3. 松柏。《論語·子罕》中說:「歲寒,然後知松柏後凋也。」作者贊揚松柏的耐寒,來歌頌堅貞不屈的人格,形象鮮明,意境高遠,啟迪了後世文人無盡的詩情畫意。三國人劉楨《贈從弟》:「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詩人以此句勉勵堂弟要像松柏那樣堅貞,在任何情況下保持高潔的品質。唐人李白《贈書侍御黃裳》:「願君學長松,慎勿作桃李。」韋黃裳一向諂媚權貴,李白寫詩規勸他,希望他做一個正直的人。唐人劉禹錫《將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辭李相公》詩中的「後來富貴已凋落,歲寒松柏猶依然」,也以松柏來象徵孤直堅強的品格。
4. 竹。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歷四時而常茂」的品格,贏得古今詩人的喜愛和稱頌。白居易《養竹記》中,以竹喻人生,曉以樹德修身處世之道:「竹似賢,何哉?竹本固,固以樹德,君子見其本,則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見其性,則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體道;君子見其心,則思應用虛者。竹節貞,貞以立志;君子見其節,則思砥礪名行,夷險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樹為庭實焉。」張九齡的《和黃門盧侍御詠竹》詩言簡意賅地贊美道:「高節人相重,虛心世所知。」蘇軾的《於潛僧綠筠軒》有詠竹名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將竹視為名士風度的最高標識。鄭板橋一生詠竹畫竹,留下了很多詠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贊美了立於岩石之中的翠竹堅定頑強、不屈不撓的風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稟性。
5. 黍離。「黍離」常用來表示對國家今盛昔衰的痛惜傷感之情。典出《詩經·王風·黍離》。舊說周平王東遷以後,周大夫經過西周古都,悲嘆宮廷宗廟毀壞,長滿禾黍,就作了《黍離》這首詩寄託悲思。後世遂以「黍離」之思用作昔盛今衰等亡國之悲。如姜夔《揚州慢》中有:「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6. 冰雪、草木。古代詩歌中,常以冰雪的晶瑩比喻心志的忠貞、品格的高尚;以草木繁盛反襯荒涼,以抒發盛衰興亡的感慨。如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以「冰心在玉壺」比喻個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張孝祥《念奴嬌》中的名句:「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表明自己的襟懷坦白和光明磊落。草木類的例子更多,如:姜夔《揚州慢》:「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春風十里,十分繁華的揚州路,如今長滿了青青薺麥,一片荒涼了。杜甫《蜀相》:「階前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一代賢相及其業績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綠石階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黃鸝白白發出這婉轉美妙的叫聲,詩人慨嘆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五、愛情類意象(用以表達愛戀、相思之情)
1. 紅豆。傳說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邊疆,哭於樹下而死,化為紅豆,於是紅豆又稱「相思子」,常用以象徵愛情或相思。如王維《相思》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詩人借生於南國的紅豆,抒發了對友人的眷念之情。
2. 蓮。與「憐」音同,所以古詩中有不少寫蓮的詩句,藉以表達愛情。如南朝樂府《西洲曲》:「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採用諧音雙關的修辭,表達了一個女子對所愛的男子的深長思念和愛情的純潔。
3. 連理枝、比翼鳥。連理枝,指根和枝交錯在一起的兩棵樹;比翼鳥,傳說中的一種鳥,雌雄老在一起飛,古典詩歌里用作恩愛夫妻的比喻。白居易的《長恨歌》:「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六、戰爭類意象(或表達對戰爭的厭惡,或表達對和平的嚮往)
1. 投筆。《後漢書》載:班超家境貧寒,靠為官府抄寫文書來生活。他曾投筆感嘆,要效法傅介子、張騫立功邊境,取爵封侯。後來「投筆」就指棄文從武。如辛棄疾《水調歌頭》:「莫學班超投筆,縱得封侯萬里,憔悴老邊州。」
2. 長城。《南史·檀道濟傳》記載,檀道濟是南朝宋的大將,權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後來宋文帝借機殺他時,檀道濟大怒道:「乃壞汝萬里長城!」很顯然是指宋文帝殺害將領,瓦解自己的軍隊。後來就用「萬里長城」指守邊的將領。如陸游的《書憤》:「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3. 樓蘭。《漢書》載,樓蘭國王貪財,多次殺害前往西域的漢使。後來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計斬樓蘭王,為國立功。以後詩人就常用「樓蘭」代指邊境之敵,用「破(斬)樓蘭」指建功立業。如王昌齡《從軍行》:「青海長雲暗雪山,疆域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4. 柳營。指軍營。《史記·絳侯周勃世家》記載:漢文帝時,漢軍分扎霸上、棘門、細柳以備匈奴,細柳營主將為周亞夫。周亞夫細柳軍營紀律嚴明,軍容整齊,連文帝及隨從也得經周亞夫許可,才可入營,文帝極為贊賞周亞夫治軍有方。後代多以「柳營」稱紀律嚴明的軍營。
5. 請纓。漢武帝派年輕的近臣終軍到南越勸說南越王朝。終軍說:「請給一根長纓,我一定把南越王抓來。」後以其喻殺敵報國。岳飛《滿江紅·遙望中原》:「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6. 羌笛。唐代邊塞詩中經常提到,如王之渙《涼州曲》:「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軍置酒宴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范仲淹《漁家傲》:「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羌笛發出的凄切之音,常讓征夫愴然淚下。
七、閑適類意象(或表達清閑恬淡的心情,或表達對隱居生活的嚮往)
1. 五柳。陶淵明《五柳先生傳》載:宅邊有五柳樹,因以號為焉。後來「五柳」就成了隱者的代稱。如王維的《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負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2. 東籬。陶淵明《飲酒》:「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後來多用「東籬」表現辭官歸隱後的田園生活或嫻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陰》:「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3. 三徑。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有「三徑就荒,松菊猶存」的句子,後來「三徑」就用來指代隱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的《欲與元八卜鄰先有是贈》:「明月好同三徑夜,綠楊宜作兩家春。」
以上介紹的只是意象的最常見寓意。其實,不少意象是有著豐富多樣的寓意。如:蟬,古人以為蟬餐風飲露,是高潔的象徵,常以蟬的高潔表現自己品行的高潔。如駱賓王《在獄詠蟬》的「無人信高潔」,李商隱《蟬》的「本以高難飽」「我亦舉家清」,王沂孫《齊天樂》的「甚獨抱清高,頓成凄楚」,虞世南《蟬》的「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他們都是用蟬喻指高潔的人品。而寒蟬則是悲涼的同義詞。宋人柳永《雨霖鈴》開篇是「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還未直接描寫別離,「凄凄慘慘戚戚」之感已充塞讀者心中,釀造了一種足以觸動離愁別緒的氣氛。三國人曹植的 「寒蟬鳴我側」(《贈白馬王彪》)詩句也表達同樣的情思。
② 中國古代歷史典故
傳說在天地還沒有開辟以前,宇宙就像是一個大雞蛋一樣混沌一團。沒有東南西北,也沒有前後左右。就在這樣的世界中,誕生了一位偉大的英雄,他的名字叫盤古。
巨人盤古在這個「大雞蛋」中一直酣睡了約18000年後醒來,發現周圍一團黑暗,當他睜開朦朧的睡眼時,眼前除了黑暗還是黑暗。他想伸展一下筋骨,但「雞蛋」緊緊包裹著身子,他感到渾身燥熱不堪,呼吸非常困難。天哪!這該死的地方!
盤古不能想像可以在這種環境中忍辱地生存下去。他火冒三丈,勃然大怒,於是他拔下自己一顆牙齒,把它變成威力巨大的神斧,掄起來用力向周圍劈砍。
「嘩啦啦啦……」一陣巨響過後,「雞蛋」中一股清新的氣體散發開來,飄飄揚揚升到高處,變成天空;另外一些渾濁的東西緩緩下沉,變成大地。從此,混沌不分的宇宙一變而為天和地,不再是漆黑一片。人置身其中,只覺得神清氣爽。
天空高遠,大地遼闊。但盤古沒有被勝利沖昏頭腦,他擔心天地會重新合在一起,於是叉開雙腳,穩穩地踩在地上,高高昂起頭顱,頂住天空,然後施展法術,身體在一天之內變化九次。每當盤古的身體長高一尺,天空就隨之增高一尺,大地也增厚一尺;每當盤古的身體長高一丈,天空就隨之增高一丈,大地也增厚一丈。
經過一萬八千多年的努力,盤古變成一位頂天立地的巨人,而天空也升得高不可及,大地也變得厚實無比。天越來越高,地越來越厚,盤古的身體長得有90000里那麼長了。
盤古仍不罷休,繼續施展法術,不知又過了多少年,天終於不能再高了,地也不能再厚了。
這時,盤古已耗盡全身力氣,他緩緩睜開雙眼,滿懷深情地望瞭望自己親手開辟的天地。
啊!太偉大了,自己竟然創造出這樣一個嶄新的世界!從此,天地間的萬物再也不會生活在黑暗中了。
盤古長長地吐出一口氣,慢慢地躺在地上,閉上沉重的眼皮,與世長辭了。
偉大的英雄死了,但他的遺體並沒有消失:
盤古臨死前,他嘴裡呼出的氣變成了春風和天空的雲霧;聲音變成了天空的雷霆;盤古的左眼變成太陽,照耀大地;右眼變成浩潔的月亮,給夜晚帶來光明;千萬縷頭發變成顆顆星星,點綴美麗的夜空;鮮血變成江河湖海,奔騰不息;肌肉變成千里沃野,供萬物生存;骨骼變成樹木花草,供人們欣賞;筋脈變成了道路;牙齒變成石頭和金屬,供人們使用;精髓變成明亮的珍珠,供人們收藏;汗水變成雨露,滋潤禾苗;呼出的空氣變成輕風和白雲,匯成美麗的人間風光;盤古倒下時,他的頭化作了東岳泰山(在山東),他的腳化作了西嶽華山(在陝西),他的左臂化作南嶽衡山(在湖南),他的右臂化作北嶽恆山(在山西),他的腹部化作了中嶽嵩山(在河南)。傳說盤古的精靈魂魄也在他死後變成了人類。所以,都說人類是世上的萬物之靈。
盤古生前完成開天闢地的偉大業績,死後永遠留給後人無窮無盡的寶藏,成為中華民族崇拜的英雄。
目前,另有網路小說,名為《盤古開天》,作者為戰龍。
③ 「龍陽」、「餘桃」、「斷袖」等典故的來源
龍陽:龍陽君是中國正史上第一個有記載的同性戀,生活在公元前243年前後的年間,是魏安釐王的男寵,像美女一樣婉轉媚人,得寵於魏王,後宮美女在他面前都黯然失色。魏安釐王對於龍陽君的特寵也使得龍陽之癖也成了同性戀的代名詞。
(3)紹陽的典故擴展閱讀:三個詞都是形容同性之戀。同性戀,又稱同性愛,是性取向之一,是指只對同性產生愛情和性慾的人,具有這種性取向的個體被稱之為同性戀者。在人類以外的其他動物中,也普遍存在同性性行為,但這與基於高級情感的人類同性戀不可同日而語,這也是人類多元化發展的一種具體表現。
④ 採薇是什麼典故
是伯夷叔齊的典故,伯夷叔齊是商代小國孤竹國的公子,他們在周武王建專立周朝後屬決定不吃周朝的糧食,在首陽山上採摘薇菜充飢,最後餓死在首陽山。
魯迅《故事新編》里的《採薇》:創作於1935年12月,故事取材於商末周初的伯夷叔齊二人不食周粟的故事。
小說《採薇》中的主人公叔齊和伯夷很明顯是以他們為原型,不過魯迅把他們用在小說中不是取他們的骨氣,而是用他們的不知變通來諷刺世人,他們認為周攻入商滅了紂王是改了文王的規矩,便決定不吃周家的糧食而去山上採薇草吃,最後知道薇草也是周朝的,便也不吃,直至餓死。
(4)紹陽的典故擴展閱讀:
採薇的思想:
《採薇》體現了魯迅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對古代忠臣形象的全新價值判斷.通過對歷史人物伯夷與叔齊的「故事新編」,魯迅對「骨氣」、「忠誠」的定義進行了個性化的詮釋.魯迅用自己的懷疑、否定的眼光剝落了伯夷、叔齊神聖的外衣,還原了他們精神的無價值.魯迅在這篇作品中直指中國國民性弱點的又一實質:善於轉化矛盾,以求自保;避重趨輕,苟且偷生。
⑤ 琅琊榜中出現的歷史典故
文章出處見水印
1、何為江左
麒麟才子梅長蘇,江湖人稱「江左梅郎」。於是問題來了,江左在哪裡呢?江左就是現在的淘寶包郵區,大致范圍包括皖南、蘇南、上海、浙江、贛東北,古稱江東。
▲《琅琊榜》中,梅長蘇行揖禮
揖禮:在胸前抱手,輕於抱拳,重於拱手。略躬身或不躬身。用於日常行禮,敬長上,同學朋友互敬。
附手禮:雙手附胸腹間,上手男左女右。行大禮前站直。表示誠意正心。
《琅琊榜》把一部偶像劇當作歷史正劇來拍,細節之處一定做了不少功課,劇中有意思的地方還有很多,一邊看劇,再一邊發掘吧。
⑥ 古代男寵都有哪些典故
篇一:歷史上最有名的同性戀皇帝
歷史上最有名的同性戀皇帝
漢室四百年的歷史長河中,高皇帝劉邦的後人們上演了一幕幕光怪陸離的鬧劇,「爭儲奪嫡」,「聲色犬馬」應有盡有。後世文人曹雪芹曾有過這樣的評論:「臟唐臭漢」。眾所周知,漢朝是中國歷史上比較強盛的一個朝代,何以在曹雪芹口中就成了「臭漢」了呢?想必與一位皇帝的行為脫不了干係,他就是漢哀帝劉欣。
說到哀帝劉欣最值得一提的,便是他的死因。《漢書》中記載說:「即位痿痹,末年浸劇,饗國不永,哀哉!」意思是說,年近25歲就一命嗚呼的哀帝,得的是筋肉萎縮、偏枯的「痿痹」之症,而且是在即位之初就患上了,爾後越來越嚴重,才導致他成為「饗國不永」的「漢哀帝」。
《漢書》還說他「雅性不好聲色」,這兒的「色」,大概是指女色吧。不好女色的皇帝,實在太難得了,簡直就如同後世傳說中的關雲長,是一個堂堂正正的偉丈夫了!不過且慢,哀帝雖然不好女色,卻極好男色,而且「好」到無以復加的程度!這個男色就是董賢。
董賢其實在當時的朝廷里,本來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如果不是因為一次偶然事件,估計一輩子都沒有機會和皇帝打個照面。不過,歷史就是這樣,總是有無數個變數,讓人無法不相信「緣分」與「命運」。
其實,一開始哀帝也算是個有志青年,他真的是從心底里想把這個國家經營起來,這從他的生活起居上就能看出來。哀帝是個十分節儉的人,這放在普通人身上可能沒什麼,不過對於一個想花多少錢就能花多少錢的皇帝來說,絕對算是個美德。不僅如此,哀帝即位之初,實行了多個貌似很有效力的新政,比如強化皇權、確定禮制、限定田畝等。
不過,這些美好的設想最終成了一種擺設,均告破產,其中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不過,哀帝自身性格軟弱是一個主要的因素。就這樣,他不慍不火地治理了國家三年之後,一個美男子的闖入
使他的政治生涯開始倒車。
雖然董賢一直在太子府上公幹,不過由於像他那樣的小職員人數眾多,才氣和出身平凡的他,並沒有被劉欣注意到。然而,在一次典禮儀式上,董賢的命運發生了重大改變。他只是輕輕一回頭,便恰好讓坐在高台上的哀帝看見了,這一看不要緊,哀帝半天回不過神來,心想:「世間竟有如此『美貌』的男子,就是後宮粉黛也難與其媲美!」
於是,他悄悄打聽了一下,記下了這個叫做董賢的郎官。又有一次,輪到董賢傳報時辰,哀帝從殿中看見董賢後,又一次被「驚艷」。這一次,他再也不能讓自己錯過機會,隨即將董賢召入殿中,讓其坐到自己腿上,與之促膝而談,並當下授董賢黃門郎的官職,讓他隨侍左右。
自此,董賢開始了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別樣生活。
要說這董賢天生就是「同性戀」的胚子,他生就一種女性的柔媚,低眉順眼,搔首弄姿,引得哀帝慾火中燒,居然讓他侍寢。此後,董賢一月三遷,升任駙馬都尉侍中,出則與哀帝同驂乘,入則共床榻。董賢穿著霧一般輕逸的衣衫,像蟬翼飄飄若飛。哀帝與董賢常常一同沐浴,董賢在池水之中供奉丹葯,邀寵獻媚。
不可否認,哀帝真的是對這名男子動了真情,這種愛估計比一般男女之愛有過之而無不及。能說明這一情況的就是那個著名的典故「斷袖」事件。
有一日,董賢與哀帝同眠共枕。董賢夢酣,頭部不自覺地枕到了哀帝的衣袖上。哀帝醒後打算起身,不過董賢尚在夢中,哀帝實在不忍心打攪了「心愛之人」的好夢,便命人用刀將自己的衣袖割斷。從此,在「龍陽之好」以外,人們又為形容古今人物的同性之戀找到了一個雅稱——「斷袖之癖」,或者直稱為「斷袖」。
不僅如此,哀帝對董賢的寵愛已經超越了一切。董賢得到了許多以前在夢里都不敢奢望的東西。在僅僅一個月的時間里,哀帝賞賜給他的錢財就高達億萬。哀帝還專門命人為董賢修建豪華奢麗的住宅,土木工程採用當時最先進、最高檔的水準。這個宅子分為前殿、後殿,高大的殿門連綿不絕,軒闌、殿柱上甚至包裹以綾羅綢緞,規模和華麗的程度絲毫不遜色於皇宮。當時,地方郡國、塞外蠻夷都要定期向朝廷貢獻珍寶、美食和服飾,朝廷將這些貢品分為不同的檔次,高檔用於天子享受,
中低檔用於賞賜臣屬。不過,董賢在哀帝心目中的地位可是無人能比的,哀帝對他的寵愛甚至超過了對自己的關愛。結果,那些高檔的貢品往往都被賞賜給了董賢,而天子則樂於享用中低檔的貢品。
漢哀帝甚至設想,自己在死後依舊能與董賢長相廝守。他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在修建陵寢時,他命人在自己的陵墓旁邊為這位「摯愛」修建了冢塋,其規模宏偉,墓道寬闊,墓室巨大;墓外是數里長的祭祀專用大道,大道上的門闕、屏風高大靡麗;與冢塋配套的葬具更是令人瞠目,哀帝命人按照天子和諸侯王的喪葬等級為董賢特製了棺槨和金縷玉衣,這在劉氏的朝堂中實為一個不可思議的舉動。
估計所有人都會有這樣的感慨,哀帝是世界上最好的男人,因為他真正做到了死了也要愛。好景不長,一向身體欠佳的哀帝,在25歲那年終於「因公殉職」在了自己的龍塌上。自知時日無多的他,對人世間最留戀和放心不下的居然不是劉氏江山,而是自己的「愛人」董賢。在一次大宴群臣中,微有醉意的哀帝竟然說:「我有意效法堯禪位給舜的典故,你們認為如何啊?」臣僚們都明白,天子的話里流露著將來某一天禪位給董賢的意思。雖然此時並沒有被實施,但足以見哀帝對董賢的寵愛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處於如此境地的董賢萬萬沒想到,很快他的靠山和「愛人」就要離他遠去了。以後等待他的是何種命運,他自己不知道,哀帝也無能為力,因為他管得了身前,管不了身後。元壽二年(前1年)六月,漢哀帝病死。因為他的早逝,沒有多少政治頭腦的太皇太後王政君讓她們老王家的王莽出來掌管國家。王莽抓住朝中對董賢的普遍不滿,先是取消董賢在皇宮的居住權,把他們一家攆了出去。然後又罷免了他的大司馬一職。董賢知道大難臨頭,就在當天和妻子一起自殺,也算是為疼愛自己的漢哀帝殉情。
漢哀帝成了西漢王朝實際上的亡國之君,在他在位的短短七年中,政治斗爭風雲詭異,他的死終於使西漢王朝的滅亡成為不可避免。
篇二:同性戀典故
同性戀
龍陽之好
古人把男同性戀稱為斷袖之癖或龍陽之好或斷袖之好。這是兩個比較著名的中國同性戀故事。(原指男子的同性戀行為。現男女不限。)
《戰國策·魏策》中,「對曰:『四海之內,美人亦甚多矣,聞臣之得幸於王也,必褰裳而趨王。臣亦猶曩臣之前所得魚也,臣亦將棄矣,臣安能無涕出乎?』」
魏王與龍陽君為同性戀者,同床共枕,甚為寵愛。一日,魏王與龍陽君同船釣魚,龍陽君釣得十幾條魚,竟然涕下,魏王驚問其故,龍陽君謂初釣得一魚甚喜,後釣得益大,便將小魚丟棄。由此思己,四海之內,美人頗多,恐魏王愛其他美人,必將棄己,所以涕下。魏王為絕其憂,下令舉國禁論美人,違禁者滿門抄斬,以表其愛龍陽君。亦作「龍陽之興」。
斷袖之癖
典出《漢書·佞幸傳第·六十三》:「常與上卧起。嘗晝寢,偏藉上袖,上欲起,賢未覺,不欲動賢,乃斷袖而起。」 古人對同性戀的代稱,或者說「隱語」。 亦作「斷褏(xiù古同「袖」)」。
西漢建平二年,有一天,漢哀帝下朝回宮,看到殿前(來自:www.Zw2.cn 愛 作文 網)站著一個人,正在傳漏報時,哀帝隨口問:「那不是舍人董賢嗎?」那人忙叩頭道:「正是小臣董賢。」董賢是御史董恭的兒子,在漢哀帝劉欣還是太子時曾當過太子舍人。就是這一瞥,哀帝忽然發現,幾年不見,董賢越長越俊俏了,比六宮粉黛還要漂亮,他不禁大為喜愛,命他隨身侍從。從此對他日益寵愛,同車而乘,同榻而眠。董賢不僅長得像美女,言談舉止也十足地像女人,「性柔和」、「善為媚」。哀帝對董賢的愛之深,可用一個例子來說:據說,一天哀帝早晨醒來,見董賢還睡著,哀帝欲將衣袖掣回,卻又不忍驚動董賢。可是衣袖被董賢的身體壓住,不能取出,待要仍然睡下,自己又有事不能待他醒來,一時性急,哀帝竟從床頭拔出佩刀,將衣袖割斷,然後悄悄出去。所以後人把寵愛男色,稱作「斷袖癖」。當時宮女都加以效仿而割斷一隻衣袖。待董賢醒來,見身下壓著哀帝的斷袖,也感到哀帝的深情,從此越發柔媚,須臾不離帝側。後人將同性戀稱為「斷袖之癖」,便是源出於此。(「未曾悔,斷袖恩」 說的是漢哀帝劉欣和寵臣董賢的故事 兩人同床而寢,早晨,劉欣起來上早朝 發現自己的一隻衣袖被董賢壓住,為了不打攪董賢的美夢, 漢哀帝拔出自己的佩劍割斷了自己的衣袖!這就是「斷袖之僻」的由來,後人用斷袖之僻形容兩個男子之間的愛戀。這是由真實的歷史而來的,可是兩人都是早逝,劉欣26歲駕崩,在位僅六年,他原本欲傳位於董賢, 可是王太後在他死後將帝位傳於自己的侄子王莽,而董賢於哀帝死後第二天在家中自縊,時年22歲。哀帝還為董賢建造了一棟與皇宮類似的宮殿,並將御用品中最好的送給董賢,自己則用次品。他為了與戀人生生世世在一起,還為董賢在自己的陵墓旁邊修了一座冢塋。《漢書?董賢傳》載,哀帝還曾開玩笑地對董賢說:「吾欲法堯禪舜,何如?」嚇得大臣們目瞪口呆。哀帝死後不到10年,王莽就篡位建立了新朝。)
還有孌童也是同性之戀,不過是比較變態的同性戀,沒有感情可言。 外國的同性戀也不少,查看《羅馬十二帝王傳》,其中有相關的記載。 分桃
分桃,也稱餘桃和玻璃、斷袖、斷背的意思都差不多,指的是男同性戀。斷背是後來出現的詞語,沒有分桃/斷袖/龍陽那麼有中國文化韻味。
原文出處《韓非子·說難》:
彌子名瑕,衛之嬖(bì寵幸:~愛。便~。~幸。~人。)大夫也。彌子有寵於衛。衛
(yuè古代的一種酷刑,把腳砍掉:「昔卞和獻寶,楚王~之」。)。彌
子之母病,其人有夜告之,彌子轎駕君車出,靈公聞而賢之曰:「孝哉!為母之故犯刖罪。」異日,與靈公游於果園,食桃而甘,以其餘鮮靈公。靈公曰:「愛我忘其口味以啖(dàn[1]吃或給人吃:~飯。~以肉食。)寡人。」及彌子瑕色衰而愛弛,得罪於君,君曰:「是嘗轎駕吾車,又嘗食我以餘桃者。」
釋義:
彌子,名瑕是衛國的嬖大夫。彌子瑕在衛靈公前很得寵。衛國的法律,私自駕國君車子的要處以斷足的酷刑。彌子瑕母親病了,有人乘空隙連夜去告訴彌子瑕,彌子瑕假傳命令駕著國君的車子出去了。國君聽說了認為他很賢德,說:「好孝順呀!為了母親的原故,忘了他犯了斷足的酷刑了。」另一天,(彌子瑕)同國君一起在桃園遊玩,他吃到一個很甜的桃子,便把這個沒吃完的桃子給了國君。國君說:「這是多麼愛我呀!忘記了他已經吃過了(這個桃子),來給我吃。」等到彌子瑕年紀老了,寵愛淡薄了,得罪了國君,國君說:「這個人本來就曾經假傳命令駕駛我的車子,後來又曾經給我吃剩下的桃子。」
篇三:論中國古代同性戀書寫歷史發展
雖然同性戀現象在古代中國始終存在,但與其說它是與異性戀相對的性向選擇,倒不如說它(多數時候)是異性性生活的補充。因為在古代中國,同性戀者中主動方的社會地位、經濟地位一般高於被動方,處於二者權力關系的上峰,對後者有絕對支配權。他們大多具有雙性戀傾向,如皇帝大臣、富商士人等。而被動者多是歌童伶人平民之流,在男子霸權社會中,實際扮演著受強勢男人性壓迫、性侵犯和性交易的角色。現代意義上平等的同性戀在中國古代只佔極少數,中國古代男風究其本質而言實際上是一種「亞異性戀」。
因而自先秦《左傳》、《戰國策》到大漢《史記》、《漢書》以及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典籍中的同性戀記載多是皇親貴胄與男寵嬖臣間的故事,如衛靈公與男寵彌子瑕、漢哀帝和董賢間後世用於指代同性戀的「分桃」「斷袖」的典故,此外還有漢武帝的嬖臣韓嫣、李延年等。在這些作品中,被動方的命運大多是由受寵到顯貴,最後卻只得橫死的下場,他們大多不過是是指控君王荒淫無道的陪襯或對佞臣借君主寵愛干預朝政的警示。
相較於正統史籍,純文學創作里的同性戀書寫則旖旎許多。從《越人歌》和詩經中《狡童》的朦朧情愫到魏晉《世說新語》中對男色之美的不吝贊美,可以得知人們對男性的審美意識已經蘇醒。尤其是在魏晉南北朝那個唯美主義大行其道的時代,人們不僅陶醉於山水、花鳥、田園之美,更傾心於大自然最傑出的的造物——人之美,於是「人物品藻」之風盛行,具體可見於《世說新語》中比比皆是的對名士的儀容評議。以致梁朝全勝之時貴遊子弟「無不熏衣剃面,敷粉施朱,駕長檐車,跟高齒屐,做棋子方褥,憑斑絲隠囊,列器玩於左右,從容出入,望若神仙。」任情率性的時風和對男子審美風氣的流行,為同性間由相互欣賞到相互愛憐提供了絕好的溫床。在梁朝詩人徐陵所編的《玉台新詠》就收錄了許多吟詠孌童之美的艷詩,如阮籍的《詠懷》、張翰的《周小史》等,裡面極近對男色描繪的柔靡之詞,如《詠懷》中出現的後世廣泛用於修飾嬖人的「繁華」一詞等。除了嬖童,士人群體間的同性戀現象也有不少,如南朝詩人庾信就曾因忍受不了同性情人王紹對他的冷淡怒不可遏,當眾羞辱那薄情之人。不過這種男風之好其實並未被當做一種愛情取向認真對待,在時人看來,不過是類似於嗜竹狎梅的君子的雅癖罷了。
由於「自咸寧、太康之後,男寵大興,甚於女色」,魏晉迎來了同性戀書寫的第一個高潮,可是在唐宋兩代卻進入了斷裂期,同性戀現象很少見諸於史料記載和文學作品的描寫。也許是忙於建功立業的大唐士人們不屑於寫,又或是陽剛奮發、恢弘的時代風氣抑制了這些柔靡的愛好,不過我們還是能從浩如煙海的詩山文海中找到同性愛的隱秘蹤跡,如唐代最著名的歌詠孌童的詩歌李賀的《秦宮詩並序》,對人、物、景的情態色彩極近描繪渲染之能事
⑦ 紅軍長征在邵陽的故事
紅軍曾路過邵陽城步,城步由於地處湘桂邊界,先後有兩支紅軍經過這里回。1934年,紅六軍團執行黨中央命答令先行突圍西征。9月8日,紅六軍團所轄十七師、十八師近萬人在軍團長肖克、黨中央代表任弼時、軍團政委王震率領下,從廣西資源翻越湖南界後分二路進行入城步境內。紅六軍團西征過城步,行程150公里,歷時5天。1934年10月,紅一方面軍開始撤離中央革命根據地作戰略大轉移。12月5日,紅一方面軍第一、九軍團從廣西資源出發,到達城步汀坪橫路口一帶宿營。此外,軍委第一縱隊、紅三、五、八軍團部分部隊也經過城步。紅一方面軍長征過城步,行程335公里,歷時7天。時至今日,城步仍保留數十件紅軍革命文物,流傳著許多可歌可泣的紅軍故事。」
⑧ 有關湖南邵陽綏寧縣的故事
綏寧早些年被聯抄合國授予全世界唯一一片沒有污染的土地,一下是綏寧的網路http://ke..com/view/993349.htm
⑨ 不陰不陽的成語典故
【出處】: 清·燕谷老人《續孽海花》第四十四回:「這樣的不陰不陽,教我怎麼好呢?」
【舉例造句】: 他神情不陰又不陽。 ★京劇《沙家浜》第四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