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肉泡的典故
⑴ 有關陝西的傳說故事
史料記載的與不記載的歷史人物,凡在陝西生活,或未生活過但對歷史有影響的人物,都有各種傳說。如:姜子牙、周文王、周武王、司馬遷、漢武帝、曹操、諸葛亮、劉備、孫思邈、黃巢、趙匡胤、包拯、李白成等,民間都有極豐富的各種各樣傳說。如彬縣的《劉邦斬蛇》,敘述劉邦發跡前是個轉貨郎擔的。一天,看見三個娃娃趕一條長蛇,等他趕到,蛇已被娃娃打死,但用身子蜷護著一顆蛇蛋。劉邦救出蛇蛋,放在箱子里保護,後來蛇蛋孕出一條小蛇,數月之後,成了碗口粗的大蛇,劉邦把它放到樹林里求生去了。等劉邦造反時,人馬被一個山口的黃風沙石颳走。後來打聽,始知是大蛇口吐毒火作祟。萬不得已,劉邦才約蛇到平地比武,蛇如約到平地,猛見劉邦是他的恩人,還未回思就被劉邦腰斬三截。可劉邦這一斬,斬出事故來,到漢平帝時,王莽就是蛇頭托生的。因為劉邦曾約蛇到「平地」比武,人家就到平帝時把江山奪了。
其他人物,如諸葛亮、包公、孫思邈等,在民間傳說更多更廣。傳說故事成為教育後代、人際問互相激勵的活教材。
二、名山傳說
陝西地域內名山較多,如華山、太白山、驪山、翠華山、終南山等,都有各種傳說;各縣市的小山、平原,也同樣留有傳說。如華陰市郭守義整理的《華山仙掌》,述說遠古時代,王母娘娘舉辦蟠桃會,吃飽喝足的孫大聖,走到老壽星跟前把他頭頂一摸,老壽星不留心,把葯葫蘆里的半盞玉漿淹下天庭,竟造成人問洪水。鯀治水不成,舜殺了鯀,又命禹治水。這時,玉帝大驚,立即傳令曾參加過顓頊、共工在不周山下大戰時,立過奇功的巨靈神。巨靈神下山,跨過山嶺,走到華山危崖跟前,一腳踩上西峰,迅速跨過三峰,一縮身擠入兩山之間。只見他,左手托著華山石壁,右腳蹬著首陽的山根,使盡全身力氣,如迅雷劈空,頓時天昏地暗,巨石凌空,拋向九天。抬頭看,華山已被推進秦嶺之中,回首望首陽,已在波頭之北。巨靈神大笑一聲去了,可他的手印和足跡,卻留在華山之上,成為山河奇景。
三、江河傳說
陝西境內或過境的江河,有名者如黃河、涇河、渭河、漢江、延河等,都有動人的各種傳說。現在流行較為普遍的,是《鯉魚跳龍門》、《老白龍與曲江池》、《灞河與石樑橋的來歷》等。如涇陽、高陵縣搜集的《魏徵斬涇河老龍王》的傳說,述說唐時,涇河無水,乾旱成災,魏徵扮老農在今陝、甘、寧一帶出訪時,和一龍王變成的青年打賭。魏徵說三日之後有和風細雨,讓農夫備好種子。青年故意作對,改了玉帝聖旨,下了一場惡風暴雨。玉帝查明,知其違旨,神往傳知魏徵親斬龍王。唐王也因此得夢,夢見龍王求救,就設計和魏徵對棋,豈知魏徵下棋身困,趁片刻休息之時,已夢斬涇河龍王。從此,涇河所留龍王後代,執掌水職不敢松怠。
四、寺廟傳說
陝西寺廟較多,除當時因政事、佛教等因果關系修建寺廟外,民間都有各種傳說。這些傳說包括「周至樓觀台」、「仙游寺」、「長安興教寺」、「香積寺」、「藍田水陸庵」、「西安清真大寺」等,小至一些「土地廟」、「菩薩廟」、「葯王洞」等,都有奇妙而有趣的傳說。如彬縣有一則《小佛見大佛》的傳說,述說甘肅涇川有個丈八佛,聽說彬縣有個大佛身高入雲,內心很是不服,就想趕去和他比個高低。誰知趕到大佛跟前一看,自己身高還沒有大佛手指長,羞得坐立不是,只得站著陪立,大佛讓他坐下,他表示願當侍從,從不打坐。從此,彬縣大佛旁總是站著一個丈八佛,直到現在。
五、宮殿傳說
宮殿是古代宮廷建築,民問不得其詳,只能用傳說來描繪、渲染。現今流傳的這類故事,如《阿房宮的傳說》、漢《長樂宮》、《建章宮》、唐《大明宮》、《興慶宮》、《華清官》等,都有傳說故事。有一則《興慶宮的傳說》,述說唐時,西安城南五里,一個隆慶坊南邊,有個民戶,家有一井,武則天時,井水四溢橫流,積成十幾個水池,武則天即頒旨,稱其為「隆慶池」,每年常在「隆慶池」中觀雲氣,常見黃龍出其中,隨之並令民眾修渠灌溉以分水勢,而皇家子弟常年在池上遊船取樂,修「隆慶宮」慶賀。後李隆基登位,避其名諱,才改為「興慶宮」。
六、陵墓傳說
陝西帝王陵墓較多,諸如黃帝陵、秦始皇陵、司馬遷墓、茂陵、武侯墓、昭陵、乾陵、楊貴妃墓等,述說陵墓的傳說風習,遍及城鄉僻壤。有一則《黃帝升天》的傳說,敘說黃帝本是天帝派往人間的神主,他生於山東壽丘,逝於河南荊山。他一生經過五十二次大戰,戰勝了蚩尤八十一弟兄,統一了中華,發明了指南車和文字,制定了樂律和干支紀年。有一次,他叫宮人用銅在荊山下鑄一隻大鼎,說天龍下界要迎他上天。一天,黃帝跨上龍背,還有七十多個臣子、宮女,也隨他爬上龍背,他才冉冉升天。從此,在板橋這個地方留下了他的衣冠冢。
七、土特產傳說
陝西各地流傳的土特產、名優食品傳說較多,在食品方面如「牛肉泡」、「羊肉泡」、「葫蘆頭」、「樊家臘汁肉」、「黃桂柿子餅」、「岐山臊子面」、「秦鎮米麵皮子」、「氽雙脆」、「三皮絲」等方面的傳說;名品有「西鳳酒」、「謝村黃酒」、「黑米」、「手兒參」、「三原蓼花糖」、「咸陽琥珀糖」等方面的傳說。這些傳說,從各個角度反映了秦地民間生活習俗和民風。如有一則華陰市搜集的《杜康賣酒》傳說,述說陝西白水縣有個集賢村,有個杜康老頭,用村頭的甘泉水,釀造一種」千日醉」的瓊漿玉液,他在酒館題詩一首:「一壺黃酒三百兩,一壺燒酒換江山,君子但飲三杯酒,不醉三年不要錢。」一天出門,叮嚀老伴不可讓生人飲酒。結果,劉伶來了,老伴給飲三杯,劉伶回家就醉死了。劉伶老伴哭得死去活來。後來,杜康知道了,就去解酒。到家後,知劉伶已埋,杜康讓挖開墓子,用解酒葯一解,劉伶頓時活了,到杜康家千謝萬謝。從此,「杜康釀酒、劉伶醉酒」之事傳遍鄉里,杜康酒因而馳名各地。又如西安市搜集的一則《葫蘆雞》的傳說,述說唐玄宗時禮部尚書韋陟,有幾個家廚,他讓家廚烹制酥嫩雞。第一個家廚用先煮後炸的方法做雞,韋陟認為肉質太老。將家廚鞭打五十致死;第二個家廚採用先煮後蒸再炸的辦法,雞非常酥嫩,但由於經過三道工序,雞肉脫骨,成為碎塊,韋陟說家廚把肉吃了,也被活活打死;第三個家廚吸取前兩位的教訓,把雞捆紮起來而後烹制。這樣,雞成形,又香醇酥嫩,形似葫蘆,且以此命名。這就是流傳今日的烹制的傳說食品「葫蘆雞」。
⑵ 關於西安食物的歷史故事
羊肉泡饃——大宋皇帝趙匡胤定位絲綢路上的快餐
傳說當年大宋皇帝趙匡胤稱帝前受困於長安,終日過著忍飢挨餓的生活。一日,他窮困到懷里只剩下一個干饃,飢腸轆轆的他,在路過一家買牛羊肉的小店時,掌櫃的見其可憐,遂將他的干饃掰碎後用一勺羊肉湯在火上煮透與之充飢。餓壞了的他狼吞虎咽,感到其味是天下最好吃的美食。
趙匡胤黃袍加身後,一日出巡長安,同文武大臣專程來到這家小店,讓店主再做一碗羊肉泡饃。出了宮的他仍感到其味鮮美無比,於是龍心大悅,當即賞銀百兩。此事很快傳遍長安,羊肉泡從此譽滿古都。
吃羊肉泡,品皇上味道,滋味不一般吧。
絲綢之路。漫漫兮,之修遠。上路的人,為了節約更多的時間趕路,出發前都帶足了餅子,餓時,就地取祡搭灶,現宰牛羊與其中,煎煮之後,泡餅以食,既充飢又抗餓,而且營養能量充足。一路走來,精神倍增且行囊日輕。
羊肉泡,打通了東西交流,譜寫了絲路花雨,有意境吧。
一千多年來,羊肉泡饃已在色、香、味、形等各方面有了很大改進和提高,已成為上至達官顯貴,下至黎民百姓喜品樂享的絕佳美食。不妨你也泡一碗故事品品。
葫蘆頭——葯王孫思邈調味東北軍買單
唐代長安,大醫學家孫思邈曾經住在長安城光德坊。他經常拄著一根龍頭拐杖,上面懸掛著一個葯葫蘆,懸壺濟世。長安城的許多百姓都認得他和他的葯葫蘆。
經孫思邈這一調配,玉腸湯不僅祛了腥,除了膩,而且香飄四溢。再加上葯王的葯葫蘆做幌子,生意一下子火了起來。掌櫃的為了感激孫思邈,索性把玉腸湯改名為「葫蘆頭」。「葫蘆頭」成為西安名吃,的確是有些來頭的吧。孫思邈的住宅旁,有一家小小的飯館。主要經營玉腸湯(以豬腸和豬肚為主料)。可是,生意清淡,孫思邈卻是這里的常客。出診回來,有時候來不及叫家人做飯,就到這便當。掌櫃的從來不收他的錢。有一天,孫思邈在這里吃過飯後,掏出了長長的一串銅錢,放在桌子上說:這一次,你說啥也得收下。掌櫃的把錢塞到孫思邈懷里說:您老人家給窮人治病時,從來也沒收過診金我不收您的錢,一是為了表表我的一點敬意,二是權當代替窮人。付一些診金。第二天,孫思邈又來到飯館,問掌櫃的:為什麼你的玉腸湯賣的不是太好呢?掌櫃長長地嘆了一口氣:顧客都嫌腥味大,油膩啊!孫思邈走進後廚,詢看之後與掌櫃的做了一下交流,然後解下葯葫蘆,向鍋里添置了一些中葯,並向掌櫃的叮囑了一番,臨走時還把葯葫蘆懸掛在店前。
9?18,日軍進犯東北,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迫使張學良將軍退到了西安。東北軍中許多將士因水土不服,拉肚子,感冒,氣喘。一天下午,病號兵關小山,楊大發等人,信步走到西安南院門「春發生」葫蘆頭泡饃館。每個人一大碗。說也奇怪,吃完葫蘆頭頓感精神倍增。回到營地病恙全無。消息一一傳開。
張學良將軍聽說此事後異常高興,他命令軍營里的廚師仿照「葫蘆頭」做膳,並把「葫蘆頭」列為「病號飯」。可是軍營里做出的「葫蘆頭」,既不好吃,也不能治病。後來司令部決定,每天發20個「病號飯」牌子,通知葫蘆頭泡饃館簽單結賬。
部隊買單,老闆樂不可支。從此,「葫蘆頭」可是出了大名。
水晶餅——百姓送給清官的壽禮
傳說宋相寇準為官清廉,辦事公正,深得民心。有一年,寇準從京都汴梁回到老家陝西渭南鄉下探親,正逢五十大壽,鄉黨們送來壽桃、壽面、壽匾表示祝賀,寇準擺壽宴相待。
酒過三巡,忽然手下人捧來個精緻的桐木盒子,寇準打開一看,裡面裝著50個晶瑩透亮如同水晶石一般的點心。在點心上面,還放著一張紅紙,整整齊齊地寫著一首詩:「公有水晶目,又有水晶心,能辨忠與奸,清白不染塵。」落款是渭北老叟。
後來,寇準的家廚也仿照做出了這種點心,寇準據其特點給它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水晶餅」 。從此,水晶餅便成了一道名點和饋贈佳品。
臘汁肉——一段源遠流長感恩戴德的故事
臘汁肉,早在戰國時期就很有了名氣。《周禮》、《齊民要術》都有記載。其最顯著的特點就是用百年老湯來煨煮。其色澤紅潤,氣味芬芳,肉質軟糯,糜而不爛,濃郁醇香,人口即化。素有「肥肉吃了不膩口,瘦肉無渣滿含油」的贊語。而臘汁肉成為一個品牌——「樊記臘汁肉」,卻伴隨著一段源遠流長感恩戴德故事。
相傳,唐朝時期,長安城東有位姓樊的官宦人家,為人正直。那年陝南遭受水災,不少人逃至長安。樊家開倉放糧,救濟難民。一天,樊老爺拜朝回府,行至東門外,看見一個衣衫檻樓的小伙跪在一個屍體旁放聲痛哭。經打問,才知隨母逃難至此,不幸母親身亡,無法安葬。樊老爺十分同情,命家人幫助安葬了老母,並贈銀百兩,讓其謀生。
後來,樊老爺冒犯了朝廷,被削職為民,滿腹怨恨,一病離開了人世。沒過幾年,家產也變賣一空,樊家生活日趨艱難。這時,家人稟告老夫人,柴房內有一棺木,可變賣度日。不料幾個人去抬棺木卻抬不動。樊夫人有些詫異,命人打開察看。原來是滿滿一棺木臘汁肉。香氣四溢,色澤鮮嫩。她讓家人拿一些上街去賣,一時便賣完了。吃到的贊不絕口,沒吃到的感到遺憾。這消息不脛而走,登門買肉的越來越多。樊家就在門口開了門面,生意非常興隆。眼看棺木中的臘汁肉即將賣完,生活又將沒有著落。樊夫人出了個主意:買些鮮肉,用棺木中的肉汁(湯)煮成新的臘汁肉,仍然保持著原味。樊家便長期開起了臘汁肉鋪,名氣也越來越大。時光流逝,歷經滄桑。1925年,樊家後代樊鳳祥父子在西安竹笆市街南端掛起「樊記臘汁肉」的牌子,繼承祖業相傳至今。十年後,小伙經營臘汁肉發了大財。為報樊府之恩,借樊老爺80壽辰之機,用百株花椒樹木料,做成棺木。再從10頭生豬身上剔下500斤精肉,烹製成上等臘汁肉放進棺內,密封後送進樊府。樊老爺壽辰吉日,客人甚多,對棺木沒有在意。由家人抬入後院柴房,一放就是幾年。
食,千年留香之臘汁肉;品,感恩戴德之味道。養人有養心啊!
柿子餅—— 飽含百姓擁軍情意
李自成率軍攻打西安時,路過臨潼,糧食不夠了。老百姓想援軍卻也沒有更多糧食。剛好當地特產的柿子熟了,就想用它來援軍。可熟柿子很軟,不好大量攜帶,且不耐久存。有聰明女子用少量麵粉與柿子醬和在一起,加白糖與雞蛋過油煎成油餅。這就解決了所有的問題也就解決了。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稱王,帶大軍攻打北京。當時正值災荒之年,臨潼百姓就用當地特產的火晶柿子拌麵粉烙成柿面餅,讓士兵們在路上食用。由於這種餅抗飢耐餓,義軍官兵食後,個個精神飽滿,沒用多長時間就拿下了北京城。
就這樣,柿子餅伴隨著它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並成為西安的名品。
岐山臊子面——關懷,期望,騰達,分享的美食
臊子面又稱嫂子面,古時有一個窮書生,父母早亡,只得跟著哥嫂度日。嫂子聰明伶利,賢惠能幹,精於烹調。平時對他極好,常做一種酸湯面給他吃。後來弟弟學有所成,當了大官,衣錦還鄉。有日,邀請同僚到家裡作客,嫂子以面相待,食後,各個贊不絕口。一傳十,十傳百,「嫂子面」便有了名氣。由於「嫂」、「臊」諧音,天長日久,「嫂子面」變成了「臊子面」,一直延續至今。
⑶ 形容羊肉好吃的詩句
形容羊肉好吃的詩句有以下這些:
1、《次韻子由除日見寄》北宋蘇東坡
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
譯文:隴地(甘肅)有熊肉乾,秦地(陝西)最喜歡羊羹(羊肉泡饃),十分美味。
2、《飲兵廚羔羊酒》宋·晁公溯
沙晴草軟羔羊肥,玉肪與酒還相宜。
譯文:天氣晴朗草地柔軟羔羊肉肥,吃著羊肉喝著酒真是絕配。
3、《湖州歌九十八首其七十四》宋汪元量
金盤堆起胡羊肉,御指三千響碧空。
譯文:金色的盤子里盛滿了胡人的羊肉,御指三千響徹整個天空。
4、《和林養正龜符惠詩》宋王邁
大官羊肉非吾羨,一籌藜羹劣可嘗。
譯文:大官們吃的羊肉不能我們能羨慕來的,一碗用藜菜做的羹這種粗劣的食物勉強能夠吃上。
5、《將進酒》唐李白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譯文:我們烹羊宰牛姑且作樂,(今天)一次性痛快地飲三百杯也不為多。
(3)羊肉泡的典故擴展閱讀:
與羊肉有關的知識及典故:
1、明代著名的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載:羊肉能「補中益氣,安心止痛,主治虛勞寒冷」。在寒冷的冬季,多吃羊肉對人體健康有益。
2、元時著名醫家李杲欣賞:羊肉,甘熱,能補血之虛,有形之物也,能補有形肌肉之氣。風味與羊肉同者,皆可補之,故曰補可去弱,人參、羊肉之屬也。
3、在中國歷史上有著名的「一杯羊羹亡國」的典故。《戰國策·中山策》載,中山國國君大宴賓客,司馬子期在座,席間中山君為賓客們分食羊羹,而「羊羹不遍」司馬子期沒得到。
一怒之下司馬子期跑到楚國,勸說楚王伐中山。中山君倉惶逃亡……中山君喟然嘆曰:「召以一杯羊羹亡國」(以一碗羊肉湯造成了一個國家的滅亡)。
⑷ 西安老孫家飯庄的歷史典故
關於牛羊肉泡饃的來歷和傳說,眾說紛紜。據資料記載,羊肉泡的始祖是西周時的『羊羹』,西周文載:「秦人善治羊,秦人善用湯。隋朝謝諷《食飪》里有一款美饌叫『細供沒忽羊羹』,說的就是這種美食」。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有「秦烹惟羊羹」的贊譽之辭。相傳,少年時代的趙匡胤因家境窮困而曾流落長安街頭。有一天,他實在飢餓難熬,便向一家燒餅鋪的店主討餅吃。店主看著他可憐就給了他,然而燒餅又干又硬,無法下咽,他只得又向一家牛肉鋪的店主乞求施捨,好心店主讓他把饃掰碎放在碗中,並澆上一勺正在翻滾的牛肉湯,趙匡胤吃了覺得特別的香。趙匡胤當上了宋朝開國皇帝,在宮里吃著山珍海味,但時間一久也吃膩了,有一天,他突然想起少時吃過的牛肉湯泡饃,於是便穿上便服,帶上侍從又到這家店,品嘗著不斷改進後的色香味更佳、熱氣騰騰的牛羊肉泡饃,大加贊賞,並令侍從取出百兩銀子給了店主,從此牛羊肉泡饃便在全國傳開」(見《上海商報》2002年6月26日《趙匡胤與牛羊肉泡饃》)。
人們普遍認同的一種說法是:唐代清真飲食文化隨著伊斯蘭教的傳播,穆斯林善烹煮牛羊肉,長安地處八百里秦川,該地域盛產小麥,隨著伊斯蘭文明與關中農耕文明的交織碰撞、融合,形成了牛羊肉泡饃,牛羊肉泡饃也因之在西安(唐長安城)發展起來。「清真飲食文化是阿拉伯飲食文化與中國飲食文化經過長期的接納、融匯的結果,演變成自己民族的特色文化」。 西安牛羊肉泡饃的吃法很獨特。一一都要按照客人要求去烹制。飯上桌之後,要向顧客介紹專配的幾種小菜調法和吃法。
1.掰饃:客人入座,,請用餐人把手洗凈,自己用手去掰。而掰出的饃粒,應以包穀豆或蜜蜂頭大小才便於入味,烹飪才能粒粒香。掰饃的的過程中,客人之間可以一邊掰饃,一邊聊天、交流。
2.吃法:分干泡、口湯、單走、水圍城四種吃法,第一種是干泡,它的湯汁都收在了饃里;第二種是口湯,吃完後碗里有一大口鮮湯;第三種叫水圍城,它的湯汁較多,與饃的關系像秀水圍繞錦城;第四種叫單走,它是一邊喝湯吃肉,一邊就著發面燒餅。不管哪一種製法,吃起來都鮮美無比,客人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來進行選擇或更替選擇增加新鮮感。
3.小菜:吃泡饃要配三樣特別的小菜:一是糖蒜,它殺腥去膩;二是辣醬,它刺激食慾;三是香菜,它清香爽口。這三種小菜不僅是吃泡饃必須的調味品,而且富含維生素C,其中的辣醬和香菜還富含胡蘿卜素。
4.食用泡饃的正確方法:應該是「蠶食」:不要亂攪,要就著糖蒜、辣醬和香菜,像蠶吃桑葉一樣,直到吃完,行家把這種吃法叫「蠶食」。
⑸ 三分鍾請講一個陝西故事
您好
三分鍾的陝西故事很多,下面的請參考:
一、歷史人物傳說
史料記載的與不記載的歷史人物,凡在陝西生活,或未生活過但對歷史有影響的人物,都有各種傳說。如:姜子牙、周文王、周武王、司馬遷、漢武帝、曹操、諸葛亮、劉備、孫思邈、黃巢、趙匡胤、包拯、李白成等,民間都有極豐富的各種各樣傳說。如彬縣的《劉邦斬蛇》,敘述劉邦發跡前是個轉貨郎擔的。一天,看見三個娃娃趕一條長蛇,等他趕到,蛇已被娃娃打死,但用身子蜷護著一顆蛇蛋。劉邦救出蛇蛋,放在箱子里保護,後來蛇蛋孕出一條小蛇,數月之後,成了碗口粗的大蛇,劉邦把它放到樹林里求生去了。等劉邦造反時,人馬被一個山口的黃風沙石颳走。後來打聽,始知是大蛇口吐毒火作祟。萬不得已,劉邦才約蛇到平地比武,蛇如約到平地,猛見劉邦是他的恩人,還未回思就被劉邦腰斬三截。可劉邦這一斬,斬出事故來,到漢平帝時,王莽就是蛇頭托生的。因為劉邦曾約蛇到「平地」比武,人家就到平帝時把江山奪了。
其他人物,如諸葛亮、包公、孫思邈等,在民間傳說更多更廣。傳說故事成為教育後代、人際問互相激勵的活教材。
二、名山傳說
陝西地域內名山較多,如華山、太白山、驪山、翠華山、終南山等,都有各種傳說;各縣市的小山、平原,也同樣留有傳說。如華陰市郭守義整理的《華山仙掌》,述說遠古時代,王母娘娘舉辦蟠桃會,吃飽喝足的孫大聖,走到老壽星跟前把他頭頂一摸,老壽星不留心,把葯葫蘆里的半盞玉漿淹下天庭,竟造成人問洪水。鯀治水不成,舜殺了鯀,又命禹治水。這時,玉帝大驚,立即傳令曾參加過顓頊、共工在不周山下大戰時,立過奇功的巨靈神。巨靈神下山,跨過山嶺,走到華山危崖跟前,一腳踩上西峰,迅速跨過三峰,一縮身擠入兩山之間。只見他,左手托著華山石壁,右腳蹬著首陽的山根,使盡全身力氣,如迅雷劈空,頓時天昏地暗,巨石凌空,拋向九天。抬頭看,華山已被推進秦嶺之中,回首望首陽,已在波頭之北。巨靈神大笑一聲去了,可他的手印和足跡,卻留在華山之上,成為山河奇景。
三、江河傳說
陝西境內或過境的江河,有名者如黃河、涇河、渭河、漢江、延河等,都有動人的各種傳說。現在流行較為普遍的,是《鯉魚跳龍門》、《老白龍與曲江池》、《灞河與石樑橋的來歷》等。如涇陽、高陵縣搜集的《魏徵斬涇河老龍王》的傳說,述說唐時,涇河無水,乾旱成災,魏徵扮老農在今陝、甘、寧一帶出訪時,和一龍王變成的青年打賭。魏徵說三日之後有和風細雨,讓農夫備好種子。青年故意作對,改了玉帝聖旨,下了一場惡風暴雨。玉帝查明,知其違旨,神往傳知魏徵親斬龍王。唐王也因此得夢,夢見龍王求救,就設計和魏徵對棋,豈知魏徵下棋身困,趁片刻休息之時,已夢斬涇河龍王。從此,涇河所留龍王後代,執掌水職不敢松怠。
四、寺廟傳說
陝西寺廟較多,除當時因政事、佛教等因果關系修建寺廟外,民間都有各種傳說。這些傳說包括「周至樓觀台」、「仙游寺」、「長安興教寺」、「香積寺」、「藍田水陸庵」、「西安清真大寺」等,小至一些「土地廟」、「菩薩廟」、「葯王洞」等,都有奇妙而有趣的傳說。如彬縣有一則《小佛見大佛》的傳說,述說甘肅涇川有個丈八佛,聽說彬縣有個大佛身高入雲,內心很是不服,就想趕去和他比個高低。誰知趕到大佛跟前一看,自己身高還沒有大佛手指長,羞得坐立不是,只得站著陪立,大佛讓他坐下,他表示願當侍從,從不打坐。從此,彬縣大佛旁總是站著一個丈八佛,直到現在。
五、宮殿傳說
宮殿是古代宮廷建築,民問不得其詳,只能用傳說來描繪、渲染。現今流傳的這類故事,如《阿房宮的傳說》、漢《長樂宮》、《建章宮》、唐《大明宮》、《興慶宮》、《華清官》等,都有傳說故事。有一則《興慶宮的傳說》,述說唐時,西安城南五里,一個隆慶坊南邊,有個民戶,家有一井,武則天時,井水四溢橫流,積成十幾個水池,武則天即頒旨,稱其為「隆慶池」,每年常在「隆慶池」中觀雲氣,常見黃龍出其中,隨之並令民眾修渠灌溉以分水勢,而皇家子弟常年在池上遊船取樂,修「隆慶宮」慶賀。後李隆基登位,避其名諱,才改為「興慶宮」。
六、陵墓傳說
陝西帝王陵墓較多,諸如黃帝陵、秦始皇陵、司馬遷墓、茂陵、武侯墓、昭陵、乾陵、楊貴妃墓等,述說陵墓的傳說風習,遍及城鄉僻壤。有一則《黃帝升天》的傳說,敘說黃帝本是天帝派往人間的神主,他生於山東壽丘,逝於河南荊山。他一生經過五十二次大戰,戰勝了蚩尤八十一弟兄,統一了中華,發明了指南車和文字,制定了樂律和干支紀年。有一次,他叫宮人用銅在荊山下鑄一隻大鼎,說天龍下界要迎他上天。一天,黃帝跨上龍背,還有七十多個臣子、宮女,也隨他爬上龍背,他才冉冉升天。從此,在板橋這個地方留下了他的衣冠冢。
七、土特產傳說
陝西各地流傳的土特產、名優食品傳說較多,在食品方面如「牛肉泡」、「羊肉泡」、「葫蘆頭」、「樊家臘汁肉」、「黃桂柿子餅」、「岐山臊子面」、「秦鎮米麵皮子」、「氽雙脆」、「三皮絲」等方面的傳說;名品有「西鳳酒」、「謝村黃酒」、「黑米」、「手兒參」、「三原蓼花糖」、「咸陽琥珀糖」等方面的傳說。這些傳說,從各個角度反映了秦地民間生活習俗和民風。如有一則華陰市搜集的《杜康賣酒》傳說,述說陝西白水縣有個集賢村,有個杜康老頭,用村頭的甘泉水,釀造一種」千日醉」的瓊漿玉液,他在酒館題詩一首:「一壺黃酒三百兩,一壺燒酒換江山,君子但飲三杯酒,不醉三年不要錢。」一天出門,叮嚀老伴不可讓生人飲酒。結果,劉伶來了,老伴給飲三杯,劉伶回家就醉死了。劉伶老伴哭得死去活來。後來,杜康知道了,就去解酒。到家後,知劉伶已埋,杜康讓挖開墓子,用解酒葯一解,劉伶頓時活了,到杜康家千謝萬謝。從此,「杜康釀酒、劉伶醉酒」之事傳遍鄉里,杜康酒因而馳名各地。又如西安市搜集的一則《葫蘆雞》的傳說,述說唐玄宗時禮部尚書韋陟,有幾個家廚,他讓家廚烹制酥嫩雞。第一個家廚用先煮後炸的方法做雞,韋陟認為肉質太老。將家廚鞭打五十致死;第二個家廚採用先煮後蒸再炸的辦法,雞非常酥嫩,但由於經過三道工序,雞肉脫骨,成為碎塊,韋陟說家廚把肉吃了,也被活活打死;第三個家廚吸取前兩位的教訓,把雞捆紮起來而後烹制。這樣,雞成形,又香醇酥嫩,形似葫蘆,且以此命名。這就是流傳今日的烹制的傳說食品「葫蘆雞」。
⑹ 羊肉泡饃的來歷
傳說1:
相傳在五代末期,趙匡胤千里送京娘後路經長安(今西安),身上只剩下兩塊干饃專,難以下咽。他懇屬求一家羊肉鋪的店主給一碗羊肉湯,順手把饃掰碎泡在湯里,饃也軟,湯也香,異常可口。趙匡胤後來當了宋代開國皇帝,仍念念不忘那一頓美餐,又去那家羊肉鋪,讓人如法炮製。他食後大加贊賞。於是,皇帝吃羊肉泡饃的消息不脛而走,很快風靡整個長安。自此,羊肉泡饃就成了長安的名食。
古時候,販夫走卒、工匠農人,吃不起館子便自帶干糧,只須兩個銅板買碗羊肉湯,把饃一泡,就吃得滿意。這羊肉泡,可以說是下層勞動者的美食。對羊肉泡饃,宋蘇東坡曾有『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的贊美詩句。
傳說2
羊肉泡饃是古城西安的傳統麵食。相傳唐朝的時候有位將軍領軍打仗,被 困在西安郊外,天寒地凍,士兵們又餓又乏,只好宰羊做湯,拿帶的干糧泡湯, 誰知大家吃了胃口大開,身上熱量倍增,士氣大振,打出勝仗,從此這道羊肉泡 饃便傳了開來。泡饃吃了身上舒服又扛時候,所以干力氣活兒的勞動者特喜歡吃 它。西安的泡饃館很多,最有名的是「同盛祥」。
⑺ 西安羊肉泡饃的來歷
據說,五代末年,趙匡胤還未得志時,身無分文,窮困潦倒。一日,在長安(古時-西安)街頭流浪的他,因飢餓難耐,不得已低下男兒頭向一家燒餅鋪討吃。店主看他可憐,就把幾天前剩下的兩個燒餅給了他。可放了幾天的燒餅又干又硬,根本咬不動。這時,他聞到了一股肉香,原來不遠處正有一家肉鋪在煮羊肉。趙匡胤便向店家討了一碗羊肉湯,把干硬的燒餅掰成小塊泡進湯里。沒想到,這碗燒餅吸入了肉湯的香氣,肉湯泡軟了燒餅,一碗"湯泡饃"吃得趙匡胤渾身發熱,飢寒全無,精神大振。
幾年後,趙匡胤得了勢,掌握了兵權,"黃袍加身"做了宋朝的開國皇帝。當了皇帝的趙匡胤,每日山珍海味,日久天長,嘴裡沒了味道。一天,他突然想起了那碗香到心裡暖透全身的"湯泡饃",立即傳旨御廚速速做來。但御廚做了幾次,趙匡胤都覺得不是當年的那個味兒。
一次,趙匡胤外出巡察,行至長安,不知不覺又來到當年流浪的那條街,又聞到了那久違的肉香。這一下,趙匡胤食慾頓起,下了御輦直奔肉鋪,讓店主馬上做一碗"羊肉泡饃"。店家見皇上駕到,又是驚喜,又是惶恐。街上的燒餅鋪已關了門,店家只得讓妻子烙了幾個餅,怕皇帝嫌是死面餅,便把餅子掰得碎碎的,澆上羊肉湯煮了煮,再放上大片牛肉,又在湯內放入了菠菜、粉絲,撒入蔥花,最後又淋上幾滴鮮紅的辣椒油。當熱氣騰騰、香味四溢的羊肉泡饃端到面前時,趙匡胤嘗了一下,立刻找到了當年的感覺,於是,皇上的架子也不端了,在臣子、衛士驚異的注視下大快朵頤。吃完後,趙匡胤全身舒暢,當即賞賜了店家。
一夜之間,皇帝來吃羊肉泡饃的事就在長安城裡傳開了,越來越多的人慕名來嘗美味,店家索性把肉鋪改成羊肉泡饃館,吃的人多了,饃也掰不及了,於是誰吃誰就自己掰,反倒生出許多情趣。
久而久之,羊肉泡饃成了長安人最喜愛的小吃,一直流傳至今。美味的羊肉泡饃不斷地出現在陝西歷史與文學作品中,或許還因佔了皇帝的龍威,因而被譽為"天下第一碗"。成立於1920年的西安同盛祥的羊(牛)肉泡饃的製作技藝還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⑻ 作為地道的西安名吃,羊肉泡饃的背後有什麼「不可告人」的故事
在陝西,提起羊肉泡饃,婦孺皆知。當地人視為美食,久食不厭;外來遊客版莫不爭先品嘗,以飽口權福。
相傳,宋太祖趙匡胤未得志時,生活貧困,浪落長安(今西安市)街頭。一天,身上只剩下兩塊干饃,因丈干硬無法下咽。恰好,路邊有一羊肉鋪正在煮羊肉,他便去懇求給一碗羊肉湯,以便把饃泡軟再吃。店主見他可憐,讓他把饃掰碎,澆給了一勺滾燙的羊肉湯泡了泡。趙匡胤接過泡好的饃,大口吃了起來,吃得他全身發熱,頭上冒汗,飢寒全消。十年後,也就是公元960年,趙匡胤當了北宋的開國皇帝,稱為太祖。一次出巡長安,路經當年那家羊肉鋪,香氣四溢,不禁想起十年前吃羊肉湯泡饃的情景,便令停車,命店主做一碗羊肉湯泡饃。店主一下慌了手腳,店內不賣饃,用什麼泡呢?忙叫妻子馬上烙幾個餅。待餅烙好,店主一看是死(未發酵)面的,又不太熟,害怕皇帝吃了生病,便只好把饃掰得碎碎的,澆上羊肉湯又煮了煮,放上幾大片羊肉,精心配好調料,然後端給皇上。趙匡胤吃後大加贊賞,隨即命隨從賜銀百兩。這事不脛而走,傳遍長安。於是來店吃羊肉湯泡饃的人越來越多,形成長安的獨特風味食品。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曾有「隴饌有熊臘,秦烹惟羊羹」的贊美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