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肉沉子典故

肉沉子典故

發布時間: 2020-12-19 09:31:50

❶ 細看墨雨淋漓處,骨重肉沉這句話的意思

白澤 號稱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雞毛蒜皮;通過去,曉未來(玩笑)。不過能說人言,曾應黃帝所求作鬼神圖鑒(內有萬一千五百二十種)(封神榜?)。絕對神獸中的No.1。 《軒轅本紀》、《抱朴子(極言)》、《瑞應圖》有載。 化蛇 水獸。人面豺身,有翼,蛇行,聲音如叱呼。招大水。(存在象《3×3隻眼》中的MM也有可能) 《山海經(中次二經)》有載。 英招 人面馬身(人頭馬?),有虎紋,生鳥翼(人頭飛馬?),聲音如榴。號稱是替天帝看花園的神,但看起來充其量不過是只神獸而已。 《山海經(西次三經)》有載。 玄蜂 其實就是巨蜂,腹大如壺,蟄人,有毒,能殺人。 《楚辭(招魂)》有載。 青牛 出名主要是作為老子的坐騎。但真正的原形是千年木精(土精成形是玉羊)。 《嵩高記》、《錄異傳》有載。 呲鐵 形狀象水牛,但有巨角,皮毛漆黑,以鐵為食。排泄物利如剛(精煉?提純?),可作兵器。 《神異經(中荒經)》有載。 山臊 山神,人臉猴身,(一手)一足,能說人話,而且會變化,特別喜歡吃蝦蟹。 《神異經(西荒經)》、《國語(魯語下)》、《訴異記》有載。 火鼠 又名火光獸。生活在火山中(非現在通指的火山,乃是燃燒的森林),重百斤(體形應甚大),毛長接近一米,細如絲,見水即。用它的毛就可製成「火烷布」(如果臟了用火一燒就可變干凈)。 《神異經(南荒經)》、《十洲記》有載。 商羊 一足鳥,招大雨。(估計只是能預見天氣) 《說苑(辨物)》有載。 訛獸 別名誕。人面兔身,能說人言。喜歡騙人,言多不真。其肉鮮美,但吃了後也無法說真話了。(利用價值很高,呵呵) 《神異經(西南荒經)》有載。 民鳥(此為一字) 嘴為赤色,身為翠色。可御火。 《山海經(西山經)》有載。 欽原 鳥,形狀象蜂,和鴛鴦差不多大(可能就是一種巨蜂)。蟄獸獸,蟄樹樹枯。(玄蜂升級版?) 《山海經(西次三經)》有載。 鉤蛇 蛇,身長二十米以上,尾部有分叉。捕食時於水中用尾巴鉤岸上動物食之。 《水經注(若水)》有載。 遠飛雞 又名翻明雞、目羽雞。紫色,翅膀下亦有眼睛。日出夕還。(鴿子的異種?) 《洞冥記》有載。 腓腓 有點象狸,白色的尾巴。養之可以解憂愁。(高級寵物?) 《山海經(中山經)》有載。 諸犍 人面豹身,牛耳一目,有長尾,能發巨聲。行走時銜著尾巴,休息時盤著尾巴。 《山海經(北山經)》有載。 混沌 長毛四足,如犬,有腹無五臟。抵觸善人,憑依惡人。(絕對惡靈是也) (另有混沌神之說,另行說明,不歸此處) 《神異經(西荒經)》有載。 應聲蟲 居於人腹。宿主每發聲,腹中便有小聲效之,且會越來越大。以雷丸可治。(腹語?) 《續墨客揮犀》、《隋唐嘉話》有載。 慶忌 又名要離。澤精,人形,大概十幾公分高。黃衣黃帽,乘黃色小車,日馳千里。叫它的名字可使之報信(亦有捉魚之說)。歷史上也有人名(吳王僚子,猛將)、塔名為此。 《管子(水地)》、《太平預覽》有載。 並封 類豬,黑色,前後皆有頭。 Ps:述盪則是左右有頭。 《山海經(海外西經)(大荒西經)》、《周書(王會)》有載。 夫諸 象白鹿,但有四角。招大水。 《山海經(中次三經)》有載。 當康 有牙的小豬狀,因叫聲而得名。可以預見豐年。 《山海經(東次四經)》有載。 山蜘蛛 巨蛛,大如車輪,其絲可止血。 《南部新書》有載。 鳴蛇 大體如蛇,但有四翼,發磐磐之音。見則大旱。 《山海經(中次二經)》有載。 南海蝴蝶 巨型蝴蝶。有人曾捕之,去掉其翅膀和須足,仍有八十斤,極其鮮美。(可惜無人飼養) 《嶺南異物志》有載。 幽(安鳥) 類似有條紋的小猴子,經常發笑。看見人則躺倒(藐視?挑釁?)。因叫聲得名。 《山海經(北山經)》有載。 狸力 豬狀獸,腳後有突起,聲音就像狗叫。應該是有操土之能。 《山海經(南次二經)》有載。 (馬交) 類馬,白身黑尾,頭有一角,利齒,四足為爪,發音如鼓聲。以虎豹為食。一說可御兵。 《山海經(海外北經)(西次四經)》、《管子(小問)》、《周書(王會)》有載。 孰湖 馬身鳥翼,人面蛇尾(與英招類似)。喜歡載人(應該很適合作坐騎)。 《山海經(西次四經)》有載。 媼 似羊非羊,似豬非豬。在地下食人腦,能人言。用柏枝插其頭方可殺之。 《搜神記》、《晉太康地誌》有載。 患 身長數丈,類牛,青眼光耀明亮,四腳於土中,雖在動卻不移開。唯灌酒能消。因為其為憂傷之氣所聚,酒能忘憂,所以可消。 《搜神記》有載。

❷ 劉伶的典故

杜康造酒劉伶醉
某天,劉伶路過杜康酒坊門前,抬頭看見門上有副對聯,寫道: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龍兩盞海底眠,橫批寫著:不醉三年不要錢。
對於一向好酒的劉伶來說,這還了得。於是就進去喝了三碗,結果一回到家就醉了。三年後,劉伶酒醒了,見如此好酒,就喝開了,左一碗,右一碗,一口氣一連喝了一百零八碗。夫人見狀也喝了杜康的酒,於是一起從此長眠。孩子們便和杜康一起,把劉伶夫婦埋進地里,還立下了一個墓碑。上面寫著:劉伶之墓。
轉眼一百多年過去了。這一天,杜康來到了劉伶的墳上,挖開墳墓,推醒了劉伶夫婦,引著他們飄遙踏雲而去。從這以後,杜康就成了酒神,被造酒人供奉為師祖。而劉伶,也變成了品酒大師,所以民間才流傳著這么一句佳話,就是「杜康造酒劉伶醉」。

劉伶醉酒
有一次,他的酒病又發作得很厲害,要求妻子拿酒,他的妻子哭著把剩餘的酒灑在地上,又摔破了酒瓶子,涕泗縱橫地勸他說:「你酒喝得太多了,這不是養生之道,請你一定要戒了吧!」劉伶回答說:「好呀!可是靠我自己的力量是沒法戒酒的,必須在神明前發誓,才能戒得掉。就煩你准備酒肉祭神吧。」他的妻子信以為真,聽從了他的吩咐。於是劉伶把酒肉供在神桌前,跪下來祝告說:「天生劉伶,以酒為名;一飲一斛,五斗解酲。婦人之言,慎不可聽。」說完,取過酒肉,結果又喝得大醉了。

嗜酒如命
竹林七賢里的每一個人都喜歡喝酒,但劉伶卻獨以酒而聞名,可見他的酒量之多。他的喝酒,或許同阮籍一樣,是因為受逼於黑暗的政治,污濁的社會,但他確能沉醉在酒鄉的混沌世界中,不像阮籍、嵇康是充滿著憤懣之心的,阮籍甚至還在酒後吐了血。他喝酒的方式也是極其豪邁的。伴隨著狂飲而來的,自然是行為上的放盪。
他的家庭是很窮困的,但他並不以為意,反而嗜酒如命。
《晉書》本傳記載說,他經常乘鹿車,手裡抱著一壺酒,命僕人提著鋤頭跟在車子的後面跑,並說道:「如果我醉死了,便就地把我埋葬了。」他嗜酒如命,放浪形骸由此可見。
有一次,他喝醉了酒跟鎮上的人吵架,對方生氣地捲起袖子,揮拳就要打他,劉伶卻很鎮定從容地說:「我這像雞肋般細瘦的身體,那有地方可以安放老兄的拳頭。」對方聽了,笑了起來,終於把拳頭放了下來。

縱酒放達
任建威參軍期間,有一次劉伶忽然來了興致,竟然在官邸脫光了衣服一絲不掛地飲酒。有幾個客人來訪,他也不趕緊把衣服穿上,還繼續光著身子喝。客人見他如此不雅,就譏笑他。他卻一本正經地反駁說:「天地就是我的房子,房子就是我的衣褲,你們進我的房子就是鑽到我褲襠里來了,誰讓你們鑽進來的?」

❸ 劉伶醉酒的典故是什麼

劉伶因飲酒過度而導致身體不適,感到異常口渴,就向妻子討酒喝。他妻內子把酒倒掉,容把酒器毀壞,哭著勸道:「你喝酒過量,這不是養生的辦法,必須要把酒戒掉!」劉伶說:「很好。但我不能自己禁,只能向鬼神禱告,自己發誓來戒掉酒癮。你就准備祭祝用的酒肉吧。」妻子說:「我按照你交代的去辦。」於是把酒肉供在神前,請劉伶去禱告發誓。

劉伶跪著說:「天生我劉伶,酒是我的命。一次喝一斛,五斗消酒病。婦人之言辭,千萬不能聽。」說完拿起酒肉就吃喝起來,頹然醉倒了。

拓展資料:

劉伶(生卒年不詳,一說約221年-約300年),字伯倫,沛國(今安徽淮北)人,魏晉時期名士,與阮籍、嵇康、山濤、向秀、王戎和阮咸並稱為「竹林七賢」 。

劉伶嗜酒不羈,被稱為「醉侯」 ,好老莊之學,追求自由逍遙、無為而治。曾在建威將軍王戎幕府下任參軍,因無所作為而罷官。 泰始二(266)年朝廷徵召劉伶再次入朝為官,被劉伶拒絕,後卒。

劉伶現今存世的作品只有《酒德頌》 和《北芒客舍》 。其作品生動的反映了魏晉名士崇尚玄虛、消極頹廢的心態,也表現出對「名教」禮法的蔑視及對自然的嚮往,後世以劉伶為蔑視禮法、縱酒避世的典型。

❹ 三月不知肉味的典故

三月不知肉味是指在三個月內,吃肉都不知味道。形容專心一意,全神貫注,別的事都不放在心上。現亦用以形容清貧,謂三個月沒有吃過肉。

周敬王的大夫萇弘正在自家廳堂里接待客人。說是廳堂,其實很簡陋,四堵土牆頂著一個寬大的茅草棚,地上鋪滿竹席,席上擺放著幾張粗朴的矮腳長方木桌。這位來客不是別人,是魯國大夫孔子。孔子精通詩、書、禮、易,也頗為擅長音樂,但還沒達到精通的程度。他聽說周天子的大夫萇弘,知天文,識氣象,通歷法,尤其精通音律,於是借著代表魯君朝覲天子之機,專門來萇弘家拜訪。 看樣子,寒暄已畢,二人對面席地而坐,各自面前的桌案上放著一杯熱茶,冒著盈盈的水氣。主客都三十五六歲,只是萇弘體貌清峻,幾縷黑須垂掛胸前;孔子卻微微發胖,一部茂密的落腮鬍子。談話逐漸轉入正體,孔子雙手抱拳欠身一拱,謙恭地說:「萇大夫博學多才,孔丘孤陋愚頓,須請教者甚多,然不便過多打擾,今天只就一事,請先生指點迷津。」萇弘略一擺手,笑道:「孔大夫聲名遠播,只是相見恨晚,今既光臨蔽舍,正好向先生求教。若有疑難不決之處,咱們共同研討吧。」孔子說:「丘,喜愛音樂,卻半通不通。韶樂和武樂都很高雅,都流行於諸侯國的宮廷之間,二者的區別在哪裡呢?」萇弘緩緩地說:「據弘愚見,韶樂,乃虞舜太平和諧之樂,曲調優雅宏盛;武樂,乃武王伐紂一統天下之樂,音韻壯闊豪放。就音樂形式來看,二者雖風格不同,都是同樣美好的。」孔子進一步問:「那麼,二者在內容上有什麼差別嗎?」萇弘回答說:「從內容上看,韶樂側重於安泰祥和,禮儀教化;武樂側重於大亂大治,述功正名,這就是二者內容上的根本區別。」孔子恍然大悟地說:「如此看來,武樂,盡美而不盡善;韶樂則盡善盡美啊!」萇弘稱贊道:「孔大夫的結論也是盡善盡美啊!」孔子再三拜謝,辭行回國去了。 第二年孔子出使齊國,齊國是姜太公開建的,是韶樂和武樂的正統流傳之地。正逢齊王舉行盛大的宗廟祭祀,孔子親臨大典,痛快淋漓地聆聽了三天韶樂和武樂的演奏,進一步印證了萇弘的見解。而孔子出於儒家禮儀教化的信念,對韶樂情有獨鍾,終日彈琴演唱,如痴如醉,常常忘形地手舞足蹈。一連三個月,睡夢中也反復吟唱;吃飯時也在揣摩韶樂的音韻,以至於連他一貫喜歡的紅燒肉的味道也品嘗不出來了。

❺ 楚文王受笞刑 的典故原文

這個典故出自《呂氏春秋·直諫》,原文及白話文如下:

荊文王得茹黃之狗,宛路之矰,以畋於雲夢,三月不反;得丹之姬,淫,年不聽朝。葆申曰:『先王卜以臣為葆,吉。今王得茹黃之狗,宛路之矰,畋三月不反;得丹之姬,淫,年不聽朝。王之罪當笞。』王曰:『不穀免衣襁而齒於諸侯,願請變更而無笞。』葆申曰:『臣承先王之令,不敢廢也。王不受笞,是廢先王之令也。臣寧抵罪於王,毋抵罪於先王。』王曰:『敬諾。』引席,王伏。葆申束細荊五十,跪而加之於背,如此者再,謂『王起矣』,王曰:『有笞之名一也。』遂致之。申曰:『臣聞君子恥之,小人痛之。恥之不變,痛之何益?』葆申趣出,自流於淵,請死罪。文王曰:『此不穀之過也。葆申何罪?』王乃變更,召葆申,殺茹黃之狗,析宛路之矰,放丹之姬。後荊國,兼國三十九。令荊國廣大至於此者,葆申之力也極言之功也。(《呂氏春秋·直諫》)

【譯文】

楚文王得到茹黃的狗和宛路的箭,就用它們到雲夢去打獵,三個月都不回來。得到丹地的美女,就沉湎在淫慾中,整整一年不上朝聽政。葆申說:「先王占卜讓我做太保,非常吉利。如今您得到茹黃的狗和宛路的箭,打了三個月的獵都不回來。得到丹地的美女,就沉湎在淫慾中,整整一年也不上朝聽政。您的罪應當受到鞭打。」文王說:「我自從離開襁褓就列位於諸侯,請改變刑罰,不要鞭打我。」葆申說:「我承受先王之命,不敢廢棄。您不接受鞭打,這是不執行先王的命令啊!我寧可獲罪於您,也不獲罪於先王。」文王說:「遵命。」葆申拉過來一張席子,文王趴在上面。葆申把五十根細荊條捆在一起,跪著放在文王背上,再拿起來,這樣做了兩次,然後對文王說:「您起來吧!」文王說:「反正是有了受鞭刑的名,還是真正打我一頓吧!」葆申說:「我聽說,對於君子,要使他內心感到羞恥;對於小人,要使他皮肉覺得疼痛。如果使他感到羞恥都不能改變他,那麼使他皮肉受苦又有什麼用?」葆申說完,急步離開王宮,流亡在淵里,並請求文王治他的死罪。文王說:「這是我的過錯,葆申有什麼罪?」文王於是改正了前過,召回葆申,殺了茹黃的狗,折斷了宛路的箭,放走了丹地的美女,。後來楚國兼並了三十九個國家,使楚國的疆土廣闊到這種程度,這是葆申的力量,是他直言勸諫的功效。

古詩中的典故有哪些

在《黃鶴樓》(崔灝)中
漢陽:今武漢漢陽,與江南岸的黃鶴樓隔江相望。

漢陽樹,泛指在黃鶴樓上所見大江對岸的各種樹木。

鸚鵡洲:本為漢陽西南長江中的一個沙洲,今已與漢陽陸地相連。東漢末年,禰衡在江夏(今武昌)作《鸚鵡賦》,後為黃祖所殺,葬於此洲,故得名。

【作者】:李商隱
【題目】:暮秋獨游曲江
【內容】:
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

【譯文】:
荷葉生時春恨也生了,
荷葉乾枯時秋恨已成,
雖然深深知道只要身在,情也在,
卻只能眺望江邊流水,嗚咽成聲。

【典故】:

李商隱與荷花女

唐詩人李商隱是涇川節度使王茂元的女婿。人稱他是個多情郎,有多首荷詩贈予以上人。世上爭艷,萬紫千紅,為何李商隱如此鍾情於荷花呢?原來,這其中還有一段美麗感傷的愛情故事
相傳李商隱與王小姐相戀結合以前,曾有一戀人,小名叫「荷花」。荷花天生麗質,清秀可人,心地善良淳樸。李商隱年青有為,相貌出眾,才華橫溢。兩人情投意合非常恩愛。在「荷花」的陪讀下,李商隱的才學進步很快,兩人一起渡過了一段幸福甜蜜的時光。就在李商隱快要進京趕考的前一個月。「荷花」突然身染重病,李商隱回天無術,只能日夜在病塌前陪伴「荷花」。隨著病情的加重,一朵嬌艷的「荷花」不幸早早地凋零了。「荷花」的早逝,給詩人帶來了無比沉重的打擊。後來詩人每見到湖塘里的荷花,心中便泛起陣陣憂傷。他自始至終也不能忘記那清秀美麗的「荷花」姑娘。《暮秋獨游曲江》中:「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意思是說荷葉初生時相遇戀人,不久分離,春恨已生。荷葉枯時戀人辭世,秋恨又成。只要身在人世,對伊的情意,地久天長永存。多少惆悵,只有那
流不盡的江水聲。所以,「翠減紅衰愁煞人」是面對荷花,寫緬懷「荷花」的內心悲戚。不論這個傳說真實與否,多情文士李商隱的愛情詩,多與荷花結緣則是勿庸置疑的事實.

燒豬, 北宋詩人蘇軾和佛印和尚友好。一次他寫了一首《戲答佛印》的詩,其中兩句說:「遠公沽酒飲陶潛,佛印燒豬待子瞻。」後來的文學作品常用這個典故來形容兩人之間的真摯交往。元馬致遠《岳陽樓》第一折:「這的是燒豬佛印待東坡。」
殺聲弦中見,《後漢書·蔡邕傳》記載:東漢蔡邕的鄰人請蔡邕喝酒。蔡邕走到鄰家門口,聽見裡面的琴聲帶有殺聲,立即打回。鄰人問他為什麼,他說明原因。彈琴的人說,他彈琴的時候正好看見螳螂在捕蟬,蟬要飛走,他怕螳螂失去一頓美餐,這就是殺聲表現在琴聲里的原因。這個典故表明某些人對自己身處的劣境有所預見而主動地逃避劫難。元·高明《琵琶記·琴訴荷池》:「呀,怎的只見殺聲在弦中見?敢是螳螂來捕蟬?」
散木,《莊子·人間世》記載:相傳古時一棵很大的櫟樹,枝葉能遮蔭上千條牛;樹干有百尺圍。看的人很多,但有一個姓石的匠人不去看。他的徒弟問他為什麼這樣好的木材卻不去看一看。他說,這是散木。做船船會沉,做棺材會很快腐爛,用來做具會壞得快,做門戶會吐脂,做屋柱會蛀,做什麼都不行。散木,比喻無用之材。唐溫庭筠《古意》詩:「莫莫復莫莫,絲蘿緣澗壑。散木無斧斤,纖莖得依託。枝低浴鳥歇,根靜懸泉落。不慮見春遲,空傷致身錯。」
三馬食一槽,《晉書·宣帝紀》記載:東漢末,司馬懿和兒子司馬師、司馬昭掌握曹氏軍政大權,排除異己。當時流傳曹操曾夢見三馬同食一槽的故事,三馬,指司馬氏父子三人;槽,與曹諧音,因此曹操很恨司馬氏。這個典故一般用於指陰謀篡權。宋·歐陽修《答謝景山遺古瓦硯歌》:「得之以此失亦此,誰知三馬食一槽!」
三里霧,《後漢書·張楷傳》記載:漢代的張楷能作五里霧。關西人裴優能作三里霧,自以為不如張楷,去向他學習。張卻不肯見他。見唐李商隱《聖女祠》詩:「無質易迷三里霧,不寒長著五銖衣。」
如煙入抱,晉干寶《搜神記》卷十六記載:相傳春秋時吳王夫差的女兒小玉,同韓重相愛。吳王不許他們成婚,小玉氣結而死。韓重會道術,在她墓前祭奠,使她的魂魄從墳中出來,她把明珠送給韓重。當她的母親上去抱她的時候,她象輕煙一樣,散開不見了。明湯顯祖《牡丹亭·婚走》:「尚穎猜,怕如煙入抱,似影投懷。」
肉陣,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肉陣》記載:唐玄宗時,楊國忠專權,他冬天挑選身體肥胖的婢妾站在他前面遮風,稱為「肉陣」,也稱「肉屏風」,都是指生活豪奢荒淫。清王曇《蘇台留別》詩:「肉陣屏風散似雲,燭圍尚向封家立。」
肉竹,肉,指聲樂。竹,指管樂。見《世說新語·識鑒》劉孝標注引《孟嘉別傳》記載:東晉桓溫問孟嘉,聽音樂絲不如竹,竹不如肉,這是為什麼?孟嘉說,這是逐漸近於自然。「肉竹」後泛指音樂。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西湖主》:「旱雷聒耳,肉竹嘈雜。」
肉鼓吹,鼓吹,古代的一種合奏樂。宋《類說》卷二七引《外史檮杌》記載:五代後蜀官僚李匡遠,性情殘忍,幾乎每天要逮捕人;一天不殺人,一天不舒服。他聽到有人受刑時的慘叫聲,就說:這是一部肉鼓吹。後以喻受刑的罪犯。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折獄》:「堂上肉鼓吹,喧闐旁午。」

❼ 三國演義裡面的著名典故!

重點: 4.5 .8.9.10.11.13.15.24.30

1、髀肉復生(劉備):形容長期清閑,事業毫無成就。
2、後患無窮(劉備):指給將來留下的禍患無窮無盡。
3、如魚得水(劉備與諸葛亮):比喻得到了與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對自己非常合適的環境。
4、三顧茅廬(劉備與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後用來比喻多次專誠拜訪。
5、初出茅廬(諸葛亮):形容剛出來做事,缺乏實際經驗,比較幼稚。
6、虎踞龍盤(諸葛亮):形容南京地勢的雄偉。
7、集思廣益(諸葛亮):指集中眾人的意見,擴大工作的效果。
8、鞠躬盡瘁(諸葛亮):形容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9、空城計(諸葛亮):指一種作戰方法。
10、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11、捉刀(曹操和手下的名將崔琰):指代人寫文章。
12、才佔八斗(曹植):形容學問高,文採好。
13、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學高超,文思敏捷。
14、超群絕倫(關羽):形容高出眾人之上,沒有人能與其相比。
15、一身是膽(趙雲):形容膽量極大。
16、顧曲周郎(吳國都督周瑜):形容欣賞音樂或聽歌、聽戲很內行。
17、巢毀卵破(孔融的兩個兒子):比喻國家或集體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員當然不能倖免。
18、堅壁清野(曹操的謀士荀彧)指餓死、困死敵人的一種作戰方法。
19、如嚼雞肋(楊修)比喻很乏味。
20、老牛舐犢(楊修的父親楊彪):比喻父母愛撫子女。
21、勢如破竹(杜預):比喻軍隊一路連打勝仗,形勢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樣的順利。
22、車載斗量(吳國的中大夫趙咨):形容數量很多並不稀罕。
23、斷頭將軍(巴郡太守嚴顏):形容壯士英勇不屈,寧死不降。
24、吳下阿蒙(吳國名將呂蒙):形容沒有學識的粗人。
25、想當然(孔融):形容沒有事實根據的主觀臆斷。
26、兵貴神速(魏國謀士郭嘉):指用兵貴在神奇而快速。
27、出言不遜(張郃):形容說話不客氣,沒有禮貌。
28、大器晚成(崔琰):形容卓越的人才需要經過長時間的鍛煉才能成器。
29、負重致遠(人稱「鳳雛」的龐統,陸績,顧邵):背著沉重的東西送到遠方。
30、樂不思蜀(劉禪):比喻樂而忘本。

❽ 劉伶的典故 要詳細的

杜康造酒劉伶醉
某天,劉伶路過杜康酒坊門前,抬頭看見門上有副對聯,寫道: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龍兩盞海底眠,橫批寫著:不醉三年不要錢。
對於一向好酒的劉伶來說,這還了得。於是就進去喝了三碗,結果一回到家就醉了。三年後,劉伶酒醒了,見如此好酒,就喝開了,左一碗,右一碗,一口氣一連喝了一百零八碗。夫人見狀也喝了杜康的酒,於是一起從此長眠。孩子們便和杜康一起,把劉伶夫婦埋進地里,還立下了一個墓碑。上面寫著:劉伶之墓。
轉眼一百多年過去了。這一天,杜康來到了劉伶的墳上,挖開墳墓,推醒了劉伶夫婦,引著他們飄遙踏雲而去。從這以後,杜康就成了酒神,被造酒人供奉為師祖。而劉伶,也變成了品酒大師,所以民間才流傳著這么一句佳話,就是「杜康造酒劉伶醉」。

劉伶醉酒,一醉三年
有一次,他的酒病又發作得很厲害,要求妻子拿酒,他的妻子哭著把剩餘的酒灑在地上,又摔破了酒瓶子,涕泗縱橫地勸他說:「你酒喝得太多了,這不是養生之道,請你一定要戒了吧!」劉伶回答說:「好呀!可是靠我自己的力量是沒法戒酒的,必須在神明前發誓,才能戒得掉。就煩你准備酒肉祭神吧。」他的妻子信以為真,聽從了他的吩咐。於是劉伶把酒肉供在神桌前,跪下來祝告說:「天生劉伶,以酒為名;一飲一斛,五斗解酲。婦人之言,慎不可聽。」說完,取過酒肉,結果又喝得大醉了。

嗜酒如命
竹林七賢里的每一個人都喜歡喝酒,但劉伶卻獨以酒而聞名,可見他的酒量之多。他的喝酒,或許同阮籍一樣,是因為受逼於黑暗的政治,污濁的社會,但他確能沉醉在酒鄉的混沌世界中,不像阮籍、嵇康是充滿著憤懣之心的,阮籍甚至還在酒後吐了血。他喝酒的方式也是極其豪邁的。伴隨著狂飲而來的,自然是行為上的放盪。
他的家庭是很窮困的,但他並不以為意,反而嗜酒如命。
《晉書》本傳記載說,他經常乘鹿車,手裡抱著一壺酒,命僕人提著鋤頭跟在車子的後面跑,並說道:「如果我醉死了,便就地把我埋葬了。」他嗜酒如命,放浪形骸由此可見。
有一次,他喝醉了酒跟鎮上的人吵架,對方生氣地捲起袖子,揮拳就要打他,劉伶卻很鎮定從容地說:「我這像雞肋般細瘦的身體,那有地方可以安放老兄的拳頭。」對方聽了,笑了起來,終於把拳頭放了下來。

縱酒放達
任建威參軍期間,有一次劉伶忽然來了興致,竟然在官邸脫光了衣服一絲不掛地飲酒。有幾個客人來訪,他也不趕緊把衣服穿上,還繼續光著身子喝。客人見他如此不雅,就譏笑他。他卻一本正經地反駁說:「天地就是我的房子,房子就是我的衣褲,你們進我的房子就是鑽到我褲襠里來了,誰讓你們鑽進來的?」
劉伶(生卒年不詳,一說認為約221年-約300年),字伯倫,沛國(今安徽淮北)人,魏晉時期名士,與阮籍、嵇康、山濤、向秀、王戎和阮咸並稱為"竹林七賢" 。劉伶嗜酒不羈,被稱為"醉侯" ,好老莊之學,追求自由逍遙、無為而治。曾在建威將軍王戎幕府下任參軍,因無所作為而罷官。 泰始二(266)年朝廷徵召劉伶再次入朝為官,被劉伶拒絕,後卒。
劉伶現今存世的作品只有《酒德頌》 和《北芒客舍詩》 。其作品生動的反映了魏晉名士崇尚玄虛、消極頹廢的心態,也表現出對"名教"禮法的蔑視及對自然的嚮往, 後世以劉伶為蔑視禮法﹑縱酒避世的典型。

❾ 人道寄奴曾住,這個典故的詳細故事

南朝宋武帝劉裕字德輿,小名寄奴,先祖彭城人,後遷居京口,「曾住」的意思就是劉裕是在這里長大、生活過的地方。之後句子中提到的「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就是用一種時間的順序,來講述他從小到大的生活經歷。

劉裕掌握東晉的實權後後發動過兩次北伐戰爭,先後滅掉了南燕、後秦,收復洛陽、長安等地,當時幾乎可以收復中原,是東晉歷史上北伐中最成功、影響最深遠的一次,也是從前的多次北伐都無法與之比擬的。作者在這里提到「寄奴曾住」是想到了劉裕的功勛讓人非常欽佩,但是他曾經的遺跡卻也再也找不到了,表現了作者無限景仰的感情。

(9)肉沉子典故擴展閱讀

出處:《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宋代·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翻譯:

那些歷經千古的江山,卻找不到孫權那樣的英雄。當年的舞榭歌台依舊在,英雄人物卻已經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走遠。斜陽照著長滿草樹的普通小巷,人們說那是當年劉裕生活過的地方。想起了當年,他領軍北伐、收復失地時的英姿是何等的威武勇猛!

不過劉裕的兒子劉義隆卻是個好大喜功的人,他倉促北伐,反而讓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乘機揮師南下,因而遭到重創。我回到南方已經四十三年,仍然記得揚州一帶烽火連天的戰亂場景。

如何回首啊,當年拓跋燾的行宮外竟有百姓在那裡祭祀,烏鴉啄食著祭品,人們過著社日,把他當作一位神祇來供奉著,而不知道這里原來是一個皇帝的行宮。還有誰會問,廉頗老了,飯量還可以嗎?

❿ 中國古代的一些著名的典故,比如雙鯉,武陵人等,要給出解釋啊

1、雙鯉。鯉魚代指書信,這個典故出自漢樂府詩《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再有古時人們多以鯉魚形狀的函套藏書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詩文中以鯉魚代指書信。如:宋人晏幾道《蝶戀花》詞:「蝶去鶯飛無處問,隔水高樓,望斷雙魚信。」清人宋琬《喜周華岑見過》:「不見伊人久,曾貽雙鯉魚。」

2、:「武陵人」為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武陵漁人,後比喻隱居的人。

1. 楊柳。它源於《詩經·小雅·採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楊柳的依依之態和惜別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與「留」諧音,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以至許多文人用它來傳達怨別、懷遠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鈴》詞中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等。
2. 長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餞別送行。如北周文學家庾信《哀江南賦》:「十里五里,長亭短亭。謂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長亭」成為一個蘊含著依依惜別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別詩詞中不斷出現。如柳永《雨霖鈴》中「寒蟬凄切,對長亭晚」等。
3. 南浦。南浦多見於南方水路送別的詩詞中,它成為送別詩詞中的常見意象與屈原《九歌·河伯》「與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這一名句有很大關系。南朝文學家江淹作《別賦》(「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之後,南浦在送別詩中明顯多了起來;到唐宋送別詩詞中出現得則更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別》中的「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等。
4. 酒。元代楊載說:「凡送人多托酒以將意,寫一時之景以興懷,寓相勉之詞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緒之外,還飽含著深深的祝福。將美酒和離情聯系在一起的詩詞多不勝舉,如:王維的《渭城曲》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寫別離之情。
二、思鄉類意象(或表達對家鄉的思念,或表達對親人的牽掛)
1. 月亮。一般說來,古詩中的月亮是思鄉的代名詞。如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特別是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從良好的祝願出發,寫兄弟之情。意境豁達開朗,意味深長,用深邃無底而又美妙無空的自然境界體會人生。
2. 鴻雁:鴻雁是大型候鳥,每年秋季奮力飛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遊子思鄉懷親和羈旅傷感之情,因此詩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元代《西廂記》結尾崔鶯鶯長亭送別時唱的「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絕唱。
3. 蒓羹鱸膾。典出《晉書·張翰傳》。傳說晉朝的張翰當時在洛陽做官,因見秋風起,思家鄉的美味「蒓羹鱸膾」,便毅然棄官歸鄉,從此引出了「蒓鱸之思」這個表達思鄉之情的成語。後來文人以「蒓羹鱸膾」「蒓鱸秋思」借指思鄉之情。如曾任國民黨中央日報社長馬星野先生的《呈南懷瑾先生謝贈鮮味》詩:「拜賜蒓鱸鄉味長,雁山甌海土生香。眼前點點思親淚,欲試魚生未忍嘗。」使多少人灑下思鄉思親行行熱淚。
4. 雙鯉。鯉魚代指書信,這個典故出自漢樂府詩《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再有古時人們多以鯉魚形狀的函套藏書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詩文中以鯉魚代指書信。如:宋人晏幾道《蝶戀花》詞:「蝶去鶯飛無處問,隔水高樓,望斷雙魚信。」清人宋琬《喜周華岑見過》:「不見伊人久,曾貽雙鯉魚。」
此外,還有行為類意象,如「搗衣」,也表達對親人的牽掛。月下搗衣,風送砧聲這種境界,不僅思婦傷情,也最易觸動遊子的情懷,因此搗衣意象也是思鄉主題的傳統意象之一。如唐代李白《子夜吳歌》之三:「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三、愁苦類意象(或表達憂愁、悲傷心情,或渲染凄冷、悲涼氣氛)
1. 梧桐。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是凄涼悲傷的象徵。如宋代李清照《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元人徐再思《雙調水仙子·夜雨》:「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後。」都以梧桐葉落來寫凄苦愁思。
2. 芭蕉。在詩文中常與孤獨憂愁特別是離情別緒相聯系。宋詞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兒》:「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捲有舍情。」把傷心、愁悶一古腦兒傾吐出來。
3. 流水。水在我國古代詩歌里和綿綿的愁絲連在一起,多傳達人生苦短、命運無常的感傷與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謝■樓餞別校書叔雲》:「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劉禹錫《竹枝詞》:「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李煜《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宋代歐陽修《踏莎行》:「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秦觀《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
4. 猿猴。古詩詞中常常藉助於猿啼表達一種悲傷的感情。如: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酈道元《水經注·江水》中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唐代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趙嘏《憶山陽》:「可憐時節堪歸去,花落猿啼又一年。」
5. 杜鵑鳥。古代神話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林,死後靈魂化為杜鵑鳥,暮春啼苦,至於口中流血,其聲哀怨凄悲,動人肺腑。於是古詩中的杜鵑就成為凄涼、哀傷的象徵。唐代李白《蜀道難》:「又聞子歸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宋代秦觀《踏莎行》:「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等等,都以杜鵑鳥的哀鳴,來表達哀怨、凄涼或思歸的情思。
另外,斜陽(夕陽、落日),也多傳達凄涼失落、蒼茫沉鬱之情。如唐代李商隱《樂游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王維《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征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
四、抒懷類意象(或托物顯示高潔的品質,或抒發感慨)
1. 菊花。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有人稱贊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清高的氣質。屈原《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詩人以飲露餐花寄託他那玉潔冰清、超凡脫俗的品質。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寫了很多詠菊詩,將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與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聯系在一起,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宋人鄭思肖《寒菊》中「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墮北風中」,宋人范成大《重陽後菊花二首》中「寂寞東籬濕露華,依前金靨照泥沙」等詩句,都借菊花來寄寓詩人的精神品質。毛澤東《採桑子· 重陽》里有「戰地黃花分外香」句,把菊花置於一個戰爭環境,「分外香」三個字凸現了毛澤東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2. 梅花。梅花在嚴寒中最先開放,然後引出爛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傲雪、堅強、不屈不撓的品格,受到了詩人的敬仰與贊頌。宋人陳亮《梅花》:「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後香。」詩人抓住梅花最先開放的特點,寫出了不怕打擊挫折、敢為天下先的品質,既是詠梅,也是詠自己。王安石《梅花》:「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詩句既寫出了梅花的因風布遠,又含蓄地表現了梅花的純凈潔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藝術效果。陸游的著名詞作《詠梅》:「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借梅花來比喻自己備受摧殘的不幸遭遇和不願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潔的梅花來寫自己不願同流合污的品質,言淺而意深。
3. 松柏。《論語·子罕》中說:「歲寒,然後知松柏後凋也。」作者贊揚松柏的耐寒,來歌頌堅貞不屈的人格,形象鮮明,意境高遠,啟迪了後世文人無盡的詩情畫意。三國人劉楨《贈從弟》:「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詩人以此句勉勵堂弟要像松柏那樣堅貞,在任何情況下保持高潔的品質。唐人李白《贈書侍御黃裳》:「願君學長松,慎勿作桃李。」韋黃裳一向諂媚權貴,李白寫詩規勸他,希望他做一個正直的人。唐人劉禹錫《將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辭李相公》詩中的「後來富貴已凋落,歲寒松柏猶依然」,也以松柏來象徵孤直堅強的品格。
4. 竹。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歷四時而常茂」的品格,贏得古今詩人的喜愛和稱頌。白居易《養竹記》中,以竹喻人生,曉以樹德修身處世之道:「竹似賢,何哉?竹本固,固以樹德,君子見其本,則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見其性,則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體道;君子見其心,則思應用虛者。竹節貞,貞以立志;君子見其節,則思砥礪名行,夷險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樹為庭實焉。」張九齡的《和黃門盧侍御詠竹》詩言簡意賅地贊美道:「高節人相重,虛心世所知。」蘇軾的《於潛僧綠筠軒》有詠竹名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將竹視為名士風度的最高標識。鄭板橋一生詠竹畫竹,留下了很多詠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贊美了立於岩石之中的翠竹堅定頑強、不屈不撓的風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稟性。
5. 黍離。「黍離」常用來表示對國家今盛昔衰的痛惜傷感之情。典出《詩經·王風·黍離》。舊說周平王東遷以後,周大夫經過西周古都,悲嘆宮廷宗廟毀壞,長滿禾黍,就作了《黍離》這首詩寄託悲思。後世遂以「黍離」之思用作昔盛今衰等亡國之悲。如姜夔《揚州慢》中有:「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6. 冰雪、草木。古代詩歌中,常以冰雪的晶瑩比喻心志的忠貞、品格的高尚;以草木繁盛反襯荒涼,以抒發盛衰興亡的感慨。如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以「冰心在玉壺」比喻個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張孝祥《念奴嬌》中的名句:「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表明自己的襟懷坦白和光明磊落。草木類的例子更多,如:姜夔《揚州慢》:「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春風十里,十分繁華的揚州路,如今長滿了青青薺麥,一片荒涼了。杜甫《蜀相》:「階前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一代賢相及其業績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綠石階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黃鸝白白發出這婉轉美妙的叫聲,詩人慨嘆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五、愛情類意象(用以表達愛戀、相思之情)
1. 紅豆。傳說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邊疆,哭於樹下而死,化為紅豆,於是紅豆又稱「相思子」,常用以象徵愛情或相思。如王維《相思》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詩人借生於南國的紅豆,抒發了對友人的眷念之情。
2. 蓮。與「憐」音同,所以古詩中有不少寫蓮的詩句,藉以表達愛情。如南朝樂府《西洲曲》:「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採用諧音雙關的修辭,表達了一個女子對所愛的男子的深長思念和愛情的純潔。
3. 連理枝、比翼鳥。連理枝,指根和枝交錯在一起的兩棵樹;比翼鳥,傳說中的一種鳥,雌雄老在一起飛,古典詩歌里用作恩愛夫妻的比喻。白居易的《長恨歌》:「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六、戰爭類意象(或表達對戰爭的厭惡,或表達對和平的嚮往)
1. 投筆。《後漢書》載:班超家境貧寒,靠為官府抄寫文書來生活。他曾投筆感嘆,要效法傅介子、張騫立功邊境,取爵封侯。後來「投筆」就指棄文從武。如辛棄疾《水調歌頭》:「莫學班超投筆,縱得封侯萬里,憔悴老邊州。」
2. 長城。《南史·檀道濟傳》記載,檀道濟是南朝宋的大將,權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後來宋文帝借機殺他時,檀道濟大怒道:「乃壞汝萬里長城!」很顯然是指宋文帝殺害將領,瓦解自己的軍隊。後來就用「萬里長城」指守邊的將領。如陸游的《書憤》:「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3. 樓蘭。《漢書》載,樓蘭國王貪財,多次殺害前往西域的漢使。後來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計斬樓蘭王,為國立功。以後詩人就常用「樓蘭」代指邊境之敵,用「破(斬)樓蘭」指建功立業。如王昌齡《從軍行》:「青海長雲暗雪山,疆域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4. 柳營。指軍營。《史記·絳侯周勃世家》記載:漢文帝時,漢軍分扎霸上、棘門、細柳以備匈奴,細柳營主將為周亞夫。周亞夫細柳軍營紀律嚴明,軍容整齊,連文帝及隨從也得經周亞夫許可,才可入營,文帝極為贊賞周亞夫治軍有方。後代多以「柳營」稱紀律嚴明的軍營。
5. 請纓。漢武帝派年輕的近臣終軍到南越勸說南越王朝。終軍說:「請給一根長纓,我一定把南越王抓來。」後以其喻殺敵報國。岳飛《滿江紅·遙望中原》:「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6. 羌笛。唐代邊塞詩中經常提到,如王之渙《涼州曲》:「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軍置酒宴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范仲淹《漁家傲》:「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羌笛發出的凄切之音,常讓征夫愴然淚下。
七、閑適類意象(或表達清閑恬淡的心情,或表達對隱居生活的嚮往)
1. 五柳。陶淵明《五柳先生傳》載:宅邊有五柳樹,因以號為焉。後來「五柳」就成了隱者的代稱。如王維的《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負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2. 東籬。陶淵明《飲酒》:「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後來多用「東籬」表現辭官歸隱後的田園生活或嫻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陰》:「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3. 三徑。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有「三徑就荒,松菊猶存」的句子,後來「三徑」就用來指代隱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的《欲與元八卜鄰先有是贈》:「明月好同三徑夜,綠楊宜作兩家春。」
以上介紹的只是意象的最常見寓意。其實,不少意象是有著豐富多樣的寓意。如:蟬,古人以為蟬餐風飲露,是高潔的象徵,常以蟬的高潔表現自己品行的高潔。如駱賓王《在獄詠蟬》的「無人信高潔」,李商隱《蟬》的「本以高難飽」「我亦舉家清」,王沂孫《齊天樂》的「甚獨抱清高,頓成凄楚」,虞世南《蟬》的「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他們都是用蟬喻指高潔的人品。而寒蟬則是悲涼的同義詞。宋人柳永《雨霖鈴》開篇是「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還未直接描寫別離,「凄凄慘慘戚戚」之感已充塞讀者心中,釀造了一種足以觸動離愁別緒的氣氛。三國人曹植的 「寒蟬鳴我側」(《贈白馬王彪》)詩句也表達同樣的情思。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