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濟南幹部典故

濟南幹部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2-03 06:49:05

A. 濟南這個城市有什麼著名的歷史人物或故事

濟南最有名的歷史人物就是李清照,李清照是宋朝著名的女詞人,濟南的大明湖裡邊有一個漱玉祠,專門供奉李清照的。

B. 濟南的風土人情、歷史文化、名人事跡

鞏俐簡介

生日:1965年12月31日 籍貫:山東
出生地點:沈陽 星座:摩羯座
身高:168cm 體重:56公斤
最喜愛的季節:秋
最喜歡的顏色:黑、白、紅
嗜好:烹飪、看名人傳記
最喜歡的電影作品:《唐伯虎點秋香》
最喜歡的歌曲:《搖啊搖,搖到外婆橋》

鞏俐1965年生人,山東濟南人。1985年考入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畢業後留校任話劇研究所演員。大學二年級時,她被首次執導的張藝謀選中,在影片《紅高粱》中扮演女主角九兒。鞏俐的表演雖略嫌稚嫩,但清新可人,顯示出良好的潛質。而隨著《紅高粱》的聲譽日隆,鞏俐也在海內外聲譽大震。1988年在影片《代號「美洲豹」》中她飾演護士,獲第十二屆電影百花獎最佳女配角獎。1989至1990年間,鞏俐又主演了兩部張藝謀執導的兩部影片《菊豆》和《大紅燈籠高高掛》,都是舊時代深受家族壓抑的女性形象。

使鞏俐的表演邁向高峰的是1992年張藝謀執導的《秋菊打官司》,片中演員賦予角色的生活實感深深打動了觀眾,秋菊不僅使鞏俐榮膺「金雞」、「百花」雙料影後,而且在第4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最佳女演員獎,這是大陸女演員首次榮獲國際大獎。

她與張藝謀合作的影片還有《活著》、《搖啊搖,搖到外婆橋》。與其他導演合作過《霸王別姬》、《畫魂》和《風月》等。她還拍了不少香港娛樂片,像《古今大戰秦俑情》、《天龍八部》、《唐伯虎點秋香》、《西楚霸王等》。

李清照(1084~約1155)
中國宋代詞人。自號易安居士。濟南章丘(今屬山東)人。父李格非,官至禮部員外郎,為當時齊、魯一帶知名學者。母王氏,知書善文。夫趙明誠,為吏部侍郎趙挺之之子,金石考據家。李清照早年生活優裕,工書能文,通曉音律。婚後與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整理,編寫了《金石錄》。金兵入據中原,清照舉家南逃。後明誠病故,戰亂中書籍文物大部分散失,孤獨一身,各地漂泊,境遇極其悲苦。據傳清照曾改嫁,後世學者對此頗有爭議。其晚年生活情況缺乏資料記載,僅知她曾作《打馬圖經》及自序,還曾攜米芾墨跡訪米友仁求題跋。

清照的傳作風格及藝術特色:
李清照工詩,能文,更擅長詞。其創作以北宋、南宋生活的變化呈現出前後期不同的特點。
李清照前期的詞真實地反映了她的閨中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現了自然風光和別思離愁。如[如夢令]二首,活潑清新,語意雋秀
南渡後的詞也與前期風格迥異,變清麗明快為凄涼沉痛,抒發了傷時念舊、懷鄉悼亡的情感。如[菩薩蠻]、[蝶戀花]以及慢詞[永遇樂]等,寄託了強烈的故國之思。她在詞中充分地表達了自己在孤獨生活中的濃重哀愁。如[武陵春]、[聲聲慢]、[清平樂]等,將亡國之痛與個人孤苦凄慘的生活晚景融為一體,悲傷愁緒渲染極致,可以說這是時代的苦難與個人不幸命運的藝術概括。

代表作
《夏日絕句》:"
《聲聲慢》:
"《醉花陰
漁家傲
一剪梅

千古名句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者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居士,歷城(今山東濟南)人。 與蘇軾齊名,並稱蘇辛。有人這樣贊美過他:稼軒者,人中之傑,詞中之龍。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盪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出生時,山東已為金兵所佔。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出生前13年,山東一帶即已為金兵侵佔。紹興三十一年(1161)率兩千民眾參加北方抗金義軍,次年奉表歸南宋。一生堅決主張抗擊金兵,收復失地。曾進奏《美芹十論》,分析敵我形勢,提出強兵復國的具體規劃;又上宰相《九議》,進一步闡發《十論》的思想;都未得到採納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認真革除積弊,積極整軍備戰,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職處分,曾在江西上饒一帶長期閑居。光復故國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憤發而為詞,由此造就了南宋詞壇一代大家。為豪放派愛國詩人,與蘇軾並稱為"蘇辛".耿京聚兵山東,節制忠義軍馬,留掌書記。紹興三十二年,令奉表南歸,高宗召見,授承務郎。寧宗朝累官至浙東安撫使,加龍圖閣待制,進樞密都承旨卒。曾寓居江西上饒、鉛山達十餘年。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有《稼軒長短句》。

平生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一生力主抗戰,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又與宋志士陳亮及理學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誼,與之砥勵氣節,切磋學問。抗金復國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嘆與壯士閑置的憤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還以生動細膩的筆觸描繪江南農村四時的田園風光、世情民俗。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在蘇軾的基礎上,大大開拓了詞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後人遂以「蘇、辛」並稱。其詩文亦有足稱道者,特別是其文「筆勢浩盪,智略輻湊,有權書衡論之風」。

【生平】
一、青少年時期。止於23歲南渡以前。這是他一生最為意氣風發的時期。

1161年,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22歲的辛棄疾聚眾二千人樹起抗金旗幟。未幾,率部歸耿京起義軍,並力勸耿京歸宋,以圖大業,1162年,辛棄疾奉命南渡,聯系起義軍的歸宋問題。不料叛徒張安國殺了耿京,率部投金。辛棄疾在返回途中得知此消息。辛棄疾率領五十餘名騎兵,奇襲金營,生擒叛徒張安國。此舉「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聖天子一見三嘆息」。從此辛棄疾投奔南宋,官為江陰簽判。

二、青壯年時期:

1162年至1181年,從辛棄疾23歲到42歲,是一生中遊宦時期。這一時期的辛棄疾,雄心勃勃,壯志凌雲。他先後上了一系列奏疏,力陳抗金撫國方略。但他的意見並未被當權者採納。

在此期間,他由簽判到知州,由提點刑獄到安撫使,雖然宦跡無常,但政績卓著。他出任滁州知州僅半年,當地「荒陋之氣」一洗而空。他在湖南帥任,創置「飛虎軍」,「軍成,雄鎮一方,為江上諸軍之冠。」他不失為一個有清醒政治頭腦憂國憂民的好官。

三、中晚年時期:

1182年至1202年,從43歲到63歲。這期間除了53歲至55歲一度出任閩中外,兩次遭彈劾,有18年在江西家中度過,是他一生被迫歸隱時期。在長期隱居生活中,他寄情田園,留戀山水,追慕陶淵明,寫了大量田園詞,山水詞,有濃郁的鄉土氣息。他的愛國激情在某些唱和贈答詞中,也有強烈表達。

四、晚年時期:

1203年至1207年,辛棄疾64歲到68歲四年間。辛棄疾64歲高齡時,仍不以久閑為念,不以家事為懷,奉令出任。但事未成就又遭罷免。

辛棄疾自66歲秋,罷居鉛山後,雖屢見封召,乃至授以兵部侍郎,樞密院都城旨要職,但總以年老多病,力辭未就,卒年68歲。

【成就】
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任職期間,採取積極措施,招集流亡,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貪污豪強,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堅決主張抗金。在《美芹十論》、《九議》等奏疏中,具體分析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對誇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協投降的謬論,作了有力的駁斥;要求加強作戰准備,鼓勵士氣,以恢復中原。
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並稱為「蘇辛」。

【著作】

今存詞629首,數量為宋人詞之冠。詞作題材廣泛,風格多樣,而以慷慨悲壯的愛國詞為其主調。這類詞中歷來為人傳誦之作有(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寫閑適生活的詞數量最大,這類詞往往於閑適中流露出莫可奈何的情緒,其精神仍與其愛國詞一脈相通。如(沁園春)《帶湖新居將成》、(水調歌頭)《盟鷗》等許多詞中都帶有這種情緒。一部分寫農村生活的詞清新淳樸,語言淺近,如(清平樂)《村居》、(鷓鴣天)《戲題村舍》、(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等都是生動的農村風情畫。辛詞中也有寫愛情的詞,如(清平樂)「春宵睡重」就寫得纏綿婉轉,頗能動人。辛棄疾詩今存133首,內容和風格大體上亦如其詞。辛棄疾文今存17篇,多為奏議啟札等應用文字,頗能見出辛棄疾的見解和謀略。

辛棄疾詞在宋代即已有多種版本,主要為4卷本和12卷本兩種。4卷本名《稼軒詞》,分為甲乙丙丁4集,宋刻本已不存,今有汲古閣影宋鈔本及《唐宋名賢百家詞》本。12卷本名《稼軒長短句》,宋刻本已無傳,今傳本通行者有四印齋刻本。1962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出版今人鄧廣銘《稼軒詞編年箋注》。197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點校本《稼軒長短句》。

辛棄疾任職期間,採取積極措施,招集流亡,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貪污豪強,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堅決主張抗金。在《美芹十論》、《九議》等奏疏中,具體分析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對誇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協投降的謬論,作了有力的駁斥;要求加強作戰准備,鼓勵士氣,以恢復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採納,並遭到主和派的打擊,曾長期落職閑居江西上饒、鉛山一帶。

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並稱為「蘇辛」。辛詞繼承了蘇軾豪放詞風和南宋初期愛國詞人的戰斗傳統,進一步開拓了詞的境界,擴大了詞的題材,幾乎達到無事無意不可入詞的地步,又創造性地融匯了詩歌、散文、辭賦等各種文學形式的優點,豐富了詞的表現手法,形成了辛詞的獨特風格。辛詞以豪放為主,但又不拘一格,沈鬱、明快、激勵、嫵媚,兼而有之。他善於運用比興手法和奇特想像,對自然界的山、水、風、月、草、木都賦予情感和性格,並有所寄託。他還善於吸收民間口語入詞,尤其善於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詩句、文句,往往稍加改造而別出新意。但也有些作品因用典、議論過多而顯得晦澀、呆滯。《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其詞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概,於倚聲家為變調,而異軍突起,能於剪紅刻翠之外,屹然別立一宗。」吳衡照《蓮子居詞話》說:辛稼軒別開天地,橫絕古今,論、孟、詩小序、左氏春秋、南華、離騷、史、漢、世說、選學、李、杜詩,拉雜運用,彌見其筆力之峭。」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負不能實現而產生的消極情緒。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扁鵲(公元前407—前310),名秦越人,齊國盧邑(今山東省長清縣)人。戰國時代名醫。扁鵲精於內、外、婦、兒、五官等科,應用砭刺、針灸、按摩、湯液、熱熨等治療,尊為醫祖。相傳扁鵲曾醫救虢太子,扁鵲死後,虢太子感其再造之恩,收其骨骸而葬之,墓位於今永濟市清華鎮東.扁鵲虛心好學,刻苦鑽研醫術。他把積累的醫療經驗,用於平民百姓,周遊列國,各地行醫,為民解除痛苦。扁鵲醫道高明,為百姓治好了許多疾病,趙國勞動人民送他「扁鵲」稱號。

濟南名字的由來

濟南1904年開埠通商,是我國內陸城市開埠最早的城市,至今已有百年,但濟南作為我國歷史最為悠久的古城之一,歷史已遠過千年,其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一說2600年,一說4600年,但無論哪種說法,都足以表明濟南歷史的久遠和文化積淀的深厚。但千百年來,濟南的名字歷經變遷更改,濟南市區的面積也日益擴大。濟南名稱變化的歷史,其實也是一部濟南發展的歷史。

濟南這個名字最初來源是因為它位於濟水(河流)之南,(這就如河南河北在古時指黃河以南黃河以北一樣),是一個大致的地理方位,是一個中性的概念。古時所說的濟水是由趵突泉等泉水匯聚而成,位置大致在現在的濟南北部,由於年代久遠,它的河道已被現在的黃河河道所侵蝕,如今早已不復存在。

但從人文這方面講,濟南和山東歷來被奉為禮儀之邦,這和它的地理位置有關。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濟南東面是齊國,西面是魯國,位於兩國交界之處,深受齊魯文化的熏陶,但從行政區劃上隸屬於齊國,時稱濼邑,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又改為歷下邑。西漢時,改為濟南郡,從此「濟南」這個名字見諸史冊。西漢文帝時又將濟南改郡為國。

南北朝時期及以後的隋唐時期,又將濟南改稱齊州或齊郡。但從北宋開始,又設濟南府,隨後的南宋、元、明、清各朝歷代均沒有大的改變。

濟南開始成為山東省省府,大約可以追溯到清初。辛亥革命以後,北洋政府將濟南府改為濟南道,但這次改稱並沒有維持多長時間。1928年,張學良將軍率部在東北改旗易幟,歸順國民政府,國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對中國的統一,遂於1929年,將濟南道改為濟南市,現代意義上的濟南市正式形成。但轄區和現在有很大不同。

1948年濟南獲得解放,成為特別市,並將歷城劃入濟南市,濟南市區面積擴大。上個世紀80年代,長清、章丘劃歸濟南管理,作為濟南的兩個郊縣;90年代,商河、平陰、濟陽又先後劃入濟南市管轄,濟南所轄面積進一步擴大。進入新世紀的2002年,長清由濟南市轄縣升格為濟南的一個區,為濟南市西部的大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濟南自古民風朴實,物產豐富。地理位置優越,東臨黃海,背依中原,南連華東,北達平津,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現在,隨著濟南「東拓西進南控北跨中疏」戰略規劃的實施,濟南必將迎來一個大發展的時期。

濟南街名的由來

「經三緯二」、「經七緯一」、「經三緯八」……如果是第一次來濟南的話,你也許會感到好奇:「濟南人怎麼想起用經緯來命名道路呢?」「為什麼濟南的經緯路與地理坐標的經緯正好相反呢?」這就要從濟南的開埠說起了。
1904年,為發展濟南經濟,當時的清政府將濟南東起十王殿(今緯一路),西至北大槐樹(今緯十路),南沿赴長清大道(今經七路),北以鐵路為限(今經一路),計東西長約五里、南北約二里的區域劃作商埠,用以商貨轉輸、發展商業。同時,規劃了商埠區的經緯馬路。我們知道,遠古時代我國的紡織業即很發達,祖先把長的線稱為經線,短的為緯線。因此,依「織物」「長者為經,短者為緯」的稱說,命名東西向道路為「經」, 南北向道路為「緯」,與經路基本垂直相交。經緯路的命名,體現了當時濟南紡織業的繁榮景象。一百多年前用紡織物來命名道路,不僅在當時是獨一無二的,即便是現在仍是獨具特色的。

C. 濟南大明湖的傳說和典故

大明湖的來歷

傳說很久以前,濟南北城曾是陸地,只是河溝叉子多些罷了。城北有個大明寺,寺住持是個貪淫好色之徒,在廟內設有陷井機關,坑騙糟蹋婦女,廟內常發生燒香婦女失蹤的事。因他有一身武藝,又勾結官府,人們不敢招惹他。
濟南東南山區有個姓程的人家,一個老媽媽帶著一兒一女生活。家境雖窮,但兒子程玉和忠厚老實,女兒程玉蓮模樣俊美心地善良,日子卻也過得和美。老媽媽忽得重病,卧床不起,一連三個多月。兄妹倆為求母病癒,到大明寺求神許願。大明寺的和尚趁二人閉目祈禱之機,將玉蓮陷入地下密室,企圖糟踐她。玉蓮不怕和尚的威逼,大哭大鬧地抗拒和尚的欺凌。程玉和祈禱完畢,睜眼不見了妹妹,和尚卻佯說玉蓮已走,將玉和推出寺外。玉和回到家中,老媽媽聽說玉蓮丟失,又急又氣就咽了氣。玉和又跑到大明寺去找妹妹,和尚不讓進門,玉和就去衙門告狀。衙門的人聽說是告大明寺,不問青紅皂白,就把他推了出來,急得玉和在大明寺外哭喊著,漸漸昏了過去。
玉和、玉蓮兄妹二人的哭聲傳到天上玉皇大帝耳中,玉皇大帝問下界出了什麼冤枉事,千里眼向下一看,回奏說:「濟南府,東南山女子程玉蓮,因母病重,隨哥哥程玉和到大明寺燒香許願,被和尚陷進密室,哥哥昏倒在廟外,妹妹正被逼受糟踐,所以冤氣沖天。」玉皇大怒,立即命真武水神下界,把大明寺陷入水底,叫惡和尚葬身魚腹。真武大帝得令,就會同雷公、電母、雨師、風婆下了界。
大明寺的和尚在密室里,正在用盡辦法逼迫玉蓮,忽見電光一閃,一聲震耳欲聾的炸雷,把惡和尚劈死在地,這時天昏地暗,雨暴風狂,整個大明寺陷進了地底,大水從地下漫了過來,大半個北城變成了一個湖。
玉蓮被雷震昏,當她蘇醒時,身子已在北岸,見到哥哥也在身邊。她叫醒哥哥,兩人悲喜地訴說著經過,當她聽說媽媽為她丟失而著急死去時,痛苦極了。她痴獃獃地站了半天,縱身跳進湖水裡,湖中長出了一朵白蓮花。這個湖就是現在的大明湖,而玉蓮則變成了大明湖裡的白蓮花。

大明湖蛇不見,蛙不鳴

大明湖,「湖出城中,擅奇宇內:異在恆雨不漲,久旱不涸,蛇不見,蛙不鳴。」
傳說一。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每次路過濟南,而且都住在大明湖畔的縣衙里。一到晚上,大明湖蛙聲一片,咕呱噪耳,鬧得他徹夜難眠了。於是傳來隨駕的劉庸,傳旨:「禁止大明湖蛙鳴叫」,皇帝出金口玉言,於是湖中蛙鳴戛然而止。
也有說乾隆皇帝游大明湖在歷下亭休息,看到大明湖內蛇穿行,蛙亂鳴,甚是驚棘,就說:「蛇回洞,蛙不鳴」,從此大明湖就看不到蛇也聽不到蛙鳴了。
據說每到夏天雨季,北園一帶荷池水漲,哇聲震天,但大明湖內卻是靜悄悄一片。就是把正在鳴叫的蛙放到明湖水裡,它也不再叫了。

傳說二。古時候,北園住著一戶人家。這家有母子三人,兄妹侍母至孝,靠撈魚捕蟹艱難度曰。後來母親一病不起,兄妹二人傾家中所有為母親治病,雖經多方求治,仍不見母病好轉。妹妹心中焦急,竟自到城北大明國寺許願。
許是妹妹的孝心誠意感動了寺內的神靈,許願之後,母親的病竟有了好轉。哥哥聞知,欣喜不已,又責怪妹妹不該一個人外出許願。原來這個寺院的和尚很壞,還與官府勾結,在周圍為非作歹,殘害百姓,還經常坑害、姦汙來寺院拜佛的良家女子。
但為了母親,妹妹顧不了這許多了。沒讓哥哥陪伴,又獨自一人到寺院還願。誰知寺內的惡僧早就盯上了她,出得院門便被幾個和尚跟蹤,拖進寺內,供眾僧玩樂。
晚上,哥哥捕魚歸來,不見了妹妹,當得知妹妹是去還願的消息後,心想妹妹可能已遇不測,抄起了一把菜刀就急奔寺院。來到寺門外,被眾僧阻攔,哥哥呼喚著妹妹的名字,孤身一人英勇奮戰……眾惡僧蜂擁而上,把他打倒在地,繩捆索綁,誣陷他持械行凶闖佛門,要送官府定罪。
妹妹淪入賊手,當哥哥的眼看著卻無力解救,官府又與惡僧暗通,自己又要被屈入獄……怎不讓人肝膽欲裂,怒氣沖天!哥哥雙膝跪地,仰面朝天,捶胸大叫:天理何在,王法何在啊!……一聲未絕,忽然間天空烏雲翻滾,電閃雷鳴,狂風大作,暴雨傾盆。隨著驚天動地的一個霹靂,天塌地陷,大明國寺頃刻間沉入地下。隨即湧出一股清水,越來越大,後來形成了一個很大的湖,這就是現在的大明湖。
寺里被關押的良家婦女都浮上了岸,兄妹團圓,母親病癒。寺內的惡僧則一個個都沉入湖底,變成了蛇和蛤蟆。變成了蛇的只能鑽入湖底,變成蛤蟆的只會生氣鼓肚,叫不出聲。
所以,於是,大明湖就「蛇不見,蛙不鳴」了。

大明湖雨荷茶的傳說-乾隆皇帝與夏雨荷

辛酉年夏末秋初,賞荷時節,乾隆皇帝又游大明湖,他喬裝打扮,微服私游。見大明湖「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十分高興,游興大發。當他行至大明湖東北角時,忽聞悠揚悅耳的古琴之聲傳處於荷柳叢中。他循聲尋至,見一四面環水、荷蓮圍繞的大廳。此廳為一古式建築,紅柱青瓦,出廈迴廊。廳內擺設古雅,一淡妝青年女子正在撫琴,琴台旁,香煙裊裊。乾隆見這女子生得姿容秀麗,柳眉風眼,櫻口朱唇,勝過宮中佳麗三千,心中大悅。與之攀談,該女子談吐高雅,落落大方,知書識禮。兩人談眼前景緻,琴棋書畫,詩詞文章,十分投契,相見恨晚。這女子名夏雨荷,是世居湖畔的一書香門第的大家閨秀。當夏雨荷知道這是皇帝造訪時,更是受寵若驚,她對乾隆皇帝是十分崇拜的。二人遂成知己,乾隆皇帝也在湖畔暫住,他們吟詩做畫,撫琴弈棋,盪舟游湖,賞荷觀雨,其樂陶陶,一來二往,便雙雙墜入愛河。一日,風雨忽至,二人在雨荷廳內,聽雨打荷葉如珍珠落玉盤,湖上煙雨朦朧。如詩如畫。夏雨荷親手泡製了荷花茶獻給乾隆品嘗。這荷花茶是夏雨荷以鮮荷花瓣、嫩荷葉和蓮子、冰糖等製成,非同一般。乾隆呷了一口,滿口生香,贊嘆不已,這是他從來沒喝過的好茶。他十分高興,稱贊夏雨荷慧心手巧,邊將隨身所帶摺扇鋪在案頭,攢筆蘸墨,勾皴點染,在扇上畫成一幅「煙雨圖」,並題詩一首:

雨後荷花承恩露,滿城春色映朝陽。

大明湖上風光好,泰岳峰高聖澤長。

寫畢,鄭重的贈於夏雨荷。夏雨荷是極端聰慧伶俐,善解人意的女子,她深知這段情緣恐難久長,為表明心意,也即在錦帕上寫了古樂府詩一首,回贈乾隆,詩曰:

君當如磐石,妾當如蒲草。

蒲草韌如絲,磐石無轉移。

D. 濟南市為什麼被稱為泉城

泉城,為中國山抄東省濟襲南市的別稱,濟南素以泉水眾多、風景秀麗而聞名天下,據統計有四大泉域,十大泉群,733個天然泉,在國內外城市中罕見,是舉世無雙的天然岩溶泉水博物館,除「泉城」外濟南也被常被稱為「泉都」。
濟南的泉水不僅數量多,而且形態各異,精彩紛呈,有的呈噴涌狀,有的呈瀑布狀,有的呈湖灣狀,眾多清冽甘美的泉水,從城市地下湧出,匯為河流、湖泊。盛水時節,在泉涌密集區,呈現出「家家泉水,戶戶垂楊」、「清泉石上流」的綺麗風光。早在宋代,文學家曾鞏就評價道:「齊多甘泉,冠於天下」,元代地理學家於欽亦稱贊說:「濟南山水甲齊魯,泉甲天下。」清冽甘美的泉水是濟南市的血脈,賦予這座城市靈秀的氣質和旺盛的生命力。同時,濟南的城市發展、歷史沿革、民風民俗也與泉水密切相關,形成了獨特的泉水文化。

E. 濟南有什麼傳說或者典故嗎

大明湖:
很久很久以前,湖邊一對青年男女痴心相愛,男的叫楊柳,女的名荷花。小夥子英俊瀟灑,姑娘如花似玉。楊柳誠實勤勞,荷花美麗聰慧。她們自小便在一起游戲玩耍,青梅竹馬,兩小無猜。長大以後,便互生愛慕之情,且情深意篤,曾互指湖水為誓:非君不娶,非君不嫁。兩家的家長也認為她們是天生一對,地配一雙,准備待籌備妥當之後,擇日為她們完婚,結成百年良緣。 誰知天有不側風雲,湖畔有一官宦人家的惡少,垂涎荷花的美貌,生出歹心。一日趁荷花家中無人,帶人搶走了荷花,欲行不軌。楊柳聞訊,追來搶救。惡少指使家丁對楊柳動武,殺死了楊柳,他含恨倒在了明湖畔。荷花見狀,悲痛欲絕,掙開強人之後,縱身跳入湖中,殉情自盡了。

她們死後,湖畔楊柳被害的地方,長出了茁壯的柳林;湖中荷花自盡的地方,生出了艷麗的紅荷,柳枝拂水,向著荷花點頭;紅荷挺立,朝著柳枝傳情。湖民們說:這是楊柳和荷花的化身,她們活著不能結合,死後也要日日廝守相聚。

趵突泉:
http://www.shandongok.com/web/sdgs/2004-04/1082103346.html

珍珠泉:
人們傳說,珍珠泉的串串「珍珠」是當年舜的兩個妃子——娥皇和女英的眼淚所化。遠古時代,歷山(今千佛山)下出了一個大賢人——舜,他自小就跟著當地百姓在山下耕種,在群體生活中逐漸顯示出超人的品格和才能,三十多歲就被人們推舉為首領。堯聽說後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舜,以後連國君之位也禪讓於舜。舜勤於政事,常四方巡視。有一年,舜遠行南方,而山東一帶遭受了大旱,娥皇、女英便帶領父老兄弟早晚祈禱上天降雨,但姐妹二人膝蓋跪出了血,天空仍沒有一絲雲影。

姐妹倆又帶領大家向龍王要水,人人雙手都磨出血泡,終於挖出一口深井。正在這時,南方傳來舜帝病倒於蒼梧的消息,娥皇、女英當即啟程南行。看著揮淚話別的人們,她們禁不住一串串淚珠灑落大地。突然,「嘩啦」一聲,淚珠滴處,冒出一股股清泉,泉水如同一串珍珠汩汩湧出,這就是今天的珍珠泉。後人有詩曰:「娥皇女英異別淚,化作珍珠清泉水。」

F. 濟南路的典故

話說泉城幹路,均以「經」、「緯」命名,而方向卻與地球的經緯線剛好相反,是東西為經路,南北為緯路。這裡面還有則典故,說是因為某任市長霸氣沖天,亂點地球儀,從秘書處得知地球的坐標名曰經緯,於是大筆一揮,確定了橫經縱緯的路網。誰知,卻全然反置。

G. 濟南市最有名的歷史人物是誰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享年67歲,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居士,歷城(今山東濟南)人,漢族人。 與蘇軾齊名,並稱蘇辛,歷史上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有人這樣贊美過他:稼軒者,人中之傑,詞中之龍。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盪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出生前13年,山東一帶即已為金兵侵佔,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率兩千民眾參加北方抗金義軍,次年奉表歸南宋。一生堅決主張抗擊金兵,收復失地。曾進奏《美芹十論》,分析敵我形勢,提出強兵復國的具體規劃;又上宰相《九議》,進一步闡發《十論》的思想;都未得到採納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認真革除積弊,積極整軍備戰,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職處分,曾在江西上饒一帶長期閑居。光復故國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憤發而為詞,由此造就了南宋詞壇一代大家。耿京聚兵山東,節制忠義軍馬,留掌書記。紹興三十二年,令奉表南歸,高宗召見,授承務郎。寧宗朝累官至浙東安撫使,加龍圖閣待制,進樞密都承旨卒。曾寓居江西上饒、鉛山達十餘年。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有《稼軒長短句》。
平生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一生力主抗戰,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又與宋志士陳亮及理學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誼,與之砥勵氣節,切磋學問。抗金復國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嘆與壯士閑置的憤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還以生動細膩的筆觸描繪江南農村四時的田園風光、世情民俗。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在蘇軾的基礎上,大大開拓了詞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後人遂以「蘇、辛」並稱。其詩文亦有足稱道者,特別是其文「筆勢浩盪,智略輻湊,有權書衡論之風」。

H. 關於泉城濟南的故事

為什麼叫濟南?原來古代有一條大河,發源於河南王屋山,從山東半島入海,名叫濟水。古時候濟水、黃河、淮河、長江並稱中國四大江河。後來,濟水上游發生變化,下游叫大清河,但仍稱為濟水。清咸豐五年(1855年)六月黃河在河南銅挖廂決口改道,喝水流入大清河奪河床入海,以後並稱為黃河。濟水的名稱也就沒有了。現濟南北郊的黃河,就是古代的大清河,用的就是濟水的舊河床。因為濟南這個地方在濟水之南,所以從漢朝起,這個地方就叫濟南。漢代的濟南國所在地叫平陵城,就在今天濟南市東郊龍山鎮東北,西漢時,濟南一度改為郡,後又復國。曹操曾任濟南相。
到晉朝,濟南郡的治所才由平陵城轉到歷城,就是現在的濟南舊城區。現在濟南市區從此正式成為郡所在地。經擴大整修為初具規模的中等城市。而原來的平陵城逐漸衰頹。
東晉時濟南郡隸屬青州。隋文帝時,濟南改為齊州,不僅又改回來,唐朝濟南屬於濟南道。宋朝把政區分為路,濟南屬東京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出任齊州知州,對城市建設有過較大貢獻。明朝初年在山東設省,省會就在濟南府歷城縣。而後濟南一直是省會城市。
「濟南自古以來,就是交通樞紐,北方重鎮,也是文化名城。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就發生在濟南南部,她哭的是齊長城,不是秦長城。大詩人杜甫、李白、蘇軾都來過濟南,而辛棄疾、李清照、蒲松齡則長期生活在這里。」

I. 山東歷史上有什麼特別讓人好奇又耐人尋味的歷史典故

自己的社會文明就是孝順。孝道是炎黃民族經久不衰的傳統。孝道是經久不衰的民族文化之根。

是構建現代文明和諧社會的基石。孝道是中華傳統美德的精髓。

從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來看,每個人都是從青年到青年,逐漸達到中年和人生的最後一個老年。

孩子先於父母。長輩和老人在為社會和家庭貢獻了一生的精力後,不僅應該受到全社會的尊重。

而且應該無緣無故地得到優先的關心和愛護。

回家後,父親立即寫了一封離婚信,將第二任妻子逐出家門。看到父親不肯原諒繼母。

閔損跪下來懇求父親說:“我是唯一一個和母親在一起的人,離開母親的三個孩子都會被凍死。”。

J. 舜耕歷山的典故

舜耕歷山的典故:

舜家境清貧,故從事各種體力勞動,經歷坎坷。他在歷山耕耘種植,在雷澤(今屬山東菏澤)打魚,在黃河之濱製作陶器,在壽丘(今河南浚縣)製作家用器物,還到負夏(今山東兗州)做過小本生意,總之生計艱難,顛沛流離,為養家糊口而到處奔波。

相傳舜在20歲的時候,名氣就很大了,他是以孝行而聞名的。因為能對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堅守孝道,故在青年時代即為人稱揚。過了10年,堯向四岳(四方諸侯之長)征詢繼任人選,四岳就推薦了舜。堯將兩個女兒嫁給舜,以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

舜不但使二女與全家和睦相處,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現出卓越的才乾和高尚的人格力量,「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

只要是他勞作的地方,便興起禮讓的風尚;「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製作陶器,也能帶動周圍的人認真從事,精益求精,杜絕粗製濫造的現象。

他到了哪裡,人們都願意追隨,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聚即村落),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四縣為都)」。堯得知這些情況很高興,賜予舜絺衣(細葛布衣)和琴,賜予牛羊,還為他修築了倉房。

(10)濟南幹部典故擴展閱讀:

舜耕歷山:

翼城因翔山如翼而得名。翼城多山,首推歷山。司馬遷《史記》有載「舜耕歷山」。乘興前往歷山訪古尋根,這便是經典行程了。

歷山主峰名曰「舜王坪」,海拔2358米,為山西省南部最高峰。坪者,山間平地也。遼闊坪地展現眼前,宛若山巔天然大牧場,一望無際遠達人煙罕至的原始森林。置身舜王坪,處處風景皆與「舜耕歷山」有關。

一道寬約五尺、深三尺的壟溝,相傳這是當年舜王駕馭大象耕作而出的犁溝。我情不自禁地想像在遠古晉南,氣候溫暖濕潤,土地豐厚肥沃,大舜帶領子民辛勤勞作,吟唱《卿雲歌》:「卿去爛兮,糾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華夏先民純朴敦厚之風,不覺撲面而來。

放眼漫山遍野形似「串串草」的野草,我認為這是古代聖賢的遺存植物,隨即請教當地老漢,得知此草名為「細心」,確為葯用植物。草名細心,令人莞爾。於是我愈發細心觀景,唯恐有所遺漏,虛了此行。

走近那座以石料砌成的屋宇,這正是「舜王廟」,因紀念舜耕歷山而建,始建於宋元,初為磚木結構,歷經多次復建,現為磚木石結構,供奉舜帝與娥皇女英,以志不忘先祖功德。

舜王廟建築,坡頂單脊,造型簡約,朴實無華,尤其體量不大,很是符合遠古生活樣貌。舜王廟拙樸地還原了「舜耕歷山」的歷史現場,令遊客們頓生人文始祖的親和感。

舜王坪的最高點為南天門,其東面和北面是五千四百餘畝的亞高山草甸,西望則是被稱為七十二混溝的原始森林,我興沖沖地登臨南天門,歷山全景盡收眼底。

立身南天門瞭望西北方,可見坡下有摞摞層石疊壘,形成小石群的規模,引人矚目。快步趨前,得知此為「天書石」,躬身仔細觀賞,這「天書石」有石而無字,坦坦盪盪天書也。

翼城有民間傳說,華夏先祖觀天象,識冷暖,辨陰晴,尋規律,摸索二十四節氣的規律。然而,舜王孜孜以求,親臨「天書石」以閱讀無字天書,最終心領神會,悟出「七十二物候」,形成適用於黃河流域的「七十二候歷」。

這為先民提供了更為精確的天文氣象規律,以事農耕。經過當代專家論證,已經確認「七十二候歷」起源於翼城歷山,翼城歷山為中國「歷法之源」。

下山途中,我再次拜謁「舜床」。這真是造物的神奇,一面淺褐色石板酷似床形,一方立石極像床頭,這既形似又神似的石床,被民間傳為遠古先賢農忙歇息的「舜床」。舉凡民間傳說,皆飽含人類思想情感。舜王愛民,百姓擁戴,這塊天然巨石便被演繹為先賢歇息之所,廣泛流傳。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