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典故斷纓
Ⅰ 鄒君斷纓是不是成語
鄒君斷纓是不是成語?
回答:
鄒君斷纓不是成語。
鄒君斷纓說的內是一個故事,大容致意思是領導以身作則,指帶頭給下級或晚輩做示範。
有一個成語是
鄒纓齊紫[ zōu yīng qí zǐ ]
生詞本
基本釋義詳細釋義
[ zōu yīng qí zǐ ]
比喻上行下效。
出 處
先秦·韓非《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當是時也,五素不得一紫。」又「鄒君好服長纓,左右皆服長纓,纓甚貴。」
近反義詞
近義詞
上行下效
Ⅱ 提問兩個典故
歷史上的楚莊王就是一個頗懂寬容的君王。由於他有寬容之心,才得了江山。一次他宴請群臣,讓大家不分君巨之位落座。正當大家飲酒盡興之際,一陣風吹來,把燈火熄滅,頓時全場一片漆黑,伸手不見五指。這時,有一個人趁黑之機,調戲楚莊王的愛姬,愛姬十分機智地扯下了這人的冠纓,並告訴楚莊王說:「請大王把燈火點燃,只要看清誰的冠纓斷了,就可以查證誰是調戲我的人。」群臣亂成一片,以為定會有人喪命。可是出人意料的是,楚莊王卻宣布:請大家在點燃燈火之前都扯下自己的冠纓,誰不拉斷冠纓,誰就要受罰。燈火再燃起,群臣都已經拔去了冠纓,自然無法查出那個調戲愛妾的人。大家都舒了一口氣,又高興地娛樂起來。兩年以後,晉軍攻打楚國,有一名將軍勇往直前,殺敵無數,立了大功。楚莊王召見他,贊揚他說:「這次打仗,多虧了你奮勇殺敵,才能打敗晉軍。」
這個將領淚流滿面地說:「臣就是兩年前在酒宴中調戲大王愛姬的人,當時大王能夠重視臣的名譽,寬容臣的過錯,不處罰巨,還給臣解圍,這使臣感激不盡。從那以後,臣就決心效忠大王,等待機會為大王效命。」
張良隱藏於下邳(今江蘇省睢寧北)時,曾經到下邳的橋上隨意散步,遇到一個穿粗布短衣的老者,走到張良面前,故意讓鞋子掉到橋下,對張良說:「孺子,下取履!」(《史記·留侯世家》)張良感到驚訝,想揍他一頓,因為見他年老,勉強忍住氣,把鞋子拾起來。老者又說:「履我!」張良更是氣憤,但想到既已給他拾來了鞋子,便跪下給他穿鞋,老者以足受之,含笑而去。分開後張良特別驚訝,隨著老者的去向注視他。老者離開約莫一里路光景,又返回,說道:「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史記·留侯世家》)張良很感驚異,跪下怔怔地答應了個「是」。
五天後天剛亮,張良就去了。老者已經先在那裡,生氣地說:「與老人期,後,何也?」便離開,並說:「後五日早會。」(《史記·留侯世家》)又過了五天,雞剛剛叫,張良就去了,老者又先在那裡,又生氣地說:「「後,何也?」離開時囑他:「後五日復早來。」(《史記·留侯世家》)過了五天,張良不到半夜就去了。過了一會老者也來了,高興地說:「應當這樣。」隨即拿出一編書,說道:「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史記·留侯世家》)於是一言不發而去。從此張良再也沒見到這位老人。天亮後看那編書,是《太公兵法》,張良因為覺得它不尋常,便經常讀誦。
十三年後,張良隨高帝經過濟北,果然得到谷城山下的黃石,當做寶物供奉。等到張良死後,與黃石並葬。
Ⅲ 楚王斷纓古文。。。。。。。。。。。。。
漢·來劉向《說苑·復恩源》
楚莊王賜群臣酒,日暮酒酣,燈燭滅,乃有人引美人之衣者,美人援絕其冠纓,告王曰:「今者燭滅,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纓持之,趣火來上,視絕纓者。」王曰:「賜人酒,使醉失禮,奈何欲顯婦人之節而辱士乎?」乃命左右曰:「今日與寡人飲,不絕冠纓者不懽。」群臣百有餘人皆絕去其冠纓而上火,卒盡懽而罷。居三年,晉與楚戰,有一臣常在前,五合五奮,首卻敵,卒得勝之,庄王怪而問曰:「寡人德薄,又未嘗異子,子何故出死不疑如是?」對曰:「臣當死,往者醉失禮,王隱忍不加誅也;臣終不敢以蔭蔽之德而不顯報王也,常願肝腦塗地,用頸血湔敵久矣,臣乃夜絕纓者。」遂敗晉軍,楚得以強,此有陰德者必有陽報也。
人們常用這個典故來表示寬宏大量,三國·曹植的《求自試表》里就運用了這個典故:「絕纓、盜馬之臣赦,而楚、趙以濟其難。」唐·陳子昂 《座右銘》:「 秦穆飲盜馬, 楚客報絕纓。」 元·辛文房《唐才子傳·錢起》:「況賓無絕纓之嫌,主無投轄之困。」
Ⅳ 一個關於歷史的小故事,150字左右
三國時期,袁紹(字本初)決定出兵攻擊曹操時,謀士田豐認為時機不成熟,勸他不要出兵。但是,袁紹剛愎自用,不聽良言,一怒之下把田豐下獄。
當袁紹失敗的消息傳到後方時,獄吏高興地告訴田豐,說:「主公由於不聽先生之勸,結果打了敗仗,證明先生的意見是正確的,這下您可以出獄了。」
田豐聽了這個消息後卻說:「我的死期到了。」
獄吏不明就裡,田豐向他解釋道:「主公如果打了勝仗,還可能借機赦免我;如果打了敗仗,他會覺的無臉見我,羞愧之下,肯定會拿我出氣。」
果不田豐所料,袁紹一回到老巢鄴城,在別人的挑撥下,就氣急敗壞第下令把田豐殺了。
曹操獲勝之後,將所得金寶緞匹,給賞軍士。軍士在圖書中檢出書信一束,都是曹操部下的人與袁紹暗通之書。曹操左右的人提議:「可逐一點對姓名,收而殺之。」曹操說:「當紹之強,孤亦不能自保,況他人乎?」遂命盡焚之,更不再問。
除了「曹操燒信」之外,中國歷史上還有一個關於寬容的故事:「楚王斷纓」:
有一日,楚莊王興致大發,要大宴群臣。自中午一直喝到日落西山。楚莊王又命點上蠟燭繼續喝。群臣們越喝興致越濃。忽然間,起了一陣大風,將屋內蠟燭全部吹滅。此時,一位喝得半醉的武將乘燈滅之際,摟抱了楚莊王的妃子。妃子慌忙反抗之際,折斷了那位武將的帽纓,然後大聲喊到:「大王,有人借滅燈之機,調戲侮辱我,我已將那人的帽纓折斷,快快將蠟燭點上,看誰的帽纓折斷了,便知是誰。」
正當眾人忙與准備點燈時,楚莊王高聲喊到:「今日歡聚,不折斷帽纓就不算盡興。現在大家都把帽纓折斷,誰不折斷就是對我的不忠,然後我們大家痛飲一番。」
等大家都把帽纓折斷以後,才重新將蠟燭點上,大家盡興痛飲,愉快而散。此後,那位失禮的武將對楚莊王感恩不盡,暗下決心,自己的人頭就是楚莊王的,為楚莊王而活著,對楚莊王忠心耿耿,萬死不辭。後來,在一次生命危機關頭,就是那位失禮的武將,拼著性命救出了楚莊王。楚莊王以一時的忍讓原諒,換取了自己的一條性命。
Ⅳ 急求5分鍾的歷史小故事
三國時期,袁紹(字本初)決定出兵攻擊曹操時,謀士田豐認為時機不成熟,勸他不要出兵。但是,袁紹剛愎自用,不聽良言,一怒之下把田豐下獄。
當袁紹失敗的消息傳到後方時,獄吏高興地告訴田豐,說:「主公由於不聽先生之勸,結果打了敗仗,證明先生的意見是正確的,這下您可以出獄了。」
田豐聽了這個消息後卻說:「我的死期到了。」
獄吏不明就裡,田豐向他解釋道:「主公如果打了勝仗,還可能借機赦免我;如果打了敗仗,他會覺的無臉見我,羞愧之下,肯定會拿我出氣。」
果不田豐所料,袁紹一回到老巢鄴城,在別人的挑撥下,就氣急敗壞第下令把田豐殺了。
曹操獲勝之後,將所得金寶緞匹,給賞軍士。軍士在圖書中檢出書信一束,都是曹操部下的人與袁紹暗通之書。曹操左右的人提議:「可逐一點對姓名,收而殺之。」曹操說:「當紹之強,孤亦不能自保,況他人乎?」遂命盡焚之,更不再問。
除了「曹操燒信」之外,中國歷史上還有一個關於寬容的故事:「楚王斷纓」:
有一日,楚莊王興致大發,要大宴群臣。自中午一直喝到日落西山。楚莊王又命點上蠟燭繼續喝。群臣們越喝興致越濃。忽然間,起了一陣大風,將屋內蠟燭全部吹滅。此時,一位喝得半醉的武將乘燈滅之際,摟抱了楚莊王的妃子。妃子慌忙反抗之際,折斷了那位武將的帽纓,然後大聲喊到:「大王,有人借滅燈之機,調戲侮辱我,我已將那人的帽纓折斷,快快將蠟燭點上,看誰的帽纓折斷了,便知是誰。」
正當眾人忙與准備點燈時,楚莊王高聲喊到:「今日歡聚,不折斷帽纓就不算盡興。現在大家都把帽纓折斷,誰不折斷就是對我的不忠,然後我們大家痛飲一番。」
等大家都把帽纓折斷以後,才重新將蠟燭點上,大家盡興痛飲,愉快而散。此後,那位失禮的武將對楚莊王感恩不盡,暗下決心,自己的人頭就是楚莊王的,為楚莊王而活著,對楚莊王忠心耿耿,萬死不辭。後來,在一次生命危機關頭,就是那位失禮的武將,拼著性命救出了楚莊王。楚莊王以一時的忍讓原諒,換取了自己的一條性命。
Ⅵ 春秋戰國時期楚王酒會摘櫻故事
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戰亂不斷。楚莊王依靠名將養由基一次平定叛亂後大宴群臣,寵姬嬪妃也統統出席助興。席間絲竹聲響,輕歌曼舞,美酒佳餚,觥籌交錯,直到黃昏仍未盡興。楚王乃命點燭夜宴,還特別叫最寵愛的兩位美人許姬和麥姬輪流向文臣武將們敬酒。忽然一陣疾風吹過,筵席上的蠟燭都熄滅了。這時一位官員斗膽拉住了許姬的手,拉扯中,許姬撕斷衣袖得以掙脫,並且扯下了那人帽子上的纓帶。許姬回到楚莊王面前告狀,讓楚王點亮蠟燭後查看眾人的帽纓,以便找出剛才無禮之人。 楚莊王聽完,卻傳令不要點燃蠟燭,而是大聲說:「寡人今日設宴,與諸位務要盡歡而散。現請諸位都去掉帽纓,以便更加盡興飲酒。」 聽楚莊王這樣說,大家都把帽纓取下,這才點上蠟燭,君臣盡興而散。 席散回宮,許姬怪楚莊王不給她出氣,楚莊王說:「此次君臣宴飲,旨在狂歡盡興,融洽君臣關系。酒後失態乃人之常情,若要究其責任,加以責罰,豈不大剎風景?」 許姬這才明白楚莊王的用意。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絕纓之宴」。
7年後,楚莊王伐鄭。一名戰將主動率領部下先行開路。這員戰將所到之處拼力死戰,大敗敵軍,直殺到鄭國國都之前。
戰後楚莊王論功行賞,才知其名叫唐狡。他表示不要賞賜,坦承7年前宴會上無禮之人就是自己,今日此舉全為報7年前不究之恩。
古人講:「君則敬,臣則忠。」楚莊王能夠成為「春秋五霸」之一,與其心胸開闊、知人善任不無關系。假如沒有絕纓宴,也許唐狡早就被處死了,楚國伐鄭就不一定能勝,楚莊王的春秋大業也就不一定能夠成就了。
Ⅶ 課外文言文閱讀《斷纓示民》的翻譯和內容
原文:
楚莊王賜其群臣酒.日暮酒酣,左右皆醉.殿上燭火,有牽王後衣者.後扢冠纓而絕之,言於王曰:"今燭滅,有牽妾衣者,妾扢其纓而絕之,願趣火視絕纓者.''王曰:"止!''立出令曰:"與寡人飲,不絕纓者,不為樂也.''於是冠纓無完者,不知王後所絕纓者誰.於是王遂與群臣歡飲,乃罷. 後吳興師政楚,有人常為應行,五合戰,五陷陣卻敵,遂取大軍之首而獻之.王怪而問之曰:"寡人未嘗有異於子,子何為於寡人厚也?''對曰:"臣先殿上絕纓者也.當時宜以肝膽塗地,負日久矣,未有所效.今幸得用於臣之義,尚可為王破吳而強楚.''
翻譯:
楚莊王宴待群臣,天晚時群臣喝酒盡興,人都醉了。大殿上火燭滅了,有人暗拉王後的衣裳,王後扯斷了這人的帽纓,對楚王說:「剛才火燭滅時,有人拉我的衣裳。我扯斷了他的帽纓,請快點火查看帽纓斷的人。」楚王說:「不要燃火!」立刻下令:「今日大家與我歡樂飲酒,誰的帽纓不斷,表示他還不盡興。」於是群臣都自動把帽纓扯斷了,於是楚王與群臣歡飲後才散席。後來吳國出兵攻打楚國,有個人常常打頭陣,楚國與吳國五次會戰,他五次攻破敵人行陣打退敵人。楚王奇怪地問他:「我不曾優待於您,您為什麼對我這么好?」那人說:「我就是大殿上帽纓被扯斷的人。」
你不會是想要英文翻譯吧
Ⅷ 韓非子《斷纓示民》的翻譯,急急急、!
鄒國國君愛用抄長長的帽帶,近侍也都跟著用上了長長的帽帶,帽帶價格很高。鄒君為此擔憂,問近侍,近侍說:「您喜歡佩帶,百姓也都跟著佩帶,因此貴了起來。」鄒君於是先把自己的帽帶割斷,然後到外面出巡,鄒國民眾全都不再用長帽帶了。君主不能下令定出民眾佩帶標准來加以禁止,卻割斷自己的帽帶出巡,以示為民先導,這是先行侮辱自己,再去指導民眾的做法。
Ⅸ 絕纓會是怎樣的歷史故事
關於楚莊王的一個故事
春秋時楚莊王一次大宴群臣,直喝到日落西山,又版點起燈燭繼續喝。忽然權,颳起一陣大風,把宮中燈燭全部吹滅。這時,一個喝得半醉的將軍忽然拉住了一位妃子的衣服。妃子大驚,摸著王嚴久的頭盔,折斷了他頭盔上的帽纓,大喊:「大王,有人想趁黑侮辱我,我已經折斷了他的帽纓,拿在手上,請一會兒點燈後看誰的頭上沒帽纓,問他的罪!」楚莊王馬上說:「且慢!我今天請大家酒喝,使有的人喝醉了。酒後失禮不能責怪。我不能為了顯示你的貞節而傷害我的大臣。」庄王又說:「今天痛飲,不拔掉盔纓不算盡歡,大家都把盔纓拔掉!」參加宴會的有一百多人有盔纓,全部拔掉了,然後才重新點燈。君臣直喝得盡歡而散。三年以後,楚晉大戰。有一位將軍總是奮不顧身沖在前面。他首先沖進敵陣,擊潰晉軍。庄王把那位將軍召到跟前,對他說;「我平日並沒有特殊優待你,你為什麼這么捨生忘死地戰斗呢?」那個人回答說:「三年前宴會上被折纓艙就是我。蒙大王不殺不辱,我決心肝腦塗地,以報大王之恩。」由於楚國將領個個效忠,終於打敗了晉軍,楚國從此得以強盛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