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膽大心細的典故

膽大心細的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2-02 08:24:33

『壹』 有哪些著名的成語故事

三顧茅廬

懸梁刺股

初出茅廬

才華橫溢

料事如神

膽大心細

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

獨木難支

鑿壁偷光

程門立雪

紙上談兵

破釜沉舟

負荊請罪

完壁歸趙

鐵棒磨成針

不恥下問

『貳』 成語 膽大心細 出處

膽大心細,漢語成語,拼音是dǎn dà xīn xì,意思是形容辦事果斷,考慮周密。出自《舊唐書·孫思邈傳》。

    成語出處

    《舊唐書·孫思邈傳》:「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

『叄』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

韋編三絕 ( wéi biān sān jué )

釋 義 韋: 熟牛皮;韋編: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起來;三:概數,表示多次;絕:斷。孔子為讀《易》而翻斷了多次牛皮帶子的簡。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

出 處 《史記·孔子世家》:「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

用 法 主謂式;作謂語;含褒義

示 例 元·耶律楚材《過天德和王輔之》:「~耽羲《易》,蕭散風神真隱人。」

典 故
春秋時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材料製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簽,稱為竹「簡」,用火烘乾後在上面寫字。竹簡有一定的長度 和寬度,一根竹簡只能寫一行字,多則幾十個,少則八九個。一部書 要用許多竹簡,這些竹簡必須用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編連起來才 能閱讀。像《易》這樣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編連起來的,因此 有相當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讀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 的內容。不久又讀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接著,他又讀第三 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理解。在這以後,為了深入研究 這部書,又為了給弟子講解,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這樣讀夾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 用。

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他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與質了。」

出處《史記·孔子世家》
====
「韋編三絕」是孔子勤讀《易》書的一則典故。《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傳統說法,孔子晚年喜歡讀《易》,並且撰寫了《彖》上下、《象》上下、《系辭》上下、《文言》、《序卦》、《說卦》、《雜卦》等,合稱"十翼",又稱《易大傳》。韋,熟牛皮。古代用竹片寫書,再用皮條編綴成冊。三,指多次。絕,斷。孔子勤讀《易》書,致使編綴的皮條多次斷開。他還說:"如果多給我幾年功夫,那麼,我對於《易》的知識會更加豐富的。"《論語·述而》載:"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加與假意近。如果五十歲就開始學習《周易》,那麼就可以不犯大錯誤了。

宋歐陽修作《易童子問》,提出許多疑問,認為"十翼"、"皆非聖人之作","亦非一人之言"。以後,對十《易經》和《易傳》的寫作年代和作者的問題,成為學術界持久華淪的問題。許多人否定孔子與《易傳》的關系,進而否定孔子與《周易》的關系。

-般學者認為《易經》作於殷末周初,而《易傳》則成於戰國時代。《十翼》雖非孔子一人手筆,《易經》、《易傳》與孔子的密切關系卻難以否定。

《左傳》、《國語》記載,春秋時期的人引《易》占卜論事,就有二十餘條,通《易》學的人分布於周、魯、衛、鄭、晉、齊、秦各國,說明當時流行《易》學,學習者甚多,可能還是一種時髦。在這種社會氛圍中,作為周遊列國的大學者孔子怎麼會不學《易》、不談《易》呢? 《史記·儒林列傳》還記載孔子的傳《易》系統。孔子傳《易》給魯國商瞿,商瞿六世傳到齊人田何。田何傳東武人王子仲,王子仲傳葘川人楊何,楊何又傳給齊人即墨成、廣川人孟但、魯人周霸、莒人衡胡、臨葘人主父偃。《漢書》把《史記》省略掉的中間四世補齊,他們分別是:東魯橋庇子庸、江東{馬干}臂子弓、燕周丑子家、東武孫虞子乘(又作淳於人光羽子乘)。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周易》殘卷附錄《易傳》六篇,分別是《二三子問》、《系辭》、《易之義》、《要》、《繆和》、《昭力》。據廖名春考證,這些應為戰國中、後期的作品,不會晚於《呂氏春秋》和《韓非子》。在《二三子問》中,記載孔子與子貢等學生討論《周易》的對話。 從以上資料可見,孔子晚年確實喜讀《周易》,而認真鑽研《周易》,以致韋編三絕。還向學生傳授過《周易》。傳統說法,孔子作《十翼》,後人對《十翼》進行研究,發現與傳統說法不一致之處,例如《十翼》中常有"子曰",孔子自己著書,不可能寫"子曰"。可以作這樣的推測,開始,孔子口講,經幾代傳授,到戰國中期,傳《易》者寫於竹帛,才真正成書。傳《易》者採納了孔子以來歷代傳《易》者的說法,整理成系統的《易傳》,稱孔子所傳,也是可以理解的。其中包含歷代傳《易》者的研究成果,也是很自然的。因為有的提法、思想不是孔子所寫,就認為《易傳》孔子無關,是不妥當的;相反,如果認為它是孔子所傳,其中每一句話必定是孔子所寫,也未必妥當。

『肆』 膽大心細的故事求求求

因街亭失守,諸葛亮只得大擺「空城計」。面對司馬懿的幾十萬大軍,他卻談笑自若、琴聲清純,大開城門。司馬懿疑其有詐而退兵。自己是一座空城,在大兵壓境的情況下,諸葛亮還能心平氣靜、不慌不忙,鎮定自若,所彈琴聲毫無雜音,反而使司馬懿心生疑慮而退兵。諸葛亮步陣作戰一向以謹慎而聞名,但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也只能去打一場心理戰。諸葛亮知道城空但心不虛,他膽大心細而自信,用自己赫赫的功績、響當當的威名震懾住了敵人,在彈指一揮間擊退了司馬懿的幾十萬大軍。如果當時諸葛亮不能擺好心態,在緊張之下,彈出的琴聲顫抖不定,那麼諸葛亮恐怕不能全身而退了。而司馬懿不懂心理戰,由於屢次被諸葛亮戰敗,得了「恐亮症」,雖擁有幾十萬大軍,也壓不住他內心的餘悸,只敢在城外徘徊,而錯失良機。假如,當時司馬懿不被孔明面對大軍獨自彈琴的舉動所震懾,慌了心神。能夠以良好的心態,冷靜的分析問題就不難推測出:街亭新敗,諸葛亮的身邊哪裡還有這么多的軍隊?那麼諸葛亮的空城計也就不攻自破了。

空城計很合適嘛 嘿嘿

『伍』 有關名人故事的成語故事

三顧茅廬 懸梁刺股 初出茅廬 才華橫溢 料事如神 膽大心細 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回 獨木難支答 回天無力 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 出以公心 鑿壁偷光 程門立雪 紙上談兵 破釜沉舟 負荊請罪 完壁歸趙 鐵棒磨成針 不恥下問

懸梁刺股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這就時孫敬懸梁的故事.

『陸』 關於諸葛亮膽大心細的故事

《心態與「空城計」》

因街亭失守,諸葛亮只得大擺「空城計」。面對司馬懿的幾十萬大軍,他卻談笑自若、琴聲清純,大開城門。司馬懿疑其有詐而退兵。自己是一座空城,在大兵壓境的情況下,諸葛亮還能心平氣靜、不慌不忙,鎮定自若,所彈琴聲毫無雜音,反而使司馬懿心生疑慮而退兵。諸葛亮步陣作戰一向以謹慎而聞名,但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也只能去打一場心理戰。諸葛亮知道城空但心不虛,他膽大心細而自信,用自己赫赫的功績、響當當的威名震懾住了敵人,在彈指一揮間擊退了司馬懿的幾十萬大軍。如果當時諸葛亮不能擺好心態,在緊張之下,彈出的琴聲顫抖不定,那麼諸葛亮恐怕不能全身而退了。而司馬懿不懂心理戰,由於屢次被諸葛亮戰敗,得了「恐亮症」,雖擁有幾十萬大軍,也壓不住他內心的餘悸,只敢在城外徘徊,而錯失良機。假如,當時司馬懿不被孔明面對大軍獨自彈琴的舉動所震懾,慌了心神。能夠以良好的心態,冷靜的分析問題就不難推測出:街亭新敗,諸葛亮的身邊哪裡還有這么多的軍隊?那麼諸葛亮的空城計也就不攻自破了。所以司馬懿的失敗並非兵力不足,也並非智商不高,而是心態不好。

心態的好壞在空城計戰役中已上升到了至關重要的戰略地位。生死成敗一線間,心態擺好了絕處也能逢生;心態不好了,天上掉下一塊餡餅也不敢去吃。

『柒』 類似「卧薪嘗膽」與古代歷史故事有關的成語有哪些

1、鑿壁偷光[ záo bì tōu guāng ]:原指西漢匡衡鑿穿牆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後用來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

典故: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鄰家有蠟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牆壁上鑿了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讀書。縣里有個大戶人家不識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但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我希望讀遍主人家的書。」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借給匡衡書(用書資助匡衡),並不要報酬。於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學問家。

2、毛遂自薦[ máo suì zì jiàn ]:比喻自告奮勇,自己推薦自己擔任某項工作。

典故:戰國時趙孝成王九年,秦兵攻打趙國,趙孝成王命令平原君趙勝到楚國去求救,平原君的門客毛遂主動自薦隨同前去。平原君與楚王談判半天沒有成效,毛遂手拿寶劍走上宮殿,陳述利害關系,終於打動楚王出兵聯合抗擊秦國的侵略。

3、負荊請罪[ fù jīng qǐng zuì ]:負:背著;荊:荊條。背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典故:藺相如因為「完璧歸趙」有功而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羞辱藺相如。藺相如得知後,盡量迴避、容讓,不與廉頗發生沖突。藺相如的門客以為他畏懼廉頗,然而藺相如說:「秦國不敢侵略我們趙國,是因為有我和廉將軍。我對廉將軍容忍、退讓,是把國家的危難放在前面,把個人的私仇放在後面啊!」這話被廉頗聽到,就有了廉頗「負荊請罪」的故事。

4、完璧歸趙[ wán bì guī zhào ]: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趙國。 後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

典故:戰國時候趙國得到了一塊和氏璧,秦國想要,然後為了不讓秦王得逞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去了秦國,他膽大心細,智斗秦王,最後把和氏璧完好無損的返還給了趙國。

5、洛陽紙貴[ luò yáng zhǐ guì ]:比喻著作有價值,流傳廣。

典故:左思從小出身貧寒,且相貌醜陋,但他卻視榮辱如浮雲,看名利為糞土,把精力都用在學習和文學創作上,寫出了許多流傳至今的名詩佳作。其中,《三都賦》問世後,受到朝野各界熱烈贊頌,一時風行洛陽,豪貴之家爭相傳抄,洛陽市場上的紙價也因而昂貴起來。以後,「洛陽紙貴」便成了著名典故,常用來稱譽某些著作迅速而廣泛地傳播流行。

『捌』 請問成語「膽大心細」的意思是什麼謝謝!

出處
《舊唐書·孫思邈傳》:「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
解釋
解釋
形容辦事果斷,考慮周密。
相關例句
以~勇猛靈活的戰斗作風,炸死炸傷了幾百名敵人。(峻青《不盡巨濤滾滾來》)

『玖』 張飛心細故事

義釋嚴顏。
213年,張飛、諸葛亮、趙雲等領荊州兵入蜀增援。到達江州,遇上劉璋大將嚴顏,嚴顏被張飛生擒,嚴顏拒降的豪氣感動了張飛,被張飛引為上賓。大軍繼續分定諸郡縣,後推進至成都,與劉備會合。劉備成為蜀主,賜張飛黃金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緞千匹。
計勝張合。
218年,曹操擊敗張魯後,曹營名將張郃率軍進入益州東北部,此地雖屬益州但向來為張魯的領地。劉備遂任張飛為巴西太守,出兵爭奪,兩軍對持五十多日。後來,張飛率精兵萬多人,邀張郃軍交戰,因山道狹窄,前後不能相救,張郃大敗,棄馬與十餘人爬山退還南鄭。此戰不僅拓增劉備方領土,更使保住蜀地門戶,使益州轉危為安。張飛隨即參與攻打漢中的戰事。219年,劉備據有漢中,稱漢中王,拜張飛為右將軍,假節。不久,關羽被孫權所殺。
當陽橋
史志上對張飛的勇猛,也是不吝詞藻,常有「熊虎之將」、「萬人敵」、「世之虎臣」等贊譽。事實上,世人常常忽略了張飛性格中的另外一面,張飛除了勇猛之外,還是一個講究謀略的人,俗話說的膽大心細者。就拿長坂橋退敵一事來說,當時他手上的底牌只有二十餘騎,面對百萬敵軍,若還不用計謀,嗓門再大,喊破天也不管用的。他懂得布置這二十多個騎兵,馬尾巴上綁了樹枝,在樹林里跑來跑去,一時「橋東樹林之後,塵頭大起」,害得曹軍都勒住馬頭,不敢近前。顯然,這個計策奏了效。可耐人尋味的是,曹軍諸將並不把這功勞記在張飛頭上,卻「又恐是諸葛孔明之計」。可見,在人們心目中,眉頭一皺,計上心來,那是諸葛亮的專利。其實,張飛的眉頭,也大大地皺過幾回的。「張翼德義釋嚴顏」這一回,張飛就懂得用散布假消息並用替身之計,把個老奸巨滑的嚴顏弄得暈頭轉向,最後將他生擒活捉,立下入川第一功。接下來第七十回「猛張飛智取瓦口隘」,他竟然懂得用酗酒裝醉來迷惑敵人,還搞了一連串的將計就計,把號稱智勇雙全的張郃搞得一敗塗地。倒是諸葛亮十分看好他,表揚他「張將軍能用謀」。

『拾』 張儀得勢的故事概括

自從孫臏打敗魏軍,魏國失了勢,秦國卻越來越強大。秦孝公死後,他兒子秦惠文王掌了權,不斷擴張勢力,引起了其他六國的恐慌。怎樣對付秦國的進攻呢?有一些政客幫六國出主意,主張六國結成聯盟,聯合抗秦。這種政策叫做「合縱」。還有一些政客幫助秦國到各國游說,要他們靠攏秦國,去攻擊別的國家。這種政策叫做「連橫」。其實這些政客並沒有固定的政治主張,不過憑他們能說會道的嘴皮子混飯吃。不管哪國諸侯,不管哪種主張,只要誰能給他做大官就行。在這些政客中,最出名的要數張儀。張儀是魏國人,在魏國窮困潦倒,跑到楚國去游說,楚王沒接見他。楚國的令尹把他留在家裡作門客。有一次,令尹家裡丟失了一塊名貴的璧。令尹家看張儀窮,懷疑璧是被張儀偷去的,把張儀抓起來打個半死。張儀垂頭喪氣回到家裡,他妻子撫摸著張儀滿身傷痕,心疼地說:「你要是不讀書,不出去謀官做,哪會受這樣的委屈!」張儀張開嘴,問妻子說:「我的舌頭還在嗎?」妻子說:「舌頭當然還長著。」張儀說:「只要舌頭在,就不愁沒有出路。」後來,張儀到了秦國,憑他的口才,果然得到秦惠文王的信任,當上了秦國的相國。這時候,六國正在組織合縱。公元前318年,楚、趙、魏、韓、燕五國組成一支聯軍,攻打秦國的函谷關。其實,五國之間內部也有矛盾,不肯齊心協力。經不起秦軍一反擊,五國聯軍就失敗了。在六國之中,齊、楚兩國是大國。張儀認為要實行「連橫」,非把齊國和楚國的聯盟拆散不可。他向秦惠文王獻了個計策,就被派到楚國去了。張儀到了楚國,先拿貴重的禮物送給楚懷王手下的寵臣靳尚(靳音jìn),求見楚懷王。楚懷王聽到張儀的名聲很大,認真地接待他,並且向張儀請教。張儀說:「秦王特地派我來跟貴國交好。要是大王下決心跟齊國斷交,秦王不但情願跟貴國永遠和好,還願意把商於(今河南淅川縣西南)一帶六百里的土地獻給貴國。這樣一來,既削弱了齊國的勢力,又得了秦國的信任,豈不是兩全其美。」楚懷王是個糊塗蟲,經張儀一游說,就挺高興地說:「秦國要是真能這么辦,我何必非要拉著齊國不撒手呢?」楚國的大臣們聽說有這樣便宜事兒,都向楚懷王慶賀。只有陳軫提出反對意見。他對懷王說:「秦國為什麼要把商於六百里地送給大王呢?還不是因為大王跟齊國訂了盟約嗎?楚國有了齊國作自己的盟國,秦國才不敢來欺負咱們。要是大王跟齊國絕交,秦國不來欺負楚國才怪呢。秦國如果真的願意把商於的土地讓給咱們,大王不妨打發人先去接收。等商於六百里土地到手以後,再跟齊國絕交也不算晚。」楚懷王聽信張儀的話,拒絕陳軫的忠告,一面跟齊國絕交,一面派人跟著張儀到秦國去接收商於。齊宣王聽說楚國同齊國絕交,馬上打發使臣去見秦惠文王,約他一同進攻楚國。楚國的使者到咸陽去接收商於,想不到張儀翻臉不認賬,說:「沒有這回事,大概是你們大王聽錯了吧。秦國的土地哪兒能輕易送人呢?我說的是六里,不是六百里,而且是我自己的封地,不是秦國的土地。」使者回來一回報,氣得楚懷王直翻白眼,發兵十萬人攻打秦國。秦惠文王也發兵十萬人迎戰,同時還約了齊國助戰。楚國一敗塗地。十萬人馬只剩了兩三萬,不但商於六百里地沒到手,連楚國漢中六百里的土地也給秦國奪了去。楚懷王只好忍氣吞聲地向秦國求和,楚國從此大傷元氣。張儀用欺騙手段收服了楚國,後來又先後到齊國、趙國、燕國,說服各國諸侯「連橫」親秦。這樣,六國「合縱」聯盟終於被張儀拆散了。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