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典故
『壹』 桃園三結義講的是什麼典故
桃園三結義最初是小說《三國演義》里記載的故事,述說當年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位仁人志士,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業的目標,意氣相投,言行相依,選在一個桃花盛開的季節、選在一個桃花絢爛的園林,舉酒結義,對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難同當,有福同享,共同實現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典故起源
桃園三結義是《三國演義》中的第一個故事。提起劉備、關羽和張飛,人們總是會聯想到他們早年在涿郡張飛庄後那花開正盛的桃園,備下烏牛白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結為異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人們一直傳誦著這個故事,也一次次有人效仿著焚香結義。梁啟超在一篇文章中便談到:"今我國民綠林豪傑,遍地皆是,日日有桃園之拜……"(《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清代一些會黨如三合會等,在他們頗為莊重的入會儀式上,必定不會忘記插上桃枝,以此象徵他們是在桃園結義。
劉焉出榜招募義兵。榜文行到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引出涿縣中一個英雄。那人不甚好讀書;性寬和,寡言語,喜怒不形於色;素有大志,專好結交天下豪傑;生得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唇若塗脂;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漢景帝閣下玄孫,姓劉名備,字玄德。昔劉勝之子劉貞,漢武時封涿鹿亭侯,後坐酎金失侯,因此遺這一枝在涿縣。玄德祖劉雄,父劉弘。弘曾舉孝廉,亦嘗作吏,早喪。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貧,販屨織席為業。家住本縣樓桑村。其家之東南,有一大桑樹,高五丈余,遙望之,童童如車蓋。相者雲:「此家必出貴人。」玄德幼時,與鄉中小兒戲於樹下,曰:「我為天子,當乘此車蓋。」叔父劉元起奇其言,曰:「此兒非常人也!」因見玄德家貧,常資給之。年十五歲,母使游學,嘗師事鄭玄、盧植,與公孫瓚等為友。
及劉焉發榜招軍時,玄德年已二十八歲矣。當日見了榜文,慨然長嘆。隨後一人厲聲言曰:「大丈夫不與國家出力,何故長嘆?」玄德回視其人,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須,聲若巨雷,勢如奔馬。玄德見他形貌異常,問其姓名。其人曰:「某姓張名飛,字翼德。世居涿郡,頗有莊田,賣酒屠豬,專好結交天下豪傑。恰纔見公看榜而嘆,故此相問。」玄德曰:「我本漢室宗親,姓劉,名備。今聞黃巾倡亂,有志欲破賊安民,恨力不能,故長嘆耳。」飛曰:「吾頗有資財,當招募鄉勇,與公同舉大事,如何。」玄德甚喜,遂與同入村店中飲 酒。
正飲間,見一大漢,推著一輛車子,到店門首歇了,入店坐下,便喚酒保:「快斟酒來吃,我待趕入城去投軍!」玄德看其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卧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玄德就邀他同坐,叩其姓名。其人曰:「吾姓關名羽,字長生,後改雲長,河東解良人也。因本處勢豪倚勢凌人,被吾殺了,逃難江湖,五六年矣。今聞此處招軍破賊,特來應募。」玄德遂以己志告之,雲長大喜。同到張飛莊上,共議大事。飛曰:「吾庄後有一桃園,花開正盛;明日當於園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結為兄弟,協力同心,然後可圖大事。」玄德、雲長齊聲應曰:「如此甚好。」
次日,於桃園中,備下烏牛白馬祭禮等項,三人焚香再拜而說誓曰:「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後土,實鑒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誓畢,拜劉備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弟。
『貳』 知音、汗青、桃李、古稀、孩提、桃園的典故來源
1、知音一詞來源於俞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相傳俞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琴,伯牙每次想到什麼,鍾子期都能從琴聲中領會到伯牙所想,子期死後伯牙再不彈琴因為再沒有知音的人。兩位「知音」的友誼感動了後人,直至今天,人們常用知音來形容朋友之間的情誼。
2、汗青是指古時在竹簡上記事,先以火烤青竹,使水分如汗滲出,再颳去青皮,便於書寫,避免蟲蛀,故稱汗青,也叫殺青。
3、桃李,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táo lǐ,就是教師百年「樹人」所得的碩果,往往比喻老師辛勤栽培的學生。桃李滿天下就是說老師教育出來的優秀學生遍布全世界,贊美教師辛勤育人。
4、古稀,原有古來稀少,而今也不多含義;但是解作古來稀少,與過去不同了。醫學保健昌明,閱報見過百歲老人還侍奉著高堂老母的事,將來這有可能就不再是新聞了。
5、孩提: 2~3歲的兒童。幼兒時期· 孩提之童。——《孟子·盡心》 是古代對人年齡的稱呼 指幼兒始知發笑尚在襁褓中。
6、桃園是《三國演義》第一回《桃園結義》中的一個場景。張飛庄後花開正盛的桃園。桃園亦為後人仿效他們結拜的地方。
(2)桃園典故擴展閱讀:
據漢朝《韓詩外傳》記載:「魏文侯之時,子質仕而獲罪焉,去而北游。簡主曰:『……夫春樹桃李,夏得蔭其下,秋得食其實;春樹蒺藜,夏不得采其葉,秋得刺焉。由此觀之,在所樹也。今子所樹非其人也,故君子先擇而後種也』。」
這段話的大意是:春秋時,魏國有個叫子質的大臣,他得勢時曾保薦過很多的人。後丟官隻身跑到北京,見到一個叫簡子的人,向他發牢騷,埋怨自己過去培養的人在他危難時不肯幫助他。簡子聽後笑著對子質說:春天種了桃樹和李樹,到夏天可在樹下納涼休息,秋天還可吃到可口的果實。
可是,如果你春天種的是蒺藜,到夏天就不能利用它的葉子,而秋天它長出來的刺反倒要扎傷人。你過去培養、提拔的人都是些不值得保薦的人。所以君子培養人才,就像種樹一樣,應先選好對象,然後再培植啊!
簡子用比喻批評子質培養人才不當,故後人就把培養人才叫做「樹人」,把提拔培養的優秀人才叫做「桃李」。因老師培養出來的學生很多,就被譽為:「桃李滿天下」了。
為了把學生教育成有用人才,子質認真教學。在他的嚴格管教下,學生們都發奮讀書,學到了不少真本領。後來,這些學生先後成才,成了國家的棟梁。他們為了感念子質先生的教誨,都在自己住處親手栽種桃樹和李子樹。
子質到各國游歷時,碰到了在各國當官的學生,並看到了學生栽的這兩種樹,便自豪地說:「我的學生真是桃李滿天下啊!一個個都很有作為!」從此,當先生(老師)的就以「桃李」代指學生,並把學生多稱作「桃李滿天下」了。
『叄』 桃園的本義和比喻義與典故由來
桃園,是多義詞:
桃樹園
春秋晉園名
地名,即桃林
指晉陶潛《桃花源記》之桃源
指桃園結義
『肆』 桃園這詞什麼意思怎麼個來源典故大神們幫幫忙
本詞的基本意思是: 1.桃樹園。 2.春秋晉園名。 3.地名。即桃林。 4.指晉陶潛《桃花回源記》中之桃答源。 5.指桃園結義。 分詞解釋: 桃: 桃táo落葉小喬木,品種很多,果實略呈球形,表面有短絨毛,味甜,有大核,核仁可入葯:桃兒。桃李 園: 園(?)yuán種植果蔬花木的地方:園子。園丁。園藝。園圃。原指別墅游息之所,現指供人遊玩、?
『伍』 「桃園」來源典故
台灣桃園縣 在清朝時,此地就有漢人入墾,當時在此地遍植桃樹,所以就稱此地為「桃園」內。
桃園結義容
東漢末年,朝政腐敗,再加上連年災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劉備有意拯救百姓,張飛、關羽又願與劉備共同干一番事業。三人情投意合,選定張飛庄後一桃園。此時正值桃花盛開,景色美麗,張飛准備了青牛白馬,作為祭品,焚香禮拜,宣誓完畢;三個人按年歲認了兄弟。劉備年長做了大哥,關羽第二,張飛最小做了弟弟。這便是《三國演義》中著名的「桃園結義」。
世外桃源
比喻理想中環境幽靜,不受外界影響,生活安逸的地方。現用來比喻一種虛幻的超脫社會現實的安樂美好的境界。是晉·陶淵明《桃花源記》描述的一個與世隔絕,沒有遭到禍亂的美好地方。
『陸』 知音,汗青,桃李,古稀,孩提,桃園的來源典故的大體梗概
找度娘吧。。有點難。。
『柒』 桃花源的文學典故
作者 詩題 詩句 於武陵 贈王道士 浮世度千載,桃源方一春。 於鵠 南溪書齋 曾逢異人說,風景似桃源。 儲光羲 玉真公主山居 不言沁園好,獨隱武陵花。 儲嗣宗 春遊望仙谷 雞犬疑沾葯,耕桑似避秦。 劉商 袁十五遠訪山門 僻居謀道不謀身,避病桃源不避秦。 劉商 題水洞二首 今看水入洞中去,卻是桃花源里人。 劉言史 題茅山仙台葯院 樓台爭聳漢,雞犬亦嫌秦。 劉長卿 和袁郎中破賊後軍行過剡中山水謹上太尉 蘭渚催新幄,桃源識故蹊。 劉長卿 奉陪蕭使君入鮑達洞尋靈山寺 徘徊未能去,畏共桃源隔。 劉長卿 奉陪鄭中丞自宣州解印與諸侄宴余干後溪 何勞問秦漢,更入武陵溪。 劉長卿 尋張逸人山居 桃源定在深處,澗水浮來落花。 劉長卿 會赦後酬主簿所問 重見太平身已老,桃源久住不能歸。 劉長卿 湘中紀行十首雲母溪 深藏武陵客,時過洞庭人。 劉長卿 石圍峰 渡口問漁家,桃源路深淺。 劉長卿 秦系傾以家事獲謗因出舊山每荷觀察崔公見知欲歸未遂感其流寓詩以贈之 初迷武陵路,復出孟嘗門。 劉長卿 自紫陽觀至華陽洞宿侯尊師草堂簡同游李延年 千載桃花春,秦人深不見。 劉長卿 賈侍郎自會稽使回篇代盈卷兼蒙見寄一首與余有掛冠之期因書數事率成十韻 柏樹榮新壟,桃源憶故蹊。 劉長卿 送台州李使君兼寄題國清寺 露冕新承明主恩,山城別是武陵源。 劉長卿 送子婿崔真甫李穆往揚州四首 殷勤囑歸客,莫話桃源人。 劉長卿 送常十九歸嵩少故林 他日山中逢勝事,桃源洞里幾人家。 劉長卿 過鄭山人所居 寂寂孤鶯啼杏園,寥寥一犬吠桃源。 劉長卿 題大理黃主簿湖上高齋 桃源君莫愛,且作漢朝臣。 包融 賦得岸花臨水發 春來武陵道,幾樹落仙家。 厲玄 從軍行 帆色起歸越,松聲厭避秦。 司空圖 丁未歲歸王官谷 將取一壺閑日月,長歌深入武陵溪。 司空圖 春山 可是武陵溪,春芳著路迷。 吳融 倒次元韻 雨台誰屬楚,花洞不知秦。 吳融 偶書 只此無心便無事,避人何必武陵源。 吳融 山居即事四首之四 何用深求避秦客,吾家便是武陵源。 吳融 花村六韻 依稀小有洞,邂逅武陵源。 唐彥謙 緋桃 盡日更無鄉井念,此時何必見秦人。 喬侃 人日登高 杜陵猶識漢,桃源不辨秦。 奚賈 尋許山人亭子 桃源若遠近,漁子棹輕舟。 孟浩然 南還舟中寄袁太祝 桃源何處是,遊子正迷津。 孟浩然 山中逢道士雲公 忽聞荊山子,時出桃花源。 孟浩然 送袁太祝尉豫章 相逢武陵客,獨送豫章行。 孟浩然 題李十四庄兼贈綦母校書 歸客莫相待,尋源殊未還。 孟浩然 高陽池送朱二 殷勤為訪桃源路,予亦歸來松子家。 孟郊 題陸鴻漸上饒新開山舍 驚彼武陵狀,移歸此岩邊。 崔塗 江雨望花 避秦不是無歸意,一度逢花一斷腸。 崔塗 王逸人隱居 不逢秦世亂,未覺武陵深。 張九齡 與生公尋幽居處 疑入武陵源,如逢漢陰老。 張仲方 贈毛仙翁 待我休官了婚嫁,桃源洞里覓仙兄。 張南史 寄靜虛上人雲門 方同沃洲去,不似武陵迷。 張說 岳陽石門墨山二山相連有禪堂觀天下絕境 長揖桃源士,舉世同企羨。 張說 翻著葛巾呈趙尹 桃花春徑滿,誤識武陵源。 張賁 和襲美醉中先起次韻 何事桃源路忽迷,惟留雲雨怨空閨。 戎昱 寄梁淑 悔學秦人南避地,武陵原上又徵師。 戎昱 送吉州閻使君入道二首 莫遣桃花迷客路,千山萬水訪君難。 戴叔倫 晚春 桃源寧異此,猶恐世人聞。 戴叔倫 桂陽北嶺偶過野人所居聊書即事呈王永州邕李道州圻 他時願攜手,莫比武陵源。 戴叔倫 桂陽北嶺隅過野人所居聊書即事呈王永州邕李道州圻 乍疑秦世客,漸識楚人言。 戴叔倫 漢宮人入道 霄漢九重辭鳳闕,雲山何處訪桃源。 戴叔倫 贈韓道士 桃源寂寂煙霞閉,天路悠悠星漢斜。 戴叔倫 送吉中孚校書歸楚州舊山 為問桃源客,何人見亂時。 戴叔倫 過友人隱居 春花正夾岸,何必問桃源。 方干 睦州呂郎中郡中環溪亭 為是仙才登望處,風光便似武陵春。 施肩吾 送絕塵子歸舊隱二首 雲水千重繞洞門,獨歸何處是桃源。 曲信陵 移居洞庭 重林將疊嶂,此處可逃秦。 曹唐 小遊仙詩九十八首 玉皇賜妾紫衣裳,教向桃源嫁阮郎。 朱灣 尋隱者韋九山人於東溪草堂 路傍樵客何須問,朝市如今不是秦。 李君何 曲江亭望慈恩寺杏園花發 地閑分鹿苑,景勝類桃源。 李嘉祐 送韋司直西行 湘浦眠銷日,桃源醉度春。 李嘉祐 送韋邕少府歸鍾山 祈門官罷後,負笈向桃源。 李嶠 送司馬先生 蓬閣桃源兩處分,人間海上不相聞。 李德裕 尊師是桃源黃先生傳法弟子常見尊師稱先師呈跡今重賦此詩兼寄題黃先生舊館 洞天應不夜,源樹只如春。 李涉 贈長安小主人 仙路迷人應有術,桃源不必在深山。 李白 之廣陵宿常二南郭幽居 綠水接柴門,有如桃花源。 李白 博平鄭太守自廬山千里相尋入江夏北市門見訪卻之武陵立馬贈別 去去桃花源,何時見歸軒。 李白 和盧侍御通塘曲 行盡綠潭潭轉幽,疑是武陵春碧流。秦人雞犬桃花里,將比通塘渠見羞。 李白 擬古十二首 海水三清淺,桃源一見尋。 李白 當塗趙炎少府粉圖山水歌 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殺人。 李白 登金陵冶城西北謝安墩 功成拂衣去,歸入武陵源。 李白 答杜秀才五松見贈 從茲一別武陵去,去後桃花春水深。 李白 聞丹丘子於城北營石門幽居中有高鳳遺跡仆離群遠懷亦有棲遁之志因敘舊以寄之 方從桂樹隱,不羨桃花源。 李白 贈從弟南平太守之遙二首 謫官桃源去,尋花幾處行。秦人如舊識,出戶笑相迎。 李白 酬王補闕惠翼庄廟宋丞泚贈別 薜帶何辭楚,桃源堪避秦。 李益 尋紀道士偶會諸叟 見說桃源洞,如今猶避秦。 李端 歸山居寄錢起 誰知武陵路,亦有漢家臣。 李端 聞吉道士還俗因而有贈 柳市名猶在,桃源夢已稀。 李端 送郭參軍赴絳州 蒲澤逢胡雁,桃源見晉人。 李端 送馬尊師 武陵花木應長在,願與漁人更一尋。 李群玉 惱從兄 武陵洞里尋春客,已被桃花迷不歸。 李群玉 自澧浦東游江表途出巴丘投員外從公虞 誰昔探花源,考槃西嶽陽。 李群玉 贈花 金谷園無主,桃源路不通。 李群玉 送秦煉師 錦洞桃花遠,青山竹葉深。 李質 宿日觀東房詩 曾入桃溪路,仙源信少雙。 杜牧 酬王秀才桃花園見寄 此花不逐溪流出,晉客無因入洞來。 杜甫 不寐 多壘滿山谷,桃源無處求。 杜甫 北征 緬思桃源內,益嘆身世拙。 杜甫 奉漢中王手札 悲秋宋玉宅,失路武陵源。 杜甫 奉留贈集賢院崔於二學士 故山多葯物,勝概憶桃源。 杜甫 寄從孫崇簡 龐公隱時盡室去,武陵春樹他人迷。 杜甫 嶽麓山道林二寺行 桃源人家易制度,橘洲田土仍膏腴。 杜甫 巫峽敝廬奉贈侍御四舅別之灃朗 傳語桃源客,人今出處同。 杜甫 春日江村五首 茅屋還堪賦,桃源自可尋。 杜甫 赤谷西崦人家 如行武陵暮,欲問桃花宿。 杜甫 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 春草封歸恨,源花費獨尋。 楊憑 千葉桃花 若教避俗秦人見,知向河源舊侶誇。 楊發 南溪書院 曾逢異人說,風景似桃源。 歐陽袞 和項斯游頭陀寺上方 步入桃源里,晴花更滿枝。 武元衡 春齋夜雨憶郭通微 桃源在在阻風塵,世事悠悠又遇春。 武元衡 桃源行送友 武陵川徑入幽遐,中有雞犬秦人家。 殷遙 友人山亭 一見桃花發,能令秦漢迷。 汪遵 東海 同作危時避秦客,此行何似武陵灘。 汪遵 短歌吟 匣里有琴樽有酒,人間便是武陵溪。 沈佺期 入少密溪 自言避喧非避秦,薜衣耕鑿帝堯人。 法振 月夜泛舟 漾舟人不見,卧入武陵花。 獨孤及 傷春懷歸 源桃不余欺,先發秦人家。 獨孤及 送別荊南張判官 欲識桃花最多處,前程問取武陵兒。 王勃 出境游山二首之一 源水終無路,山阿若有人。 王昌齡 武陵開元觀黃鏈師院三首 欲訪桃源入溪路,忽聞雞犬使人疑。 王維 和宋中丞夏日游福賢觀天長寺寺即陳左相宅所施之作 桃源勿遽返,再訪恐君迷。 王維 春日與裴迪過新昌里訪呂逸人不遇 桃源一向絕風塵,柳市南頭訪隱淪。 王維 田園樂七首 杏樹壇邊漁父,桃花源里人家。 王維 菩提寺禁口號又示裴迪 悠然策藜杖,歸向桃花源。 王維 藍田山石門精舍 笑謝桃源人,花紅復來覿。 王維 送錢少府還藍田 草色日向好,桃源人去稀。 王績 遊仙四首 斜溪橫桂渚,小徑入桃源。 王績 田家三首 不知今有漢,唯言昔避秦。 王績 田家三首之二 不知今有漢,唯言昔避秦。 白行簡 贈毛仙翁 更說桃源更深處,異花長佔四時天。 皇甫冉 春早 草遍潁陽山,花開武陵水。 皇甫冉 賦得荊溪夜湍送蔣逸人歸義興山 花源君若許,雖遠亦相尋。 皎然 兵後西日溪行 我來隱道非隱身,如今世上無風塵。路是武陵路,人非秦代人。 皎然 西白溪期裴方舟不至 應向秦時武陵路,花間寂歷一人行。 盧照鄰 三月曲水宴得尊字 門開芳杜徑,室距桃花源。 盧照鄰 過東山谷口 桃源迷處所,桂樹可淹留。 祖詠 題韓少府水亭 寧知武陵趣,宛在市朝間。 秦系 山中贈耿拾遺湋兼兩省故人 如今非是秦時世,更隱桃花亦笑人。 秦系 春日閑居三首 一似桃源隱,將令過客迷。 秦系 題章野人山居 向此隱來經幾載,如今已是漢家朝。 竇群 假日尋花 武陵緣源不可到,河陽帶縣詎堪誇。 綦毋潛 若耶溪逢孔九 人言上皇代,犬吠武陵家。 羅虯 比紅兒詩 疏屬便同巫峽路,洛川真是武陵溪。 羊士諤 郡齋讀經 跡似桃源客,身攖竹使符。 聶夷中 題賈氏林泉 地非樵者路,武陵又何逢。 胡曾 早發潛水驛謁郎中員外 青野霧銷凝晉洞,碧山煙散避秦溪。已是大仙憐後進,不應來向武陵迷。 蕭穎士 蒙山作 方馳桂林譽,未暇桃源美。 薛濤 牡丹 常恐便隨巫峽散,何因重有武陵期。 蘇廣文 自商山宿隱居 聞說花源堪避秦,幽尋數月不逢人。 裴迪 崔九欲往南山馬上口號與別 莫學武陵人,暫游桃源里。 裴迪 春日與王右丞過新昌里訪呂逸人不遇 聞說桃源好迷客,不如高卧眄庭柯。 貫休 江邊道士 何妨將我去,一看武陵春。 賈島 夏夜上谷宿開元寺 帶月時聞山鳥語,郡城知近武陵溪。 鄭愔 奉和幸上官昭容院獻詩四首 無雲秦漢隔,別訪武陵花。 錢起 中書王舍人輞川舊居 誰謂桃源里,天書問考槃。 錢起 初黃綬赴藍田縣作 居人散山水,即景真桃源。 錢起 尋華山雲台觀道士 桃源數曲盡,洞口兩岸坼。 錢起 山居新種花葯與道士同游賦詩 宛謂武陵洞,潛鷹造化移。 錢起 歲暇題茅茨 桃源應漸好,仙客許相尋。 錢起 洞仙謠 秦人入雲去,知向桃源里。 錢起 登覆釜山遇道人二首 忽憶武陵事,別家疑數秋。 錢起 石井 那知幽石下,不與武陵通。 錢起 送畢侍御謫居 桃花洞里舉家去,此別相思復幾春。 錢起 酬王維春夜竹亭贈別 今宵竹林下,誰覺花源遠。 錢起 題嵩陽焦道士石壁 幸入桃源因去世,方期丹訣一延年。 陸希聲 陽羨雜詠十九首桃花谷 何必武陵源上去,澗邊好過落花中。 韋庄 江上別李秀才 前年相送灞陵春,今日天涯各避秦。 韋處厚 桃塢 終期王母摘,不羨武陵深。 韓偓 六言三首 桃源洞口來否,絳節霓旌久留。 韓偓 無題 棹尋聞犬洞,槎入飲牛津。 韓愈 同竇(牟)韋(執中)尋劉尊師不遇(以同尋三字為韻。愈分得尋字) 秦客何年駐,仙源此地深。 韓愈 同竇書尋劉尊師不遇 秦客何年駐,仙源此地深。 韓愈 游青龍寺贈崔大補闕 桃源迷路竟茫茫,棗下悲歌徒纂纂。 韓翃 寄武陵李少府 桂水遙相憶,花源暗有期。 駱賓王 同辛簿簡仰酬思玄上人林泉四首 聞君招隱地,髣髴武陵春。 駱賓王 同辛簿簡仰酬思玄上人林泉四首之一 緝芰知還楚,披榛似避秦。 駱賓王 疇昔篇 時有桃源客,來訪竹林人。 高適 同熊少府題盧主簿茅齋 自堪成獨往,何必武陵源。
『捌』 成語典故:世外桃源
世外桃源的故事:抄
【成語】: 世外桃源
【拼音】: shì wài táo yuán
【解釋】: 原指與現實社會隔絕、生活安樂的理想境界。後也指環境幽靜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種空想的脫離現實斗爭的美好世界。
【成語故事】:
晉朝陶淵明在他寫的《桃花源記》里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漁夫,劃著小船,順溪流而下,忽然發現一片桃花林,穿過桃花林,迎面有一個山洞。過了山洞,就像來到另一個天地。這里的人男耕女織,土地肥沃,人人生活幸福,家家和睦相處。村裡的人熱情招待了他,並告訴他,他們的祖先在秦朝因避戰亂,來到這里安家落戶。一代一代下來,與外界完全隔絕了,根本不知道外面世界有什麼變化。臨別時,村裡人叮囑漁夫,不要對外人講這兒的事。這個成語比喻不受外界影響的地方或理想中的美好地方。
『玖』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生死之交'背後的典故
桃園結義:
東漢末年,朝政腐敗,再加上連年災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劉備有意拯救百姓,內張飛、關羽容又願與劉備共同干一番事業。三人情投意合,選定張飛庄後一桃園。此時正值桃花盛開,景色美麗,張飛准備了青牛白馬,作為祭品,焚香禮拜,宣誓完畢;三個人按年歲認了兄弟。劉備年長做了大哥,關羽第二,張飛最小做了弟弟。這便是《三國演義》中著名的「桃園結義」。
『拾』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生死之交的典故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生死之交的典故
東 漢 末 年,朝 廷 腐 敗,張 角 率 領 農 民 起 義,反 抗 朝 廷,起 義 軍 頭 戴 黃 巾 作 為 記 號, 這 就 是 歷 史 上 有 名 的「黃 巾 起 義」。
東 漢 皇 帝 為 了 鎮 壓「黃 巾」, 下 令 各 地 招 收 新 兵。這 天, 劉 備 正 看 招 兵 的 告 示, 身 後 又 擠 過 來 一 個 黑 臉 大 個 兒, 名 叫 張 飛。 兩 個 人 便 商 量 一 起 去 參 軍。
劉 備 和 張 飛 來 到 一 個 酒 館。他 們 正 喝 著 酒, 一 個 紅 臉 大 漢 進 來 了, 喊 道:「 快 給 我 拿 酒 來, 我 急 著 去 參 軍 呢!」 劉 備見 他 身 材 高 大, 非 常 威 風, 就 請 他 一 起 喝 酒。 這 人 名 叫 關 羽, 因 為 殺 了 本 地 的 惡 霸, 才來 到 這 里。 劉 備 說:「 我 們 一 起 干 一 番 事 業 吧!」
三 人 喝 完 酒, 一 起 來 到 張 飛 的 桃 園。 他 們 在 桃 園 里 對 天 起 誓,結 為 兄 弟。 這 就 是 著 名 的「 桃 園 結 義」。
孔明借東風——巧用天時
赤壁之戰前夕,周瑜已經做好了准備,要發動火攻一舉燒毀曹軍的戰船,打敗曹操。但周瑜忙中出錯,竟然沒有想到火攻對風向的要求很高,而隆冬時節長江中游一帶多刮西北風,沒有東南風。如果就著西北風放火,曹軍處於上風頭,剛好燒了自己,根本燒不到曹軍。周瑜想不出辦法,一下子病倒了。諸葛亮當時在周瑜軍中幫著出謀畫策,他知道周瑜的病因,便給周瑜開了一個「葯方」:「欲破曹軍,須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讓諸葛亮想辦法「搞」來東風,諸葛亮當即答應:「可以借。」於是周瑜讓人建起一座七星壇,諸葛亮裝模作樣地上壇作法,要「借東風」。到了作戰那天,果然東南風大起,周瑜乘機發動進攻,一舉擊攻了曹軍。其實,諸葛亮是善於預測天氣,他是通過預報知道這一天有東南風的,根本就不是「借」來的。
關公赴會——單刀直入
諸葛亮為了治癒周瑜的心病,稱自己能夠借來東南風,在七星壇上祭拜整日,終於颳起了東南風。周瑜派黃蓋開火船前去燒曹操戰船,曹操八十三萬大軍損傷大半。
赤壁之戰以後 諸葛亮三計氣死周瑜 得了荊湘九郡 其中荊洲是當時軍事要陣 為兵家必爭之地 劉備為完成三足鼎立之勢 需奪取西川 以立其業 故派大將關羽鎮守要地荊洲 吳國為了得到失去的土地 始終不放棄奪回荊洲的想法 因此 設酒宴名為招待關羽 實為鴻門之宴 宴請關羽過江到東吳 席間埋伏刀斧手欲殺之 關羽久戰沙場 熟讀兵書 早知是計 便有所准備 故而 只帶領十幾個隨從人員 提著寶刀 輕駕小舟 單刀赴會 席間 關羽借與魯子敬多年未見敘舊為由 拉著魯肅不放手 互相敬酒 實則以魯肅為人質 以脫身 埋伏刀斧手見魯肅被困 不敢輕易下手 關羽不僅應邀赴了宴會 更挫動了吳國的銳氣 打消了孫權收回荊洲的念頭 同時也歌頌了關羽勇敢的精神和過人的才智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軍南征荊州。這時劉表已亡,他的兒子劉琮不戰而降。劉備率軍民二十多萬人南撤。在曹軍追及到當陽長坂坡時,劉備寡不敵眾,大敗而逃,輜重全失。徐庶的母親也不幸被曹軍擄獲,並被曹操派人偽造其母書信召其去許都,徐庶得知此訊,痛不欲生,含淚向劉備辭行。他用手指著自己的胸口說:「本打算與將軍共圖王霸大業,耿耿此心,唯天可表。不幸老母被擄,方寸已亂,即使我留在將軍身邊也無濟於事,請將軍允許我辭別,北上侍養老母!」劉備雖然捨不得讓徐庶離開自己,但他知道徐庶是出了名的孝子,不忍看其母子分離,更怕萬一徐母被害,自己會落下離人骨肉的罪名,只好同徐庶揮淚而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