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驅魔典故

驅魔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2-02 05:19:01

⑴ 竹報歲平安的典故是什麼

竹報平安,漢族傳統寓意紋樣。

出處:唐代《酉陽雜俎續集·支植下》:「北都(即晉陽,遺址在今 山西省太原 市西南)惟童子寺有竹一窠,才長數尺,相傳其寺綱維每日報竹平安。」

北都,即唐代北都太原府晉陽城,童子寺在晉陽城西的龍山,始建於北齊,是北朝隋唐時期著名的皇家寺廟。

綱維,主管僧寺事務的和尚。

民間傳既中西雲山住有身長丈余的山魁,人遇染百病。一個叫李畋的人,為了避遇山鬼,早晚把竹子投入火中使之爆響,其聲使山鬼害怕逃離,使大家都躲過了災難。後來從除夕到元旦,把發明了紙卷的爆竹,家家戶戶燃放,意在驅邪魔,迎平安。

故有「爆竹聲中一歲除」或「爆竹一聲除舊,桃符萬象更新」等詩句。民間吉祥圖案則有畫竹或兒童放爆竹,寓意報平安的。

(1)驅魔典故擴展閱讀

傳說故事

相傳明朝永樂年間(1403-1424年),鄭和率眾下西洋之際,多次駐扎在長樂伺風出航。一日,鄭和來到長樂城郊苦築村,想去領略靈泓潭瀑布風光。路上,他見一群又一群人分散在一條大溪兩岸,忙著開山、鑿石,抬土挑沙修築溪壩。

個個汗流浹背,苦不堪言。細看溪壩倒的倒,塌的塌,沙石淹沒了農田和莊稼,可苦了兩岸的老百姓。見此情景,鄭和動了惻隱之心。他攔住一位花白鬍子的老人,問道:「老人家,這溪流為何如此多災啊?」老人嘆了口氣,苦著臉說:「哎,還不是龍王爺害的。」

他告訴鄭和,此溪叫「考溪」,溪的上游有個靈泓潭,潭裡住著條神龍。那神龍脾性古怪,經常乘雨季興風作浪,把考溪攪得波浪洶涌,沖毀了溪壩、田園和莊稼。村裡的百姓年年修建溪壩,那神龍年年把它沖毀。

鄭和聽了,心情十分沉重。他抬頭望去,只見考溪像一條飛龍蜿蜒盤垣在層峰翠巒之間,匯集眾多峰巒的山澗激流,橫沖直撞奔流而下。怪不得年年修壩年年塌,因為那光溜溜的堤壩根本承受不了激流狂瀾的沖擊。

老百姓沒從根本上找出自然災害的根源,卻把這一切歸罪在"神龍"作怪上。如今,我要教他們制服「神龍」的妙方。主意想定,鄭和就對大夥說:「神龍喜歡清靜幽雅的竹林,如果你們在溪壩兩旁,村前村後都栽上竹子,神龍一定高興。

到時它就會庇佑你們四季安泰、五穀豐登,大家就會過上好日子了。」大夥聽了,有的相信有的懷疑。鄭和心想:光說不行,我得先帶個頭。他就在溪壩邊選個地點,親自栽了5棵竹子,老百姓一見,都坐不住了。

太監爺親自栽竹,我們也干吧。就這樣,你栽幾棵,我種幾株,考溪兩岸壩上,苦築村的房前屋後,全栽上了密密麻麻的竹子。

冬去春來,淅淅瀝瀝的春雨滋潤著竹子,一支支竹筍破土而出,很快長成一大片挺拔蔥蘢、青翠欲滴的竹林,給苦築村和考溪增添了情趣。雨季又來了,渾濁的洪水咆哮著奔涌而下,張牙舞爪地沖擊著溪壩,想把它沖垮,但失敗了。

那些竹林用繁密的根須保護著溪壩,洪水根本無法沖毀。溪壩保住了!苦築村有救了!村子裡的人們飽含著熱淚,奔走相告,互相祝賀。

從此以後,考溪變害為利,灌溉著莊稼,為兩岸的農民帶來一個又一個豐年。人們過上了好口子。為紀念鄭和的功績,人們把苦築村改名為「五竹村」。逢年過節,村裡的人就在門楣上貼上「花開富貴」「竹報平安」的對聯。此習俗一直沿襲至今。

⑵ 古代什麼是僻邪驅魔的有什麼作用有什麼典故有什麼講究沒有或者什麼禁忌沒有 例如龍只能是皇帝用

關於避邪的方法我找到了幾個,你參考一下吧:
中國神秘文化體系內的法寶,泛指一切經過人們有條件地操縱?#092;作便能發揮所謂超自然法力的「寶物」,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可供製作或能直接充當法寶使用的天然材料,如水、石頭及部份植物,礦物等,另一類是經人工製作合成的器具,如工具、武器、飾物等。在如此重多的「寶物」中,我按其功效挑選了最有威力的七樣中國古代的避邪寶物。

第七:「水」
水推崇為「五行」之一、「三官」(指道教所奉的天官、地官、水官)之列,人們對水的敬畏幾乎達到了與天地並重的程 度。與此同時,水之於人,
在提供飲用、灌溉及舟揖之利等外,還是施用范圍最廣、神通最多的法寶之一。
首先,水可賜福生財。俗信以為在各種特定時節汲取的水,可以給飲用者帶來福氣或財喜。如夏歷正月初一早上汲取的井水與河水,稱「銀水」 或「財水」;在夏歷除夕守歲至半夜,打起燈?#092;悄悄去汲取河水的,稱「天地水」,可保來年大吉等等。而特別日子的水還有其特別功能:穀雨日所收露水,用來圖符並貼在牆上,有厭勝諸毒作用;農歷四月 初八日所收露水用於磨墨,書寫咒語於紅紙上,再貼在牆上,可攘蝗災;又如端午日赤足瞠露,可攘災厄;夏歷八月初一「六神水」所收露水以調朱熆I灸,可祛百病,等等。當然這些功效不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主題,今期的主題是避邪水可治病招魂。俗信以為各種經過特定條件處理的水,有治病神效。如巫祝之流在水上畫過符策後,稱「符水」,或以清水祭神並加祝?#092;後,稱「咒水」、「神水」、「聖水」等,皆能療疾。天上下雨,以器皿接取後,謂「無根水」,用之煎葯有效。此外。俗信又以為小孩生病不愈,乃魂魄走失所致,也可借水的法力召回。如「過水」之法,是於夜半焚香祝?#092;後,再抱上病孩,偷偷尋 一條小河膛過,再上岸時,魂已歸體,病可愈。再如「叫魂」之法,是於天黑後端清水一碗,出門去沿路呼喚,視水中一起泡,便是魂已歸附,端碗回家放在病童枕邊,病可愈,等等。凡此種種,水自然有其避邪功效,但由於迷信成份太重,實效太低所以只有列在第七位。

第六:灰
灰,《說文》解「灰」為「死火余燼」,無疑,指的是物質燃燒後的殘留物。但是,在中國神秘文化體里,灰居然也是用途廣泛的法寶。篤信灰有法力的觀念,其來源大概也可以從現實生活中尋溯:古代文獻中,人們播灰作肥、積灰止水或揚灰助戰之類的記載很多。累積之後,是很可能將其功力作超效驗的廣泛化的。 此外,遠從先秦以來,就有不少被後世歸為道家者流的人士,都或隱或顯地試圖證明:物體經燃燒成為余燼後,僅僅是形狀的改變,其精魄仍聚積在灰里。依循這種觀念,寓有精魄的灰具有某種法力,也就順理成章了。過去常把「搓骨揚灰」的動作與「斬盡殺絕「的意圖聯系起來,其本意亦在於精魄在灰中,分撒開後,就可以阻擾其聚合的目的。 用灰去祈?#092;幸福平安的功效就不在這介紹了,我們關心的是灰是怎麼驅邪的。早在《周禮?秋官》中,即有「赤龍氏掌除牆屋,以蜃炭攻之,以灰灑毒之」及「煙氏掌去無視,焚牡霸,以灰灑之」等制度,就是用灰來攻除蟲富。以後,在宅中撒灰成為一種流行很廣的民間風俗,「驅五毒」、「打灰簸箕」等各種名目,多於夏歷二月初二、五月初五前進行。撒灰時要念咒語,亦有畫灰於地作鳥獸狀的。傳中的撒灰活動,還由驅逐毒蟲演變為寬泛的驅疫辟邪方術,甚至有夜深人靜時畫灰於道,作弓矢形狀,以求射崇攘災的。有些地方還有給小孩鼻尖上抹鍋灰的習俗,據說也是為了壓邪逐鬼。

第五:石頭
普通的石頭能成為法寶,其觀念上的依據,是古人的靈石崇拜意識,這里僅就其避邪的適用范圍和操作形式作些介紹。敦煌寫卷中有《用石鎮宅法》,雲:「凡人居宅處不利,有疾病、逃亡、耗財,以石九十斤,鎮鬼門,大吉利;人家居宅已來,數亡遺失錢不聚,市買不利,以石八十斤,鎮辰地大吉。」所謂「鎮」,就是照堪輿家指定的方位,埋下一塊石頭。 鎮墓。即造墓時埋石為祭,理由與鎮宅相同,但受惠對象則是亡者親屬,延及子孫後代。鎮巷。如住宅大門正對里巷(道路)、橋梁或別人家的屋角,俗信以為將有「邪沖」。

第四:雞頭狗血
雞狗都是家養禽畜,但是在古人觀念中,它們的來歷非尋常動物可比。緯書《春秋?#092;斗樞》稱「玉衡星散為雞」,《春秋考異集》則謂「狗,斗精之所生也」。如此秉賦,是與人們將它們身上的某些部份作為法寶用有直接聯系的。狗血作為辟惡破妖的法寶,《史記》中已有記載。秦始皇殺狗課四門以御凶災便是一例。此後,殺狗塗血於門戶上,一直是民間辟除不祥或抵禦邪惡的基本方式之一。俗信又以為狗血雞頭是化解妖氣的最簡便辦法,特別是雄雞頭,黑狗血更具功效。倘遇上「妖人」使用法術,如剪紙為馬、撒豆成兵時,也可將狗血潑去,破其妖術。 民俗中雞血與狗血共同使用以厭妖邪的現象也很普遍。

第三:小豆
古人稱豆為寂,但是據《廣雅》、《博雅》等書的進一步辨析,還有大豆稱寂而小豆名答的區別,凡黑豆、黃豆、青豆等,都屬大豆,如赤豆、綠豆、白豆、豌豆等,就屬小豆。在中國民間傳統風俗里被看作有神通有靈驗的豆,都是小豆。此外,本土佛教信仰和習俗內,也有用黃豆作「舍緣豆」派用處的。

小豆的神通首先在於辟瘟避疫。如《雜五行書》雲;「常以正月旦,亦以辟疫病甚靈驗。正月七日,七月七,男吞赤小豆七顆,女吞十四枚,經無病,令疫病不相染。」顯然,這種有時講究、男女區分等條件的小豆施術,並不是葯物上的觀念。再如《歲廣記》曰:「立秋日,以秋水吞赤小豆十粒,止赤白痢疾」,其理相同。還有接指認赤小豆就是厭鬼物的說法,《歲時雜記》雲:「共工氏有不才子,冬至日死為疫鬼,畏赤豆,故是日作豆粥厭之。」此前我們已知,服赤豆限於冬至,凡正旦、元宵、七夕、立秋均有眼之辟疫的靈驗,原來它正是.「疫鬼」最害怕的東西。這個傳說不但在中國很流行,而且在流傳到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即使在今時今日,在那裡的民俗中也廣有」撒豆驅鬼「的行為,只是所驅的鬼各有不同而已。

第二:桃木
桃木亦名「仙木」。是用途最為廣泛的伐邪制鬼材料。桃木所以具有這等神力,根植於古人認定桃樹為百鬼所懼的神秘觀念。在古代文獻的記載和解釋里,這種觀念的依據大致有三種類別。因為和主題無關,所以就不詳敘了。本段主要講述的是發揮桃木伐邪鎮鬼功能的方式:1) 桃板。亦稱「桃版」、「桃符」、.「桃符板」等,系用桃木削成的厭勝物.成對使用。板上畫上神荼兄弟(傳說中的驅鬼之神)的像,使之壓邪。當然,眾所周之,後來漸漸演變成現在的「春聯」「對聯」了。2) 桃印。亦名「桃印符」,用桃木刻成的印鈕,塗以紅、藍、黃。白、黑五色並寫有辟邪咒語,鈕間穿孔。逢端午節時,單只使用,方式是用彩絕將桃印系在門上或帳屏間,起驅凶攆鬼的作用。3) 桃役。用桃木做成的佩飾性厭勝物,瓜形,多棱,刻有銘文,內容多祈福壤災乏辭。使用方式是夏歷正月佩戴在身上。從《韓詩外傳》記述可知,此俗在春秋時已經風行,後來的桃木製剛卯,是其遺制。4) 桃人。亦名「桃梗」、「桃偶」,用桃樹梗刻成的厭勝物。狀如人形,大小隨意。使用方式是夏歷除夕或正旦時,立於門側,以辟凶邪。從《莊子》、《戰國策》等書的記述中可知,此俗在戰國時已流行。有些地區的民間建宅習俗中,也派桃人的用處,方式是在門牆上或樑柱間開個小洞,放個小批人.過去,俜庾。J為可辟凶鬼,保住宅院的安定。5) 桃核。截取桃樹上的枝杈,毋需加工,就是現成的鎮鬼物。《莊子》上 說,在家門口插上挑枝,兒童進門不害怕,鬼卻因此生畏卻步。此外,古人還用桃枝洗澡,以為可避邪氣。6) 桃弓。又名「桃弧」,用桃木製成弓形厭勝物,和棘制的箭形慶勝物配套使用。《左傳?昭公四年》記有「桃弧棘矢,以除其災」的儀式,「災」之含義,似比鬼的概念還要寬泛些。7) 桃□。用桃木棍和禾穗復合製成的法寶,狀如答帚。《左傳》、《禮記》和《周禮》等書上,均有用桃熱拔除不祥的記載。桃前的使用場合,致有臨喪弔唁和殺牲取血兩大類。古人認為死人的事鈧是與鬼魂之類相關聯的,憑弔死人前,須用鎮物,方可確保活人不受侵害,而桃前便有這種鎮鬼的威力。殺牲取血為盟誓用,然而也怕有不祥,桃前起到被除的作用。古時候,手執桃前做拔除工作的,多為巫視等官員,但後來挑前漸漸變成了道土的法器,也就是拂塵的前身了。 桃木劍。這個應該是大家最熟的用途了用桃木削制的「捉鬼」或「斬鬼」的法寶,和「桃印符」、葦索等配套使用,這已是「牛鼻道人」之類手中的物事了,但取義源於古人篤信桃木有鎮鬼的神力。9) 桃湯。《荊楚歲時記》里有正月初一飲桃場以避邪氣的描寫,究竟是用桃子抑或桃膠、桃木熬場,今已無考。此外,民間巫祝之禁劾方術中,還有用桃場洗澡以解鬼迷的辦法。

第一: 銅鏡
在重多法寶中,銅鏡的驅邪能力是最強的。古代中國人長期使用銅鏡,銅鏡不僅是照面的器具和工藝品,也是一種兼有多樣功能的法寶。銅鏡的法力從何而來,古人的種種解釋多與其製作者相聯系。銅鏡的神明妙用,首先在於它能「觀照妖魁原形」。如葛洪《抱朴子》言,世上萬物久煉成精者,都有本事假託人形以迷惑人,「惟不能易鏡中真形」,它們一看見銅鏡,也就暴露了自己的本來面目,於是趕快溜走。基於這一原理,凡巫視道冠一流在從事捉鬼妖等活動時,照例都要先用一面鏡子當識破妖怪的法寶,其時鏡子乍現,妖怪就逃之夭夭了。順此思路,照妖鏡又成了應用廣泛的禁劾物,比如古代武士甲胄的後背或前胸部位,多嵌有一塊「護心鏡」,一方面,鏡材的銅質本身具有抵禦劍矢之類武器侵害的作用,而另一方面,它們又可以發揮鎮嚇諸多鬼怪妖物的功能;再比如,把一塊小圓鏡鑲在大門頂端中間部位的民居建築習俗,在中國許多地區盛行,甚至直到今天,這塊具有鎮邪驅怪意義的古老的禁刻物,還常常出現在現代風格的建築物上,只不過鏡子的材料已由熟銅變成了玻璃。又比如,在傳統的婚禮風俗中,銅鏡是使用場合和次數最多的祛邪工具,新娘穿著有銅鏡的新衣上轎去婆家;在花轎進入婆家大門前,還要由專職人員用銅鏡在轎廂內上下左右仔細地「搜尋」一遍;用作合晉的洞房裡,一面大銅鏡是絕對不可缺少的器物。此外,銅鏡也被使用在民間喪葬活動中,人們將其置於墓穴頂部,或棺床的四角,這些安排均出於辟邪的需要。(不過,我以為這是作為不讓鬼出來的用途才擺設也未嘗可知吧)
PS:其實鬼神這些東西吧信則有不信則無,不用太在意~~

⑶ 為什麼鹽和純銀、純鐵被認為是純凈的東西,可以用來驅鬼

不是抄
鹽:鹽具有殺菌,防腐的效果,中國人腌制咸貨都拿它。而鹽則是很多不死怪物的剋星。因為鹽能夠殺死不死怪物身上重要的組成部分:細菌
純銀:銀是神聖之物,聖經裡面,聖物多是純銀製作。同樣,銀具有檢驗毒物,還有反射陽光等作用,主要是針對吸血鬼等怪物。
純鐵:鋒利無比的物質,可以斬斷魔物,一般用於對付堅硬外殼的魔物。
純銀擁有典故,主要是聖經,其他的主要是作用。

⑷ 誰知道有關鍾馗的典故和故事,請教高手!!!!!!!!


鍾馗

鍾馗,是中國民間傳說中驅鬼逐邪之神。民間傳說他系唐初終南山人,生得豹頭環眼,鐵面虯鬢,相貌奇醜;然而卻是個才華橫溢、滿腹經綸的風流人物,平素為人剛直,不懼邪祟。在唐玄宗登基那年,他赴長安應試,鍾馗作《瀛州待宴》五篇,被主考官譽稱「奇才」,取為貢士之首。可是殿試時,奸相盧杞竟以貌取人,迭進讒言,從而使其狀元落選。鍾馗一怒之下,頭撞殿柱而死,震驚朝野。於是德宗下昭封鍾馗為「驅魔大神」,遍行天下「斬妖驅邪」;並用狀元官職殯葬。傳說唐明皇睡夢中見一小鬼偷了楊貴妃的紫香囊和唐明皇的玉笛,繞殿而奔,大鬼捉住小鬼後,把他吃了。大鬼相貌奇醜無比,頭戴破紗帽,身穿藍袍、角帶、足踏朝靴。自稱是終南山落第進士,因科舉不中,撞死於階前。他對唐明皇說:「誓與陛下除盡天下之妖孽。」唐明驚醒後得病。病癒後下詔畫師吳道子按照夢境繪成《鍾馗捉鬼圖》批告天下,以祛邪魅。吳道子揮筆而就,原來吳道子也做了個同樣的夢,所以「恍若有睹」,因而一蹴而就。

民間懸掛鍾馗圖,原來都在除夕,然而如今,卻是在端午節畫鍾馗,或贈人、或自掛。這種改變源於乾隆22年,那年因瘟疫死了不少人,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只好將鍾馗請出來施威捉鬼,此後逐年相沿成俗。

歲月悠悠,鍾馗這個「驅魔大神」綿延至今,經久不衰。啟功先生的《題鍾馗騎驢小景》,寫得風趣而富有時代感。漫畫家方成畫過一幅鍾馗圖:鍾馗靴帽整齊,雙手袖於袍內,以石為枕,卧眠於地,並題五言詩道:「春眠不覺曉,鼾聲驚飛鳥。人間鬼太多,鍾馗累壞了」。諷喻極為深邃。北京的青年畫家周旭畫了鍾馗專輯並蒙他送我一本。畫集內的鍾馗極為傳神並得到不少開國元勛的共鳴——「此公不可少」。看來現代人更需要鍾馗。

《鍾馗嫁妹》故事中,講到他是唐朝時一位出身貧寒的書生,自幼飽讀詩書,才華出眾。然而他相貌奇醜無比,絲毫沒有讀書人那種風流倜儻的儒雅氣質。也就是因為這醜陋的相貌,使他在科舉考場上遭受歧視。

鍾馗憑借過人的才華,一路過關最終考到殿試。但這位唐明皇偏偏無法容忍鍾馗的醜陋,大筆一揮,兒戲般的取消了他的錄取資格。十年寒窗之苦,瞬間化為烏有。性格剛烈的鍾馗於是選擇了死……

這個故事的最早版本見於博物學家沈括所著《夢溪筆談》的《補筆談》,與今天故事稍有不同。

那次考場冤案後不久,唐明皇身患重病,夢中總被小鬼騷擾,無法安睡。一天深夜,他夢見一個小鬼偷偷潛入宮中,盜走自己心愛的樂器,還在宮中狂呼亂叫。懊惱間,唐明皇忽見一個藍衣身影從天而降。一把抓住小鬼,撕扯一番吞下肚去。唐明皇驚醒過來,怪病從此不治而愈。回想夢中藍衣人,就是那位醜陋的書生鍾馗。於是請畫家繪制鍾馗神像,懸掛皇宮內外以求祛邪保平安。自此鍾馗名聲大噪,成為名揚天下的捉鬼大神。

北宋以來,幾乎所有的鍾馗故事都與此相類似。

那麼這個流傳了近千年的故事有多大真實性呢?

先來看鍾馗其人。

我們參閱了唐代的歷史文獻,在所有唐代的官方文獻中都沒有找到鍾馗這個人名。關於類似的考場冤案也沒有一字一句的記載。

唐代有關唐明皇李隆基的奇聞軼事多有記載。可是也沒有發現鍾馗夢中顯靈為唐明皇治病的故事。更重要的是,考察科舉制度的發展歷史,唐明皇不可能主持殿試考試。因為殿試考試制度,是一百多年以後才由宋太祖趙匡胤一手創立。

如此說來,鍾馗其人以及他死後成神的故事很可能是宋朝以後才被虛構出來的。但這個故事至少有一處是真實的,那就是在唐明皇時代,鍾馗已經是聲名顯赫的捉鬼大神。

《全唐詩》里收錄了這樣一首詩,名為《謝賜鍾馗及歷日表》。作者是唐明皇時一位宰相,名叫張說。詩中說感謝皇上賜給自己的鍾馗神像和歷日表。後來的大詩人劉禹錫也曾寫過類似的詩篇。由這些唐人詩句不難看出,作為神鍾馗在唐朝時已是聲名赫赫,張掛鍾馗神像成為上層社會流行的年俗。

可是鍾馗到底是怎樣的身世來歷,又是如何走上神壇,詩中並未解釋。

這或許就是宋朝以後人們虛構鍾馗成神故事的原因:宋朝時鍾馗也是名聲顯赫一如唐朝,可是人們無法解釋他的來歷。而從流傳下來的詩和鍾馗畫像來判斷,早在唐明皇時這種風俗就已經興起。於是人們引入這位富有傳奇色彩的唐明皇,並虛構鍾馗讀書人身份和冤死後顯靈成神的故事,來解釋鍾馗的來歷。

那麼唐明皇賜給大臣的又是怎樣的鍾馗神像?

為什麼宋朝人據此判定鍾馗的讀書人身份?

我們能否從那幅神像中探知鍾馗的真實來歷呢?

有記載唐代的畫聖吳道子是第一位擅長鍾馗畫的大師,雖然他的鍾馗像畫作現已失傳,但北宋時還有人在皇宮里見到過。北宋鑒賞家郭若虛,詳盡描述他所見吳道子的鍾馗像真跡。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卷六《近事》中寫道:

「昔吳道子畫鍾馗,衣藍衫,革敦一足,眇一目,腰笏,巾首而蓬發,以左手捉鬼,以右手抉其鬼目。筆跡遒勁,實繪事之絕格也。」

所謂「衣藍衫」的藍字與襤褸的襤字同義,是破舊的意思,也就是身著破爛的衣衫。「腰笏」是說腰帶上別著笏,是大臣上朝時手中持的木質禮器。「巾首而蓬發」則是描寫他儒生身份和落魄的儀表。從北宋書畫鑒賞家郭若虛對吳道子的鍾馗畫描述來看,鍾馗的確是面目醜陋,出身貧寒的讀書人形象。

這是現存年代最早的鍾馗畫像,是五代時期人物畫家石恪的作品。鍾馗形象一脈相承,始終是貧寒的讀書人形象。

看來從早期畫像里,還是無法找到鍾馗真實來歷的蛛絲馬跡。

也許我們忽略了一個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在民間社會中的鍾馗形象。

要想探知鍾馗的真實來歷,還要把目光轉向民間。然而在唐朝的史籍文獻中,對於民間鍾馗形象的記載卻是一片空白。

1900年,敦煌。一位王姓道長偶然發現在唐代寫本經文當中,有一篇提到鍾馗。篇名為《除夕鍾馗驅儺文》。

文章大意說:在一種叫做儺的儀式中,鍾馗鋼頭銀額,身披豹皮,用硃砂染遍全身。帶領十萬叢林怪獸,四處捉取流浪江湖的孤魂野鬼。

看來在唐代民間還有另一種鍾馗,與上層社會流行的書生形象大異其趣。所謂的儺,到底是怎樣一種儀式,鍾馗又在其中擔當何種角色?他的起源是否與這種儀式緊密相關呢?

翻開《新唐書》我們可以讀到有關儺的記載。

《新唐書·儀禮志》中詳細記述了一次皇宮里舉行的儺儀式。從《儀禮志》中記載來看,雖然儀式的名字都稱為儺,但宮中的儺和敦煌《鍾馗驅儺文》里的儺還是有著顯見的差別。首先是規模的不同,其次是在國家典禮中儺舞的領頭者是方相氏,而並非敦煌驅儺文里的鍾馗。

為什麼同是唐代的儺,卻有著如此的差別?這是因為在唐代,的確存在著兩種儺;一種是官方主持的儺稱為宮廷儺或國儺,另一種流行於民間,稱為鄉儺。

這種差別不僅在唐朝,甚至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存在。

敦煌出土的《鍾馗驅儺文》是最早鍾馗出現在儺儀式中的記載,從唐代以後一些風俗志和詩歌里的片斷文字描述來看,也只有在鄉儺中才能見到鍾馗的身影。

幸運的是,這種古老的鄉儺儀式,現在還能看到。江西省萍鄉市石洞口村,以儺舞遠近聞名。村民們認為他們的祖先是唐朝時遷居到這里的中原人。儺舞也就是那時從中原帶來,祖祖輩輩一直傳到今天。

儺舞里最活躍的角色就是鍾馗。由於他頻繁出場,又是場上絕對的主角,所以有時候人們也直接稱儺舞為跳鍾馗。與唐朝的儺儀式稍有不同,這里的鍾馗已不是身著豹皮,而是一副將官打扮,手下的十萬叢林怪獸也簡化成四員副將。但他在儀式中的職能並沒有變,仍舊是捉鬼。

一旦儀式開始,儺舞藝人就立即採用這樣的步法。而這步法透露鍾馗的真實身份。這步法有一個響亮的名字,稱作禹步,是大禹行走的步法。

一千七百年前,晉代的道教學者葛洪在《抱朴子》中記載了這種步法。傳說大禹在治水時兩腿受傷,行走時只能碎步向前挪移。但人們感激他治水的恩德,並不視之為缺陷,反而因其與眾不同而視為神聖的證據。

那麼鍾馗採用這種步法的由來也就可以作如下推想:大禹所處的時代是氏族社會,氏族首領又往往身兼巫師的職務。所以他所主持的祭祀儀式,也因為這種特殊步法而顯得與眾不同。後世的巫師沿襲了這種步法,既為了紀念大禹,也為了增加儀式的神秘性,就稱其為禹步。

這種推測有沒有道理呢?至少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跳鍾馗儺舞是古代巫術活動的一種,而且的確起源很早,甚至比傳說中的大禹時代還要早,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時代。從早期岩畫石刻和陶器上的圖案來看,早在文明誕生之始,具有巫術色彩的祭神儀式就已出現,而儺舞很可能也是那時相伴而生。

那麼鍾馗是否也在那時就誕生呢?

考察鍾馗的面具也許能為我們提供一些幫助。全國流行的跳鍾馗儺舞中,面具都是不可或缺的道具,而早期的巫儺祭祀儀式里,面具也承擔著重要的角色。

面具在儺舞儀式里的重要性,在今天仍然可以看到。在儀式結束後,人們將面具放置到原來的位置,燃香禮拜。儀式主持者照例會有一段唱詞,來表達感激贊美之情。人們對這些木質面具飽含敬意,一如往昔。

由於跳鍾馗面具與商周時期面具在儀式中的作用相似,因此對於鍾馗的起源,有一種假設:早在商周時期,鍾馗就已出現。而鍾馗的名字,很可能源自那時一位著名的巫師。

有學者考證,在殷商時期,也就是三四千年前,傳說出過一位叫仲虺的著名巫師。他最擅長的法術是求雨,每每他出面主持的求雨儀式,最為靈驗,所以人們用他的名字來代指巫師這個職務。而仲虺、鍾馗兩詞發音相近,在流傳過程中被誤記為鍾馗二字。這就是鍾馗的來歷的第一種說法。

但萍鄉地區的人們還有另一種完全不同的說法,他們說鍾馗是洗衣服的大棒槌。用桃木大棒敲打衣服,盪滌污濁,與鍾馗打鬼祛邪的確存在某種內在聯系。

在兩漢時期畫像磚里,我們的確可以看到很多揮舞大棒的勇士形象。這是洛陽西漢墓壁畫里的大棒打鬼圖。可是大棒為什麼不叫大棒而偏偏要叫做鍾馗呢?

三百年前,明末清初的大學者顧炎武,從漢字的發音方面作了有趣的考證。顧炎武認為,在訓詁學里「鍾馗」兩字發音的反切,也就是鍾字的聲母,加上馗字的韻母相拼—發之為「追」的音。所謂椎,在古漢語里的意思,就是大木棒。

另外鍾馗二字通終葵,是一個古老的姓氏,現在已經非常罕見。這個姓氏的來源,也與大木棒緊密相關。據史書記載殷時代遺民有七大家族,分別是陶氏,施氏,繁氏,樹氏,樊氏,飢氏,終葵氏。他們的姓氏來源於他們所擅長的手藝----陶氏是製作陶器的。樊氏是做圍牆籬笆的,而終葵氏家族的專長是做木棒木槌。

於是我們似乎可以這樣推斷:很久很久以前,儺舞儀式的主持者是一個手舞大棒的巫師,他手中的大棒稱為終葵,也叫椎。巫師頻頻使用終葵打鬼驅邪,久而久之人們認為大棒有神奇的力量,進而認為終葵這個名字也寓意吉祥,甚至有用終葵二字取作人名,比如南北朝時期就有一些人名中包含終葵二字,如喬鍾馗,取其吉祥辟邪意味。到了唐朝,人們早已忘記鍾馗原本的大棒身份,誤以為是古代一位姓鍾名馗的打鬼能手。而上層社會流行張掛鍾馗神像的風俗,更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鍾馗的名望日益高漲。

到了宋朝,人們無從考證唐朝這位大神的來歷,於是虛構他的讀書人身份和冤屈而死的凄婉經歷,並演繹出唐明皇和鍾馗之間一段恩恩怨怨。就這樣,一根大木棒變成了人,又走上神壇,成為人們敬重的神。如此陰差陽錯的經歷,可算是古代造神史上的一大奇觀。

http://ke..com/view/9853.htm

唐朝德宗年間,有個叫鍾馗的舉子,此人長得豹頭虎額,鐵面環眼,臉上長滿虯須。這鍾馗外貌雖丑,可才華出眾,武藝超群。這年,恰逢秋季科舉考試,鍾馗告別了親友,進京趕考。

鍾馗風塵僕僕來到長安,見京城樓台林立,一派繁華景象,自是十分高興,便在街上遊逛起來。他見前面有個測字卦攤,就走到攤前說道:"先生,我是趕考的舉子,你給我卜個吉凶,算算前程。"說著,寫了一個"馗"字。測字先生仔細看了看"馗"字,沉思片刻,慢條斯理地說:"相公此次科考,文章定然獨占鰲頭,但你時運不濟,到時不但名落孫山,且凶多吉少。"測字先生停頓片刻,說:"馗字拆開是九和首,現在時序九月,你來應試,必然名列榜首。但是,這個首字被拋在一邊,恐怕旬日內必有大禍臨頭,望相公謹慎才是。"鍾馗聽了,心想:大丈夫在世,只要行得端正,怎會有大禍降臨?因此,他也沒往心裡去,付了銀子,便揚長而去。

幾天後,鍾馗進了考場應試,鍾馗看了考題,立即"刷刷刷"一氣呵成寫完文章交了上去。當日主考官乃是吏部侍郎韓愈,副主考是大學士陸贄。兩人看了鍾馗的卷子,不由眼前一亮,異口同聲地說道:"奇才?奇才?這文章字字珠璣,堪繼李太白、杜子美之後?"於是將鍾馗點為第一名。

德宗皇帝聽韓愈稟奏,說新科狀元鍾馗才華出眾,便在金殿上召見鍾馗。

德宗一看鍾馗相貌醜陋,頓時心中不悅道:"我朝取士,全在身言書判,此等醜陋之人,如何點為金科狀元?"韓愈連忙跪奏道:"人之優劣,全不在貌,聖主豈不聞晏嬰三尺而為齊相,周昌口吃而能輔漢,孔子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萬望陛下三思。"德宗皇帝沉吟片刻說:"韓愛卿之言雖說有理,但我朝太宗帝時,曾有十八學士登瀛州之美談,此人為狀元,恐世人笑朕不識人才也。"宰相盧杞為人心胸狹窄,妒賢嫉能,聽了皇上的話,忙跪奏道:"金科狀元須內外兼修,今科考生三百人眾,豈少其人?何不另選一個。"鍾馗一看此人如此糊塗,不由怒發沖冠,指著盧杞大罵道:"如此昏官在朝,豈不誤國?"說罷,揮拳向盧杞打去。德宗見狀,大怒道:"膽大舉子,竟敢大鬧金殿,速速拿下?"鍾馗盛怒之下,順手拔出站殿將軍腰間的寶劍,高聲嘆道:"失意貓兒難學虎,敗翎鸚鵡不如雞。"說罷,自刎而死。

德宗見鍾馗一怒之下竟自刎而死,大出意外,為了籠絡人心,他下旨將鍾馗以狀元官職殯葬,又封鍾馗為驅魔神,以祛人間邪魔。

唐朝開元年間,終南山武生鍾馗文武全修,自負很高,但偏偏命運多舛,數次應試皆名落孫山,只好與妹苦度貧日,為人代抄經卷維生。這年又逢大比,鍾旭又起爭勝之心,進京博取功名。但誰知路途又得虐疾,十分沉重,鍾馗奮力而行,卻昏昏沉沉誤入鬼門關,在陰司游歷一番,後雖出了鬼徑,容貌卻驟然變得奇醜。鍾馗於路認識另一趕考士子杜平,兩人一見如故,遂成摯友。杜平有病,依賴鍾馗照顧得痊癒。到京之後,鍾馗又遇見不學無術的縣令之子常風。常風欲買鍾馗為其代筆,被鍾馗斷然拒絕。殿試之時,鍾馗的容貌使皇上大吃一驚,無心考量鍾馗的才學。發榜之日,常風不知何人代筆,居然高中狀元,鍾馗因貌丑,又一次名落孫山。鍾馗不服,怒揭皇榜,欲面君陳情,被眾武士擋住。鍾馗羞憤交加,怒殿柱而死。杜平為其收屍並扶棺安葬。鍾馗怨氣沖天,驚動玉帝,玉帝憐其勇烈,封他為斬崇除邪將軍,專一在陰山路上清除邪惡。鍾馗死後,其妹孤苦伶仃,無人照應,鍾馗放心不下,他甚感杜平收屍歸葬之義,決定將妹許與杜平。他選好良辰吉日,從陰司轉回,親自將妹送杜府成親。是夜鬼聲啾啾,車馬盈路,鍾馗意氣洋洋。完此心願,鍾馗返回陰間一心除邪。

⑸ 門神的典故是什麼

起源

門神源於遠古時期的庶物崇拜,殷代天子祭五祀,門既為其一,周代祭五祀於宮「門」—每日每時必經之處, 自然加以重視, 祭祀,對於門神以形像化及人格化。

漢有三位,一位是成慶,另二位是神茶及郁壘。

神茶 郁壘

傳說中把守門戶之神.最早的門神為神茶、郁壘。王充《論衡·訂鬼》引《山海經》:「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曰鬼門,萬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茶,一曰郁壘,主閱領萬鬼,惡害之鬼,執以葦索而以食虎.於是黃帝乃作禮,以時驅之,立大桃 人,門戶畫神荼、郁壘與虎,懸葦索以御,凶魅有形,故執以食虎。」
唐有三位,二位是秦叔寶和尉遲恭, 另一位是鍾馗。

唐朝門神的故事:

1.秦叔寶和尉遲恭

相傳俓河龍王因為差了行雨的時辰和下雨的雨量,而犯了天條,知悉將被 唐太宗的宰相魏徵所斬,於是向太宗求救。太宗乃計請魏徵前來下棋,以耽誤監斬時辰,不料到了午時三刻,魏徵就在棋桌上睡著了,唐太宗以為如此龍王就可免於被斬,豈知魏徵就在夢中斬了俓河龍王的頭。從此,龍王就天天來向太 宗索命,只要太宗想要就寢,門外就有鬼魅哭號,吵的太宗無法入睡。次日太宗告訴群臣,秦叔寶建議:"願與尉遲敬德戎裝立門外以伺。於是太宗才能一夜好眠,而太宗也憐惜兩位將士的辛勞,命畫工將兩為將軍的畫像繪於宮門,以鎮壓鬼魅。

2.鍾馗則因生前宦場失意,無罪受屈,死後追封驅魔大神,民間將他供為後門神。

秦叔寶 尉遲恭 鍾馗

宋元之後,民間的門神更是變化,多得不可勝數。其中較為流傳有秦叔寶和尉遲恭、溫礄、岳飛、趙雲、孫矉、龐涓等古代忠臣名將為代表。武將戰績顯赫,更能鎮鬼驅邪,無法越過門欄,家戶更加安全。

近年來,門神已由驅邪到招福, 招財進寶, 百子百孫, 門神成為新年裝飾。

習俗:

秦叔寶與尉遲恭門神:

唐代名將秦叔寶與尉遲恭二位將軍。粉面紅潤,鳳眼蒜鼻而唇厚順髯,腰佩寶劍與弓的是秦叔寶將軍。面色如焦,濃眉瞪眼,且一臉腮胡,腰佩寶劍與箭的是尉遲恭將軍。二人采雙足八卦步的立姿,雙手上下護胸,並執長柄鉞兵器。

老少太監門神:

門神為老少太監,分辨老少太監的方法主要是從面貌的不同來區分:年長的太監臉上刻畫出歲月的刻痕,年青的太監則面色圓潤。在服飾方面,由上而下依序為圓「領衫」、「束玉帶」、「蟒袍」,而腳穿的是「笏頭履」。所執的侍器,兩人亦有不同:年長的太監右手捧香爐,左手持拂塵;年輕的太監右手扶玉帶,左手捧著瓶花。民間俗稱二人所捧之侍器為「香、花」。

宮娥門神:

兩位宮娥頭上均作束發,且打雙髻,髻下束有牡丹卷草花紋的「簪戴」,且耳下有垂珠的「耳墜」。在服飾方面,身披「披帛」飄帶,給人有一種輕盈的感覺;身穿「直領襖」,上有菱形花紋;衣著大袍,腹有「圍腰」加「束」,「束」下懸有「宮條」和玉佩流蘇。在所執侍器方面,左側的宮女左手捧桃果,右手執玉如意;右側的宮女右手捧高足的燈具,左手亦執玉如意。二位宮娥和老少太監所捧的侍器加起來,正好是民間喜用的四祥器:香、花、燈、果。

哼哈二將門神:

左邊門的門神伸出一指,嘴巴微張,像是在大聲喝道:「哈」。右門的門神則是翹起兩指,彷佛發出「哼」的一聲。他們就是著名的守護神「哼哈二將」。

加官進祿門神:

門神一人持「冠」,一人捧「鹿」,「冠」與「官」諧音,「鹿」與「祿」諧音,組合起來便有了「加官進祿」的意思。

富貴進爵門神:

門神則一人捧「牡丹」,一人捧「爵」,「牡丹」比喻富貴,「爵」比喻「官爵」,結合起來,便有「富貴晉爵」的意思了。

字匾門神:

演變成只有字匾,通常窮人家用字匾門神。

⑹ 有沒有像柳暗花溟的《驅魔人》這種類型的有愛情的恐怖小說

1L你這答案...有愛情的恐怖小說怎麼成了言情呢...
吐槽完畢開始推薦
我比較喜歡的恐怖小說:
《碎臉》偏向懸疑的恐怖小說,故事講述了一個被埋藏多年的秘密與一段不為人知的戀情
《暗穴》一個能夠夢見未來的大學生所經歷的活體解剖事件,到底是什麼人犯下如此罪行,他的夢中到底映射出怎樣的未來。(戀愛情節很唯美)
作者:鬼谷女,近年來很火的恐怖小說作家,據說是一對夫妻。行文風格不拘一格,對氣氛的掌控恰到好處,優秀作品還有《傷心至死》系列。
《鑒鬼實錄》主人公是一位被靈異事件所困擾的法醫,在女主角的幫助下,逐漸找到這些事件之間的聯系。這本書實為精品中的精品,劇情跌宕起伏卻無拖沓之感,語言優美生動,令人慾罷不能。
作者:阿修羅的眼淚(女) 從2004年開始連載《鑒鬼實錄》,很遺憾沒有寫完結尾,於2011年開始恢復更新。
《黃泉引路人》系列
雖然說是系列作品,其實只有兩部《斷龍台》和《邪兵譜》,第三部《碎丹青》尚無更新消息,且原因不明。但是只從這前兩部中就可以看出作者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對民間典故的運用也經得起推敲,沒有任何編造和拼湊的跡象。(近年來很多小說作者喜歡用典故來賣弄文采,卻因為編造而弄巧成拙)故事中的愛情更偏重於現實生活,而不是以一種藝術加工過的姿態來呈現,讀過之後會產生很強的共鳴。這兩本書巧妙地將傳說和現實結合在一起,經過語言的潤色,看起來毫無突兀之感,讓人不禁嚮往故事中的世界。
作者:納蘭元初 自幼喜歡不著邊際的幻想,在幼兒園便愛胡謅故事,幼兒園阿姨見他有趣,也樂得偷懶,上課的時候給其小凳子一個,讓他在教室正中給小朋友們說故事。邃使出渾身解數,將《西遊記》一番顛覆,終博得小朋友一笑,心滿意足。二十餘載後投身網路重操舊業,為網上的新朋友們繼續說書,只因見不慣歐日外來玄靈文化泛濫,華夏源遠流長的傳統神話反倒日趨沒落,有心重振古風,黃泉引路人系列,就此開啟……
其小說內容新穎,想像大膽,涉及面廣,深受各個階層所喜愛。

⑺ 請問日本漫畫中死人幽靈為什麼戴白色三角頭巾 有什麼典故

有不少種說法,不過我認為比較可信的是,為了死者著想,不被惡鬼抓到而戴專的一種類似有驅屬魔作用的頭飾。一般稱為「天冠」,「三角頭巾」,根據宗教信仰不同,稱呼也有多種。是死者衣束中的一部分。據說是平安時代,陰陽師或法師在進行驅魔儀式時戴的(那時好像是黑色的)。江戶時代演變成用白紙代替。不光是死者,以前參加葬禮的人也要戴。至於為什麼是三角形,好像也是有什麼宗教上的說法。漫畫里畫成那樣,主要是想讓人一目瞭然地明白這個人已經死了吧。

⑻ 《聖經》里有哪些典故

(一)《舊約》歷史典故
1創世紀宇宙起源
2伊甸園人類出現
3巴別塔世界多語種形成
4挪亞方舟鴿子橄欖枝
5亞伯拉罕殺子獻祭「替罪羊」等
6割禮的由來
7摩西開紅海十誡等
8銅蛇救人
9太陽月亮為約書亞助戰
10大力士參孫……
(二)《新約》歷史典故
1天使報喜耶穌的降生
2耶穌顯容
3耶穌為病人驅魔
4法利賽人禱告
5何謂黃金律
6叛徒猶大出賣耶穌最後的晚餐
7彼得三次不認耶穌
8耶穌釘十字架復活
9馬太被召和馬太效應
10啟示錄預言……

(三)中文詞彙里《聖經》典故
1
「福音」「洗禮」「懺悔」「天堂」「地獄」
「天使」「樂園」「亞當」「夏娃」「摩西」
「聖經」「祈禱」「聖誕」「原罪」「蒙恩」
「選民」「救贖」「先知」「復活」
「禁果」「墮落」「撒旦」……
2
「伊甸園」「十字架」「創世紀」「巴別塔」
「雙刃劍」「替罪羊」「眼中的刺」「猶大之吻」
「以眼還眼」「挪亞方舟」「世界末日」
「迷途的羊羔」「最後的晚餐」「末日的審判」
「舊瓶裝新酒」「背著十字架」「不勞動者不得食」
「披著羊皮的狼」「駱駝穿過針眼」;
「一禮拜」「禮拜天」……
3
「good-bye」一詞,漢語譯作「再見」,來源早年基督徒分別時或寫信的末了常常會用「God be With you (意為「上帝與你同在」或「上帝保佑你」)來作為結束語,久而久之,它被縮寫成「good-bye」這種形式……

⑼ 思鄉的典故

昔尼父之在陳兮,有'歸歟'之嘆音.鍾儀幽而楚奏兮,庄舄顯而越呤

請注意是典故……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