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蘭里典故

蘭里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2-02 04:27:18

『壹』 蘭花的歷史(與名人的故事哦)

愛國詩人屈來原不僅種蘭源,身佩蘭花,而且以蘭蕙高潔自比。他在《離騷》中就多次寫到蘭花:「綠葉兮素枝,芳菲菲兮襲余」、「秋蘭兮青表,綠葉兮紫莖」、「余既滋蘭之九豌兮,又樹蕙之百畝」。這些名句被廣泛傳播,使「蘭」這個詞成為「君子」、「德人」、「美人」、「佳人」的代稱,並由此使「蘭」離開了它本身的植物性成為一種色彩絢爛的文化符號。

東晉詩人陶淵明喜愛蘭花,他棄官歸里,採菊養蘭,寫有詠蘭詩:「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消風脫然至,見別蕭艾叢」。

唐太宗李世民是第一個喜愛蘭花的皇帝,他常在上幸宛中觀賞蘭花,並寫有《芳蘭》詩:「春暉開紫苑,淑景媚蘭場。映庭含淺色,凝露泫浮光。日麗參差影,風傳輕重香。會須君子折,佩里作芬芳。」
唐代詩人王維養蘭成癖,並且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汗漫錄》說:「王維以黃磁斗貯蘭蕙,養以綺石,累年彌盛」。開創了瓷盆養蘭先例。

『貳』 梅蘭竹菊的典故

梅蘭竹菊指:梅花、蘭花、竹、菊花。被人稱為「四君子」。品質分別是:傲、幽、堅、淡。梅、蘭、竹、菊成為中國人感物喻志的象徵,也是詠物詩和文人畫中最常見的題材,正是根源於對這種審美人格境界的神往,也是詠物詩文和藝人字畫中常見的題材,號稱花中四君子。四君子並非浪得虛名,它們各有特色 :
梅:探波傲雪,剪雪裁冰,一身傲骨,是為高潔志士;
蘭:空谷幽放,孤芳自賞,香雅怡情,是為世上賢達;
竹:篩風弄月,瀟灑一生,清雅澹泊,是為謙謙君子;
菊:凌霜飄逸,特立獨行,不趨炎勢,是為世外隱士。
明代黃鳳池輯有《梅竹蘭菊四譜》,從此,梅蘭竹菊被稱為「四君」。畫家用「四君子」來標榜君子的清高品德。《集雅蔡梅竹蘭菊四譜小引》:「文房清供,獨取梅、竹、蘭、菊四君者無他,則以其幽芳逸致,偏能滌人之穢腸而澄瑩其神骨。」四君子並非浪得虛名,確實各有它的特色: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蘭,空谷幽香,孤芳自賞;竹,篩風弄月,瀟灑一生;菊,凌霜自行,不趨炎勢。關於梅蘭竹菊對梅蘭竹菊的詩一般的感受,是以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為背景的。梅蘭竹菊,占盡春夏秋冬,中國文人以其為「四君子」,正表現了文人對時間秩序和生命意義的感悟。梅高潔傲岸,蘭幽雅空靈,竹虛心直節,菊冷艷清貞。中國人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負載了自己的一片真情,從而使花木草石脫離或拓展了原有的意義,而成為人格的象徵和隱喻。
屈原以「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名句,歌頌菊花高貴品質;以「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表明了潔身自好、永不與惡勢力同流合污的品格。晉代詩人陶淵明贊美菊花:「懷以貞秀枝,卓為霜下傑。」他辭官回歸故園,「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以菊為友,其樂陶陶。

『叄』 關於蘭花的傳說故事

關於蘭花的傳說故事:

蒼翠欲滴的宇龍山中,生長著珍稀奇異的蘭花姐妹,她們是人間難得一見的奇花異草。姐妹倆一樣嫵媚,一樣艷麗,所不同的是姐姐生長在高高的懸崖上,妹妹卻生長在彎彎的山道旁,姐妹見面的時間也不多。

每當夜幕降臨的時候,圓月為沉睡的蘭花姐妹蓋上一層銀亮的清輝。朝霞在東方升起的時候,晨露為睡眼惺忪的蘭花姐妹點綴上晶瑩剔透的水珠。在大自然寬厚仁愛的懷抱里,姐妹倆孕育了一個個嬌小玲瓏並美麗可人的蓓蕾,溢出縷縷醉人的清香。

拓展資料:

蘭花(學名:Cymbidium ssp.):附生或地生草本,葉數枚至多枚,通常生於假鱗莖基部或下部節上,二列,帶狀或罕有倒披針形至狹橢圓形,基部一般有寬闊的鞘並圍抱假鱗莖,有關節。總狀花序具數花或多花,顏色有白、純白、白綠、黃綠、淡黃、淡黃褐、黃、紅、青、紫。

中國傳統名花中的蘭花僅指分布在中國蘭屬植物中的若干種地生蘭,如春蘭、惠蘭、建蘭、墨蘭和寒蘭等,即通常所指的「中國蘭」。這一類蘭花與花大色艷的熱帶蘭花大不相同,沒有醒目的艷態,沒有碩大的花、葉,卻具有質朴文靜、淡雅高潔的氣質,很符合東方人的審美標准。在中國有一千餘年的栽培歷史。

形態特徵:

附生或地生草本,罕有腐生,通常具假鱗莖;假鱗莖卵球形、橢圓形或梭形,較少不存在或延長成莖狀,通常包藏於葉基部的鞘之內。葉數枚至多枚,通常生於假鱗莖基部或下部節上,二列,帶狀或罕有倒披針形至狹橢圓形,基部一般有寬闊的鞘並圍抱假鱗莖,有關節。

花葶側生或發自假鱗莖基部,直立、外彎或下垂;總狀花序具數花或多花,較少減退為單花;花苞片長或短,在花期不落;花較大或中等大;萼片與花瓣離生,多少相似;唇瓣3裂,基部有時與蕊柱合生達3-6毫米;側裂片直立,常多少圍抱蕊柱,中裂片一般外彎;唇盤上有2條縱褶片。

通常從基部延伸到中裂片基部,有時末端膨大或中部斷開,較少合而為一;蕊柱較長,常多少向前彎曲,兩側有翅,腹面凹陷或有時具短毛,花粉團2個,有深裂隙,或4個而形成不等大的2對,蠟質,以很短的、彈性的花粉團柄連接於近三角形的粘盤上。

『肆』 「藍橋」有什麼典故嗎

傳說裴航為唐長慶間秀才,游鄂渚,夢得詩:"一飲瓊漿百感生,玄霜搗盡見雲英。藍橋便是神仙宮,何必崎嶇上玉清。" 買舟還都。後路過藍橋驛,遇見一織麻老嫗,航渴甚求飲,嫗呼女子雲英捧一甌水漿飲之,甘如玉液。航見雲英姿容絕世,因謂欲娶此女,嫗告:「昨有神仙與葯一刀圭,須玉杵臼搗之。欲娶雲英,須以玉杵臼為聘,為搗葯百日乃可。」後裴航終於找到月宮中玉兔用的玉杵臼,娶了雲英,夫妻雙雙入玉峰,成仙而去。後人就用藍田仙窟代指月宮。
人們往往用「魂斷藍橋」來形容夫妻互為殉情。「藍橋」一詞是怎麼來的呢?
《史記·蘇秦列傳》記載:公元前320年,蘇秦向燕王講過一個「尾生抱柱」的故事。相傳有一個叫尾生的人,與一個美麗的姑娘相約於橋下會面。但姑娘沒來,尾生為了不失約,水漲橋面抱柱而死於橋下。
據《西安府志》記載,這座橋在陝西藍田縣的蘭峪水上,稱為「藍橋」。從此之後,人們把相愛的男女一方失約,而另一方殉情叫做「魂斷藍橋」。
另一版本:《莊子·盜跖》:「尾生與女子期於梁(橋)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樑柱而死。」
這是《莊子》中一個哀怨凄婉的愛情故事。說的是一個叫尾生的痴心漢子和心愛的姑娘約會在橋下,可心上人遲遲沒來赴約,不幸的是大水卻漲上來了,這個痴情漢為了信守諾言堅持不肯離去,最後竟然抱橋柱溺亡。據說,他們約定的地點叫藍橋。尾生所抱的樑柱,也和他一道成為守信的標志。
可見,「藍橋」一詞已有兩千多年。

『伍』 名人和蘭花的故事

魯迅家裡幾代抄人都喜愛蘭花襲。1933年11月14日,魯迅在《致山本初枝》的信中講到「我的曾祖父曾經栽培過許多蘭花,還特地為此蓋了三間房子」。魯迅的祖父、父親也都養過蘭花。魯迅從小就喜愛花、蟲、魚、鳥,讀書之餘跟隨父親在天井和百草園廣植花草。他曾根據自已的經驗、訂正過《花鏡》中的某些訛誤。稍大一點,常約二弟作人、三弟建人至城內府山、塔山采蘭。每年二三月份當蘭花開放時,三兄弟常去會稽山、蘭渚山、箬山春遊、采蘭。1911年3月18日,魯迅和周建人、王鶴照去游覽會稽山下大禹陵。出發前,魯迅將事先准備好的兩只油漆馬口鐵桶和一把銅鍤要大家帶上。到了大禹陵,瀏覽了禹廟、窆石亭,就上會稽山采蘭。後來,魯迅把這次經歷,寫成《辛亥游錄》,刊在1912年2月出版的《越社叢刊》上。

『陸』 蘭花典故

汗血寶馬的故事
據說鶴慶一家人在蘭花正熱的時節,跟風也養了幾盆豆瓣蘭、朵朵香、兔耳蘭、水綠蘭……就丟在水井旁邊。因為後來蘭花不值錢了,也沒有再意它們的生死。這樣就順其自然地讓它們自生自長,那些蘭草也就成了無娘兒。家裡人誰突然心血來潮,或者想起的時候,便順手澆點井水,多數時候都很沒有人願意照顧它們,為什麼?因為它們不值錢。
那麼,就讓它們自已決定生死,自己奮斗吧!就看它們的造化如何了!!
這樣過不了幾天,有幾盆蘭草就堅持不住了,命歸黃泉。只有五苗弱不經風的小草,看起來像豆瓣蘭又不像,反正它們是在不斷經受打擊中,勇敢地活下來的蘭苗。在一年春節前,那五苗花居然長了兩個血紅色的花蕾,帶著春節的喜氣,和人間一道迎接春的來臨。
更為神奇的是,在正月初一這一天,那花蕾綻放開了。這一綻放,家裡稍有點蘭花知識的老父親,突然狂叫起來:「咱們家發了。」
大家便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那一株蘭花上。仔細一看,那朵綻放的蘭花真的與眾不同哎!三個肉質肥大翠綠的豆瓣花瓣,像美女獻寶似地捧著三片蝶化程度很深的兩個捧瓣和舌瓣,像捧著珍世稀寶似地向前延伸。那蝶化了的舌瓣和捧瓣,斑點艷麗奪目,真像一顆稀世瑪瑙。
大家再一細看,那抽芯嫩葉上,還有鮮血似的斑紋,不知誰驚呼了一句:「真像汗血寶馬!」後來又不知什麼原因,這株花真的就叫汗血寶馬了。

『柒』 l早悟蘭因是什麼意思有何典故

早悟蘭因出自程派京劇《鎖麟囊》,《鎖麟囊》是「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硯內秋先生的代表作,又名《容牡丹劫》。
在我國古代山東一帶,女兒出嫁上轎前,母親要送一隻綉有麒麟的荷包,裡面裝上珠寶首飾,希望女兒婚後早得貴子,這只荷包錦袋也叫作「鎖麟囊」,含麒麟送子之意。
早悟蘭因便出自該劇:他教我收余恨、免嬌嗔、且自新、改性情、休戀逝水、苦海回身、早悟蘭因。
「他教我收余恨、免嬌嗔、且自新、改性情、休戀逝水、苦海回身、早悟蘭因」這一句詞出自程硯秋的《鎖麟囊》,這里的早悟蘭因應該是化用了一個「蘭因」的典故,全詞應是「蘭因絮果」。
蘭因:比喻美好的結合;絮果:比喻離散的結局。
比喻男女婚姻初時美好,最終離異。亦作絮果蘭因。
早悟蘭因表面含義是:早些領悟姻緣無常,即使男女婚姻初時美好,最終也容易離散的結局。引申義則為:早些領悟人世無常。

『捌』 請提供一些「中國四季名花」:「蘭、荷、菊、梅」的典故與傳說

蘭之典故
明武宗正德瀏覽江南,沿途搜擄民間美女和各種珍寶,所到之處,百姓無不怨聲載道,恨之入骨。那時候,蘭溪兩岸的蘭蔭山上出產名貴蘭花。正德皇帝慕名來到蘭溪,心想選幾株絕品,帶回皇宮里去。正德皇帝要上蘭蔭山選蘭花的消息,被蘭蔭寺里的主持知道了。他心中很著急。為啥呢?只因蘭蔭山上有一株罕見的梅蘭。花如臘梅,異香四溢。這株梅蘭,很可能被皇帝選走。真是急中生智,蘭蔭寺的主持老和尚很快地想出一個好主意。他將那株梅蘭從土中挖出,把它移栽在一隻小香爐里,又用一條很長的繩子縛住那隻小香爐,然後端到山上一口很深的古井旁,手提繩子,緩緩地將小香爐垂放到井底。主持和尚剛剛將梅蘭隱藏好,正德皇帝已經在一班侍臣的前呼後擁之下進了山門。他們在蘭蔭寺里歇了一會兒之後,正德皇帝便命眾侍臣上山去選蘭花。可是,山上的蘭花繁多,幽香撲鼻,弄得那些選花的侍臣眼忙手亂,誰都辨不清那一株是好是次。他們挑來選去,不得不單憑各人的眼光選定幾株,以便回蘭蔭寺去向皇上交差。正德皇帝把眾侍臣選來的各種蘭花一一過目,都覺不太中意。正在這時,突然有一股濃郁的香味從山上飄進蘭蔭寺來。正德皇帝翹起鼻子深深地吸了吸香氣,立即令眾侍臣快快跟隨這股香味,去把蘭花尋來。於是眾侍臣又離開蘭蔭寺,趕緊去追香尋花。那麼,這股奇異的花香究竟是何處傳來的呢?原來,隱藏在井底的那株梅蘭,異香噴薄,溢出井口,向四面飄散。那班侍臣便順著這股異香,一個個伸頸吸鼻,如同貓兒尋腥一般,一齊走向古井。有個侍臣往井裡一看,見井中有截繩子露在外面,便毛手毛腳地將它往上一拽。只聽井中「嘩啦」一聲,緊接著,一隻縛在繩端的小香爐,被拽出井口,裡面連泥巴也沒有,似乎香氣都是從小香爐發出來似的。於是他們帶著那隻小香爐,一齊回到蘭蔭寺,把一切經過向皇上奏明。皇上端起那隻小香爐,翻過來,覆過去,細細地端詳了一番,也沒發現什麼奇特之處。他想了一想,便宣召主持老和尚,盤問這只小香爐的底細。主持靈機一動,答道:「用這小香爐取井中泉水一喝,便可使人的雙目明亮。」正德皇帝信以為真,立即命內侍去那井中提回一香爐的井水,他自己先喝,再叫從侍臣輪流喝。由於泉水格外清涼,初喝一口,果然使人有明目的感覺。眾人喝完泉水,叫好不絕。但是,正德皇帝對於蘭蔭山上那口古井能噴溢異香,心中大為驚疑,便命內侍取來文房四寶,准備題寫「蘭蔭深處有奇香」七字。誰知當他寫下「蘭蔭深處」四個字時,突然感到頭昏目眩,腹中疼痛。你道為何?原來剛才喝了井水,冷熱相沖,感染風寒。眾侍臣也一個個捧腹彎腰,叫苦不迭。正德見此情景,心中大為不悅。一氣之下,將手中那支毛筆一甩,只寫了半句就不再往下寫了,草草落了款。故而蘭蔭山石壁上刻有:「御題,蘭蔭深處,正德十四年五月十六日」。這題字至今一直還留存著。正德皇帝十分掃興,悶悶不樂地帶領眾侍臣走了。這里蘭蔭寺的主持滿笑容,念起了「阿彌陀佛」。他慶幸那株珍貴的梅蘭未被皇帝搜去。於是,他召集蘭蔭寺所有的大`小和尚,共同商議打撈梅蘭之事。可是,事與願違。他們也不知花了幾天幾夜的工夫,把一切打撈的辦法都用盡了,那株珍貴的梅蘭卻不見了蹤影。

據光緒十三年修的《蘭溪縣志》上記載:「蘭蔭山多蘭蕙。今蘭蔭山不見蘭蕙,而春時登躡,往往有香氣惹人,咸以為異。」這大概就是指失傳的「梅蘭」了。
荷花之典故
荷花相傳是王母娘娘身邊的一個美貌侍女---玉姬的化身。當初玉姬看見人間雙雙對對,男耕女織,十分羨慕,因此,動了凡心,在河神女兒的陪伴下偷出天宮,來到杭州的西子湖畔。西湖秀麗的風光更使玉姬流連往返,忘情地在湖中嬉戲,到天亮也捨不得離開,王母娘娘知道後用蓮花寶座把玉姬打入湖中,並讓她「打入淤泥,永世不得再登南天」。

從此,天宮中少了一位美貌的侍女,而人間多了一種玉肌水靈的鮮花。
佛經中還有一則「蓮花夫人」的美妙故事。有一隻鹿生了一個美麗的女子,仙人將她撫養成人。她走過的地方,會有蓮花長出來。這便是「步步蓮花」一詞的由來,人們現在用它來比喻經歷的輝煌。
佛經中還有一則「蓮花夫人」的美妙故事。有一隻鹿生了一個美麗的女子,仙人將她撫養成人。她走過的地方,會有蓮花長出來。這便是「步步蓮花」一詞的由來,人們現在用它來比喻經歷的輝煌。
菊花之典故
菊花雖不能與國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與身價百倍的蘭花並論,但作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親睞,有人稱贊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清高的氣質。
屈原《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詩人以飲露餐花象徵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純潔。
唐人元稹《菊花》:「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表達了詩人對堅貞、高潔品格的追求。
其他「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鄭思肖《寒菊》)、「寂寞東籬濕露華,依前金靨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陽後菊花二首》)等詩句,都借菊花來寄寓詩人的精神品質,這里的菊花無疑成為詩人一種人格的寫照。
民間故事:菊花仙子
2007-07-24 22:12

很早以前,大運河邊住著一個叫阿牛的農民。阿牛家裡很窮, 他七歲就沒了父親,靠母親紡織度日。阿牛母親因子幼喪夫,生活艱辛,經常哭泣,把眼睛都哭爛 了。

阿牛長到13歲,他對母親說:「媽媽,你眼睛不 好,今後不要再日夜紡紗織布,我已經長大,我能養活 你!」於是他就去張財主家做小長工,母子倆苦度光陰。 兩年後,母親的眼病越來越嚴重,不久竟雙目失明了。 阿牛想,母親的眼睛是為我而盲,無論如何也要醫 好她的眼睛。 他一邊給財主做工,一邊起早摸黑開荒種菜,靠賣菜換些錢給母親求醫買葯。也不知吃了多少 葯, 母親的眼病仍不見好轉。

一天夜裡,阿牛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漂亮的姑娘來幫他種菜,並告訴他說:「沿運河往西數十里,有個天花.盪,盪中有一株白色的菊花,能治眼病。這花要 九月初九 重陽節才開放,到時候你用這花煎湯給你母親吃,定能治好她的眼病」。重陽節那天,阿牛帶了干糧,去天花.盪尋找白菊花。原來這是一個長滿野草的荒.盪,人稱天荒盪。他在那裡找了很久,只有黃菊花,就是不見白菊花,一直找到下午,才在草盪中一個小土墩旁的草叢中找到一株白色的野菊花。這株白菊花長得很特別,一梗九分枝,眼前只開一朵花,其餘八朵含苞待放。阿牛將這株白菊花連根帶土挖了回來,移種在自家屋旁。經他澆水護理,不久八枚花朵也陸續綻開,又香又好看。於是他每天採下一朵白菊煎湯給母親服用。當吃完了第七朵菊花之後,阿牛母親的眼睛便開始復明了。

白菊花能治眼病的消息很快傳了出去,村上人紛紛前來觀看這株不尋常的野菊花。這一消息也傳到了張財主那裡。張財主將阿牛叫去,命他立即將那株白菊移栽到張家花園里。阿牛當然不肯。張財主便派了幾個手下人趕到阿牛家強搶那株白菊花,因雙方爭奪,結果菊花被折斷,他們才揚長而去。阿牛見這株為母親治好眼疾的白菊橫遭[強搶],十分傷心,坐在被折斷的白菊旁哭到天黑,直至深夜仍不肯離開。半夜之後,他朦朧的淚眼前猛然一亮,上次夢見的那位漂亮姑娘突然來到他的身邊。姑娘勸他說:「阿牛,你的孝心已經有了好報,不要傷心,回去睡吧!」阿牛說:「這株菊花救過我的親人,它被折死,叫我怎麼活?」姑娘說:「這菊花梗子雖然斷了,但根還在,她沒有死,你只要將根挖出來,移植到另一個地方,就會長出白菊花。」阿牛問道:「姑娘,你是何人,請告知,我要好好謝你。」姑娘說:「我是天上的菊花仙子,特來助你,無需報答,你只要按照一首《種菊謠》去做,白菊花定會種活。」接著菊花仙子念道:「三分四平頭,五月水淋頭,六月甩料頭,七八捂墩頭,九月滾綉球。」念完就不見了。
阿牛回到屋裡仔細推敲菊花仙子的《種菊謠》,終於悟出了其中意思:種白菊要在三月移植,四月掐頭,五月多澆水,六月勤施肥,七月八月護好根,這樣九月就能開出綉球狀的菊花。阿牛根據菊花仙子的指點去做了,後來菊花老根上果然爆出了不少枝條。他又剪下這些枝條去扦插,再按《種菊謠》說的去栽培,第二年九月初九重陽節便開出了一朵朵芬芳四溢的白菊花。後來阿牛將種菊的技能教給了村上的窮百姓,這一帶種白菊花的人就越來越多了。因為阿牛是 九月初九 找到這株白菊花的,所以後來人們就將九月九稱作菊花節,並形成了賞菊花、吃菊花茶、飲菊花酒等風俗。

梅花之典故
梅花妝:《金陵志》記載:「宋武帝的女兒壽陽公主,日卧於含章殿檐下,梅花落於額上,成五齣花,拂之不去,號梅花妝,宮人皆效之。」可說是用梅花圖案美容的開端,而壽陽公主正是主掌梅花的花神。

梅花三弄:《晉書·列傳五十一》和《世說新語·任誕二十三》均有記載:王徽之(王羲之之子)應召赴東晉的都城建康(今南京),所乘之船停泊在青溪碼頭。恰巧桓伊在岸上過。王徽之說:「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桓伊此時已是高官貴胄,但他也久聞王徽之的大名,便下車上船,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調,高妙絕倫。此曲又名《梅花引》、《玉妃引》,通過梅花的潔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徵,來頌具有高尚節操的人;而「三弄」指的是樂曲主題在不同的段落重復三次出現。正因為兩位名人在南京的不期而遇,才誕生了千古佳作《梅花三弄》。據說,明清金陵十里秦淮河上,《梅花三弄》是歌舫之上最流行的笛曲。秦淮河的槳聲燈影里傳來陣陣笛聲,為當時一佳景,於是誕生了「停艇聽笛」、「邀笛步」等景觀。

青梅竹馬:唐代大詩人李白的《長干行》描寫一位女子思夫心切,詩的開頭回憶他們從小在一起親昵的嬉戲:「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此長干里即在南京秦淮河附近。
故事傳說

相傳隋代趙師雄游浮羅山時,夜裡夢見與一位裝束樸素的女子一起飲酒,這位女子芳香襲人,又有一位綠衣童子,在一旁歡歌笑舞。天將發亮時,趙師雄醒來,卻發現自己睡在一棵大梅花樹下,樹上有翠鳥在歡唱。運來夢中的女子就是梅花樹,綠衣童子就是翠鳥,這時,月亮已經落下,天上的星星也已橫斜,趙師雄獨自一人惆悵不已,後用為梅花的典故。
《梅譜》說,紹興,吳興一帶有一種梅,名苔梅:「苔須垂於枝間,或長數寸,風至,綠絲絲飄飄可玩。」
《武林舊事》載,苔梅有兩種:一種苔蘚特厚,花特別多;一種苔如細絲,長尺余。
古人喜愛梅花, 盛贊梅花。感情與花魂凝誠了許多優美動人的典故,為千古傳誦。

宋武帝的女兒壽陽公主,卧於含章殿的畫檐之下,沐浴著明媚的陽光。春風吹拂,梅花飄落在她的額上,與粉黛混雜成五彩之花,拂之不去。皇後見之,甚為喜愛,要女兒索性將梅花 留在額上。此後,婦人化妝,額上就有了人見人愛的「梅花妝」。

福建莆田出過一位美女,名叫江采萍。唐朝開元初年,選入後宮侍候玄宗,很受寵愛。她特別喜愛梅花,居所周圍全都種上梅花。玄宗乾脆賜她姓梅,戲稱梅妃。後來楊貴妃入侍,梅妃失寵,被逼遷居上陽宮,寫下「信飄落之梅花,隔長門而不見」 的怨嘆之句。

隋朝初年,有位才子名叫趙師雄,因厭惡黑暗世道,隱居於廣東羅浮山。一日黃昏,才子信步行至松林酒肆飲酒,見一淡妝素服的美女笑臉相迎。交談間,只覺芳香襲人。於是取酒共飲,才子醉寢。醒來時知道是睡在一棵大梅樹下面。樹上有綠色羽毛的小鳥啁啾著顧視著自己。星橫月落的夜色令才子思緒悵然,只覺得滿樹含情的梅花如同那位美女一樣漂亮楚人。

『玖』 和蘭花有關的字和典故有什麼

孔子詠蘭

孔子十分喜歡蘭花,由於他特別重視個人思想品質的修養,在蘭花身上寄託了深切的感情,在三國魏人王肅所收集編纂的《孔子家語》一書中,記載了孔子頌蘭的一段佳話。
「孔子日:『吾死之後,則商也日益,賜也日損。』曾子日:『何謂也?』子日:『商也好與賢已者處,賜也好說不若已者。不知其子,視其父;不知其人,視其友;不知其君,視其所使;不識其地,視其草木。故日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處者焉。』

《孔子家語》中還節錄了孔子另一段話:「芝蘭生於深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困窮而改節。」

屈原佩蘭

無論在《離騷》、《九歌》、《九章》許多詩篇中,都寫到自已如何滋蘭、培蘭、紉蘭、搴蘭、刈蘭。他對蘭寄以無限的希望:「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枝葉之峻茂兮,願俟時乎整吾將刈。」他以蘭為友,將蘭作為知音:「時曖曖其將罷兮,結幽蘭而延佇。」他將蘭作為佩物,表示自已芳草自潔的情操:「扈江離與薜芷佇,紉秋蘭以為佩。」他又擔心蘭在秋風寒露中枯萎而從俗,變節而不芳:「時繽紛以變易兮,又何可以淹留?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莆化而為茅。」以上僅是《離騷》中所舉到的幾個蘭的例子,可見屈原是何等愛蘭、頌蘭,寄情於蘭,托蘭以諷,蘭在這里不是簡單的比喻或觸物起興,而是一種象徵,一種寄寓,一種精神與品格的化身。

『拾』 蘭花的典故有哪些

燕夢蘭
春秋時,鄭文公的姬妾燕姞有一天夢一位天使送給她蘭花,並對她說:"我叫伯鯈內,是你的祖容先.送你這蘭,作你的兒子.蘭花有國香之稱,佩戴它,人家一定會喜歡你的."不久,鄭文公見了燕姞,贈給她蘭花,兩人十分恩愛.過了一些日子,燕姞懷孕,生下一子,取名為蘭,就是後來的鄭穆公.後因稱蘭花為"國香",並以"夢蘭"比喻懷孕.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