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功報典故
⑴ 誰知道李紈的典故啊
李紈,即賈珠之妻。珠雖夭亡,倖存一子,取名賈蘭,今方五歲,已入學攻書。這李氏亦系金陵名宦之女,父名李守中,曾為國子監祭酒,族中男女無有不誦詩讀書者。至李守中繼承以來,便說「女子無才便有德」,故生了李氏時,便不十分令其讀書,只不過將些《女四書》,《列女傳》,《賢媛集》等三四種
書,使他認得幾個字,記得前朝這幾個賢女便罷了,卻只以紡績井臼為要,因取名為李紈,字宮裁。因此這李紈雖青春喪偶,居家處膏粱錦綉之中,竟如槁木死
灰一般,一概無見無聞,唯知侍親養子,外則陪侍小姑等針黹誦讀而已。
在大觀園中她分住的是「稻香村」,書中描寫是「數楹茅屋」,外面「編就兩溜青籬」「下面分畦列畝,佳蔬菜花,漫然無際」儼然是一派「竹籬茅舍」的農家風光。這個住所非常符合主人清心寡慾、自甘寂寞的性情。在後來探春結社的時候,李紈就自定了個「稻香老農」的雅號。作者對李紈這個角色是用同情及贊美的筆觸描寫的,她的形象既是賢妻良母也是個典型的一個封建社會「三從四德」的犧牲品。
⑵ 渡蟻陰功須狀元典故
不是典故,是民間傳說,講善有善報的意思。
不是救一隻螞蟻,而是進內京城趕考時,坐容船過河,看到水上飄浮一片樹葉,葉子上爬滿了螞蟻,書生動了惻隱之心,小心地托起樹葉,將螞蟻捎過河,放到地上放生了。後來的,如你所知,螞蟻報恩,將書生漏寫一點的「玉」字補齊,閱卷的考官以為螞蟻顯靈,此人當中,應屬天意,遂把書生取中。
⑶ 五子登科是什麼典故
出處
李氏是天下之大姓,汾源李氏是這個大家庭的一個支系。從南宋至今八百餘年來,汾源李氏族人在靜樂縣、婁煩縣、嵐縣、寧武縣等四縣七十餘個村繁衍生息,目前已發展到一萬余戶,五萬餘人,是一個龐大的支系。始祖李元章,生於南宋嘉定年間,賜封中憲大夫(正四品),其後半生是在靜樂縣水洞庄度過的。 汾源李氏從宋至今八百多年,其歷史之久,居住范圍之廣,人口之龐大,且世系井然,這些特點在族譜上也是少見的,不僅如此,在汾源李氏族譜上涌現出不少傑出人才。始祖李元章所生五子,曰:裕、彬、珪、佐、潤。李裕官至棗強縣令,李彬任承德郎信州路總管府推官;李珪先歷州吏目賜授登士郎;李佐學府生員;李潤生員。五子皆有功名,族人稱之為「五子登科」。 《宋史·竇儀傳》記載:宋代竇禹鈞的五個兒子儀、儼、侃、偁、僖相繼及第,故稱「五子登科」。
編輯本段典故
竇燕山,原名竇禹駁,因他居住在燕山(現在北京),故稱竇燕山。 竇燕山出身於富庶的商人家庭,家道昌盛。但他最初為人心術不正,專用大斗進,小稱賣,費盡心機坑蒙拐騙,以勢壓人。貧民百姓痛恨他的為富不仁,卻沒有力量主持公道。竇燕山昧良心、滅天理的行為激怒了上天,他三十歲了還膝下無子。 在一個夜晚,他做夢。夢到他去世的父親對他說:「你心術不好。品行不端,惡名已經被天帝知道。以後你命中無子,並且短壽。你要趕快悔過從善,大積陰德,廣行方便於勞苦大眾,才能挽回天意、改過呈祥。」竇燕山醒來,歷歷在目,於是決定重新做人。 有一天,竇燕山路宿客棧,偶然撿到一袋銀子。他為了能讓銀子物歸原主,在客棧等了一天,終於等到了失主,將銀子完壁歸趙。失主感激萬分,要以部分銀子相贈,他卻堅持分文不收。他家鄉有不少窮人,娶不起媳婦,女兒因為沒有錢買嫁妝而嫁不出去,竇燕山就把自己的銀兩送給他們幫助他們。同時,竇燕山還在家鄉設立學堂,請有學問的老師來教課。把附近因貧窮而不能上學的孩子招來免費上學。竇燕山如此周濟貧寒,克己禮人,因此隨之積了大陰德。 此後一個晚上,竇燕山又夢見自己的父親。老人告訴他:「你現在陰功浩大,美名遠揚,天帝已經知道了。以後你會有五個兒子,個個能金榜提名,你自己也能活到八、九十歲。」當他醒來,發現也是一個夢。但從此更加修身養性,廣做善事,毫不怠慢。 後來,他果然有五個兒子。由於自己重禮儀、德行好,且教子有方、家庭和睦,竇家終於發達了。他的長子名儀,任禮部尚書;次子名儼,任禮部侍郎,兩個人均被任命為翰林院學士。三子名侃,任補闋;四子名cheng,任諫議大夫;五子名僖,任起居郎。當五個兒子均金榜提名時,侍郎馮道贈他一首詩:「竇燕山十郎,教子以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解釋
五代後周時期,燕山府(今天津市薊縣)有個叫竇禹鈞的人,記取祖訓,教導兒子們仰慕聖賢,刻苦學習,為人處世,不愧不怍。結果,他的五個兒子(長子名儀,任禮部尚書;次子名儼,任禮部侍郎,兩個人均被任命為翰林院學士。三子名侃,任補闋;四子名cheng,任諫議大夫;五子名僖,任起居郎。)都品學兼優,先後登科及第。竇禹鈞本人也享受八十二歲高壽,無疾而終。當朝太師馮道還特地寫了首詩:「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三字經》也以「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的句子,歌頌此事;又逐漸演化為「五子登科」的吉祥圖案,寄託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竇家五子那樣聯袂獲取功名。
中國傳統圖案中五子登科
● 雄雞:吉祥如意,常帶五隻小雞寓意五子登科或教五子。 ● 一隻大豬膝下,一群小豬仔在歡快地戲耍著,這款叫做「金玉滿堂」,寓意五子登科、六畜興旺。 ● 生男報喜蛋染紅綠藍黃紫五色,寓意「五子登科」。
編輯本段不同時代的五子登科
★舊官僚的「五子登科」:說話賣官子,開會擺架子,玩樂有點子,做事沒法子,每天混日子。 ★留學生的「五子登科」:戴博士的帽子,開名牌的車子,掙花花的銀子,買豪華的房子,生大胖的兒子。 ★基督徒的「五子登科」:溫和善良的君子,奮勇向前的卒子,擇善固執的傻子,認真勤奮的尖子,悔改回頭的浪子。 ★時下新版:妻子、孩子、房子、票子、車子。
⑷ 從來天道豈痴聾 好醜難逃久照中 說好勸人歸善道 算來修德積陰功
這是一首定場詩。
定場詩,相聲術語,相聲演員在演出單口相聲前,往往先念誦四句或八句詩,詩句往往詼諧幽默,短小精悍而讓人印象深刻,為的是快速攏觀眾耳音,以便演員繼續表演,這樣演員先定住了場,故稱為定場詩。
定場詩有不少都是摘自《三言二拍》、《鏡花緣》等,還有摘自一些風物小說和正統史書,不少都有很大文化價值,每段或有一定教育意義,或發人深省,或使人開懷大笑。
作用
定場詩是說單口相聲前的墊場之言,起到的作用如下:
1·戲園子里亂,讓聽眾們安靜,集中注意力聽故事。
2·為下面的內容做簡要介紹或者提綱挈領總結概括。
3·舊時代也起著招攬觀眾作用。
4·定場詩也有「包袱」笑料。
附:幾段定場詩鑒賞
(一)
天上一陣黑咕咚,好似白面往下扔,
倒比棉花來的沖,如柳栽花一般同。
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
墳頭總比饅頭大,井口兒是個大窟窿。
評:這是劉寶瑞先生用過的,並就它寫了一篇關於定場詩的文章。全詩(算是打油詩吧)沒有一個字提到下雪,可是對下雪時的生活觀察之細,躍然紙上,語言詼諧,令人拍案叫絕。
(二)
傷情最是晚涼天,憔悴斯人不堪憐。
邀酒摧腸三杯醉,尋香驚夢五更寒。
釵頭鳳斜卿有淚,荼蘼花了我無緣。
小樓寂寞新雨月,也難如鉤也難圓。
評:郭德綱用得最多的一首定場詩,出處不詳,詩寫得很工整,是不是哪個傻小子失戀了,對著清風涼月在發感慨,有點兒意思。
(三)
道德三皇五帝,
功名夏侯商周,
英雄五霸鬧春秋,
頃刻興亡過手,
青史幾行名姓,
北邙無數荒郊,
前人田地後人收,
說什麼龍爭虎鬥。
八月中秋白露,路上行人凄涼;
小橋流水桂花香,日夜千思萬想;
心中不得寧靜,清早覽罷文章;
十年寒苦在書房,方顯才高志廣。
曲木為直終必彎,
養狼當犬看家難,
墨染鸕鶿黑不久,
粉刷烏鴉白不天,
蜜餞黃蓮終需苦,
強摘瓜果不能甜,
好事總得善人做,
哪有凡人做神仙。
鐵甲將軍夜度關,
朝臣帶露五更寒,
日出三竿僧還睡,
看來名利不如閑。
結草銜花遍地愁,
龍爭虎鬥幾時休,
抬頭吳越楚,
再看梁唐晉漢周。
這幾首郭德綱都說過,聽過後一笑而過。
(四)
大將生來膽氣豪,腰橫秋水雁翎刀;
風吹鼉鼓山河動,電閃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種,穴中螻蟻豈能逃;
太平待詔歸來日,朕與將軍(先生)解戰袍。
評:這首詩大大的有名,原是明世宗朱厚熜的《送毛伯溫》,在侯先生的《關公戰秦瓊》里也提到過,還是個比較文的包袱。
(五)
馬有垂韁之義,
犬有施草之恩,
羊羔跪乳報母恩,
猿偷仙果自奔。
蛛織羅網護體,
鼠盜余糧防身,
梅鹿見食等成群,
無義之人可恨!
前兩句出自李汝珍《鏡花緣》。這兩句話是兩個典故:
「犬有濕草之仁」,出自晉人干寶《搜神記》,講的是三國時期吳國人李信純的事。這李信純有一隻狗,取名黑龍,頗通人性。有一天,李信純外出會朋友,不想喝得酩酊大醉,回家路上摔倒在一片草地上便睡了過去。恰在這時,一批獵人放火圍獵,眼看大火就要燒到李信純身邊,可他渾然不知。那狗想拉他,卻拉不動。於是便跳到附近的水溝里把全身弄濕,然後跑回來,用身上的水將李信純身邊的草打濕,往返多次,才使得李信純倖免一死。
「馬有垂韁之義」,出自《異苑》,說的是前秦世祖皇帝苻堅在與容沖的一次交仗中,不幸戰敗,落荒而逃,不料一失足掉在了山洞裡,爬又爬不上來。在這個鈞一發之際,他的坐騎突跪在澗邊,將韁繩垂了下來,苻堅抓住韁繩爬上來,才脫了大難。
(六)
一貴一賤,交情乃見;
一死一生,乃見交情。
郭德綱、於謙的《托妻獻子》。出處在《史記·卷一二零·汲鄭列傳·太史公曰》:「始翟公為廷尉,賓客闐門;及廢,門外可設雀羅。翟公復為廷尉,賓客欲往,翟公乃人署其門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
⑸ 有關報恩典故的追尋
[報恩典故] 禿鷹報恩 作者: 2006-7-20 10:19:43 來源:佛教經典--動物故事 點擊數: 365
很久很久以前,在兀鷹山上有一隻小兀鷹,其父母精心撫育著它,使它過著舒適而又幸福的生活。.
一年夏天,天氣突變,暴風雨大作。兀鷹們在山上被狂風吹得東歪西傾的,它們抵禦不住這凄風冷雨,渾身發抖。小兀鷹躲在父母的翅膀下,同樣打著哆嗦。於是它們紛紛飛離兀鷹山,來到波羅奈城,躲到城牆下、溝渠里,可是仍然淋著雨,一樣被寒風吹得瑟瑟發抖。
這時,波羅奈城的一個商人恰好出城,看到城牆邊上的這群可憐的兀鷹們,善心大發,派人將它們運回府中,安置到一塊乾地上,並在中間生起一堆炭火,讓它們取暖。當他看到兀鷹們因幾天沒有吃東西,身體非常虛弱時,又立即派人到牧場取來新鮮的牛肉,喂給它們吃,細心照料這些兀鷹們。這個商人一直伴隨著它們,直到它們吃飽喝足,安安穩穩地進入夢鄉,他才回房做自己的事情。
風雨停息了,雨過天晴,陽光又普照大地。這些兀鷹的身體也復原了,它們又能自由地在天地之間飛翔了。它們向波羅奈商人道謝之後,便飛向了兀鷹山,重新開始了山林生活。兀鷹首領將大家召集在一起說道:
"親愛的兄弟姐妹們,這次幸虧波羅奈商人救了我們大家,俗話說'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我們要想個辦法來報答他,來奉養他。你們看該怎麼辦呢?"
眾鷹七嘴八舌地出主意,最後大家一致決定:"今後,無論誰叼到衣服或者什麼裝飾品,就要把它們扔到婆羅奈商人的院子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盡我們所能來報答他的奉養之恩。"
從此,兀鷹們總是有意無意地飛到城裡去,一旦看到人們曬在太陽底下的衣服,看到人們下河洗澡時摘下來的裝飾品,就趁人不備,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俯沖下來,叼肉似地叼走了那些衣服或裝飾品,把它們扔到波羅奈商人家的院子里。
商人看到這些從天而降的東西,知道都是兀鷹送來的。他想了想,決定不動用它們,便吩咐僕人們把這些東西另放到一邊,以後再作打算。
而被搶走財物的人們十分生氣,他們馬上去報告國王:
"尊敬的國王,不好了,全城都遭到了兀鷹的搶劫了!我們的衣服和裝飾品都被這些可惡的兀鷹叼走了。請您幫助我們,懲治這些兀鷹,也讓我們恢復平安的生活吧。"
國王聽了大怒,下令去捉拿兀鷹歸案。旁邊有一位大臣獻計說道:
"尊敬的國王,要是想抓到全部的兀鷹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們只要抓到一隻,就可以知道它們為什麼要這樣做,也可以知道那些被搶走的財物被藏在哪裡。"
國王聽了說道:"言之有理,你們就這么辦吧!"
於是,人們在城裡到處都設上夾子和羅網,只等著那些兀鷹再來。
那隻小兀鷹,這天跟隨著父母來到城裡。在家裡,它母親已經跟它說了去報答波羅奈商人的重要性,小兀鷹非常聽話也非常懂道理,在城裡他雖然看到了夾子和羅網,但為了報答恩人,它義無反顧地仍然沖了下去。不幸,它被人們用網子套住了,被人們帶去見國王。
正走在路上,被波羅奈商人看到了。他一下子就明白了,心想:"我不能讓這些感恩的兀鷹受到懲罰,我也要到國王面前,為他們求情,說明事情的緣由。"
於是他便跟這些人一起,也來到國王面前,國王見到被捉住的小兀鷹,便厲聲質問:
"可惡的兀鷹,你們為什麼要到城裡搶劫衣服和裝飾品,這些東西對你們又有什麼用處呢?還不從實招來!"
小兀鷹毫不畏懼地站在國王面前說道:
"是我們兀鷹叼走了衣服和裝飾品,但是這些東西並不是供我們自己享用的。我們是用它們來報恩的。"
"報恩,報準的恩?"國王問。
那隻小兀鷹答道:"我們把這些衣服和裝飾品叼著送給了婆羅奈商人,他曾經在我們受苦受難的時侯,將我們從危險的邊緣拯救出來,並且給我們吃喝,細心照料我們。我們兀鷹中間有這樣個規則:有誰幫助過我們,救過我們,我們就一定要報答他,奉養他,來感謝他的善心。對我們兀鷹來說,這些是應盡的義務!" ;
國王聽了驚異地問道:"原來是這樣啊!可是我聽說過,兀鷹的眼睛十分敏銳,在幾百米之外就能看到死屍,可是你為什麼看不見捉你的羅網呢?"
說罷,他念了第一首偈頌:
兀鷹好目力,能視百米外,
羅網在眼前,為何看不見?
小兀鷹聽了,微微一笑,也對國王念了一首偈:
生命有盡頭,死亡不可免,
羅網在眼前,一樣看不見。
國王看著小兀鷹,聽著它的偈頌,心裡不禁佩服起兀鷹來。他想:"這個十分通靈性的兀鷹竟然如此講義氣,知報恩,是何等的可貴啊!"
他轉身看到波羅奈商人也在人群前站著,便詢問他道:"我的大商人,你聽到兀鷹說的話了吧!他說的句句是真?"
"尊敬的國王,的確如此。它們這些通人性的兀鷹給我叼來了許多衣服和裝飾品,以感謝我給它們的一點點的幫助。它們真是不一般啊!請求您,尊敬的國王,放了他吧!那些衣服和裝飾品,我都沒動,收藏到一起。現在我已經派人去取它們了,等東西送來,我就把它們分還給大家,現在只請您原諒兀鷹,放了它吧。"
國王覺得這話有理,便同意了,吩咐侍從道:"放了兀鷹吧,還它自由。商人會把東西分還大家的。"
小兀鷹拍拍翅膀,向國王和波羅奈商人道謝之後,飛回到父母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