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茶亭里典故

茶亭里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2-01 17:52:00

A. 少年李四光的故事

窮教書先生的兒子

李四光是農村中一位窮教書先生的兒子。

他的祖父母更窮。他們是蒙古族,不知道是由於什麼原因,在清朝光緒年間, 沿途乞討,流落到湖北黃岡的回龍山旁。

回龍山,蜿蜒起伏,氣象不凡。人們傳說回龍山原有九條龍蟄伏在這里,後來 都乘著雲雨
回到龍宮去了,獨有那第九條小龍,捨不得這個地方,又返了回來,後 來變成回龍山。它確實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好地方。

李四光的祖父看到這個去處靠山有水,不願再四處流浪,就帶著妻兒在一座破 廟里住了下來。

白天,他帶著兒子李卓侯上山砍柴打草,換點糧食、零錢養家活口。晚上,他 帶著兒子在燈光下讀四書五經。

清朝的時候設有科舉考試。李卓候在父親的教誨下進府應考,倒也考上了一個 秀才,只可借家中無錢無勢,因此也並沒有得到什麼出路,只得在離家比較遠的另 一座破廟里,設了一個館,靠著教幾個農村的學生糊口。

1889年10月26日,李四光就在這回龍山下的下張灣里誕生,因為他是父親李卓侯的第二個兒子,父親給他起名叫仲揆。

六歲,小仲揆跟著一位名叫陳二爹的老先生發蒙了,他學習很用功,經常受到陳二爹的誇獎。

爸爸讓他這么早就讀書,也是抱著「早發蒙、早出息」的希望。家裡雖然貧寒,但是,他交代給小仲揆的媽媽,家裡寧可少吃點油,每天晚上也要給孩子們一盞燈油,讓他們可以在晚上讀點書。

那個時候農村裡已經有煤油燈了,不過不是帶燈罩的,只有一根燈論兒,插在 一根鐵皮管蓋上,就著瓶里的煤油燃燒著。這種燈,冒出來的火焰紅紅的,還帶著 一股又黑又難聞的煤煙;它的火花,是一閃一閃的,飄忽不定。時間稍微長一點兒, 就會熏得人的鼻孔里和牙齒上都留下一層黑,腦袋也疼,眼睛也累。父親怕把兒子 熏壞了,所以特地關照要給孩子點清油燈。

清油燈的優點比煤油槍子燈要強多了,它燈光清亮,輕煙不起,也沒有怪味。

晚上,小仲揆和哥哥面對面坐在一張桌子跟前,他不忙打開自己的書包,卻先看了看油盞里的燈芯。媽媽在裡面放了兩根燈芯,小仲揆用撥燈很輕輕撥去一根,只剩下一根。

「就點兩根燈芯吧,孩子。」媽媽疼愛地說,「這是你爸爸關照過的,別省這點兒油了。」

「不是這個意思,媽媽。點一根燈芯,我可以多學一倍的時間。哥哥,是吧?」 小仲揆說著,抬起頭看了看自己的哥哥。

「挺好,其實也差不多一般亮。」哥哥同意。

媽媽也就不再勉強。小仲揆和他的哥哥就這樣默默地讀呀,寫呀,誰也不打擾誰,一直堅持到燈盞里的油點完。

媽媽坐在他們的桌子旁邊,就著這一根燈芯所發出來的亮光,搖著她的紡車。 晚上紡點紗線,還能換得幾個零錢,好買點火柴、油鹽,也給孩子們買點讀書用的筆墨紙張。

有心計的孩子

小仲揆一共有7個兄弟姊妹,還有一個年老卧病在床的爺爺,都指靠著他的父親教館的那點收入過活。在農村,家裡沒有一個男勞力,收入又不寬裕,那日子可是很難過的。吃飯誰去春谷?淘米誰去挑水?燒鍋誰去砍柴?

這一切,都靠小仲揆的媽媽。

小仲揆漸漸長大了,他成了媽媽的好幫手。他用小提桶幫媽媽提水,讓水缸里的水總是滿滿的;他帶著扒子上山去摟樹葉,讓灶堂底下的柴禾總是堆得高高的……

還有一件費力的活是舂米。那是用腳踩著踏板,一杵一杵朝著石碓里杵下去, 使稻穀的亮一點點退光而成為白米。

小仲揆看到媽媽舂米很累,就說:「媽媽,我來幫你舂。」

還不到10歲的他,體重輕,力氣小,怎麼踩得動那又厚又笨、還綁著一個大石杵的踏板呢?

小仲揆並不泄氣,他找到一根繩子,用繩子綁在石杵那一頭的踏板上,腳往下踩動踏板的時候,同時用手使勁拉一下那根繩子,這樣就能把石杵踩起來了。

媽媽看見孩子這么費勁,很心疼,就說:「仲揆,你別舂了,這個活兒不是像你這么小的孩子乾的。

小仲揆卻悅:「媽媽,我要吃飯,也要幫助你舂米。

就這樣,小仲揆連踩帶拉,手腳一齊使勁,雖然速度不快,卻是一杵一杵地, 堅持不懈地幫助媽媽把稻穀舂成了白米。吃菜也是困難的。有時媽媽說:「哎,今天又沒菜吃了。

小仲揍就會不聲不響地提上一隻小提籃,帶上一個小鐵盒,從菜地里挖出幾條蚯蚓裝在裡面,再拿起一根釣竿,走到屋前的池塘邊,放下釣竿,靜靜地等候著上鉤的魚。

小仲揆的手很靈巧,那根釣竿就是自己從竹園里砍的一根竹子做的,大蒜頭的稈兒做的浮子,縫衣針砸上一個彎鉤兒就是釣鉤。

在這小小的池塘旁邊,也有左鄰右舍的孩子,手裡拿著釣竿站在塘邊釣魚。可 是只見小仲揆一會兒提起釣竿,一會兒放下釣竿,不大功夫,他就能給媽媽提去小半桶作把長的鯽魚爪子,而別的孩子還都沒有什麼收獲。

當孩子們看見小仲揆提著裝了不少魚的小桶往家走的時候,忍不住帶著羨慕的 神情問他:

「咦,李仲揆,你怎麼能釣那麼多的魚呢?

小仲樓反倒覺得問得奇怪,反問他們:

「釣魚的時候,你們都看著哪兒來著?你得盯著那個『浮子』,它一動你就要趕快提竿兒,不能等到它都沉到水裡去了好半天才提,這時魚把食都吃光了,跑啦!

圍在小仲揆跟前的孩子們嘻嘻地笑了,因為他們在釣魚的時候,東張西望,左顧右盼,並沒有認真去把它當作一件事情來做,更沒有去動腦筋琢磨琢磨,想想怎樣才能釣得又快又多――誰還為了釣魚這么一件小事去費那麼多的腦子呢?

秋後,幾個孩子一打伙,小仲揆跟著大家一同到離家比較遠的一口公塘里去踩藕。

枯萎的荷葉底下,埋藏在深深的爛泥裡面的,是又白又嫩的藕。說也奇怪,這 樣又白又嫩的藕,總是一節一節連得很完整地被小仲揆從爛泥里踩了出來;而別的孩子,卻往往濺了一身泥漿,嘻嘻哈哈地在塘里鬧騰半天,只能提著一節半節的斷藕茬子回家。

「真怪,李仲揆,怎麼塘里的藕也全都被你碰上了,你怎麼踩得這么好呢?」 回家的路上,小夥伴忍不住又羨慕地問他。

小仲揆又奇怪地反問他們說:「你們是怎麼踩的呢?我是順著荷葉先踩到藕, 再用腳細心地分出藕路,順著它生長的方向,一腳一腳,一點一點地把泥踩去,讓藕露出來,小心別在藕節的地方把藕踩斷,這樣再想找到就費事了。」

孩子們又嘻嘻地笑開了:「誰知道藕都怎麼長在泥裡面?又看不見,又摸不著。 我們就用腳在爛泥里踩呀,端呀,東一腳,西一腳,有時好像踩著了,再踩一腳, 又找不到了……」

鄰居的大人們把這一切都看在眼裡,誰家的孩子勤快,誰家的孩子手巧心靈,他們都清清楚楚。怪不得四周的鄰居都向小仲揆的媽媽誇獎說:

「卓侯先生娘子,別看仲揆這個孩子年齡小,他的心思是多麼細密啊!」

孩子們有誰不盼著過年的呢?只不過有錢人家的孩子過年盼著大人給買這買那,給壓歲錢;而窮苦人家的孩子過年,就得靠自己想著辦法玩就是了。

小仲揆就是這樣,冬天,野外的活兒少了,他就忙著給自己的弟弟妹妹准備過年的禮物。

有人送給他兩個大香椽,那是一種像廣柑那樣的果實,放在屋子裡滿屋清香。 平常人們就把它放在房間里留著聞個清香味兒。李仲揆卻細心地用小刀將它剖成兩半,剝下皮來,把它們分別扣在小小的碗上風干,又用小刀在皮上刻了美麗的花紋,再剝下來,合在一起,就做成了一對又漂亮又芳香的小壇子,送給自己的小妹妹裝點小零碎。

他又上竹園里砍了兩根毛竹,剖成細篾,七彎八繞地,扎了一盞花樣翻新的花燈――孫悟空打鞦韆。夜晚在燈里點上一支蠟燭,里外透明,那大鬧天宮的猴子翻在鞦韆上,待上不下,那副滑稽而又調皮的樣兒,人們見了沒有不樂的。這是小仲揆送給弟弟的禮物。

他還幫著媽媽做米花糖――先用晾乾的糯米飯炒成炒米,再用小火熱點糖稀, 就熱將炒米拌在裡面捏成炒米團,晾涼以後切成薄片,就是又香又脆的米花糖。

小仲揆不聲不響地把這一切都做好了,媽媽在一旁看著,忍不住自己也覺得驚奇,這一切,他都是跟誰學的呢?她問:

「孩子,誰教你刻字刻花的呀? 」

「我在集上,看刻字的匠人刻的。」

「誰教你扎的花燈呢? 」

「我看見集上賣花燈的人扎過。 」

「那,炒米花糖你又是從哪裡學來的啊?」

「我看見賣米花糖的老婆婆,她是這樣做出來的啊!」

媽媽不再問了,原來他真是一個心眼細密的好孩子。

我也要造一艘鐵船

山窪窪里的孩子是難得有機會進城去玩的。一天,小仲揆跟著爸爸,出了回龍山,來到團風鎮。

那是一座不大的鎮子,不繁華,也沒有特別的吸引力,可是從鎮邊流過的洶涌澎湃的長江,使小仲揆驚訝不已。

長江滔滔不絕地流著,各種各樣的船隻在長江里行駛。有用人搖著櫓慢吞吞前 進的小木船,有張著帆走得比較快的大木船,最令人仰慕的就是那又高又大又長的 大輪船了,它簡直像一幢樓房在江面上航行,跑得快,裝得多,上面還掛著五顏六色的旗子,漂亮極了。

「爸爸,那是什麼船呀?」小仲揆拉了拉爸爸的衣襟問。

「孩子,那是輪船。 」

「它是什麼做的呀?那麼大。」

「鋼鐵做的。 」

「鋼鐵?」小仲揆問, 」

「鋼鐵那麼重,怎麼能夠浮在水上呢?」

「因為船艙裡面是空心的,」爸爸回答,「船就不會沉了。」

「它不用人搖櫓,又沒有帆,怎麼還跑得那麼快呢?」

「它是輪船,靠機器開動。」

「機器怎麼有力氣去開動這么大的輪船呢?」

「看見那根大煙囪了嗎?瞧,它正冒著黑煙,那底下燒著煤,煤把機器里的水燒開,水變成蒸汽,就能推動機器前進。」

「燒煤就能推動機器?」小仲揆又睜大了好奇的眼睛,出神地看著向遠方駛去的大輪船,覺得這一切都太新鮮了。

「嗚――!」輪船鳴了一聲長長的汽笛,嚇得小仲揆趕緊用雙手捂住自己的耳朵,同時又興奮地大聲對爸爸說:「爸爸,我聽見它的叫聲了,它的力氣真大啊! 叫聲都那麼嚇人!」

說得爸爸也笑了。

回來的路上,小仲揆一直興奮地和爸爸談論著這種大輪船,這樣的船真是太有意思了。

突然,小仲揆說:「爸爸,我也要做一隻鐵船。」

「你會嗎?孩子。」

「我去試試。」

回到家裡,小仲揆果然忙開了,他從街上向修壺的爹爹要了一點「冰」鐵皮 (就是「馬口鐵」)回來,先在紙上畫好圖樣,再比在鐵皮上用剪子把它剪下來, 又用小錘敲敲打打,一艘兩頭翹起,中間有船艙,上面掛著小旗,還豎著一個大煙 囪的小鐵皮船就做出來了。

小仲揆把它拿到池塘邊,小心地將它放到水裡。

「它真的漂在水面上啦!」 小仲揆高興地呼喊著,用手劃動幾下水,船還能順著水流前進一段距離。

「它是我做的小輪船!」小仲揆高興地叫道,「嗚――它叫了。」

那個時代,孩子們中根本還沒有什麼船模、艦模等活動,小仲揆做的這件新玩意,吸引了隔壁左右鄰居都來看熱鬧。

還是小仲揆的老師陳二爹見多識廣,他一面誇獎小仲揆做的這艘「輪船」真「像」在長江里航行的那種大輪船,一面鼓勵說:「仲揆這孩子有志氣,現在造小船,將來造大船!

要多做好事

剛剛過完一個熱熱鬧鬧的元宵節,睡到半夜,突然聽到隔壁鄰居的驚呼聲:

「起火了,起火了!快來救火啊!」

小仲揆全家趕緊起床救火。原來是隔壁河南太婆家裡的火沖破了房頂――她的 孫子白天玩鞭炮,一個炮仗落到了柴草垛里,當時沒有在意,半夜裡卻著起火來了。

濃煙大火就發生在隔壁,農村裡誰家不是木頭架子草棚的頂,怎麼不驚慌啊! 大家急急忙忙,有的往外搬東西,有的趕緊挑水救火。

慌亂中,突然不見了小仲揆,媽媽的心裡驚疑不定:「這孩子,他跑到哪兒去 啦? 經過七手八腳的搶救,火熄滅了,人們也漸漸散去,情緒逐漸穩定下來,媽媽 這才看到,小仲揆也走出來了。只見他臉上左一塊、右一塊黑灰,鞋子全濕了,衣 服上也是連上帶泥,手裡提著一隻小提桶,桶里放著一隻瓢。 「孩子,你上哪兒――你也去救火了嗎?」母親驚呼著。 小仲揆不聲不響地點點頭。

母親趕緊把他拉到自己身邊,撫摸著額頭上被火焰燎焦了的頭發,心疼地說: 「孩子,你還不到10歲,人比桶也高不多少,怎麼能去救火啊!

「我從塘里提半桶水,順著搭在房後的梯子爬到房頂上去,用瓢一瓢一瓢地往上面潑水。潑完了,我再去提一桶水。

「嗨!真難為這個孩子了,他怎麼提得動這么一桶水啊!

「他怎麼爬得上那麼高的梯子啊!

當鄰居的大人們正在七嘴八舌誇獎小仲揆的時候,他卻溜走了――去看看遭到 不幸的河南太婆的一家怎麼樣了。

他看到,河南太婆從大火里被匆匆忙忙搶救出來的時候,沒有來得及穿棉衣, 此時正圍著一床燒破了的舊棉被坐在那裡,凍得瑟瑟發抖。

小仲揆走到自己的奶奶跟前,輕輕地對奶奶說:「婆婆,河南太婆沒穿棉衣, 您給她幾件衣服吧!」

奶奶看了看這個懂事的孩子,走到自己剛剛搶救出來的包袱跟前,從不多的衣服當中,找了幾件可以禦寒的衣服遞給小仲揆。他抱著這幾件衣服,趕緊跑到河南太婆那兒去了。

這是在學館里。一天晚上,入睡以後,仲揆在朦朧中彷彿感到有人在拉他枕著的衣服,並沒有在意。可是睡在他身旁的同學被驚醒了,原來有小偷來偷蓋在他們被子上的衣服。

手腳快的同學趕緊爬了起來去捉這個小偷,不一會兒,小偷果然被抓回來了, 他衣衫襤褸,被反扭著雙手,並且顯然已經挨了打,鼻青臉腫。很快,大家七千八腳地把小偷吊到了樹上。有人還在叫著:「非得打他一頓不可!」

李仲揆在吵吵嚷嚷中卻返身走進了課堂,只見他端出來了一張凳子。

「他這是想干什麼?」有的同學在悄俏議論。

李仲揆不聲不響地將凳子放在被反吊在樹上的小偷的腳下,使他不致於懸空晃 盪著。

這下子使得那些叫綁叫打的人泄了氣,人群漸漸散開了。

李仲揆把綁著小偷的繩子解了開來,讓他自由,然後又誠懇又認真地對他說:

「你莫要做壞事,做了壞事,人家就要打你;你要多做好事,別人才會對你好。」

小偷的眼眶裡淚如泉涌,向李仲揆鞠了個躬,就跑了。

那些愛打鬧的學生感到十分掃興,他們抱怨李仲揆說:

「他偷人家的東西,而且還想偷你的東西,你還去幫他。」

仲揆沒有申辯。

也有人好奇地問李仲揆說:「那時你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我看見他穿得那麼破,又那麼瘦弱,他被反吊著,還挨打,太可憐了,心裡不忍。」小仲揆天真地回答。

「你放了他,他到別處去還會繼續偷的,不教訓他一頓,再也改不好。

「我想,」李仲揆和善地回答說,「人總是希望能夠像人一樣的生活。要不是生活逼迫,也許不會走這條路。我希望他以後會做一個好人。

求學去

「喔喔喔!喔喔喔!」蜷縮在雞窩里的大公雞,把插在翅膀底下的腦袋伸出來, 撲撲翅膀,打響了黎明前的雞鳴!

山坎下的那間小破屋裡,點著一根燈草的油燈,一直亮到這會兒。仲揆的媽媽 縫完了最後一針,咬斷了線頭,把針別好。這原是她陪嫁時的衣服,如今給即將出 門去求學的小仲揆改縫了一件棉襖。她將棉襖折好,又將幾件已經縫補好的換洗衣 服打成一個小包袱,就去灶堂底下點火做飯。

今天,她要送仲揆離開家鄉到武昌去求學。這件事來得真是太突然了。前兩天,仲揆從爸爸的學館里回來,興高采烈地對媽媽說:「媽媽,我聽城裡回來的人說,兩湖總督張之洞在武昌辦了幾個官費小學堂,那裡教國文,教洋書,學得好的,還 能出洋留學吶!爸爸讓我上那兒考學去。

「你到武昌去考學?」媽媽又驚訝,又為難地說,「錢呢?

「媽媽,那是官費小學堂,不收學費,也不收飯費。

「傻孩子,學堂不收費,連盤纏錢也不要嗎?這筆錢又在哪裡呢?

「那――」小仲揆想了想,還是決心試一試,「我去找下灣的陳二爹借幾個盤纏錢。

母親默默地同意了。陳二爹是李仲揆的發蒙先生,一向就喜愛這個好學的孩子,慨然借給了他。

不一會兒,小仲揆也起床了。今天必須趕個大早,先走25里旱地趕到團風,才能趕上由團風開到武昌去的輪船。

媽媽叮囑他說:「孩子,這回你是獨自一人去武昌求學,離家遠,那兒又沒有 親人,你要自己照應自己,敬老師,愛學友,好好讀書。」

「媽媽,我一定好好念書。」

告別了媽媽和家裡的親人,小仲揆背起一個小包袱,夾上一把舊雨傘,上了路。

他,天庭飽滿,鼻樑挺直,兩只大眼晶瑩閃亮,腦後梳著一條烏黑的大辮子。今天,他身穿藍布衣袍,青布背心,腳下是母親做的布襪和毛邊布鞋。衣著雖然儉朴,卻已是一位英俊的少年。

他走過家旁經常去澆水的菜地,經過常幫媽媽提水和釣魚的池塘,穿過村上的那個小茶亭,踏上了通向回龍山街的崎嶇小路。

東方露出了魚肚色,蜿蜒起伏的回龍山在朦朧的晨曦中顯得蒼蒼莽莽,下販耕 地的農民已經把牛牽了出來,手扶著犁耙在田埂上慢慢走著。挑擔趕集的人,也已稀稀落落地走在大路上。小仲揆的媽媽站在高處,手搭涼棚眺望著,她那親愛的兒 子正在向著遠方走去。

再見,可愛而又貧困的故鄉回龍山!

自己爭取到的權利

1902年的武漢三鎮。

在漢水和長江交接的地方,龜山蛇山隔江相映,古老的黃鶴樓和西洋式的江漢 關遙遙相望,這里就是當年號稱「九省通衢」的武漢三鎮。1840年鴉片戰爭一役, 帝國主義用軍艦和大炮轟開了清朝大門,武漢三鎮就成為外國資本主義侵入最早, 而又壓迫最深的地區之一。它是英、美、日、德、法等帝國主義爭奪的對象,己經 成為一個畸形發展的城市。

李仲揆下船以後,打聽了好幾個人,才找到了南路高等小學堂,怯生生地走進 去辦理報考的手續。買了一張報名表就填寫起來。

是太興奮?太緊張?還是由於年輕沒有經驗?李仲揆自己也不知是怎麼搞的, 他提起筆來,在姓名欄下端端正正寫下的不是「李仲揆」,卻是「十四」兩個字。

當他發現這個錯誤的時候,「十四」已經無可挽回地擺在姓名欄里。他急忙將 「十」字改成「李」字,這「四」字卻是不好改動的了。重新買一張報名表嗎?他 只帶了借來的不多的一點盤纏,付了船錢和飯費,他已無力再買第二張報名表。就 叫「李四」嗎?那多不好聽,平常人們舉例說到什麼不相乾的人的時候,就用「張 三」、「李四」來代替,他不願自己就叫這樣一個名字。

還有補救的辦法嗎?李仲揆冷靜下來想了一會兒,又抬起頭來環顧四周。這是 一所舊皇太子殿改建的學堂,大廳正中,掛著一塊橫匾,上面的油漆雖已斑駁,大 匾上的「光被四表」四個大字,還清晰可見。

「光被四表」――李仲揆的目光停留在那兒,他得到啟發,提起筆在「四」字 的下面,加上一個「光」字。

「李四光!」仲揆端詳著自己給自己起的這個新名字,覺得很高興。「四面發光,四面光明,光照四方!多麼響亮的名字啊!

年輕而又單純的李四光,對於他自己的前途,對於國家和社會的前途,充滿著多麼光明的憧憬啊!

從此,李四光成為李仲揆的大名,他那富有戰斗性和科學精神的一生,也正和 他當時在一瞬間起的美好的名字相符合。

入學考試雖然取得了第一名的優秀成績,但是主考先生看見李四光是一個農村出來的窮孩子,不太願意錄取他。學堂里有位張先生,很惜愛李四光的才學,極力向主考先生保薦說:「這孩子是我的先生的兒子,聰明好學,讀書很用功,這樣的人才我們不應該放棄。

結果,考試發榜,李四光名列第一。這在當時,叫做「案眉」,得到這個稱號 是很光榮的。

李四光正式成為南路高等小學堂里一名成績佼佼的優等生。

兩湖總督張之洞辦學有一個指導思想,他認為當時的中國「不貧於財,而貧於才」。他極力講求興學,就是為了「選真才,擇時用」,主張要選拔出一些有真才實學的人出來,以適應當時發展工業、實業的需要。他還認為,在辦學當中,「小 學為急第一」,所以積極創辦了一些以培養出洋留學和進一步深造的官費高等小學 堂。他規定,凡在各路官費高等小學堂讀書的學生,只要是考試名列前茅的優秀生, 都可以保送出國。第一名送美國,第二名送英國,第三名送日本。

李四光進入南路高等小學堂以後,發憤求學,雖然幾次考試都是名列第一,然而次次保送,他都是榜上無名。

開始,李四光還不明白這里而的奧妙。

然而,幾次落選以後,李四光忍不住提出自己的疑問了。他問當初就力保他入 學的張先生:「先生,幾次我都榜上無名,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沒有別的原因,」張先生說,「你看看,送出去留學的學生,哪一個不是家裡有錢有勢的?你的家庭我知道,爸爸是個窮教書先生,哪輪得上呢?」

「不合理!不公平!」李四光感到憤懣。

「不過,你也不必過於介意,」張先生寬慰他說,「我看你只要努力,將來也可以比他們有出息。」

可是血氣方剛的少年李四光不服氣,他想:「他們不派我去,我就自己去。我一面做苦工,一面自己上學。」

他果真不辭而別離開了學校,搭便船去了上海,想自己到日本去留學。 然而,很快他就明白「此路不通」,不得不仍舊回到小學堂。

學堂當局被李四光這種大膽的反抗行為激怒了。他們責備他,威脅說要開除他, 還要追回他在官費小學堂里所享受的一切費用。

李四光爭辯說:「學堂規定了的,成績優秀就可以保送出國,我每次考試都得第一名,為什麼出洋的名單上就沒有我呢?」

學堂當局啞口無言。

張先生出來排解說:「李四光也是求學心切,而且學業確實優良,這次暫緩追究,且讓他再考一次。若是仍舊考得第一,說明這孩子有志氣,就送他出洋,若是落榜,也是他自己不爭氣,那時再除名吧!

張先生是很器重李四光的,相信他是一個爭氣的孩子。

學堂當局也只好這樣收場。

李四光暗暗下了決心。又一次考試揭榜,他果然又是名列第一。

這一次,學堂當局只得保送李四光出洋深造。按照李四光的學業成績,本應保送美國,但卻卡了他一下,把他送往日本。就這樣,也是李四光自己爭取到的權利。

得到出洋深造的機會,李四光興奮極了。

但是,去學什麼呢?

他想到童年時代和爸爸在江邊的談話,那時他多麼嚮往自己能造一艘鋼鐵輪船;

他想到在爸爸的學館里,聽爸爸講到的甲午海戰失敗帶給中華民族的恥辱;

他站在長江岸邊徘徊,看到那來來往往,游弋不絕的各色貨輪、客輪和兵艦, 沒有一艘是中國製造……

「我要去學造船!――將來,我要為我的祖國製造出最優良的輪船、兵艦。我的祖國一定要富強起來!

14歲的李四光,帶著他那美好的理想和偉大的抱負,准備著動身上日本去留學!

B. 水榭茶亭對聯故事二:《名樓名閣名聯》

黃鶴樓巍峨聳立於武昌蛇山, 始建於三國時期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享有「千古名樓」,「天下絕景」之盛譽,與湖南嶽陽樓,江西滕王閣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傳說當時是為了軍事目的而建,吳主孫權為實現「以武治國而昌」築城為守,建樓以瞭望。至唐朝,逐漸成為著名的觀光勝地,歷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覽,曾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篇。唐代詩人崔顥一首「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更是使黃鶴樓名揚天下。 一千多年以來黃鶴樓屢毀屢建,現在我們看到的黃鶴樓是以清代黃鶴樓為藍本於1981年10月重新修建的。黃鶴樓外觀為五層建築,高51米,裡面實際上是九層,含有天長地久的之意。樓為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七十二根大柱撥地而起,六十個翹角層層凌空,琉璃黃瓦富麗堂皇,五層飛檐斗拱瀟灑大方。黃鶴樓內部,層層風格各不相同。底層為一高大寬敞的大廳,其正中藻井高達10多米,正面壁上為一幅巨大的「白雲黃鶴」陶瓷壁畫,兩旁立柱上懸掛著長達7米的楹聯: 爽氣西來,雲霧掃開天地撼; 大江東去,波濤洗凈古今愁。 二樓大廳正面牆上,有用大理石鐫刻的唐代閻伯瑾撰寫的《黃鶴樓記》,它記述了黃鶴樓興廢沿革和名人軼事。樓記兩側為兩幅壁畫,一幅是「孫權築城」,形象地說明黃鶴樓和武昌城相繼誕生的歷史,另一幅是「周瑜設宴」,反映三國名人去黃鶴樓的活動。三樓大廳的壁畫為唐宋名人的「綉像畫」,如崔顥、李白、白居易等,也摘錄了他們吟詠黃鶴樓的名句。四樓大廳用屏風分割幾個小廳,內置當代名人字畫,供遊客欣賞、選購。頂層大廳有《長江萬里圖》等長卷、壁畫。黃鶴樓樓外有鑄銅黃鶴造型、勝像寶塔、牌坊、軒廊、亭閣等一批輔助建築,將主樓烘托得更加壯麗。登樓遠眺,「極目楚天舒」,不盡長江滾滾來,三鎮風光盡收眼底。 談到黃鶴樓人們便自然聯想到崔顥的題詩,崔顥的詩確實精彩,堪稱千古絕唱,以至連詩仙李白觀後都感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而擱筆不寫,但黃鶴樓內的楹聯也毫不遜色,比如何元愷的長聯: 臨高台而極目,看大別垂楊,郎官春草,鳳凰遠岫,鸚鵡芳洲,寫不盡萬家煙景,更兼著帆隨岸轉,漢接天回,想仙人弭節歸來,邂逅相逢應顏笑。 瀝濁酒以抒懷,問陶公戰艦,庾令胡床,白石詞鋒,青蓮采筆,又誰知千載英雄,都付與江上清嵐,山間明月,剩我輩當歌痛飲,蒼茫獨立自吟詩。 再如潘炳烈的長聯: 跨蹬起層樓,既言費文韋曾來,施謂呂紹先到此,楚書失考,竟莫喻仿自何朝?試梯山遙窮郢塞,覺斯處者個台隍,只有彌衡作賦,崔顥作詩,千秋宛在。迨後游蹤宦跡,選勝憑臨,極東連皖豫,西控荊襄,南枕長岳,北通中息,茫茫宇宙,胡往非過客遽戶。懸屋角檐牙,聽幾番銅烏鐵馬,涌浦帆掛楫,玩一回雪浪雲濤,出數十百丈之顛,高陵翼軫,巍巍嶽嶽,梁棟重新,挽倒峽狂瀾,賴諸公力回氣運。神仙渾是幻,又奚必肩頭劍佩,叢里酒錢,嶺際笛聲,空中鶴影。 蟠峰撐傑閣,都說辛氏爐伊始,哪指鮑明遠弗傳,晉史缺疑,究未聞見從誰乎?由戰壘仰慕皇初,想當年許多人物,但雲屈子離騷,曩熊遺澤,萬古常昭。其餘劫霸圖王,稱威俄頃,任成滅黃弦,庄嚴廣駕,共精組練,靈築章華,落落豪雄,終歸於蒼煙夕照。惟方城漢水,猶記得周葛召棠,便大別晴川,亦依然堯天舜日,偕億群倫以步,登聳雲霄,盪盪平平,攙搶凈掃,睹豐功偉烈,賀而今曲奏平。風月話無邊,賞不盡郭外柳蔭,亭前棗實,洲前草色,江上梅花。 還有一些就不一一列舉了,這些長聯寫景詠物,敘史抒懷,指點江山,大氣磅礴,俱是楹聯中的上乘之作。我認為這些長聯中尤以清代詩人李聯芳的長聯為佳: 數千年勝跡,曠世傳來,看鳳凰孤嶼,鸚鵡芳洲,黃鶴漁磯,晴川傑閣,好個春花秋月,只落得剩水殘山!極目古今愁,是何時崔顥題詩,青蓮擱筆; 一萬里長江,幾人淘盡?望漢口夕陽,洞庭遠漲,瀟湘夜雨,雲夢朝霞,許多酒興風情,盡留下蒼煙晚照!放懷天地窄,都付與笛聲縹緲,鶴影蹁躚。 該聯首先列數黃鶴樓樓周邊的歷史勝跡——鳳凰嶼、鸚鵡洲、黃鶴磯、晴川閣。感嘆這些春花秋月般的名勝古跡,現在均已殘缺不全了。放眼遠望,回顧千古興亡,想到崔顥題詩、李白觀後擱筆的千古佳話。 下聯則由滾滾東流的萬里長江,聯想到歷代的英雄豪傑的興起沉淪。憑樓眺望漢口、洞庭、瀟湘、雲夢一帶的景緻,心生無限的激情,與酒興一同盡留在那蒼茫的煙霧和落日的餘光之中。放開胸懷感到天地都顯得狹窄,只好把感慨和惆悵都統統交付給隱隱約約的笛聲和那蹁躚起舞的鶴影之中。 這副對聯,先寫近景後寫遠景,借景抒懷,修辭華麗,並以排比的方法把黃鶴樓四周的美景和歷史典故寫得淋漓盡致,增強了對聯的氣勢,使對聯富於節奏感,具有旋律美,不愧為聯中佳品。 黃鶴樓內還有一些作者已無從查考的對聯也很不錯,現摘錄幾付供大家欣賞。
一樓萃三楚精神,雲鶴俱空橫笛在;
二水匯百川支派,古今無盡大江流。

爽氣西來,雲霧掃開天地恨;
大江東去,波濤洗盡古今愁。

樓未起時原有鶴;
筆經擱後便無詩。

何時黃鶴重來,且自把金樽,看洲渚千年芳草;
今日白雲尚在,問誰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

心遠天地寬,把酒憑欄,聽玉笛梅花,此時落否?
我辭江漢去,推窗寄概,問仙人黃鶴,何日歸來?

C. 杏林春雨來自哪個典故

董奉 - 董奉(220~280),字君異,侯官(今福建長樂)人。少時治醫學,醫術高明,與南陽張機、譙郡華佗齊名,並稱「建安三神區」。如當時交州刺史吳士燮病危,延董奉診治,以三丸葯納之口中,以水灌之,並使人捧、搖其頭,經搶救而愈。董氏醫德高尚,對所治癒病人輕只要求在其住宅周圍種植杏樹,以示報答。日久郁然成林,董氏每於杏熟時於樹下作一草倉,如欲得杏者,可用谷易之。重奉以所得之谷賑濟貧窮,後世以「杏林春暖」,「譽滿杏林」稱譽醫術高尚的醫學家,據載今江西九江董氏原行醫處仍有杏林。

董奉出生於長樂古槐鎮董厝村,與華佗、張仲景都是後漢三國時代的名醫,史稱「建安三神醫」。

董奉從小鑽研很多古代有關醫葯方面的知識,採集各種樹木花草加以研究實驗,根據葯物的顏色、氣味和產生的季節、地方等,分別種類、性質,再參考古書記載和經驗,通過對家禽、牲畜的試驗中獲得豐富的醫葯知識,也發明了很多古代所沒有的病源、醫理。董奉不但醫術精湛,而且醫德高尚,他給人看病不收診費,病家在醫好後送他的禮物都被謝絕,對所治癒病人只求在其住宅周圍種植杏樹,以示報答,重病者種五棵,輕病者種一棵。於是,幾年後杏林滿山,故人們便以「杏林春暖」來贊譽醫德高尚、醫術高明的名醫。至今,在長樂有一座山就被稱為董奉山,而在福州的茶亭街河上村,則有一座明代的救生堂,均為紀念董奉。

董奉年輕時經常到處雲旅,行醫施賑,特別是在浙江、江西、廣東、廣西和越南等處往來。他所到地方除了治病賑濟以外,還遍訪名山大川,採集野生植物製成丹葯給人治病。董奉不求名利、樂善好施的高尚醫德被人們傳為佳話,千秋流傳。後世以「杏林春暖」,「譽滿杏林」稱譽醫術高尚的醫學家,喚中醫為「杏林」。這些名垂千古的名醫史跡,鑄就了中華醫葯今日的輝煌。

與華佗齊名於世的董奉,是三國時代福州長樂人。他一生行醫濟世,救死扶傷,不收錢財,僅要求重病治癒者,在山上種五株杏樹;輕病治癒者,種一株杏樹。於是,幾年後杏林滿山,故人們便以「杏林春暖」來贊譽醫德高尚、醫術高明的名醫。至今,在長樂有一座山就被稱為董奉山,而在福州的茶亭街河上村,則有一座明代的救生堂,均為紀念董奉。
董奉年青時離開福建前往江西廬山學道,繼續民為除害。當時由於江西江河溪澗里多出現巨蟒,常危害人畜,董奉設法殺之。據《廬山志》卷七記載:「潯陽城東門通大橋,常有蛟,為百姓害,董奉治之,少日見一蛟死浮出。」《潯陽志·董奉太乙觀》還記載:「董奉居廬山大中祥符觀」。張景詩雲:「桃花漫說武陵源,誤殺劉郎不得仙。爭似蓮花峰下客,栽成紅杏上青天。」說的是董奉是在廬山逝世後成仙的故事。

同時,《廬山志》還記載董奉在江西行醫期間,有一縣官女兒得了怪病,醫療無效,請董奉醫治即愈,於是縣令便把女兒嫁給董奉為妻。因董奉常年累月要外出為人治病,怕妻子孤單,便收養一女為她侍候。

D. 院子里茶亭有幾個角

院子里茶亭一般應該有六個角!
六角涼亭比較好看!
而且寓意也好!
六六大順!

E. 竹溪村的古道茶亭

古驛道所在的安徽歙縣杞梓里鎮竹溪村,公路兩旁怪石嵯峨,懸崖巨岩,左右夾峙,景色煞是壯觀。向導遙指遠處高聳入雲的大山,說道,那裡就是華東第二高峰的清涼峰了。汽車沿著彎彎曲曲的溪流進入大山,只見遠處峰巒飄浮在彩雲之上,山川嵐氣襲人,一片村落、幾戶人家,瓦屋上炊煙繚繞,農舍白牆黑瓦,房屋多以石塊為基,泥牆為壁。巨樹下,溪水潺潺,裝點得如同一幅水墨長卷,別具古意。
古道上,一路行進,偶爾還能見到一二座簡陋的小屋,彷彿在凄涼地訴說往昔的故事。舊時,漫漫驛道,皆有「三里一路亭,五里一茶亭」。在外殷實的徽商常有捐資家鄉鋪路修橋的善舉;即使徽商小戶,雖然沒有發大財,但是一旦「小有積蓄」,首先想到的便是在鄉里造一座茶亭、修一個路亭。為風塵僕僕的客商找到一個歇腳的地方,喝一口水、吸一袋煙,再繼續茫茫行程。舊時,古道旁的寺庵常年施茶送水,或烘烤乾糧;如有商客夜間趕路,寺院則贈借火把,「僧尼分文不取」。秋收季節,亦常見僧人在田間「化緣」,以補足茶亭費用;即使普通鄉民,也會為茶亭添置修繕一些木、石凳,便於過往客商歇息的「義舉」。
文化活動
竹溪村隆重舉行了「黃氏宗祠重輝慶典」活動。參加該活動的有旅港鄉親黃麗德女士、黃國定先生、黃福權先生等數十人。當晚筵開200席,宴請了內外鄉親、宗親和各界嘉賓,慶典活動熱鬧非凡。黃氏宗祠是由竹溪村旅居馬來西亞華僑黃景發於1914年斥巨資,把原簡陋的黃氏祖祠按中西混合建築設計風格擴建重修而成,佔地面積800平方米。黃氏宗祠自1914年修成以來,歷經94年的風雨滄桑,加上年久失修,顯得破爛不堪。
為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應海內外鄉親再次重修的要求,竹溪村黃氏宗祠決定在2008年4月動工重修。竹溪村旅港鄉親、江門市榮譽市民黃麗德女士帶頭捐資38萬港元,其他港澳、新加坡、馬來西亞等鄉親亦紛紛捐款,同時也得到了雙水宗親黃球先生、內地鄉親黃永球先生、黃迪境先生等人慷慨解囊,鼎力支持。經過6個多月的修建,黃氏宗祠重現昔日輝煌。

F. 院子里茶亭開發商可以算面積嗎

當然不可以算面積了。茶亭是贈送的。不會計算在不動產權證上。

G. 關於茶亭里第一間屋有著怎樣的描寫

茶亭里有幾個房間。第一間屋裡有壁龕(地板微微翹起的牆龕)和冬天用的石爐。牆龕里是大的白色和藍色方形紙。鋪在地板上的席子和可伸縮牆用的也是這種形狀的紙。

H. 我要關於茶的故事或傳說

(一)
在美麗的杭州西子湖畔群山之中,有一座獅峰山,山上林木蔥蘢,片片茶園碧綠蒼翠,九溪十八澗蜿蜒其間,流水潺潺,雲霧繚繞,土層深厚,氣候溫和,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孕育著亨譽世界的「四絕」佳茗——西湖獅峰龍井茶。獅峰山下的胡公廟前,有用欄桿圍起來的「十八棵御茶」,在當地茶農精心培育下,長得枝繁葉茂,年年月月吸引著眾多遊客。
說起這18棵御茶,還有一段美好的傳說。相傳在清乾隆時代,五穀豐登,國泰民安,乾隆皇帝不愛坐守宮中,而好周遊天下。一次,他來到了杭州,在飽覽西湖湖光山色之後,就想去看看自己平時最愛喝的茶葉。乾隆和太監一說,這可忙壞了地方大小官員,也忙壞了胡公廟的老和尚,因為根據安排,乾隆要在廟里休憩喝茶。
第二天,乾隆帶領大小隨從巡遊獅峰山。一路上,高聳的獅峰雄姿,清澈的龍井泉水,碧綠的連片茶園,村姑們肩背茶簍,穿梭園間忙著採茶,樹上路旁到處鳥語花香,乾隆深為大自然的景色所陶醉,久久徘徊山間,在太監催請下,始來到胡公廟。老和尚恭恭敬敬地獻上最好香茗,乾隆看那杯茶,湯色碧綠,芽芽直立,栩栩如生,煞是好看,啜飲之下,只覺清香陣陣,回味甘甜,齒頰留芳,便問和尚:「此茶何名?如何栽制?」和尚奏道:「此乃西湖龍井茶中之珍品——獅峰龍井,是用獅峰山上茶園中採摘的嫩芽炒制而成。」接著就陪乾隆觀看茶葉的採制情況,乾隆為龍井茶採制之勞、技巧之精所感動,曾作茶歌贊曰:「慢炒細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
乾隆看罷採制情況,返回廟前時,見廟前的十多棵茶樹,芽梢齊發,雀舌初展,心中一樂,就挽起袖子學著村姑采起茶來。當他興趣正濃時,忽有太監來報:「皇太後有病,請皇上急速回京。」乾隆一聽急了,隨手把採下的茶芽往自己袖袋裡一放,速返京城去了。不幾日回到皇宮,見太後坐在床邊,趕忙上前請安。太後本無大病,只是山珍海味吃多了後,肝火上升,眼睛紅腫,今見皇兒回朝,心裡高興,病也去了幾分,遂問起皇上在外情況,談著談著,太後聞到似有陣陣清香迎面撲來,便問乾隆:「皇兒從杭州帶來了什麼好東西?如此清香?」乾隆心想,我急匆匆趕回,倒是忘了帶些禮品孝順母後,然仔細聞聞確有一種清香散發出來,他用手一摸,想起是獅峰採下的一把茶葉,幾天過去,已經幹了。一邊取出茶葉,一邊回答道:「母後,這是我親手採下的獅峰山龍井茶。」「哦,這茶真香我這幾天嘴巴無味,快泡來我嘗嘗!」乾隆忙叫宮女泡了一杯來,太後接過香茶,慢慢品飲,說也奇怪,太後喝完茶湯,感到特別舒適。其實這茶,一來品質好,清香可口,去膩消食;二來見到皇兒,心情舒暢,加上茶葉是皇上親手所采,所以如此連喝幾天,居然肝火平了,眼紅退了,腸胃也舒服了,太後滿心歡喜地告訴皇帝:「兒啊,這是仙茶哩,真像靈丹妙葯,把為娘的病也治好啦!」乾隆聽了哈哈大笑,忙傳旨下去,封胡公廟前茶樹為御茶樹,派專人看管,年年歲歲採制送京,專供太後享用。因胡公廟前一共只有十八棵茶樹,從此,就稱為「十八棵御茶。」

(二)
凍頂烏龍是台灣省出產的烏龍茶珍品,與包種茶合稱姐妹茶。其製法近似青心烏龍,但味更醇厚,喉韻強勁,高香尤濃。因產於凍頂山上,故名凍頂烏龍。
凍頂山是台灣省鳳凰山的一個支脈,海拔700多米,月平均氣溫在20℃左右,所以凍頂烏龍實不是因為嚴寒冰凍氣候所致,那麼為什麼叫「凍頂」呢?
據說因為這山脈迷霧多雨,山陡路險崎嶇難走,上山去的人都要綳緊足趾,台灣俗語稱為「凍腳尖」才能上山,所以此山稱之為凍頂山。相傳在100多年前,台灣省南投縣鹿谷鄉中,住著一位勤奮好學的青年,名叫林鳳池,他學識廣博,體健志高,而且非常熱愛自己的祖國。記不得是哪一年,他聽說福建省要舉行科舉考試,就很想去試試,可是家境貧寒,缺少路費,不能成行。
鄉親們喜歡林鳳池為人正直,有學識,有志氣,有抱負,得知他想去福建赴考,就相約跑來對他說:「風池,你想去考是好事I去吧,有困難,大家幫你,你別發愁,趕快做好准備吧!」說罷大家就慷慨解囊,給
林鳳池湊了足夠的路費。林感激萬分,第三天即拜別鄉親上路了。臨行時鄉親們到海邊送行,七嘴八舌地再三叮囑:「祝你一路順風,路上多加小心啊!」不管考得怎樣,可要回來呀!」別忘了故鄉和鄉親,我們盼你回來呢!」林鳳池感動得流下淚來,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為鄉親們爭光。
不久,林鳳池果然金榜題名,考上了舉人並在縣衙內就職。一天,林風池決定回台灣探親,在回台灣前邀同僚一起到武夷山一游。上得山來,只見「武夷山水天下奇,千峰萬壑皆美景,」山上岩間長著很多茶樹,又聽說樹上的嫩葉做成烏龍茶,香高味醇,久服有明目、提神;利尿、去膩、健胃、強身等作用,便想能帶些回台灣多好啊,於是向當地茶農購得茶苗36棵,精心帶土包好,帶到了台灣南投縣。鄉親們見風池錦衣還鄉,喜出望外,又見他帶來福建祖家傳種的烏龍茶苗,格外興奮,他們推選幾位有經驗的老農,仔細地把36棵茶苗種植在附近最高的凍頂山上,並派專人精心管理。加之台灣氣候溫和,茶苗棵棵成活,不斷吐著綠油油的嫩芽,可愛極了。接著,人們按照林風池介紹的方法,採摘芽葉,加工成了烏龍茶。這茶說來也怪,山上採制,山下就聞到了清香,而且喝起來清香可口,醇和回甘,氣味奇異,成為烏龍茶中風韻獨特的佼佼者,這就是現今台灣省「凍頂烏龍」的由來。

(三)
很早以前,中國就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傳說。說的是神農有一個水晶般透明的肚子,吃下什麼東西,人們都可以從他的胃腸佇看得清清楚楚。那時候的人,吃東西都是生吞活剝的,因此經常鬧病。神農為了解除人們的疾苦,就把看到的植物都嘗試一遍,看看這些植物在肚子里的變化,判斷哪些無毒哪些有毒。當他嘗到一種開白花的常綠樹嫩葉時,就在肚子里從上到下,從下到上,到處流動洗滌,好似在檢查什麼,於是他就把這種綠葉稱為:「查」。以後人們又把「查」叫成「茶」。神農長年累月地爬山涉水,嘗試百草,每天都得中毒幾次,全靠茶來解救。但是最後一次,神農來不及吃茶葉,還是被毒草毒死了。據說,那時候他見到一種開著黃色小花的小草,那花萼在一張一合地動著,他感到好奇,就把葉子放在嘴佇慢慢咀嚼。一會兒,他感到肚子很難愛,還沒來得及吃茶葉,肚腸就一節一節地斷開了,原來是中了斷腸草的毒。後人為了崇敬、紀念農業和醫學發明者的功績,就世代傳頌著這樣一個神農嘗百草的故事。

(四)
去福建省崇安縣武夷山游覽的人們,無不以一睹大紅袍為快,但要看到大紅袍茶樹也確非易事,因為大紅袍生長在武夷山天心岩附近的九龍窠,地勢險峻,只有不畏艱險的人們才可到達。大紅袍生長在山壁高聳的石罅間一小塊茶地上,只有幾叢茶樹,有的從岩間伸出,有的散落其間,地旁岩壁上刻有「大紅袍」三個大字。峭岩之上有股山泉,淙淙而下,終年不絕。再看茶叢長相,類似萊茶,葉質稍厚,芽頭微微泛紅,雖然外觀並不奇特,但採制而成的「大紅袍」茶,卻是武夷岩茶中的極晶,不僅香高雋永,而且「岩韻」特強,久負盛名,馳譽中外。由於產量極微,每年春降大地,芽梢萌發之際,富貴之家爭相搶購,均以先得為快。
大紅袍怎麼會種在石罅岩間?是誰發現和利用的?這種烏龍茶為何有「大紅袍」這一美名?對此,在武夷山區廣為流傳著這樣三則美妙動人的傳說。
很早很早以前,武夷山北麓的慧婉村裡住著一位年過半百的老婆婆,丈夫早亡,無兒無女,孤身一人,靠砍柴種萊和幫助鄉親們縫縫補補為生,她人勤心好,樂於助人,是全村聞名的好人。人們不知她姓甚名誰,都親熱地叫她「勤婆婆」。
有一年,武夷山區遭到史無前例的大旱,山上的草木枯黃了,田裡的莊稼旱死了,岩間的流泉也干竭了……。人們只好越嶺爬坡,剝樹皮,剜草根,挖觀音土等充飢,吃得肚子越來越脹,臉越來越黃。這天,勤婆婆從老遠老遠的山上採集野菜回來,又飢又渴又累,她放下籃子,隨手取出剛從樹上採下來的鮮嫩葉子,坐到灶前想熬一碗湯吃。她把嫩葉放入鍋中,加上水就引火煮熬,她邊燒邊想:「這點點野菜來之不易,可得省著吃哩。往後這苦日子可怎麼過呀!」水沸了,勤婆婆用碗舀了一碗,正想喝下,忽聽門外傳來陣陣痛苦的呻吟聲,勤婆婆忙放下湯碗,出門一看,只見石墩上坐著一位白發老翁,正困難地喘著粗氣。她過去急忙把老人扶進屋裡。老人張開的嘴唇上千裂得一道道口子,有的口子已流出血來,勤婆婆心酸了,她不假思索地端起剛燒好的樹葉湯,送到老人手裡,說:「大早年頭,沒什麼好吃的,這碗樹葉湯,趁熱喝了吧!」老翁感激地接過湯碗,咕嚕嚕地幾口就喝光了,頓時氣喘好多了,精神振奮了,老人遞過碗來問:「還有嗎,再給一碗。」勤婆婆毫不吝嗇地又給他倒了一碗,老人喝完笑呵呵地舉起手中的龍頭拐杖,對勤婆婆說:「好心的婦人呀,你救了我,老漢沒什麼可報答你,這根龍頭拐杖就送給你吧!」說著把拐杖遞給了勤婆婆,但見這拐杖油黃閃亮,龍頭嘴裡還含著顆珠子,勤婆婆心想不管珠子是真是假,看這般精細做工,也是貴重之物,喝碗樹葉湯,怎能收入家禮物呢,於是推辭不受,老人又從口袋裡摸出兩顆種子遞給勤婆婆說:「念你心好,我再送給你兩顆種子,你可用拐杖在地上挖個坑,把種子撒下去,蓋好土,澆些水,以後把拐杖靠在樹上,它會給你帶來幸福的!」說完,但覺身邊颳起一陣香風,老人離地而起,飄然逸空而去。勤婆婆看呆了,她想,莫非遇到神仙了吧,於是半信半疑地按照老人的吩咐,在院中挖了坑播下籽澆了水,不幾天,果見一棵綠油油的嫩苗出土了,一看是株茶樹。說也奇怪,把拐杖靠在苗邊,這棵茶樹像從拐杖中吸取水分和養料似的,居然瘋長起來,不多時已變成枝壯葉茂的茶叢了。樹上新梢簇簇,春風吹來,縷縷清香,引來了村裡的百鳥,引來了溪邊的蝶蜂,也引來了村裡村外的男女老少。
勤婆婆高興極了,張羅著採摘芽葉,加工烏龍,並把茶葉熬了一大鍋濃濃的茶湯,分送鄉親們。說奇也真奇,那茶樹新梢團團簇簇,邊采邊發;那茶湯喝起來清香沁脾,直覺得盪氣回腸,身心輕快,心口痛的居然不痛了,肚子脹的逐漸消腫了,人們驚異地稱這茶叢為「神茶」,大家樂呵呵地圍著茶叢和勤婆婆跳起舞來。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這事不久就傳到了皇帝那裡。皇帝是個既貪又狠的人,在他眼裡人間仙草瓊花、奇珍異寶都得姓「皇」,神茶當然也不能例外。於是他派出大臣兵卒,搶來了這叢神茶,植於御花園中,並召集文武百官,舉行隆重的盛會。在鼓樂聲中,皇上挽起衣袖,伸出蒼白的尖尖手指准備親自採茶,誰知那茶樹像有意作弄人似的,一個勁地忽啦啦往上長,任憑皇上蹺起腳,站在凳上,爬上梯子……茶樹還是長呀長呀,始終長得比皇上高一大截,惹得皇上大怒,下令砍掉茶樹,連根鏟除。
再說自神茶被搶以後,勤婆婆哭得淚人兒似的,她認為自己未能看管好神仙所賜的茶叢,是有罪之人,因此天天向天神請罪,請求天神賜福於神茶,她愁白了頭發,哭紅了眼睛,最後病倒了。一天,她睡在床上,忽聽喜鵲在窗口喳喳地叫個不停,就拄著拐杖出門看個究竟。只見幾個男人正扛著一顆樹根走來,她定睛細看,這不是神茶嗎?原來好心人把皇宮丟棄的神茶根給送回來了,這一喜非同小可,勤婆婆愁也消了,眼也明了,病也沒了,她跑過去撫摸著茶樹枝乾笑了,親切地說:「神茶啊神茶,我對不起你!我是個苦命人,沒有這個福份得到你的恩賜,你還是走吧,留在這里他們還會來殺你。」說罷把龍頭拐杖靠在樹幹上。誰知龍頭拐杖忽然變成了一片紅雲,載著那叢神茶在院子上空打了三個圈,似在感謝勤婆婆,也像戀戀不舍當地的鄉親們,然後冉冉地飛走了,這片紅雲掠過慧婉岩,飄過流香澗,飛進了九龍窠,落在半天腰的山岩間。第二年當人們再去看時,那茶樹已抽發新梢,綠油油的逗人喜愛,那岩壁上又有一股清泉涓涓流下,猶如白發老人龍頭拐杖上夜明珠滲滴的仙水。白發老人所以要讓茶樹紮根在九龍窠的半天腰岩上,就是因為這是片「寶地」,而且當時沒有上山的路,攀登這樣的絕壁去採摘神茶,只有那些勇敢勤勞、意志堅強的人才能做到,只有這些人才配獲得幸福和歡樂。
以後,茶樹發芽,又長成了三叢,這就是最早的三棵「大紅袍」的來歷。
1、神農嘗茶的傳說

很早以前,中國就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傳說。說的是神農有一個水晶般透明的肚子,吃下什麼東西,人們都可以從他的胃腸里看得清清楚楚。那時候的人,吃東西都是生吞活剝的,因此經常鬧病。神農為了解除人們的疾苦,就把看到的植物都嘗試一遍,看看這些植物在肚子里的變化,判斷哪些無毒哪些有毒。當他嘗到一種開白花的常綠樹嫩葉時,就在肚子里從上到下,從下到上,到處流動洗滌,好似在肚子里檢查什麼,於是他就把這種綠葉稱為"查"。以後人們又把"查"叫成"茶"。神農長年累月地爬山涉水,嘗試百草,每天都得中毒幾次,全靠茶來解救。但是最後一次,神農來不及吃茶葉,還是被毒草毒死了。據說,那時候他見到一種開著黃色小花的小草,那花萼在一張一合地動著,他感到好奇,就把葉子放在嘴裡慢慢咀嚼。一會兒,他感到肚子很難愛,還沒來得及吃茶葉,肚腸就一節一節地斷開了,原來是中了斷腸草的毒。後人為了崇敬、紀念農業和醫學發明者的功績,就世代傳頌著這樣一個神農嘗百草的故事。

2、陸羽煎茶的傳說

唐朝代宗皇帝李豫喜歡品茶,宮中也常常有一些善於品茶的人供職。有一次,竟陵今湖北天門)積公和尚被召到宮中。宮中煎茶能手,用上等茶葉煎出一碗茶,請積公品嘗。積公飲了一口,便再也不嘗第二口了。皇帝問他為何不飲,積公說:"我所飲之茶,都是弟子陸羽為我煎的。飲過他煎的茶後,旁人煎的就覺淡而無味了。"皇帝聽罷,記在心裡,事後便派人四處尋找陸羽,終於在吳興縣苕溪的天杼山上找到了他,並把他召到宮中。皇帝見陸羽其貌不揚,說話有點結巴,但言談中看得出他的學識淵博,出言不凡,甚感高興。當即命他煎茶。陸羽立即將帶來的清明前採制的紫筍茶精心煎後,獻給皇帝,果然茶香撲鼻,茶味鮮醇,清湯綠葉,真是與眾不同。皇帝連忙命他再煎一碗,讓宮女送到書房給積公去品嘗,積公接過茶碗,喝了一口,連叫好茶,於是一飲而盡。他放下茶碗後,走出書房,連喊"漸兒(陸羽的字)何在?",皇帝忙問"你怎麼知道陸羽來了呢?"積公答道:"我剛才飲的茶,只有他才能煎得出來,當然是到宮中來了。"
上述的傳說,雖說難辨真偽,但從此也可見陸羽精通茶藝之一斑。

3、黃山毛峰的傳說

黃山位於安徽省南部,是著名的游覽勝地,而且群山之中所產名茶"黃山毛峰",品質優異。講起這種珍貴的茶葉,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呢!
明朝天啟年間,江南黟縣新任縣官熊開元帶書僮來黃山春遊,迷了路,遇到一位斜挎竹簍的老和尚,便借宿於寺院中。長老泡茶敬客時,知縣細看這茶葉色微黃,形似雀舌,身披白毫,沸水沖泡下去,只看熱氣繞碗邊轉了一圈,轉到碗中心後就直線升騰,約有一尺高,然後在空中轉一圓圈,化成一朵白蓮花。那白蓮花又慢慢上升化成一團雲霧,最後散成一縷縷熱氣飄盪開來,幽香滿室。知縣問後方知此茶名叫黃山毛峰,臨別時長老贈送此茶一包和黃山泉水一葫蘆,並囑一定要用此泉水沖泡才能出現白蓮奇景。熊知縣回縣衙後正遇同窗舊友太平知縣來訪,便將沖泡黃山毛峰表演了一番。太平知縣甚是驚喜,後來即到京城稟奏皇上,想獻仙茶邀功請賞。皇帝傳令進宮表演,然而不見白蓮奇景出現,皇上大怒,太平知縣只得據實說道乃黟縣知縣熊開元所獻。皇帝立即傳令熊開元進宮受審,熊知縣進宮後方知未用黃山泉水沖泡之故,講明緣由後請求回黃山取水。熊知縣來到黃山拜見長老,長老將山泉交付予他。在皇帝面前再次沖泡玉杯中的黃山毛峰,果然出現了白蓮奇觀,皇帝看得眉開眼笑,便對熊知縣說道:"朕念你獻茶有功,升你為江南巡撫,三日後就上任去吧。"熊知縣心中感概萬端,暗忖道:"黃山名茶尚且品質清高,何況為人呢?"於是脫下官服玉帶,來到黃山雲谷寺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正志。如今在蒼松入雲、修竹夾道的雲谷寺下的路旁,有一檗庵大師的墓塔遺址,相傳就是正志和尚的墳墓。

4、白毫銀針的傳說

福建省東北部的政和縣盛產一種名茶,色白如銀形直如針,據說此茶有明目降火的奇效,可治"大火症",這種茶就叫"白毫銀針"。
傳說很早以前,有一年,政和一帶久旱不雨,瘟疫四起,病者、死者無數。在東方雲遮霧擋的洞宮山上有一口龍井,龍井旁長著幾株仙草,揉出草汁能治百病,草汁滴在河裡、田裡,就能湧出水來,因此要救眾鄉親,除非採得仙草來。當時有很多勇敢的小夥子紛紛去尋找仙草,但都有去無回。有一戶人家,家中兄妹三人,大哥名志剛,二哥叫志誠,三妹叫志玉。三人商定先由大哥去找仙草,如不見人回,再由二哥去找,假如也不見回,則由三妹尋找下去。這一天,大哥志剛出發前把祖傳的鴛鴦劍拿了出來,對弟妹說:"如果發現劍上生銹,便是大哥不在人世了。"接著就朝東方出發了。走了三十六天,終於到了洞宮山下,這時路旁走出一位白發銀須的老爺爺,問他是否要上山采仙草,志剛答是,老爺爺說仙草就在山上龍井旁,可上山時只能向前千萬不能回頭,否則采不到仙草。志剛一口氣爬到半山腰,只見滿山亂石,陰森恐怖,身後傳來喊叫聲,他不予理睬,只管向前,但忽聽一聲大喊"你敢往上闖",志剛大驚,一回頭,立刻變成了這亂石崗上的一塊新石頭。這一天志誠兄妹在家中發現劍已生銹,知道大哥不在人世了。於是志誠拿出鐵簇箭對志玉說,我去采仙草了,如果發現箭簇生銹,你就接著去找仙草。志誠走了四十九天,也來到了洞宮山下遇見白發老爺爺,老爺爺同樣告訴他上山時千萬不能回頭。當他走到亂石崗時,忽聽身後志剛大喊"志誠弟,快來救我",他猛一回頭,也變成了一塊巨石。志玉在家中發現箭簇生銹,知道找仙草的重任終於落到了自己的頭上。她出發後,途中也遇見白發老爺爺,同樣告訴她千萬不能回頭等話,且送給她一塊烤糍粑,志玉謝後背著弓箭繼續往前起,來到亂石崗,奇怪聲音四起,她急中生智用糍粑塞住耳朵,堅決不回頭,終於爬上山頂來到龍井旁,拿出弓箭射死了黑龍,採下仙草上的芽葉,並用井水澆灌仙草,仙草立即開花結子,志玉採下種子,立即下山。過亂石崗時,她按老爺爺的吩咐,將仙草芽葉的汁水滴在每一塊石頭上,石頭立即變成了人,志剛和志誠也復活了。兄妹三人回鄉後將種子種滿山坡。這種仙草便是茶樹,於是這一帶年年採摘茶樹芽葉,晾曬收藏,廣為流傳,這便是白毫銀針名茶的來歷。

5、太平猴魁的傳說

安徽省太平縣猴坑地方生產一種猴魁茶,說起猴魁茶,還有一段故事呢。傳說古時候,在黃山居住著一對白毛猴,生下一隻小毛猴,有一天,小毛猴獨自外出玩耍,來到太平縣,遇上大霧,迷失了方向,沒有再回到黃山。老毛猴立即出門尋找,幾天後,由於尋子心切,勞累過度,老猴病死在太平縣的一個山坑裡。山坑裡住著一個老漢,以采野茶與葯材為生,他心地善良,當發現這只病死的老猴時,就將他埋在山崗上,並移來幾顆野茶和山花栽在老猴墓旁,正要離開時,忽聽有說話聲:"老伯,你為我做了好事,我一定感謝您。"但不見人影,這事老漢也沒放在心上。第二年春天,老漢又來到山崗采野茶,發現整個山崗都長滿了綠油油的茶樹。老漢正在納悶時,忽聽有人對他說:"這些茶樹是我送給您的,您好好栽培,今後就不愁吃穿了。"這時老漢才醒悟過來,這些茶樹是神猴所賜。從此,老漢有了一塊很好的茶山,再也不需翻山越嶺去采野茶了。為了紀念神猴,老漢就把這片山崗叫作猴崗,把自己住的山坑叫作猴坑,把從猴崗採制的茶葉叫做猴茶。由於猴茶品質超群,堪稱魁首,後來就將此茶取名為太平猴魁了。

這些都是最經典的茶的傳說與故事了,這都是我精心挑選的,希望對你又幫助!

I. 雨花茶有什麼樣的典故和歷史

雨花茶的生產在很早的古代就有了,大約在公元四世紀左右的東晉時期,當時老百姓的生活內中就已經出現了容茶的影子。其中在歷史典籍中還流傳著一個關於茶的故事。根據書中的記載,在東晉元帝時期,一個老婆婆每天都會提壺茶湯沿街叫賣,每天都有很多人爭先恐後的來買她的茶湯喝,只是茶壺中的茶水一直沒有變少,老婆婆每天將自己賺來的錢拿來救濟貧苦的老百姓。老百姓們對她是感恩戴德。當地的官員知道了就把老婆婆給抓了起來,關進牢里。老婆婆第二天卻不在牢里了,但是於此同時南京的雨花台及期附近長滿了許多的茶樹。當地的人們將它命名為了雨花茶。

在唐代時期,陸羽所著的《茶經》中也記錄有南京當時就有採茶的歷史。而且在現在的南京棲霞寺後山上,我們會發現有個茶亭依然矗立在該處,由此可以看出雨花茶的歷史是十分悠久的。在清朝時期,雨花茶在南京種植的范圍已經越來越廣了。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