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億瓶典故
㈠ 我這件瓷瓶上是什麼人物故事,有什麼典故嗎有誰知道呢求教了!這種瓶價值如何
沒什麼典故 就是五彩人物故事瓶 用彩現代 畫工呆板 釉面火氣大 謹慎收藏
㈡ 雲在青天水在瓶的典故
《宋抄高僧傳》卷十七記載:「(翱)初見儼,執經卷不顧,侍者白曰:『太守在此。』翱性褊急,乃倡言曰:『見面不似聞名。』儼乃呼,翱應唯。曰:『太守何貴耳賤目?』翱拱手謝之,問曰:『何謂道邪?』儼指天指凈瓶曰:『雲在青天水在瓶。』翱於時暗室已明,疑冰頓泮。」
㈢ 《不破樓蘭終不還》中的典故
《不破樓蘭終不還》中的典故:
樓蘭:指邊境敵人。
根據《漢書》的記載:樓蘭國王貪財,多次殺害前往西域的漢使。後來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計斬樓蘭王,為國立功。
西漢時期,樓蘭是個小國,地處通往西域的要道。因樓蘭阻礙漢朝使節通往西域,漢武帝曾派兵征服了這個小國。
樓蘭老國王去世後,新樓蘭王受匈奴使者的指使,背叛了漢朝,多次殺死漢朝前往大宛國的使臣。漢朝准備再次派人征服樓蘭。
這時朝廷有個擔任駿馬監的小官傅介子,自告奮勇,要求出使大宛國。大將軍霍光見他如此有膽識,便派他帶領人馬前往。傅介子不負使命,馬到成功,迫使樓蘭王向漢朝謝罪。傅介子又趁著夜色,率領勇士殺死了匈奴使者,平安到達了大宛。
漢昭帝時期,樓蘭國仍反復無常。大將軍霍光又派傅介子帶著大批珍貴禮品和精幹勇士,前往西域,宣稱此行專程賞賜屬國。
樓蘭王十分貪財,聽說漢朝皇帝派使者到西域賞賜附屬國,一點防範也沒有。傅介子在驛館布下埋伏,邀請樓蘭王到驛館赴宴,一舉殺死了樓蘭王,平定了樓蘭,建立了戰功。
詩人就常用「樓蘭」代指邊境之敵,用「破(斬)樓蘭」指建功立業。
如:王昌齡《從軍行》: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上海風秋。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關城榆葉早疏黃,日暮雲沙古戰場。表請回軍掩塵骨,莫教兵士哭龍荒。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葉城西秋月團。明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樓蘭。
玉門山嶂幾千重,山北山南總是烽。人依遠戍須看火,馬踏深山不見蹤。
(3)一億瓶典故擴展閱讀
典故指典制和掌故。《辭海》、《辭源》為「典故」一詞立了兩個義項:一是典故一詞的古義,與現代漢語所說的「故實」有些相當,指古代的典章制度、舊事舊例。
我們今天所講的典故當然用的是典故的今義。典故的今義,《現代漢語詞典》釋作「詩文里引用的古書中的故事或詞句」。《辭海》、《辭源》的釋法與此有類,說是「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出處的詞語」。
樓蘭之名始見《史記》所載,公元前176年匈奴冒頓單於給漢文帝劉恆的信,樓蘭歸屬匈奴。公元前60年,屬漢朝西域都護府。樓蘭是西域最東邊的絲綢之路上的當道小國,漢匈為爭奪西域都欲控制樓蘭,樓蘭在漢匈之間「不兩屬,無以自安」。公元前77年,西漢勇士、著名外交家傅介子殺樓蘭王更其國名為鄯善,漢朝應鄯善之請求,派兵在其境內的伊循城內屯田。
㈣ 關於景泰藍瓶子的典故
民間傳說,元朝初年,皇宮失火,金鑾殿與眾奇珍異寶燒成了一片灰燼。但廢墟中多出了一件色彩斑斕晶瑩閃耀的寶瓶。群臣驚訝,獻給皇帝,說是上天所賜。皇上得到此物愛不釋手,當即傳下一道聖旨,調集京城所有能工巧匠,限期三月仿造,如若不然,全部殺頭。聖旨一下,可忙壞了京城裡九九八十一家手工坊的工匠們。大家百思不得其解,不能參透這上天所賜的工藝。最後只能求助於京城第一名匠「巧手李」,傳說他是女媧後人,因其善做奇巧工藝,才被人們譽為「巧手李」。不久,「巧手李」稱女媧娘娘身披霞衣、腳踏祥雲給其托夢雲:「寶瓶如花放光彩,全憑巧手把花栽,不得白芨花不開,不經八卦蝶難來,不受水浸石磨苦,哪能留得春常在。」「巧手李」參透此夢,原來皇宮大火,金鑾殿里寶石金銀燒熔在一起形成此瓶。遂聚集眾工匠,用白芨把金絲瓶胎牢牢地粘接在一起,又用煉制女媧補天石的技藝在八卦爐里煉制金銀銅鐵鋁與眾多寶石,終得到晶瑩七彩釉。後將七彩神釉塗在金絲胎上再次燒制,出爐經水浸石磨,終於打造成了寶瓶。皇上得知後大喜,因「巧手李」手藝巧奪天工,特賜名為「巧天工」。並下聖旨,不論「巧天工」 製作多少寶瓶,均歸皇宮所有,因為這種珍品是皇宮里一場大火燒出來的,於是人們都稱其為「奇寶燒」。
因為常人沒有資格擁有「奇寶燒」,所以這種藝術成為了宮廷藝術。到了明景泰年間,工藝水平到達頂峰。由於產品又大多以孔雀藍為主,所以人們就把這種工藝品叫作景泰藍。這個稱呼後來就一直沿用至今。
㈤ 一億的笑話
叫了個滴滴,司機是個文靜美女,開車卻很生猛,車開了將近一半路程的時候,她幹了件令我心驚肉跳的事兒——從兜里翻出一副近視眼鏡帶上了!
㈥ 一億裡面有( )個一千萬,一億裡面有100個( )。
10;一百萬 |
㈦ 夜明珠的歷史典故
夜明復珠是地球大地內的一制些發光物質經過了幾千萬年,由最初的火山岩漿噴發,到後來的地質運動,集聚於礦石中而成。夜明珠是世界幾個傑出古老文明中同時存在的一個自然、歷史和文化之謎。 據史籍記,史前炎帝、神農時就已發現過夜明珠,如神農氏有石球之王號稱「夜礦」。春秋戰國時代,如「懸黎」和「垂棘之璧」,價值連城,可比和氏璧。當時只有大官家陶朱公(范蠡)和猗頓(戰國時大商人)二人買得起。晉國曾以「垂棘之璧」為誘餌「假首與虞以代編」。楚、秦、魏等國的大夫曾借夜明珠寓意哲理,討論國家大事。秦始皇殉葬夜明珠,在陵墓中「以代膏燭」。漢光武皇後的弟弟郭況「懸明珠與四垂,晝視之如星,夜望之如月」以炫耀其富有。武則天賜與玄宗玉龍於夜明珠,玄宗又回子(世宗)一清珠,光照一室。唐有車時,一顆名為「水珠」的夜明珠,售價億萬。宋元明時,皇室尤喜夜明珠,其中成吉思汗夜明珠,在台灣曾被偷盜,後被破案,物歸原主。元明曾派官員到斯里蘭卡買到紅寶石夜明珠和石榴石夜明珠。明代內閣曾有數塊祖母綠夜明珠,夜色有光明如燭。
㈧ 一億有多大(用生活中的例子)
1萬棵樹的面積約為10萬平方米,就是150畝地。
一億張紙就有一萬米高,比珠穆郎瑪峰還高。
㈨ 餓死的富翁是怎樣的典故
鄧通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富甲天下,但是最後卻凍餓而死。
鄧通原本只是一介船夫,每當他出外行船時,常將黃旗插在船頭,所以就被人稱為黃頭郎。因為他善於劃船,就被選到宮里當了御船的水手。
有一晚,漢文帝作了一個夢,夢見自己正在登天。但是文帝用盡了九牛二虎之力,雖然已經十分接近南天門,但總是登不上去。就在這時候,有個頭戴黃帽的人在背後推他,終於使他登上了天界。他回過頭來看推他的人,發現那人的衣帶在背後打了個結。文帝正想叫住他,怎知卻被雞鳴聲吵醒了。
第二天,文帝來到建在宮西蒼池中的漸台,見到有個御船水手頭戴黃帽,衣帶在背後打了個結,正是他夢中遇見的人。召來一問,那人名叫鄧通。文帝想,他既然能把自己推上天,必定是個奇才,而且鄧與登諧音,鄧通即登通,有登天必通之意,認定了夢中助他登天的人便是鄧通,因此特意提拔鄧通,非常寵愛他。鄧通也老實謹慎,不隨便和外人交往。文帝多次賞賜他的錢財,總數上億之多,還授予他上大夫的官職。
其實,鄧通除了會劃船以外,其他什麼都不會。但是,他自己處事謹慎,雖然不能推薦賢士,但卻很擅長諂媚文帝,因而得文帝的寵信,官封至上大夫。
有一次,文帝命一個在當時非常有名,善於算命的人許負去給鄧通相面,許負相面後對文帝說:「鄧通這個人將來要貧餓而死。」漢文帝聽了很生氣地說:「能讓鄧通富裕或貧窮的只有我,可我又怎麼會叫他受窮呢?」於是,文帝下令把蜀郡嚴道的一座銅山賜給鄧通,允許他自己鑄造銅錢。從此鄧通發了大財,他鑄造的銅錢布滿天下,人人都知道有「鄧氏錢」。
鄧通對於皇帝對自己的喜愛也非常感激,總想著要報答文帝。後來有一次,文帝背上生了一個瘡,膿血流個不停。鄧通覺得孝順皇帝的機會到了,便天天進宮去,親自守候在皇帝身邊,侍疾問葯,殷勤備至。為了要減輕文帝的痛苦,鄧通不顧腥臭難聞,甚至用嘴將膿血吸出。文帝因此心中非常感動。有一天鄧通給他吸完了膿血,他問鄧通:「天下誰最愛我?」鄧通恭順地回答:「應該說沒有誰比太子更愛陛下的了。」文帝聽了以後沒有回答。
正巧有一次太子劉啟來看望文帝病情,文帝成心想試探太子的孝心,就要他也吸吮膿血。太子見瘡口膿血模糊,腥臭難聞,禁不住一陣惡心,但又不敢違抗,只得硬著頭皮吮吸,可是臉色很難看。文帝看到這種情況,不由得感嘆道;「鄧通比太子更愛我啊!」太子這才知道了鄧通經常為文帝吮吸膿血的事,心中感到很慚愧,也因此而嫉恨鄧通。
文帝死後,劉啟即位,史稱漢景帝。景帝免去鄧通的官職,讓他回家閑居。不久,有人告發鄧通偷盜境外的鑄錢。景帝派人調查,結果發現確有此事,便把鄧通家的錢財全部沒收,鄧通頓時變成了窮光蛋,還欠下好幾億錢的債。還是景帝的姐姐長公主記住文帝不讓他餓死的遺言,賜給他一些錢財。但是,官吏馬上把這些錢財用來抵債,連一弔錢都不讓他留下。長公主知道後,就又讓手下人借給他一些衣食,但是也被看守的官吏沒收了。就這樣,曾經富甲天下的鄧通,最終在飢寒交迫中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