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物論的天籟寓言中南郭子
Ⅰ 《莊子.齊物論》里的所有故事
一
南郭子綦靠幾靜坐,仰面朝天緩緩地吐氣,茫然若失,就像魂魄離開了軀體。南郭子綦的學生顏成子游見狀馬上前來侍候,問南郭子綦說:「您剛才是處於一種什麼樣的境界呢?一個人的肢體形貌在打坐時固然可以使它像枯槁之木一樣毫無生氣,難道一個人的心神在打坐時也可以使它像死灰一樣毫無生氣嗎?您在今天所表現出來的安穩境界,跟以前的安穩境界絕對不一樣。」南郭子綦回答說:「偃,你問此事,不是問得很好嗎?今天我遺忘了形體之我,你知道這一點嗎?你只聽到人吹簫管發出的聲音,而沒聽聽風吹眾竅所發出的聲音,你只聽到風吹眾竅所發出的聲音,而沒有聽到天地間萬物的自鳴之聲!」
二
子游說:「能不能問一問大地的聲音與天的聲音是怎麼回事呢?」南郭子綦回答說:「那個地籟就是無邊無際的造物之作用所發出的能量之氣息啊,發出來之後就被叫作風。這種能量要麼就是內在蘊含著不發出來,一旦發出來就會萬竅怒號,難道你耳邊就沒有聽到過這種『呼呼』的風聲嗎!山林的險峻、大樹周身的竅穴,有的形狀像鼻子,有的形狀像張開的嘴,有的形狀像耳朵,有的形狀」像扁長的發簪,有的形狀像凸出來的圈筒,有的形狀像凹下去的淺坑,有的淺一些,有的深一些;於是所發的聲響就有的快促,有的像響箭,有的刺耳,有的發自往裡吸,有的發自往外出,有的像嚎哭聲,有的像狗叫,有的像悲哀聲。能量流的運動原本就很舒緩動聽,怪就怪哉隨著各種物體所發出的眾口亂叫而嘈雜了;當徐徐之風時萬物就會輕微地唱和,當風大時萬物就會大點兒地唱和,當勁風厲厲時反而所有能發響者皆欲發而無聲了,難道你沒有從風響的音調中聽出來各種聲響的發聲原因、從風的響聲上聽出其後面的那個不發聲的東西嗎?」
三
子游又問:「大地的本意可以藉助萬物之竅所發出的唱和聲中表達出來,人所的本意也可以從清悠、消沉、諧美的各種絲竹的或條暢或激昂的聲中表達出來,那麼天的本意是怎麼表達出來的呢?」南郭子綦說:「所謂天籟的音響萬變,而又能使其自行息止,這完全都是出於自然,有什麼東西主使著它呢?」
Ⅱ 南郭子綦的解釋
.《莊子.齊物來論》:南郭子綦隱機而坐,源仰天而噓,荅焉似喪其耦。顏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隱機者,非昔之隱機者也。'成玄英疏:楚昭王之庶弟,楚莊王之司馬,字子綦。古人淳質,多以居處為號,居於南郭,故號南郭……其人懷道抱德,虛心忘淡,故莊子羨其清高而托為論首。郭慶藩集釋引盧文弨曰:機,案今本作'幾'。後以南郭子綦為物我兩忘,清高淡泊的典型。
南郭 : 1.南面的外城。 2.指南郭子綦。 3.指南郭處士。 4.復姓。春秋有南郭偃。見《左傳.宣公十七年》 。
Ⅲ 莊子的天籟寓言實質上是講什麼
《莊子·齊物論來》源中,「天籟」是莊子齊物論的開篇,他借天籟之聲隱喻萬物歸一,是非齊同。人世間所有的言論是非都是萬物的一種,百家爭鳴就如萬竅怒呺,也是最困擾人心智和精神的一種。
莊子通過天籟的寓言強調:「吾喪我」。就是說今天我忘掉了自己。然後從人籟、地籟和天籟來闡明萬物之所以是萬物的原因。莊子認為:人如果能夠忘記是非長短,忘記功名利祿和色慾貪念,甚至忘記自我本身,這樣就達到了忘我境界,也就是「無我」之境。沒有了「我」這一意識的存在,也自然無功、無名了,這就是莊子所說的「天籟」狀態。天籟狀態是逍遙的方法,是通往逍遙游的重要途徑。
Ⅳ 《莊子.齊物論》里的所有故事
南郭子綦靠著幾案而坐,仰首向天緩緩地吐著氣,那離神去智的樣子真好像精神脫出了軀體。他的學生顏成子游陪站在跟前說道:「這是怎麼啦?形體誠然可以使它像乾枯的樹木,精神和思想難道也可以使它像死灰那樣嗎?你今天憑幾而坐,跟往昔憑幾而坐的情景大不一樣呢。」子綦回答說:「偃,你這個問題不是問得很好嗎?今天我忘掉了自己,你知道嗎?你聽見過『人籟』卻沒有聽見過『地籟』,你即使聽見過『地籟』卻沒有聽見過『天籟』啊!」
子游問:「我冒昧地請教它們的真實含意。」子綦說:「大地吐出的氣,名字叫風。風不發作則已,一旦發作整個大地上數不清的竅孔都怒吼起來。你獨獨沒有聽過那呼呼的風聲嗎?山陵上陡峭崢嶸的各種去處,百圍大樹上無數的竅孔,有的像鼻子,有的像嘴巴,有的像耳朵,有的像圓柱上插入橫木的方孔,有的像圈圍的柵欄,有的像舂米的臼窩,有的像深池,有的像淺池。它們發出的聲音,像湍急的流水聲,像迅疾的箭鏃聲,像大聲的呵叱聲,像細細的呼吸聲,像放聲叫喊,像嚎啕大哭,像在山谷里深沉回盪,像鳥兒鳴叫嘰喳,真好像前面在嗚嗚唱導,後面在呼呼隨和。清風徐徐就有小小的和聲,長風呼呼便有大的反響,迅猛的暴風突然停歇,萬般竅穴也就寂然無聲。你難道不曾看見風兒過處萬物隨風搖曳晃動的樣子嗎?」
子游說:「地籟是從萬種竅穴里發出的風聲,人籟是從比並的各種不同的竹管里發出的聲音。我再冒昧地向你請教什麼是天籟。」子綦說:「天籟雖然有萬般不同,但使它們發生和停息的都是出於自身,發動者還有誰呢?」。
才智超群的人廣博豁達,只有點小聰明的人則樂於細察、斤斤計較;合於大道的言論就像猛火烈焰一樣氣焰凌人,拘於智巧的言論則瑣細無方、沒完沒了。他們睡眠時神魂交構,醒來後身形開朗;跟外界交接相應,整日里勾心鬥角。有的疏怠遲緩,有的高深莫測,有的辭慎語謹。小的懼怕惴惴不安,大的驚恐失魂落魄。他們說話就好像利箭發自弩機快疾而又尖刻,那就是說是與非都由此而產生;他們將心思存留心底就好像盟約誓言堅守不渝,那就是說持守胸臆坐待勝機。他們衰敗猶如秋冬的草木,這說明他們日益消毀;他們沉緬於所從事的各種事情,致使他們不可能再恢復到原有的情狀;他們心靈閉塞好像被繩索縛住,這說明他們衰老頹敗,沒法使他們恢復生氣。他們欣喜、憤怒、悲哀、歡樂,他們憂思、嘆惋、反復、恐懼,他們躁動輕浮、奢華放縱、情張欲狂、造姿作態。好像樂聲從中空的樂管中發出,又像菌類由地氣蒸騰而成。這種種情態日夜在面前相互對應地更換與替代,卻不知道是怎麼萌生的。算了吧,算了吧!一旦懂得這一切發生的道理,不就明白了這種種情態發生、形成的原因?
沒有我的對應面就沒有我本身,沒有我本身就沒法呈現我的對應面。這樣的認識也就接近於事物的本質,然而卻不知道這一切受什麼所驅使。彷彿有「真宰」,卻又尋不到它的端倪。可以去實踐並得到驗證,然而卻看不見它的形體,真實的存在而又沒有反映它的具體形態。眾多的骨節,眼耳口鼻等九個孔竅和心肺肝腎等六臟,全都齊備地存在於我的身體,我跟它們哪一部分最為親近呢?你對它們都同樣喜歡嗎?還是對其中某一部分格外偏愛呢?這樣,每一部分都只會成為臣妾似的仆屬嗎?難道臣妾似的仆屬就不足以相互支配了嗎?還是輪流做為君臣呢?難道又果真有什麼「真君」存在其間?無論尋求到它的究竟與否,那都不會對它的真實存在有什麼增益和損壞。人一旦稟承天地之氣而形成形體,就不能忘掉自身而等待最後的消亡。他們跟外界環境或相互對立、或相互順應,他們的行動全都像快馬賓士,沒有什麼力量能使他們止步,這不是很可悲嗎!他們終身承受役使卻看不到自己的成功,一輩子困頓疲勞卻不知道自己的歸宿,這能不悲哀嗎!人們說這種人不會死亡,這又有什麼益處!人的形骸逐漸衰竭,人的精神和感情也跟著一塊兒衰竭,這能不算是最大的悲哀嗎?人生在世,本來就像這樣迷昧無知嗎?難道只有我才這么迷昧無知,而世人也有不迷昧無知的嗎!
Ⅳ 齊物論中的"天籟寓言"有那三籟
齊物論中的"天籟寓言"有天籟,地籟,人籟,這三籟。
《齊物論》以「吾喪我」發端 ;喻之專 以「三籟屬」;
貫之以「兩行」之法 。終達於「無待」,「物化 」之
旨。我理解「吾喪我」與「三籟」之間為 比喻關系,
莊子借「人籟」與「地籟」對舉 ,透顯 出「天籟」亦
即「吾喪我 」之 「吾」所 達到的不可言說之境界 。
陳靜女士在總結《齊物論》結構時說 :「吾喪我」提
示著莊子對「吾」與「我」進行的分別;而這一分別
是建立「因是因非」的超是非立場的前 提;三籟之
說一方面為理解吾 、我的分別作鋪墊,另一方面又
提示「是非」產生的原 由;莊周夢蝶以寓言的方式
隱喻「吾」、「我」的狀態 ,並對開篇的「吾喪我」作
出呼應 。(陳 靜:《「吾喪 我」——《莊子 ·齊 物
論》解讀》,載《哲學研究}2001年第 5期 )「可見
「j籟」之意在理解《齊物論》中的重要性。然歷
代對「三籟」解 釋籠而統 之 ,語 焉不 詳。因此 對
「 籟」之意進行分析十分必要。
Ⅵ 文言文《莊子·齊物論》的答案
翻譯:
南郭子綦靠著幾案而坐,仰首向天緩緩地吐著氣,那離神去智的樣子真好像精神脫出了軀體。他的學生顏成子游陪站在跟前說道:"這是怎麼啦?形體誠然可以使它像乾枯的樹木,精神和思想難道也可以使它像死灰那樣嗎?你今天憑幾而坐,跟往昔憑幾而坐的情景大不一樣呢。"子綦回答說:"偃,你這個問題不是問得很好嗎?今天我忘掉了自己,你知道嗎?你聽見過『人籟』卻沒有聽見過『地籟』,你即使聽見過『地籟』卻沒有聽見過『天籟』啊!"子游問:"我冒昧地請教它們的真實含意。"子綦說:"大地吐出的氣,名字叫風。風不發作則已,一旦發作整個大地上數不清的竅孔都怒吼起來。你獨獨沒有聽過那呼呼的風聲嗎?山陵上陡峭崢嶸的各種去處,百圍大樹上無數的竅孔,有的像鼻子,有的像嘴巴,有的像耳朵,有的像圓柱上插入橫木的方孔,有的像圈圍的柵欄,有的像舂米的臼窩,有的像深池,有的像淺池。它們發出的聲音,像湍急的流水聲,像迅疾的箭鏃聲,像大聲的呵叱聲,像細細的呼吸聲,像放聲叫喊,像嚎啕大哭,像在山谷里深沉回盪,像鳥兒鳴叫嘰喳,真好像前面在嗚嗚唱導,後面在呼呼隨和。清風徐徐就有小小的和聲,長風呼呼便有大的反響,迅猛的暴風突然停歇,萬般竅穴也就寂然無聲。你難道不曾看見風兒過處萬物隨風搖曳晃動的樣子嗎?"子游說:"地籟是從萬種竅穴里發出的風聲,人籟是從比並的各種不同的竹管里發出的聲音。我再冒昧地向你請教什麼是天籟。"子綦說:"天籟雖然有萬般不同,但使它們發生和停息的都是出於自身,發動者還有誰呢?"
Ⅶ 判斷題「人籟則比竹是已,地籟則眾竅是已」那麼,從南郭子綦的回答可以推測其喻指:天籟則眾人是已。
是正確的,天籟出自《莊子·齊物論》,與地籟、人籟相比較,天籟是音樂的最高境界。籟:從洞孔發出的聲音。指自然界的風聲、水聲、鳥聲等音響:天籟無聲,鼓角凌天籟,關山倚月輪。天籟就是天上傳來的聲音,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就是這個意思。子游曰:「地籟則眾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敢問天籟。」
南郭子綦的靜坐既然已給弟子中途攪亂,一時再也靜不下來,故清了清嗓子,乾脆說了起來:
「人活在世上,不呼吸不成,那麼大自然也一樣。大自然一呼一吸,就是我們通常稱作的『風』。這風,要麼不刮,一刮就不得了,一刮就使大自然的千萬種洞洞窟窿發出聲來,難道你沒聽過大風呼嘯怒號的聲音嗎?
「那深幽幽的山谷,就像個大洞洞;那千年老樹,有百圍之大,樹幹上坑坑窪窪的洞洞,有的像大鼻子,有的像歪嘴巴,有的像尖耳朵,有的像大樑上的方子孔,有的像杯圈,有的像石臼,有的像深池,有的像淺坑。
大風一吹,從這些洞洞窟窿中所發出的聲音,形形色色、奇奇怪怪,激烈如海水澎湃,尖利如箭頭呼嘯,有的像斥人的罵聲,有的像急促的呼吸聲,有的像呼救的嘶喊聲,有的像嚎啕的哭聲,有的像哈哈的笑聲。
有的呢,幽幽深深,如峽谷里的怪聲,有的呢,哀哀切切,似哭喪婦的哽咽聲,總之,一竅一響,萬竅呼應,小風則小奏,大風則大奏,此起彼應,煞是好聽,如同王宮里的樂隊在打嘀嘀打嘀嘀地齊鳴齊奏。甚至大風過後,你仔細諦聽,山林草木仍在搖搖擺擺地發出悉悉簌簌的聲音呢。」
顏成子游當下恍然大悟,搶著說:「小子現在是明白了。所謂『地籟』,就是大自然的洞洞窟窿、坑坑窪窪、木竅土洞所發出的聲音;而『人籟』呢,您不說我也知道,就是人用竹笛竹管所吹出的聲音。請問先生,那麼『天籟』究竟是什麼呢?」
南郭子綦哈哈大笑,解釋說:
「天籟?你還不知道?這樣看來,你有三分小聰明,卻有七分大糊塗啊!要知道,人籟、地籟歸根結底也是一種天生的狀態。天籟難道是獨立的嗎?天籟其實就是人籟、地籟的統稱罷了。是誰使自然界的各種洞洞竅竅發出聲音呢?難道洞洞竅竅自己會發出聲音嗎?還不是天地之際的『風』嗎?這難道還不就是『天籟』嗎?哈哈,你是聰明一時糊塗一陣啊!」
(7)齊物論的天籟寓言中南郭子擴展閱讀
南郭子綦與顏成子游的對話是全篇的開頭部分。在這里,南郭子綦提出了一個「吾喪我」的境界。所謂的「吾喪我」,「吾」是指超脫世俗、進入到高度精神自由的境界、精神得以升華的自我,是精神上的自我,「喪我」的「我」,則是肉體的、現實中的、有名利是非觀念的凡人「我」。
「喪」是遺落。因而,「吾喪我」實際上指的是一種特殊的心理狀態,在這種狀態中,他忘掉了物的存在、自我的存在,混同了物我界限,合二者為一體。
接下來,是他對顏成子游談天籟、地籟、人籟、他著重對地籟與天籟的描述。他對地籟的描述是實寫,對天籟的描述則用虛寫。他最終要點明的是,聲音之所以千差萬別,全是由於各孔竅的自然狀態所致。所謂天籟,其實就是因任自然的聲響。
天籟與「吾喪我」的關系在子綦看來,二者同屬順任自然的境界。之後,用人籟和道做了對比,用朝三暮四的猴子來比喻執迷於分辨事物差異的人。在作者看來,與其爭辯不休,不如去掉成見之心讓別人與「我」心意相通。
接著,作者以堯的故事為引,引出對大道的贊頌。堯制裁小國就如同十日並出,讓世間萬物都沐浴到他的光輝。大道普照萬物也與之同理。在這里,作者將大道置於一切道理之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南郭子綦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齊物論
Ⅷ 《齊物論》的"天籟寓言"中南郭子綦沒有提到下面哪一種籟
朋友,你都沒有把問題說完整啊。因此我只能告訴你提到了哪些籟。有天籟,地籟,人籟。你就用排除法吧。
Ⅸ 中國傳統文化
1,B.
大道或身懷大道之人
2,B.
孔子
3, C.
三遍
4, B.
孰知正見
5, D.
道籟
6,A.
百圍之木
7, D.
以自為是
8,A.
養性為主
9, B.
治國者
10, B.
懸解
Ⅹ 莊子的《齊物論》原文是什麼
莊子的《齊物論》原文如下:
南郭子綦隱機而坐,仰天而噓,荅焉似喪其耦。
顏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今之隱機者,非昔之隱機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
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女聞人籟而未聞地籟,女聞地籟而不聞天籟夫!」
子游曰:「敢問其方。」子綦曰:「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
。是唯無作,作則萬竅怒呺。而獨不聞之翏翏乎?
山林之畏隹,大木百圍之竅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窪者,似污者。
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於而隨者唱喁,泠風則小和,飄風則大和,厲風濟則眾竅為虛。而獨不見之調調之刁刁乎?」
子游曰:「地籟則眾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敢問天籟。」
子綦曰:「夫天籟者,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誰邪?」
大知閑閑,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
與接為構,日以心斗。縵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縵縵。
其發若機栝,其司是非之謂也;其留如詛盟,其守勝之謂也;其殺如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為之,不可使復之也;其厭也如緘,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復陽也。喜怒哀樂,慮嘆變蜇,姚佚啟態。樂出虛,蒸成菌。
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為使。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朕。
可行己信,而不見其形,有情而無形。
百骸、九竅、六藏、賅而存焉,吾誰與為親?汝皆說之乎?其有私焉?
如是皆有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遞相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
如求得其情與不得,無益損乎其真。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盡。
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
人謂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獨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夫隨其成心而師之,誰獨且無師乎?奚必知代而自取者有之?
愚者與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適越而昔至也。是以無有為有。無有為有,雖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獨且奈何哉!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
果有言邪?其未嘗有言邪?其以為異於鷇音,亦有辯乎?其無辯乎?道惡乎隱而有真偽?言惡乎隱而有是非?道惡乎往而不存?言惡乎存而不可?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則莫若以明。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
。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聖人不由而照之於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
果且無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故曰:莫若以明。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謂之而然。
惡乎然?然於然。惡乎不然?不然於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故為是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恢詭譎怪,道通為一。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
唯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適得而幾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謂之道。
勞神明為一而不知其同也,謂之「朝三」。
何謂「朝三」?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
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是以聖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是之謂兩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