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報筆典故

報筆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1-31 15:26:40

㈠ 意到筆不到的典故

唐代張彥遠論吳道子畫:「意在筆先,畫盡意在,雖筆不周而意周也。」北宋蘇軾跋趙雲子專畫:」屬筆略到而意已俱。」清代惲壽平說:「今人用心在有筆墨處,古人用心在無筆墨處,倘能於筆墨不到處觀古人用心,庶幾擬議神明,進乎技已。」意與筆的關系即虛與實的關系,用筆實處見虛,虛處見實,乃臻「通體皆靈」之妙。

㈡ 古代書信傳之遞典故

1.置郵而傳命
語出《孟子·公孫丑上》。一次,孟子的學生公孫丑(齊國人)向老師請教怎樣治國,孟子回答:「孔子曰:『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其大意是,孔子說過,道德的流行,比設立郵驛傳遞公文的速度還要快。當今,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肯實行仁政,就像為百姓解了倒懸之苦,使百姓高興。因此,效法古人行仁政,即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現在,正當其時。置郵而傳命,即設立郵驛來傳遞官方文書。這句話也說明,遠在戰國時代,我國即已有了郵驛,距今2400多年。
2.烽火報警
我國自周朝開始使用烽火報警。周朝各國在邊境上設置邊亭,配有亭長或亭尉管理。遇有敵人入侵,就擊鼓或舉烽。鄰亭得到信息後,相繼擊鼓或舉烽。如此接力相傳,很短時間內就把戰爭信息傳出百里、千里之外,直至國都。秦漢時代,烽火通信日臻完善,頗具規模:「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寨。」烽火台一般設在高爽空曠、便於瞭望而附近又有水源的地方。傳遞警報的信號有表、煙、苣火、積薪四種。表是用繒布做成的顏色鮮明的旗幟,遇有情況,將旗幟升在表桿上。煙是在高竿上安裝一隻小籠,需要時點燃它以示警。表和煙常常在白天並舉,所以也叫「烽煙」。又因報警燒的常常是狼糞,因而又叫「狼煙」。夜晚的信號時苣火,特別緊急時將積薪點燃,讓熊熊火光傳遞警報。烽火報警報的主要是軍情,所以,烽火被作為戰爭的代名詞。周幽王有「烽火戲諸侯」的鬧劇,杜甫有「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吶喊,王昌齡則有「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的詩句。「百尺樓」指備置烽火的城樓,也稱戍樓。
3.鴻雁傳書
也稱雁足系帛。故事源於《漢書·蘇武傳》。漢武帝晚年,漢與匈奴間在經歷多年戰爭後,正在醞釀重歸於好。漢武帝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匈奴且鞮單於送還以往扣留的漢朝使者。同年,蘇武奉武帝之命率副使張勝、隨員常惠等百餘人出使匈奴,除帶去大量禮品外,還歸還漢朝扣留的匈奴使者。完成任務准備返回時,意外發生了:漢降將、匈奴人衛律的部下虞常等策劃,乘單於外出打獵的機會,射殺衛律,劫取單於的母親歸漢。由於虞常曾向張勝透過消息,及至虞常失敗,單於下令扣留了蘇武一行。
匈奴王想盡辦法,軟硬兼施,企圖使蘇武投降,都失敗了。他們將蘇武關在一地窖里,並斷絕飲食。蘇武渴飲雪,飢吞氈,才免於餓死。後來,匈奴人又把他流放北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一帶),讓他放牧一群公羊,說什麼時候公羊下崽,就放蘇武回國。
在人跡罕至的北海,蘇武持節牧羊19載。飢寒交迫不說,期間母親和一兄一弟相繼死去,妻子改嫁,終不能動搖其志。漢昭帝初年,漢朝與匈奴和親,漢朝遣使要求接回蘇武,單於詐言蘇武已死。常惠設法見到漢使,教他一法。第二天,漢使對單於說:「漢天子在上林(皇帝射獵的宮苑)射下一隻雁。雁足系有帛書,說蘇武現在北海。」單於大驚,不得不放蘇武等9人隨漢使一道歸漢。
上述鴻雁傳書的故事,是常惠虛擬出來的。但並非說鴻雁傳書的事就絕對沒有。據陶宗儀《輟耕錄》記載,元代初期的郝伯常就曾用自己馴養的鴻雁送過書信。
由於有鴻雁傳書的故事,故人們常常以鴻音、雁札、雁書、飛鴻、魚雁等來代表書信。
4.鯉魚傳書
書信又稱鱗鴻、魚書、魚素、魚函、雙魚、雙鯉等。魚與書信的關系,可追溯到古樂府詩《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長相憶。」這里的雙鯉不是真魚,而是用木刻成的魚。漢代以前,信封還沒有出現。信件是夾在兩塊木板裡面傳遞的。兩塊木板刻成魚形,中間挖成凹形,信件放入,合在一起,用繩子捆好,在打結處糊上泥土,加蓋印章,然後發出。
與此相聯系的,是典故魚腹丹書帛。說的是公元前209年,壯丁900人調往漁陽(今北京密雲西南),因雨阻在大澤鄉(今安徽宿縣西南),於是爆發了大澤鄉農民大起義。起義領袖陳勝、吳廣為了「威眾」,即讓人信服,就找來一塊帛,上述「陳勝王」3個字,裝入魚腹,偷偷放進漁人的魚網中。待士卒買魚烹食,得腹中書,大驚,以為天意。「陳勝王」四處傳開。此事見於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
5.紙鳶飛空
紙鳶即風箏。說到風箏,自然想起曹雪芹《紅樓夢》中,探春製作的風箏迷:「階下兒童仰面時,清明妝點最堪宜。游絲一斷渾無力,莫向東風怨別離。」風箏是我國古代人民的一大創造。它的發明,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相傳在春秋時代,魯班就曾削竹為鵲,精巧得能飛上天空,三天不落。戰國時代,墨翟曾用3年時間,製成木鳶,會在天空飛翔。紙鳶飛空說的是風箏用於戰爭。據南朝無名氏《獨異志》載:「侯景圍困台城,簡文作紙鳶飛空告急於外。」南北朝時代,梁武帝被河南王侯景叛兵圍困在京城建業(今南京)內的台城,武帝之子簡文用紙鳶飛空求救。
6.青鳥傳書
相傳西王母住在昆侖山附近的玉山,有3隻青鳥為她覓取食物和傳遞信息。這3隻青鳥長著紅腦袋,黑眼睛,綠羽毛,招人喜愛。
有一天,漢武帝和群臣正在舉行齋戒儀式,忽然有一隻青鳥從西方飛到承華殿前。漢武帝看到這一美麗可愛的青鳥,甚為驚奇,問大臣東方朔:「這是哪裡飛來的?」東方朔回答:「西方王母要來了,青鳥是來報信的。」過了一會兒,西王母果然由兩只青鳥左右扶持著,來到了殿前。漢武帝與群臣慌忙迎接。從此以後,青鳥傳信的傳說便流傳下來。後人也常以傳信的使者為青鳥。唐代李商隱《無題》有雲:「蓬萊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五代李璟《浣溪沙》:「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

㈢ 中國歷史典故100條

1、孟母三遷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死去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

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

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歷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2、坐觀成敗

漢武帝晚年,對佞臣江充非常寵愛。江充非常歹毒,總想鏟除異己,被他殺戮的無辜之人竟多達數萬。

有一次,漢武帝到甘泉視察,江充居然對太子不懷好意,想誣告東宮中埋有詛咒皇帝的木人,借機害死太子。太子實在不能忍受,率領軍隊把江充殺了。

江充的同黨急忙向漢武帝稟告,並說太子要起兵造反,把皇帝趕下台去。武帝信以為真,派丞相劉屈統領軍隊,去捉拿太子。太子見丞相帶兵來捉他,就進行抵抗。雙方打了好幾天,最後,太子吃了敗仗,逃到湖縣,終於被人殺死。

太子發兵對抗丞相時,沒有打出公然造反的旗號,用的是肅清權奸的名義,他曾親自到鎮守京城的北軍使者護軍任安的營中,給他兵符,要他發兵對抗丞相。任安拜受了兵符,卻不發動人馬相助,而是緊閉營寨不出,坐觀事態的發展。這是因為他吃不準交戰的雙方誰能獲勝。

漢武帝抱病回京,了解了任安拜受兵符一事後,覺得任安沒有發兵,只是假意接受兵符,而沒有幫助太子之意,就沒有治他的罪。

可是,任安手下有一個管理錢糧的小官,曾經遭到任安鞭打,懷恨在心,就向武帝告發任安,說任安曾說:「太子是想要我的精銳軍隊。」這一下,任安坐觀太子與皇帝成敗的態度,便昭然若揭。

漢武帝勃然大怒,說道:「任安的資歷相當老,可是他老奸巨猾,眼見戰爭發生,卻腳踏兩只船,想依附得勝的一方。這說明他懷有二心。如此姦猾之人,焉能留在朝中!」

於是,武帝傳下旨意,將任安捉住殺掉。

3、逐鹿中原

楚漢戰爭時期,漢王劉邦封部將韓信為齊王,對他非常寵信。韓信的謀士蒯通看到韓信的力量已經很大,就勸韓信背叛劉邦,帶領軍隊與劉邦、項羽共爭天下,那時天下三分之勢可以實現。可是,韓信覺得劉邦對他不錯,不忍心背叛漢王。

劉邦打敗項羽後,當上了皇帝。可是,他開始猜忌韓信了。有一次,劉邦帶兵出征後,呂後假傳聖旨,將韓信抓起來,說韓信想篡奪帝位,准備將他殺死。韓信見到劉邦、呂後這樣無情無義,後悔地說道:「我當初不聽蒯通之言,所以才有今天這個下場!」

劉邦打了勝仗回來後,聽別人講述韓信的遺言,就將蒯通抓來,要治他的罪。蒯通大喊冤枉,說自己無罪。

劉邦問他:「你當初唆使韓信反叛我,我今天准備殺了你,這不是很合理嗎?你還有什麼話可說?」

蒯通一點兒也不害怕,從容不迫地說:「狗都知道對自己的主人要忠誠,我那時是韓信手下的謀士,當然要忠於韓信,為他考慮。再者說,那時候秦朝失去了政權,全天下的人都在追逐它,誰有本事就能得到它。你的對手因為力量不夠才會失敗,你要願意殺就殺吧!反正你是勝利者。」

劉邦聽完蒯通的話後,覺得這個人就是膽子大,對自己並不構成威脅,就把他放了。

4、畫地為牢

打柴的武吉是一個孝子。一天他到西岐城來賣柴。在南門,正趕上文王車駕路過。由於市井道窄,將柴擔換肩時不知塌了一頭,翻轉扁擔時把守門的軍士王相耳門上打了一下,當即就打死了,被拿住來見文王。文王說:「武吉既打死王相,理當抵命。」

命在南門地上畫個圈做牢房,豎了根木頭做獄吏,將武吉關了起來。三天後,大夫散宜生路過南門,見武吉悲聲痛哭,問他:「殺人償命,理所當然。你為什麼要哭呢?」武吉說:「小人母親七十歲了,她只有我一個孩子,小人也沒有妻子,母老孤身,怕要被餓死了!」

散宜生入城進殿來見文王,說:「不如先放武吉回家,等他辦完贍養母親的後事,再來抵償王相之命。不知如何?」文王准了,就讓武吉回家去了。 「畫地為牢」比喻只許在指定的范圍內活動。

5、振臂一呼

西漢時,漢朝蘇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第二年秋天,漢將李陵帶領五千步兵北上。他的軍隊走了很長時間,在一處開闊的地方,與匈奴單於率領的三萬騎兵相遇。盡管敵強我弱,但李陵及其部下毫不畏懼,奮勇殺敵。匈奴單於見漢軍非常驍勇,於是向北撤退。李陵率眾追趕,殲敵兩千多人。

單於十分生氣,又調來八萬騎兵,與李陵的部隊作戰。單於發現漢軍沒有後援部隊,就打算把他們全部消滅。李陵見勢不妙,只得撤退。單於率領部隊追擊。李陵率領部將英勇反抗,殺死了很多敵軍士兵。單於覺得李陵太英勇了,恐怕自己吃敗仗,就想收兵。

可是在這個時候,漢軍中的一個小頭目投降匈奴,泄露了軍事秘密,說漢兵只剩下三千多人,而且受傷、得病的人非常多。單於覺得漢軍可以很快消滅,打消了原來的主意,下令對漢軍進行全線進攻。漢軍吃了敗仗,屍體堆滿了原野,血流成河。剩餘的漢軍已不足百人,且以傷者、病者居多。

李陵不肯服輸,揮動著手臂,高聲呼喊道:「快殺敵啊!」在李陵的號召下,眾士兵無論有傷無傷,全都舉起手中的兵器,向匈奴沖殺過去。匈奴兵見漢軍這樣英勇,驚得心驚膽戰,紛紛向後退去。

後來,這支漢軍部隊還是被匈奴消滅,李陵萬般無奈,只得投降匈奴。

㈣ 投筆從戎典故

班超是班固的弟弟。少年時就有遠大的志向,他能言善辯,粗覽了許多歷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徵召做校書郎,班超和母親也隨同班固到了洛陽。

因為家庭貧窮,班超常為官府抄書掙錢來養家。他長期抄寫,勞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兒。

扔了筆感嘆道:「大丈夫如果沒有更好的志向謀略,也應像武帝時期的張騫那樣,在異地他鄉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麼能長期地在筆、硯之間忙忙碌碌呢?」

旁邊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說:「小子怎麼能了解壯士的志向呢!」後來他奉命出使西域,立功封侯,在歷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4)報筆典故擴展閱讀:

投筆從戎是一個成語,讀音是tóu bǐ cóng róng,意思是扔掉筆去參軍。指文人從軍。出自:南朝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後漢書·班超傳》: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

意思是:他曾經停止工作,將筆扔置一旁嘆息道:「身為大丈夫,雖沒有什麼突出的計謀才略,總應該效仿傅介子和張騫出使外國立功,以封侯,怎麼能夠老是干抄抄寫寫的事情呢?」

示例:他象同世交子弟閑話一樣,問了問賀人龍的家庭情形,「投筆從戎」的經過。

用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近義詞:

棄文就武

放棄文業,改從武事。

出自: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十二回:「小可兀自棄文就武,來此落草,制使又是有罪的人,雖經赦宥,難復前職。」

示例:於是童子以讀書為至苦,就學校如就囹圄,對師長如對獄吏,恆思半途廢業,棄文就武。

反義詞:

解甲歸田

解甲歸田是一個漢語成語,解:脫下;甲:古代將士打仗時穿的硬質防護服。脫下軍服,回家種地,指戰士退伍還鄉,現亦可引申為下崗。

出自:漢·揚雄《解嘲》:「叔孫通起於桴鼓之間,解甲投戈,遂作君臣之儀,得也。」

意思是:孫叔通在戰爭年代挺身而出,解除武裝,於是制訂君臣之間的禮儀,著是找到了應有的歸宿。

示例:方明將軍解甲歸田十多年了,為建設社會主義的新農村立下了不朽的功勛。

㈤ 古代書信傳遞的典故

典故:鴻雁傳書。

據《史記》記載,漢武帝時,使臣蘇武被匈奴拘留,並押在北海苦寒地帶多年。後來,漢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釋放蘇武,匈奴單於謊稱蘇武已死。

這時有人暗地告訴漢使事情的真相,並給他出主意讓他對匈奴說:漢皇在上林苑射下一隻大雁,這只雁足上系著蘇武的帛書,證明他確實未死,只是受困。

這樣,匈奴單於再也無法謊稱蘇武已死,只得把他放回漢朝。從此,"鴻雁傳書"的故事便流傳成為千古佳話。而鴻雁,也就成了信差的美稱。

出處:出自漢代司馬遷的《史記》。

蘇武(前140年—前60年),字子卿,漢族,杜陵(今陝西西安)人,代郡太守蘇建之子。西漢大臣。

武帝時為郎。天漢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貴族多次威脅利誘,欲使其投降;後將他遷到北海(今貝加爾湖)邊牧羊,揚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釋放他回國。蘇武歷盡艱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不屈。

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獲釋回漢。蘇武去世後,漢宣帝將其列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彰顯其節操。

(5)報筆典故擴展閱讀:

相關典故:

張騫、班超出使西域,也用鴿子來與皇家傳送信息。清乾隆年間,我國廣東佛山地區每年5、6月份舉行放鴿會,每年都有幾千隻參加,賽距約400華里。

當時在上海、北京等地,也有類似的賽鴿會。國外利用信鴿傳遞消息的最早文字記載,見於公元前530年,當時利用信鴿傳送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成績。

㈥ 古代書信傳遞的典故有哪些

一、烽火傳軍情

1994年11月7日,原郵電部發行《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四次代表大會》小型張一枚,郵票圖案為新疆庫車縣克孜爾尕哈的漢代烽火台遺址,邊紙上的文字為1974年在甘肅居延地區破城子烽塞遺址出土的東漢初年《塞上烽火品約》木簡上的部分內容,再現了距今2000多年前我國西北邊陲「謹侯望,通烽火」的歷史遺跡。

「烽火」是我國古代用以傳遞邊疆軍事情報的一種通信方法,始於商周,延至明清,相習幾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漢代的烽火組織規模為大。在邊防軍事要塞或交通要沖的高處,每隔一定距離建築一高台,俗稱烽火台,亦稱烽燧、墩堠、煙墩等。高台上有駐軍守候,發現敵人入侵,白天燃燒柴草以「燔煙」報警,夜間燃燒薪柴以「舉烽」(火光)報警。一台燃起烽煙,鄰台見之也相繼舉火,逐台傳遞,須臾千里,以達到報告敵情、調兵遣將、求得援兵、克敵制勝的目的。

在我國歷史上,還有一個為了討得美人歡心而隨意點燃烽火,最終導致亡國的「烽火戲諸侯」的故事。
周滅商後建都鎬京,歷史上稱作西周。初期,周王為鞏固國家政權,先後把自己的兄弟、親戚、功臣分封到各地作諸侯,建立諸侯國,還建立了一整套制度,農業、手工業、商業都有了一定的發展。
二、魚傳尺素

1990年11月28日,原郵電部發行了J174M《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三次代表大會》小型張一枚,郵票圖案為姑蘇驛,邊紙圖案為古代銅器上的魚形銘文,這些魚形銘文,用的是「魚傳尺素」的說法來象徵郵政通信。

在我國古詩文中,魚被看作傳遞書信的使者,並用「魚素」、「魚書」、「鯉魚」、「雙鯉」等作為書信的代稱。唐代李商隱在《寄令狐郎中》一詩中寫道:「嵩雲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一紙書。」古時候,人們常用絹帛書寫書信,到了唐代,進一步流行用織成界道的絹帛來寫信,由於唐人常用一尺長的絹帛寫信,故書信又被稱為「尺素」(「素」指白色的生絹)。因捎帶書信時,人們常將尺素結成雙鯉之形,所以就有了李商隱「雙鯉迢迢一紙書」的說法。顯然,這里的「雙鯉」並非真正的兩條鯉魚,而只是結成雙鯉之形的尺素罷了。

書信和「魚」的關系,其實在唐以前早就有了。秦漢時期,有一部樂府詩集叫《飲馬長城窟行》, 主要記載了秦始皇修長城,強征大量男丁服役而造成妻離子散之情,且多為妻子思念丈夫的離情,其中有一首五言寫道:「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言長相思,下言加餐飯。」這首詩中的「雙鯉魚」,也不是真的指兩條鯉魚,而是指用兩塊板拼起來的一條木刻鯉魚。在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之前,沒有現在的信封,寫有書信的竹簡、木牘或尺素是夾在兩塊木板里的,而這兩塊木板被刻成了鯉魚的形狀,便成了詩中的「雙鯉魚」了。兩塊鯉魚形木板合在一起,用繩子在木板上的三道線槽內捆繞三圈,再穿過一個方孔縛住,在打結的地方用極細的粘土封好,然後在粘土上蓋上璽印,就成了「封泥」,這樣可以防止在送信途中信件被私拆。至於詩中所用的「烹」字,也不是去真正去「烹飪」,而只是一個風趣的用字罷了。
三、青鳥傳書

1998年10月9日,國家郵政局發行JP72《第22屆萬國郵政聯盟大會·1999北京(二)》紀念郵資片1套4枚,其中第三枚「情綠東方」,主圖和郵資圖內容一致,均為一隻色彩斑斕的飛鳥,背景為驛站和長城,表現了我國古代青鳥傳書的傳說。

據我國上古奇書《山海經》記載,青鳥共有三隻,名曰詔蘭、紫燕(還有一隻青鳥的名字筆者沒有查閱到),是西王母的隨從與使者,它們能夠飛越千山萬水傳遞信息,將吉祥、幸福、快樂的佳音傳遞給人間。據說,西王母曾經給漢武帝寫過書信,西王母派青鳥前去傳書,而青鳥則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漢宮承華殿前。在以後的神話中,青鳥又逐漸演變成為百鳥之王——鳳凰。

南唐中主李璟有詩「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唐代李白有詩「願因三青鳥,更報長相思」,李商隱有詩「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崔國輔有詩「遙思漢武帝,青鳥幾時過」,借用的均是「青鳥傳書」的典故。

四、黃耳傳書

信鴿傳書,大家都比較熟悉,因為現在還有信鴿協會,並常常舉辦長距離的信鴿飛行比賽。信鴿在長途飛行中不會迷路,源於它所特有的一種功能,即可以通過感受磁力與緯度來辨別方向。

信鴿傳書確切的開始時間,現在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但早在唐代,信鴿傳書就已經很普遍了。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一書中有「傳書鴿」的記載:「張九齡少年時,家養群鴿。每與親知書信往來,只以書系鴿足上,依所教之處,飛往投之。九齡目為飛奴,時人無不愛訝。」張九齡是唐朝政治家和詩人,他不但用信鴿來傳遞書信,還給信鴿起了一個美麗的名字——「飛奴」。此後的宋、元、明、清諸朝,信鴿傳書一直在人們的通信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我國的歷史記載上,信鴿主要被用於軍事通信的目的。譬如在公元1128年,南宋大將張浚視察部下曲端的軍隊。張浚來到軍營後,竟見空盪盪的沒有人影,他非常驚奇,要曲端把他的部隊召集到眼前。曲端聞言,立即把自己統帥的五個軍的花名冊遞給張浚,請他隨便點看哪一軍。張浚指著花名冊說:「我要在這里看看你的第一軍。」曲端領命後,不慌不忙地打開籠子放出了一隻鴿子,頃刻間,第一軍全體將士全副武裝,飛速趕到。張浚大為震驚,又說:「我要看你全部的軍隊。」曲端又開籠放出四隻鴿子,很快,其餘的四軍也火速趕到。面對整齊地集合在眼前的部隊,張浚大喜,對曲端更是一番誇獎。其實,曲端放出的五隻鴿子,都是訓練有素的信鴿,它們身上早就被綁上了調兵的文書,一旦從籠中放出,立即飛到指點的地點,把調兵的文書送到相應的部隊手中。

㈦ 古代書信傳遞的典故很多其寫出三個典故

一、烽火傳軍情

年11月7日,原郵電部發行《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四次代表大會》小型張一枚,郵票圖案為新疆庫車縣克孜爾尕哈的漢代烽火台遺址,邊紙上的文字為1974年在甘肅居延地區破城子烽塞遺址出土的東漢初年《塞上烽火品約》木簡上的部分內容,再現了距今2000多年前我國西北邊陲「謹侯望,通烽火」的歷史遺跡。

「烽火」是我國古代用以傳遞邊疆軍事情報的一種通信方法,始於商周,延至明清,相習幾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漢代的烽火組織規模為大。在邊防軍事要塞或交通要沖的高處,每隔一定距離建築一高台,俗稱烽火台,亦稱烽燧、墩堠、煙墩等。高台上有駐軍守候,發現敵人入侵,白天燃燒柴草以「燔煙」報警,夜間燃燒薪柴以「舉烽」(火光)報警。一台燃起烽煙,鄰台見之也相繼舉火,逐台傳遞,須臾千里,以達到報告敵情、調兵遣將、求得援兵、克敵制勝的目的。

在我國歷史上,還有一個為了討得美人歡心而隨意點燃烽火,最終導致亡國的「烽火戲諸侯」的故事。
周滅商後建都鎬京,歷史上稱作西周。初期,周王為鞏固國家政權,先後把自己的兄弟、親戚、功臣分封到各地作諸侯,建立諸侯國,還建立了一整套制度,農業、手工業、商業都有了一定的發展。
二、魚傳尺素

1990年11月28日,原郵電部發行了J174M《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三次代表大會》小型張一枚,郵票圖案為姑蘇驛,邊紙圖案為古代銅器上的魚形銘文,這些魚形銘文,用的是「魚傳尺素」的說法來象徵郵政通信。

在我國古詩文中,魚被看作傳遞書信的使者,並用「魚素」、「魚書」、「鯉魚」、「雙鯉」等作為書信的代稱。唐代李商隱在《寄令狐郎中》一詩中寫道:「嵩雲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一紙書。」古時候,人們常用絹帛書寫書信,到了唐代,進一步流行用織成界道的絹帛來寫信,由於唐人常用一尺長的絹帛寫信,故書信又被稱為「尺素」(「素」指白色的生絹)。因捎帶書信時,人們常將尺素結成雙鯉之形,所以就有了李商隱「雙鯉迢迢一紙書」的說法。顯然,這里的「雙鯉」並非真正的兩條鯉魚,而只是結成雙鯉之形的尺素罷了。

書信和「魚」的關系,其實在唐以前早就有了。秦漢時期,有一部樂府詩集叫《飲馬長城窟行》, 主要記載了秦始皇修長城,強征大量男丁服役而造成妻離子散之情,且多為妻子思念丈夫的離情,其中有一首五言寫道:「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言長相思,下言加餐飯。」這首詩中的「雙鯉魚」,也不是真的指兩條鯉魚,而是指用兩塊板拼起來的一條木刻鯉魚。在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之前,沒有現在的信封,寫有書信的竹簡、木牘或尺素是夾在兩塊木板里的,而這兩塊木板被刻成了鯉魚的形狀,便成了詩中的「雙鯉魚」了。兩塊鯉魚形木板合在一起,用繩子在木板上的三道線槽內捆繞三圈,再穿過一個方孔縛住,在打結的地方用極細的粘土封好,然後在粘土上蓋上璽印,就成了「封泥」,這樣可以防止在送信途中信件被私拆。至於詩中所用的「烹」字,也不是去真正去「烹飪」,而只是一個風趣的用字罷了。
三、青鳥傳書

1998年10月9日,國家郵政局發行JP72《第22屆萬國郵政聯盟大會·1999北京(二)》紀念郵資片1套4枚,其中第三枚「情綠東方」,主圖和郵資圖內容一致,均為一隻色彩斑斕的飛鳥,背景為驛站和長城,表現了我國古代青鳥傳書的傳說。

據我國上古奇書《山海經》記載,青鳥共有三隻,名曰詔蘭、紫燕(還有一隻青鳥的名字筆者沒有查閱到),是西王母的隨從與使者,它們能夠飛越千山萬水傳遞信息,將吉祥、幸福、快樂的佳音傳遞給人間。據說,西王母曾經給漢武帝寫過書信,西王母派青鳥前去傳書,而青鳥則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漢宮承華殿前。在以後的神話中,青鳥又逐漸演變成為百鳥之王——鳳凰。

南唐中主李璟有詩「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唐代李白有詩「願因三青鳥,更報長相思」,李商隱有詩「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崔國輔有詩「遙思漢武帝,青鳥幾時過」,借用的均是「青鳥傳書」的典故。

四、黃耳傳書

信鴿傳書,大家都比較熟悉,因為現在還有信鴿協會,並常常舉辦長距離的信鴿飛行比賽。信鴿在長途飛行中不會迷路,源於它所特有的一種功能,即可以通過感受磁力與緯度來辨別方向。

信鴿傳書確切的開始時間,現在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但早在唐代,信鴿傳書就已經很普遍了。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一書中有「傳書鴿」的記載:「張九齡少年時,家養群鴿。每與親知書信往來,只以書系鴿足上,依所教之處,飛往投之。九齡目為飛奴,時人無不愛訝。」張九齡是唐朝政治家和詩人,他不但用信鴿來傳遞書信,還給信鴿起了一個美麗的名字——「飛奴」。此後的宋、元、明、清諸朝,信鴿傳書一直在人們的通信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我國的歷史記載上,信鴿主要被用於軍事通信的目的。譬如在公元1128年,南宋大將張浚視察部下曲端的軍隊。張浚來到軍營後,竟見空盪盪的沒有人影,他非常驚奇,要曲端把他的部隊召集到眼前。曲端聞言,立即把自己統帥的五個軍的花名冊遞給張浚,請他隨便點看哪一軍。張浚指著花名冊說:「我要在這里看看你的第一軍。」曲端領命後,不慌不忙地打開籠子放出了一隻鴿子,頃刻間,第一軍全體將士全副武裝,飛速趕到。張浚大為震驚,又說:「我要看你全部的軍隊。」曲端又開籠放出四隻鴿子,很快,其餘的四軍也火速趕到。面對整齊地集合在眼前的部隊,張浚大喜,對曲端更是一番誇獎。其實,曲端放出的五隻鴿子,都是訓練有素的信鴿,它們身上早就被綁上了調兵的文書,一旦從籠中放出,立即飛到指點的地點,把調兵的文書送到相應的部隊手中。

㈧ 古代有含義對現在又影響的典故,比如說結繩記事此類的,文化底蘊高的典故

笨鳥先飛——笨拙的鳥先飛起來。比喻能力差的人做事時,怕趕不上別人,搶先動手。出處:元·關漢卿《陳母教子》第一折:「二哥,你得了官也。我和你有個比喻:我似那靈禽在後,你這等坌(笨)鳥先飛。示例:蕭干《我愛新聞工作》:「這個~的辦法,往往可助你解決燃眉之急。
閉塞眼睛捉麻雀——比喻盲目地進行工作。
別鶴孤鸞——比喻離散的夫妻。出處:晉·陶潛《擬古》詩之五:「知我故來意,取琴為我彈。上弦驚別鶴,下弦操孤鸞。
別鶴離鸞——比喻離散的夫妻。出處: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志四》:「君百計營求,歸吾妻子,恆耿耿不忘。今君別鶴離鸞,自合為君料理。」
別置一喙——插一句嘴。比喻提出不同意見。出處: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四:「此等書不知出於何傖之手,乃托文章巨公之名,以誑世之聾瞽。人家子弟,輒奉以為聖經賢傳,不敢別置一喙,聞人出一議,輒搖手閉目
布袋裡老鴉——比喻雖然活著,但象死了一樣。出處:清·瞿灝《通俗編·禽魚》:「欽山邃曰:'布袋裡老鴉,雖活如死。
不舞之鶴——比喻名不副實的無能之人。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昔羊叔子有鶴善舞,嘗向客稱之,客試使驅來,氃氋不肯舞。示例: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折獄》:「方宰淄時,松裁弱冠,過蒙器許,而駑鈍不才,竟以~為羊公辱。
采鳳隨鴉——比喻才貌出眾的女子嫁給遠不如自己的男人。
彩鳳隨鴉——比喻才貌好的女子嫁給差勁的男人。出處:明·湯顯祖《紫釵記·哭收釵燕》:「終不然到嫁了人,那裡有彩鳳去隨鴉,老䴉戲彈牙。示例:清·嬴宗季女《六月霜·前提》:「浮雲夫婿,忍甚秋胡。~,明珠彈雀,樂府凄涼詠采蕪。
慚鳧企鶴——比喻慚愧自己的短處,羨慕別人的長處。出處: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養氣》:「若夫器分有限,智用無涯,或慚鳧企鶴,瀝辭鐫思。
驂鸞馭鶴——駕馭鸞鳳仙鶴。喻成仙。
蠶頭燕尾——形容書法起筆凝重,結筆輕疾。出處:宋·趙佶《宣和畫譜·顏真卿》惟其忠貫白日,識高天下,故精神見於翰墨之表者,特立而兼括。……後之俗學,乃求其形似之末,以謂蠶頭燕尾,僅乃得之。
草長鶯飛——形容江南春天的景色。出處: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示例:竺可楨《大自然的語言》:「花香鳥語,~,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長頸鳥喙——喙:鳥的嘴。長頸項,尖嘴巴。指陰險狠毒者的狀貌。出處:《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范蠡遂去,自齊遺大夫種書曰:'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示例:既已滅吳,以勾踐為人,~,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同逸樂,浮海而去。(明·瞿佑《剪燈新話·龍堂靈會錄》)
朝陽丹鳳——比喻賢才逢明時。出處:《詩經·大雅·卷阿》:「鳳凰鳴矣,於彼高岡。梧桐生矣,於彼朝陽。
沉魚落雁——沉:使下沉;落:使落下。魚見了潛入水底,雁見了飛落地面。形容女子容貌美麗動人。出處:莊周《莊子·齊物論》:「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示例:明·湯顯祖《牡丹亭·驚夢》:「不提防~鳥驚喧,則怕的羞花閉月花愁顫。
乘龍配鳳——比喻得佳偶,結良緣。
乘鸞跨鳳——乘鸞:求得佳偶。比喻結成美好的佳偶。示例:……只留下伊行筆蹤就不怕事成空,准備著~。(清·李漁《慎鸞交·債餌》)
鴟目虎吻——如鴟的眼睛,像老虎的嘴。形容人相貌陰險凶惡。出處:東漢·班固《漢書·王莽傳中》:「莽所謂鴟目虎吻豺狼之聲者也,故能食人,亦當為人所食。示例: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王莽非直~,亦紫色蛙聲。
鴟視狼顧——①如鴟鳥舉首而視,如狼反顧。②形容人的兇狠貪戾。
鴟鴞弄舌——鴟鴞:貓頭鷹一類的鳥,比喻小人。鴟鴞賣弄口舌。比喻小人撥弄是非,得以逞強。出處:元·無名氏《連環計》第三折:「枉了你揚威耀武,盡忠竭節,定國安邦,偏容他鴟鴞弄舌,烏鴉展翅,強配鸞凰。
鴟鴉嗜鼠——比喻嗜好各不相同。出處:《莊子·齊物論》:「民食芻豢,麋鹿食薦, 且甘帶,鴟鴉嗜鼠,四者孰知正味。
池魚籠鳥——池裡的魚,籠里的鳥。比喻受束縛而失去自由的人。晉·潘岳《秋興賦》:「譬猶池魚籠鳥,有江湖山藪之思。
鴟張門戶——樹立門戶,標榜門庭。
鴟張鼠伏——比喻時而囂張,時而隱蔽。
鴟張蟻聚——喻指如鴟囂張,如蟻聚集。
鴟張魚爛——《舊唐書·僖宗紀》:「初則狐假鴟張,自謂驍雄莫敵;旋則鳥焚魚爛,無非破敗而終。」後以「鴟張魚爛」比喻外表囂張,內則潰爛而自行覆滅。
蟲沙猿鶴——比喻戰死的將士。出處:晉·葛洪《抱朴子》:「周穆王南征,一軍盡化,君子為猿為鶴,小人為蟲為沙。示例:唐·韓愈《送區弘南歸》詩:「穆昔南征軍不歸,~伏以飛。
雛鳳清聲——雛鳳:比喻優秀子弟;清聲:清越的鳴聲。比喻後代子孫更有才華。出處:唐·李商隱《寄韓冬郎兼長之員外》:「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於老鳳聲。
處堂燕鵲——比喻居安忘危的人。出處: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燕雀處一屋之下,子母相哺,煦煦然其相樂也,自以為安矣。灶突決,火上,棟宇將焚,燕雀顏色不變,不知禍將及也。示例:明·李贄《<忠義水滸傳>序》:「馴致夷狄處上,中原處下,一時君相猶然~,納幣稱臣。
雛鷹展翅——雛:幼鳥。幼鷹展開翅膀飛翔。比喻青年人開始獨立生活、工作。
鶉衣鵠面——chún yī hú miàn破爛的衣服,瘦削的面形。形容窮苦落魄之狀。
鶉衣鷇食——chún yī suō shí謂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形容生活極端貧困。
刺虎持鷸——喻待機行事,一舉兩得。
慈烏返哺——慈:奉養。返哺:烏雛長大,銜食哺其母。比喻子女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出處:元·無名氏《薛苞認母》第二折:「常言道馬有垂韁。犬有那展草,踹踏街心慈烏反哺。
叢雀淵魚——比喻不行善政,等於把老百姓趕到敵人方面去。語本《孟子·離婁上》:「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爵(雀)者
打鳳撈龍——鳳、龍:這里指人才。比喻搜索、物色難得的人才。出處:元·朱凱《昊天塔》第一折:「也不須打鳳撈龍,別選元戎。
打雞罵狗——比喻旁敲側擊地漫罵,以發泄對某個人的不滿。
打鴨驚鴛鴦——比喻打此而驚彼。出處:宋·梅堯臣《打鴨》詩:「莫打鴨,打鴨驚鴛鴦。鴛鴦新自南池落,不比孤洲老禿鶬。
打鴨子上架——比喻強迫去做能力做不到的事。
駘背鶴發——dài bèi hè fā鮐背白發。形容年老高壽。
戴雞佩豚——雄雞野豬皆好鬥,古時以冠帶像其形,表示好勇。
呆若木雞——呆得象木頭雞一樣。形容因恐懼或驚異而發愣的樣子。出處:莊周《莊子·達生》:「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示例:陳世旭《小鎮上的將軍》:「人們第一眼看見將軍的時候,都吃驚得~。
丹鳳朝陽——比喻賢才逢明時。出處:《詩經·大雅·卷阿》:「鳳凰鳴矣,於彼高岡。梧桐生矣,於彼朝陽。
單鵠寡鳧——鵠:天鵝;鳧:罷鴨。孤單的天鵝,獨居的野鴨。原是古代的琴曲名。後比喻失去配偶的人。出處:《西京雜記》卷五:「齊人劉道強善彈琴,能作單鵠寡鳧之弄。聽者皆悲,不能自攝。
雕龍畫鳳——刻繪龍鳳;刻繪的龍鳳。
鵰心雁爪——比喻外表善良而內心狠毒。出處:元·馬致遠《漢宮秋》楔子:「為人鵰心雁爪,做事欺大壓小。」示例:《天雨花》第28回:「尤氏夫人劈面唾:'好個~人!'」
雕心鷹爪——比喻心腸殘忍,手段毒辣。
跌彈斑鳩——謂中彈落地的斑鳩。喻指失意落寞或受挫神傷的人。
鼎魚幕燕——比喻處於極危險境地的人或事物。出處:南朝·梁·蕭統《文選·丘遲〈與陳伯之書〉》:「而將軍魚游於沸鼎之中,燕巢於飛幕之上,不亦惑乎。」示例:《元史·外夷傳一·高麗》:「大軍已駐乎心腹,~,亡在旦夕。」
東勞西燕——勞:伯勞,鳥名。比喻情侶、朋友離別,也比喻來自不同方向的同路人。出處:南宋·郭茂倩《樂府詩集·雜曲歌辭八·東飛伯勞歌》:「東飛伯勞西飛燕,黃姑織女時相見。」示例: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第四回:「這人莫不是也要搭西伯利亞鐵路去游學,和我們恰做個~幺?」
斗雞走狗——斗:使相鬥;走狗:使狗競跑。使公雞相鬥,使狗賽跑。指舊時紈絝子弟、游手好閑的無聊游戲。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袁盎晁錯列傳》:「袁盎病免居家,與閭里浮沉,相隨行,斗雞走狗。」示例:清·曹雪芹《紅樓夢》第75回:「正是~、問柳評花的一干游盪紈絝。」
斗雞走馬——斗雞賽馬。古代的賭博游戲。
斗酒只雞——一斗酒一隻雞,指簡便酒食。以雞和酒祭奠亡友。出處:三國·魏·曹操《祀故太尉橋玄文》:「殂逝之後,路有經由,不以斗酒只雞過相沃酹,車過三步,腹痛勿怪。」示例:宋·陸游《祭刁景純墓文》:「~,聊寫我哀。」
獨鶴雞群——一隻鶴站在雞群中。比喻一個人的才能或儀表超群出眾。出處:晉·戴逵《竹林七賢論》:「嵇紹入洛,或謂王戎曰:'昨於稠人中始見嵇紹,昂昂然若野鶴之在雞群。'南朝梁·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嵇延祖卓卓如野鶴之在雞群。」示例:~自寡儔,三間老屋日西頭。(清·錢謙益《客途有懷吳中故人周吏部景文》)
杜鵑啼血——傳說杜鵑晝夜悲鳴,啼至血出乃止。常用以形容哀痛之極。出處:唐·白居易《琵琶行》:「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斷鶴續鳧——鶴:仙鶴;續:接續;鳧:野鴨。截斷仙鶴的長腿接到野鴨的短腿。比喻做事違反自然規律。出處:莊周《莊子·駢拇》:「長者不為有餘,短者不為不足。是故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示例: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陸判》:「~,嬌作者妄;移花接木,創始者奇。」
斷鶴繼鳧——截短鶴的長腿,接長野鴨的短腿。比喻違反自然規律,辦不成的事。
斷線鷂子——猶言斷線風箏。鷂子,指紙鳶,鳥形風箏。
斷雁孤鴻——鴻:鴻雁。離了群的孤獨大雁。比喻孤身獨處,多指未成婚的男子。出處:明·張鳳翼《紅拂記·楊公完偶》:「徐生,你一向斷雁孤鴻,可曾尋偶否?」
鵝行鴨步——形容步態遲緩而搖擺。出處:元·楊暹《西遊記》第四本第13出:「見一人光紗帽,黑布衫,鷹頭雀腦將身探,狼心狗行潛宗闞,鵝行鴨步懷愚濫。」示例:明·施耐庵《水滸傳》第32回:「你兩個閑常在鎮上抬轎時,只是~,如今卻怎地這等走的快?」
范張雞黍——范:範式;張:張劭;雞:禽類;黍:草本植物,指黍子。範式、張劭一起喝酒食雞。比喻朋友之間含義與深情。出處:《後漢書·範式傳》載:「範式字巨卿……與汝南張劭為友。劭字元伯。二人並告歸鄉里。……乃共剋期日。後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請設饌以候之。」
放鷹逐犬——指打獵。
飛鴻踏雪——鴻:大雁。大雁踩過的雪地。比喻往事所遺留下來的痕跡。亦作「雪泥鴻爪」、「飛鴻印雪」、「飛鴻雪爪」。
飛鴻印雪——比喻事情經過所留下的痕跡。出處:宋·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示例:明·宋濂《大夫界寺住持白庵禪師行業碑銘》:「生死去來兮不礙真圓,~兮爪趾宛然。」
飛鸞翔鳳——謂英俊才識之士。
飛鳥驚蛇——像飛鳥入林,受驚的蛇竄入草叢一樣。形容草書自然流暢。出處:《法書苑》:「唐時一僧釋亞樓善草書,曾自題一聯:'飛鳥入林,驚蛇入草。'」
飛鳥依人——依:依戀。飛來的小鳥依偎在人的身邊。比喻依附權貴。亦比喻小孩、少女嬌小柔順,可親可受的情態。出處:宋·闕名《宋季三朝正要·二·理宗淳佑四年》:「今嵩之父死如路人,方經營內引,搖尾乞憐,作飛鳥依人之態。」示例:善畫蘭,亦工詩;豐姿綽約,如~。(清·馮仙湜《圖繪寶鑒續篡·三·女史·葉文》)
飛鷹走狗——放出鷹和狗去追捕鳥獸。指打獵。出處:南朝·宋·范曄《後漢書·袁術傳》:「少以俠氣聞,數與諸公子飛鷹走狗,後頗折節。」
飛鷹走馬——放鷹追捕和騎馬追逐鳥獸。指打獵。
焚琴煮鶴——把琴當柴火燒了煮白鶴吃。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出處:宋·洪適《滿江紅》詞:「吹竹彈絲誰不愛,焚琴煮鶴人何肯?」示例:清·黃景仁《惱花篇》:「不憂人譏煞風景,~寧從同。」
鳳泊鸞飄——比喻有才之人不得志,飄泊無定。出處:清·全祖望《<鶯脰山房詩集>序》:「然而鳳泊鸞飄,漫漶懷中之刺。」示例:柳亞子《重題<南社寫真>》詩:「~吾輩事,未須憔悴訴生平。」
鳳采鸞章——形容詩文的文采華麗。
鳳雛麟子——比喻貴族子孫或稱譽佳子弟。
鳳歌鸞舞——神鳥歌舞。比喻美妙的歌舞。
鳳骨龍姿——形容超凡的體格和儀態。
鳳管鸞笙——笙簫之樂的美稱。
鳳冠霞帔——鳳冠:古代女子的帽子;帔:披肩。古代女子出嫁時的裝束。出處:元·楊顯之《瀟湘雨》第四折:「我戴鳳冠霞帔的夫人,是好鎖的?待我來。」
鳳凰來儀——鳳凰來舞,儀表非凡。指吉祥的徵兆。出處:《尚書·益稷》:「《簫韶》九成,鳳皇來儀。」示例: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80回:「自魏即位以來,麒麟降生,~。」
鳳凰於飛——鳳和凰相偕而飛。比喻夫妻相親相愛。常用以祝人婚姻美滿。出處:《詩經·大雅·卷阿》:「鳳皇於飛,劌劌其羽。」示例:唐·顏真卿《和政公主道碑》:「~,梧桐是依。噰噰喈喈,福祿攸歸。」
鳳凰在笯——笯:鳥籠。鳳凰被關在籠中。比喻有才能者不能施展報負。出處:戰國·楚·屈原《九章·懷沙》:「鳳凰在笯兮,雞鶩翔舞。」
鳳狂龍躁——形容心情煩躁,精神失常。
鳳樓龍闕——形容華美的宮闕樓台。
鳳毛雞膽——鳳的羽毛,雞的膽子。比喻外表英武而實際怯弱。
鳳毛濟美——比喻後繼者能與前人的業績齊美而發揚光大。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34回:「你不聽見說他們世兄即日也要保道台?真正是鳳毛濟美,可欽,可敬!」
鳳毛麟角——鳳:鳳凰;毛:羽毛;麟:麒麟。鳳凰的羽毛,麒麟的角。比喻珍貴、稀少的人或事物。出處: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文》:「康對山之文,天下慕向之,如鳳毛麟角。」示例:續范亭《慶祝蘇聯十月革命節想到我們自己的國家》:「如劉志丹、魯迅這種人在舊社會里,真所謂~,很難找到的。」
鳳毛龍甲——鳳的羽毛,龍的鱗甲。比喻珍貴之物。
鳳靡鸞吪——比喻賢人去世的挽辭。出處:《禽經》:「鳳靡鸞吪,百鳥瘞之。」示例:清·康有為《將去日本示從亡諸子》詩:「~歷幾時,茫茫大地欲何之。」
鳳鳴鶴唳——形容優美的聲音。
鳳鳴麟出——鳳凰鳴唱,麒麟出現。比喻賢人出現。
鳳鳴朝陽——比喻賢才遇到好時機。出處:《詩經·大雅·卷阿》:「鳳皇鳴矣,於彼高岡;梧桐生矣,於彼朝陽。」示例:《新唐書·韓瑗傳》:「御史李善感始上疏極言,時人喜之,謂之'~'。」
風聲鶴唳——唳:鶴叫聲。形容驚慌失措,或自相驚憂。出處:唐·房玄齡《晉書·謝玄傳》:「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示例:郁達夫《出奔》:「直到後來,聽到了那些~的傳說,見到了舉室倉皇的不安狀態。」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唳:鳥鳴。聽到風聲和鶴叫聲,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在驚慌時疑神疑鬼。出處:《晉書·謝玄傳》:「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示例:我聽了這話,心裡覺得夢兆不祥,也和理翁的見解一樣,大有~之感。(清·曾樸《孽海花》第二十五回)
鳳食鸞棲——鸞鳳非竹實不食,非悟桐不棲。比喻高位或帝位。
鳳髓龍肝——比喻珍奇美味。
鳳嘆虎視——形容談吐文雅,器宇軒昂。
鳳舞龍飛——形容書法筆勢有力,靈活舒展。
鳳舞龍蟠——鳳凰飛舞,蛟龍盤曲。形容相配得當。
鳳舞鸞歌——①形容美妙的歌舞。②仙舞的兩支曲名。
鳳簫龍管——指笙簫一類管樂的吹奏聲。
鳳簫鸞管——笙簫之類的吹奏樂。
鳳梟同巢——鳳:鳳凰,吉祥的象徵;梟:惡鳥的象徵。神鳥與惡鳥同在一個窩里。比喻好和壞混在一起不分。
鳳翥龍蟠——fèng zhù lóng pán像鳳凰飛舞,蛟龍盤曲。比喻體勢的飛揚勁建,迴旋多姿。
鳧短鶴長——鳧脛短鶴脛長。長短不齊。泛指餘缺不齊。
附鳳攀龍——指巴結投靠有權勢的人以獲取富貴。出處:漢·揚雄《法言·淵騫》:「攀龍鱗,附鳳翼。」
鳧脛鶴膝——指事物各有長短,天性就是這樣,不可隨意損益。出處:莊周《莊子·駢拇》:「是故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示例:清·無名氏《帝城花樣·管霞傳》:「冠卿年亦有~之誚。」
鳧趨雀躍——鳧:野鴨;雀:麻雀;躍:跳躍。形容歡欣鼓舞。出處:唐·盧照鄰《窮魚賦》:「漁者觀焉,乃具竿索,集朋黨,鳧趨雀躍,風馳電往。」示例:唐·梁涉《長竿賦》:「聞之者~,見之者足蹈手舞。」
趕鴨子上架——比喻勉強別人去做力所不及的事情。出處:茹志鵑《高高的白楊樹》:「說著一把將我拖了起來,要我去看看。這是硬趕鴨子上架,我向她解釋,去看也是沒用。」
割雞焉用牛刀——割:殺。殺只雞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值得花大氣力。出處:先秦·孔子《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示例:明·施耐庵《水滸傳》第63回:「~,自有戰將建功,不必主將掛念。」
歌鶯舞燕——歌聲宛轉如黃鶯,舞姿輕盈如飛燕。亦形容景色宜人,形勢大好。出處:宋·蘇軾《錦被亭》詞:「煙紅露綠曉風香,燕舞鶯啼春日長。」示例:明眸皓齒,~,各逞溫柔,人俊惜風流。(元·曾瑞《青杏子·騁懷》)
狗盜雞鳴——①比喻具有微末技能。②比喻偷偷摸摸。
孤雲野鶴——天上的孤雲和野生的仙鶴。比喻隱居或閑散的人。出處:唐·劉長卿《送方外上人》詩:「孤雲將野鶴,豈向人間住。」示例: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成仙》:「~,棲無定所。」
龜鶴遐壽——遐:長久。祝人長壽的頌辭。出處:《抱朴子·對俗》:「知龜鶴之遐壽,故效其道引以增年。
龜年鶴壽——相傳龜、鶴壽有千百之數,因以「龜年鶴壽」比喻人之長壽。或用作祝壽之詞。
鶴長鳧短——《莊子·駢拇》:「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後用「鶴長鳧短」比喻事物各有特點。
鶴短鳧長——《莊子·駢拇》:「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後以「鶴短鳧長」比喻顛倒是非,妄加評論。
鶴發雞皮——白發皮皺。形容老人年邁的相貌。出處:北周·庾信《竹杖賦》:「噫,子老矣!鶴發雞皮,蓬頭歷齒。」示例:清·蒲松齡《擬上加意養老詔……謝表》:「山岩洞谷之中,齊呼萬歲;~之叟,俱頌三多。」
鶴發童顏——鶴發:白白的頭發;童顏:紅紅的面色。雪白的頭發,紅潤的面色。形容老年人氣色好,有精神。出處:唐·田穎《玉山堂詩文集·夢游羅浮》:「自言非神亦非仙,鶴發童顏古無比。」示例:黃宗英《大雁情》:「我看見一些~的科學家,奮發挺進,拾級而上。」
鶴困雞群——比喻才能出眾的人淪落於平庸之輩當中。
鶴立雞群——比喻儀表或才能卓然出眾。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有人語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鶴之在雞群。'」示例:魯迅《朝花夕拾·無常》:「他不但活潑而詼諧,單是那渾身雪白這一點,在紅紅綠綠中就有'~'之概。」
鴻鵠之志——鴻鵠:天鵝。比喻遠大的志向。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示例:元·鄭光祖《王粲登樓》第一折:「大丈夫仗~,據英傑之才。」
鴻雁哀鳴——哀:悲哀。比喻流離失所的災民生活凄慘。出處:《詩經·小雅·鴻雁》:「鴻雁於飛,哀鳴嗸嗸。」
鵠面鳩形——①面容枯樵,形體瘦削。形容飢疲的樣子。②指枯樵瘦削的人。出處:《明史·忠義傳七·耿廷籙》:「小怨必報,何不大用於斷頭飲血之元兇;私恩必酬,何不廣用於鵠面鳩形之赤子。」
鵠形鳥面——指飢疲瘦削的樣子。出處:明歸有光《送宋知縣序》:「歲復薦飢,侯加意撫恤,向之逃亡者,鵠形鳥面,爭出供役。」
花香鳥語——形容春天媚人的景象。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98回:「雲霧漸淡,日色微明,四面也有人煙來往,各處花香鳥語,頗可盤桓。」示例:許傑《鄰居》:「又好象經過了暴風雷雨、黑雲彌天的夏夜,重見風光明媚、~的春晨一樣。」
環肥燕瘦——環:唐玄宗貴妃楊玉環;燕:漢成帝皇後趙飛燕。形容女子體態不同而各有其風韻。也比喻藝術作品風格流派各具特點,各擅其美。出處:宋·蘇軾《孫莘老求墨妙亭詩》:「杜陵評書貴瘦硬,此論未公吾不憑;短長肥瘦各有志,玉環飛燕誰敢憎。」示例:清·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京師梨園》:「評量粉黛,~之間;品藻冠裳。」
歡呼雀躍——高興得象麻雀一樣跳躍。形容非常歡樂。出處:莊周《莊子·在宥》:「鴻蒙方將拊髀雀躍而游。」示例:消息傳來,大家立刻~起來
黃雀在後——比喻伺機從後面襲擊,也比喻有後顧之憂。出處:漢·劉向《說苑·正諫》:「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跗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
雞腸狗肚——比喻狹窄的度量,狠毒的心腸。
雞飛蛋打——雞飛走了,蛋打破了。比喻兩頭落空,一無所得。出處:周驥良《吉鴻昌》:「只要他一進關抄了咱們的後路,那就雞飛蛋打,不可收拾了。」示例:郭澄清《大刀記》第17章:「狼羔子又將人、槍丟了個凈,落了個~,他隻身跑回柴胡店去了。」
雞飛狗走——走:跑。雞亂飛,狗亂跑。形容驚慌失措,亂成一團。出處:清·吳趼人《痛史》第13回:「你看前兩天那種搜索的樣子,只就我們歇宿的那一家客寓,已經是鬧得雞飛狗走,鬼哭神號。」示例:魯迅《故事新編·起死》:「因為孩子們的魂靈,要攝去墊鹿台腳了,真嚇得大家~,趕忙做起符袋來,給孩子們帶上。」
雞口牛後——寧願做小而潔的雞嘴,而不願做大而臭的牛肛門。比喻寧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願在局面大的地方聽人支配。出處:《戰國策·韓策》:「臣聞鄙語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後。'」
雞零狗碎——形容事物零碎細小,不成系統。出處:茅盾《雨天雜寫》:「則此一特點不能不有一佳名,故擬題曰:'雞零狗碎'雲爾。」示例:高曉聲《李順大造屋》:「那~的事,恕不細說,但值得大書特書的奇跡,放過未免可惜。」
雞鳴而起——雞叫時就起床做事。形容勤奮不怠。出處:先秦·孟軻《孟子·盡心上》:「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示例:唐·韓愈《上宰相書》:「~,孜孜焉亦不為利。」
雞犬升天——傳說漢朝淮南王劉安修煉成仙後,剩下的葯留在院子里,雞和狗吃了,也都升天。比喻一個人做了官,和他有關的人也跟著得勢。出處:東漢·王充《論衡·道虛》:「淮南王劉安坐反而死,天下並聞,當時並見,儒書尚有言其得道仙去,雞犬升天者。」示例: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章:「這事一辦成,你就一步登天,你們一家人的日子也馬上苦盡甜來。古話說的好:一人得道,~。」
雞犬相聞——指人煙稠密。出處:先秦·李耳《老子》:「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示例:晉·陶潛《桃花源記》:「阡陌交通,~。」
金雞獨立——指像公雞一樣獨腿站立的一種武術姿勢,後也指用一足站立。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我是金雞獨立,要一足微長。」示例:茅盾《子夜》:「你站在這桌子上,~,那一條腿不許放下。」
驚弓之鳥——被弓箭嚇怕了的鳥。比喻受過驚嚇而遇事惶惶的人。出處:《晉書·王鑒傳》:「黷武之眾易

㈨ 請在列舉兩個與筆有關的文化行為和一則與筆有關的典故。

很高興為你解答:

(一)與筆有關的行為

誇別人文章好可以說 「大手筆」

自己寫的文章可以說「親筆」

生活中的一些小感想可以說「隨筆」

和文章主旨沒有關系的叫「閑筆」

開始寫文章是「起筆」,結束文章是「收筆」

練習作業可以叫「練筆」

寫的不好的地方可以叫「敗筆」

一個人最後的文章說「絕筆」

(二)與筆有關的典故

A妙筆生花

中國古代大詩人李白一天深夜在睡意朦朧中,一邊吟詩,一邊隨風飄到了一座海上的仙山。只見四周雲海蒼茫,花木蔥蘢。李白被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正在這時,一支巨大的毛筆聳出雲海,足有十多丈高,像一根玉柱一樣。李白心想:「如果能得到這支巨筆,用大地作硯,蘸海水為墨,拿藍天當紙,寫盡人間美景,那該有多好。」就在他浮想聯翩之時,忽然聽見一陣悠揚悅耳的仙樂,並有五色光芒從筆端射出,接著在筆尖開放出一朵鮮艷的紅花。那支生花筆漸漸移動,朝著他飄然而來。李白眼看那支光芒四射的生花妙筆越來越近,便伸手去取,當快要摸到粗壯的筆桿時,不覺驚醒,原來是黃粱一夢。李白夢醒之後,反復回想夢中情景,總想不出是在什麼地方。他決心遍訪名山大川,尋找夢中仙境。後來,李白雲游到黃山,一見這支生花巨筆,不覺失聲大叫:「以前我夢中所見的生花巨筆,原來就在這里。」

B投筆從戎

東漢班超家境窮困,在官府做抄寫工作,曾經擲筆長嘆說,大丈夫應當在邊疆為國立功,像傅介子張騫一樣,哪能老在筆硯之間討生活呢!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