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薇典故意思
Ⅰ 採薇的意思沒有『
採薇 [ cǎi wēi ]
生詞本
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 cǎi wēi ]
1.殷 末,孤竹君 二子 伯夷、叔齊,反對 周武王 伐 紂,曾叩馬而諫。周 代 殷 而有天下後,他們「義不食 周 粟」,隱於 首陽山,採薇蕨而食,及飢且死,作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兮,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兮。神農、虞、夏 忽焉沒兮,我安適歸兮?於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餓死於 首陽山。」見《史記·伯夷列傳》。後以「採薇」指歸隱。其歌稱《採薇歌》,後人譜為琴曲,稱《採薇操》,亦省稱《採薇》。見《樂府詩集·瑟曲歌辭一·<採薇操>序》引《琴集》及《樂府解題》。晉 葛洪《抱朴子·任命》:「願先生委龍蛇之穴,升利見之塗……採薇何足多慕乎?」唐 王維《送別》詩:「遂令 東山 客,不得顧採薇。」宋 王禹偁《賢人不家食賦》:「當年 漢 殿,猶聞索米之言;今日 商山,不見採薇之老。」清 和邦額《夜譚隨錄·梁生》:「而今一發窮無告,不久西山唱《採薇》。」
2.《詩·小雅》篇名。《〈詩〉序》:「文王 之時,西有 昆夷 之患,北有 玁狁 之難,以天子之命命將率,遣戍卒,以守衛中國,故歌《採薇》以遣之。」後遂以「採薇」作調遣士卒的典故。清 姚鼐《吳戍橋》詩:「上相歌《採薇》,嚴軍入懸瓠。」
3.《史記·伯夷列傳》載,周武王 滅 殷 之後,「伯夷、叔齊 恥之,義不食 周 粟,隱於 首陽山,採薇而食之。」後因以「採薇」指歸隱或隱遁生活。三國 魏 嵇康《幽憤詩》:「採薇山阿,散發巖岫,永嘯長吟,頤性養壽。」唐 杜甫《別董頲》詩:「當念著皂帽,採薇青雲端。」《歸潛志》卷十四引 元 劉肅 詩:「二 陸 不可作,故山歸採薇。」
4.指亡國。黃人《<清文匯>序》:「播佳種於龍野,存國粹於滄桑,以塞麥秀,採薇之痛。」
Ⅱ 「採薇」的典故一般認為有三種含義,這三種含義分別是什麼
1.挖野菜
2.隱居。
3.節操高尚
Ⅲ 首陽採薇的典故僅僅有義么
還有不順應歷史潮流
Ⅳ 典故,行採薇是什麼意思
釋義
採集野生豌豆苗
典故
《史記卷六十一 伯夷列傳》記載:「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陷於首陽山,採薇而食之.」說的是伯夷、叔齊隱居山野,義不侍周的故事.
古詩詞例句
孟郊《感懷》(之五):「舉才天道信,首陽誰採薇.去去荒澤遠,落日當西歸.」後來也表現堅守節操.文天祥《南安軍》:「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時非.飢死真吾志,夢中行採薇.」 王績《野望》:「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這四句,是詩中情景交融的名句.「依依」,「霏霏」這兩組疊詞,不但把柳枝的婀娜姿態、大雪的飛舞飄揚描繪得十分肯體、生動,而且非常形象地揭示了這一徵人的內心世界.
編輯本段作品原文
採薇採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玁(xiǎn) 採薇採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飢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採薇採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王事靡盬,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盬(gǔ)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駕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玁狁孔棘!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編輯本段注釋譯文
注釋 (1)薇:豆科野豌豆屬的一種,學名救荒野豌豆,現在叫大巢菜,種子、莖、葉均可食用.(2)作:指薇菜冒出地面.(3)止:句末助詞.(4)曰:句首、句中助詞,無實意.(5)莫:通「暮」,也讀作「暮」.本文指年末.(6)靡(mǐ):室靡家,沒有正常的家庭生活.靡,無.室,與「家」義同.(7)不遑(huáng):不暇.遑,閑暇.(8)啟居:跪、坐,指休息、休整.啟,跪、跪坐.居,安坐、安居.(9)玁(xiǎn)狁(yǔn):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名.(10)柔:「柔」比「作」更進一步生長.(11)烈烈:熾烈,形容憂心如焚.(12)載(zài)飢載渴:則飢則渴、又飢又渴.載……載……,即又……又…….(13)戍(shù):防守,這里指防守的地點.(14)聘(pìn):問,謂問候.(15)剛:堅硬.(16)陽:十月為陽.今猶言「十月小陽春」.(17)靡:無.(18)盬(gǔ):止息,了結.(19)啟處:休整,休息.(20)孔:甚,很.(21)疚:病,苦痛.(22)不來:不歸.來,回家.(23)常:常棣(棠棣),既扶移,植物名.(24)路:假作「輅」,大車.斯何,猶言維何.(25)君子:指將帥.(26)小人:指士兵.(27)戎(róng):車,兵車.(28)牡(mǔ):雄馬.(29)業業:高大的樣子.(30)定居:猶言安居.(31)捷:勝利.謂接戰、交戰.一說,捷,邪出,指改道行軍.此句意謂,一月多次行軍.(32)騤(kuí):雄強,威武.這里的騤騤是指馬強壯的意思.(33)腓(féi):庇護,掩護.(34)翼翼:安閑貌.謂馬訓練有素.(35)弭(mǐ):弓的一種,其兩端飾以骨角.象弭,以象牙裝飾弓端的弭.魚服,魚皮製的箭袋.(36)日戒:日日警惕戒備.(37)棘(jí):急.孔棘,很緊急.(38)昔:從前,文中指出征時.(39)依依:形容柳絲輕柔、隨風搖曳的樣子.(40)思:用在句末,沒有實在意義雨:音同玉,為 「下」 的意思.(41)霏(fēi)霏:雪花紛落的樣子.(42)遲遲:遲緩的樣子.(43)往:當初從軍.譯文 薇菜采了又采,薇菜冒出了芽尖.說回家呀道回家,轉眼又到了殘年.有家等於沒有家,都是為了和玁狁打仗.沒有時間安居休息,都是為了和玁狁打仗.薇菜采了又采,薇菜多麼鮮嫩.說回家呀道回家,心中是多麼憂悶.憂悶的心好像烈火在燃燒,飢渴交加實在難忍.駐防的地方還不安定,沒有人可委託去打聽家裡的消息.薇菜采了又采,薇菜已經又老又硬.說回家呀道回家,又到了十月小陽春.征役沒有休止,哪能有片刻安身.心中是那麼痛苦,到如今不能回家.那盛開著的是什麼花?是棠棣花.那駛過的是什麼人的車?當然是將帥們的從乘.兵車已經駕起,四匹雄馬又高又大.哪裡敢安然住下?一個月就多次打仗.駕起四匹雄馬,四匹馬高大而又強壯.將帥們坐在車上,士兵們也靠它隱蔽遮擋.四匹馬訓練得已經嫻熟,還有象骨裝飾的弓和鯊魚皮箭囊.怎麼能不每天戒備呢?玁狁之難很緊急啊.想起我離家的時候,楊柳依依隨風飄飛.如今我在歸鄉的途中,紛紛揚揚的雪花漫天.路途泥濘步履艱難,飢渴交加滿身疲憊.我的心是多麼凄涼悲傷,滿心的傷痛又有誰能體會!
Ⅳ 採薇講的是什麼
伯夷叔齊的典故:伯夷叔齊是商代小國孤竹國的公子,他們在周武王建立周回朝後決定不吃周答朝的糧食,在首陽山上採摘薇菜充飢,最後餓死在首陽山.
《詩經》里的《採薇》:選自《詩經·小雅·鹿鳴之什》,寫一位被遣戍邊的兵士從出徵到回家的詩歌,開頭四句是「採薇採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詩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四句是名句.
魯迅《故事新編》里的《採薇》:創作於1935年12月,故事取材於商末周初的伯夷叔齊二人不食周粟的故事,小說《採薇》中的主人公叔齊和伯夷很明顯是以他們為原型,不過魯迅把他們用在小說中不是取他們的骨氣,而是用他們的不知變通來諷刺世人,他們認為周攻入商滅了紂王是改了文王的規矩,便決定不吃周家的糧食而去山上採薇草吃,最後知道薇草也是周朝的,便也不吃,直至餓死……
同時還有一首歌也叫《採薇》
Ⅵ 野望採用採薇的典故一般認為有三種含義請你根據上述閱讀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簡明
1.挖野菜
2.隱居.
3.節操高尚
Ⅶ 長歌懷採薇是什麼典故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出自唐代詩人王績的《野望》。「採薇」出專自詩經典故,相傳周武王滅屬商後,伯夷、叔齊不願做周的臣子,在首陽山上採薇而食,最後餓死。因此古代「採薇」代指隱居生活,而並非建功立業的抱負。
原文:《野望》
唐朝,王績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白話文:
傍黃昏的時候佇立在東皋村頭悵望,徘徊不定不知該歸依何方。每棵樹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都披覆著落日的餘光。
放牧的人驅趕著牛群回家,獵人騎著馬帶著獵物各自隨願而歸。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我長嘯高歌真想隱居在山岡!
(7)採薇典故意思擴展閱讀
這首詩的體裁是五言律詩。自從南朝齊永明年間,沈約等人將聲律的知識運用到詩歌創作當中,律詩這種新的體裁就已醞釀著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問手裡律詩遂定型化,成為一種重要的詩歌體裁。
而早於沈、宋六十餘年的王績,已經能寫出《野望》這樣成熟的律詩,說明他是一個勇於嘗試新形式的人。這首詩首尾兩聯抒情言事,中間兩聯寫景,經過情──景──情這一反復,詩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層。這正符合律詩的一種基本章法。
Ⅷ 採薇是什麼典故
《詩經》中的詩詞.《採薇》是一首寫一位被遣戍邊的兵士從出徵到回家的詩歌. 典故 《內史記卷六十一 伯夷列容傳》記載:「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陷於首陽山,採薇而食之.」說的是伯夷、叔齊隱居山野,義不侍周的故事.
Ⅸ 採薇的意思
採薇
【年代】:先秦
【作者】:詩經
【作品】:採薇
【內容】:
採薇採薇,薇亦作止。
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靡家靡室,獫狁之故。
不遑啟居,獫狁之故。
採薇採薇,薇亦柔止。
曰歸曰歸,心亦憂止。
憂心烈烈,載飢載渴。
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採薇採薇,薇亦剛止。
曰歸曰歸,歲亦陽止。
王事靡盬,不遑啟處。
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
彼路斯何,君子之車。
戎車既駕,四牡業業。
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駕彼四牡,四牡騤騤。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魚服。
豈不日戒,獫狁孔棘。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飢載渴。
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釋義
採集野生豌豆苗
典故
《史記卷六十一 伯夷列傳》記載:「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陷於首陽山,採薇而食之。」說的是伯夷、叔齊隱居山野,義不侍周的故事。
古詩詞例句
孟郊《感懷》(之五):「舉才天道信,首陽誰採薇。去去荒澤遠,落日當西歸。」後來也表現堅守節操。 文天祥《南安軍》:「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時非。飢死真吾志,夢中行採薇。」 王績《野望》:「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這四句,是詩中情景交融的名句。「依依」,「霏霏」這兩組疊詞,不但把柳枝的婀娜姿態、大雪的飛舞飄揚描繪得十分肯體、生動,而且非常形象地揭示了這一徵人的內心世界。
編輯本段作品原文
採薇採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 玁(xiǎn) 採薇採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 憂心烈烈,載飢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採薇採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 王事靡盬,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盬(gǔ)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 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駕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編輯本段注釋譯文
注釋 (1)薇:豆科野豌豆屬的一種,學名救荒野豌豆,現在叫大巢菜,種子、莖、葉均可食用。 (2)作:指薇菜冒出地面。 (3)止:句末助詞。 (4)曰:句首、句中助詞,無實意。 (5)莫:通「暮」,也讀作「暮」。本文指年末。 (6)靡(mǐ):室靡家,沒有正常的家庭生活。靡,無。室,與「家」義同。 (7)不遑(huáng):不暇。遑,閑暇。 (8)啟居:跪、坐,指休息、休整。啟,跪、跪坐。居,安坐、安居。 (9)玁(xiǎn)狁(yǔn):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名。 (10)柔:「柔」比「作」更進一步生長。 (11)烈烈:熾烈,形容憂心如焚。 (12)載(zài)飢載渴:則飢則渴、又飢又渴。載……載……,即又……又……。 (13)戍(shù):防守,這里指防守的地點。 (14)聘(pìn):問,謂問候。 (15)剛:堅硬。 (16)陽:十月為陽。今猶言「十月小陽春」。 (17)靡:無。 (18)盬(gǔ):止息,了結。 (19)啟處:休整,休息。 (20)孔:甚,很。 (21)疚:病,苦痛。 (22)不來:不歸。來,回家。 (23)常:常棣(棠棣),既扶移,植物名。 (24)路:假作「輅」,大車。斯何,猶言維何。 (25)君子:指將帥。 (26)小人:指士兵。 (27)戎(róng):車,兵車。 (28)牡(mǔ):雄馬。 (29)業業:高大的樣子。 (30)定居:猶言安居。 (31)捷:勝利。謂接戰、交戰。一說,捷,邪出,指改道行軍。此句意謂,一月多次行軍。 (32)騤(kuí):雄強,威武。這里的騤騤是指馬強壯的意思。 (33)腓(féi):庇護,掩護。 (34)翼翼:安閑貌。謂馬訓練有素。 (35)弭(mǐ):弓的一種,其兩端飾以骨角。象弭,以象牙裝飾弓端的弭。魚服,魚皮製的箭袋。 (36)日戒:日日警惕戒備。 (37)棘(jí):急。孔棘,很緊急。 (38)昔:從前,文中指出征時。 (39)依依:形容柳絲輕柔、隨風搖曳的樣子。 (40)思:用在句末,沒有實在意義雨:音同玉,為 「下」 的意思。 (41)霏(fēi)霏:雪花紛落的樣子。 (42)遲遲:遲緩的樣子。 (43)往:當初從軍。 譯文 薇菜采了又采,薇菜冒出了芽尖。說回家呀道回家,轉眼又到了殘年。有家等於沒有家,都是為了和玁狁打仗。 沒有時間安居休息,都是為了和玁狁打仗。 薇菜采了又采,薇菜多麼鮮嫩。說回家呀道回家,心中是多麼憂悶。憂悶的心好像烈火在燃燒,飢渴交加實在難忍。駐防的地方還不安定,沒有人可委託去打聽家裡的消息。 薇菜采了又采,薇菜已經又老又硬。說回家呀道回家,又到了十月小陽春。征役沒有休止, 哪能有片刻安身。心中是那麼痛苦,到如今不能回家。 那盛開著的是什麼花?是棠棣花。那駛過的是什麼人的車?當然是將帥們的從乘。兵車已經駕起,四匹雄馬又高又大。哪裡敢安然住下?一個月就多次打仗。 駕起四匹雄馬,四匹馬高大而又強壯。將帥們坐在車上,士兵們也靠它隱蔽遮擋。四匹馬訓練得已經嫻熟,還有象骨裝飾的弓和鯊魚皮箭囊。怎麼能不每天戒備呢?玁狁之難很緊急啊。 想起我離家的時候,楊柳依依隨風飄飛。如今我在歸鄉的途中,紛紛揚揚的雪花漫天。路途泥濘步履艱難,飢渴交加滿身疲憊。我的心是多麼凄涼悲傷,滿心的傷痛又有誰能體會!
Ⅹ 伯夷、叔齊採薇是怎麼個典故
伯夷,叔齊是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父親想要立叔齊為國君。孤竹君死後,叔齊欲禪專讓伯屬夷,伯夷說:「這是父命啊」。於是逃走了。叔齊也不肯繼位,也逃脫了。人們只好擁立孤竹君的次子即位。伯夷和叔齊聽說西伯昌樂於贍養老人,於是便投奔他而去。不想,西伯昌已經死了,伯夷和叔齊到了那裡,正是西伯昌的兒子武王將東伐殷紂,伯夷和叔齊拉住了武王的馬韁阻止,說:「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武王的隨從上前要殺他們,太公呂尚立即上前阻止說:「此義人也。」並攙扶他們離去。武王平定了商紂,天下歸順了周朝。但是,伯夷和叔齊認為這是恥辱,仍堅持操守,不吃周朝的糧食,隱居在首陽山,靠採集野菜蟲飢,臨死前作了一首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與嗟徂兮,命之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