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射之射典故
1. 「不射之射」的出處
春秋戰國時期,趙國首都邯鄲有一個青年叫紀昌。他從小就夢想成為天下 第一神內射手。容於是拜當地的名射手飛衛為師,飛衛告訴他,學射箭首先要學會不眨眼,能睜著眼睛睡覺,還要能把小的看成大的。紀昌回到家裡盯著織布機的梭子練習眼功。兩年後,練就了一套不眨眼的功夫,睡覺時可以整夜不閉眼睛,同時他又用頭發系著虱子吊在窗口,成年累月觀看,終於能把虱子看成馬一樣大。於是飛衛收紀昌為徒,十分贊賞他的射技,稱紀昌為天下聞名的射手。紀昌對此並不滿意,一心要成為天下獨一無二的神射手。一次,他又與師父較量,依然不能勝過師父。飛衛告訴他,峨眉山上有一位甘繩老師,箭術高超,與自己相比真有天壤之別。紀昌就去拜甘繩老人為師。老人告訴他,使用弓箭這只不過是「射之射」而已。說罷 ,老人不用弓箭,卻使蒼鷹落地。甘繩告訴紀昌,這才是「不射之射」。紀昌在甘繩處學藝九年後,回到邯鄲。他似乎變了一個人,飛衛才稱他為真正的天下第一射手。從此以後,人們見到的是一個溫和慈祥、與世無爭的紀昌,他再也無心在眾人面前炫耀,甚至已經不認識「弓」為何物
2. 列禦寇為伯昏無人射 是什麼典故
[文言文/古文原文]:列禦寇為伯昏無人射,引之盈貫,措杯水其肘上,發之,鏑矢復沓,方矢復寓。當是時也,猶象人也。 [文言文翻譯/解釋]:列禦寇射箭給伯昏無人看,(他)拉到滿弓,(然後)放一杯水在手肘上,放箭,連續射箭,(前面的)箭剛射出後面的箭又搭上了弓。在這個時候,(他)就像木偶似的(平穩)。
[文言文/古文原文]:伯昏無人曰:「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當與汝登高山,履危石,臨百仞之淵,若能射乎?」 [文言文翻譯/解釋]:伯昏無人說:「這么只是射靶子的射法,不是沒有固定靶子的射箭。(我)要和你一起登上高山,站到那危險的石頭上,面臨萬丈深淵,你還可以射箭嗎?」
[文言文/古文原文]:於是無人遂登高山,履危石,臨百仞之淵,背逡巡,足二分垂在外,揖禦寇而進之。禦寇伏地,汗流至踵。 [文言文翻譯/解釋]:在這時伯昏無人便爬上高山,站在危險的石頭上,面臨萬丈深淵,背還向後靠一靠,(他的)腳有兩分懸空在外,請禦寇過去。禦寇趴在地上,汗流到腳根了。
[文言文/古文原文]:伯昏無人曰:「夫至人者,上闚青天,下潛黃泉,揮斥八極,神氣不變。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爾於中也殆矣夫。」 [文言文翻譯/解釋]:伯昏無人說:「凡是高手,上看青天,下到黃泉,在任何地方都揮灑自如,神色不變。現在你緊張害怕有惶恐的眼神的樣子,你心中害怕得很啊。」
3. 中國古代十大神射手
第一名:後羿
後羿, 又稱「夷羿」,相傳是夏王朝東夷族有窮氏的首領,善於射箭。一說是中國第一個朝代「夏」的建立者,有「人王」之稱。神話中後羿之箭連射天上九個太陽,這個第一名當之無愧。
第二名:紀昌
紀昌,戰國時期時趙國邯鄲人,從小便練得一身好箭法,據說早期「射之射」時射虱如射馬,後來遇到一個老人點化他,使他學會「不射之射」,這個有多強就不知道了。紀昌死後,邯鄲城內的武士們都恥於張弓舞劍。這個第二名應該沒問題。
第三名:養由基 ,祖居拾回橋鎮老山古林村,公園前7世紀人,楚國名將,原為楚莊王近衛軍成員,任楚國宮廄尹,古代著名神箭手,百步外射柳葉百發百中。成語「百步穿楊」典故出此。相傳楚王養一白猿機靈無比,其他射手都射不中,養由基卻一箭將其射殺。
第四名:黃忠
黃忠,三國時原魏國將領,神射無敵,後歸蜀漢,三國時期七品上將(呂趙典張關馬黃)之一,箭無虛發,在長沙之戰中射中關羽頭盔上的紅櫻而不偏一毫,關羽自嘆,黃忠老將軍真想取吾性命自是在百步之外。排第四應該沒問題吧。
第五名:趙雲
趙雲,三國時期七品上將之一,劉備麾下第一名將,諸葛亮赴東吳前親自點趙雲為其護身,從東吳歸來時恰逢吳將 丁奉和徐盛的兵船,時風大浪高,趙雲挽弓一箭射斷帆索和船的桅桿,吳兵皆懼無人趕追。趙雲的箭術直追黃忠,排第五。
第六名:哲別
哲別,其人不詳(射鵰中有介紹,呵呵),箭無虛發,有一箭雙雕之說,被蒙古人尊稱為箭神,哲別這個名字後來也成了蒙古語中「神箭手」的代名詞。排第六
第七名:太史慈
太史慈,三國時東吳名將。東萊黃縣人,字子義。弓馬熟練,箭法精良。原為劉繇部下,後被孫策收降,與曹魏交戰時戰死。年輕時單槍匹馬憑一張弓箭沖出黃巾軍的重圍調來援兵解北海之圍。歸附孫策後在一次兵變中他一箭將一名校尉之手反釘在城樓之樑上,東吳第一神射將軍。表現不錯,排第七。
第八名:呂布
呂布,三國時期七品上將之首,武功箭術無人可比,有「馬中赤兔,人中呂布」之說,三百步外轅門射戟,一箭使得袁術劉備兩家休戰,呵呵,他對自己倒蠻有把握的~排第八沒話說。
第九名:姜唯
姜唯,三國後期蜀漢名將,原為魏將,後被諸葛亮收為麾下,文武全才,諸葛亮死後為圓孔明生前之夢曾經「九伐中原」,基本解除了魏國對蜀漢的威脅。姜唯的箭法之高是有名的,在其中一次逃亡中弓箭用完的情況下空手接魏將郭淮連射的三枝箭,然後以箭對箭,射殺了郭淮。這個第九名不是徒有虛名的。
第十名:李廣
李廣,西漢名將,善騎射,有「漢之飛將軍」之稱。他一次戰敗被匈奴俘虜後乘敵人不備奪得一弓一馬連射倒匈奴數十人,箭法之准讓後來的匈奴沒人敢追。一說有次他出去打獵,誤將一塊大石頭當成老虎(眼神還真差)竟一箭將石頭射穿。這個「漢之飛將」排第十也應該沒問題吧
4. 射的成語
後羿射日
拼音:gū yè shén rén
成語:姑射神人
典故:姑射:山名;神人:得道的人。原指姑葉山的得到真人。後泛指美貌女子。
出處:《莊子·逍遙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綽)約若處子。」
成語:含沙射影
典故:傳說一種叫蜮的動物,在水中含沙噴射人的影子,使人生病。比喻暗中攻擊或陷害人。
出處:晉·干寶《搜神記》卷十二:「其名曰蜮,一曰短狐,能含沙射人,所中者則身體筋急,頭痛、發熱,劇者至死。」南朝宋·鮑照《苦熱行》:「含沙射流影,吹蠱痛行暉。」
成語:胡服騎射
典故:胡:古代指北方和西文的少數民族。指學習胡人的短打服飾,同時也學習他們的騎馬、射箭等武藝。
出處:《戰國策·趙策二》:「今吾(趙武靈王)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
成語:射石飲羽
典故:飲:隱沒;羽:箭尾的羽毛。箭射到石頭里,隱沒了箭尾的羽毛。原形容發箭的力量極強。後也形容武藝高強。
出處:《呂氏春秋·精通》:「養由基射兕中石,矢乃飲羽,誠乎兕也。」
成語:一人善射,百夫決拾
典故:古諺語,意思是為將者善戰,其士卒亦必勇敢無前。比喻凡事為首者倡導於前,則其眾必起而效之。
成語:羿射九日
典故:形容為民除害的英勇行為。
出處:漢·劉安《淮南子》
成語:指天射魚
典故:向著天空去射河裡的魚。比喻辦事一定落空。
出處:漢·劉向《說苑·尊賢》:「譬其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長也,射魚指天而欲發之當也。」
5. 有哪些典故出自邯鄲
負荊請罪、完璧歸趙、價值連城、將相和、刎頸之交、圍魏救趙、梅開二度、退避專三舍、毛遂自薦、紙屬上談兵、不射之射、邯鄲學步、胡服騎射、銅雀春深、寧可玉碎,不能瓦全、絕妙好詞、黃粱美夢、冬日之日、夏日之日、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奉公守法、奇貨可居、南轅北轍、河伯娶妻、挾天子以令諸侯、下筆成章、路不拾遺、詩文判狀、竊符救趙、步履蹣跚.、三寸之舌、驚弓之鳥、曠日持久、不遺餘力、捨本逐末、羅敷採桑、智者千慮等。
6. 成語不射之射到底表達的是什麼意思
簡單說就是
一種技術的最高境界
就是不須刻意追求其之最
而是將其融入自然之中
甚至是將其忘記\與其背道而馳
影射的意義
仁者無敵!{<<功夫>>里,最後一段不是小痞子用厲害功夫戰勝了火雲邪神,而是他用一顆包容慈悲的心,將敵人感化,這正是所謂的不射之射}
春秋戰國時期,趙國首都邯鄲有一個青年叫紀昌。他從小就夢想成為天下 第一神射手。於是拜當地的名射手飛衛為師,飛衛告訴他,學射箭首先要學會不眨眼,能睜著眼睛睡覺,還要能把小的看成大的。紀昌回到家裡盯著織布機的梭子練習眼功。兩年後,練就了一套不眨眼的功夫,睡覺時可以整夜不閉眼睛,同時他又用頭發系著虱子吊在窗口,成年累月觀看,終於能把虱子看成馬一樣大。於是飛衛收紀昌為徒,十分贊賞他的射技,稱紀昌為天下聞名的射手。紀昌對此並不滿意,一心要成為天下獨一無二的神射手。一次,他又與師父較量,依然不能勝過師父。飛衛告訴他,峨眉山上有一位甘繩老師,箭術高超,與自己相比真有天壤之別。紀昌就去拜甘繩老人為師。老人告訴他,使用弓箭這只不過是「射之射」而已。說罷 ,老人不用弓箭,卻使蒼鷹落地。甘繩告訴紀昌,這才是「不射之射」。紀昌在甘繩處學藝九年後,回到邯鄲。他似乎變了一個人,飛衛才稱他為真正的天下第一射手。從此以後,人們見到的是一個溫和慈祥、與世無爭的紀昌,他再也無心在眾人面前炫耀,甚至已經不認識「弓」為何物
7. 不射之射--出自哪裡,有何含義
簡單說就是
一種技術的最高境界
就是不須刻意追求其之最
而是將其融入自然回之中答
甚至是將其忘記\與其背道而馳
影射的意義
仁者無敵!{<<功夫>>里,最後一段不是小痞子用厲害功夫戰勝了火雲邪神,而是他用一顆包容慈悲的心,將敵人感化,這正是所謂的不射之射}
【 叢台位於邯鄲市中心叢台公園內,是古城邯鄲的象徵。始建於戰國趙武靈王(公
元前325
年—公元前229年)時期,是趙武靈王觀看歌舞和軍事操演的地方。叢台之名,是因為
時有許多亭台建築連接壘列而成,「連聚非一,故名叢台」。現存的古叢台,重修
清代同治年間,是一個方圓1100多平方米、高26米的三層青磚高台。台上建有據勝亭
、回瀾亭、如意軒、武靈館,存有許多碑刻。在第一層上還有郭沫若先生留下的七律
和乾隆皇帝親題的詩碑。古叢台氣勢宏偉、巍峨壯觀,歷時2000年,幾經修繕和改建
,雖原貌已失,但仍保持著古代亭榭的獨特風格。台前翠柏夾道,有階石可登,台周
碧水環繞,綠樹成蔭,為中原地區一處游覽勝地。
邯鄲是一座露天博物館。邯鄲成語典故之鄉游,是一種特殊的旅遊,是一種高品位的
文化旅遊。不到邯鄲作成語典故旅遊,可以說是愛好旅遊者的一種缺憾。只有到了邯
鄲,才能身臨其境,體會到其深邃的文化內涵。
邯鄲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其廣袤地域的輝煌歷史、深厚豐腴的文化積淀為邯鄲留
下了眾多的名勝古跡和歷史故事,經過千百年的披沙揀金,凝聚成了膾炙人口的成語
典故。據不完全統計,由邯鄲歷史和相關史書中所滋生、蘊積、提煉出的具有邯鄲地
方特色或與邯鄲有密切關系的成語典故達1500條之多,如「胡服騎射」、「邯鄲學步
」、「完璧歸趙」、「負荊請罪」、「黃粱美夢」、「毛遂自薦」、「紙上談兵」,
「圍魏救趙」等,它們以言簡意賅、精闢神妙、富於哲理、寓於情趣、耐人
趙武靈王地形圖
尋味而成為中國漢語言藝術中的一枝奇葩。邯鄲的成語典故,集中原與邊塞之風韻、
蘊文化與哲理之內涵,在華夏歷史文化長廊中獨樹一幟,堪稱國之瑰寶
【 主要有:負荊請罪、完璧歸趙、價值連城、將相和、刎頸之交、圍魏救趙、梅開二
度、退避三舍、毛遂自薦、紙上談兵、不射之射、邯鄲學步、胡服騎射、銅雀春深、
寧可玉碎,不願瓦全、絕妙好詞、黃粱美夢、冬日之日、夏日之日、前事不忘,後事
之師、奉公守法、奇貨可居、南轅北轍、河伯娶妻、挾天子以令諸侯、下筆成章、路
不拾遺、詩文判狀、竊符救趙、步履蹣跚.、三寸之舌、驚弓之鳥、曠日持久、不遺余
力、捨本逐末、羅敷採桑、智者千慮等。
【 曹魏建安文化
位於臨漳縣西南的古鄴城遺址是東漢末年
曹魏鄴城遺址
至魏晉時期中國北方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在東漢末年至隋統一的400年間,
為北方著名的古都,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相繼在此建都。戰國時期
西門豹治鄴而顯名於世,東漢末年孕育出了文學史上璀璨的「建安文學」。著名的政
治家、軍事家和詩人曹操,在鄴城聚集了以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為主體的「鄴下文人
集團」,辭賦慷慨,談詩論文,開一代風格剛健,情調激越之文風,留下了大量的詞
賦文論作品,在中國文化寶庫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地處黃河之北的鄴城,散布在
漳河之濱的百餘座東魏北齊皇陵和眾多的寺廟遺址,書寫著它曾經的輝煌。銅雀三台
和鄴城的建築格局,對隋唐長安都城、元大都(北京城)、日本奈良城乃至後世的都
城建築都產生過重大影響。以鄴城為依託的建安文化,是建安文學的搖籃,民族融合
的結晶,中國文化史的奇現。
【 北齊石窟文化
以響堂山石窟和媧皇宮石窟為代表的北齊石窟文化,是中國佛教雕刻藝術的寶藏,這
里有世界上最大的摩崖刻經群,代表著北朝時期佛教發展的最高成就。響堂山石窟是
北齊最大的佛教石窟寺院,是位列中國雲崗、龍門、敦煌、麥積山四大名窟之後的全
國第五大石窟群。也是北齊佛教雕刻藝術的寶藏。它始建於北齊,經隋、唐、宋、明
歷代開鑿續修,共有大小洞窟十六座,造像4300多尊。它一方面是中西方文化互相融
匯過程的歷史體現,另一方面是南北方文化相互滲透的歷史見證,是中國佛教雕塑藝
術漢化過程中承上啟下,融匯貫通的重要環節。媧皇宮石窟現存北齊佛教刻經六部,
共計約13萬字,是國內摩崖刻經保存文字最多最完整的一處,是研究中國佛教史和校
勘中國佛教史籍的重要實物資料,也是北朝書法藝術的精品。
【 磁州窯文化
磁縣、峰峰礦區的西部地區,是綿延的太行山余脈,這里蘊藏著大量的高
中國磁州窯博物館
嶺土,是製作陶瓷的天然原料。從北齊時就已開始燒造瓷器,並逐漸形成了漳河流域
的觀台和滏陽河流域的彭城兩大窯場。宋元時期逐漸發展成為北方最大的民間瓷窯,
從此薪火相傳,綿延千年。其造型優美,裝飾手法豐富,色彩對比強烈,題材廣泛,
技藝高超,瓷器產品在藝術上表現了強烈的民族意識,它所創造的白地黑花的裝飾藝
術,集詩、書、畫於一體,獨具濃郁的鄉土氣息,代表了古代北方民窯的最高水平。
古來就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千里彭城,日進斗金」之說。磁州窯以粗獷、
豪放、瀟灑的藝術風格而獨樹一幟,創造了宋金元時期民間瓷藝的最高成就,體現出
民間工藝強大的生命力。磁州窯文化在中國乃至世界陶瓷文化藝術中部佔有極其重要
的地位。
【 廣府太極文化
燦爛的東方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太極文化。清朝道光年間,在中國邯鄲的永年縣
廣府城,誕生了一代太極宗師楊露禪和武禹襄,使永年縣成為中國太極拳兩大流派—
楊式太極拳和武式太極拳的中興發祥之地。在此後的一百多年中,楊式和武式太極拳
廣為傳播,尤其是楊式太極拳開武術健身之先河,使太極拳易於習練,
廣府太極
成為強身健體的體育項目。太極拳作為祖國傳統的文化藝術瑰寶,就是從這里走遍全
國、走向世界,成為億萬民眾熱愛的體育健身運動。太極拳以集武術、醫術、導引術
為一體的科學的人體文化,引起了世界各國專家、學者及愛好者的重視和喜愛,廣府
的太極拳文化已成為中國的國粹而載入史冊。被國家授予「世界太極拳夏令營基地」
、「太極拳研究中心」、「太極拳之鄉」、「太極拳聖地」。如今,以楊露蟬和武禹
襄為代表的廣府太極文化,已成為河北乃至中國向世界傳播健康和友誼的紐帶。影視
劇《廣府太極傳奇》在廣府實地拍攝。
【 雞澤毛遂文化
河北雞澤是戰國時期趙國名人毛遂的故里,「毛遂自薦」「一言九鼎」「脫穎而出」
等成語典故和毛遂精神是毛遂留給家鄉的寶貴遺產。2008年,經專家考證,雞澤毛官
營村是「毛遂自薦」
中毛遂的故鄉,同樣也是毛姓氏族的祖籍地,直至毛遂部分後人遷徙至河南、浙江、
江西、雲南等地,後輾轉至韶山——誕生了一代偉人毛澤東,雞澤縣決定加強對毛遂
文化的研究,挖掘整合毛遂文化資源,弘揚毛遂精神。為此,作為毛遂故里,毛澤東
祖籍地的雞澤成立毛遂文化研究會,加強對毛遂文化資源的發掘、搶救、保護和利用
。近一年來,研究會探討毛姓起源,考證毛遂及其家族名人毛享、毛萇、毛藻生平事
跡,並積極與國內外毛氏後裔聯系,為大力弘揚毛遂精神,其一雞澤將新一中更名為
毛遂中學,其二還將建設毛遂大街彰顯毛遂文化,弘揚徵集匯編毛氏宗譜,下力量搜
集有關毛遂文化的歷史文物。一部反映戰國時期名人毛遂事跡的《毛遂自薦》畫冊,
日前在河北省雞澤縣發行。雞澤縣組織人員撰寫的《毛遂傳》及電影故事片《毛遂傳
奇》創作,均已撰寫完畢。據了解,這只是毛遂故里挖掘和弘揚「毛遂文化」內容的
一部分。此外,一部誠義燕趙人文精神的數字電影《毛遂自薦》譯名《毛遂傳奇》日
前已在全國各電視台首播,並將由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向海外發行;本劇是由
中共河北省委宣傳部、河北電影電視劇製作中心、中共邯鄲市委宣傳部、雞澤縣委宣
傳部聯合攝制。這也是雞澤縣弘揚和挖掘毛遂精神的又一力作。
【 邊區革命文化
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
邯鄲在中國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是晉冀魯豫解放區的中心。劉伯承、鄧小平及其
領導的八路軍129師以太行山為戰場,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展現出邊區人民的浩然正
氣和民族之魂。劉、鄧首長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在這里指揮大小戰役3100多次
,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立下不朽的功勛,形成了光彪史冊的革命軍事文化。從這塊
紅色土地上走出的300餘位將帥,成為新中國第二代領導集體的中堅力量。《人民日報
》、《人民畫報》在邯鄲創刊,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前身華北新華廣播電台在邯鄲開
播。在抗戰中創建於邯鄲的《人山報》影響深遠,邊區革命文藝活動和創作演藝隊伍
在這里培養、成長、壯大,催生出了如火如荼的邊區大眾文化。現代最早的紀念性建
築——晉冀魯豫烈士陵園和涉縣的「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及「陳列館」名列了全國
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一)邯鄲學步
這個故事說的是戰國時代,燕國壽陵有個少年到趙國都城邯鄲去,看到邯鄲人走路的
姿態很美,就跟著學起來,結果不但沒有學好,反而連自己原來的走法也忘記了,只
好爬著回到家鄉。後來這個故事演化為成語——邯鄲學步,比喻模仿別人不到家,反
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領也丟掉了。
這是一個流傳的很廣的故事。有一段時間我經常去邯鄲,同事們見到我都開玩笑說,
看你又不會走路了,是不是又去邯鄲了呀?看來這已經是一個婦孺皆知的故事了。流
傳的廣泛固然是好事,更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夠忽視這個故事在今天的啟示意義。如今
無論是經濟發展,還是人們生活,照抄照搬西方的傾向嚴重,忽視了自身的特點,結
果學得不倫不類。
在邯鄲市區中心地帶有一座學步橋,傳說燕國少年就是在這里學邯鄲人走路的。現存
的石橋建於明代,已不再通車,圍繞石橋修建成了一個市民休閑娛樂廣場,把學步的
故事刻成雕塑教育後代,廣場還刻立了許多碑文,講述著邯鄲的歷史,還有一個不規
則雕塑上面刻了與邯鄲有關的成語條目,寓教於樂,很有意思。
(二)負荊請罪
在邯鄲老市區距離火車站不遠的街道里,有一處非常短小的巷子——回車巷,這里就
是藺相如迴避廉頗的窄巷。如今這里新修起了很多仿古建築,巷子也名存實亡,古風
盡失,但是還在巷口立了一通石碑,記述負荊請罪的故事。
這是一個曾經入選中學課本的故事。戰國時,趙國文官藺相如出使秦國御敵有策,使
得價值連城的和氏美玉完璧歸趙,又赴澠池會舌戰秦王,維護國體尊嚴,被封為上卿
,位於大將廉頗之上。屢立戰功的老將廉頗心中不服,揚言如見到藺相如就要羞辱他
。一次兩人乘坐馬車相遇與窄巷之中,藺相如顧全大局,讓自己的馬車退出窄巷避讓
廉頗,致使廉頗深受感動,於是廉頗便光著上身,身背荊條到藺相如家請罪,從此兩
人結為生死之交,趙國將相和睦,國勢大振。這個故事也很快演變成成語,表示勇於
承認自己的錯誤,真心實意地接受對方懲罰。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有了錯誤勇於承
認,勇於接受處罰,就能夠獲得他人的原諒,徵得別人的尊敬。現在,這是個應用得
非常廣泛的成語。
回車巷一帶是邯鄲的老城區,那裡有很多老房子,有幾處深宅大院,是民國時期邯鄲
市政府機構的院落,今天住在那裡的都是普通百姓。房子雖然老舊了,民風依然俠義
猶存。那一日我背著相機在老街閑逛,一位工人模樣的中年人自告奮勇地領著到處轉
,在他的帶領下,我看到了邯鄲古城牆遺跡,民國邯鄲政府的稅務局和機械局的大院
,還有一座簡易的土地廟。老街上的人們閑適自在,放學的學生們嬉笑打鬧,沒有呼
嘯的汽車,偶爾響起一聲小販的叫賣聲,深處其中恍如隔世。不過拆遷改造的推土機
的轟鳴聲已經隱約地聽到了,不知道這份寧靜還能守護多久。
(三)黃粱美夢
這個故事跟戰國沒什麼關系,但是故事發生在邯鄲。說古時候有個姓盧的書生進京趕
考,路過邯鄲投宿店家,窮困潦倒,失意落魄,獨自慨嘆,恰遇呂洞賓也路過此地,
見此情形打算開導開導他,就給了他一個瓷枕頭,盧生枕著枕頭入睡後開始做夢,夢
到自己娶了一個出身富庶人家的美若天仙的女子為妻,又進京考中了進士,繼而到處
建功立業,當了宰相,後被妒賢嫉能的奸人陷害險受牢獄之災,後來轉危為安,子孫
滿堂,終老而死。夢到了死,盧生就驚醒了,一看店主做的黃米飯還沒熟呢。
這個故事最早出自唐代沈既濟的傳奇小說《枕中記》,後來湯顯祖和蒲松齡都對這個
故事進行過演繹,故事中呂仙後來被演繹成呂洞賓。現在人們利用這個成語比喻不可
能實現的虛幻夢想。但依我看,作者原意是打算通過一個夢描述人的一生所可能經歷
的榮華富貴和坎坷曲折,表達人生如夢的消極厭世的觀點,故事的結尾說盧生夢醒之
後對人生大徹大悟,跟隨呂洞賓雲游佈道去了。
後人在盧生做夢的小店修建了呂仙祠,現存最早遺跡是門前照壁上的明代石刻,據說
石刻「蓬萊仙境」這四個大字是呂洞賓手書,蒼勁灑脫,有一股子仙風道骨之氣。其
他殿堂如鍾離殿、呂祖殿、盧生殿都是近來重修的。
在呂仙祠的東跨院,有一個以夢為題材的博物館,把古籍、傳說中比較著名的「夢」
,如莊子夢蝶、紅樓夢、南柯一夢等等,用繪畫和說明形式展出,生動有趣,彷彿進
入了夢的世界,尤其是用中國畫技法繪制的繪畫很有水準,如果用展出的內容出版一
本連環畫,一定受歡迎。
(四)胡服騎射
「胡服騎射」這個故事我認為它算不得成語,充其量只能是個典故。這個典故告誡人
們不要固步自封,而要學習別人的長處,勇於改革。對處在社會變革當中的我們,還
是具有比較重要的警示作用的。
趙武靈王是趙國的一位奮發有為的國君,在與周邊胡人的軍事摩擦中,他發現胡人的
短衣長褲、騎馬作戰非常靈活,於是主張穿胡人的服裝,學習胡人騎馬射箭的作戰方
法。為此,他力排眾議,帶頭穿胡服,學騎馬,練射箭,親自訓練士兵,使趙國軍事
力量日益強大,得以擊退胡人,消滅中山,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邯鄲市西的插箭嶺相傳是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訓練士卒的場所,邯鄲市區的
叢台公園中的武靈叢台則是趙武靈王檢閱軍隊是使用的。如今從台已經成為邯鄲市的
地標建築,許多商品都以叢台命名,當地人還送過我一瓶「叢台」酒呢。
「滏流東漸,紫氣西來」的叢台,除了檢閱練兵之外,還是王侯休息娛樂的地方,頗
負盛名,歷史上屢建屢廢,現在的主體建築是清朝同治年間留下來的。歷史上許多大
文豪,如李白、杜甫、郭沫若等,帝王如乾隆等都曾慕名登台,是一處文化古跡。如
今,這里建成了叢台公園,成了普通百姓休息娛樂的場所。
邯鄲位於河北省南部,是戰國時期趙國的都城。這里被稱為中國的「成語之鄉」、「
典故之鄉」。古城邯鄲在25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孕育出燦爛的文化,涌現了眾多膾
炙人口的成語典故。
邯鄲學步———學步橋:橋名出典於《莊子·秋水篇》,據載:「春秋戰國時,有燕
國壽陵少年,看邯鄲人步姿優美,便學步於邯鄲,結果未得其能,又失其故步,匍匐
而歸,引起大笑」。唐代詩人李白藉此典故曾書「壽陵失本步,笑煞邯鄲人」的詩句
。
至今,邯鄲尚有學步橋一景存在。位於邯鄲市區北關街,橫跨沁河之上,為三孔石拱
橋,大孔券兩側有四個小拱券,橋長35米,寬8.3米,通高4米。橋拱中心處雕有向下
俯視的龍頭。橋面兩側有石欄桿,各有石柱多根,柱上雕刻石獅、石猴等獸形,形態
各異,製作精巧,造形美觀,具有民族傳統風格,為一處重要的古代建築。
邯鄲一夢———黃粱夢:中國成語中,有邯鄲一夢、黃粱一夢、黃粱美夢、一枕黃粱
、夢熟黃粱、夢覺黃粱等,都是一個意思。此典出自唐人傳奇《枕中記》。大概情節
是,有位叫盧生的秀才進京趕考途經邯鄲,在一小客棧住下。當時,店主正在煮黃米
飯,盧生勞累之中便昏沉睡去,做了一個美夢,夢中享盡一生富貴榮華。等他一覺醒
來,一切沒有變化,他還是個窮書生,連店主做的那鍋黃米飯還沒煮熟。
當年盧生做美夢時的客棧,現在已發展成一個大集鎮,就叫「黃粱夢」,位於邯鄲市
北15公里處,佔地20畝,是一組規模宏偉、保存較好的明清時代道觀古建築群。祠內
主要建築有鍾離殿、呂祖殿、盧生殿等,布局嚴謹,錯落有致。盧生殿內有盧生睡像
與睡榻相連。中央院落松竹交蔭,鳥語花香。祠內還建有蓮池、假山、迴廊、碑碣、
鍾鼓樓、八卦亭,間有古松翠柏點綴,環境優美清靜,確有古觀幽雅之遺風。這便是
黃粱美夢典故的故鄉了。
胡服騎射———插箭嶺:胡服騎射,見於《史記·趙世家》:「今吾將胡服騎射以教
百姓」。趙武靈王是趙國的一位奮發有為的國君,他為了抵禦北方胡人的侵略,實行
了「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改革的中心內容是穿胡人的服裝,學習胡人騎馬射箭的
作戰方法。為此,他力排眾議,帶頭穿胡服,習騎馬,練射箭,親自訓練士兵,使趙
國軍事力量日益強大,而能西退胡人,北滅中山,成為「戰國七雄」之一。「胡服騎
射」這個典故告訴人們不要故步自封,應學習別人長處,勇於改革。
相傳邯鄲市西的插箭嶺就是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訓練士卒的場所。現此處已
開辟為一處融古代文化與現代游樂於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性園林———趙苑。
趙苑佔地2100畝,為群雀式建築,雄偉壯觀,玲瓏剔透。苑內景觀分四部分。東部為
古名勝遺址區,內有插箭嶺、梳妝樓、照眉池、鑄箭爐等古遺址,有新修建的趙王殿
、諸子百家殿、古代兵器陳列館。南部為苑囿區,內有鴛鴦園、家家樂游藝園。西部
為現代游樂區,內有九宮城、水上世界、胡服騎射場、垂釣園等。北部為度假區,有
仿古賓舍、高檔泳池、檯球房和小型放映廳等,是療養度假的好地方。近期又在北大
門東側建起了「邯鄲成語典故苑」,佔地102畝,總體規劃以具有北方特色為主的園林
為載體,以發生在邯鄲的58個成語典故為內容,以戰國時期的建築特色為風格,以碑
刻、浮雕、繪畫、自然山石像形喻義等多種藝術手法為表現形式。整個園林以門、沼
、台、山四大主體為中軸線,形成了9個各具特色的藝術景區。
煉石補天———媧皇宮:媧皇宮是一座氣勢宏大的古建築群。位於邯鄲市涉縣鳳凰山
上,距邯鄲市120公里。相傳是因「女媧煉石補天,摶土造人」之處而得名。始建於北
齊(550—557年),明嘉靖、萬曆年間陸續建築,清咸豐年間重修,佔地76萬平方米
。主體建築媧皇閣依山就勢,坐北朝南,北靠絕壁,高四層23米。在建築選址、地勢
利用上獨具匠心,整體建築用8根鐵索拴在懸崖上的8個拴馬鼻上。媧皇閣的兩旁建有
鍾鼓樓,閣外山崖上保存有距今1400多年藝術價值極高的北齊摩崖石刻。
織絢邯鄲———邯鄲故城:東周時期,衛獻公的弟弟姬專,為避災難逃到晉國的邯鄲
,他在這里專心致志營造邯鄲,一生不再談論衛國,這便是「織絢邯鄲」的典故,意
思是忘掉過去向前看。人們常用「織絢邯鄲」這一成語來形容為新生活而奮斗的人們
。
邯鄲故城,在今邯鄲市區的西南部,由東城、西城、北城三部分組成,平面呈「品」
字形,城內總面積為505萬平方米。遺址周圍保留著殘高3至8米蜿蜒起伏的夯土城牆,
圍牆內地面有布局嚴整的十幾處夯土台,城下有面積寬廣的十幾處夯土基址。
這座歷史悠久的宮城,始建於戰國時期。自趙敬侯元年(公元前386年)遷都邯鄲,至
趙王遷八年(公元前228年)被秦所佔,歷經八代共159年,一直為趙國的王宮所在地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秦將章邯引兵至邯鄲「皆徒其民河內,夷其城廓」,
自此趙王城變為廢墟。趙都邯鄲故城,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雖受到天災與人為
的損毀,但地面的遺存仍很雄偉壯觀,地下的遺址也頗豐富。其平面布局基本符合我
國古代前者為城,後者為廓,五里之城,七里之廓的都城建築定製。
圍魏救趙、完璧歸趙、趙威後問齊使、觸龍說趙太後———叢台:趙國曾是一個多難
的國家。他在歷史上曾經被侵犯和被欺侮。但是,國難識忠臣,國難出人傑,趙國出
現了一批不畏強權,善於聯合其他國家共同抗暴的英雄人物,出了一批有遠見、明大
義的君臣,如趙武靈王、趙威後(即趙太後)、藺相如、平原君、毛遂等人,終於使
趙國自立於強國之林。至今,邯鄲尚存留有許多趙國遺跡,顯示著趙國的霸業和強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