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子房的典故

子房的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1-31 06:31:07

⑴ 可不可以給我講講子房,蕭何的故事謝了

子房不甚了了來!蕭何倒可談源談!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蕭何月下追韓信
自污名節 以釋君疑
開恩釋放謹慎恭敬
蕭規曹隨
早年任秦沛縣獄吏,秦末輔佐劉邦起義。攻克咸陽後,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圖書,掌握了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對日後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漢戰爭勝利起了重要作用。楚漢戰爭時,他留守關中,使關中成為漢軍的鞏固後方,不斷地輸送士卒糧餉支援作戰,對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代起了重要作用。蕭何採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為《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張"無為",喜好"黃老之術"。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又協助高祖消滅韓信、英布等異姓諸侯王。高祖死後,他輔佐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卒,謚號「文終侯」。

⑵ 張子房扶漢成功是什麼典故

說的是張良輔助劉邦建立漢朝的故事
張良字子房,是西漢建立的重要功臣和謀士,被稱為漢初三傑

⑶ 你有你的張良計,我有我的過牆梯.是什麼典故

「張良計,過牆梯」都只是說在逆境中各出奇招求生存,並無確切的典故。

張良計

秦朝時,韓國有個貴族名叫姬良。他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失敗後,為了逃避通緝,便改了姓「張」。他就是後來成為漢高祖劉邦的主要謀臣,以足智多謀著名的張良。

漢留侯張良(公元前186年),字子房,漢高祖劉邦的謀臣,漢王朝的開國元勛之一,漢初三傑之一。

張良其祖先是戰國時韓國人,五代在韓為相。秦國滅韓後,張良散家財而求得一大力士相助,用一百二十斤的大鐵椎伏擊行刺秦始皇於博浪沙(今河南原陽縣)中,卻擊中副車而未獲成功。

傳說張良意外得到姜太公呂尚所著的《太公兵法》,從而助劉邦登上王位。大部分人認為《太公兵法》就是《六韜》,也有人認為這兩個不太一樣,一切分歧都源於無證可查--古書都已經找不到了。而《史記》上則說是黃石公給張良授書,即所謂「一橋三敬履」、「孺子可教」的故事。

漢朝建立後,劉邦談及張良時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史記·高祖本紀》)。漢六年正月,封為留侯。死後謚為文成侯。《史記》中有專門的一篇《留侯世家》記錄他的生平。

以前的人為贊嘆張良的智慧,在坊間流傳一句俗諺:「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

張良收到老人送的太公兵法後,日夜鑽研,反復揣摩,終於精通兵法,有鬼神莫測之機。後來張良輔助漢高祖劉邦把秦滅了,建立了漢朝,亦報了秦滅韓的仇,便向漢高祖請辭。張良依照黃石老人書上所寫修煉道術,運氣丹田,使自己身輕如燕,能夠翱翔天際。

張良從圯橋得書後十三年,特意前往黃石老人所說的濟北谷城山,果然找到了那塊神奇通靈的黃石。張良虔誠地把黃石帶回家,更建造祠堂供奉它。過了很多年,張良遺形成仙,在仙界當了太玄童子,常在太清中侍奉太上老君。而張良的家人在張良升仙後,把他的遺體和黃石一起埋葬在龍首原。

西漢末年赤眉起義,天下大亂,有人發掘張良的墳墓,剛挖開墓時,只見黃石像活的一般,變化著飛上高空,猶如流星般在雲中消逝。而墓中並沒有張良的骸骨,只有素書一篇及兵略數章。

過牆梯

過牆梯則是在東周春秋戰國時代,公輸班(魯班)與墨子之間的對話:

戰國時代,一次,楚惠王派公輸班製造雲梯(攻城器具,也就是過牆梯),准備攻打宋國。

墨子知道了,走了十天十夜,到楚國郢都來見公輸班,說:"北方有個人欺侮我,請你幫我殺了他。"公輸班不高興了。墨子說:"我可以送你很多金子。"公輸班說:"我奉行仁義,不隨便殺人。"

墨子說:"楚國土地廣大有餘,人口稀薄不足,為甚麼要用不足的人口,去奪得有餘的土地呢?宋國沒有得罪楚國,楚國為甚麼要去攻打它呢?你奉行仁義,不殺那個欺侮我的人,卻幫助楚王去攻打無罪的宋國,這不就是隨便殺人嗎?"公輸班說:"你說的有道理,可是我已經答應楚王了。"墨子就請公輸班帶他去見楚王。

墨子見到了楚王,說:"有個人,不坐自己的好車,卻要去偷鄰居的破車;不穿自己的絲綢,卻要去偷鄰居的粗布;不吃自己的美食,卻要去偷鄰居的糟糠。這是個甚麼樣的人呀?"楚王說:"這個人愛偷盜。"墨子說:"楚國方圓五千里,宋國方圓五百里;楚國富甲天下,宋國一無所有。

攻打宋國,這和那個愛偷盜的人有甚麼區別?"楚王說:"雖然這么說,公輸班已經給我造了雲梯,我一定要攻打宋國。"於是墨子請求和公輸班當場演示攻守戰陣,楚王同意了。墨子解下皮帶作城池,和公輸班各拿木片作器具,比試起來。開始時,墨子守城,公輸班換了九種攻法,都沒有成功;輪到公輸班守城,第三次就失敗了。公輸班放下了木片,墨子說:"我已經派了三百個弟子去幫助宋國守衛城池,他們每一個人都會我的守城辦法。"

楚王沉默了好一會兒,說:"我決定不攻打宋國了。"

⑷ 關於張良有什麼歷史故事

一、張良的典故
1、運籌帷幄
劉邦稱帝後,曾問群臣自己為何得天下。高起、王陵都稱贊他是因為大仁大義。劉邦道:「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並認為,自己能任用張良、蕭何、韓信三人,因此得天下。

2、退隱黃袍山
相傳漢相張良助劉邦平定天下後,即尋其師黃石公居住的通城縣張師山(張良老師隱居之山命名為張師山,位於湖北省咸寧市通城縣西北)。張良在張師山相距約50公里處訪得一風景宜人的黃袍山隱居下來(黃袍山位於湖北省咸寧市通城縣東南),張良並修建了「良山道觀」,在道觀不遠處創辦了「伐桂書院」,以授當地孩子文字。伐桂書院遺址位於湖北省通城縣黃袍山大堝山谷中,伐桂書院古石碑仍存。黃袍山後人為了紀念張良,為其修建了圮橋和石墓。
北宋時期詩人黃庭堅7歲隨父游黃袍山,黃庭堅造訪張良退隱黃袍山的「良山道觀」和「伐桂書院」時,有賦詩一首:《牧童》騎牛遠遠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明清朝時期有一帝王訪此山,親書「圮直德眙」,以紀念這位漢朝時期的智相。「圯直德眙」古匾現高掛於通城縣黃袍山大堝的黃庭堅故居「魯直第」的側堂之上。

3、暗度陳倉
同年七月,張良送劉邦到褒中(今陝西褒城)。此處群山環抱,沿途都是懸崖峭壁,只有棧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別無他途。張良觀察地勢,建議劉邦待漢軍過後,全部燒毀入蜀的棧道,表示無東顧之意,以消除項羽的猜忌,同時也可防備他人的襲擊。這樣,就可以乘機養精蓄銳,等待時機,再展宏圖了。劉邦入漢中後,勵精圖治,積極休整。同年八月,劉邦用大將韓信之謀,避開雍王章邯的正面防禦,乘機從故道「暗渡陳倉」(今陝西寶雞),從側面出其不意地打敗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一舉平定三秦,奪取了關中寶地。略定三秦,劉邦倚據富饒、形勝的關中地區,便可以與項羽逐鹿天下了。一個「明燒」,一個「暗渡」,張、韓攜手,珠聯璧合,成為歷史上的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

4、張良與道教
據《仙傳抬遺》記載,張良曾遇黃石公授書,讀後便能應機權變,輔佐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張良還以此修之於身,能煉氣絕粒,輕身羽化。與綺里季、東園公、甪里先生、夏黃公,為雲霞之交。後解形於世,葬龍首原。赤眉軍起義,有人發其墓,但見黃石枕,化而飛去,不見其屍形衣冠,得《素書》一篇及《兵略》數章。
相傳張良登仙後,位為太玄童子,常從太上老君於太清之中。其八世孫張道陵亦得道。又據《巢縣志》記載,巢縣白雲山有子房洞。相傳為張良辟穀隱修之地,後人置祠,歲奉香火。又陳縣(今河南開封東南)天授觀為奉祠之所,宋政和(1111—1118年)間封為「凌虛真人」。

二、人物簡介:
張良(約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潁川城父人,秦末漢初傑出的謀士、大臣,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
張良的祖父、父親等先輩在韓國的首都陽翟任過五代韓王之相。
曾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並疏通項羽叔父項伯,使劉邦得以脫身。後又以出色的智謀,協助漢高祖劉邦在楚漢戰爭中最終奪得天下,幫助呂後扶持劉盈登上太子之位,死後被封為留侯。
他精通黃老之道。不留戀權位,晚年據說跟隨赤松子雲游。張良去世後,謚為文成侯。《史記·留侯世家》專門記載了張良的生平。漢初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評價他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表現出張良的機智謀劃、文韜武略。後世敬其謀略出眾,稱其為「謀聖」。

⑸ 蘇軾留侯論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於一擊之間。」一句,相應的典故是什麼

出自復《史記》中張良在祖國制被秦始皇滅掉後,散盡家財獨自尋訪勇士,最終找到了大力士蒼九公(音,具體字記不清楚了,汗),在與蒼九公密謀後最後商定在博浪沙這個地方刺殺秦始皇。蒼九公的大鐵錘誤中副車,刺殺失敗。蒼九公被俘,最終在受盡酷刑後自殺,張良因為沒有參與具體行動得以逃脫

⑹ 「姜子牙 張子房 呂望 張良 微子 韓信」的事跡或典故高分。

姜子牙就是呂望,典故:1.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2.黃蜂尾後針,最毒版婦人心。
姜子牙主要事權跡:興周滅商

張良,字子房,典故:孺子可教
事跡:反秦復韓 圯上受書 ;降宛取蟯 佐策入關 ;諫主安民 鬥智鴻門 ;明修棧道 暗渡陳倉 ;下邑奇謀 畫箸阻封 ;虛撫韓彭 兵圍垓下 ;勸都關中 諫封雍齒 ;假託神道 明哲保身。

微子,典故無,事跡:微子肉袒請罪
武王滅商後,微子持商王室宗廟禮器,來到武王軍營前,表示投降。他袒露上身,雙手捆縛於背後,跪地膝進,左邊有人牽羊,右邊有人秉茅,向武王請罪。武王將他釋放,宣布恢復他原有爵位,以示寬厚為懷。
其他
微子離殷
微子封宋

韓信,典故:韓信點兵——多多益善,蕭何月下追韓信,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臨晉設疑、夏陽偷渡、木罌渡軍、背水為營、拔幟易幟、傳檄而定、沈沙決水、半渡而擊、四面楚歌、十面埋伏。
事跡:韓信事跡太多,要去網路看才會詳細

⑺ 什麼典故選自張良拾

《孺子可教》典故,出自《張良拾履》
秦末漢初時,有一個叫張良的人,他曾在博浪沙阻擊秦始皇未中,後逃至下邳。
據傳說:有一天,張良一個人出去散步,當他走到汜水大橋時,碰見一個身穿黃色大褂的老頭兒正坐在橋頭。老頭見張良走過來,有意無意地把一隻鞋子掉到水裡,並對張良說:「小夥子,下去把我的鞋子撿起來。」張良聽後很生氣,但一見他年紀這么大了,就沒有發作,而是忍氣吞聲地把鞋子撿了上來。誰知老頭兒並不接鞋,而是把腳一伸說:「給我穿上。」張良又把鞋子給他穿上。老頭兒捋捋胡須,微微一笑,大搖大擺地走了。
張良見這個老頭兒太不講道理了,就跟在後頭,想看看他往哪裡走。約摸走了半里地,老頭兒發覺張良老跟著他,就轉過身子對張良說:「你這個小夥子有出息,我樂意教導教導你。」老頭兒和張良約好五天以後天一亮就到橋上來見面。過了五天,張良一早就來到橋頭,誰知道老頭兒已經來了。他一見張良生氣地說:「你和老人約會,怎麼這么晚才來?再過五天早點來吧。」又過了五天,張良起了個大早,可是趕到橋頭,老頭兒又提前來了,並讓張良五天後再來。又過了五天,張良半夜就來了,這回趕到了老頭兒的前頭。過了一會兒,老頭兒來了,一見張良,他很高興地說:「這樣做才對!」說著拿出一部《太公兵法》給了張良。張良得此書後,日夜苦讀,後來終於成為一位名士,在幫助劉邦建立漢朝的斗爭中立了大功。

⑻ 張良拾里有哪個典故

《張良下邳拾履》

屬性:歷史故事

出自《史記:留侯世家》

故事背景:張良拾履的故事還得從張良刺殺秦始皇說起。

張良祖先是韓國人,秦國滅了韓國後,他一心要為國復仇,招募刺客,刺殺秦王。一次,秦始皇向東游訪,到了搏浪沙中,張良與他的刺客暗中行刺,卻誤中副車。被追捕之後,張良只好隱姓埋名,開始逃亡生活,來到了下邳。

《張良下邳拾履》

原文:良嘗閑從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毆之。為其老,強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里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良因怪之,跪曰:「諾。」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後,何也?」去,曰:「後五日早會。」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復怒曰:「後,何也?」去,曰:「後五日復早來。」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遂去,無他言,不復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良因異之,常習誦讀之。

張良下邳拾履

譯文:

張良閑暇時徜徉於下邳橋上,有一個老人,穿著粗布衣裳,走到張良跟前,故意把他的鞋甩到橋下,看著張良對他說:「小子,下去把鞋撿上來!」張良有些驚訝,想打他,因為見他年老,勉強地忍了下來,下去撿來了鞋。老人說:「給我把鞋穿上!」張良既然已經替他把鞋撿了上來,就跪著替他穿上。老人把腳伸出來穿上鞋,笑著離去了。張良十分驚訝,隨著老人的身影注視著他。老人離開了約有一里路,又返回來,說:「你這個孩子可以教導教導。五天以後天剛亮時,跟我在這里相會。」張良覺得這件事很奇怪,跪下來說:「嗯。」五天後的拂曉,張良去到那裡。老人已先在那裡,生氣地說:「跟老年人約會,反而後到,為什麼呢?」老人離去,並說:「五天以後早早來會面。」五天後雞一叫,張良就去了。老人又先在那裡,又生氣地說:「又來晚了,這是為什麼?」老人離開說:「五天後再早點兒來。」五天後,張良不到半夜就去了。過了一會兒,老人也來了,高興地說:「應當像這樣才好。」老人拿出一部書,說:「讀了這部書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師了。十年以後就會發跡。十三年後小夥子你到濟北見我,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說完便走了,沒有別的話留下,從此也沒有見到這位老人。天明時一看老人送的書,原來是《太公兵法》。張良因而覺得這部書非同尋常,經常學習、誦讀它。

張良多次給劉邦講述《太公兵法》,劉邦十分高興,便常常採納他的計策。張良也常常對他人講述太公兵法,但卻沒有人能夠領悟其中的真諦。於是張良便感嘆道:「沛公的悟性是上天賜予的啊!」張良便從此跟隨了劉邦。

張良拾履,改變了張良的一生,也無意中為大漢王朝的建立增加了契機。

⑼ 張良勵志故事

張良勵志故事:

漢代名臣張良年輕時,一次在過石橋時見一位老人把自己的草鞋丟進了湍急的河水之中,老人叫張良去撿,張良出於對老人的尊敬撿回了草鞋,可誰料,當他剛把鞋遞與老人時,老人卻又順手將鞋丟進了河裡,並再次讓張良去撿,於是,張良不厭其煩地撿草鞋。

這樣,一連三次,最後張良終於將草鞋恭恭敬敬套在了老人腳上。老人會心一笑,通過這件小事,老人看出了張良的道德操行,遂將聞名於世的《太公兵法》傳授給他。

此後,張良輔佐劉邦,為他出謀劃策,最終一統天下。

(9)子房的典故擴展閱讀:

張良的父親本是韓國的宰相,可是他父親在世的時分,韓國就被秦國滅國了。在韓國消亡之後,為了生計,張良也從頭找了一份工作,可是他的首要任務卻變成了復興韓國,也因此他走上了反秦的路途。

有一次,他打聽到秦始皇會東巡,所以他很早就派人打造了一個很大的鐵錘,並讓一個大力士來刺殺秦王,只是這次刺殺並沒有成功。

刺殺失利之後,張良也只好處處竄逃,在這期間他無意間遇到了一個老頭,這個老頭第一次看見他就讓他到水中為他撿鞋子。

後來很屢次和他相見,終究張良的誠心和他的人品感動了這個白叟,所以他通知了張良自己的實在身份,原來這個白叟就是聞名的黃石公,他送給張良一本書,而且通知他讀了這本書的人能夠協助君王奪得全國,所以在這之後張良便悉心修學終究協助劉邦取得了十分大的成果。

⑽ 張良拜師是什麼典故

張良拜師的典故叫做圯橋授書 。

故事如下:
張良,字子房。他原是韓國名門公子,姓姬,後來因為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隱匿,才改名為張良。
有一天,張良來到下邳附近的圯水橋上散步,在橋上遇到一個穿粗布衣裳的老人。那老人走到張良面前,直接把一隻鞋子丟到橋下,然後對張良說:「喂!小夥子!你替我去把鞋撿起來!」
張良很驚訝,想打那老頭。但看到老人年紀很大,便忍住了。他下橋把鞋撿了起來,然後又恭敬地跪著替老人穿上。老人伸腳穿好鞋,然後笑著轉身就走了。
張良更吃驚了,盯著老人離開的背影。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來,說:「你這小夥子很不錯,值得我指教。五天後的早上,到橋上來見我。」張良聽了,連忙答應。
第五天早上,張良趕到橋上。老人已先到了,生氣地說;「跟老人約會卻遲到,怎麼回事啊?再過五天,早些來見我!」
又過了五天,公雞一打鳴,張良就出發趕到橋上。不料老人又先到了,老人說:「又遲到,怎麼回事啊?五天後再早點來。」
又過了五天,張良剛過半夜就摸黑來到橋上等候。過了一會,老人也來了,高興地說:「小夥子,你這樣才對!」
老人說著,拿出一本書交給張良,說:「你要下苦功鑽研這部書。鑽研透了,以後可以做帝王的老師。十年後有大成就。十三年後,小子你將再見到我,濟北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啦。」 然後老人就離開不見了。第二天早晨,張良看那本書,乃是《太公兵法》。張良覺得這事很奇特,於是常常用功專研此書。
後來,張良研讀《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士,為劉邦建立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