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分東西典故

分東西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1-31 03:31:52

⑴ 分曹射履是什麼典故

分曹,分組。射履,在履下藏東西讓人猜。
無題
李商隱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履蠟燈紅。

嗟余聽鼓應官去,走馬蘭台類轉蓬。

⑵ 「斷袖分桃」的典故是什麼

「斷袖分桃」說的是兩個典故:分桃之愛、斷袖之癖。

1、分桃之愛

衛靈公是春秋時期衛國的第28代國君,彌子瑕是衛國的一名美男子,在衛靈公身邊為臣,很是得寵。有一天,彌子瑕陪衛靈公到果園遊玩,當時正值蜜桃成熟,滿園桃樹結滿碩果,清風徐徐送來蜜桃的清香,讓人垂涎欲滴。

彌子瑕隨手摘下一個又紅又大的桃子,不洗不擦大口咬吃起來。當吃到一半時,想起身邊的衛王,於是彌子瑕把桃子遞給衛王,讓他分享。

衛靈公毫不在意,還自作多情的說:「你能忍住饞意把可口的蜜桃讓給我吃,這真是愛我啊。」這就是後來的「分桃之愛」的由來。

2、斷袖之癖

公元前五年,21歲的漢哀帝初見18歲的太子舍人董賢,大有相見恨晚之意,讓他坐到自己腿上,與之促膝而談,並且升他官職,一月三遷,升任駙馬都尉侍中,出則於哀帝同乘,入則於哀帝共榻。

一天漢哀帝早晨醒來,見董賢還睡著,哀帝欲將衣袖擎回,卻又不忍驚動董賢。可是衣袖被董賢壓住,不能取出,一時性急,從床頭拔出佩刀,割斷了衣袖,悄然而去。所以後人把寵愛男色稱為「斷袖之癖」。

(2)分東西典故擴展閱讀

其他有關同性戀的典故

1、龍陽之好

魏王與龍陽君,一同乘船釣魚,龍陽君滿載釣了十幾條魚,卻在哭泣。魏王說:「有什麼不安的事嗎?如果有,為什麼不告訴寡人呢?」龍陽君回答說:「臣沒有什麼不安的事。」魏王說:「那你為何要哭泣呢?」龍陽君回答說:「臣為大王釣到的魚而流淚。」魏王說:「什麼意思?」

龍陽君回答說:「臣一開始釣到魚很高興;後來釣到更大的魚,就想要把以前釣到的小魚扔掉。如今臣只有醜陋的面孔,卻能有機會擔任大王的侍寢。還被封爵為龍陽君,在朝廷上,官員們都為臣奔走;在路上,平民都不敢不讓路。」

「而今,天下的美人也是非常多啊,知道臣能得到大王的寵信,美貌的她們也一定會拎起衣裙,跑到大王這里來。到那時,臣比不上那些美人,就成了最初釣的小魚,也會被扔掉。臣怎能不哭泣呢?」

魏王說:「不會的!有這樣的想法,為何不願意跟寡人說呢?」於是下令全國,說:「敢向我提進納『美人』於宮的,誅殺九族!」由於龍陽君的故事,後人以他的名號作為男風的一種尊貴且含蓄的叫法,名叫龍陽之好。

2、安陵君與楚共王

安陵君是楚共王的男寵,頗為得勢。有個叫江乙的人對他說,「君主待你那麼好,只是因為喜愛你的美貌,以後總有色衰愛弛的一天,甚至連所睡的席子還沒破的時候,已經不再受到寵幸了,你最好和君主說,連死也跟隨他,就會長期得到他的信任和眷顧。」

可是在三年中,安陵君沒有對楚共王說過。有一天,當安陵君和楚共王在雲夢打獵時,共王有感地說:「今天打獵,真使我快樂,但在我死後,誰還和我一起享受這快樂呢?」安陵君聽了以後,就流著淚下跪說:「大王萬歲千秋之後,我願意在黃泉之下繼續侍候你。」楚共王聽了大為感動,就設壇封他為安陵君。

⑶ 典故分為幾類

典故就是典制和掌故,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出處的詞語
分4各大類別,分別為成語、歷史、文化、文學

⑷ 分數的歷史和典故(急)

別人對你的看法等於一個分數,你的能力為分子,自我評價為分母;分子越大,分數值越大;分母越大,分數值越小。

⑸ 有個歷史典故有個人一碗粥分成4份吃,誰知道是什麼典故

范仲淹復
范仲淹年輕時,由於制家境清貧,上不起學,就一個人跑到一個僧舍中去讀書。每天晚上,他用米煮一盆稀粥,等到第二天早晨凝固成塊,然後用刀子劃為四部分,早晚各取兩塊做主食。沒有菜,他就切上幾根野菜莖,加點鹽湊合著吃。後來,有個南京留守的兒子,看到范仲淹每天吃兩次稀粥充飢,很受感動,便告知了父親。這位留守就讓兒子送些飯菜給范仲淹。後來留守的兒子發現范仲淹並沒有吃,飯萊都放壞了,便很不高興地問為何不吃?范仲淹誠懇地答謝:「我並非不感激令尊的厚意,只因我平時吃稀飯已成習饋,並不覺得苦。現在如果貪圖這些佳餚,將來怎麼能再吃苦呢?」。之後,他依舊以稀粥當飯。終於學問過人,倍受世人的稱贊。

⑹ 分別的典故

折柳,古人離別時,有折柳枝相贈之風俗。最早出現在漢樂府《折楊柳歌辭》第回一中。折柳」答一詞寓含「惜別懷遠」之意。我國的古代,親朋好友一旦分離,送行者總要折一支柳條贈給遠行者。人們離別時折柳相送,在思念親人、懷念故友時也會折柳寄情。

⑺ 割席分坐的典故

故事發生在三國時期:

管寧和華歆在年輕的時候,是一對非常要好的朋友。他倆成天形影不離,同桌吃飯、同榻讀書、同床睡覺,相處得很和諧。

有一次,他倆一塊兒去勞動,在菜地里鋤草。兩個人努力干著活,顧不得停下來休息,一會兒就鋤好了一大片。

只見管寧抬起鋤頭,一鋤下去,「當」一下,碰到了一個硬東西。管寧好生奇怪,將鋤到的一大片泥土翻了過來。黑黝黝的泥土中,有一個黃澄澄的東西閃閃發光。管寧定睛一看,是塊黃金,他就自言自語地說了句:「我當是什麼硬東西呢,原來是錠金子。」接著,他不再理會了,繼續鋤他的草。

「什麼?金子!」不遠處的華歆聽到這話,不由得心裡一動,趕緊丟下鋤頭奔了過來,拾起金塊捧在手裡仔細端詳。

管寧見狀,一邊揮舞著手裡的鋤頭幹活,一邊責備華歆說:「錢財應該是靠自己的辛勤勞動去獲得,一個有道德的人是不可以貪圖不勞而獲的財物的。」

華歆聽了,口裡說:「這個道理我也懂。」手裡卻還捧著金子左看看、右看看,怎麼也捨不得放下。後來,他實在被管寧的目光盯得受不了了,才不情願地丟下金子回去幹活。可是他心裡還在惦記金子,幹活也沒有先前努力,還不住地唉聲嘆氣。管寧見他這個樣子,不再說什麼,只是暗暗地搖頭。

又有一次,他們兩人坐在一張席子上讀書。正看得入神,忽然外面沸騰起來,一片鼓樂之聲,中間夾雜著鳴鑼開道的吆喝聲和人們看熱鬧吵吵嚷嚷的聲音。於是管寧和華歆就起身走到窗前去看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原來是一位達官顯貴乘車從這里經過。一大隊隨從佩帶著武器、穿著統一的服裝前呼後擁地保衛著車子,威風凜凜。再看那車飾更是豪華:車身雕刻著精巧美麗的圖案,車上蒙著的車簾是用五綵綢緞製成,四周裝飾著金線,車頂還鑲了一大塊翡翠,顯得富貴逼人。

管寧對於這些很不以為然,又回到原處捧起書專心致志地讀起來,對外面的喧鬧完全充耳不聞,就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一樣。

華歆卻不是這樣,他完全被這種張揚的聲勢和豪華的排場吸引住了。他嫌在屋裡看不清楚,乾脆連書也不讀了,急急忙忙地跑到街上去跟著人群尾隨車隊細看。

管寧目睹了華歆的所作所為,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嘆惋和失望。等到華歆回來以後,管寧就拿出刀子當著華歆的面把席子從中間割成兩半,痛心而決絕地宣布:「我們兩人的志向和情趣太不一樣了。從今以後,我們就像這被割開的草席一樣,再也不是朋友了。」

⑻ 人以群分,物以類聚是什麼語法或是典故

出自《戰國策·齊策三》《周易·系辭上》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西漢末劉向編定。比喻同類的東西常聚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相聚成群,反之就分開。

⑼ 斷袖、分桃的歷史典故

「斷袖」來源於西漢的董賢。西漢建平二年,有一天,漢哀帝下朝回宮,看到殿前站著一個人,正在傳漏報時,哀帝隨口問:「那不是舍人董賢嗎?」那人忙叩頭道:「正是小臣董賢。」董賢是御史董恭的兒子,在漢哀帝劉欣還是太子時曾當過太子舍人。就是這一瞥,哀帝忽然發現,幾年不見,董賢越長越俊俏了,比六宮粉黛還要漂亮,他不禁大為喜愛,命他隨身侍從。從此對他日益寵愛,同車而乘,同榻而眠。
董賢英俊瀟灑,又是御史董恭之子,因而被選為太子舍人。哀帝在與他的交往中產生了愛戀,封他為董門郎,並封其父親為霸陵令,遷光祿大夫。不久,董賢又被封為駙馬都尉侍中,《漢書·董賢傳》載,這時董賢「出則參乘,入御左右,旬月間賞賜巨萬,貴震朝廷。」兩人形影不離,同床共枕。有一次哀帝醒來,衣袖被董賢壓住,他怕拉動袖子驚醒「愛人」,於是用刀子將其割斷,可見其愛戀之深。哀帝還為董賢建造了一棟與皇宮類似的宮殿,並將御用品中最好的送給董賢,自己則用次品。他為了與戀人生生世世在一起,還為董賢在自己的陵墓旁邊修了一座冢塋。《漢書·董賢傳》載,哀帝還曾開玩笑地對董賢說:「吾欲法堯禪舜,何如?」嚇得大臣們目瞪口呆。

分桃的出處,《韓非子·說難》記載:春秋時,衛國大夫彌子瑕受衛靈公寵愛。(他們都是男人哦!)有天,彌子瑕在果園里陪靈公遊玩。他從樹上摘下一個桃來,咬了一口,覺得甘甜可口,非常好吃,就立刻把剩下的遞給衛靈公吃。衛靈公誇獎他說:"彌子瑕對我太好了!自己認為是美味的東西省下來捨不得吃,而給我吃。"可是,等到後來靈公不再喜歡彌子瑕,給國君吃剩餘桃子的事就都變成了他的罪行了,並因此受到懲處。

⑽ 常用典故分類

1、錢可通神

唐朝宰相張延賞有一次過問一場冤獄,要有關獄吏十天內查明判決。第二天一早,他見案頭放著一份小貼子,上寫:「錢三萬貫,乞不問此獄。」他大怒,把案子催得更緊。

第三天,又見有小帖子,寫明「錢五萬貫」。他更加光火了。要求兩天內結案。第四天,又見小帖子,寫明「錢十萬貫」。

這一下,他氣餒了,說道:「錢到十萬,已可通神,我還管得了嗎!」(見唐張固《幽閑鼓吹》)後以「錢可通神」極言錢的誘惑力之大。

2、騎豬

唐朝武則天時,河內王武懿宗,率軍去趙州一帶打仗。懿宗聽說敵方有數千騎從北而來,便棄甲而逃,其實當時雙方相距還有七百里之遙。後來懿宗回師京都,置酒慶功。張元一在武則天面前寫詩嘲笑他,有「忽然逢著賊,騎豬向南竄」之句。

武則天問:「懿宗難道沒有馬嗎?為什麼要騎豬?」張元一說:「騎豬是是夾豕走也。」按:豕即豬,豕與屎同音,夾豕走,意思是來不及大便,夾著大便就逃走。(見唐孟棨《本事詩•嘲戲》、唐張鷟《朝野僉載》卷四)後以騎豬指倉皇逃跑。

3、鳥盡弓藏

把鳥射完以後,弓就用不著了。漢高祖劉邦的妻子呂後懷疑韓信謀反,把他抓起來。韓信說:「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現在天下已定,我是應該死了。」(見《史記•淮陰侯列傳》)

又《越王勾踐世家》也載有范蠡的話:「飛鳥盡,良弓藏。」後以「鳥盡弓藏」為事後拋棄有功之人的典故。

4、屏風誤點

三國時,曹不興給孫權畫屏風,不小心,誤點了一滴墨,便將它畫成一隻蒼蠅。孫權看到後。以為是真蒼蠅,用手去趕它。(見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曹不興》)後以「屏風誤點」形容畫藝高超。

5、蒲柳先秋

晉代人顧悅之與簡文帝同歲,但頭發早白了。簡文帝問他為什麼會這樣,他說「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姿,經霜彌茂。」

意思是我像蒲草與柳葉一樣,一到秋天就萎落;你像松樹和柏樹,雖然經歷霜雪,卻越來越茂盛。簡文帝說他答得很好。(見《世說新語•言語》《晉書•顧悅之傳》)後以「 蒲柳先秋」為體質弱的典故。

6、棄席

春秋時,晉國的重耳在外流亡二十年,不少人跟隨他出生入死。後來,他加國為晉文公。在途經黃河邊時,下令把原來的生活用品如席蓐(卧具)籩豆(食具)等都丟掉。凡是手足胼胝,面目黧黑的人都走在後面。跟隨他流亡的人中有個叫咎犯的聽後大哭。

重耳問他:「回國應該高興,你為什麼要哭呢?」咎犯說:「你所丟棄的,正是流亡中賴以生活之物和出生入死的功臣,我能不感到悲哀嗎?」重耳當即收回成命,表示永不拋棄故舊。(見《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後以「棄席」比喻對下屬故舊棄置不用。

7、黔婁被

春秋時,齊國賢者黔婁善於韜略,能退敵兵,國人對他很敬重。魯恭公請他為相,齊威王聘他為卿士,他都不去。他非常窮困,死後因被子太小,連遺體都蓋不住,孔子的學生曾子,建議他的妻子把被子斜過來蓋,他妻子說:「寧可正而不足,也不能斜而有餘。」(見漢劉向《列女傳•魯黔婁妻》、晉皇甫謐《高士傳•黔婁》)後以「黔婁被」為清貧的典故。

8、牆東窺宋

戰國時的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賦》中說道:登徒子在楚王面前說宋玉好色,宋玉否認了,並且說:天下的美色,沒有能比得上我家東鄰的女子,她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傅粉則太白,塗朱則太紅。但她登牆偷看我三年,我至今都沒有動心。後以「牆東窺宋」為美女多情的典故。

9、喬遷

《詩經•小雅》里有一首《伐木》詩,開頭四句是:「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於喬木。」意思是:砍伐樹木,丁丁丁;鳥兒鳴叫,嚶嚶嚶。它們飛出深谷,遷上高高的樹林。按:唐代以後,都把詩中的鳥認作黃鶯,後以「喬遷」、「鶯遷」為遷居或陞官的賀詞。

10、青白眼

晉代的阮籍能為青白眼,凡遇到他喜歡或尊敬的人就用青眼,即眼睛正視,眼珠在中間。遇到他討厭或輕視的人就用白眼,即眼珠向上或向旁邊看。他母親死後嵇喜來吊喪,他用白眼,嵇康來吊喪,他用青眼。(見《晉書•阮籍傳》)後以「青白眼」表示對人尊敬、重視或輕視、憎惡。

11、蘧(qú)輪

春秋時衛國大夫蘧輪,字伯玉,有很好的名聲。一次,衛靈公和夫人夜坐,聽到車聲轔轔,到宮門附近就聽不見了,過了一會兒,在宮門的另一邊又響了起來。

衛靈公問夫人:「這是誰的車子?」夫人說:「一定是蘧伯玉的。」靈公問何以見得。夫人解釋說:「只有像他這樣的人才會夜間行車也不失禮,過宮門而下車。」衛靈公派人去查看,果然是蘧伯玉。(見漢劉向《列女傳•衛靈夫人》)後以「蘧輪」為稱頌賢臣的典故。

12、屈谷巨瓠

古代寓言:宋人屈谷去拜見齊居士田仲,說道:「我聽說先生不恃人而食(不依賴別人生活)。現在我有巨瓠(一種瓜)堅硬的像石頭,又厚又沒有窟窿,想拿來獻給先生。」

田仲說:「瓠是用來盛東西的,而你的瓠,卻厚而無竅,又硬得像石頭,剖不開來,我拿來做什麼用呢?」屈谷說:「是的,無益於人之物,我只好把它丟了。」

其實,屈谷是藉此諷刺田仲自稱不恃人而食,但也無益於人之國(宋國),屬於堅瓠之類。(見《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後以「屈谷巨瓠」、「堅瓠」比喻無用之物或無用之人。

13、如皋射雉

春秋時,祁國大夫賈辛,相貌醜陋。妻子卻很美,妻子嫌他丑,三年不言不笑。後來賈辛為妻子駕車如皋(到皋澤去),打獵,射中一隻雉雞。妻子見他有本事,才開笑口講話。

賈辛感慨地說:「人實在少不了本事,我如果沒有這點射技,你就一直不言不笑下去了。」(見《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後以「如皋射雉」為一技之長可以發揮作用的典故。

14、襦袴歡聲

東漢人廉范,字叔度,曾經任蜀郡太守,有惠政。(有很好的政績),百姓為他作了這樣的歌:「廉叔度,來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無襦今五袴。」

意思是:廉叔度啊,你早就該來了,你來了以後,不禁止我們開夜工,我們都安心勞動。過去,我們短衣沒有一件,現在我們褲子都有五條了。(見《後漢書•廉范傳》)後以「襦袴歡聲」為稱頌太守一級地方官惠政的典故。

15、孺子牛

孺子,小孩子。春秋時的齊景公喜愛小兒子荼,曾經自己兩手著地當作牛,口裡銜著繩索,讓荼騎在背上玩耍。荼玩得高興,一不小心,從「牛背」上滾下來,繩子把齊景公的牙齒拉斷了。(見《左傳•哀公六年》)後以「孺子牛」比喻為大眾謀利益而不惜獻身的人。

16、傾蓋論交

春秋時,孔子在郯地的路上遇見程子,兩人停車交談,車蓋靠得很近,因為意見投合,一談就是一整天。(見《孔子•雜訓》)後以「傾蓋論交」形容志同道合、一見如故。

17、青鳥傳書

傳說漢武帝有一次在承華殿,見有青鳥從西方飛來,集於殿前。漢武帝就此事問東方朔。東方朔說:「這是西王母要來了,它們是先來報信的。」不久,西王母果然來了,有兩青鳥如鸞,夾侍其旁。(見《漢武故事》)後以「青鳥傳書」比喻傳信,以「青鳥」比喻傳信的使者。如:「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情為探看」。

18、青錢萬選

唐代著名傳奇小說《遊仙窟》作者張鷟所作的詩文,不僅流行國內,連日本、新羅使者也紛紛前來購求。他曾八次應試,都登科甲。當時有個叫員半千的人說張鷟的「文詞如青銅錢,萬選萬中。」世人因此稱他為「青錢學士」,後以「青錢萬選」為文才出眾的典故。

19、請纓

漢武帝派終軍去勸說南越(亦作「粵」)王來朝,終軍請求給他一根長纓,表示一定要把南越王縛回來。後來,他果然不出所料說服南越王歸漢。(見《漢書。終軍傳》)後以「請纓」為投軍報國或要求給以重任的典故。如毛澤東詞:「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20、染指

春秋時,鄭國大臣子公每逢食指動起來,就會吃到好東西。鄭靈公知道這件事,有一次賜大家吃黿肉,故意不給子公吃。在這以前,子公的食指早已動了起來。

他見靈公不讓他吃黿,一氣之下,用指頭往鍋里一染,伸到嘴巴里去,說道:「這不是也吃到了嗎?」(見《左傳•宣公四年》)後以「染指」為吃到某種東西、沾到某種利益或參與某種事情的典故。

21、御批韓翃

唐代詩人韓翃,曾任員外郎,晚年頗不得意,建中初,屈居幕吏,常辭疾在家。人多鄙之,惟一韋姓巡官知他是名士,與他交好。一日夜半,韋巡官急叩韓翃家門,祝賀其任駕部郎中、知制誥。知制誥職掌草擬朝廷詔告文書,為清貴之職。

韓翃不信,韋巡官說:據京報,知制誥缺人,中書省選中兩名呈德宗親批,御筆不點出,後批曰:與韓翃。時有兩人名韓翃,另一韓翃任江淮刺史。中書省又將兩韓翃同時呈進請示。

御筆錄詩一首:「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在一旁批曰:與此韓翃。韋巡官曰:「此非員外詩耶?」韓翃方確信不誤。此事傳為佳話,後世詩文常用典實。

22、奉旨填詞

宋詞人柳永,原名柳三變。擅作慢詞長調,每為教坊樂妓所傳唱,當時有「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之謠。他常與歌妓來往,留連於燈紅酒綠,徵歌逐舞。因功名未遂,曾作《鶴沖天》一首解嘲,詞中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句。

仁宗曾言:「此人好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詞去。」柳永從此益放浪形骸,逢人即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後因以「奉旨填詞」喻自我嘲諷,將錯就錯。(典見《本事詞》、《能改齋漫錄》、《方輿勝覽》及《藝苑雌黃》等)

23、重見雲英

晚唐詩人羅隱,十次應試,俱未得中。初次趕考,途經鍾陵時,風華正茂,與歌妓雲英頗相得,雲英亦正妙年,色藝俱絕。十二年後,羅隱再次落第,路過鍾陵,又與她相遇。雲英仍未嫁,言談中,頗怪羅隱落拓不遇。羅隱作詩贈之。

詩曰:「鍾陵醉別十餘春,重見雲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詩中既慨嘆功名蹭蹬,對雲英身世,亦深表憐惜之意。

但後世用「重見雲英」一語,多指文中與鍾情女子離別多年又意外相逢,如清初吳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