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東籬典故

東籬典故

發布時間: 2020-12-17 17:20:39

Ⅰ 袁衛星的《詩人》中「菊花在陽台上呼喚東籬」用了一個典故,其中相關詩句是什麼

一、典故是:陶淵明東籬採菊
相關詩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版」
二、「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出權自陶淵明《飲酒·其五》
1、原詩如下: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譯文
我家建在眾人聚居的繁華道,可從沒有煩神應酬車馬喧鬧。要問我怎能如此之超凡灑脫,心靈避離塵俗自然幽靜遠邈。東牆下采擷清菊時心情徜徉,猛然抬頭喜見南山勝景絕妙。
暮色中縷縷彩霧縈繞升騰,結隊的鳥兒迴翔遠山的懷抱。這之中隱含的人生的真理,想要說出卻忘記了如何表達。
三、袁衛星簡介:
1、中國陶行知研究會生命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江蘇省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曾獲全國優秀語文教師、全國優秀班主任、江蘇省"五四杯"十傑名教師、蘇州市學科帶頭人、蘇州市學術帶頭人等稱號。
2、代表作品有《生命課》《生命教育》《爸爸在這里》《美麗的過程》《聽袁衛星老師講課》《班會18課》等。

Ⅱ 東籬把酒黃昏後一句用了什麼典故

語出陶淵明《飲酒》詩:「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因以「東籬」指種菊花的地方

Ⅲ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中東籬指誰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中的東籬不是人,這句話的意思是:在東內籬邊飲酒容直到黃昏以後,淡淡的黃菊清香溢滿雙袖。

《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作者】李清照【朝代】宋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白話翻譯:

薄霧彌漫,雲層濃密,日子過得愁煩,龍涎香在金獸香爐中繚裊。又到了重陽佳節,卧在玉枕紗帳中,半夜的涼氣剛將全身浸透。

在東籬邊飲酒直到黃昏以後,淡淡的黃菊清香溢滿雙袖。莫要說清秋不讓人傷神,西風捲起珠簾,簾內的人兒比那黃花更加消瘦。

(3)東籬典故擴展閱讀

這首詞是作者婚後所作,通過描述作者重陽節把酒賞菊的情景,烘託了一種凄涼寂寥的氛圍,表達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孤獨與寂寞的心情。上片詠節令,寫別愁;下片寫賞菊情景。

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寫中,加入自己濃重的感情色彩,使客觀環境和人物內心的情緒融和交織。尤其是結尾三句,用黃花比喻人的憔悴,以瘦暗示相思之深,含蓄深沉,言有盡而意無窮,歷來廣為傳誦。

Ⅳ [東籬]為何指有菊花的地方

陶淵明有詩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故而得名

Ⅳ 問菊中東籬運用了什麼典故有何作用

(菊花象徵清高)運用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典故。東籬代指菊花,把菊花比作陶淵明一樣的隱者,寫出菊的高潔品格。

Ⅵ 東籬的典故出處及所代表的意義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代表一種高尚情操的隱居生活

Ⅶ 東籬的典故

東籬,語出陶淵明《飲酒》詩:「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因以「東籬」指種菊花的地方。後來成了典故,不斷被文人沿用,比如著名的有李清照的:「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Ⅷ 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典故。

飲酒

作者: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回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答悠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清晨開叩門,倒裳往自開。問子為誰歟,田父有好懷。
壺將遠見候,疑我與時乖。襤縷茅檐下,未足為高棲。
一世皆尚同,願君汨其泥。深感父老言,稟氣寡所諧。
紆轡誠可學,違己詎非迷!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

故人賞我趣,挈壺相與至。班荊坐松下,數斟已復醉。
父老雜亂言,觴酌失行次。不覺知有我,安知物為貴。

Ⅸ 李清照的醉花陰里有佳節又重陽,東籬把酒黃昏後,分別用了誰的什麼典故

此處用的兩個典故分別是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有暗香盈袖,暗香,用的是林逋《山園小梅》里「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這首詞是作者早期和丈夫趙明誠分別之後所寫,它通過悲秋傷別來抒寫詞人的寂寞與相思情懷。早年,李清照過的是美滿的愛情生活與家庭生活。作為閨閣中的婦女,由於遭受封建社會的種種束縛,她們的活動范圍有限,生活閱歷也受到重重約束,即使象李清照這樣上層知識婦女,也毫無例外。
因此,相對說來,他們對愛情的要求就比一般男子要求更高些,體驗也更細膩一些。所以,當作者與丈夫分別之後,面對.單調的生活,便禁不住要借惜春悲秋來抒寫自己的離愁別恨了。這首詞,就是這種心情的反映。從字面上看,作者並未直接抒寫獨居的痛苦與相思之情,但這種感情在詞里卻無往而不在。

Ⅹ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使用在哪一典故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出自東晉詩人陶淵明的《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賞析
大致在魏晉以前,以儒家學說為核心,中國人一直相信人類和自然界都處於有意志的「天」的支配下。這一種外於而又高於人的個體生命的權威,在東漢未開始遭到強烈的懷疑。於是就迎來了個性覺醒的時代;在文學創作中,相應地有了所謂「人的主題」的興起。但個性覺醒,既是舊的困境與背謬的結束,又是新的困境與背謬的發現與開始。首先,也是最基本的,就是有限的個體生命與永恆的宇宙的對立。人們不斷發出哀傷的感嘆:「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古詩十九首》);「自顧非金石,咄唶令人悲」(曹植《贈白馬王彪》);「人生若塵露,天道邈悠悠」(阮籍《詠懷詩》)。人們在自然中感受到的,是無限存在對有限人生的壓迫。
但是,即使說困境與背謬註定要伴隨人類的全部進程(這是一個存在主義的觀念),在不同的階段上,人還是要尋找不同的解脫方式。哪怕是理念上的或者是詩意上的,人也要發現一種完美的生命形態。所以到東晉末,在玄學的背景中,陶淵明的詩開始表現一種新的人生觀與自然觀。這就是反對用對立的態度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而是相反地強調人與自然的一體性,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這在他的這《飲酒》第五首之中,表現得最為充分而優美。憑著它那淺顯的語言、精微的結構、高遠的意境、深蘊的哲理,這首詩幾乎成了中國詩史上最為人們熟知的一篇。
全詩的宗旨是歸復自然。而歸復自然的第一步,是對世俗價值觀的否定。自古及今,權力、地位、財富、榮譽,大抵是人們所追求的基本對象,也便是社會所公認的價值尺度。盡管莊子早就說過,這一切都是「賓」,即精神主體的對立面(用現代語匯說,就是「異化」),但對絕大多數人來說,終究無法擺脫。而陶淵明似乎不同些。他當時剛剛從官場中退隱,深知為了得到這一切,人們必須如何鑽營取巧、裝腔作勢,恬不知恥地丟去一切尊嚴。他發誓要扔下這些「賓」的東西,回到人的「真」性上來。
於是有了這首詩的前四句。開頭說,自己的住所雖然建造在人來人往的環境中,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車馬喧」,意味著上層人士之間的交往,所謂「冠帶自相索」。因為陶淵明喜歡訴窮而人們又常常忘記貴胄之家的「窮」與平民的「窮」全不是一回事,這兩句詩的意味就被忽視了。實在,陶家是東晉開國元勛陶侃的後代,是潯陽最有勢力的一族。所以,盡管陶淵明這一支已呈衰落,冷寂到門無車馬終究是不尋常的。所以緊接著有一問:你如何能做到這樣?而後有答,自然地歸結到前四句的核心——「心遠地自偏」。「遠」是玄學中最常用的概念,指超脫於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狀態。此處的「心遠」便是對那爭名奪利的世界取隔離與冷漠的態度,自然也就疏遠了奔逐於俗世的車馬客,所居之處由此而變得僻靜了。進一步說,「車馬喧」不僅是實在的事物,也是象徵。它代表著整個為權位、名利翻騰不休的官僚社會。
這四句平易得如同口語,其實結構非常嚴密。第一句平平道出,第二句轉折,第三句承上發問,第四句回答作結。高明在這種結構毫無生硬的人為痕跡,讀者的思路不知不覺被作者引導到第四句上去了。難怪連造語峻峭的王安石也大發感慨:自有詩人以來,無此四句!
排斥了社會公認的價值尺度,探詢作者在什麼地方建立人生的基點,這就牽涉到陶淵明的哲學思想。這種哲學可以稱為「自然哲學」,它既包含自耕自食、儉朴寡慾的生活方式,又深化為人的生命與自然的統一和諧。在陶淵明看來,人不僅是在社會、在人與人的關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個個體生命作為獨立的精神主體,都直接面對整個自然和字宙而存在。從本源上說,人的生命原來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大化」遷變的表現,只是人們把自己從自然中分離出來,投入到毫無真實價值的權位和名利的競逐中,以至喪失了真性,使得生命充滿焦慮和矛盾。所以,完美的生命形態,只有歸復自然,才能求得。
這些道理,如果直接寫出來,詩就變成論文了。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詩人(題名叫《飲酒》,自然是一位微醺的、飄飄然忘乎形骸的詩人)在自己的庭園中隨意地採摘菊花,偶然間抬起頭來,目光恰與南山(即陶之居所南面的廬山)相會。「悠然見南山」,按古漢語法則,既可解為「悠然地見到南山」,亦可解為「見到悠然的南山」。所以,這「悠然」不僅屬於人,也屬於山,人閑逸而自在,山靜穆而高遠。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從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為一支輕盈的樂曲。
另一種版本,「見南山」的「見」字作「望」。最崇拜陶淵明的蘇東坡批評說:如果是「望」字,這詩就變得興味索然了。東坡先生非常聰明,也很懂得喝酒的妙處,他的話說得不錯。這里不能作「望」,是因為「望」是有意識的注視,缺乏「悠然」的情味。還可以深一步說:在陶淵明的哲學觀中,自然是自在自足無外求的存在,所以才能具足而自由;人生之所以有缺損,全在於人有著外在的追求。外在的追求,必然帶來得之驚、失之憂,根本上破壞了生命的和諧。所以,在這表現人與自然一體性的形象中,只能用意無所屬的「見」,而不能用目有定視的「望」。
見南山之物有:日暮的嵐氣,若有若無,浮繞於峰際;成群的鳥兒,結伴而飛,歸向山林。這一切當然是很美的。但這也不是單純的景物描寫。在陶淵明的詩文中,讀者常可以看到類似的句子:「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歸去來辭》);「卉木繁榮,和風清穆」(《勸農》)等等,不勝枚舉。這都是表現自然的運動,因其無意志目的、無外求,所以平靜、充實、完美。人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應該具有自然的本性,在整個自然運動中完成其個體生命。這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最後二句,是全詩的總結:在這里可以領悟到生命的真諦,可是剛要把它說出來,卻已經找不到合適的語言。實際的意思,是說這一種真諦,乃是生命的活潑潑的感受,邏輯的語言不足以體現它的微妙與整體性。後世禪家的味道,在這里已經顯露端倪了。
在詩的結構上,這二句非常重要。它提示了全詩的形象所要表達的深層意義,同時把讀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去體悟,去咀嚼。
這首詩,尤其是詩中「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二句,歷來被評為「靜穆」、「淡遠」,得到很高的稱譽。然而簡單地以這種美學境界來概括陶淵明的全部創作,又是偏頗的。因為事實上,陶淵明詩文中,表現焦慮乃至憤激的情緒,還是很多,其濃烈幾乎超過同時代所有的詩人。但也正因為焦慮,他才尋求靜穆。正像開頭說的,這是在新的困境與背謬中所尋得的理念和詩意上的完美的生命形態。也許,人們能夠在某個時刻,實際體驗它所傳達的美感,進入一個純然平和的、忘卻人生所有困擾的狀態,但這絕不可能成為任何人(包括陶淵明)的全部人生。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