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龍亭典故
Ⅰ 分享一下你們家鄉的傳說典故吧
我們家鄉有個很出名的神話《嫦娥奔月》,據說嫦娥就是我們高辛人,神話中因偷食大羿自西王母處所求得的不死葯而奔月成仙,居住在月亮上面的廣寒宮之中。很是經典。
Ⅱ 薊縣為何遭清軍的三次屠城
薊縣地理位置優越,是兵家必爭之地,在清兵入關時曾遭過三次屠城
薊縣悠久歷史文化
1、2005年秋,考古學家在薊縣北部山區的考古調查中,採集到了一千多件各類石質人工製品。根據出土地點的地貌特徵推斷,這些石製品的年代為舊石器時代,距今十萬至一萬年。這次考古挖掘,填補了津門考古工作中無舊石器人類活動遺址的空白。請說出我縣舊石器時代遺址有:太子陵遺址、丈煙台遺址、小平安遺址、北台遺址、七區遺址、楊家峪遺址、野溝遺址、大孫各庄遺址、周庄遺址、大星峪遺址、東營房遺址、東大屯遺址。
2、2005年,考古學家在薊縣北部山區採集到1000餘件石製品,根據出土地點的地貌特徵和出土石器的特點推斷,為舊石器時代晚期。這一發現,說明薊縣地區早在4.5萬年
年前就已存在人類活動。
3、距今1萬年左右至4000年的時候,人類使用的石器主要以磨製石器為主,考古學上稱此時期為新石器時代。我縣新石器時代遺址有:青池遺址、彌勒院遺址、下埝頭遺址、圍坊遺址、張家園遺址。
4、張家園遺址;古代建築是古人智慧的結晶。迄今為止,薊縣發現最早的古代建築,也是天津市最早的古代建築。
5、青池遺址是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於橋水庫南岸五百戶鎮青池一村北。青池遺址第一發現人是:董振剛
6、距今一萬年以前,薊縣地區高溫多雨,氣候濕潤,有著茂密的森林和豐沛的水草,非常適合大型食草類動物古菱齒象的生存。在天津自然博物館里,陳列著一具長度超過4米的古菱齒象化石,它的出土地點和時間是;1999年5月 薊縣楊津庄鎮大保安鎮
7、黃帝問道廣成子的傳說發生在:崆峒山。黃帝為了詢求修身至道之要,自涿鹿的都邑北上,來到了今天的崆峒山。崆峒山又名翁同山,明代山上修有府君廟,又稱府君山。眾多史料記載:相傳黃帝至崆峒山問道於廣成子便是此山。崆峒山風景優美,「崆峒積雪」是清朝「漁陽八景」之一。
8、魯班是春秋時期的魯國(現今的山東曲阜)人,名般,古時「般」和「班」同音通用,後取國姓「魯」,他本應姓;魯班本姓公輸
9、春秋中期,在薊縣的北部山區生活著一支山戎部落,他們向南侵佔了燕山南部大片燕國領土,建立了一個以今天薊縣縣城為國都的國家,雄霸一方,並得到周王室的認可,成為周的子國,無終子國,史學界稱這是薊縣的肇始。
10、歷史上「老馬識途」的典故源於春秋時期;公元前663年,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國的山戎。後來山戎敗退到孤竹國境內。齊軍深入,最終滅了孤竹。齊軍是春天出征的,到凱旋而歸時已是冬天,草木變了樣。大軍在一個山谷里轉來轉去,最後迷了路。齊相國管仲提議用老馬引路,最後終於走出山谷,回到了齊國。
11、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在全國施行郡縣制,分設三十六郡,今天的薊縣,始稱無終縣,並為郡治之所。當時的無終縣屬於當時的右北平郡。
12、薊縣自古為交通要道,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全國修築馳道,在九條具有全國性的馳道中,2條通過無終,也就是今薊縣。
13、我縣漢墓眾多的原因是:西漢晚年海水倒灌,近海民眾遷徙而來,使薊縣山前平原人口密度大增。
14、古墓葬地的石人、石獸統稱為石像生,石像生的作用是:顯示墓主人身份等級和地位,也有驅邪、鎮墓的含義。
15、石刻造像,是立於墓葬地表用於祭祀或守陵之物。天津地區保存下來的最早的石刻造像在:邦均鎮石人庄村
16、薊縣境內出土的漢代祭壇遺址位於漁陽鎮:七里峰村
17、佛教傳入我縣是在:東漢時期
18、東漢年間,隨著佛教的傳入,在縣城北的鐵嶺西側、漁山東側建起的薊縣歷史上第一座寺廟是:香林寺
19、2000年,在薊縣桑梓鎮大安宅村北古井內出土了目前我國發現年代最早的道教方術木牘文書,年代是:漢代
20、目前天津地區發現的最大一處漢墓群,是薊縣:別山漢墓群
21、天津首次發現東漢磚石混合結構、多室畫像石墓,是:小毛庄漢墓
22、東晉時期著名詩人陶淵明的《擬古》詩第二首寫道中描繪的「辭家夙嚴駕,當往至無終。問君今何行?非商夏非戎。聞有田子泰,節義為士雄,其人久已死,鄉里習其風。」詩中的田子泰是指:田疇
23、「桑無附枝,麥秀兩歧,張君為政,樂不可支。」 這是一首漢代民謠,講述了漢代薊縣政治清明,賞罰明信,吏民悅服。「民皆家殷戶阜,咸歌之。」這是薊縣流傳下來最早的民謠,民謠中提到的張君說的是:太守張堪
24、盤山法興寺始建於魏晉時期,是盤山年代最早的寺廟之一。它是元代改名少林寺,後稱北少林寺:
25、薊縣長城最早建於:北齊天保七年(556年)。
26、什麼時間,隋大業末年,無終縣改名漁陽縣,並為郡治。
27、隋義寧二年,高開道佔領漁陽郡,自稱燕王,定都漁陽
28、唐太宗東征時在我縣留下的歷史遺跡有:曬甲石、飲馬譚、東征石井、盤山天祥寺後的龍亭石、扳倒井。
29、獨樂寺觀音閣最早建於:隋朝。
30、盤山主峰掛月峰上的定光佛舍利塔,最早建於:唐延和年間。
31、綠釉雞冠壺、白釉蓮花水注均為薊縣境內古墓葬出土,是遼代時期的典型器物
32、金代薊州人竇漢卿妙於針灸,醫術神奇精妙,著有:《針經指南》、《瘡瘍經驗》
33、唐代天寶年間,大詩人李白來到今薊縣、平谷一帶,寫下了一首《北風行》,旨在揭露安祿山的謀反罪行,布告全國。
34、「漁陽鼙鼓動地來」指的是:安史之亂。
35、自古有很多描寫薊縣的詩句,白居易《長恨歌》中寫到「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36、跟唐征高句麗有關的村名主要有:東兵馬、中兵馬、西兵馬、大安宅、小安宅、頭營、東二營、西二營等
37、「塘坊碼頭」唐代大詩人李白詩曰:「漁陽豪俠地,擊鼓吹笙芋。雲帆轉遼海,粳稻來東吳。」這首詩描述了我縣漕運碼頭曾經的繁榮景象。
38、盤山在唐朝時期迎來歷史上佛教發展的高峰,起到主要推動作用是:寶積禪師
39、 竇禹鈞 《三字經》中「教五子,名俱揚」是一位薊縣古代名人。
40、薊州有位名人竇禹鈞,以教子有方名垂青史。五代竇禹鈞有5個兒子,家教甚嚴,建書房40間,買書數千卷,聘請文行之士為師授業。四方有志學者,聽其自至。5個兒子聰穎早慧,文行並優,均先後中進士史稱「竇氏五龍」。竇氏五龍分別是:竇儀、竇儼、竇侃、竇偁、竇僖。
41、竇禹鈞之墓在:相傳在西龍虎峪鎮龍前村
42、穿芳峪鎮大穿芳峪村有一棵古樹,名為「槐抱榆」。這棵古樹是:唐代所植,樹齡為1300多年
43、北宋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助趙匡胤策劃「陳橋兵變」,是歷史上著名的「杯酒釋兵權」的始作俑者;一生三次為相,《三字經》中「趙中令,讀魯論,彼既仕,學且勤」說的就是他以半部《論語》治天下而名垂青史的故事。這個人是:趙普,薊縣人
44、白塔寺內的白塔始建於:遼代,漁陽郡塔
45、我們現在見到的白塔寺內的白塔是:遼清寧四年,公元1058年
46、天津市保存完好的唯一一座樓閣式磚塔是:五百戶鎮福山之頂的福山塔
47、目前薊縣,也是天津市僅存的三座遼塔分別是:城內白塔,盤山古佛舍利塔,五百戶鎮福山塔。
48、薊縣文廟始建於:金太宗天會年間。
49、在盤山掛月峰上有座古塔,被譽為天津市海拔最高的古塔:定光佛舍利塔
50、位於千像寺遺址內,有一通遼碑,石碑通體為漢白玉質料,記載唐遼時期薊州的經濟文化和盤山的佛教地位,號稱「京東第一碑」:盤山千像佑唐寺創建講堂碑
51、盤山千像佑唐寺創建講堂碑建於:遼統和五年(公元987年)
52、盤山千像佑唐寺創建講堂碑碑文書寫者是:遼代書法家德麟,法號法信大師
53、盤山千像佑唐寺創建講堂碑碑文的書法藝術成就表現在:承六朝遺風,追二王書體,楷行草三體兼容,匠心獨運。
54、千像寺石刻造像群位於:盤山東麓白水峪南、聯合村北
55、千像寺石刻造像群中的佛像最早雕刻於:遼統和五年之前
56、在陸路交通極為落後的古代,漕運曾佔有非常突出的地位,薊縣境內有三條古運河發揮了重要作用:州河、薊運河、遼運河
57、著有《針經指南》、《瘡瘍經驗》等醫書的薊縣古代名醫是:金代薊州人竇漢卿
58、請說出以下描述的是哪座塔。此塔為六角實心密檐花崗岩石塔,元大德元年(1297)雲峰首座等僧人同立,塔下有善蛇洞。:徹公長老靈塔
59、元代著名書法家虞集說「大德、延佑年間,其翰墨流傳於漁陽、巴西兩地,與趙孟頫齊名」,這里指的與趙孟頫齊名的書法家是:鮮於樞。
60、歷史上,人們把燕王朱棣奪取北平周圍的軍事重鎮所發起的戰爭稱:燕王掃北
61、明朝時期,隱居薊縣下營岐山瀾水洞,創立理教的人叫:羊宰
62、明洪武年間,薊縣城以鼓樓為中心,向東、西、南、北方向分設四條大街。問:這四條街道的名稱分別為::文化街、武定街、太平街、拱星街
63、明成祖朱棣,五次北征雄據漠北的元朝殘余勢力,並在薊州設重兵,修築工事,移民增兵屯田備戰,史稱:移民屯戍
64、薊州歷史上哪位名人,秉公執法,正派無私、有包青天之風:明成化年間,燕忠
65、被稱為「燕山處士」的是:明末清初進士李孔昭。
66、明朝時期,薊州的長城大規模修建是在:明成化年間
67、薊縣城桓,原為土城,明洪武四年(1317年)外麵包砌磚石。城牆東、西、南三面分別設威遠、拱極、平津三門,北面有樓無門。請問北城樓的名稱叫:北極閣
68、薊縣地理位置優越,是兵家必爭之地,在清兵入關時曾遭過三次屠城
69、清順治二年(1645年)薊縣城內開設鑄造錢幣的鼓鑄局,錢的背面鑄有滿、漢兩種文字。錢幣上鑄的是:薊
70、清康熙三十三年,知州張朝宗重修薊縣鼓樓,並書寫兩塊橫匾,至今懸掛於鼓樓南北,這兩塊橫匾分別:古漁陽和幾東鎖鑰
71、薊州最早的水利設施建造於:光緒年間,邵莊子排水閘
72、乾隆皇帝曾贊嘆:「天下何處無松,盤山之松天下松之宗」。傳說被乾隆皇帝賜名的「蟠龍松」,如今樹冠蔭及近畝,因樹下又生有柏樹一株,枝下八根石柱支撐,人們戲稱為「一百單八柱」:官莊鎮東後子峪村朝陽庵。
73、在天成寺替乾隆皇帝出家的是:雲海法師。
74、中共薊縣縣委最早成立於:1930年10月。
75、1934年秋,時任中共遷遵薊中心縣委書記李子光在薊縣城內創辦一分利文具店,作為黨的秘密活動聯絡點。這個秘密活動聯絡點建在:薊縣魯班廟西配殿。
76、1938年7月14日,冀東西部抗日武裝暴動的第一槍在我縣邦均打響。
77、大家都聽說過狼牙山五壯士。在我們薊縣盤山,也流傳著「七勇士」的英雄事跡。當時,敵人企圖消滅剛剛組建的八路軍十三團,七勇士在彈盡石絕的情況下,誓死不當俘虜,縱身跳崖,成功掩護大部隊安全轉移。這個事件發生:盤山蓮花峰。
78、他是陝西省蒲城縣人,原名趙寶森,又名趙寒,八路軍抗日將領,盤山抗日根據地主要創建者之一。曾任冀東軍分區決定由副司令員兼任八路軍十三團團長。在遵化市野瓠山與偽滿洲軍戰斗時,不幸被敵槍擊中,壯烈犧牲。這個人是:包森
79、1941年9月21日,包森巧妙運用圍點打援的戰術,消滅日軍駐馬蘭峪警備隊長山口正雄部的戰斗發生在:丈煙台
80、1945年5月26—29日,冀熱遼十四軍分區在平谷縣劉家河召開抗日群英表彰大會,被授予 「八路軍母親」光榮稱號是:薊縣磚瓦窯村的楊媽媽。
81、薊縣黨組織創始人李子光同志的故鄉是:薊縣西山北頭村。
82、盤山烈士陵園始建於:1956年。
83、薊縣抗日救國總會成立於:1938年4月4日 千像寺會議。
84、1942年,八路軍十三團全殲偽軍第二集團軍第四團,擊潰增援的第三團。首創冀東戰場整團消滅敵人戰例的這場戰斗的地點在:果河沿。
85、打響冀東西部抗日武裝大暴動第一槍的標志性事件是:1938年7月14日,王景軒、蘇甦率三區救國會員攻克邦均鎮偽警察分局。
86、在冀東西部戰場首次開創了整建制地殲滅日軍的光輝戰例:白草窪戰斗。
87、盤山根據地是培養革命志士的紅色搖籃,曾在這里戰斗過的革命烈士:包森、田野、王崇實、徐智甫、卜榮久、王少奇、洪濤等。
88、1938年6月20日的「馬伸橋事變」,揭開了薊縣抗日武裝大暴動的序幕。這次事變的領導者是:夏德元、趙合。
89、薊縣第一個黨支部是如何成立的,包括時間地點人物:1927年,中共玉田縣委員張洪以教書作掩護,在薊縣東部組織農會,在農會中發展黨員,三、四月間,在上倉河西首先發展了幾名小學教員和青年,建立了薊縣第一個黨支部。
90、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者接連在薊縣製造了駭人聽聞的慘案:上倉、花峪、小嶺、吳家窪、辛莊子、雙楊村、五盆溝、聯合村等。
91、聯合村的由來:民國時期成村,當時是給千像寺看山場的幾十戶窮苦人家散居於此。抗日戰爭時期,盤山抗日根據地將這幾十戶人家組成了薊縣第一個抗日村政權,李子光等同志將它命名為聯合村。
92、抗日戰爭時期,特別是敵人實行「治安強化」運動期間,為了傳送情報、轉遞信件、護送幹部,在敵占區開辟了許多秘密交通線,:盤山——賈各庄——西山北頭——七百戶——高家團城;七百戶——下楊各庄——瓦岔庄——草房峪——青山——桑樹鞍——太平溝;桑梓——尤古庄——官辛庄——南燕村——辛撞等。
93、從1938年到1944年,根據抗日根據地和游擊區恢復和擴大的具體情況,為便於開展對敵斗爭,冀熱遼一帶成立了多個聯合縣:薊平密聯合縣、薊寶三聯合縣、薊遵興聯合縣、平三薊聯合縣、玉薊寶聯合縣、玉薊聯合縣等。
Ⅲ 與龍相關的生活習俗 民謠、神話、傳說、歷史典故、對聯、帶龍...
漢字(繁體)「龍」
【日本漢字】竜(リュウ)
【讀音】lóng
【梵文】Nāga
【英文】dragon,loong
【廣東話(香港拼音)】long
1.我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異動物,由各種動物的身體部分組成,身體長,有鱗,有角,有爪,能走,能飛,能游泳,能翻江倒海,吞風吐霧,興雲降雨。
2.封建時代龍作為帝王的象徵,也用來指帝王和帝王的東西:龍顏、龍廷、龍袍、龍宮等。
3.形狀像龍的或裝有龍圖騰:龍舟、龍燈、龍車。
4. Lóng龍 姓氏。
5.龍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龍與鳳凰、麒麟、龜一起並稱「四瑞獸」。
6. 西方神話中帶翼的動物。參見西方龍
7. 佛教中天龍八部之一.
8.中國傳統十二生肖之一。[編輯本段]
中華神龍
龍是中國神話中的一種善變化、能興雲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傳說能隱能顯,春風時登天,秋風時潛淵。又能興雲致雨,為眾鱗蟲之長,四靈(龍、鳳、麒麟、龜)之首,後成為皇權象徵,歷代帝王都自命為龍,使用器物也以龍為裝飾。《山海經》記載,夏後啟、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龍」。另有書記「顓頊(zhuānxū)乘龍至四海」、「帝嚳(kù)春夏乘龍」。前人分龍為四種:有鱗者稱蛟(jiāo)龍;有翼者稱為應龍;有角的叫虯(qiú),無角的叫螭(chī)。上下數千年,龍已滲透了中國社會的文化,除了在中華大地上傳播承繼外,還被遠渡海外的華人帶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國的華人居住區或中國城內,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飾物仍然是龍。因此,「龍的傳人」、「龍的國度」也獲得了世界的認同。龍是華夏民族的代表!是中國的象徵!
[編輯本段]
龍的起源新說
「大旱之望雲霓」,中國人對此深有體會,「久旱逢甘雨」更是被中國人列為四大喜事之一。風雨來臨,往往先自傳來「轟轟隆隆」的隱隱雷鳴之聲。生活中的一切幾乎都指望雨水的中華先民們,站在播種著全年希望的農田裡,守著萎蔫欲枯的禾苗,百無一計,當突然聽到北方天際傳來隆隆雷聲,再看到濃雲之中金蛇亂舞,知道甘霖即將到來,一定刻骨銘心,對隆隆之聲無限崇敬。
毫無疑問,中國先民們會因此抽象出一個有形(閃電)有聲(隆隆)的概念,並用擬聲法將之命名為「隆」,年復一年地盼「隆」望「隆」,期盼「隆隆」之聲送來甘霖。文字出現以後,先民們又創造出一個「龍」字專門表示這個概念,並讀作「隆」。
甲骨文中「龍」字為獸首蛇身之狀,頭頂著一個表示刀狀器的「辛」字元號(見上圖,引之康殷著《文字源流淺說》)。
甲骨文「龍」字有形有聲,既形象又高度概括。其一,獸以猙獰威猛著稱,尤其長有獠牙巨齒的猛獸;層狀閃電照亮雲團時呈面狀,與獸的面部相似,中的獸首尤其著力刻畫出牙齒,給人以蒼天發怒的震撼力。其二,蛇的身體呈條形;條形閃電也呈條形。其三,蛇行走宛轉曲折;條形閃電同樣宛轉曲折。其四,蛇隱蔽在陰暗的地方,現身突然;條形閃電隱身陰暗濃密的雲層之中,現身更加突然。其五,蛇多劇毒,一擊便會致人死命,非常恐怖,許多人甚至天生怕蛇;條形閃
繁體寫法
電同樣極具威懾力量,閃電過後的雷聲更加令人膽戰之驚。人們見到猛獸或蛇時無不感到恐怖。甲骨文中用獸和蛇來形容龍,表示它是一種令人恐怖、令人敬畏的神秘力量。
在甲骨文中,「辛」字元號表示「被驅使」之意。甲骨文「龍」字表示這是一種被驅使的力量,驅使它的是天,是古人心目中最高神靈。有意思的是,在遠神話傳說中,龍確實被人驅使,如幫助大禹治水的應龍。天驅使龍干什麼呢,自然就是古人所渴望的「興雲布雨」。
所以,甲骨文「龍」字表示這樣一個概念:其一,它供天驅使;其二,它的聲音是隆隆之聲;其三,它的形象是閃電,頭像獸類,身軀像蛇,隱身在雲團之中;其四,它的工具是雲團;其五,它的功能是接受天的旨意播灑雨水。古人如此刻畫龍,意味著人們既懼怕它,又離不開它,對它敬畏有加。[編輯本段]
龍的資料- 奇幻設定-物種神話
「人類雖然聰明到能夠消滅許多的物種,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辦法救回任何一個被他們滅絕的族類。」——Gerald Durrel,《CATCH ME A COLOBUS》
龍槍系列中出現了很多的巨龍,他們有的是善良的,有的是邪惡的,有的老眼昏花,有的年輕激進,都讓人對於這些活在傳說中的生物感到好奇。我們自稱龍的傳人,皇帝要穿龍袍,喝酒有景德鎮的著名瓷器「九龍公道杯」,端午節還可以劃龍船;而西方的龍則是看守金蘋果,把守伊甸園,任意吞吃無辜的人類,是魔王撒旦的使徒,幾乎每一個功成名就的英雄都必需要宰上一兩個才行;不過,這個帶著極重神秘色彩的傳說生物到底是怎麼誕生的,而東方和西方又各有著什麼樣的傳說呢?就讓我們來看看吧![編輯本段]
西方的龍
西方龍現在一般指Dragons,但在很久遠的年代,並不是這樣的。閃米特人的一支在那一個年代創立了猶太教,有一些人認為猶太教中的Seraphim就是正義力量化身的龍。
在西方文明中各個方面、本質、含義、特徵都最接近中國本土的龍的概念就是Seraphim,Seraphim不僅在西方神話與宗教中的地位、作用、意義與中國本土的龍在中國神話與宗教中的地位、作用、意義最吻合,而且古希伯萊語中Seraphim的詞源意思與中國本土的龍的一種主要起源相同。中國本土的龍是蛇型,Seraphim是古希伯萊語中的大蟒,就是Seraph的復數,也有說法是加上一個有「火焰」或「燃燒」等等意思的詞尾,在早期古希伯萊語中,因為無「龍」字,所以常常用大蟒表示龍,聖經中就表明,這樣的大蟒是有四肢的,一些希伯萊神話的歷史資料也間接地表明Seraphim早期形象要遠遠比Dragons更接近中國本土的龍,有四肢與六個由火焰組成的翼的大蟒,十分酷似中國早期神話中的應龍,而且Seraphim對於西方的人來說是一個很熟悉的概念,只是現在很少有人知道Seraphim的原始面目而已,現在宗教畫像與雕塑中的Seraphim已經全是人型的了。
Seraphim現在一般翻譯成熾天使,但在《偽經.伊諾書》中,Seraphim的意思卻是大蟒。在西方早期文明中,龍與蛇的概念常常是混為一談的,但一些人認為把熾天使理解為大蟒是一種褻瀆神靈的行徑,其間涉及的宗教問題就不解釋了。
Dragons的出現要遠遠晚於Seraphim,它們是凱爾特人崇拜的對象,地位很神聖。中世紀初期,在大西洋上探尋新航道的維爾京人將自己的海盜船船首雕刻成Dragons的樣子,以此希望Dragons賜予自己無窮的力量。
基督教的誕生,使Dragons的命運發生了一次翻天覆地的變化,Dragons成為Satanas的代名詞。新宗教的誕生,難免會與老宗教有沖突,如同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一樣,就將原來土著崇拜的阿修羅「貶」為惡魔。
龍在基督教中被視為惡魔的象徵是源自Mesopotamia神話,在Mesopotamia神話中,龍是「海洋中恐怖的生命,具有禍害人,被神消滅的命運。」巴比倫神話中的英雄Mark的對手Tiamato與Hittite神話中的Illuyankas,皆為其中例子。居住在Mesopotamia區域附近的猶太人也曾受其影響,並將這一種觀念繼承下去,龍在猶太教與基督教中漸漸成為惡魔的象徵。[編輯本段]
西方的「龍的傳人」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龍的傳人」幾乎就是中國人的代名詞,但全世界真的就只有中國人叫做「龍的傳人」嗎?讓我們到歐洲去認識一下其他的「龍的傳人」。
凱爾特人
紅龍是凱爾特民族的標志,圖為威爾士國旗。
Ⅳ 天壇有什麼歷史典故嗎
據史料記載,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動,可追溯到公元前兩千年,尚處於奴隸制社會的夏朝。中國古代帝王自稱「天子」,他們對天地非常崇敬。歷史上的每一個皇帝都把祭祀天地當成一項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動。而祭祀建築在帝王的都城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財力,以最高的技術水平,最完美的藝術去建造。在封建社會後期營建的天壇,是中國眾多祭祀建築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天壇不僅是中國古建築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築史上的瑰寶。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920年),名天地壇。嘉靖九年(1530年)因立四郊分祀制度,於嘉靖十三年(1534年)改稱天壇。清乾隆、光緒帝重修改建後,才形成現在天壇公園的格局。
天壇佔地272萬平方米,整個面積比紫禁城還大些,有兩重垣牆,形成內外壇,壇牆南方北圓,象徵天圓地方。圜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二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中間有牆相隔。圜丘壇內主要建築有圜丘壇、皇穹宇等,祈谷壇內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
天壇的主要建築均位於內壇,從南到北排列在一條直線上。全部宮殿、壇基都朝南成圓形,以象徵天。整個布局和建築結構,都具有獨特的風格。祈年殿是皇帝祈禱五穀豐登的場所,是一座三重檐的圓形大殿,高38米,直徑32.72米,藍色琉璃瓦頂,全磚木結構,沒有大梁長檁,全靠28根木柱和36根枋桷支撐,在建築的造型上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
在明朝初年,天與地原是合並一起祭祀,南北的郊壇都一樣,設祭的地方名叫大祀殿,是方形十一間的建築物。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改為天地分祀,在天壇建圜丘壇,專用來祭天,另在北郊建方澤壇祭地,原來合祀天地的大祀殿,逐漸廢而不用。嘉靖十九年(1540年),又將原大祀殿改為大享殿,圓形建築從此開始。
清廷入關後,一切仍按明朝舊制。乾隆時期,國力富強,天壇也大興工程。乾隆十二年(1747年),皇帝決定將天壇內外牆垣重建,改土牆為城磚包砌,中部到頂部包砌兩層城磚。內壇牆的牆頂寬度縮減為營造四尺八寸,不用檐柱,成為沒有廊柱的懸檐走廊。經過改建的天壇內外壇牆,更加厚重,周延十餘里,成為極壯麗的景觀。天壇的主要建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也均在此時改建,並一直留存至今。
圜丘壇又稱祭天台、拜天台、祭台,是一座露天的三層圓形石壇,為皇帝冬至祭天的地方,始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擴建。壇周長534米,壇高5.2米,分上、中、下三層,各層欄板望柱及台階數目均用陽數(又稱"天數",即九的倍數),符"九五"之尊。壇面用艾葉青石砌就。壇面除中心石是圓形外,外圍各圈均為扇面形,數目也是陽數。每層都有漢白玉欄板望柱,均為9的倍數。上屋欄板72塊,中層108塊,下層180塊,合360周天度數。古人認為九是陽數之極,表示至高至大,皇帝是天子,也至高至大,所以整個圜丘壇都採用九的倍數來表示天子的權威。圜丘壇有外方內圓兩重矮牆,象徵著天圓地方。圜丘壇的附屬建築有皇穹宇及其配廡、神庫、宰牲亭、三庫(祭器庫、樂器庫、棕薦庫)等。 站在圜丘壇最上層中央的圓石上面雖小聲說話,卻顯得十分洪亮。因此每當皇帝在這里祭天,其洪亮聲音,就如同上天神諭一般,加上祭禮時那庄嚴的氣氛,更具神秘效果。這是因為壇面光滑,聲波得以快速地向四面八方傳播,碰到周圍的石欄,反射回來,與原聲匯合,則音量加倍。
皇穹宇位於圜丘壇以北,是存放祭祀神牌的處所。始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年),初名泰神殿,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稱皇穹宇。為重檐圓攢尖頂建築。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建,改為鎏金寶頂單檐藍瓦圓攢尖頂。有東西配廡各5間。其正殿及東西廡共圍於一平整光滑的圓牆之內,人們在牆的不同位置面牆說話,站在遠處牆邊的人,能十分清晰地聽到,此為迴音壁。皇穹宇台階下,有三塊石板,即迴音石:在靠台階的第一塊石板上站立,擊掌,可以聽到一聲回聲,站在第二塊石板上擊一掌,可以聽到兩聲回聲,站在第三塊石板上擊一掌,可以聽到三聲回聲。
迴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圍牆。牆高3.72米,厚0.9米,直徑61.5米,周長193.2米。牆壁是用磨磚對縫砌成的,牆頭覆著藍色琉璃瓦。圍牆的弧度十分規則,牆面極其光滑整齊,對聲波的折射是十分規則的。只要兩個人分別站在東、西配殿後,貼牆而立,一個人靠牆向北說話,聲波就會沿著牆壁連續折射前進,傳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無論說話聲音多小,也可以使對方聽得清清楚楚,而且聲音悠長,堪稱奇趣,給人造成一種「天人感應」的神秘氣氛。所以稱之為「迴音壁」。
圜丘壇、皇穹宇、祈谷壇是中軸線上三個主要建築,連接這三座主建築的是一長長的貫通南北的台基,叫丹陛橋,又叫神道或海墁大道。它長360米,寬29.4米,南端高1米,由南向北逐漸升至3米,象徵著此道與天宮相接,皇帝由南至北步步升天。丹陛橋中間是神道,左邊是御道,右邊是王道。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走王道,神走神道。橋下有東西向隧道,是祭祀前將牲畜送去屠宰的洞口。
天壇的主體建築是祈年殿,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每年皇帝都在這里舉行祭天儀式,祈禱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祈年殿呈圓形,直徑32米,祈年殿高38米,是一座有鎏金寶頂的三重檐的圓形大殿,殿檐顏色深藍,是用藍色琉璃瓦鋪砌的,因為天是藍色的,以此來象徵天。
它在建築上出色之處是,祈年殿用28根楠木大柱和36塊互相銜接的榜、桷,支撐著三層連體的殿檐。這些大柱有不同的象徵意義:中央四柱叫通天柱,代表四季;中層十二根金柱,代表十二個月;外層十二根檐柱,代表十二時辰;中外層相加二十四根代表二十四節氣;三層相加二十八根,代表二十八星宿;加柱頂八根童柱,代表三十六天罡;寶頂下雷公柱,代表皇帝一統天下。其附屬建築有皇乾殿、祈年門、神庫、神廚、宰牲亭、燔柴爐、瘞坎、具服台、走牲路及72間長廊等。長廊南面的廣場上有七星石,石上鏤刻山形雲紋圖案,是明嘉靖時放置的鎮石。
這座大殿坐落在面積達5900多平方米的圓形漢白玉台基上,台基分3層,高6米,每層都有雕花的漢白玉欄桿。這個台基與大殿是不可分的藝術整體。當遊人跨出祈年殿的大門,往南望去,只見那條筆直的甬道,往南伸去,一路上門廊重重,越遠越小,極目無盡,有一種從天上下來的感覺。難怪一位法國的建築專家在游覽了天壇之後說:摩天大廈比祈年殿高得多,但卻沒有祈年殿那種高大與深邃的意境,達不到祈年殿的藝術高度。這座大殿在1889年(清光緒十五年)被雷擊起火焚毀,據說,當時殿的大柱是用沉香木做的,燃燒時,清香的氣味,數里之外都可以聞到。翌年,皇帝召集群臣商量重建祈年殿。因找不到圖樣,掌管國家建築事務的工部便把曾經參加過祈所殿修繕事務的工匠們召集來,讓他們根據記憶、口述製成圖樣,再施工建造。因此,現在的祈年殿是清代光緒年間的建築,但是,基本建築形式、結構,還保留著明代的樣子。
祈年殿內,天花板處是精緻的「九龍藻井」,龍井柱則是描金彩繪。殿內中央有一塊平面圓形大理石,石面上的花紋,是自然形成的龍鳳花紋,一條行龍抱著一隻鳳凰,這便是「龍鳳石」,即「龍鳳呈祥」。 相傳,這塊石頭上原來只有鳳紋,而殿頂藻井內只有雕龍,年長日久,龍、鳳有了靈感,金龍常常飛下來找鳳石上的鳳凰尋歡。不料有一天正遇見嘉靖皇帝來祭天,在石上跪拜行禮,金龍來不及飛回去,和石上的鳳凰一起被嘉靖皇帝壓進圓石裡面,再也無法出來,從此才變成一深一淺的龍鳳石。1889年祈年殿被焚燒時,這塊龍鳳石被烈火熏燒了一個晝夜,石塊雖未被燒碎,但龍紋被燒成淺黑色,鳳紋被燒得模糊不清。祈年殿前有東、西配殿各九間,稱東廡和西廡,是收藏配神牌位的庫房。明代祭天時,除祭禱皇天上帝外,還要配祭皇族朱氏祖先,以及日、月五星,東、西、南、北、中的五大岳,五小岳的五鎮,四海四瀆(河湖)、風雲雷雨、山川、太歲、道教等各神祗和歷代帝王等。
祈谷壇的另一座重要建築是皇乾殿,它坐落在祈年牆環繞的矩形院落里,其間有琉璃門相通。這是一座廡殿式大殿,覆蓋藍色的琉璃瓦,下面有漢白玉石欄桿的台基座。它是專為平時供奉「皇天上帝」和皇帝列祖列宗神版的殿宇。神版均供奉在形狀象屋宇的神龕里,每逢農歷初一、十五,管理祀祭的衙署定時派官員掃塵、上香。祭祀前一天,皇帝到此上香行禮後,由禮部尚書上香,行三跪九叩禮再由太常寺卿率官員將神牌恭請至龍亭內安放,由鑾儀衛的樣鉺抬至祈年殿內各相應神位安放,受祭。
齋宮位於天壇西天門南,坐西朝東,是皇帝來天壇祈谷、祈天前齋戒沐浴的地方。所以,也可以說是一座小皇宮。它建有宮城,宮牆有兩層:外層叫磚牆,內城稱紫牆。外城主要是防衛設施,在外城四角建有值守房。外城東北角有一座鍾樓,每逢皇帝進出齋宮,都要鳴鍾迎送。齋宮內城分前、中、後三部分。前部以正殿為中心;後部是皇帝的內宅寢宮;中部是一個狹長的院子,院內兩端各有廊瓦房五間,是主管太監和首領太監的值守房。齋宮面積4萬平方米,有建築房屋200餘間,雖不及紫禁城金碧輝煌,但規模也很宏大,而且典雅清幽。明、清兩朝皇帝均在祀前來此「致齋」三日,只有雍正皇帝以後「致齋」的前兩日改在紫禁城內齋宮「致齋」,最後一天才遷居天壇齋宮。外圍有兩重御溝,外溝內岸四周有迴廊163間。宮面東,正殿5間,為無梁殿式供券磚石結構。正殿月台上有齋戒銅人亭和時辰牌位亭,殿後有寢殿5間,東北隅有一座鍾樓,內懸永樂年制太和鍾一口。
神樂署在圜丘壇西天門外西北,始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神樂署是管理祭天時演奏古樂的機關。明代叫神樂觀,當時神樂觀的樂舞官、舞生都由道士擔任。明朝永樂十八年遷都北京時,有300名樂舞生隨駕進北京,以後明代神樂觀常保持有樂舞生600名左右。到嘉靖時樂舞生總人數達2200名。
Ⅳ 微笑作文開頭結尾
寫作思路:不要平鋪直敘地進行,要注意及時地、不斷地變化描寫的角度,使描寫更加具體,給讀者主體化之感。做到條理清楚、自然、明白,不雜亂,要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
正文內容:
微笑是甘露,滋潤人們乾涸的心靈;微笑是陽光,照亮心靈中每一個陰暗的角落;微笑是春風,吹醒心靈的每一方土地;微笑是綠茶,盪滌心靈的每一塊凈水。
微笑是一種表情,它能感化人們心中的丑惡;微笑也是一種最純正的表達,能表達自己心中的真摯;微笑更是一種語言,能告訴別人自己的內心。微笑,陪伴了我的童年。
還記得,有一次在上課時睡覺,而老師僅僅是用了一個表情來感化我的心靈,於是我上課再也不睡覺了。沒錯,那個表情——微笑,記憶猶新。
「叮!叮!叮!」上課鈴打響了,同學們急匆匆地跑入教室,安安靜靜地坐好。老師大踏步走進教室,老師開始講課了,可是……就在老師講到一半時,出了點小插曲——我的「瞌睡蟲」開始發作了。一開始,我只是張了張嘴,可是過了一會,我竟然打起了哈欠!當老師快講完時,我居然昏昏欲睡。我渴望睡覺,於是給同桌下一個「命令」,老師來了叫我。
可是就在我剛睡下時,老師沒講課了,我感到奇怪,於是問同桌:「老師怎麼不講課了?」「你後面。」只是這一句話,我已經嚇得魂飛魄散,頭上冒起了冷汗,想想這次一定完了。我用蒼白的臉看了看老師。全班同學認為我會被老師打一頓,可老師只是微微笑了笑。
這一瞬間的微笑是多麼偉大!如同一股暖流流入我的心田。
微笑是世上最美的表情,它象徵著幸福,友好和寬容。
Ⅵ 蔡倫改進造紙術有怎樣的典故
關於造紙術的起源,歷來有兩種不同的意見。第一種意見是以三國時文學家張揖及南朝史學家范嘩為代表,認為東漢時,宦官蔡倫於公元蔡倫105年發明了紙。第二種意見是以唐代書畫鑒賞家張懷瓘(音歡)及宋代一些著作家為代表,他們認為西漢初年即已有紙代簡,至東漢蔡倫時所造之紙精工於前世,故蔡倫不是紙的發明者,而是改良者。近代考古發掘實踐證明上述第二種意見是正確的。1933年考古學家黃文弼在新疆羅布淖爾(即羅布泊)漢烽燧遺址掘出一塊麻紙,其年代為漢宣帝黃龍元年(前49)。他根據這一考古發現,認為在蔡倫之前一百五十多年已有紙。解放後,新中國的考古工作逐步發展。1957年5月,陝西西安東郊灞橋古墓遺址出土一批文物,清理文物時發現青銅鏡下有麻布,布下有紙,均帶銅銹綠斑。
考古學家根據墓葬形制、出土器物,判斷其下葬期不晚於西漢武帝時代(前140—前87),專家鑒定該紙為早期麻紙。以後1973年,1978年,1979年,1990年,考古工作者又先後在內蒙、陝西、甘肅等地區發現西漢不同時期製造的蔡倫前古紙,這些古紙的存在,補充了《史記》、《漢書》漏記西漢紙之不足,也糾正了《後漢書》關於造紙起源於東漢的誤記,把中國的造紙術起源提前了二百年。
那麼,這是否意味抹殺蔡倫的作用和貢獻呢?否。蔡倫的作用在於:(一)他總結了前代和同時代造麻紙的技術和經驗,組織生產一批優質麻紙。他是麻紙技術的革新者和推廣者。(二)他倡導並主持研製楮皮紙,完成以木本韌皮纖維造紙的技術突破,擴大了造紙原料。蔡倫雖非紙的發明者,但確是承前啟後的造紙技術革新者。蔡倫(?—121),字敬仲,東漢桂陽(今湖南耒陽縣)人。東漢明帝永平(58—75)末年,他開始在京城洛陽的皇宮里當太監,章帝建初中,為小黃門。「及和帝即位,轉中常侍,豫參帷幄」。蔡倫是一個有才學、為人誠實的人,他做了中常侍後,盡心王事,十分勤懇。他也敢於直言進諫,「匡弼得失」,因而深得和帝信任。後來,他又被加任尚方令。尚方是皇宮內的手工業作坊,專門為皇帝製造刀、劍和其他器物。史書記載,蔡倫做尚方令後,經他鑒制的刀、劍,「莫不精工堅密,為後世法」。正是在他負責尚方工作時,對於造紙技術做出了重大的改進。
古代風景畫鑒賞紙的發明,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適應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而產生的。古代人自從發明了文字以後,客觀上就要求有記錄文字的工具。較普遍的有泥板、樹皮、羊皮、紙草、龜甲、牛骨、竹、木、縑帛等。在商周時代,人們把文字刻在龜甲和牛骨上,或者刻在青銅器上,也有刻在石頭上的。隨著文化的發展,又將文字刻寫在木簡或者竹簡上,後來又有把字寫在縑帛上的。文字刻寫在竹簡或木簡上,然後用繩子一片片地串起來,叫做「策」(或叫「冊」);縑帛上寫的文字,最後捲起來,成為一「卷」。這就是現在所說的「冊」和「卷」的來歷。在竹簡和木簡上刻寫文字,在縑帛上寫字,比在龜甲、獸骨上刻字方便一些,但是,竹簡和木簡仍很笨重,使用起來不方便。據《史記·滑稽列傳》記載,西漢時,齊人東方朔有一次向漢武帝上奏章,共用簡三千片左右,要兩個人抬進宮去。而且簡攜帶起來也不方便,《莊子》中記載,戰國時學者惠施出門,喜歡帶上書,這些用簡編成的書,足足裝了五車。由於這個原因,人們在使用竹木簡的同時,從春秋戰國開始,亦用帛來寫字,叫「帛書」。帛是一種絲織品,最大的優點是輕便。
古代風景畫但是帛受生產的限制,不可多得,而且價格昂貴,無法在民間推廣。因此,人們就想到要尋找一種能為大多數人利用的書寫材料。於是,紙就應運而生了。我們現在所說的——紙,一般是指用植物纖維(麻、木材、竹、草等)做原料製成的。最初的造紙法是模仿漂絮法而產生的。東漢時許慎在其所著《說文解字》一書中談到「紙」字的字源時說「紙」從系旁,這說明早期的紙與絲有關。公元前12年,漢成帝後宮有一個名叫曹偉能的女官生了一個男孩,引起了皇後妹妹趙昭儀(「昭儀」為妃子的一種稱號)的嫉妒,把她投入監獄,並派人用「赫蹶」(夕蹄)包裹著毒葯,上面寫著迫她自殺的字。「赫蹶」就是絲質的絮紙。
西漢時期,我國蠶絲業已很發達,婦女們把蠶繭煮了以後,再放到浸於水中的席子上捶打,成為絲綿。把絲綿起下之後,在席子上留有一層薄薄的纖維,把它剝下曬干,就成為一張絲綿紙。但是用蠶絲的纖維造紙,原料來源少,產量低,成本也高,還是滿足不了社會的需要。人們很需要一種既輕便又便宜的紙張來作為書寫材料。這樣,經過摸索、試驗,最後終於成功地發明了植物纖維紙。1957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西安灞橋一座西漢古墓中,發現了一批文物,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一疊紙,共八十八片,因此,被稱作「灞橋紙」。經科學工作者鑒定,「灞橋紙」是用大麻和薴麻等原料製成的,其時間不晚於漢武帝時(前140—前87)。其後,1986年甘肅考古學家又在甘肅天水市郊放馬灘西漢墓中發現一張麻紙,發掘報告認為「此墓的時代在西漢文、景時期」。這應當是目前考古發掘出來的我國最早的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
但是,西漢早期的植物纖維紙,還比較粗糙,紙的表面有較多的麻筋,纖維組織鬆散,分布也不均勻,因而不利於書寫。顯然,這時還是我國造紙術的萌芽和初級階段。
到了東漢時期,由於社會經濟文化日益發展,造紙技術有了很大進步。幾十年來,考古工作者曾經不斷發掘出一些東漢時期造的紙。如1901年先後在新疆和甘肅敦煌發現兩張東漢紙;其後,在1942年和1959年,又先後在內蒙古額納河和新疆民豐縣各發現一張東漢紙;到了1974年,又在甘肅武威縣一座東漢墓中,發掘出一批東漢紙。這些紙的質量比西漢紙有著明顯的提高,大多數紙的上面都有書寫的字跡,有的是書信,詩抄,也有的是日常文書。可見這時的紙已經比較普及在民間了。可以說,東漢已經是造紙技術比較成熟的時期了。事實證明,這些進步都是和蔡倫在造紙工藝上的「造意」分不開的。
蔡倫在主持各種御器的製造時,經常和工匠在一起,這樣就使他有機會總結勞動人民的生產實踐;同時,蔡倫善於詩、書,深知世間缺紙的困難。這些為他研究和總結造紙術提古代風景畫鑒賞供了思想基礎和物質基礎。
蔡倫首先想到:「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於是「乃造意(立意,發明創造),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從今天發現的東漢紙來檢驗,其工藝流程大體是:浸濕原料、切碎原料、厥水浸泡、蒸煮、舂搗、洗滌、打槽、抄紙、曬干、揭紙。蔡倫造出的紙,體輕質薄,價廉耐用,為人們所歡迎。元興元年(105),蔡倫把他監造的第一批紙獻給了漢和帝,受到和帝的稱贊。從此,全國都採用蔡倫的方法造紙。由於蔡倫曾被封侯,後來人們就把他造的紙稱為「蔡侯紙」。蔡倫改進了造紙技術,擴大了造紙原料,促進了造紙業的發展。
蔡倫改良了造紙術之後,東漢末年又出現了一位造紙能手名叫左伯。其所造麻紙,均勻細密,潔白光輝,色澤鮮明。趙歧《三輔決錄》引韋誕奏言:「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張芝筆、左伯紙及臣(指韋誕)墨,皆古法,」可見其紙質之優良。
安帝元初四年(117),「帝以經傳之文多不正定,乃選通儒竭者劉珍及博士良史詣東觀,各讎校(漢)家法,令倫監典其事」。蔡倫奉旨後,每日親至東觀(洛陽宮中殿名,為修史之所),主持校勘事宜。由於他對於經史多所通曉,加上他做事認真負責,經過一段時間緊張工作,全部經史校讎完畢,受到安帝的褒獎。
古代人物畫像蔡倫自永平末年入宮侍衛,歷經明帝、章帝、和帝、殤帝、安帝等五代皇帝,由於他有才學,又能忠於職守,因此得到歷代皇帝的信任,從小黃門升到長樂太僕,被封為龍亭侯,可謂官運亨通,一帆風順。然而在章帝時,由於他在竇後的威勢下,被迫參與了宮廷斗爭,而造成安帝祖母宋貴人的自殺身亡。安帝親政後,下令廷尉審理此事,要求蔡倫到廷尉受審,蔡倫在內疚的心情下,「恥受辱,乃沐浴整衣冠,飲葯而死」。這樣一個對人民做出過貢獻的人,竟這樣結束了他的一生,實為悲劇!然而他改進造紙術的功績卻是永遠不可磨滅的。後人為了紀念他的功績,在他故鄉建立了「蔡侯墓」,墓的前院還有「蔡侯祠」,墓前的牌坊額題「蔡倫之墓」四個大字,是郭沫若的手書。
造紙術作為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對於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就在我國人民已經普遍使用紙的時候,歐洲還在使用羊皮和紙草進行書寫,在書寫材料上還處於非常落後的狀態。魏晉時期,我國的造紙術首先傳到朝鮮,公元七世紀,又從朝鮮傳到日本。唐玄宗天寶十年(751),向西傳入阿拉伯,後經阿拉伯人傳到了歐洲。公元1150年西班牙有了造紙工場,比我國已經晚了一千多年。十六世紀後,我國的造紙術由歐洲傳到北美洲。此後,逐漸傳遍了全世界。
Ⅶ 有關錢的兩個典故
1. 「錢能通神」
唐朝張固《幽閑鼓吹》卷52:
相國張延賞將判度支。知有一大獄,頗有寃濫,每甚扼腕。及判,使即召獄史嚴誡之,且曰:「此獄已久,旬日須了。」明旦視事,案上有一小帖子曰:「錢三萬貫,乞不問此獄。」公大怒,更促之。明日帖子復來曰:「錢五萬貫。」公益怒,命兩日須畢。明日復見帖子曰:「錢十萬貫。」公曰:「錢至十萬,可通神矣。無不可回之事,吾懼及禍,不得不止。」
翻譯:
中唐時期,京城發生一件大案,牽扯到不少官員。但因為有人暗中活動,所以遲遲不能結案。有一天,宰相張延賞想起此事,非常憤怒,便召見司法官吏,當面下令:「此案已久,限在十天內審結。」第二天上午,張延賞來到自己辦公的地方,發現書案上壓著一張紙條,上面寫著:「錢三萬貫,請不要過問此案」。張延賞大怒,當即把紙條撕了,又下令下屬督促審理此案。可隔天去辦公,見書案上又出現了一張條子,上面寫著:「錢五萬貫」。張延賞更是氣憤,下令限在兩日內審結。又過了一日,桌上又有了一張紙條,寫著:「錢十萬貫」。張延賞搖搖頭,嘆了口氣說:「錢至十萬,已經可以通神了,沒有不可挽回之事。我怕由此得禍,只能不去管這樁案件了。」
2.「有錢能使鬼推磨」
民間軼事:
東漢和帝時,蔡倫因為造紙有功,出任主管製造御用器物的尚方令,後來還被封為龍亭侯。其嫂叫慧 娘。她看見蔡倫因造紙出了名,升了官,發了財,就逼著丈夫造紙。但他們倆口子用草造出來的紙質量太差,無人肯買。慧娘腦子特別靈,很快就想出來了一個刁鑽古怪的辦法:裝死!
她要丈夫買一口棺材,自己裝死躺在棺材裡,叫丈夫邊哭邊燒草紙,待鄉親鄰居們聞訊趕到她家的時候,慧娘在丈夫的哭聲中猛然從棺材裡爬了出來,大聲說:「我到陰間後,閻王要我推磨,這時我丈夫燒的紙到了,哪裡知道,在陰間是用草紙當錢,幾個小鬼向我要錢,爭著替我推磨,我連忙把丈夫送到的所有的錢全部給了閻王,閻王就把我放回來了。」
鄉鄰們信以為真,以後遇有喪事,就買慧娘的草紙來燒,希望死去的親人也重回人間,至少也可以讓小鬼來幫推磨,在陰間好過一點。
從此,慧娘家財源滾滾而來,發了大財。
Ⅷ 開封龍亭做什麼用的
開封作為北宋王朝的都城達167年之久。當時的宋京極為繁盛,宮殿建築很輝煌版。可惜金人侵佔權開封時,宋皇宮建築大部分被燒毀了。後來,又經過多次兵燹和黃河決堤,宏偉的宮室已盪然無存。在過去皇宮遺址上只留下了龍亭這座建築物,而這座龍亭是清代所建。歷史上曾有七個朝代在開封建都,特別是北宋王朝,定都開封長達168年。當年的皇宮所再地就是如今龍亭一帶。金朝末年,龍亭一帶成為皇宮禁苑,到了明代,朱元璋的第五個兒子在此建周王府,後因黃河泛濫,漸成廢止。清雍正十二年,河南總督王士俊令人在周王府廢棄的煤山上建了一座「萬壽宮」,內設皇帝牌位,文武官員定期到此朝賀遙拜。封建朝代,皇帝被稱為真龍天子,因此這個地方就成為「龍亭」了。解放後,這里被辟為公園,成為人們休息的場所。
今天的龍亭仍然保持著清代「萬壽宮」的建築風格,在南北500米長的中軸線上依次建有午門、玉帶橋、嵩呼、朝門和龍亭大殿,既有北方建築的宏偉氣魄,又兼有南方建築秀麗的建築風格。午門是龍亭景區的大門,作北朝南,雄偉壯觀......
Ⅸ 你的家鄉有什麼神話傳說和歷史典故呢
在我老家的老人說 有一條 彎延 三座大山的蟒 因為吃人 被 雷 霹成了 肉塊 讓人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