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之心路人皆知歇後語
① 歇後語,之心,路人皆知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出處】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高貴鄉公傳》內:「高貴鄉公卒」裴松容之注引《漢晉春秋》:「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在魏、蜀、吳三國中,魏國地廣人多,經濟發展快,實力最強,但大權逐漸落入司馬氏家族手裡。
曹丕建立魏國時,得到大將司馬懿的支持。曹丕死後,魏明帝曹睿即位,司馬懿和他的兒子司馬師、司馬昭專權時,篡位野心日益顯露,魏帝曹髦曾氣憤地對大臣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等他來奪走皇位。」不久,曹髦策劃除掉司馬昭,結果事情敗露,反被司馬昭殺死。司馬昭立曹奐為帝。從此,在曹魏政權中,再也沒有人敢公開反對司馬氏的統治了。
263年,魏國滅蜀。265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廢魏帝,自稱皇帝,國號晉,定都洛陽,史稱西晉。司馬炎就是晉武帝。280年,西晉大舉進攻吳國,吳國投降。西晉統一南北,結束了東漢末年以來的分裂局面。
這也成了典故「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出處,寓意為野心非常明顯,為人所共知。
② 什麼之心路人皆知歇後語什麼釣魚願者上鉤
姜太公 司馬昭 孔明 林沖 哪吒 周瑜 黃蓋 來歷「略」
③ 什麼之心路人皆知
出自一個典故:
司馬昭是三國時魏國人,他父親名叫司馬懿,是魏國的大將。魏文帝曹版丕死後權,魏國的大權實際上落到司馬懿手裡。
司馬懿死後,大兒子司馬師輔助十三歲的皇帝曹髦,權勢比司馬懿更大,但沒有多久,就病死了。司馬師在病重的時候,便把一切權力交給了弟弟司馬昭。
司馬昭總攬大權後,野心更大,總想取代曹髦。他不斷鏟除異己,打擊政敵。年輕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當長,遲早會被司馬昭除掉,就打算鋌而走險,用突然襲擊的辦法,幹掉司馬昭。
一天,曹髦把跟隨自己的心腹大臣找來,對他們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恥辱,我要你們同我一道去討伐他。"幾位大臣知道這樣做等於是飛蛾投火,都勸他暫時忍耐。在場的一個叫王經的對曹髦說:"當今大權落在司馬昭手裡,滿朝文武都是他的人;軍王您力量軟弱,莽撞行動,後果不堪設想,應該慎重考慮。"
曹髦不接受勸告,親自率領左右仆從、侍衛數百人去襲擊司馬昭。誰知大臣中早有人把這消息報告了司馬昭。司馬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髦殺掉了。
後來,人們用"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來說明陰謀家的野心非常明顯,已為人所共知。
④ 什麼之心,路人皆知填歇後語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用來說明陰謀家的野心非常明顯,已為人所共知。
⑤ 填上名人的名字,補全歇後語. ( )彈琴退仲達--臨危不亂 ( )之心--路人皆知
諸葛亮彈琴退仲達--臨危不亂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⑥ 歇後語 ( )之心-----路人皆知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⑦ 路人皆知的前一句的歇後語是什麼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⑧ 路人皆知歇後語前一句是什麼
司馬昭之心—復—路人皆知
【名稱】司制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拼音】
sī mǎ zhāo zhī xīn,lù rén jiē zhī
【解釋】
路人:路上的人,指所有的人。司馬昭安的什麼心,連過路的人都知道。泛指人的陰謀顯露無遺,盡人皆知。
【用法】
作賓語、分句;指人所共知的野心
【辨析】
近義詞:原形畢露 顯而易見反義詞:深藏不露 瞞天過海
【出處】
「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語處《漢晉春秋》。史書原文:「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⑨ 歇後語司馬迢之心路人皆知對嗎
對的 但是司馬昭 你有錯別字
⑩ 什麼之心路人皆知歇後語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