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九月登高寓意

九月登高寓意

發布時間: 2021-01-29 07:52:46

㈠ 九月九日「登高」的傳聞表達的願望是什麼

表達了人們 「避邪除災」的願望。

登高,指重九登高的習俗。這一活動具有陶冶情操、鍛煉體魄的特點,故屬節令性的一種民俗體育活動。古人登高,一般在每年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之日進行,但也不限於九月九日,也有農歷正月初七和十五日登高的風俗。

起因

登高活動由來已久。《楚辭·九懷》中有記載暮秋登高的篇章:「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泬寥兮天高而氣清,寂謬兮收潦而水清」。

漢承楚俗,由此逐漸衍成重陽登高的習俗。據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載,早在漢高祖劉邦時,就有重陽登高的做法:「三月上巳,九月重陽,士女游戲,就此祓禊、登高。」據北宋宋敏求的《長安志》記載,漢朝以長安為京城,在長安的附近有一個小高台,每到重陽節,人們便會紛紛登上小高台,欣賞秋天的美景,因為所登的山為小高台,故有「登高」之說。

(1)九月登高寓意擴展閱讀

重陽節的傳說

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

一場瘟疫奪走了恆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差點兒喪了命。恆景病癒後辭別了妻子和鄉親,決心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恆景訪遍名山高土,終於打聽到東方一座最古老的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在仙鶴指引下,仙長終於收留了恆景,仙長教他降妖劍術外,又贈他一把降妖劍。恆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恆景叫到跟前說:「明天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了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茯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恆景騎著仙鶴趕回家。

恆景回到家鄉,初九的早晨,他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座山上,然後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吹來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瘟魔戛然止步,臉色突變,恆景手持降妖劍追下山來,幾回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傳下來。

㈡ 重陽節為什麼要登高 重陽節登高的寓意多多

重陽節為什麼要登高
辟邪氣之說
重陽節登高有辟邪氣之說,古人認為重九之時,天氣下降而地氣上升,天地二氣相交,不正之氣彌漫。為避免接觸不正之氣,須登高山以避重九之邪氣。加上九月九正值仲秋時節,秋高氣爽,非常適合登高遠望。
祈福和感恩
古代對山神有崇拜之情,以為山神能使人免除災害,所以人們在「陽極必變」的重陽日子裡,要登山拜神以求吉祥。《禮記·祭法》記載:「山林川穀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
吉利之意
不過,也有說農歷九月九日具有「宜於長久」的吉利之意。漢末曹丕在《九月與鍾繇書》中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與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即登高會)。」因此,重陽登高、飲菊花酒、女子在手臂上系茱萸囊逐漸成為民間習俗。
登高採集
重陽時節,秋收已經完畢,農事相對比較空閑。這時山野里的野果、葯材之類又正是成熟的季節,農民紛紛上山採集野果、葯材和供副業用的植物原料。登高的風俗最初可能就是從此演變而來的。
登高辭青
重陽節還是大自然中的節氣之一,所以登高還有辭青的說法。重陽為秋節,節後天氣漸涼,草木開始凋零,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清代潘榮陛編撰的《帝京歲時紀勝》記載:「(重陽)有治看攜酌於各門郊外痛飲終日,謂之『辭青』。」

㈢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除了強健身體還有什麼特殊意義

首先,重陽節有攀岩的習俗。金秋九月,天空晴朗清新,除了強身健體外,還有著特殊的意義,因為這一季的攀岩和遠視可以達到放鬆、強身健體、祛病的目的。這也是一種祖先崇拜活動,意味著失去家人和朋友。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形成。在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一個民間節日,此後歷代都有重陽。重陽和三月三日的「春步」都是全家人傾身出房,重陽日全家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重陽節的慶祝活動一般包括旅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喝菊花酒等活動。

重陽節歷來是賞菊的習俗,所以在古代也叫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花月。成群結隊的人來參加聚會,欣賞菊花。在漢族的古老習俗中,菊花象徵著長壽。

㈣ 重陽登高的寓意

重陽節習俗之一就是登高望遠,其實,重陽節的登高寓意很是簡單,我們耳熟能詳的那句詩,「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可見,這個節日登高是為了懷念遠方的親人,寄託著自己的思念之情。
另有辟邪氣之說
重陽節登高有辟邪氣之說,古人認為重九之時,天氣下降而地氣上升,天地二氣相交,不正之氣彌漫。為避免接觸不正之氣,須登高山以避重九之邪氣。加上九月九正值仲秋時節,秋高氣爽,非常適合登高遠望。

祈福和感恩
古代對山神有崇拜之情,以為山神能使人免除災害,所以人們在「陽極必變」的重陽日子裡,要登山拜神以求吉祥。《禮記·祭法》記載:「山林川穀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

吉利之意
不過,也有說農歷九月九日具有「宜於長久」的吉利之意。漢末曹丕在《九月與鍾繇書》中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與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即登高會)。」因此,重陽登高、飲菊花酒、女子在手臂上系茱萸囊逐漸成為民間習俗。

登高採集
重陽時節,秋收已經完畢,農事相對比較空閑。這時山野里的野果、葯材之類又正是成熟的季節,農民紛紛上山採集野果、葯材和供副業用的植物原料。登高的風俗最初可能就是從此演變而來的。

㈤ 九月九日登高習俗的願望是什麼

重陽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南朝時,回梁人吳均在答《續齊諧記》中記載一個神異的故事:汝南人桓景,隨費長房游學,費長房要他在重陽這天讓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系臂,並登高,飲菊花酒,才可免禍。桓景照辦了,才逃脫災禍。這個故事,生動地反映出重陽時人們的避邪除災心理。當然人們登高也不單是攀登而已,還要觀賞山上的紅葉野花,並飲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與野宴結合起來,更有吸引力。由於重陽為秋節,節後草木開始凋零,所以有稱重陽節野遊活動為「辭青」,與三月春遊「踏青」之說法相對應。總結來說:1、重陽登高是人們希望免災避禍,保佑家人平安。2、借這一天出遊遊玩,賞美景。3、詩人傷春悲秋的情懷。

㈥ 九九重陽登高什麼意思

關於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災的故事有兩個版本。
一個版本是《續齊諧記》中的記載:汝南人桓景隨費長房學道。一日,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那天,你家將有大災,其破解辦法是叫家人各做一個彩色的袋子,裡面裝上茱萸,纏在臂上,登高山,飲菊酒。九月初九這天,桓景一家人照此而行,傍晚回家一看,果然家中的雞犬牛羊都已死亡,而全家人因外出登高避禍而安然無恙。於是九九登高避禍,插茱萸辟邪便流傳下來。
還有一個民間版本,也是說的桓景驅邪的故事。
相傳,東漢時期,汝河邊一個村子裡,住著一個小夥子,名叫桓景。他家裡有父母和妻子,一家人和和睦睦,日子過得十分快樂。
天有不測風雲。有一年,汝河裡忽然出了一個瘟魔,岸邊很多村莊流行起了瘟疫,死了不少人。看到鄉親們不斷死去,桓景非常著急,就決定求仙學藝,為民除害。
桓景訪遍了天下名山,才尋訪到在東南方的山中有一個叫費長房的神仙。
費長房和藹地對他說:「我看你一心想為民除害,就收下你這個徒弟吧。」他交給桓景一把青龍劍,又教他降魔的武藝。桓景每天勤學苦練,終於把劍術練得爐火純青。
有一天,費長房把桓景叫到跟前,說:「今年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害人。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吧。「他送了桓景一包茱萸葉、一瓶菊花酒,又囑咐了幾句,先讓鄉親們登高避災,然後再去斬妖除魔。就用手招來一隻仙鶴,把桓景載回了家鄉。
九月九日那天,桓景帶著全村老小登上附近的一座山。他把茱萸葉分給大家,讓瘟魔不敢近前:又把菊花酒倒出來,讓每人喝一口。安排妥當後,他就帶著青龍劍回到村中,等著斬殺瘟魔。
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爬上了河岸,趾高氣揚地走進村裡。他發現村裡一個人也沒有,就四處張望,最後發現村民們都躲在山上,便狂叫著向山上沖去。剛到山腳下,突然一陣濃郁的茱萸葉香和菊花酒氣迎面撲來,瘟魔頓時頭暈眼花,哼哼呀呀地在原地打轉。桓景手持寶劍從山上直沖下來,和瘟魔展開了搏鬥。瘟魔見勢不妙,轉身就逃。桓景對准他的後背嗖地擲出寶劍,哧的一聲就把他扎死了。
從此,汝河兩岸再也不鬧瘟疫了,這一天是農歷九月初九。此後每年的這一天,人們都要舉行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活動,來紀念桓景鏟除瘟魔、為民除害。

㈦ 我國某個地方在9月9日登高的時候要攜帶甘蔗甘蔗有什麼寓意呢

我們說九月九登高的時候,也就是重陽節,就是今天九月九憶山東兄弟。遍插茱萸少一人,我們沒聽說攜帶是甘蔗。因為甘蔗可以說象徵著朋友的團聚吧。

㈧ 九月九登高是有什麼講究嗎

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據文獻說,「登山祈福」的習俗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流行。登高的地點,沒有統一的規定,登高所到之處大抵分為登高山、登高樓、抑或是登高台。

按照天地日月運行規律,重陽這天是「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氣候,地勢越高清氣越聚集,於是「重陽登高暢享清氣」便成了民間的重要民俗事象。

登高風俗其由來大致有四:其一是源於古人的山嶽崇拜;其二是源於「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氣候;其三是源於登高「辭青」;其四是源於附會上一個荒謬傳說「桓景登山避災」。

(8)九月登高寓意擴展閱讀

遠古時古人對山嶽的崇拜,形成「登山祈福」習俗。西漢戴聖《禮記·祭法》:「山林川穀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文獻記載古人對山既敬畏又充滿崇拜,「登山祈福」的習俗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流行開來。

重陽節登高避災之神話傳說的故事背景發生在東漢,傳說當時汝南(今河南上蔡西南)有個叫桓景的術士認為這一天里會有瘟氣降臨,人們要離開自己的家,盡可能到高處去,才能平安。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災的荒謬故事,見於南朝梁吳均的神話志怪小說《續齊諧記》。

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據現存史料及考證,上古時代有在季秋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的活動;《呂氏春秋·季秋紀》中收錄,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重陽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民俗。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七月半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㈨ 九月九日登高的傳聞這個傳說表達了什麼樣的願望

表達了人們 「避邪除災」的願望。

登高避災之說法始於東漢,當時河南有個叫桓景的術士認為這一天里會有瘟氣降臨,人們要離開自己的家,盡可能到高處去,才能平安。

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記載,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景如言,齊家登山……然而,《續齊諧記》不過是一部志怪書,連作者自己也沒有把它視作史實 。

桓景避災的傳奇故事,在社會上造成了影響,東漢後,九月初九登高避疫之訛傳,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

(9)九月登高寓意擴展閱讀:

農歷九月九日,是我國傳統的重陽節,又名重九節、登高節、菊花節、茱萸節。我國古代把九定為陽數,農歷九月九日,月日並陽,兩陽相重,兩九相疊,故名「重陽」,又名「重九」。

漢末曹丕在《九月與鍾繇書》中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 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與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據史料考證,重陽節始於遠古時期,成型於春秋戰國,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現存關於重陽節的文字記載,最早可追溯到先秦典籍《呂氏春秋》之《季秋紀》。

至魏晉時,節日氣氛漸濃,倍受文人墨客吟詠,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參考資料:重陽節 網路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