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禪典故

禪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1-28 23:14:42

1. 如何找到更多的禪的故事,還有就是著名的悟道的禪師的故事,如果和自己積累感悟

自己看 宋釋普濟撰 蘇淵雷校訂 《五燈會元》,30卷
明凈柱《五燈會元續略》8卷;通容《五燈嚴統》25卷;文琇《五燈會元補遺》1卷
湛愚老人 《心燈錄》,
《敕賜圓照茆溪森禪師語錄
等等。。。。需要的時候在問我。。。。
不過不知樓主悟性如何。。。讀中文十餘年。。。筆者。竟不能悟。。看來與佛無緣啊。。
下面是禪宗南派大宗師清涼文益的部分內容:
南原下八世羅漢琛禪師法嗣清涼文益禪師,金陵清涼院文益禪師,餘杭魯氏子。七歲,依新定智通院全偉禪師落發。弱齡稟具於越州開元寺。屬律匠希覺師盛化於明州鄮山育王寺,師往預聽習,究其微旨。復傍探儒典,游文雅之場。覺師目為我門之游夏也。師以玄機一發,雜務俱捐。振錫南邁,抵福州,參長慶,不大發明。後同紹修法進三人慾出嶺,過地藏院,阻雪少憩。附爐次,藏問:「此行何之」。師曰:「行腳去。」藏曰:「作么生是行腳事?」師曰:「不知。」藏曰:「不知最親切。」又同三人舉肇論至天地與我同根」處,藏曰:「山河大地,與上座自己是同是別?」師曰:「別。」藏豎起兩指,師曰:「同。」藏又豎起兩指,便起去。雪霽辭去,藏門送之,問曰:「上座尋常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乃指庭下片石曰:「且道此石在心內?在心外?」師曰:「在心內。」藏曰:「行腳人著甚麼來由,安片石在心頭?」師窘無以對,即放包依席下求決擇。近一月余,日呈見解,說道理。藏語之曰:「佛法不恁么。」師曰:「某甲詞窮理絕也。」藏曰:「若論佛法,一切見成。」師於言下大悟,因議留止。進師等以江表叢林,欲期歷覽,命師同往。至臨川,州牧請住崇壽院。開堂日,中坐茶筵未起時,僧正白師曰:「四眾已圍繞和尚法座了也。」師曰:「眾人卻參真善知識。」少頃升座,僧問:「大眾雲集,請師舉唱。」師曰:「大眾久立。」乃曰:「眾人既盡在此,山僧不可無言,與大眾舉一古人方便。珍重!」便下座。子方上座自長慶來,師舉長慶偈問曰:「作么生是萬象之中獨露身?」子方舉拂子,師曰:「恁么會又爭得?」曰:「和尚尊意如何?」師曰:「喚甚麼作萬象?」曰:「古人不撥萬象。」師曰:「萬象之中獨露身,說甚麼撥不撥?」子方豁然悟解,述偈投誠。自是諸方會下,有存知解者翕然而至。始則行行如也,師微以激發,皆漸而服膺。海參之眾,常不減千計。上堂,大眾立久,乃謂之曰:「祇恁么便散去,還有佛法道理也無?試說看!若無,又來這里作么?若有,大市裡人叢處亦有,何須到這里?諸人各曾看還源觀、百門義海、華嚴論、涅槃經諸多策子,阿那個教中有這個時節?若有,試舉看!莫是恁么經里有恁么語,是此時節么?有甚麼交涉?所以道:微言滯於心首,嘗為緣慮之場;實際居於目前,翻為名相之境。又作么生得翻去?若也翻去,又作么生得正夫,還會么?莫祇恁么念策子,有甚麼用處?」僧問:「如何披露即得與道相應?」師曰:「汝幾時披露即與道不相應?」問:「六處不知音時如何?」師曰:「汝家眷屬一群子。」師又曰:「作么生會,莫道恁么來問,便是不得。汝道六處不知音,眼處不知音,耳處不知音,若也根本是有,爭解無得?古人道:離聲色,著聲色,離名字,著名字。所以無想天修得,經八萬大劫,一朝退墮,諸事儼然,蓋為不知根本真實次第修行三生六十劫,四生一百劫,如是直到三祇果滿。他古人猶道,不如一念緣起無生,超彼三乘權學等見。又道彈指圓成八萬門,剎那滅卻三祇劫,也須體究。若如此用多少省力!」僧問:「指即不問,如何是月?」師曰:「阿那個是汝不問底指?」又僧問:「月即不問,如何是指?」師曰:「月。」曰:「學人問指,和尚為甚麼對月?」師曰:「為汝問指。」江南國主重師之道,迎住報恩禪院,署凈慧禪師。僧問:「洪鍾才擊,大眾雲臻,請師如是。」師曰:「大眾會,何似汝會?」問:「如何是古佛家風?」師曰:「甚麼處看不足?」問:「十二時中,如何行履,即得與道相應?」師曰:「取捨之心成巧偽。」問:「古人傳衣,當記何人?」師曰:「汝甚麼處見古人傳衣?」問:「十方賢聖皆入此宗,如何是此宗?」師曰:「十方賢聖皆入。」問:「如何是佛向上人?」師曰:「方便呼為佛。」問:「如何是學人一卷經?」師曰:「題目甚分明。」問:「聲色兩字,甚麼人透得!」師卻謂眾曰:「諸上座且道,這個僧還透得也未?若會此僧問處,透聲色也不難。」問:「求佛知見,何路最徑?」師曰:「無過此。」問:「瑞草不凋時如何?」師曰:「謾語。」問:「大眾雲集,請師頓決疑網。」師曰:「寮舍內商量,茶堂內商量?」問:「雲開見日時如何?」師曰:「謾語真個。」問:「如何是沙門所重處?」師曰:「若有縐毫所重,即不名沙門。」問:「千百億化身,於中如何是清凈法身?」師曰:「是。」問:「簇簇上來,師意如何?」師曰:「是眼不是眼?」問:「全身是義,請師一決。」師曰:「汝義自破。」問:「如何是古佛心?」師曰:「流出慈悲喜舍。」問:「百年暗室,一燈能破。如何是一燈?」師曰:「論甚麼百年?」問:「如何是正真之道?」師曰:「一願也教汝行,二願也教汝行。」問:「如何是一真之地?」師曰:「地則無一真。」曰:「如何卓立?」師曰:「轉無交涉。」問:「如何是古佛?」師曰:「即今也無嫌疑。」問:「十二時中如何行履?」師曰:「步步蹋著。」問:「古鏡未開,如何顯照?」師曰:「何必再三。」問:「如何是諸佛玄旨?」師曰:「是汝也有。」問:「承教有言,從無住本立一切法。如何是無住本?」師曰:「形興未質,名起未名。」問:「亡僧衣眾人唱,祖師衣甚麼人唱?」師曰:「汝唱得亡僧甚麼衣?」問:「盪子還鄉時如何?」師曰:「將甚麼奉獻?」曰:「無有一物。」師曰:「日給作么生?」師後住清涼,上堂曰:「出家人但隨時及節便得,寒即寒,熱即熱。欲知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古今方便不少。不見石頭和尚因看肇論雲:會萬物為己者,其唯聖人乎!」他家便道,聖人無己,靡所不己。有一片言語喚作參同契,末上雲:竺土大仙心。」無過此語也。中間也祇隨時說話。上坐今欲會萬物為自己去,蓋為大地無一法可見。他又囑雲:光陰莫虛度。」適來向上座道,但隨時及節便得。若也移時失候,即是虛度光陰,於非色中作色解。上座於非色中作色解,即是移時失候。且道色作非色解,還當不當?上座若恁么會,便是沒交涉。正是痴狂兩頭走,有甚麼用處?上座但守分隨時過好。珍重!」僧問:「如何是清涼家風?」師曰:「汝到別處,但道到清涼來。」問:「如何得諸法無當去?」師曰:「甚麼法當著上座?」曰:「爭柰日夕何!」師曰:「閑言語。」問:「觀身如幻化,觀內亦復然時如何?」師曰:「還得恁么也無?」問:「要急相應,唯言不二。如何是不二之言?」師曰:「更添些子得么?」問:「如何是法身?」師曰:「這個是應身。」問:「如何是第一義?」師曰:「我向你道是第二義。」師問修山主:「毫氂有差,天地懸隔。兄作么生會?」修曰:「毫氂有差,天地懸隔。」師曰:「恁么會又爭得?」修曰:「和尚如何?」師曰:「毫氂有差,天地懸隔。」修便禮拜。﹝東禪齊雲:「山主恁么祇對,為甚麼不肯?及乎再請益法眼,亦祇恁么道便得去。且道疑訛在甚麼處?若看得透,道上座有來由。」﹞師與悟空禪師向火,拈起香匙,問曰:「不得喚作香匙,兄喚作甚麼?」空曰:「香匙。」師不肯。空後二十餘日,方明此語。僧參次,師指簾,時有二僧同去卷。師曰:「一得一失。」﹝東禪齊雲:「上座作么生會?有雲為伊不明旨便去卷簾。亦有道指者即會,不指而去者即失。恁么會還可不可?既不許恁么會,且問上座阿那個得?阿那個失?」﹞雲門問:「僧甚處來?」曰:「江西來。」門曰:「江西一隊老宿寱語住也未?」僧無對。後僧問師:「不知雲門意作么生?」師曰:「大小雲門被這僧勘破。」問:「僧甚處來?」曰:「道場來。」師曰:「明合暗合。」僧無語。師令僧取土添蓮盆。僧取土到,師曰:「橋東取,橋西取?」曰:「橋東取。」師曰:「是真實,是虛妄?」問:「僧甚處來?」曰:「報恩來。」師曰:「眾僧還安否?」曰:「安。」師曰:「吃茶去。」問:「僧甚處來?」曰:「泗州禮拜大聖來。」師曰:「今年大聖出塔否?」曰:「出。」師卻問傍僧曰:「汝道伊到泗州不到?」師問寶資長老:「古人道,山河無隔礙,光明處處透。且作么生是處處透底光明?」資曰:「東畔打羅聲。」﹝歸宗柔別雲:「和尚擬隔礙。」﹞師指竹問僧:「還見么?」曰:「見。」師曰:「竹來眼裡?眼到竹邊?」曰:「不恁么。」﹝法燈別雲:「當時但擘眼向師。」歸宗柔別雲:「和尚祇是不信某甲。」﹞有俗士獻畫障子,師看了,問曰:「汝是手巧,心巧?」曰:「心巧。」師曰:「那個是汝心?」士無對。﹝歸宗柔代雲:「某甲今日卻成容易。」﹞僧問:「如何是第二月?」師曰:「森羅萬象。」曰:「如何是第一月?」師曰:「萬象森羅。」上堂:「盡十方世界,皎皎地無一絲頭,若有一絲頭,即是一絲頭。」﹝法燈雲:「若有一絲頭,不是一絲頭。」﹞師指凳子曰:「識得凳子,周匝有餘。」﹝雲門雲:「識得凳子,天地懸殊。」﹞僧問:「如何是塵劫來事?」師曰:「盡在於今。」師因患腳,僧問訊次,師曰:「非人來時不能動,及至人來動不得。且道佛法中下得甚麼語?」曰:「和尚且喜得便。」師不肯,自別雲:「和尚今日似減。」因開井被沙塞卻泉眼。師曰:「泉眼不通被沙礙,道眼不通被甚麼礙?」僧無對。師代曰:「被眼礙。」師見僧般土次,乃以一塊土放僧擔上,曰:「吾助汝。」僧曰:「謝和尚慈悲。」師不肯。一僧別雲:「和尚是甚麼心行?」師便休去。師謂小兒子曰:「因子識得你爺,你爺名甚麼?」兒無對。﹝法燈代雲:「但將衣袖掩面。」﹞師卻問僧:「若是孝順之子,合下得一轉語。且道合下得甚麼語?」僧無對。師代曰:「他是孝順之子。」師問講百法論僧曰:「百法是體用雙陳,明門是能所兼舉。座主是能,法座是所,作么生說兼舉?」﹝有老宿代雲:「某甲喚作個法座。」歸宗柔雲:「不勞和尚如此。」﹞師一日與李王論道罷,同觀牡丹花。王命作偈,師即賦曰:「擁毳對芳叢,由來趣不同。發從今日白,花是去年紅。艷冶隨朝露,馨香逐晚風。何須待零落,然後始知空。」王頓悟其意。師頌三界唯心曰:「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唯識唯心,眼聲耳色。色不到耳,聲何觸眼。眼色耳聲,萬法成辦。萬法匪緣,豈觀如幻。山河大地,誰堅誰變?」頌華嚴六相義曰:「華嚴六相義,同中還有異。異若異於同,全非諸佛意。諸佛意總別,何曾有同異?男子身中入定時,女子身中不留意。不留意,絕名字,萬象明明無理事。」師緣被於金陵,三坐大道場,朝夕演旨,時諸方叢林,咸遵風化。異域有慕其法者,涉遠而至。玄沙正宗,中興於江表。師調機順物,斥滯磨昏。凡舉諸方三昧,或入室呈解,或叩激請益,皆應病與葯。隨根悟入者,不可勝紀。周顯德五年戊午七月十七日示疾,國主親加禮問。閏月五日剃發澡身,告眾訖,跏趺而逝,顏貌如生。壽七十有四,臘五十四。城下諸寺院,具威儀迎引。公卿李建勛以下,素服奉全身於江寧縣丹陽起塔,謚大法眼禪師。塔曰無相。後李主創報慈院,命師門人玄覺言導師開法,再謚師大智藏大導師。

2. 達摩參禪的故事,要短一點的,急急急急

據說,當他來到洛陽時,看到永寧寺內十分精美的寶塔, 自雲: 「年一百五十歲,歷游諸內國\」,從容未見到過, 「極佛境界,亦未有此!」因而\「口唱南無,合掌連日」(《洛陽伽藍記》卷一)。後到嵩山少林寺, 「面壁而坐,終日默然,人莫之測,謂之壁觀婆羅門\」(《景德傳燈錄》卷第三)。在此期間,收弟子慧可,有慧可「立雪斷臂\」的故事流行於世。之後,他與弟子繼續北行傳法(《續高僧傳》中稱他為「齊鄴下南天竺僧菩提達摩\」), 《楞伽師資記》中也有「達摩禪師,志闡大乘,泛海吳越,游洛至鄴\」的說法)。但同當年在南方一樣,是非常的不順利(其中的道理,另文再談)。不僅受人「譏謗\」,而且還遭到了光統律師、流支三藏等人的人身迫害,竟然六次被毒,最終因中毒不救而死。葬於熊耳山(今河南宜陽縣),起塔於定林寺。但是又傳,在他死後三年,魏使宋雲自西域回國時,又在蔥嶺遇到他。見他手攜只履,翩翩獨逝。當時宋雲間他:大師到哪裡去?他的回答是:回西天去。所以,又有「只履西歸\」的傳說。如果宋雲所說屬實的話,那就有可能是達摩本來就沒有死,而是重返故土了(《景德傳燈錄》中就有他「欲西返天竺\」的說法)

3. 要幾個有禪機的故事

從前有個書生,和未婚妻約好在某日結婚,到那一天未婚妻卻嫁給了別人,書版生受此權打擊,一病不起,家人用盡各種辦法都無能為力,眼看奄奄一息。這時,路過一遊方僧人,的知情況,決定點化一下他,僧人到他床前,從懷里摸出一面鏡子叫書生看,書生看到茫茫大海,一名遇害的女子一絲不掛的躺在海灘上,路過一人看一眼搖搖頭走了......又路過一人將衣服脫下來,給女屍體蓋上走了......再路過一人,過去挖個坑,小心翼翼把屍體掩埋......疑惑見,畫面切換,書生看到自己的未婚妻,洞房花燭,被丈夫掀起蓋頭的瞬間......書生不明所以,僧人解釋到,那具海灘上的女屍,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你是第二個路過的人,曾給過她一件衣服,她今生和你相戀,只是還你一個情,但是 她真正要報答的人,是最後那個掩埋她的人,也就是她現在的丈夫,書生大悟,唰的從床上坐起,病癒。
緣分這東西不可強求,該你的早晚是你的,不該是你的怎麼努力也得不到。但無論在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要絕望,不要放棄自己對人生真諦的追求。
隨緣......

4. 周恩來借達摩面壁修禪的故事表明自己為了革命需要放棄留學的豪氣的詩句

大江歌罷掉頭東,
邃密群科濟世窮。
面壁十年圖破壁,
難酬蹈海亦英雄。
1919年3月,19歲的周恩來為了中國的反帝反封建大業,毅然決定放棄在日本求學的機會,歸國加入革命.此詩正是他回國前夕,書贈為他餞行的同窗好友張鴻誥等人的.
「大江歌罷掉頭東」起句氣勢雄偉,表達了周恩來負笈東渡尋求真理的決心.「大江歌罷」指剛唱罷令人豪情四起的蘇軾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其詞開篇即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句子.周恩來此處用此典,一是表明其志向的豪邁,二也是為了照應東渡日本橫跨大洋江海的經歷.「掉頭東」則表明義無反顧的抉擇.梁啟超在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後日本時,曾有詩句曰:「前路蓬山一萬重,掉頭不顧吾其東!」梁啟超表達的是離開中國而到日本尋求真理的決心,周恩來此詩句反映的也正是他1917年東渡時立志救國的抱負.
「邃密群科濟世窮」,說的是他到日本求學的目標,即細密地研究多門科學以拯救瀕臨絕境的中國.周恩來自中學始就具有「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遠大理想,他所處的時代也正是國內掀起「實業救國」、「科學救國」的呼聲高漲時期,留中的中國青年大多抱有到國外尋求先進思想、先進技術以報效國家、拯救中國的願望.故他在國內革命需要時可以放棄在日本的留學,又可以為了革命的需要於1920年到歐洲勤工儉學.
「面壁十年圖破壁」,借達摩面壁修禪的故事反映出詩人刻苦鑽研欲達到的境界和追求.的達摩禪師從長江之南一葦渡江到達嵩山少林寺,在山洞裡面壁十年默默修禪,終於將印度佛教成功傳入中國,成為禪宗初祖.周恩來表示東渡留學也要有達摩面壁的精神,而且學成之後要達到如巨龍破壁騰飛的境地.「破壁」之說源自《歷代名畫記》中所記載的傳說,說南朝著名畫家張僧繇在金陵安樂寺的牆壁上畫了四條沒有眼睛的龍,一經他點出龍的眼睛,巨龍則破壁而出騰空飛去.周恩來將「面壁」和「破壁」巧妙地結合起來,不僅在修辭手法上是一種藝術創造,更重要的是表達出一種不同凡響的人生追求.
「難酬蹈海亦英雄」,則表明他此次為了革命需要放棄留學的豪氣.「難酬蹈海」即難酬蹈海之志的意思.「蹈海」可有兩種理解,一是跳海殉身之意,如近人陳天華留學日本,為喚醒沉睡的中國民眾,毅然投海自殺,以示警醒;二是到了晚清時,出洋尋求真理亦稱「蹈海」.此處我取第二意,恐更符合周恩來此詩的背景.
近現代革命先驅為挽救陷於危世的中國,他們的志向都是非常高瞻而偉岸的,他們絕不因個人的利益而短視,也不因功利的目的而委瑣,他們具有超邁拔群的豪氣,具有敢作敢為、為國捐軀的勇氣與膽識,這永遠令我們後人高山仰止.

5. 蘇東坡與佛印禪師的故事

蘇東坡作為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書、畫等方面都有非常高的成就。他跟黃庭堅並稱「蘇黃」,跟辛棄疾都是豪放派代表人物,並稱「蘇辛」,還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除了留下不少傳世的詩詞之外,留下了一些書畫,他最擅長的就是墨竹、怪石、枯木以及文人畫。歷史上關於蘇東坡的故事有很多,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還是一位美食家。據說江南地區的傳統名菜東坡肉跟他有很大的關聯,家中的廚子在他的指點下才做出這道東坡肉。

蘇東坡

蘇東坡聽完後非常高興,當場解下玉帶放置在幾案上,代表直接同意這個賭注。佛印問到:「山僧四大本無,五蘊非有。翰林想要坐在哪裡。」蘇東坡聽完後想了很久都沒回答上來,佛印叫侍者去將這條玉帶收起來留在寺廟當作紀念,並取出了一件衲衣交給蘇東坡作為回禮。從這可以看出來,在這場鬥智斗勇的辯論中,佛印禪師贏了。

6. 佛教禪宗典故查出處

有這樣的一個故事(見《金剛上師諾那呼圖克圖法語開示錄》,並見《七系付法傳》,二者互有詳略):
釋迦和他的弟子曾在印度沙珂那(Sahara)地方,受國王因陀羅菩提(Indra-Bohddi)的供養。國王修密法中的「事業手印」已有相當成就,但仍未解脫。有一天,釋迦在他的耳邊,只輕輕地說一句曰:「你就是佛!」這國王便頓然開悟了。弟子們埋怨釋迦不肯把成佛的法門公開傳授,釋迦便對他們解釋:「那國王是密宗的根基,你們是顯教的根基。」

7. 請問有一個關於蘭花和禪宗的故事是出自哪裡拜託了~

禪宗史上,有位知名的晉迨禪師。他有一個愛好,就是養植蘭花。在他住持的禪院里,人們到處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蘭花,品種繁多。香客遊人來到寺院聽法禮佛,看到滿架的蘭花暗香四溢,清幽甘暢,都不由得贊嘆不已。也由此,人們將喜愛蘭花的晉迨禪師叫作「蘭花和尚」。

某日,晉迨禪師應邀去寺院外講經說法。行前,他將一位弟子叫到跟前,對弟子說,我去講法,天黑才回來,你要替我好好照看這些蘭花,記住給它們澆水。

弟子知道禪師鍾愛蘭花,因而在他走後看護得很仔細,在給蘭花澆水時更是分外小心。真是怕處有鬼,越是小心就越是出差錯。他一個不留意,腳下一絆,竟將一個蘭花架子撞倒,整架的蘭花轟然一聲倒地,瓦盆破碎,花葉零落。看著一地的殘花爛泥,小沙彌嚇壞了,不知如何是好。晉迨禪師的其他弟子看到了,過來幫他收拾,並對這位弟子說,等天黑師父回來,你就照實認錯吧,師父是不會責難你的。

晚上,晉迨禪師回到了寺院,弟子向師父報告了白天發生的事情,他想師父知道心愛之物被毀,一定會生氣惱怒的,因此他請求師父懲罰自己。晉迨禪師聽後只是平靜地笑笑說,你既然不是故意的,又知道了東西被毀不是一件好事情,以後自會用心做事,我還怪你什麼?我的確喜歡蘭花,視蘭花為朋友。但我種植蘭花的目的是為了香花供佛,美化寺院和大眾心境,不是為了生氣煩惱的啊。世事無常,轉瞬即逝,沒有什麼東西是不滅不壞的,我怎會執著於心愛的東西而不知割捨?這可不是咱們的禪門家風呵!

弟子聽了禪師的一番教導,霍然有悟,更加勤於修持,終於也在佛學上有所成就。

佛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世上的任何東西,無論我們認為美好或是醜陋,喜歡還是不喜歡,都是有生有滅,不會永存的。所以不應拘泥於事物的外相,而應隨緣安心。這不但是一個禪者應有的風度,即便是普通的人,也應知道順應事物的變化,不讓外在事物改變內心世界的平靜。

8. 求一個禪師的故事

這個是日本南隱禪師的公案。
南隱是日本明治時代著名的禪師,他的一杯專茶的故事常常為人所津津樂道屬並予以啟發。有一天,一位大學教授特地來向南隱問禪,南隱以茶水招待,他將茶水注入這個訪客的杯中,杯滿之後他還繼續注入,這位教授眼睜睜地看著茶水不停地溢出杯外,直到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終於說道:「已經滿出來了,不要倒了。」
"你的心就像這只杯子一樣,裡面裝滿了你自己的看法和主張,你不先把自己的杯子倒空,叫我如何對你說禪?"南隱意味深長地說。

9. 關於六世班禪的故事

據我所知,六世班禪在得到乾隆舉行七旬慶典的消息後,通過章嘉活佛,主動要內求朝聖。乾隆容對此自然同意,並進行了周密准備。為了班禪的到來,專門建造須彌福壽之廟。當乾隆得知六世班禪要帶五千馱包到承德,特令熱河總管永赫「務將須彌福壽之廟內廂房趕在乾隆四十五年四月前修竣,以備存放班禪先遣兩千馱包及其眾喇嘛居住。斷不可誤期。」乾隆先後發出六道諭旨,催促駐藏大臣劉保柱專程前往扎什倫布寺與六世班禪商議入覲事宜,並征詢章嘉活佛意見,確定迎接等事項。乾隆皇帝甚至想到,班禪長途跋涉,鞍馬勞頓,諭令為他准備轎輦。當接到六世班禪確定啟程日期後,又派索琳赴扎什倫布寺賜諭獎賞,諭令在六世班禪啟程後,後藏事物由八世達賴看管辦理等。乾隆還學習唐古特語(藏語),欲與班禪額爾德尼見面時敘談。 自此,六世班禪東行,朝覲乾隆皇帝這一歷史事件,就通過這幅六世班禪畫像(唐卡),奏響了一曲民族團結的樂章 現在在某個寺廟里還有他的畫像

10. 蘇東坡和禪師的故事

蘇東坡與僧人佛印是好朋友,一天,蘇東坡對佛印說:「以大師慧眼看來,吾乃何物?」佛印說:「貧僧眼中,施主乃我佛如來金身。」蘇東坡聽朋友說自己是佛,自然很高興。可他見佛印胖胖堆堆,卻想打趣他一下,笑曰:「然以吾觀之,大師乃牛屎一堆。」

佛印聽蘇東坡說自己是「牛屎一堆」,並未感到不快,只是說:「佛由心生,心中有佛,所見萬物皆是佛;心中是牛屎,所見皆化為牛屎。」吃虧的倒是大才子蘇東坡。

心中有佛,所見是佛。心中有佛,大概就是有一顆仁義之心、慈愛之心、善良之心、誠懇之心、感恩之心、憐憫之心、大度之心,包容之心,用這樣的心,去看世界,看生活,看人生,大概才會看到世界的美好,天空的蔚藍,花鳥的可人,人間的真情。

心中有快樂,所見皆快樂;心中有幸福,所見皆幸福。而且,會讓我們看到事物的真實面目,品嘗生活蘊含的美好,心中有佛,鄰居接好保險絲,我們會表示感激;人家扶起我的車子,會笑臉相謝;看到有人讓座,會送去贊美的目光;有人救了親人,更應千恩萬謝。

這樣,大家不都會生活在幸福與快樂之中嗎?這樣,咱們的人際關系不是會更溫馨、更和諧、更是如沐春風嗎?

(10)禪典故擴展閱讀:

蘇東坡與佛印的故事賞析

如今,很多人都超級聰明。他們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對一件事或一個人做出自己的看法和判斷。他們從不認真聽取其他相關信息。他們沒有仔細觀察。他們僅憑道聽途說。他們會做很多錯綜復雜的事情。他們總覺得自己做得比別人好。他們中的大多數只是幻想的。

那些沒有認真修行的人,當認真修行的時候,還要認真理解,總結和分析他們所做的是否正確,是否有錯誤和遺漏,下次如何做得更好。

我們總是可以提醒自己「聰明」,不要被一兩句話打擾。記住,如果有人說你瘋了,你必須遠離那個說你瘋的人,因為只有瘋子能看見他眼中的瘋子;而當有人說你是天才時,你不應該不知所措,仔細傾聽和觀察。理解和實踐將證明我們是什麼樣的人。

任何時候不要猜測個體的主觀意識,每個個體都不能代表共性,不能代表共性不是標准,所以不要在乎別人怎麼看自己,只要他們知道我是誰。然後做你喜歡做的事,實現你自己的人生價值。不要讓別人說一句話,把它變成牛糞。不要老是看別人的意見不一致。這種心胸太狹隘,不能適應世界的光輝精神。

參考資料:佛印禪師-網路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