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帶方的典故

帶方的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1-28 21:02:37

⑴ 關於好問的典故名言格言成語。缺一不可呀!

• 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錢能買的。我的音樂,要獻給祖國,獻給勞動人民大眾,為挽救民族危機服務。 —— 冼星海

• 我死以後,把我的骨灰送家鄉……把它埋了,上頭種一棵蘋果樹,讓我最後報答家鄉的土地,報答父老鄉親。 —— 彭德懷

• 一個人對人民的服務不一定要站在大會上講演或是作什麽驚天動地的大事業,隨時隨地,點點滴滴地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訴人家,無形中就是替國家播種、墾植。 —— 傅雷

• 中國人搞出的理論,首先要為中國人服務。 —— 吳仲華

• 我們為祖國服務,也不能都採用同一方式,每個人應該按照資稟,各盡所能。 —— 歌德

• 祖國,我永遠忠於你,為你獻身,用我的琴聲永遠為你歌唱和戰斗。 —— 肖邦

• 我無論作什麽,始終在想著,只要我的精力允許我的話,我就要首先為我的祖國服務。 —— 巴甫洛夫

• 為了國家的利益,使自己的一生邊為有用的一生,縱然只能效綿薄之力,我也會熱血沸騰。 —— 果戈理

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深厚的感情。 ——列寧
為中華崛起而讀書。 ——周恩來
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 ——鄧小平

⑵ 不知足者常樂的典故

1、拿破崙說:不來想當將軍的士源兵不是好士兵。

2、愛迪生最先發現的燈絲是用竹炭做的,後改進為鎢絲。愛迪生一生共有一千多件發明創造,有些發明創造已經得到驚人的成功。他本人也是享有盛名的。

但是,他從不沉醉於自己的發明,他無時無刻不在向科學的新領域攀登,同時也無時無刻不在對自己的發明創造持否定態度,而不停頓地加以改進.。

他自己說:「我是永不會滿足的。」無休止的鑽研,不停頓的改進,這正是愛迪生又一個突出特點。

(2)帶方的典故擴展閱讀:

"不知足者常樂」這是一種表明時時進取的態度,是不滿足現狀力求改變的積極態度,它引導人們不斷向好的方向努力奮斗,銳意進取,從而推動社會的發展。堅持正確的價值觀。

不知足方有前進的動力,不知足才能擁有更好的生活,不知足才能常樂。

不知足,是國家的根本點。

秦始皇能一統中國,就是因為無數次的不滿足,所以不斷地改革完善,才有了秦國的強大。

孟子曾說:「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若一個國家知足於現狀,沒有了「野心」,便將要滅亡。

中國的改革開放,美國的獨立戰爭,法國的大革命,無不向我們證明了不知足對國家的重要性。

不知足方有憂患意識,不知足才能振興國家,闖出一片天地。

⑶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有什麼典故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主要是對明王朝永樂帝遷都北京和崇禎帝弔死煤山的歷史事件的形容。

1、天子守國門典故:

明成祖朱棣在1421年遷都北平,並改北平為京師。因地理位置上,明王朝首都京師靠近邊關重鎮山海關,且又是天子所居住的地方,所以民間對此稱為「天子守國門」。

2、君王死社稷典故: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下明王朝首都,崇禎皇帝表示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至死不退,弔死煤山,民間對此事件稱為「君王死社稷」。

(3)帶方的典故擴展閱讀:

與唐朝相比。在安史之亂和黃巢起義中,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曾棄都南逃蜀中。明朝則從未有過這種例子。大家知道明朝永樂皇帝從南京遷都北京,原因之一就叫做「天子守國門」,受到入侵了,大明天子親自在第一線守國門。崇禎皇帝當年,北京形勢很危急,有人勸他遷都,他不去,有人勸他走,逃到南京,他不逃,他登上煤山自縊殉國而死,忠於江山社稷。這與清廷的咸豐皇帝致京城百姓於不顧兩度倉狂逃離北京以及清廷末帝溥儀苟且偷生向日本侵略者認賊作父更有著天壤之別。

明朝無論是遇到多大壓力,既沒有屈膝投降,也沒有割地賠款。到了明末那種內憂外患中,明朝依然兵分兩路頑強對付滿清和李自成,對關外的國土自始至終沒有放棄「全遼可復」的願望。從明英宗到崇禎帝的幾次北京保衛戰中,明朝更是堅定,兵臨城下仍然寧死不遷都「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亡」,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罕見的。

⑷ 滕王閣序有多少個典故分別是什麼

滕王閣序有24個典故分別是:

1.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

《西京雜記》卷二說董仲舒夢蛟龍入懷,乃作《春秋繁露》。形容人才眾多各顯其能。

2.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藉此說明水邊斷斷續續地傳來一陣陣驚寒的雁聲。

3.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

古代傳說廣州有水名貪泉,人喝了這里的水就會變得貪婪。藉此表達作者不甘沉淪的思想。

4.今茲捧袂,喜托龍門

藉此表示由於謁見了名人而抬高了自己的身價。

5.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

文章藉此來誇贊洪州地方很靈異。

6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

文章藉此誇贊洪州人物俊美。

7.望長安於日下,目吳會於雲間

文章藉此表現作者期望自己被召見的心志。

8.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

《史記賈誼傳》記載,漢文帝時,賈誼遷謫長沙,四年後,文帝把他征回長安,召見於宣室。作者藉此表達懷才不遇的苦悶心情。

9.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史記》記載,漢武帝時選求賢良,有人舉薦馮唐,可是他已九十多歲了,不能做官了。文章藉此表達年時易往,功業難就。

10.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

《史記賈誼傳》記載,賈誼曾任太中大夫,對當時國家大事多所建議,一時深受器重,後受讒毀,被貶為長沙王太傅。文章藉此表達作者懷才不遇的心情。

11.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

藉此抒發作者懷才不遇的感慨。

12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情

《後漢書孟嘗傳》記載,東漢人孟嘗,為官清正廉潔,但不被重用,後來歸田。

13.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晉書阮籍傳》記載,阮籍獨自駕車出行,在無路可走時便痛哭而返。

14.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

《漢書終軍傳》記載,漢武帝想讓南越王歸順,派終軍前往勸說,終軍請求給他長纓,必縛住南越王,帶回到皇宮門前。

15.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

作者藉此表達自己報國無門的感慨。

16.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

《晉書謝玄傳》記載,晉朝謝安曾問子侄們:為什麼人們總是希望自己的子弟好﹖侄子謝玄回答:「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於庭階耳。」

17.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

《史記司馬相如傳》「蜀人楊得意為狗監,侍上。上讀《子虛賦》而善之,曰:『朕獨不得與此人同時哉!』得意曰:『臣邑人司馬相如自言為此賦。』上驚,乃召問相如。」又雲:「相如即奏《大人賦》,天子大悅,飄飄有凌雲之氣。」這兩句是說,未遇推薦之人,只能賦凌雲之賦而自惜。

18.鍾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

《列子湯問》記載的高山流水的故事

19.蘭亭已矣,梓澤丘墟

《晉書石崇傳》記載:「崇有別館,在河陽之金谷,一名梓澤。」這句是說,名勝之地,終難免於荒蕪。

20.睢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樽

彭澤,指陶淵明。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有「攜幼入室,有酒盈樽。」這兩句意思是說,滕王閣的宴集,勝過隱士的獨樂。《水經注》記載:「睢水又東南流,歷於竹圃。水次綠竹蔭渚,青青實望,世人言梁王竹園也。」

21.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

曹植《公宴詩》有詩句:「秋蘭披長坂,朱華冒綠池。」鍾嶸《詩品》記載:「宋臨川太守謝靈運,其源出於陳思(曹植)。」這里是借曹植來比擬與會的文士將對後代文壇產生影響。

22.北海雖賒,扶搖可接

《莊子逍遙游》:「鵬之徙於南溟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文章藉此表達作者不甘沉淪的思想。

23.他日趨庭,叨陪鯉對

作者藉此說明自己將往海南接受父教。

24.請灑潘江,各傾陸海雲爾

鍾嶸《詩品》說:「余嘗言:陸才如海,潘才如江」。

⑸ 誰能告訴我10個關於交友方面的成語故事,要帶有故事。

1、杵臼之交

解釋:交朋友不計較貧富和身份

成語故事

東漢時,山東膠東書生公沙穆隱居在東萊山求學,為籌集求學經費,穿上粗布衣服到陳留郡長官吳祐吳大人家做舂米僱工,吳大人見其談吐非凡,就與他結交為好友,並資助他繼續求學。後來公沙穆學成成為一個有作為的正義官員。

2、刎頸之交

解釋: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

成語故事

戰國時,趙國宦者令纓賢的門客藺相如,受趙王派遣,帶著稀世珍寶和氏璧從邯鄲出發出使秦國。他憑著智慧與勇氣,完璧歸趙,得到趙王的賞識,封為上大夫。

後來,秦王又提出與趙王在澠池相會,想逼迫趙王屈服。藺相如和廉頗將軍力勸趙王出席,並設巧計,廉頗以勇猛善戰給秦王以兵力上的壓力,藺相如憑三寸不爛之舌和對趙王的一片忠心使趙王免受屈辱,並安全回到邯鄲。趙王為了表彰藺相如,就封他為上卿,比廉頗將軍的官位還高。

這下廉頗可不樂意了,他認為自己英勇善戰,為趙國拼殺於前線,是第一大功臣,而藺相如只憑一張嘴,居然官居自己之上。廉頗很不服氣,就決心要好好羞辱他一番。

藺相如聽到這個消息,便處處迴避與廉頗見面。到了上朝的日子,就稱病不出。有一次,藺相如有事出門在回車巷遇到廉頗。廉頗就命令手下用各種辦法堵住藺相如的路,最後藺相如只好命令回藺相如府。廉頗就更得意了,到處宣揚這件事。

藺相如的門客們聽說了,紛紛提出要回家,藺相如問為什麼,他們說:「我們為您做事,是因為敬仰您是個真正崇高的君子,可現在您居然對狂妄的廉頗忍氣吞聲,我們可受不了」

藺相如聽了,哈哈一笑,問道:「你們說是秦王厲害還是廉頗將軍厲害?我連秦王都不怕,又怎麼怕廉頗呢?秦國現在不敢來侵犯,只是懾於我和廉將軍一文一武保護著趙國,作為趙王的左膀右臂,我又怎能因私人的小小恩怨而不顧國家的江山社稷呢?」

廉頗聽說後,非常慚愧,便袒胸露背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府向藺相如請罪。從此,他們便成了同生死共患難的好朋友,齊心為國效力。

3、莫逆之交

解釋:情投意合的朋友

成語故事

戰國時期,哲學家莊子講到子祀、子興、子犁、子來四人交談說:「誰能以無為頭腦,以有為脊背,以死為屁股,知道死生存亡為一體就可以成為朋友。」四人相視而笑,覺得莫逆於心,就相互結為好朋友


4、知音之交

釋義:知音也謂知己,指非常了解、能賞識自己的知心朋友。知音難得,「人生得一知己足亦」。

成語故事

伯牙彈琴,鍾子期聽他彈奏。剛彈琴時表現出攀登大山的志向,鍾子期說:「彈琴彈得真好啊!好像泰山一樣高大。」過了一會兒,琴聲表現出了隨流水常進不懈的志向,鍾子期再一次說:「彈琴彈得真好啊!好像長江黃河一樣激盪。」

鍾子期死後,伯牙摔破琴,拉斷弦,終身不再彈琴,認為世上再沒有值得為之彈琴的人了。不是只有彈琴像這樣,賢德的人也這樣。即使是有賢德的人,如果不以禮相待,賢德的人如何盡忠呢?這就如同駕馭不好,良馬也不能跟隨他跑千里遠一樣。

5、管寧割席

解釋:比喻朋友間的情誼一刀兩斷,中止交往,或中止與志不同、道不合的人為朋友。

成語故事

管寧和華歆同在園中鋤草。看見地上有一片金,管寧依舊揮動著鋤頭,像看到瓦片石頭一樣沒有區別,華歆高興地拾起金片,然而看到管寧的神色後又扔了它。

曾經,他們同坐在同一張席子上讀書,有個穿著禮服的人坐著有圍棚的車剛好從門前經過,管寧還像原來一樣讀書,華歆卻放下書出去觀看。管寧就割斷席子和華歆分開坐,說:「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⑹ 在圖窮匕見的典故中刺殺秦王的是誰

荊軻 一起去的還有 秦舞陽。

⑺ 中國歷史上那個朝代60歲老人被活埋它的典故是什麼

中國歷史上秦朝、宋朝、元朝都有過60歲老人活埋的說法。

典故:

1、秦朝

有關於秦始皇的說法是,秦始皇下了一個六十歲不死就活埋的命令。其原因非常可笑,居然是嫌棄老者沒有勞動能力,白白浪費國家糧食。

還有一種說法,秦始皇擔心老者當中有經歷過戰國洗禮的賢能之人,怕他們因為暴秦而謀反。於是很多老者被活埋,直到有一天咸陽城出現一隻怪物,像老鼠又有點像貓,便稟報到了皇上那裡,皇上下令貼出告示:誰能認出這是什麼野獸,就賞賜給他多少地畝和銀兩。

再說這城裡有一家人,父親已60多歲,怕官府知道了被活埋,兒子便將他壘在了牆的里邊,留出一個洞每天送飯和水給他吃喝。城門那裡發現了怪獸和官府貼出告示後,兒子告訴了壘在牆里的父親,父親讓他於袍袖內藏一隻狸貓,暗地裡到怪獸眼前露一下。

如果那怪獸看見貓全身顫抖,那就是一隻老鼠。老鼠在某種情況下也會長的很大,叫做「成了精」,天下所有老鼠都怕貓,這就是證明,你就揭告示,要賞你地畝銀兩時,你都不要,你只要朝廷不活埋60歲以上的老人。

兒子照著父親說的去一試驗,果然那怪獸顫抖,便揭告示去領賞,官府里問他是誰指教的這個辦法,他如實說了一遍,並提出不要一切獎賞,只要求朝廷不再活埋60歲以上的老人,咸陽官府稟報朝廷,結果皇上採納了這個建議,從此廢除了「60歲不死就活埋」的法令,民眾歡呼「萬歲」。

但是史料就連「活埋」的事也沒查到,更沒廢除「活埋」的事了。

2、宋朝時期

宋遼檀淵之盟後,戰爭停止了,北宋王朝卻失去了黃河以北的大面積國土。十年生聚,加上不願做遼奴的人大量回遷到中原地帶,到宋真宗時代,中原地區人滿為患,社會也逐漸進入了老齡化階段。六十歲的老人既不能戍邊,也不能勞動,只有吃飯的份,還得兒女照顧著。

成為了社會經濟發展的極大負擔。突然有一個皇命傳遍了中原的大地,人到六十歲一律活埋。有仁義者,忍悲含淚,給自己的父母准備了棺木和食品,送他們去了九泉;有不孝者,乾脆就那樣活埋了自己六十歲的雙親。但是正史上也沒有記載。

3、上古時期

由於土地貧瘠,社會資源匱乏,而六十歲以上的老人由於失去勞動力成為社會的負擔,所以凡是年滿60歲的老人,一律要被處死、活埋,或被拋棄在荒郊野外任其凍死餓死,這叫「花甲葬」,或叫「六十還倉」。

4、元朝

元朝統一中原後實施殘酷的高壓政策,不但把中原人分為幾等,而且還對老年人採取六十不死活埋的政策以達到羞辱漢人和減少人口的目的。

(7)帶方的典故擴展閱讀:

除了上面說的這些,還有一種叫瓦罐墳的風俗,即是孝子要把年滿60歲的父親安置在村外的預先建好的瓦罐墳中,每天送一次飯並加上一塊磚,待360天後磚把墳的窗口堵死了就算安葬了父親。

日本歷史書《楢山節考》也記載了「棄老風俗」:日本古代信州一個貧苦的山村中,老人活到70歲時,為了節約糧食,養育幼童,家裡長子就會把他們背到村子附近的楢山上,讓其自生自滅。

這種制度本身就不合理、不人道,即使真的發生過,也只能存在在不發達歷史階段(根據野史,可能在史前時期至秦朝時期),隨著社會進步、糧食的豐富、禮儀的完善,自然就取消了。

一位研究民俗學的中國學者說,韓國、中國、印度、日本、印尼等國家均有同類故事傳世。由這樣的故事推斷,遺棄沒有勞動能力的老人,在古代可能是遍及各個民族普遍現象。

一位歐洲學者曾經詳細介紹了古代社會處死失去健康的國王、巫師、祭司的習俗,有的民族的巫師年邁以後甚至挖個坑讓後代將自己活埋。

⑻ 銅雀春深鎖二喬的典故是什麼

典故是:這是詩人憑抄吊赤壁古戰場所寫的詠史詩。

【出處】《赤壁》——唐·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譯文】赤壁的泥沙中,埋著一枚未銹盡的斷戟。自己磨洗後發現這是當年赤壁之戰的遺留之物。倘若不是東風給周瑜以方便,結局恐怕是曹操取勝,二喬被關進銅雀台了。

(8)帶方的典故擴展閱讀

1、《赤壁》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詩人經過赤壁(今湖北省武昌縣西南赤磯山)這個著名的古戰場,有感於三國時代的英雄成敗而寫下的。詩人觀賞了古戰場的遺物,又想到自己的遭遇,有感而發。

2、《赤壁》鑒賞

詩人杜牧在前兩句用了以假作真的虛托手法,這是唐代詩人寫詩作文的常用手法,這就好比寫當朝的人或事而假借於前朝的人或事來寫;還有詩中運用了以小見大這種表現手法,詩的後兩句寫戰爭的勝負時,作者並未點破,而是通過大小喬這兩個具有特殊身份的女子命運來表達設想中東吳敗亡的結局。

《赤壁》可謂以小見大,別出心裁。試想,若東吳前國主和當朝主帥之妻均已被曹軍擄去銅雀台,那戰爭的結局不言自明,這就使得全詩既生動形象,又含蓄蘊藉,富有情致。

⑼ 有關自強不息的典故或成語

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相鄰,經常打仗,有次吳王領兵攻打越國,被越王勾踐的大將靈姑浮砍中了右腳,最後傷重而亡。吳王死後,他的兒子夫差繼位。三年以後,夫差帶兵前去攻打越國,以報殺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兩國在夫椒交戰,吳國大獲全勝,越王勾踐被迫退居到會稽。吳王派兵追擊,把勾踐圍困在會稽山上,情況非常危急。此時,勾踐聽從了大夫文種的計策,准備了一些金銀財寶和幾個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給吳國太宰,並通過太宰向吳王求情,吳王最後答應了越王勾踐的求和。

可是吳國的伍子胥覺得不能跟越國講和,否則就走投無路了。但是吳王不聽。越王勾踐投降後,帶著他的妻子去了吳國。這對夫婦住在夫差父親墓旁的一座石屋裡。他們照管墳墓,養馬。夫差每次外出,勾踐總是恭恭敬敬地跟在後面,手裡拿著鞭子。

後來,吳王夫差生病了,勾踐為了表示對他的忠誠,就親自嘗了嘗大便,以確定他什麼時候能痊癒。夫差生病的日期正好是勾踐預言的日期。夫差相信勾踐對他忠心耿耿,就把這對勾踐夫婦送回了越國。越王勾踐回到中國後,決定復仇。

為了不忘記國恥,他睡在柴火上,坐在掛膽的地方,說不要忘記國恥,不要忘記苦難。經過十年的積累,越國由弱變強,最終打敗了吳國。吳王羞愧地自殺了。

(9)帶方的典故擴展閱讀:

成語典故

著名哲學家、哲學史家、漢學碩士、北京大學哲學系張岱年教授將中華民族精神概括為「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作為中國研究的大師,他一生勤奮工作,為祖國的文化和學術事業做出了貢獻,被譽為一代學者的典範。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也是清華大學的校訓。它來自《易經》中的兩句話。一個是「天行健,君子奮發」(錢卦)。有句話叫「地坤,君子攜物以德」(坤卦)。

民國時期,梁啟超在清華大學教書時,給當時的學生做了一次關於紳士的演講。在演講中,他希望清華的學生能夠繼承中國的傳統美德,並引用了《周易》中的「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來激勵清華的學生。從此,「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八個字被寫入清華大學校規,並逐漸演變為清華大學的校訓。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