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三國幾大典故

三國幾大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1-28 20:30:46

❶ 三國演義中十大著名典故。。

火燒新野 火燒赤壁
草船借箭 三顧茅廬
六齣祁山 煮酒論英雄
千里走單騎 舌戰群儒
桃園結義 趙子龍單槍救主

❷ 三國演義中的典故有哪些

成語
不出所料
讒言之可怕處,就是傳播者並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哪怕是一丁點。
出自:《三國演義》第三十一回「曹操倉亭破本初玄德荊州依劉表」:逢紀因譖曰:「豐在獄中聞主公兵敗,撫掌大笑曰:果不出吾之料!」

不知所雲
諸葛亮這一生,誠懇忘我的工作,就是為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情動難已,連自己說些什麼話都不清楚。
出自:諸葛亮《前出師表》: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乘虛而入
田豐的這一提議,已經超出了袁紹的所能理解范圍之內,因而不能採用,若袁紹能聽取此計,那北方的天下也就可能不姓曹了。
出自:《三國志.魏書六.董二袁劉傳第六》:將軍據山河之固,擁四州之眾,外結英雄,內修農戰,然後簡其精銳,分為奇兵,乘虛迭出,以擾河南,救右則擊其左,救左則擊其右,使敵疲於奔命,民不得安業;我未勞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

仰人鼻息
公孫瓚的大兵壓境,倒是讓袁紹白白地撿了「入主冀州」這個大便宜。韓馥的行為實為不智,大大的地盤拱手讓於人,從讓人仰鼻息百而轉變為仰他人鼻息。
出自:《三國志.魏書六.董二袁劉傳第六》:馥長史耿武、別駕閔純、治中李歷諫馥曰:「冀州雖鄙,帶甲百萬,谷支十年。袁紹孤客窮軍,仰我鼻息,譬如嬰兒在股掌之上,絕其哺乳,立可餓殺。奈何乃欲以州與之?」

伯仲之間
將班固提到了傅說的高度,不知傅說他老人家是否能答應。
出自:曹丕典論:「傅說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

作姦犯科
在法律面前,人人生而平等,不管你地位如何,每個人行為如何,都因有有關機構來執行。諸葛亮提醒人們,有罪無罪,有法律說了算。
出自:諸葛亮《前出師表》: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偃旗息鼓
有勇無謀,是謂匹夫;有謀無勇,是謂文士;有勇有謀,方為大丈夫。
出自:《裴松之注三國志.蜀書六.關張馬黃趙傳第六》引《雲別傳》:此時沔陽長張翼在雲圍內,翼欲閉門拒守,而雲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軍疑雲有伏兵,引去。

手不釋卷
經詩書文籍熏陶的曹丕,雖在統一大業上沒有什麼建樹,可文學修養卻是非其他君主擴一般文士所能匹敵的。
出自:曹丕《典論》,其自敘:上雅好詩書文籍,雖在軍旅,手不釋卷。

月明星稀
這是一種正常的自然現象,曹操在寫詩時觀察得很仔細,月亮明亮了,星星的光芒自然也就暗淡了許多,現在還有人在寫文章時還會用「星月交輝」的詞來,應當好好地讀讀這道詩。
出自: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難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周郎顧曲
周郎風采,令人想往。
出自:《三國志.吳書九.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顧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品頭論足
半吊子水的人,自以為才華快要溢出,往往就好這調調。
出自:《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書九.諸夏侯曹傳第九》引《魏略》:晏方用事,自以為一時才俊,常為名士品目。

絕倫逸群
諸葛亮的這頂送給關公的高帽子,於無形之中,化解了一場武將的紛爭。
出自:《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第六》:亮知羽護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

一身是膽
用這詞形容雲哥,再也恰當不過,劉備的眼光及識人高人一等。
出自:《裴松之注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第六》引《雲別傳》:雲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後射公軍,公軍驚駭,自相蹂踐,墮漢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來至雲營圍視昨戰處,曰:「子龍一身都是膽也。」作樂飲宴至暝,軍中號雲為虎威將軍。

才高八斗
這個成語,與三國人物有關,與三國事件無關,一個有些才能的南朝宋國山水詩作家,再一次喝醉之後,說出的狂妄之言。
出自:《釋常談.八斗之才》:謝靈運嘗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望梅止渴
《世說新語.假譎》:「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此事發生在一個夏天,曹操率領軍隊去討伐張綉,當時,那個天氣叫熱,吐口唾沫出去,立時就給蒸發掉了,何況是還要在曲折的山道上行軍,幾個體弱的,一時抗不住,都倒在了路邊,戰士們一片哀聲載道,大有兵變之勢。
曹操想,這可不行啊,捅出了漏子,大家都要玩完。於是,手搭涼棚,便在向前望了一會後,說道:「哇噻,好大的一片梅林,從我那如望遠鏡般的眼睛中可以看見,那梅子又大又好吃,酸中帶甜,甜中透著酸,一定解渴。」
士兵們一聽,嘴裡的哈喇子流了一地,換了一個人似的,精神煥發,大步流星地快速向前,從而來到了水源之地,大大地痛快地喝了一回。

❸ 三國中 比較經典的典故有哪些

初出茅廬 諸葛亮看到天下戰亂不息,百姓苦難深重,答應出山,就和劉備同回新野。此時,曹操派大軍攻陷了劉表次子駐守的荊州,又來攻打劉備。劉備兵單將寡,形勢危急,諸葛亮設計在博望坡伏兵,以火攻使曹軍慘敗。當時人們以詩贊頌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揮如意談笑中。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後稱初次出來做事為初出茅廬,或用以比喻剛步入社會,在工作和處事方面欠缺經驗。
舌戰群雄 曹操大軍沿江結寨,准備並吞江東。東吳君臣驚疑憂懼,是和是戰難以定奪。諸葛亮運用謀略,與東吳群臣縱論天下大事,巧舌辯駁,說服他們和孫權要與劉備聯合抗曹。才有後來的赤壁之戰。此成語原指與眾多儒生謀士爭辯,駁倒對方的議論,後指與很多人激烈爭辯並駁倒對方。
錦囊妙計 孫權用公瑾之計,引劉備入東吳招親,要挾劉備交還荊州。諸葛亮在他臨行前交給趙雲三個用錦做成的袋子,吩咐說:「內封三條神妙計策,到時依次打開行事。」趙雲和劉備、孫乾率五百軍士到南許,依錦囊妙計破了公瑾計策,娶了孫權之妹孫尚香逃回荊州。讓東吳「賠了夫人又折兵」。這成語是比喻及時解救危急的好辦法。
羽扇綸巾 諸葛亮積勞成疾,臨終與眾將訣別,並安排了軍國大事。他死後雖秘不發喪,但司馬懿見蜀兵後 退已知真相,故催軍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響旗飄,諸葛亮端坐四輪車出現,,他羽扇綸巾。魏軍見諸葛亮尚在,棄甲逃命,潰不成軍。兩日後,司馬懿方知車上是木人。此成語形容諸葛亮的裝束,也形容謀士鎮定自若的瀟灑風度。
鼎足三分 赤壁一戰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魏、蜀、五三方激烈斗爭,最後卻「權歸司馬」結束了三國紛爭局面。所以,《三國演義》的結尾兩句是:「鼎足三分已成夢,後人憑吊空牢騷。」射是以鼎的三足比喻三方分立相持的局面。

一手包辦 【出處】三國志魏志典韋傳:「韋一手建之」
一舉兩得 【出處】三國志魏志臧洪傳:「將以安社稷,一舉兩得。」
一臂之力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十回:「願助兄一臂之力,共誅國賊。」
一親芳澤 【出處】曹植洛神賦:「芳澤無加,鉛華無御。」
七步成詩 【出處】世說新語文學:「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三顧茅廬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下筆成章 【出處】三國志魏志文帝紀:「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
不出所料 【出處】三國演義第三十一回:「豐在遇中聞主公兵敗,撫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不由分說 【出處】三國演義第十三回:「李傕隨後掩殺,郭汜兵退,車駕冒險出城,不由分說,竟擁到李傕營中。」
不知所雲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臨表涕泣,不知所雲。」
不容偏廢 【出處】三國志蜀志魏延傳:「不忍有所偏廢。」
乘虛而入 【出處】魏志袁紹傳:「將軍簡其精銳,分為奇兵,乘虛迭出,以擾河南。」
五內如焚 【出處】蔡琰悲憤詩:「奈何不顧思,見此崩五內。」
人生如寄 【出處】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憂何為?」曹植仙人篇:「俯觀五嶽間,人生如寄居。」
仰人鼻息 【出處】後漢書袁紹傳:「孤客窮軍,仰我鼻息,譬如嬰兒在鼓掌之上,絕其哺乳,立可餓殺。」
伯仲之間 【出處】曹丕典論:「傅說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
位極人臣 【出處】吳志孫綝傳:「因緣肺腑,位極人臣。」
作姦犯科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偃旗息鼓 【出處】三國志蜀志趙雲傳註:「偃旗息鼓,曹軍疑有伏兵,引去。
出言不遜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遜,何不殺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出處】三國演義第一回:「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初出茅廬 【出處】據三國演義所載,諸葛亮初出茅廬,佐劉備用兵,觀與張飛不服,行事諸多困難。
刮目相待 【出處】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注引江表傳:「肅附蒙背曰:『吾謂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與閹宦共飲耶?」
危急存亡之秋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出處】司馬昭在曹髦在位時,為大將軍,專管國政,自封為相國,不久封為晉公,昭還假裝不接受。髦很生氣地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名不虛傳 【出處】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兵精糧足,名不虛傳。」
同符合契 【出處】三國志吳志孫傳註:「一與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
吳下阿蒙 【出處】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注引江表傳:「肅附蒙背曰:『吾謂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敝帚千金 【出處】曹丕?典論論文:「里語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見自見之患也。」
廊廟之器 【出處】三國志蜀志許靖傳:「雖行事舉動,未悉允當,蔣濟以為大較有廊廟之器也。」
才高八斗 【出處】南史謝靈運傳:「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享一斗。」
手不釋卷 【出處】曹丕自敘:「上雅好詩書文籍,雖在軍旅,手不釋卷。」
指日可待 【出處】諸葛亮出師表:「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探囊取物 【出處】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我向曾文雲長言,翼德於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
文思泉湧 【出處】文選曹植王仲宣誄:「文若春華,思若湧泉。」
旦夕之危 【出處】三國志蜀志孟光傳:「旦夕之危,倒懸之急。」
明眸善睞 【出處】文選曹植洛神賦:「明眸善睞,靨輔承權。」
月明星稀 【出處】文選魏武帝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土崩魚爛 【出處】陳琳?與魏文帝書:「焉肯土崩魚爛哉!」
如入無人之境 【出處】三國演義第七回:「左沖右突,如入無人之境。」
如魚得水 【出處】三國志諸葛亮傳:「先主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妄自菲薄 【出處】諸葛亮?出師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以塞忠諫之路也。」
孑然一生 【出處】三國志吳志陸瑁傳:「孑然無所憑賴。」
對酒當歌 【出處】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屈指可數 【出處】三國志魏志張合傳:「屈指計亮糧,不至十日。」
周郎顧曲 【出處】三國志吳志周瑜傳:「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顧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呼風喚雨 【出處】三國演義第一回:「角得此書,曉夜攻習,能呼風喚雨。」
品頭論足 【出處】三國志魏志何晏傳註:「晏方用事,自以為一時才俊,常為名士品目。」
回腸盪氣 【出處】魏文帝大牆上蒿行:「感心動耳,盪氣回腸。」

妄自菲薄的故事
智取陳倉的故事
七擒七縱的故事
六齣祁山的故事
舌戰群儒的故事
單刀赴會的故事
得隴望蜀的故事
負重致遠的故事
出言不遜的故事
兵貴神速的故事
吳下阿蒙的故事
斷頭將軍的故事
車載斗量的故事
勢如破竹的故事
老牛舐犢的故事
如嚼雞肋的故事
堅壁清野的故事
巢毀卵破的故事
顧曲周郎的故事
一身是膽的故事
超群絕倫的故事
七步之才的故事
才佔八斗的故事
空城計的故事
如魚得水的故事
髀肉復生的故事
如飲醇醪的故事
步步為營的故事
偃旗息鼓的故事
七步成詩的故事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故事
萬事具備,只欠東風的故事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故事
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故事
欲擒故縱的故事
樂不思蜀的故事
刮骨療毒的故事
計收姜維的故事
計取陳倉的故事
苦肉計的故事
江東赴會的故事
呂布戲貂禪的故事
擊鼓罵曹的故事
蔣干盜書的故事
走馬薦諸葛的故事
張飛賠罪的故事
設連環計的故事
義放曹操的故事
桃園結義的故事
水淹七軍的故事
諸葛亮弔孝的故事
轅門射戢的故事
黃忠請戰的故事
回荊州的故事
橫槊賦詩的故事
三英戰呂布的故事
曹操獻刀的故事
單騎救主的故事
馬躍檀溪的故事
初出茅廬的故事
過五關斬六將的故事
捉放曹操的故事
桃園三結義的故事
大意失荊州的故事
三國歸晉的故事
火燒連營的故事
赤壁大戰的故事
草船借箭的故事
三顧茅廬的故事
畫餅充飢的故事
望梅止渴的故事

假途伐虢(或稱圍魏救趙:周瑜屢向劉備索回荊州未果,周瑜便定計,以幫劉備攻打西川之名,實則進兵荊州為實,周瑜告知劉備屆時請出城接應錢糧和勞軍,實欲活捉劉備直取荊州。
連環計:王允為了要除去驕橫弄權的董卓,便以觀貌似天仙的貂蟬許配呂布再送給董卓,製造義父義子間的敵視,促使呂布殺董卓。
美人計:王允藉歌伎貂蟬之手除去董卓,周瑜也利用美人計想騙劉備換荊州,遂將孫權之妹許配劉備卻中劉備的美男計,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借刀殺人:劉備深知呂布神勇過人,若讓曹操和呂布合作,將會威脅自己未來的發展,因而用此計殺了呂布。
落井下石:曹丕為繼承曹操霸業,不得不對其胞弟曹植展開落井下石之計,不但向曹操告密曹植缺失,且誣陷曹植酒醉使其耽誤行軍時間,從而達到獲得嗣位的目的。
金蟬脫殼:劉備曾運用此計擺脫曹操的控制,讓他領兵討伐袁術,不但擺脫曹操的控制,還增加了自己的兵力。
招降納叛:當關羽被圍困下邳逼到絕處,曹操為將關羽納為己用,格外厚待,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不惜成本,但是曹操仍失去關羽。
上屋抽梯:汜水關守將卞喜和滎陽太守王植曾對關羽用「上屋抽梯」之計,兩人都先穩住關羽,提供住宿,使關羽失去戒心再企圖下手殺害關羽,可惜兩次都被人通風報信。而使關羽逃過一劫。
以逸代勞:「軍事以近代遠,以逸代勞」。處理某些事效率愈快愈好,某些事則要沉著冷靜,才不至於亂了方寸而一敗塗地。孔明北伐時,司馬懿自知不敵,所以就是用這一招,掛一免戰牌在軍營外,以期蜀軍糧草一斷,就自然退兵。
隔岸觀火:隔岸觀火並非鼓勵你冷眼旁觀毫無人性,而是教導你如何面對強敵。
偷梁換柱:凡事不可被對方迷惑,不能只看錶面,要有堅定的意志,以免中了別人偷梁換柱之計。
製造輿論:輿論是一種價值的判斷,是社會集體意識的表現,現今民主時代,輿論的力量甚至可以影響政府施政。
利用天時:「天時」指的是時代環境、歷史需要、自然條件、天文氣候等,利用天時之計是乘時變化,有人得志而縱橫四海。三國中分別魏國得天時──一早控制好北方,吳國有地利──有長江之險,蜀國靠人和──大多百姓偏向蜀國。
明知故問:「明知故問」指明知其意卻裝作不知,若是已看穿敵方意圖技倆,亦可用明知故問之計,故意裝作不知,將計就計博取信任讓敵方產生錯覺,我方在從中取利。在曹操煮酒論英雄一事中,曹操原想用計──指劉備是當時能與他並稱英雄的人,試探劉備有沒有稱霸之心,幸得劉備機警用此計逢凶化吉。
混水摸魚:在兵法中混水摸魚是指人為的製造一種混亂迷離的環境,使對手在混亂中迷失或失去理性,以利我方從中達成目的。
苦肉計:苦肉計是先把自己折磨一番,利用血淚去爭取接近敵人的機會,取得敵人信任暗地裡陰謀顛覆,達到預期目的。赤壁之戰時,吳將黃蓋就用此計。
趁火打劫:趁火打劫有兩種方法,一是乘人之危混水摸魚;二是自己放火喊捉賊,達到劫奪別人充實自己的企圖。
過河拆橋:「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兵法上為何要過河拆橋?因為不拆掉這座橋,將來可能對己不利,一旦危及到自身生命安全或造成利益沖突,英雄們也不得不忘恩負義過河拆橋。留意,長板坡大撤退,張飛拆橋,並不算此計。
笑裡藏刀:兵法上笑裡藏刀是指運用計謀使敵人相信我方而疏於防備,我方便可暗中設計做好萬全准備在敵人無防備時,一舉攻下,是一種外柔內剛的取勝之計。曹操不但對敵人用此計,就連對己方人也用此計,楊修聰明過人,只要曹操,給點暗示,楊修又怎會不知自己將有殺生之禍呢?
反間計:利用敵方心理弱點加以離間,定能收反間效果,誠然團結是勝利的基礎智謀尤勝武人。周瑜就是利用曹操的疑心,利用蔣干,引曹操殺蔡瑁、張允二人。
擒賊擒王:在戰術應用上,攻擊重心應對准敵方首領或其指揮部,只要擊倒主將掌控全局,必定勝券在握。
反客為主:反客為主之計就是在斗爭中,當處於被動地位的時候,設計爭取到主動控制權,在對決場合中主與客沒有明顯得界限,支配者是主被支配者是客,能從被動中爭取到主動的就是「反客為主」。
激將計:世事以成敗論英雄,權術家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您若能使屬下或家人受刺激而激發潛能達到目的,您便成功的運用激將計了。
虛張聲勢:虛張聲勢也是打腫臉充胖子、狐假虎威逞英雄,一旦西洋鏡被拆穿,戲便無法唱下去,除非有孔明之才,勸你凡事以實力為重。
暗渡陳倉:暗渡陳倉是一種障眼法,現代人用來比喻男女偷情,商場上則抬面上掩飾抬面下。
欲擒故縱:如果逼敵人太緊而使敵人無路可走,往往會遭到頑強的反撲,如果讓他逃走,不逼迫他,慢慢地削弱其氣勢、瓦解其士氣,再加以捕捉,這就是「欲擒故縱」的策略。
調虎離山:調虎離山計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引老虎離開深山,虎落平陽後射殺此虎;另一種是騙虎離開後再行收拾平日恃虎橫行的小雜碎。
先發制人:兵法雲「兵貴神速」作戰時誰的軍隊速度快,搶得先發制人的有利的地位,誰就占上風,就會贏得勝利。
空城計:空城計有兩種情況,一是故布疑陣困惑對方,使己方渡過危機;另一種是有計劃布局,誘敵深入後與予包圍殲滅。老年的趙雲,用此計嚇跑曹軍;孔明亦用此計嚇跑司馬懿。
瞞天過海:諸葛亮五齣祁山時,因軍中缺糧,只得以瞞天過海之計裝神退敵,使魏兵誤以為真有鬼神而不顧防守麥田,瞞天過海是兵法中以假示真策略,製造令人堅信不疑的假象隱瞞自己真正意圖。
圍魏救趙:諸葛亮三出祁山,以王平、張翼引魏兵決戰,當王、張兩將危急時並不救援反而另派姜維、廖化直接攻擊司馬懿大本營,如此不但解決危機還大獲全勝。
拋磚引玉:蜀軍六齣祁山,蜀魏對壘司馬懿固守不戰,諸葛亮以木牛流馬騙得魏軍糧食萬石,分散營寨讓軍隊屯兵種田示弱,再虛搭窩棚誘敵,險燒死司馬父子三人於上方谷。
借屍還魂:諸葛亮病死五丈原,為使部隊安全撤回蜀漢,不得不製造木雕像嚇走多疑的司馬懿,發揮了借屍還魂的效果。
扮豬吃虎:司馬懿與曹爽同時爭權輔政,司馬懿為奪政權,以十年光陰等待曹爽自以為大權在握高枕無憂時,奪回兵權。
聲東擊西:司馬昭以此計大敗蜀軍,司馬昭命各州積極製造戰船,表面上看似進攻東吳暗地裡卻派鍾會、鄧艾集結大軍秘密做進攻西蜀的准備,不久果然直搗蜀漢大敗蜀軍。
走為上策:諸葛亮初任劉備軍師,曹操趁其羽翼未豐先行戮滅,劉備兵力薄弱,硬碰必定自取滅亡,只能走為上策。

黃巾起義
故事背景是在東漢末年至西晉初。
東漢皇朝最後幾個皇帝都是昏庸無能,親信宦官,疏遠忠臣,導致朝廷腐敗,百姓生活痛苦不堪。據說漢靈帝在位時,張角曾遇見仙人,幸得天書,學得有效的治病方法,後雲游四方收徒,聚眾起義推翻腐敗的東漢王朝,爆發了大型農民起義——黃巾之亂。所謂亂世出英雄,於是就出現了像劉備、關羽、張飛、曹操等英雄人物。
全國在大將軍何進的帶領下起兵剿滅黃巾賊,後又發生十常侍之亂。漢靈帝已故,漢少帝劉辯即位。何進欲殺皇宮里所有禍害皇帝的宦官,不料反被宦官誘殺。眾諸侯在袁紹和曹操的帶領下,沖入皇宮,將宦官趕盡殺絕,還誤殺了不少不留胡須的男人。少帝與陳留王劉協於慌亂中逃出皇宮。
董卓亂政
各路諸侯分頭尋找少帝與陳留王,最終由來自西涼的董卓找到。董卓護駕有功,趁機專權,掌握朝政。董卓後來廢了漢少帝,擁護陳留王即位為漢獻帝。董卓橫行霸道,殘害忠良,引起百姓和朝中大臣的憤怒。曹操欲行刺董卓,不料失敗而逃亡。曹操假傳聖旨,召集各路諸侯結盟反董卓。十八路諸侯在袁紹的率領下殺向首都洛陽,迫使董卓劫持皇帝遷都到長安。董卓後來與其義子,人稱武藝最高強的人呂布相爭美女貂蟬。呂布在王允的勸說下,殺了危害國家百姓的董卓 。
逐鹿中原
長沙太守孫堅於洛陽一口井底中發現了傳國玉璽,欲私藏起來。袁紹聞此事,大怒,欲逼孫堅交出玉璽。孫堅不肯,逃回長沙,路途中遭荊州劉表襲擊。孫堅為此事與劉表結怨,後發兵進攻荊州,不料死於戰中。在河北,袁紹與公孫瓚正在互相爭奪土地,爆發了界橋之戰。同時,許多官位低下的諸侯如劉備等正在建立起自己的實力。曹操廣招賢才,建立起了一支強悍的軍隊,准備霸佔中原。
曹操崛起
曹操奉迎流浪的漢獻帝,擁護獻帝,於許昌建新都。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剿滅他的對手如呂布、張綉、袁術等,日漸強大,稱霸中原。後來曹操與袁紹在官渡之戰中一決雌雄,以寡敵眾大敗袁紹。曹操繼續揮軍北上,消滅袁氏勢力、大敗烏桓、平定遼東,統一了北方。曹操所稱霸的廣闊土地後成為建立魏國的基礎。
孫策立業
孫策自父親孫堅戰死後,常懷意志重振家業,稱霸江東。他拿父親所留下的遺物傳國玉璽與淮南袁術交換兵馬。孫策一旦掌握兵馬,同時又有追隨先父的老將、結拜兄弟周瑜、足智多謀的謀士等扶持,發兵進攻江東,經過多年苦戰,終於稱霸江東,坐鎮江東六郡八十一州,為後來建立吳國打好了根深蒂固的基礎。不料,孫策遇刺受重傷身亡,由弟弟孫權繼承基業。孫權有周瑜、張昭等能臣勇將扶持,穩坐江東,建立起一股強大的實力。
劉備興起
劉備與關羽、張飛曾在桃園結義時立下承諾忠心輔佐漢室,拯救天下蒼生,不料只能空懷大志。劉備討伐黃巾雖有功,卻只得到縣令這個小官職。後來劉備投奔公孫瓚,就任平原太守,曾相約討伐董卓,於虎牢關前大戰呂布。曹操的父親曹嵩被徐州陶謙的部下張闓所殺,起兵攻打徐州雪恥。陶謙求助,劉備來到徐州協助陶謙抵擋曹操大軍。曹操退兵後,陶謙去世前將徐州交於劉備,劉備就任徐州牧。呂布被曹操打敗後,逃到徐州投奔劉備。劉備慷慨收留呂布,後來張飛惹怒呂布,不料呂布恩將仇報,反奪徐州。 後來袁術率兵打劉備,呂布便轅門射戟救了劉備,劉備卻恩將仇報,與曹操聯手消滅呂布。劉備同朝廷大臣密謀除掉專權欲篡位的曹操,不料事情暴露,劉備又叛曹操,斬殺曹將車胄奪徐州。劉備在徐州被曹操打敗,逃去投奔袁紹,又叛袁紹,後在汝南建立實力。曹操再次於汝南大敗劉備,迫使劉備逃往荊州投靠劉表。劉表讓劉備鎮守新野,以抵抗將要南征的曹操。劉備三顧茅廬,得到足智多謀的諸葛亮輔佐,如魚得水。
曹操南征與赤壁之戰
曹操自封丞相,統一北方後,舉兵南征荊州與江東。劉備於新野兩度殺退曹軍,不過失去城池,被迫南往荊州。劉表已故,荊州由幼子劉琮接管,長子劉琦留守江夏。劉備攜民渡江,來到襄陽城外,求劉琮讓他進城,被劉琮拒絕。劉琮後來投降曹操,荊州落入曹操手中。劉備不得已南下到江夏投靠劉琦,途中遭曹軍追殺,百姓死傷無數。
為抵擋曹操兇猛的來勢,劉備派遣諸葛亮前往江東說服孫權結盟抗曹。諸葛亮舌戰群儒、智激孫權、周瑜與曹操決一死戰。周瑜不容諸葛亮,多次想加害諸葛亮,但都沒成功。周瑜暫時放下殺諸葛亮的念頭,專心策劃對付曹操。最終,劉備與孫權的聯軍於赤壁之戰中大敗曹操,大獲全勝,曹操往北逃亡 。
劉備與孫權相爭荊州
赤壁大戰後,孫權、劉備相爭荊州。周瑜領兵與曹家軍展開大戰,取勝後以為自己已經攻下荊州,不料曹家軍中諸葛亮調虎離山之計,荊州落入劉備手中,吳軍苦戰一無所獲。孫權不滿,派遣魯肅前往荊州向劉備討還荊州。劉備多次在諸葛亮的勸說下推辭交出荊州,說等劉琦死後交出荊州。劉琦病逝後,劉備又說取得容身之地後再交出荊州。孫權、周瑜無奈,多次想辦法奪取荊州。周瑜使美人計,欲騙劉備到東吳娶孫權之妹為妻,實為扣留劉備在東吳,逼諸葛亮交出荊州以交換主公。東吳招親,弄假成真,劉備不但取得孫權之妹為妻,還安全地返回荊州。周瑜所使出的計謀屢屢被諸葛亮識破,未得成功。最終,諸葛亮三氣周瑜,周瑜嘔血而死。
馬超興兵復仇
在西北方,猛將馬超為被曹操殺害的父親馬騰報仇,聯合韓遂、羌族興兵討伐曹操。馬超於潼關、渭水之戰中大敗曹操,曹操割須棄袍、倉惶逃脫。曹操採納謀士賈詡離間之計,成功地使馬超、韓遂二人互相猜疑,最後大動干戈。馬超被曹操打敗,逃去投奔漢中張魯,韓遂歸降曹操。馬超最終投降劉備,成為五虎上將之一。
劉備終成帝業
周瑜死後,東吳與劉備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惡劣,但未曾大動干戈。吳軍正與曹軍開戰,在濡須、合淝之戰中有勝也有敗。在荊州,諸葛亮勸說劉備發兵進攻西川,奪取巴蜀之地。劉備打敗劉璋,奪得西川,後又從曹操手中奪取漢中。劉備自封漢中王,擁有巴蜀、荊州,為後來建立蜀漢打好了基礎。如今,天下大勢已定,已有三國鼎立的局面。劉備擁有巴蜀、荊州,曹操稱霸中原、北方,孫權坐鎮江東。曹操病故,其子曹丕篡漢,結束了逾二百年的東漢王朝。曹丕改國號為魏,劉備聞曹丕篡漢,為保留漢室香火,在巴蜀稱帝,國號仍為漢。
關、張之死
孫權仍然一心要荊州,決定發兵拿荊州。東吳與曹魏和好,孫權受封南昌。孫權派遣大將呂蒙攻打荊州,呂蒙以白衣渡江之計混入荊州,輕易奪取荊州。當時正於樊城攻打曹仁的關羽,得知自己中了調虎離山之計,不得已退守麥城,並派人前往成都求劉備派援兵。吳軍包圍麥城,將關羽困在城中。關羽欲突圍,不料中埋伏被擒。關羽被押往東吳,寧死不願投降孫權,被孫權斬首。劉備痛失荊州、義弟關羽,不禁深感悲憤,欲起兵攻打東吳為關羽復仇。不料,張飛在睡夢中被部下范疆、張達暗殺,兩人逃往東吳。劉備因過度悲傷而昏迷過去,醒後不聽諸葛亮勸阻,一意孤行要為關羽復仇。
夷陵之戰
劉備大軍一路勢如破竹,連敗吳軍。孫權拜書生陸遜為大都督,號令東吳三軍。劉備因連勝而大意,把大軍布陣於樹林中,犯下兵家大忌。陸遜以火攻,火燒連營,大敗蜀軍。陸遜因深怕曹丕會趁吳軍追殺慘敗的蜀軍時,發兵攻打東吳,因此放棄追擊蜀軍。果不出陸遜所料,魏軍果然進攻東吳,被吳軍大敗。 劉備敗軍抵達白帝城,劉備因過度悲傷而病倒,命垂旦夕。劉備於白帝城臨終前託孤於諸葛亮,說如若兒子劉禪昏庸無能,諸葛亮可廢掉劉禪,自立皇帝。諸葛亮誓言要忠心報答劉備待他的恩情,盡心協力輔佐劉禪匡復漢室。
諸葛亮退五路兵馬,平定南蠻
曹丕趁機聯合四路兵馬,一同殺向蜀漢,當中包括東吳、南蠻、羌族與蜀漢降將孟達。諸葛亮派馬超把守關口,使羌兵不敢進攻,再派魏延製造疑兵,使南蠻多疑不敢進攻,再派孟達生死之交李嚴寫信勸孟達退兵,再派趙雲把守關口,抵禦魏軍。此四路兵馬不敢輕舉妄動,不約而同地退了,只剩下東吳那一路兵馬,孤掌難鳴,只得退兵。最後,諸葛亮派能言善辯的鄧芝前往東吳,成功地說服孫權與蜀漢和好、再度結盟,一同抵抗曹魏。 南蠻王孟獲反叛,諸葛亮親領大軍前往不毛之地平定南蠻之亂。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以仁慈之心打動孟獲,使孟獲深感懊悔,並決心永遠歸降蜀漢。
諸葛亮六齣祁山
曹丕病逝,由其子曹睿繼位。孫權於東吳稱帝,國號吳。在蜀漢,諸葛亮上奏劉禪出師討伐魏國,決心完成劉備匡復漢室的遺願。可惜,諸葛亮年數將盡,而且蜀漢之實力不足以討伐魏國。諸葛亮六齣祁山,成功地收降將才姜維,決定將平生所學授予姜維。諸葛亮與魏司馬懿鬥智,雙方僵持已久。最終,諸葛亮因過於操勞,病倒,在五丈原病逝。臨終前,諸葛亮准備一樽木雕像嚇跑以為諸葛亮未死的司馬懿,爭取時間讓蜀軍撤退。
司馬氏篡魏
在魏國,曹睿死後曹芳繼位。司馬懿用計奪走掌握大權的曹爽的兵權,再將曹爽殺了。司馬懿病死後,其子司馬師、司馬昭繼續掌握魏國大權,常有篡位的野心。司馬兄弟廢了曹芳,立曹髦為帝。司馬師因患眼疾病故,司馬昭獨攬大權。曹髦欲除國賊司馬昭,不料司馬昭命部下成濟將曹髦殺了,後又偽裝悲傷,將弒君的罪名推到成濟身上,將成濟斬首。司馬昭後立曹奐為帝。
三國歸晉
姜維繼承諸葛亮的遺願,繼續興兵與魏國作戰。後主劉禪昏庸,聽信讒言,導致姜維失敗,後又廢了姜維的兵權。姜維為逃避奸臣的加害,屯田沓中。魏將鄧艾乘蜀漢大亂之際,發兵進攻。鄧艾大軍翻山越嶺,終於抵達成都城前。劉禪不戰而降,蜀漢滅亡。姜維為復興蜀漢,聯合與鄧艾不合的魏將鍾會除掉鄧艾,謀劃重建蜀漢。鍾會欲除掉司馬昭,不料事情被揭發,司馬昭派兵圍攻鍾會、姜維。鍾會死於亂箭之下、姜維身負重傷,感嘆無法完成劉備、諸葛亮的遺願,便拔劍自刎。
在東吳,孫權死後,吳宮內亂。吳將諸葛恪欲專權,被孫綝所殺。孫綝後來獨攬大權,也存有篡位之心。他廢了吳主孫亮,立孫休為帝。孫休常懷有攘除國賊孫綝之心,聯合東吳老將丁奉除掉孫綝,奪回大權。不過,東吳的安寧並不長久。
在魏國,司馬昭之子司馬炎篡位,改國號為晉,自立皇帝,魏國滅亡。西晉起用老將杜預發兵進攻東吳,經一場惡戰後打敗吳軍。吳主孫皓投降,吳國滅亡。經過近百年的戰亂,三國時代終於落幕,由西晉統一了全中國,成就了又一個大一統王朝。

❹ 三國演義都有哪些著名的典故

❺ 三國典故大全按順序

1.桃園三結義 7.曹操煮酒論英雄
6.關公五關斬六將2.劉玄德三顧茅廬8.諸葛亮舌戰群儒
4.草船借劍 5.孔明借東風3.火燒赤壁 9.關雲長刮骨療毒

❻ 三國中比較經典的典故有哪些

三國中比較經典的典故:初出茅廬、舌戰群雄、錦囊妙計、羽扇綸巾、刮目相待、危急存亡之秋 、探囊取物、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一與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鼎足三分等。

❼ 三國演義典故40個

初出茅廬 諸葛亮看到天下戰亂不息,百姓苦難深重,答應出山,就和劉備同回新野。此時,曹操派大軍攻陷了劉表次子駐守的荊州,又來攻打劉備。劉備兵單將寡,形勢危急,諸葛亮設計在博望坡伏兵,以火攻使曹軍慘敗。當時人們以詩贊頌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揮如意談笑中。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後稱初次出來做事為初出茅廬,或用以比喻剛步入社會,在工作和處事方面欠缺經驗。舌戰群雄 曹操大軍沿江結寨,准備並吞江東。東吳君臣驚疑憂懼,是和是戰難以定奪。諸葛亮運用謀略,與東吳群臣縱論天下大事,巧舌辯駁,說服他們和孫權要與劉備聯合抗曹。才有後來的赤壁之戰。此成語原指與眾多儒生謀士爭辯,駁倒對方的議論,後指與很多人激烈爭辯並駁倒對方。錦囊妙計 孫權用公瑾之計,引劉備入東吳招親,要挾劉備交還荊州。諸葛亮在他臨行前交給趙雲三個用錦做成的袋子,吩咐說:「內封三條神妙計策,到時依次打開行事。」趙雲和劉備、孫乾率五百軍士到南許,依錦囊妙計破了公瑾計策,娶了孫權之妹孫尚香逃回荊州。讓東吳「賠了夫人又折兵」。這成語是比喻及時解救危急的好辦法。羽扇綸巾諸葛亮積勞成疾,臨終與眾將訣別,並安排了軍國大事。他死後雖秘不發喪,但司馬懿見蜀兵後 退已知真相,故催軍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響旗飄,諸葛亮端坐四輪車出現,,他羽扇綸巾。魏軍見諸葛亮尚在,棄甲逃命,潰不成軍。兩日後,司馬懿方知車上是木人。此成語形容諸葛亮的裝束,也形容謀士鎮定自若的瀟灑風度。鼎足三分 赤壁一戰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魏、蜀、五三方激烈斗爭,最後卻「權歸司馬」結束了三國紛爭局面。所以,《三國演義》的結尾兩句是:「鼎足三分已成夢,後人憑吊空牢騷。」射是以鼎的三足比喻三方分立相持的局面。一手包辦 【出處】三國志魏志典韋傳:「韋一手建之」一舉兩得 【出處】三國志魏志臧洪傳:「將以安社稷,一舉兩得。」一臂之力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十回:「願助兄一臂之力,共誅國賊。」一親芳澤 【出處】曹植洛神賦:「芳澤無加,鉛華無御。」七步成詩 【出處】世說新語文學:「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三顧茅廬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下筆成章 【出處】三國志魏志文帝紀:「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不出所料 【出處】三國演義第三十一回:「豐在遇中聞主公兵敗,撫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不由分說 【出處】三國演義第十三回:「李傕隨後掩殺,郭汜兵退,車駕冒險出城,不由分說,竟擁到李傕營中。」不知所雲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臨表涕泣,不知所雲。」不容偏廢 【出處】三國志蜀志魏延傳:「不忍有所偏廢。」乘虛而入 【出處】魏志袁紹傳:「將軍簡其精銳,分為奇兵,乘虛迭出,以擾河南。」五內如焚 【出處】蔡琰悲憤詩:「奈何不顧思,見此崩五內。」人生如寄 【出處】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憂何為?」曹植仙人篇:「俯觀五嶽間,人生如寄居。」仰人鼻息 【出處】後漢書袁紹傳:「孤客窮軍,仰我鼻息,譬如嬰兒在鼓掌之上,絕其哺乳,立可餓殺。」伯仲之間 【出處】曹丕典論:「傅說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位極人臣 【出處】吳志孫綝傳:「因緣肺腑,位極人臣。」作姦犯科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偃旗息鼓 【出處】三國志蜀志趙雲傳註:「偃旗息鼓,曹軍疑有伏兵,引去。出言不遜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遜,何不殺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出處】三國演義第一回:「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初出茅廬 【出處】據三國演義所載,諸葛亮初出茅廬,佐劉備用兵,觀與張飛不服,行事諸多困難。刮目相待 【出處】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注引江表傳:「肅附蒙背曰:『吾謂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危在旦夕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與閹宦共飲耶?」危急存亡之秋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出處】司馬昭在曹髦在位時,為大將軍,專管國政,自封為相國,不久封為晉公,昭還假裝不接受。髦很生氣地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名不虛傳 【出處】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兵精糧足,名不虛傳。」同符合契 【出處】三國志吳志孫傳註:「一與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吳下阿蒙 【出處】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注引江表傳:「肅附蒙背曰:『吾謂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敝帚千金 【出處】曹丕?典論論文:「里語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見自見之患也。」廊廟之器 【出處】三國志蜀志許靖傳:「雖行事舉動,未悉允當,蔣濟以為大較有廊廟之器也。」才高八斗 【出處】南史謝靈運傳:「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享一斗。」手不釋卷 【出處】曹丕自敘:「上雅好詩書文籍,雖在軍旅,手不釋卷。」指日可待 【出處】諸葛亮出師表:「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探囊取物 【出處】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我向曾文雲長言,翼德於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文思泉湧 【出處】文選曹植王仲宣誄:「文若春華,思若湧泉。」旦夕之危 【出處】三國志蜀志孟光傳:「旦夕之危,倒懸之急。」明眸善睞 【出處】文選曹植洛神賦:「明眸善睞,靨輔承權。」月明星稀 【出處】文選魏武帝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土崩魚爛 【出處】陳琳?與魏文帝書:「焉肯土崩魚爛哉!」如入無人之境 【出處】三國演義第七回:「左沖右突,如入無人之境。」如魚得水 【出處】三國志諸葛亮傳:「先主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妄自菲薄 【出處】諸葛亮?出師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以塞忠諫之路也。」孑然一生 【出處】三國志吳志陸瑁傳:「孑然無所憑賴。」對酒當歌 【出處】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屈指可數 【出處】三國志魏志張合傳:「屈指計亮糧,不至十日。」周郎顧曲 【出處】三國志吳志周瑜傳:「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顧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呼風喚雨 【出處】三國演義第一回:「角得此書,曉夜攻習,能呼風喚雨。」品頭論足 【出處】三國志魏志何晏傳註:「晏方用事,自以為一時才俊,常為名士品目。」回腸盪氣 【出處】魏文帝大牆上蒿行:「感心動耳,盪氣回腸。」妄自菲薄的故事智取陳倉的故事七擒七縱的故事六齣祁山的故事舌戰群儒的故事單刀赴會的故事得隴望蜀的故事負重致遠的故事出言不遜的故事兵貴神速的故事吳下阿蒙的故事斷頭將軍的故事車載斗量的故事勢如破竹的故事老牛舐犢的故事如嚼雞肋的故事堅壁清野的故事巢毀卵破的故事顧曲周郎的故事一身是膽的故事超群絕倫的故事七步之才的故事才佔八斗的故事空城計的故事如魚得水的故事髀肉復生的故事如飲醇醪的故事步步為營的故事偃旗息鼓的故事七步成詩的故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故事萬事具備,只欠東風的故事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故事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故事欲擒故縱的故事樂不思蜀的故事刮骨療毒的故事計收姜維的故事計取陳倉的故事苦肉計的故事江東赴會的故事呂布戲貂禪的故事擊鼓罵曹的故事蔣干盜書的故事走馬薦諸葛的故事張飛賠罪的故事設連環計的故事義放曹操的故事桃園結義的故事水淹七軍的故事諸葛亮弔孝的故事轅門射戢的故事黃忠請戰的故事回荊州的故事橫槊賦詩的故事三英戰呂布的故事曹操獻刀的故事單騎救主的故事馬躍檀溪的故事初出茅廬的故事過五關斬六將的故事捉放曹操的故事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大意失荊州的故事三國歸晉的故事火燒連營的故事赤壁大戰的故事草船借箭的故事三顧茅廬的故事畫餅充飢的故事望梅止渴的故事假途伐虢(或稱圍魏救趙:周瑜屢向劉備索回荊州未果,周瑜便定計,以幫劉備攻打西川之名,實則進兵荊州為實,周瑜告知劉備屆時請出城接應錢糧和勞軍,實欲活捉劉備直取荊州。連環計:王允為了要除去驕橫弄權的董卓,便以觀貌似天仙的貂蟬許配呂布再送給董卓,製造義父義子間的敵視,促使呂布殺董卓。美人計:王允藉歌伎貂蟬之手除去董卓,周瑜也利用美人計想騙劉備換荊州,遂將孫權之妹許配劉備卻中劉備的美男計,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借刀殺人:劉備深知呂布神勇過人,若讓曹操和呂布合作,將會威脅自己未來的發展,因而用此計殺了呂布。落井下石:曹丕為繼承曹操霸業,不得不對其胞弟曹植展開落井下石之計,不但向曹操告密曹植缺失,且誣陷曹植酒醉使其耽誤行軍時間,從而達到獲得嗣位的目的。金蟬脫殼:劉備曾運用此計擺脫曹操的控制,讓他領兵討伐袁術,不但擺脫曹操的控制,還增加了自己的兵力。招降納叛:當關羽被圍困下邳逼到絕處,曹操為將關羽納為己用,格外厚待,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不惜成本,但是曹操仍失去關羽。上屋抽梯:汜水關守將卞喜和滎陽太守王植曾對關羽用「上屋抽梯」之計,兩人都先穩住關羽,提供住宿,使關羽失去戒心再企圖下手殺害關羽,可惜兩次都被人通風報信。而使關羽逃過一劫。以逸代勞:「軍事以近代遠,以逸代勞」。處理某些事效率愈快愈好,某些事則要沉著冷靜,才不至於亂了方寸而一敗塗地。孔明北伐時,司馬懿自知不敵,所以就是用這一招,掛一免戰牌在軍營外,以期蜀軍糧草一斷,就自然退兵。隔岸觀火:隔岸觀火並非鼓勵你冷眼旁觀毫無人性,而是教導你如何面對強敵。偷梁換柱:凡事不可被對方迷惑,不能只看錶面,要有堅定的意志,以免中了別人偷梁換柱之計。製造輿論:輿論是一種價值的判斷,是社會集體意識的表現,現今民主時代,輿論的力量甚至可以影響政府施政。利用天時:「天時」指的是時代環境、歷史需要、自然條件、天文氣候等,利用天時之計是乘時變化,有人得志而縱橫四海。三國中分別魏國得天時──一早控制好北方,吳國有地利──有長江之險,蜀國靠人和──大多百姓偏向蜀國。明知故問:「明知故問」指明知其意卻裝作不知,若是已看穿敵方意圖技倆,亦可用明知故問之計,故意裝作不知,將計就計博取信任讓敵方產生錯覺,我方在從中取利。在曹操煮酒論英雄一事中,曹操原想用計──指劉備是當時能與他並稱英雄的人,試探劉備有沒有稱霸之心,幸得劉備機警用此計逢凶化吉。混水摸魚:在兵法中混水摸魚是指人為的製造一種混亂迷離的環境,使對手在混亂中迷失或失去理性,以利我方從中達成目的。苦肉計:苦肉計是先把自己折磨一番,利用血淚去爭取接近敵人的機會,取得敵人信任暗地裡陰謀顛覆,達到預期目的。赤壁之戰時,吳將黃蓋就用此計。趁火打劫:趁火打劫有兩種方法,一是乘人之危混水摸魚;二是自己放火喊捉賊,達到劫奪別人充實自己的企圖。過河拆橋:「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兵法上為何要過河拆橋?因為不拆掉這座橋,將來可能對己不利,一旦危及到自身生命安全或造成利益沖突,英雄們也不得不忘恩負義過河拆橋。留意,長板坡大撤退,張飛拆橋,並不算此計。笑裡藏刀:兵法上笑裡藏刀是指運用計謀使敵人相信我方而疏於防備,我方便可暗中設計做好萬全准備在敵人無防備時,一舉攻下,是一種外柔內剛的取勝之計。曹操不但對敵人用此計,就連對己方人也用此計,楊修聰明過人,只要曹操,給點暗示,楊修又怎會不知自己將有殺生之禍呢?反間計:利用敵方心理弱點加以離間,定能收反間效果,誠然團結是勝利的基礎智謀尤勝武人。周瑜就是利用曹操的疑心,利用蔣干,引曹操殺蔡瑁、張允二人。擒賊擒王:在戰術應用上,攻擊重心應對准敵方首領或其指揮部,只要擊倒主將掌控全局,必定勝券在握。反客為主:反客為主之計就是在斗爭中,當處於被動地位的時候,設計爭取到主動控制權,在對決場合中主與客沒有明顯得界限,支配者是主被支配者是客,能從被動中爭取到主動的就是「反客為主」。激將計:世事以成敗論英雄,權術家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您若能使屬下或家人受刺激而激發潛能達到目的,您便成功的運用激將計了。虛張聲勢:虛張聲勢也是打腫臉充胖子、狐假虎威逞英雄,一旦西洋鏡被拆穿,戲便無法唱下去,除非有孔明之才,勸你凡事以實力為重。暗渡陳倉:暗渡陳倉是一種障眼法,現代人用來比喻男女偷情,商場上則抬面上掩飾抬面下。欲擒故縱:如果逼敵人太緊而使敵人無路可走,往往會遭到頑強的反撲,如果讓他逃走,不逼迫他,慢慢地削弱其氣勢、瓦解其士氣,再加以捕捉,這就是「欲擒故縱」的策略。調虎離山:調虎離山計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引老虎離開深山,虎落平陽後射殺此虎;另一種是騙虎離開後再行收拾平日恃虎橫行的小雜碎。先發制人:兵法雲「兵貴神速」作戰時誰的軍隊速度快,搶得先發制人的有利的地位,誰就占上風,就會贏得勝利。空城計:空城計有兩種情況,一是故布疑陣困惑對方,使己方渡過危機;另一種是有計劃布局,誘敵深入後與予包圍殲滅。老年的趙雲,用此計嚇跑曹軍;孔明亦用此計嚇跑司馬懿。瞞天過海:諸葛亮五齣祁山時,因軍中缺糧,只得以瞞天過海之計裝神退敵,使魏兵誤以為真有鬼神而不顧防守麥田,瞞天過海是兵法中以假示真策略,製造令人堅信不疑的假象隱瞞自己真正意圖。圍魏救趙:諸葛亮三出祁山,以王平、張翼引魏兵決戰,當王、張兩將危急時並不救援反而另派姜維、廖化直接攻擊司馬懿大本營,如此不但解決危機還大獲全勝。拋磚引玉:蜀軍六齣祁山,蜀魏對壘司馬懿固守不戰,諸葛亮以木牛流馬騙得魏軍糧食萬石,分散營寨讓軍隊屯兵種田示弱,再虛搭窩棚誘敵,險燒死司馬父子三人於上方谷。借屍還魂:諸葛亮病死五丈原,為使部隊安全撤回蜀漢,不得不製造木雕像嚇走多疑的司馬懿,發揮了借屍還魂的效果。扮豬吃虎:司馬懿與曹爽同時爭權輔政,司馬懿為奪政權,以十年光陰等待曹爽自以為大權在握高枕無憂時,奪回兵權。聲東擊西:司馬昭以此計大敗蜀軍,司馬昭命各州積極製造戰船,表面上看似進攻東吳暗地裡卻派鍾會、鄧艾集結大軍秘密做進攻西蜀的准備,不久果然直搗蜀漢大敗蜀軍。走為上策:諸葛亮初任劉備軍師,曹操趁其羽翼未豐先行戮滅,劉備兵力薄弱,硬碰必定自取滅亡,只能走為上策。黃巾起義故事背景是在東漢末年至西晉初。東漢皇朝最後幾個皇帝都是昏庸無能,親信宦官,疏遠忠臣,導致朝廷腐敗,百姓生活痛苦不堪。據說漢靈帝在位時,張角曾遇見仙人,幸得天書,學得有效的治病方法,後雲游四方收徒,聚眾起義推翻腐敗的東漢王朝,爆發了大型農民起義——黃巾之亂。所謂亂世出英雄,於是就出現了像劉備、關羽、張飛、曹操等英雄人物。全國在大將軍何進的帶領下起兵剿滅黃巾賊,後又發生十常侍之亂。漢靈帝已故,漢少帝劉辯即位。何進欲殺皇宮里所有禍害皇帝的宦官,不料反被宦官誘殺。眾諸侯在袁紹和曹操的帶領下,沖入皇宮,將宦官趕盡殺絕,還誤殺了不少不留胡須的男人。少帝與陳留王劉協於慌亂中逃出皇宮。董卓亂政各路諸侯分頭尋找少帝與陳留王,最終由來自西涼的董卓找到。董卓護駕有功,趁機專權,掌握朝政。董卓後來廢了漢少帝,擁護陳留王即位為漢獻帝。董卓橫行霸道,殘害忠良,引起百姓和朝中大臣的憤怒。曹操欲行刺董卓,不料失敗而逃亡。曹操假傳聖旨,召集各路諸侯結盟反董卓。十八路諸侯在袁紹的率領下殺向首都洛陽,迫使董卓劫持皇帝遷都到長安。董卓後來與其義子,人稱武藝最高強的人呂布相爭美女貂蟬。呂布在王允的勸說下,殺了危害國家百姓的董卓 。逐鹿中原長沙太守孫堅於洛陽一口井底中發現了傳國玉璽,欲私藏起來。袁紹聞此事,大怒,欲逼孫堅交出玉璽。孫堅不肯,逃回長沙,路途中遭荊州劉表襲擊。孫堅為此事與劉表結怨,後發兵進攻荊州,不料死於戰中。在河北,袁紹與公孫瓚正在互相爭奪土地,爆發了界橋之戰。同時,許多官位低下的諸侯如劉備等正在建立起自己的實力。曹操廣招賢才,建立起了一支強悍的軍隊,准備霸佔中原。曹操崛起曹操奉迎流浪的漢獻帝,擁護獻帝,於許昌建新都。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剿滅他的對手如呂布、張綉、袁術等,日漸強大,稱霸中原。後來曹操與袁紹在官渡之戰中一決雌雄,以寡敵眾大敗袁紹。曹操繼續揮軍北上,消滅袁氏勢力、大敗烏桓、平定遼東,統一了北方。曹操所稱霸的廣闊土地後成為建立魏國的基礎。孫策立業孫策自父親孫堅戰死後,常懷意志重振家業,稱霸江東。他拿父親所留下的遺物傳國玉璽與淮南袁術交換兵馬。孫策一旦掌握兵馬,同時又有追隨先父的老將、結拜兄弟周瑜、足智多謀的謀士等扶持,發兵進攻江東,經過多年苦戰,終於稱霸江東,坐鎮江東六郡八十一州,為後來建立吳國打好了根深蒂固的基礎。不料,孫策遇刺受重傷身亡,由弟弟孫權繼承基業。孫權有周瑜、張昭等能臣勇將扶持,穩坐江東,建立起一股強大的實力。劉備興起劉備與關羽、張飛曾在桃園結義時立下承諾忠心輔佐漢室,拯救天下蒼生,不料只能空懷大志。劉備討伐黃巾雖有功,卻只得到縣令這個小官職。後來劉備投奔公孫瓚,就任平原太守,曾相約討伐董卓,於虎牢關前大戰呂布。曹操的父親曹嵩被徐州陶謙的部下張闓所殺,起兵攻打徐州雪恥。陶謙求助,劉備來到徐州協助陶謙抵擋曹操大軍。曹操退兵後,陶謙去世前將徐州交於劉備,劉備就任徐州牧。呂布被曹操打敗後,逃到徐州投奔劉備。劉備慷慨收留呂布,後來張飛惹怒呂布,不料呂布恩將仇報,反奪徐州。 後來袁術率兵打劉備,呂布便轅門射戟救了劉備,劉備卻恩將仇報,與曹操聯手消滅呂布。劉備同朝廷大臣密謀除掉專權欲篡位的曹操,不料事情暴露,劉備又叛曹操,斬殺曹將車胄奪徐州。劉備在徐州被曹操打敗,逃去投奔袁紹,又叛袁紹,後在汝南建立實力。曹操再次於汝南大敗劉備,迫使劉備逃往荊州投靠劉表。劉表讓劉備鎮守新野,以抵抗將要南征的曹操。劉備三顧茅廬,得到足智多謀的諸葛亮輔佐,如魚得水。曹操南征與赤壁之戰曹操自封丞相,統一北方後,舉兵南征荊州與江東。劉備於新野兩度殺退曹軍,不過失去城池,被迫南往荊州。劉表已故,荊州由幼子劉琮接管,長子劉琦留守江夏。劉備攜民渡江,來到襄陽城外,求劉琮讓他進城,被劉琮拒絕。劉琮後來投降曹操,荊州落入曹操手中。劉備不得已南下到江夏投靠劉琦,途中遭曹軍追殺,百姓死傷無數。為抵擋曹操兇猛的來勢,劉備派遣諸葛亮前往江東說服孫權結盟抗曹。諸葛亮舌戰群儒、智激孫權、周瑜與曹操決一死戰。周瑜不容諸葛亮,多次想加害諸葛亮,但都沒成功。周瑜暫時放下殺諸葛亮的念頭,專心策劃對付曹操。最終,劉備與孫權的聯軍於赤壁之戰中大敗曹操,大獲全勝,曹操往北逃亡 。劉備與孫權相爭荊州赤壁大戰後,孫權、劉備相爭荊州。周瑜領兵與曹家軍展開大戰,取勝後以為自己已經攻下荊州,不料曹家軍中諸葛亮調虎離山之計,荊州落入劉備手中,吳軍苦戰一無所獲。孫權不滿,派遣魯肅前往荊州向劉備討還荊州。劉備多次在諸葛亮的勸說下推辭交出荊州,說等劉琦死後交出荊州。劉琦病逝後,劉備又說取得容身之地後再交出荊州。孫權、周瑜無奈,多次想辦法奪取荊州。周瑜使美人計,欲騙劉備到東吳娶孫權之妹為妻,實為扣留劉備在東吳,逼諸葛亮交出荊州以交換主公。東吳招親,弄假成真,劉備不但取得孫權之妹為妻,還安全地返回荊州。周瑜所使出的計謀屢屢被諸葛亮識破,未得成功。最終,諸葛亮三氣周瑜,周瑜嘔血而死。馬超興兵復仇在西北方,猛將馬超為被曹操殺害的父親馬騰報仇,聯合韓遂、羌族興兵討伐曹操。馬超於潼關、渭水之戰中大敗曹操,曹操割須棄袍、倉惶逃脫。曹操採納謀士賈詡離間之計,成功地使馬超、韓遂二人互相猜疑,最後大動干戈。馬超被曹操打敗,逃去投奔漢中張魯,韓遂歸降曹操。馬超最終投降劉備,成為五虎上將之一。劉備終成帝業周瑜死後,東吳與劉備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惡劣,但未曾大動干戈。吳軍正與曹軍開戰,在濡須、合淝之戰中有勝也有敗。在荊州,諸葛亮勸說劉備發兵進攻西川,奪取巴蜀之地。劉備打敗劉璋,奪得西川,後又從曹操手中奪取漢中。劉備自封漢中王,擁有巴蜀、荊州,為後來建立蜀漢打好了基礎。如今,天下大勢已定,已有三國鼎立的局面。劉備擁有巴蜀、荊州,曹操稱霸中原、北方,孫權坐鎮江東。曹操病故,其子曹丕篡漢,結束了逾二百年的東漢王朝。曹丕改國號為魏,劉備聞曹丕篡漢,為保留漢室香火,在巴蜀稱帝,國號仍為漢。關、張之死孫權仍然一心要荊州,決定發兵拿荊州。東吳與曹魏和好,孫權受封南昌。孫權派遣大將呂蒙攻打荊州,呂蒙以白衣渡江之計混入荊州,輕易奪取荊州。當時正於樊城攻打曹仁的關羽,得知自己中了調虎離山之計,不得已退守麥城,並派人前往成都求劉備派援兵。吳軍包圍麥城,將關羽困在城中。關羽欲突圍,不料中埋伏被擒。關羽被押往東吳,寧死不願投降孫權,被孫權斬首。劉備痛失荊州、義弟關羽,不禁深感悲憤,欲起兵攻打東吳為關羽復仇。不料,張飛在睡夢中被部下范疆、張達暗殺,兩人逃往東吳。劉備因過度悲傷而昏迷過去,醒後不聽諸葛亮勸阻,一意孤行要為關羽復仇。夷陵之戰劉備大軍一路勢如破竹,連敗吳軍。孫權拜書生陸遜為大都督,號令東吳三軍。劉備因連勝而大意,把大軍布陣於樹林中,犯下兵家大忌。陸遜以火攻,火燒連營,大敗蜀軍。陸遜因深怕曹丕會趁吳軍追殺慘敗的蜀軍時,發兵攻打東吳,因此放棄追擊蜀軍。果不出陸遜所料,魏軍果然進攻東吳,被吳軍大敗。 劉備敗軍抵達白帝城,劉備因過度悲傷而病倒,命垂旦夕。劉備於白帝城臨終前託孤於諸葛亮,說如若兒子劉禪昏庸無能,諸葛亮可廢掉劉禪,自立皇帝。諸葛亮誓言要忠心報答劉備待他的恩情,盡心協力輔佐劉禪匡復漢室。諸葛亮退五路兵馬,平定南蠻曹丕趁機聯合四路兵馬,一同殺向蜀漢,當中包括東吳、南蠻、羌族與蜀漢降將孟達。諸葛亮派馬超把守關口,使羌兵不敢進攻,再派魏延製造疑兵,使南蠻多疑不敢進攻,再派孟達生死之交李嚴寫信勸孟達退兵,再派趙雲把守關口,抵禦魏軍。此四路兵馬不敢輕舉妄動,不約而同地退了,只剩下東吳那一路兵馬,孤掌難鳴,只得退兵。最後,諸葛亮派能言善辯的鄧芝前往東吳,成功地說服孫權與蜀漢和好、再度結盟,一同抵抗曹魏。 南蠻王孟獲反叛,諸葛亮親領大軍前往不毛之地平定南蠻之亂。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以仁慈之心打動孟獲,使孟獲深感懊悔,並決心永遠歸降蜀漢。諸葛亮六齣祁山曹丕病逝,由其子曹睿繼位。孫權於東吳稱帝,國號吳。在蜀漢,諸葛亮上奏劉禪出師討伐魏國,決心完成劉備匡復漢室的遺願。可惜,諸葛亮年數將盡,而且蜀漢之實力不足以討伐魏國。諸葛亮六齣祁山,成功地收降將才姜維,決定將平生所學授予姜維。諸葛亮與魏司馬懿鬥智,雙方僵持已久。最終,諸葛亮因過於操勞,病倒,在五丈原病逝。臨終前,諸葛亮准備一樽木雕像嚇跑以為諸葛亮未死的司馬懿,爭取時間讓蜀軍撤退。司馬氏篡魏在魏國,曹睿死後曹芳繼位。司馬懿用計奪走掌握大權的曹爽的兵權,再將曹爽殺了。司馬懿病死後,其子司馬師、司馬昭繼續掌握魏國大權,常有篡位的野心。司馬兄弟廢了曹芳,立曹髦為帝。司馬師因患眼疾病故,司馬昭獨攬大權。曹髦欲除國賊司馬昭,不料司馬昭命部下成濟將曹髦殺了,後又偽裝悲傷,將弒君的罪名推到成濟身上,將成濟斬首。司馬昭後立曹奐為帝。三國歸晉姜維繼承諸葛亮的遺願,繼續興兵與魏國作戰。後主劉禪昏庸,聽信讒言,導致姜維失敗,後又廢了姜維的兵權。姜維為逃避奸臣的加害,屯田沓中。魏將鄧艾乘蜀漢大亂之際,發兵進攻。鄧艾大軍翻山越嶺,終於抵達成都城前。劉禪不戰而降,蜀漢滅亡。姜維為復興蜀漢,聯合與鄧艾不合的魏將鍾會除掉鄧艾,謀劃重建蜀漢。鍾會欲除掉司馬昭,不料事情被揭發,司馬昭派兵圍攻鍾會、姜維。鍾會死於亂箭之下、姜維身負重傷,感嘆無法完成劉備、諸葛亮的遺願,便拔劍自刎。在東吳,孫權死後,吳宮內亂。吳將諸葛恪欲專權,被孫綝所殺。孫綝後來獨攬大權,也存有篡位之心。他廢了吳主孫亮,立孫休為帝。孫休常懷有攘除國賊孫綝之心,聯合東吳老將丁奉除掉孫綝,奪回大權。不過,東吳的安寧並不長久。在魏國,司馬昭之子司馬炎篡位,改國號為晉,自立皇帝,魏國滅亡。西晉起用老將杜預發兵進攻東吳,經一場惡戰後打敗吳軍。吳主孫皓投降,吳國滅亡。經過近百年的戰亂,三國時代終於落幕,由西晉統一了全中國,成就了又一個大一統王朝

❽ 三國演義都有哪些著名的典故

三顧茅廬,草船借箭,敗走麥城,大意失荊州。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