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一幅畫的句子
A. 用一段話描寫一幅畫中景物
冬爺爺剛走,春姑娘就提著百花籃,伴著春風,帶著春雨,悄悄地來到了人間,頓時,大地萬物復甦,烏語花香,呈現出一派生氣。
你瞧,春風輕輕地吹拂著大地,小草從地里鑽出來了,它們全身嫩綠嫩綠,遠看像鋪上了綠色的地毯。春風一吹,它們就左右搖擺,好像在給春風點頭呢,有趣極了。
你瞧,花兒們競相怒放,紅的像火,白的像雪、粉的像霞,五光十色。山上的桃花遠遠望去像雲霞。花兒們給世界穿了一件花衣裳,美麗極了。
你瞧,樹木像一個個堅守邊疆的衛士,度過了寒冷的冬天,仍堅強地屹立在那裡。今天,它們又抽出新的枝條,長出嫩綠的葉子。最美的是池塘邊的柳樹,它長出嫩綠的柳條,像一條條小辮子。春風一吹,柳條四處搖擺,像一個少女正在跳舞,好看極了。
你瞧,春雨沙沙地下著,有如綉花針,有如牛毛。河面的雪融化了,雪水匯成小溪,淙淙地流著。河水中,一隻只小蝌蝌頑皮地游著,好像在找它的媽媽,可愛極了。
你瞧,小燕子和大雁都從南方飛回來了,是為什麼呢?肯定是覺得春天太美了吧j它們在空中嘰嘰喳喳地叫個不停,好像在呼喚別的小燕子來和它玩耍。一群群蝴蝶和蜜蜂在花叢中翩翩起舞,蜜蜂采著花蜜,蝴蝶采著花粉,忙碌極了。
我愛春天I我願春天永遠留在祖國大地上!
B. 用一段話描寫一幅畫中景物
花兒朵朵開放
C. 以大自然是一幅美麗的圖畫為開頭寫一段話怎麼寫
在畫者筆下的美麗的大自然變得是那麼清新自然。風景優美,是讓我們多去大自然。去感受大自然的美麗。
D. 用幾句話寫一寫《秋晚的江上》這幅圖畫的內容可以從季節時間地點景物等方面來不少於50個字。
《秋晚的江上》這幅圖主要描繪了歸鳥低飛、殘陽斜照、淺灘蘆葦、微風嬉水,一派秋晚江上的景色。
延伸:這是一首描寫秋天的新詩,此詩形散而意濃,雋永而優美。這首詩從整體框架上採用了當時流行的小詩體。小幅的描寫,簡潔的勾勒,散文的句式,即興的抒發,都呈示出泰戈爾與日本俳句的風格。
詩中寫詩人在一個秋天的黃昏時所看到的情景。這情景好比一幅畫,但在畫面上的事物是動的,而不是靜的。
(4)描寫一幅畫的句子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20世紀20年代,寫作新詩的詩人受舊詩詞的影響很大,所以那個時候的新詩都有很濃重的舊詩詞風格。除了是用白話來抒寫之外,詩的意境和表達手法,往往和舊詩詞沒有多大差別。
這是當時詩歌的一大特色。劉大白也正是如此,他雖想試著去寫純粹的白話詩,但這首詩在格律上還些許遵循古典詩歌原來的要求,所以還是可以看出來其受舊詩詞影響的痕跡。
《秋晚的江上》便是在這種環境下創作出來的。
E. 描寫秋天的田野就像一幅色彩斑斕的圖畫的句子
1、秋姑娘給大地換上了秋裝。看!河岸邊的樹木,換上了五顏六色的衣裳,隨著陣專陣微風悄然無息的撒屬落下葉片,似蝴蝶飛舞,遍地鋪金。火紅的楓樹林,一簇簇,看上去那麼可愛,那麼惹人喜歡,充滿了勃勃生機。
2、秋天菊花開放了,紅的如火,白得象雪,黃得若金,送來了一陣陣清香。孩子們跑著放風箏,老爺爺老奶奶們坐在椅子上一邊閑聊一邊欣賞著美麗的秋景。
3、秋天來了,樹葉被調皮的秋風一片片塗黃,把綠葉變成了紅葉,再摘下來悄悄珍藏。秋風把小草小花塗黃,就在這時,菊花桂花競相開放了,把香味吹到千里之外,讓人們享受這醉人的花香。
4、晚秋底澄清的天,像一望無際的平靜的碧海;強烈的白光在空中跳動著,宛如海面泛起的微波;山腳下片片的高粱時時搖曳著豐滿的穗頭,好似波動著的紅水;而衰黃了的葉片卻給田野著上了凋敝的顏色。
5、森林裡,遍地落葉。你看,那楊樹、梧桐樹的葉子變黃了,他們隨著風在空中跳舞。但是,在這金色的海洋中,有一片綠洲,那就是松樹。松樹高大而挺拔,就好像一個個哨兵在保衛著祖國的安全。
F. 贊美一幅畫好看的句子
這幅畫賣了一個憶。
G. 畫線的句子描寫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慾流,輕輕流專入雲際屬.
我從這句話中感受到草原遼闊碧綠、線條柔美的特點,其中「到處翠色慾流,輕輕流入雲際」寫得特別好,讓我覺得草原顏色青翠,綠色好像在流動,富有生機。
shouji7913 | 2013-0
H. 一幅畫好看怎麼形容
工筆結構嚴謹,用筆圓潤自如,設色典雅秀逸;寫意氣旺神暢,筆墨華滋,渾然天成,厚實靈動,相映成趣
此圖的畫工蒼勁有力,此龍顯得如此盎然霸氣,崴震天下。詞意境更是好比天宮玉雲,不失為一幅佳作。實屬難得!
1、墨筆丹青,如行雲流水繞素箋,展瀚海崇山依舊顏,怎一個好字了得。
2、幾筆勾勒似雲錦,點墨繪出心中情,意境如此贊!
3、山遙水遠遺墨間,彼岸花開意連連,行筆走墨書流年。
拓展知識:
中國畫,簡稱「國畫」。是我國傳統造型藝術之一。從美術史的角度講,民國前的都統稱為古畫。國畫在古代無確定名稱,一般稱之為丹青,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中國畫在內容和藝術創作上,體現了古人對自然、社會及與之相關聯的政治、哲學、宗教、道德、文藝等方面的認識。主要是用毛筆、軟筆或手指,用國畫顏色和墨在帛或宣紙上作畫的一種中國傳統的繪畫形式。
中國畫大致可分為;人物,山水、界畫、花卉、瓜果、翎毛、走獸、蟲魚等畫科;有工筆、寫意、鉤勒、設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設色又可分為金碧、大小青綠,沒骨、潑彩、淡彩、淺絳等幾種。主要運用線條和墨色的變化,以鉤、皴、點、染,濃、淡、干、濕,陰、陽、向、背,虛、實、疏、密和留白等表現手法,來描繪物象與經營位置;取景布局,視野寬廣,不拘泥於焦點透視。有壁畫、屏幛、卷軸、冊頁、扇面等畫幅形式,輔以傳統的裝裱工藝裝璜之。人物畫從晚周至漢魏、六朝漸趨成熟。山水、花卉、鳥獸畫等至隋唐之際始獨立形成畫科。五代、兩宋流派競出,水墨畫隨之盛行,山水畫蔚成大科。文人畫在宋代已有發展,而至元代大興,畫風趨向寫意;明清和近代續有發展,日益側重達意暢神。在魏晉、南北朝、唐代和明清等時期,先後受到佛教藝術和西方繪畫藝術的影響。中國畫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筆先,畫盡意在」,強調融化物我,創制意境,達到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氣韻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