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句子大全 » 公輸字詞語

公輸字詞語

發布時間: 2021-01-22 02:45:41

❶ 人教版初中三年語文文言文重點篇目字詞句解釋,重難點考點歸納

初中階段通假字大集合
下面是初中階段出現的通假字:
1、罔通惘 學而不思則罔《論語學兒》
2、厝通措 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愚公》
3、惠通慧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
4、反通返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愚公》
5、衡通橫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核舟記》
6、見通現 風吹草低見牛羊
7、具通俱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岳陽樓記》
8、貼通帖 對鏡貼花環《木蘭辭》
9、策通冊 策勛十二轉《木蘭辭》
10、著同著 著我舊時衫《木蘭辭》
11、火通伙 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木蘭辭》)
12、詘通曲 佛印絕類彌勒……卧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核舟記》
13、簡通揀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
14、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論語》
15、說通悅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
16、要通邀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做食《桃花源記》
17、有通又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出師表》
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核舟記》
18、屬通囑 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
19、已通以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隆中對
20、坐通座 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嘩者。《口技》
21、亡通無 河曲智叟亡以應。《愚公移山》
22、邪通耶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23、食通飼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馬說》
24、材通才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馬說》
25、祗通只 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馬說》
26、蕃通繁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愛蓮說》
27、唱通倡 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陳涉》
28、闕通缺 兩岸連山,略無闕處。《三峽》
29、少通稍 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
30、畔通叛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得道多助》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1、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十則》)說(yuè):通「悅」,愉快。
2、 誨女知之乎?……是知也。(《論語十則》)
女:通「汝」,你。知:通「智」,聰明。
3、 擔中肉盡,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4、 河曲智叟亡以應。(《愚公移山》)亡:通「無」。
5、 對鏡帖花黃。……火伴皆驚忙。(《木蘭詩》)帖:通「貼」。火:通「伙」。
10、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如夢令》李清照)爭:通「怎」。
11、路轉溪頭忽見。(《西江月》辛棄疾)見,通「現」。
才美不外見……(《馬說》)見:通「現」。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見:通「現」。
12、滿坐寂然,無敢嘩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傷仲永》)扳:通「攀」,牽,引。
14、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聰明。
16、一厝逆東,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問渠那得清如許。(《觀書有感》)那:通「哪」,怎麼。
18、兩岸連山,略無闕處。(《三峽》)闕:通「缺」。
19、昂首觀之,項為之強。(《閑情記趣》)強:通「僵」,僵硬。
20、飾以玫瑰,輯以翡翠。(《買櫝還珠》)輯:通「緝」,連綴。
24、此何遽不為福乎?(《塞翁失馬》)遽:通「詎」,豈。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輸》)距:通「拒」,擋。
26、公輸盤詘,而曰……(《公輸》)詘: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核舟記》)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記》)衡:通「橫」。
困於心,衡於慮。(《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衡:通「橫」,梗塞,這里指不順。
29、虞山王毅叔遠甫刻。(《核舟記》)甫:通「父」。
30、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簡:通「揀」,挑選。
31、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錯:通「措」。
32、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唐雎不辱使命》)倉:通「蒼」。
33、數至八層,裁如星點。(《山市》)裁:通「才」,僅僅。
34、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陳涉世家》)適:通「謫」。
35、為天下唱,宜多應者。(《陳涉世家》)唱:通「倡」,倡導。
36、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以:通「已」。
37、將軍身被堅執銳。(《陳涉世家》)被:通「披」。
同捨生皆被綺綉。(《送東陽馬生序》)被:通「披」。
38、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馬說》)食:通「飼」,喂。
39、食之不能盡其材。(《馬說》)材:通「才」。
40、其真無馬邪?(《馬說》)邪:通「耶」,表示疑問,相當於「嗎」。
41、自余為僇人,……(《始得西山宴遊記》)僇:通「戮」,遭到貶謫。
42、而游者皆暴日中。(《峽江寺飛泉亭記》)暴:通「曝」。
43、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44、曾益其所不能。(《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曾:通「增」。
45、入則無法家拂士。(《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拂:通「弼」,輔佐。
46、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岳陽樓記》)具:通「俱」,全,皆。
47、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屬:通「囑」。
48、饌酒食,持其貲去。(《越巫》)貲:通「資」,資財,錢財。
49、客問元方:「尊君在不?」(《陳太丘與友期》)不:通「否」。
50、玉盤珍饈直萬錢。(《行路難》其一)直:通「值」。
51、故患有所不辟也。(《魚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52、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魚我所欲也》)辯:通「辨」,辨別。
53、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 與:通「歟」,語氣詞。
54、鄉為身死而不受。(《魚我所欲也》)鄉:通「向」,從前。
55、欲信大義於天下。(《隆中對》)信:通「伸」。
56、自董卓已來……(《隆中對》)已:通「以」。
57、小惠未徧,民弗從也。(《曹劌論戰》)徧:通「遍」,遍及,普及。
58、四支僵硬不能動。(《送東陽馬生序》)支:通「肢」。

[翻譯文言文時應注意的問題]
要做好古漢語的今譯,應當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要准確地理解原文,同時要用規范的現代漢語譯出來。
准確地理解原文,是進行今譯的基礎。原文理解錯了,譯文當然就不能准確。
例如,君將哀而生之乎?這句中的「生」是使動用法,若不能理解它的用法,翻譯時肯定會出問題。
還有,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這句中的「或」是個無定代詞,意思是「有的」若譯成「或者」就錯了。
還有一點,古漢語的一些詞,有常見意義,也有特指意義,在一定的上下文中,要弄清楚它究竟是什麼意義。
例如,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這句中的「進」和「退」,是特指在朝做官和免官下野,但是若不能正確理解「進、退」的特指意義,那麼翻譯就會不正確。
對古漢語有了正確理解之後,還要能用現代漢把它譯出來。古漢語與現代漢語在詞彙、語法等方面有許多相同的地方,所以不少句子是可以一個字對一個字地翻譯出來。這類句子如果在翻譯時增加了不必要的詞語,或變動了詞序,就會影響譯文的准確性。但是古今漢語相比較,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不同的是詞語有所不同,詞語的搭配有所不同,句子結構有所不同,碰到這些不同的地方,今譯就可能有一定的困難,所以就應該注意以下問題。
遇到古今漢語有所不同,不能逐字逐句地對譯的地方,要妥善處理。
古漢語中的一些詞語,在現代漢語中沒有適當的詞和它對應。如,琢常會宗室,陳諸寶器,金瓶銀瓮百口,甌、檠、盤、盒稱是。自余酒器,有水晶缽、瑪瑙杯、琉璃碗,赤玉卮數十枚。這句說陳列的寶物很多,有的東西現代沒有,如,甌、檠、卮等都是古代的器物名,翻譯時就不用譯。
還有,古漢語中對於不同地位的人的死亡,有不同的委婉的說法。象,《觸龍說趙太後》一文中,觸龍稱自己的死是「填溝壑」,稱趙太後的死是「山陵崩」,在現代漢語中就沒有這樣的等級區分,在翻譯時只能用大體相應的詞語來對譯,把「填溝壑」譯成「死去」把「山陵崩」,譯成「百年之後」。還應注意的是不要隨意把古代的一些名詞改成現代名稱。如,令佩刀巡警,出入帳中。若隨便改成「讓他掛著刀巡邏警衛,自由出入司令部」那就錯了。太過於現代化了,反而失去原文的意義。
再有詞語的搭配,古今也是不完全相同的,如,《桃花源記》中的兩句話: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這兩句話並不難懂,但是翻譯時卻並不容易,就單個詞來說,「芳」就譯為「芳香」,「鮮」可以譯為「新鮮」,「美」可以譯為「美麗」,「繽紛」大致可以譯為「繁多」。但是,問題在於,把這些詞語翻譯出來以後,在現代漢語中不能互相搭配。
若碰到這種情況,翻譯時就要靈活些,在不損害原意的前提下,調整詞語的搭配關系,使它符合現代漢語的習慣。
要注意古代漢語的表達方式和修辭方式的特點。
一般來說,古漢語的表達要比現代漢語簡略一些,因此,在譯為現代漢語時,有進要加一些詞語或句子,使意思表達得比較完整。
如,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可譯作:燕子和麻雀哪能知道大雁和天鵝的志向呢!
還有古漢語中有互文見義的表達方式,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可譯為:不因外界事物的影響而悲哀歡喜,也不因個人的處境好壞而歡喜悲哀。
在准確表達原文意思的基礎上還應努力保持原文的語言風格。
特別應當注意的是句中的情態副詞、句中語氣詞和句末詞氣詞。例如「其」字,有時表示推測語氣,有時表示祈使語氣,在翻譯時要把這種語氣表達出來。
例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這句中的「其」就是表推測語氣。保存原文的語言風格是較高的要求,為了幫助我們更好地翻譯古文,可以記住這個口訣:「首覽全篇,掌握大意。詞不離句,句不離段。難解句子,前後聯系。跳躍句子,補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譯,省略倒裝,都有規律。常見虛詞,因句而異。實詞活用,考察全句。領會語氣,句子流利。對照原文,力求直譯。」 古文翻譯,直譯,意譯相結合即可。

--
[學以致用]
1.翻譯下面這段文字,想想內容會給我們什麼啟發。
莊周家貧
莊周家貧,故往貸粟於監河侯。監河侯曰:「諾,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莊周忿然作色曰:「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鮒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邪?』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諾,我且游南遊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鮒魚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此言,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魚之肆!』」
[題解]莊子家中貧困,去向河監侯借糧,但是結果是耐人尋味的。
[與本文有關的文學常識]莊子(約公元前369—約前286)名周。戰國時道家代表人物。生平事跡不甚詳。只是在《史記》中說他是宋國人,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曾作過蒙漆園吏,楚威王聽說他有才能,想讓他做相,他辭去不幹。另外在《莊子》書中說人他家貧,也就是這篇文章中說的「莊周家貧」,他為人曠達,妻子死了,他以盆作鼓歌而祭妻。
《莊子》先秦道家學派的著作,是莊子及其門人後學所著。現存三十三篇。書中大多是由寓言故事所組成。這些故事含義深刻,膾炙人口,取材廣泛,設想奇持,意境開闊,描寫生動傳神。富有浪漫主義的獨特風格。
[與本文有關的語文知識]
故往貸粟於監河侯:故,所以。往,去。貸粟,借糧。監河侯,監河的官。
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將,將要。金,這里是封地交納的稅金。金,金屬貨幣,不是黃金。子,人稱代詞,你。
有中道而呼者:中道,道路中間。
來,子何為者邪;來,這是呼喚鮒魚使之注意的活。子,你。何為者邪,這是為什麼呀?邪,同「耶」。
我,東海之波臣也:波臣,意思是水裡的小人物。
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豈有,可有。斗升之水,一點點的水。活我,使我活。活,使動用法。
我且南遊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且,將要。吳越,這里指的是水鄉。激,震盪,推擁。西江,大概指吳越之西的大水,即長江。可乎,可以嗎?
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吾失我常與,我失去了經常作伴的(指水)。常與,常在一起的東西。我無所處,我沒有地方安身。
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魚之肆:還不如先到干魚讓去尋找我呢。意思是不切實際的話沒用。
[概括提要]
這則寓言用講故事的形式反駁監河侯的不切實際,只說空話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話說的非常輕松,但是理由卻顯得更加充分。諷刺了空話的無用而可笑。這則寓言是很有現實意義的。 莊子哲學宏偉闊大,他給我們無窮的遐思和啟發,有興趣同學請閱讀《莊子-秋水》。
[題解] 教,指的是教學,學,指的是學習。這兩者之間是互相促進的關系。
[與本文有關的文學常識]《禮記》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是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的選集,大抵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三傳弟子各據所聞而撰寫,由西漢戴聖纂集。也叫《小戴記》或《小戴禮記》。它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情況、儒家學說和禮儀制度的重要資料。
[與本文有關的語文常識]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即使。嘉,同「佳」,好的。餚,魚肉類的葷菜。旨,味美,好吃。
知不足:知道自已有不夠之處。
知困:困,困惑不通。知困,知道自己在學習中有搞不懂的地方。
自反:反過來要求自已。
[原文參考對譯]
18個文言虛詞的用法及其舉例(詳見《文科愛好者》)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於、與、則、者、之]

之:作第三人稱代詞,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為第三人稱,譯作「他(她)(他們)」、「它(它們)」。如: ①公與之乘,戰於長勺。(《曹劌論戰》) ②陳勝佐之,並殺兩尉。(《陳涉世家》)③ 肉食者謀之。(《曹劌論戰》)
有時也作第一人稱,譯為「我」。如:太尉苟以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樞密韓太尉書》)
(二)助詞
1.結構助詞,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①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岳陽樓記》)②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2.結構助詞,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如: ①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②於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公輸》)
3.音節助詞。用來調整音節,無義,一般不翻譯。如: ①公將鼓之(《曹劌論戰》)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悵恨久之(《陳涉世家》)
4.結構助詞,是賓語提前的標志。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銘》) ②宋何罪之有?(《公輸》)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滿井游記》)
5.結構助詞,是定語後置的標志。如:①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 ②北顧黃河之奔流。(《上樞密韓太尉書》)
(三)作動詞,可譯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為學》)

主要作連詞用,可以表示以下關系:
l.並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①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論語)十則》)②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核舟記》)
2.承接關系,可譯作「就」「接著」,或不譯。如:①扁鵲望桓候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 ②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涉世家》)③環而攻之而不勝。前一個「而」就表示承接關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轉折關系,譯作「但是」「可是」「卻」。如: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遊記》)②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愛蓮說》)③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隆中對》)④環而攻之而不勝。後一個「而」字表示轉折關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遞進關系,譯作「而且」「並且」或不譯。如:①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亭記》) ②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十則》
5.修飾關系,可譯為「地」「著」,或不譯。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遊記》)

(一)介詞
1.介紹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②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前一個「以」表原因,後一個「以」表目的。)(《出師表》)③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
2.介紹動作行為所憑借的條件,可譯為「憑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馬說》)②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式,可譯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懼,投以骨(《狼》)②遂許先帝以驅馳(《出師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勞(《峽江寺飛泉亭記》)
(二)連詞
1.表示目的,相當於現代漢語里的「來」如:①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狼》)②以光先帝遺德(《出師表》)③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 ④故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遊記》)
2.表示結果,可譯作「以至」『「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②以傷先帝之明(《出師表》)
3.有時相當於連詞「而」。如:①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黔之驢》②醉則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遊記》)
(三)「以」還可作動詞(屬於實詞)用,可譯為「認為」。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師表》)②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說新語〉三則》)
》)

連詞「雖」在文言文中主要有兩種用法。
1.表示假設,可譯為「即使」。如: ①雖千里弗敢易也,豈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②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三峽》)
2.表示轉折,可譯為「雖然」。如: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一)代詞,起指示作用,譯作「這樣」「如此」。如:①父利其然也(《傷仲永》)②謂為信然。(《隆中對》) ③然後知是山之特立。(《始得西山宴遊記》)
(二)連詞,表轉折關系,譯作「然而」「但是」等。如: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陳涉世家》)②然志猶未已。(《隆中對》)
(三)語氣助詞,分三種情況:
1.用在形容詞之後,作為詞尾,譯作「……地」。如:雜然相許(《愚公移山》)
2.用於詞尾,譯作「……的樣子」。如:①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墨池記》)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記》)
3.用於句尾,常與「如」「若」連用,構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當於「……的樣子」
「好像……似的」。如: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一)作副詞。有三種情況。
1.表示動作在時間上的承接,譯作「才」。如:①斷其喉,盡其肉,乃去。(《狼》)②太丘捨去,去後乃至。(《〈世說新語〉三則》)
2.表示動作在時間上的承接,譯作「就」。如: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陳涉世家》)
3.表示出人意料,譯作「竟」「竟然」。如: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4.用於判斷動中,相當於「是」「就是」。如: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二)作連詞,表示前後的銜接或轉折,可譯為「於是」。如:①乃入吳尋二陸。(《周處》)②乃重修岳陽樓。(《岳陽樓記》)
(三)作代詞,譯為「你、你的」。如: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

介詞「於」的主要用法有:
1.表示動作發生的處所、時間,譯作「在」「從」。如: ①公與之乘,戰於長勺(《曹劌論戰》) ②子墨子聞之,起於魯(《公輸》)
2.表示動作的對象,譯作「向」「對」「同」「給」「到」等。如:①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愚公移山》)②貧者語於富者曰(《為學》) ③每與臣論此事,訂嘗測渴爻韭詫血超摩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出師表》) ④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孟子〉二章》)⑤況仁人庄士之遺風餘思,被於來世者何如哉(《墨池記》)
3.用在被動句中,介紹行為主動者,可譯為「被」。如:「受制於人」的「於」。
4.用在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一般可譯作「比」。如: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魚我所欲也》)
5.表原因,可譯為「由於」「因為」。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二章》)

「為」作為 動詞有兩種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斷,一是表動作行為。這里只介紹「為」作為介詞的用法。
1.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作「向」「對」等。如: ①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②此人——為具言所聞(《桃花源記》)
2.表示被動,譯作「被」。如:梅花為寒氣所勒(《西湖游記二則》)
3.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可譯為「替」「給」等。如: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韓愈短文兩篇》)
4.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作「為著」「為了」。如: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
5.表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如: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故事兩篇》)者
(一)結構助詞,譯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況」「……的原因」等,相當於名詞性短語。如: ①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出師表》)③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為學》)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二)語氣助詞,用在主語之後表示停頓,謂語部分一般用「也」字結尾,起判斷作用。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諸葛孔明者,卧龍也。(《隆中對》)

(一)代詞
1.作第三人稱代詞,可譯作「他(她)」「他(她)的」「他們」「他們的」「它」「它們」「它們的」。如:①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十則》)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③屠大署,恐前後受其敵(《狼》)
有時也譯作第一人稱代詞「我」。如:偶然得之,非其所樂。(《上樞密韓太尉書》)
2.指示代詞,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裡」。如:①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②復前行,欲窮其林(《桃花源記》) ③以勉其學者也(《墨池記》)
也可譯作「其中的」,後面多為數詞。如: ①其一犬坐於前(《狼》)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為學》)
(二)副詞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問、猜度、反詰、願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詞配合,可譯為「大概」「或許」「恐怕」「可要」「怎麼」「難道」等,或省去。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馬說》)前一個「其」可譯作「難道」,後一個「其」可譯為「恐怕」。③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可譯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三)連詞,表示假設,可譯為「如果」。如: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爾。(《送東陽馬生序》)

1.疑問代詞,可譯為「哪裡」。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句末疑問語氣助詞,可譯為「呢」。如: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曹劌論戰》)
3.代詞,相當於「之」。如:忽啼求之,父異焉(《傷仲永》)
4.兼詞,用於動詞、形容詞之後,即兼有介詞和代詞的作用,相當於「從這里」「在那裡」。如:①不復出焉(《桃花源記》)②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愚公移山》)③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曹判論戰

❷ 誰有一些詞語來歷的故事

1. 斷腸

形容悲傷到極點多用斷腸、腸斷、肝腸寸斷。傳說東晉時有個姓桓的大官到蜀地去,船在三峽航行,手下有人捉到一隻小猿,母猿沿岸哀叫,跟著船走了數百里還不肯離去,後來跳到了船上,氣絕而死。剖開它的肚子,只見腸已裂成一寸一寸的了。桓某知道此等情景後,內心十分不忍,命令把這個手下人革取不用。從此,形容悲痛到極點就用腸斷或者斷腸了。

2. 倒霉

為什麼說做事不順利,或者遇到不吉利的情況,就叫「倒霉」呢?原來封建時代讀書人要做官,都要參加科舉考試。明朝時,考試錄取很難,如果錄取了,就在門前立旗桿一根;如果考不中,就把旗桿倒下拿走,稱為「倒楣」。「楣」本是門上的橫木,這里指高桿。「楣」與「霉」讀音相近,江浙一帶的人就把遇事運氣不好、不吉利叫「倒楣」亦即「倒霉」了。

3.碧血

「碧血」和「丹心」常常連在一起,例如「甘灑碧血獻丹心」,是對為國為民而死的稱頌,「碧血」也就是為正義事業而流的鮮血了。

為什麼稱「碧血」而不叫其他什麼血呢?原來有個出典:春秋時有個叫萇(cháng)弘的人,在諸侯內亂中被放歸蜀地,後被剖腹而死。當地人被他的正氣所感動,用盒子藏起他的血,三年以後血化成碧玉,這才用「碧血」指稱為正義而流的鮮血的。

4.春暉

春暉,指春天的陽光。為什麼用春暉比喻慈母的愛子之情呢?

原來唐代詩人孟郊有一首《遊子吟》的詩,寫的是慈母一針針一線線辛苦縫紉,製成衣服,讓兒子穿上遠離家鄉。明晨就要遠行了,母親深夜還在密密縫綴,唯恐衣服不結實,怕久久在外的兒子經不起穿著。兒女對母親的心意只像寸草那樣柔弱,而母親的恩情卻像春天的陽光那樣溫暖,這是一種怎樣的深深的愛子之情!後來,人們就用「春暉」比喻母親的恩情了。

壓 驚

王韶是北宋神宗時的一位大臣,他有一個小兒子叫南陔(gāi),年紀很小,剛剛學會說話。

有一年元宵節,京城裡張燈結綵,舉行燈會。王韶讓家人帶著南陔去觀燈。南陔打扮了一番,頭上戴著一頂珍珠鑲嵌(xiāng qiàn)的帽子,坐在家人的肩上看燈去了。孩子打扮得漂亮,帽子又很奇特,所以南陔在街市上很引人注目。

燈會非常熱鬧,觀燈的人如潮水一般。在擁擠的人潮中,一不小心,南陔被人搶走了,等家人發覺時,早已不知孩子的去向。

家人慌了,趕緊四處尋找,但找來找去毫無結果。無奈中只好向主人報告,甘願接受重罰。沒料到的是,王韶聽說這件事後,並沒有大發雷霆,也沒有過多地指責家人。只是坦然地說:「若是別的孩子,就得趕緊再去找;至於南陔,他不一般,過些日子可能會自己回來的!」說罷,一揮手,讓家人們都離去,好像事情沒有發生一樣。家人們對王韶的話非常吃驚,也不敢要求主人再派人去尋找,只好抱著將信將疑的態度,等著孩子自己回來。只有那個背著南陔去觀燈的家人總是後悔莫及,責怪自己的粗心,整天愁眉苦臉,寢食難安。大約十天過後,一天,一頂皇宮中的轎子突然進了王韶的家門,南陔竟然坐著宮中的轎子回來了,全家人萬分驚奇和高興。

王韶和夫人趕忙問孩子的情況,南陔講述了事情的過程。原來,那天觀燈時,有賊人看中了他那頂鑲有珍珠的帽子,便暗暗跟隨著他,趁人擁擠時,一把將他從家人肩上搶走。家人正看燈入迷,沒有馬上發覺。

南陔年紀雖小,但很聰明。他知道賊人是想要他那頂貴重的帽子,所以很快就把帽子摘下來藏在懷中。這時,正巧有宮中的車輛從身旁經過,他便大聲呼救,賊人一聽,嚇慌了,趕忙扔下他就逃跑。就這樣,他被宮中的官員帶回了宮中。

第二天,神宗皇帝聽說了這件事,覺得這孩子很聰明,就把南陔找來,詳細詢問他的家庭和被搶的經過,這才知道是大臣王韶的孩子。

皇帝見南陔伶俐可愛,非常喜歡,便讓他留在宮中玩耍,過了十天,才派人把他送回,並且還送給他一些金錢和果品,作為壓驚之用。

「壓驚」這個詞就是這樣產生的。「驚」是驚恐,「壓驚」就是消除驚恐的意思。現在這詞還常常使用,它指在人受驚之後,親戚朋友等用酒食等來安慰受驚者。見於宋代岳珂《桯史》。

捉 刀

傳說東漢末年,魏王曹操的手下有個武官叫崔琰(yǎn)。他魁梧英俊,儀表堂堂,特別是那長長的胡須,飄飄灑灑,很有風度。有一年匈奴的使者到漢朝來朝拜,臨回國時,請求當權的魏王曹操接見。曹操心想,我堂堂天朝應給人以美好的印象,作為魏王更應使外人敬畏佩服,於是心生一計,讓英俊的崔琰假扮魏王,代替自己接見使者,以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

在曹操的精心安排下,隆重的接見儀式舉行了。只見大殿上端坐著崔琰,他身穿王服,頭戴王冠,儼然是威嚴的魏王。而曹操自己卻手持大刀扮作侍衛,站在崔琰的身後。

儀式很快結束了,曹操很想知道這次接見的效果,於是派人去接觸匈奴的使者,探聽他對魏王的印象。派去的人向使者探詢說:「您見到了魏王,對我們魏王的印象如何呢?」

使者毫不遲疑地回答說:「魏王眉清目秀,儀表非凡,令人佩服!不過,我看他身後那位侍立的捉刀人,雖身材不及魏王,可是神采奕奕(yìyì),倒很像是位英雄人物哩!」

這個回答令曹操非常吃驚,也異常高興。他沒想到這位使臣竟有如此敏銳的眼力。

從此,「捉刀」或「捉刀人」就有了一個代替別人做事的意義。「捉刀」本義是持刀、拿刀,後來引申指代替別人做事,再後來意思就更具體了,指代替別人寫文章。如:捉刀代筆,捉刀弄筆等。見於《世說新語·容止》。

姍 姍

漢武帝的時候,有位妃子叫李夫人,她聰明伶俐,美麗動人,而且還能歌善舞,所以很受漢武帝的寵愛。

有一天,李夫人病了,漢武帝要去看她。她卻堅持不願意見皇帝,原因是害怕自己的病容會給皇上留下不好的印象。後來,她的病越來越重,顯然是難以好轉了,漢武帝執意要去看望她。在這種情況下,她也只得同意。然而,當皇帝前來探望之時,她卻將被子蒙住自己的頭部,不肯讓皇上見到自己那消瘦不堪的面容。沒過多久,她就因病早逝了。

李夫人死後,漢武帝很想念她,常常為此而心緒不寧。看到這情形,有些大臣也很著急,於是便想出了一個辦法。

有一天,一位叫李少翁的方士來晉見漢武帝,他自稱神通廣大,法術高明,有一套招魂的方法,並願為皇上招來李夫人的魂魄。漢武帝一聽,非常高興,就請他盡快試一試。

這位李方士在宮廷中布置了一番,在宮中掛起薄薄的紗帳,燃上香燭,擺上酒肉等祭品。他讓皇帝坐在另一紗帳之中,悄悄地觀看。

沒過多久,漢武帝彷彿看見了,從遠處緩緩地走來一位美女,很像李夫人的姿態。可是由於離得較遠,看得並不真切。漢武帝見美女走來,便趕忙站了起來,遠遠地觀望著。可是,很快,美人就消失了。

漢武帝平日就思念李夫人,今日看見她的身影就更傷感了。於是他情不自禁地寫下一首短詩:「是耶,非耶,立而望之,偏何姍姍來遲也!」這詩的意思是:是(李夫人)呢?還是不是呢?我站著望去,偏偏怎麼慢騰騰的,來得這樣晚啊!詩句雖不多,卻寄託了漢武帝深深的思念之情。

「姍姍」後來就成了一個詞。它原本形容女人行走時那緩慢從容的樣子。現在不一定專指女人了。凡是走路緩慢從容的樣子,都可以用姍姍來形容,如姍姍而來。

它還可以與「來遲」兩字組成成語「姍姍來遲」,形容那慢騰騰的、來得晚的情況。它比直接說遲到委婉一些,也幽默一些。如:大家都在開會,只有小李姍姍來遲。見於《漢書·孝武李夫人傳》。

天 年

《莊子》中有這么一個故事:

有一天,莊子帶著幾個弟子外出,經過一片山林,看見一棵枝葉繁茂的大樹。他見旁邊的一些樹木都被砍伐了,而這棵樹卻一點兒也沒有受影響,心中很有些奇怪。他便走上前去,向正在大樹下休息的伐木工人詢問:「這棵大樹怎麼沒有被砍掉,而偏偏保留著呢?」

伐木工人告訴莊子說:「別看這棵樹很大,但是木質並不好,不能作材料,沒什麼可用的。砍了它有什麼用呢?」

莊子聽了後,感嘆地說:「此木以不材得終天年!」這話的意思是說:這棵樹是因為沒有用,才能享盡天賦的壽命啊!

莊子一行離開這片山林後,當天住在一個朋友的家裡。朋友見客人到來,非常高興,要熱情地接待,便讓家裡的僕人宰殺一隻鵝來做菜。一會兒那僕人問主人說:「先生,有隻鵝會鳴叫,有隻鵝不會叫,您說殺哪一隻呢?」

主人毫不猶豫地說:「把那隻不會叫的殺了吧!」莊子聽了以後,若有所思,他感嘆了一番。

第二天,莊子的一個弟子問道:「老師,我真的被弄糊塗了。昨日山林中那棵大樹因為不成材、沒有用,而沒有遭到砍伐,因而能享盡天年;可是那隻鵝卻因為不會鳴叫、不成材而被宰殺了。那麼,究竟是要有用呢,還是要沒有用呢?要成材呢,還是要不成材呢?請先生教我。」

莊子聽後,看了看弟子,笑了笑說:「要是我,就處在『材』與『不材』之間啊!」接著莊子分析了一番,講了他的主張,強調了要順其自然。只有順其自然,才能免於勞累與憂患。

「天年」這個詞由此產生。它指自然的壽命,現在一般是指人的壽命。如:盡其天年,安養天年等。見於《莊子·山木》。

噴 飯

宋代的蘇軾,字東坡,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他散文寫得好,詩詞很有名,書法和繪畫也很不錯,確實是一位多才多藝的人。

與他同時代的還有一位畫家叫文與可,特別擅長畫竹。他為了畫得傳神,曾多次到竹林中去細心觀察,觀察不同時間、不同氣候下竹子的各種姿態,所以他畫出的竹子千姿百態,十分逼真。人們評論文與可畫竹時,常說他胸有成竹,意思是他的胸中早就有現成的、完整的竹子了。

蘇東坡與文與可兩人的愛好相同,所以常常來往,談論文學書畫,交誼很深。

有一次,文與可將他畫的篔(yún)簹(dāng)谷中所產的大竹,贈給正在當太守的蘇東坡,蘇東坡十分欣賞。他反復觀看,覺得所畫之竹很不尋常。那畫面上僅僅幾尺長的竹莖,欣賞起來卻有萬尺長的氣勢,確實令人贊賞。蘇東坡看著友人的作品,不禁心中涌動起詩潮,他提起筆來寫出了詩句:「料得清貧讒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大意是:你是考慮我這太守生活清貧吧,故意用竹筍來引起我的食慾,原來那渭水的千畝竹林都裝在你的胸中了!他把這詩句抄了下來,又寫了一封簡訊,派人送給了文與可。

文與可這時正帶著夫人在篔簹山谷中遊玩,天將暮時,他們正就地取材,在竹林中挖掘鮮筍野餐。當他們正在進餐時,來人呈上了蘇東坡的書信。文與可一邊嚼飯,一邊拆開書信。當他看到那兩句詩時,忍不住笑了起來,笑得把口中的飯都噴出來了。

由這件事產生了「噴飯」這個詞。「噴」音pēn。「噴飯」的意思是吃飯時突然發笑,把嘴裡的飯都噴出來了。常用來形容那令人發笑的場面。如:令人噴飯。見於宋朝蘇軾《篔簹谷偃竹記》。

請 纓

漢武帝時候,山東濟南有個青年人叫終軍。他年紀雖輕,卻很有志向,很有才能。剛剛十八歲,就被朝廷任命為博士弟子。沒多久,又被提升為諫議大夫。一個年輕人,竟能擔任這么高的官職,是很難得的,因而一時間被傳為佳話。

有一年,漢朝打算與南越搞好關系,准備派人出使南越。這南越又稱南粵(yuè),實際上是現在的廣東、廣西一帶。當時朝廷想派使臣去勸說南越王歸順漢朝,漢朝將給予南越以諸侯國的地位。

終軍得知這消息後,非常激動,主動要求出使南越。他啟奏皇帝說:「軍自請,願受長纓,必羈(jī)南越王而致闕(què)下。」他說的是,我請求出使南越,我願拿一根長繩子把南越王捆起來送到您的面前。皇帝肯定了他的主動態度,答應了他的要求。

不久,終軍到了南越。他向南越王介紹了漢朝的強大,漢朝對南越的友好政策,並從利和弊各個方面進行了分析,終於說服了南越王,南越王答應舉國歸附漢朝。

南越歸附漢朝的消息傳到朝廷,皇帝自然非常高興,然而,想不到的是情況突然發生了變化。就在終軍即將返國的時候,南越國內發生了政變。南越的丞相呂嘉不願歸附漢朝,殺死了南越王,另立新王,並且殺害了漢朝派來的使者。可惜剛剛20出頭的終軍也被呂嘉殺害了。

終軍雖然被害了,但他那愛國的精神、主動請求出使南越的做法一直被傳為美談。

終軍所說的「願受長纓」的話流傳下來,形成詞語「請纓」。「請纓」中的「請」是請求,「纓」是長纓,即繩子、帶子,比喻克敵制勝的武器。「請纓」的本義指請求給予縛住敵人的長繩子,後來引申為請求給予任務,特別是請求從軍、報國的任務,有褒揚的色彩。如:為國請纓,主動請纓等。見於《漢書·終軍傳》。

羈 絆

班彪是東漢時期的一位歷史學家,平日很重視收集史料工作,他同時還注意收集一些遺聞軼事。他考慮到司馬遷的《史記》只寫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武帝以後沒有正式的歷史記載,於是就續寫後傳65篇。這為後來他的兒子班固寫成《漢書》,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班彪有個堂兄叫班嗣(sì),兩人從小就在一起求學,在學問上常常一起切磋。他們雖然學的主要是儒學,但也十分喜歡老子、莊子的學說,兩人常在一起討論。並且家裡的藏書很多,一些學者常常來拜訪他們。

當時有位學者叫桓譚,這人的學問淵博,幾乎讀遍了五經,而且還懂音樂,善於鼓琴。他聽說班嗣家裡有很多藏書之後,就特地向班嗣借書。沒料到,班嗣就是不借。班嗣給桓譚寫了封信說:「莊子主張順其自然,保持清白,不追求名利,不被世俗所俘虜。現在你已用仁誼將自己束縛,用名聲將自己緊鎖(原文是『今吾子已貫仁誼之羈絆,系名聲之韁鎖』)。你既然信仰周公、孔子之道,走顏淵等人的道路;既然對他們的學說戀戀不舍,那麼又何必再用老子、莊子的理論來裝飾炫耀自己呢?」言下之意是,不必看老莊之書了。實際上是對桓譚借書的拒絕。

「羈絆」一詞就是在這封信中出現的。「羈」音jī,是馬的籠頭;「絆」音bàn,是絆索。「羈絆」本是控制馬的兩種工具,組成詞後,表示束縛或者被纏住了不能脫身,是書面語言。這詞的意義,今天和古代沒什麼變化。如:掙脫羈絆,沖破習慣勢力的羈絆等。見於《漢書·敘傳上》。

捧 腹

漢武帝的時候,皇帝迷信鬼神,一些重大的事情都要靠占卜來決定。這樣,占卜之風盛行,長安的街上出現了卜市。有個叫司馬季主的人就在長安的東市,以占卜為業。有一天,天正下雨,雨過天晴之後,街上的行人不多,司馬季主也正閑著,身旁有三個弟子陪他坐著。他們正在一起議論天地的形成、日月的運行、陰陽吉凶的緣由等等,談論得十分熱烈。

這時有兩位官員正在東市閑逛:一位是中大夫宋忠,一位是博士賈誼。他們走著,走著,到了司馬季主那兒,很有禮貌地拜見了司馬季主。司馬季主見兩位風度翩翩,很像有智慧的人,於是很客氣地請他們入座。待客人坐定後,他們又繼續前邊的話題。司馬季主就天地、日月、陰陽、禍福等議論了一番,講的是頭頭是道,句句有理。

宋忠、賈誼在一旁認真地聽著,被這一番宏大的議論所吸引,他們對司馬季主的學問十分驚奇。他們沒想到一個占卜的人竟有如此廣博高深的知識。他們情不自禁地整理了一下冠帶,很嚴肅也很恭敬地問道:「我們見了先生儀容,聽了先生長篇宏論,覺得先生是當今罕見的人才。不知先生為何竟屈居於這么低下的地位,從事占卜這類事情呢?」

司馬季主聽完後,雙手捧著腹部大笑起來。他說:「我看你們好像很有學問,怎麼會問得這樣淺薄,說得這么粗俗呢?」

宋忠與賈誼對占卜為什麼是下賤的事情解釋了一番。

司馬季主作了長篇的批駁,他將占卜的人與當時做官的人進行了細致的比較,論證了占卜者的賢德,揭露了仕宦者的卑污。

一番議論使宋忠、賈誼無言以對,他們只好告辭,無精打采地上了車,賈誼更是低著頭,俯在了車前的橫木上,若有所失地離開了長安東市。

「捧腹」這個詞就是從這段故事中產生的,「捧」是手捧,「腹」是腹部,「捧腹」就是雙手捧著肚子,形容大笑的神態,也常常引申為大笑。如:捧腹大笑,令人捧腹等。見於《史記·日者列傳》。

piánpián,是形容一個人肥胖的意思,常常與「大腹」連在一起。如:便便大腹,大腹便便等。見於《後漢書·邊韶傳》。

護 短

有一次孔子外出,走在路上時,天氣突然發生變化,原先晴朗的天空,在一陣風之後,聚集起了烏雲,很快雨就下了起來。在毫無雨具的情況下,一位跟隨著孔子的弟子說:「先生,子夏的家離這兒不太遠,咱們先去他那兒借把雨傘再走吧!」孔子連忙擺了擺手說:「不,不,別去找他了。」

看著弟子不理解的神情,孔子解釋說:「我聽說過這樣的話,與人交朋友就應該盡量發揮人家的長處,而避開人家的短處,這樣朋友才能長久。子夏是比較吝惜財物的,這正是他的短處。我們去向他借東西,不正是沒有避開他的短處嗎?」

後來,到了晉朝,有一位叫嵇康的文人在給朋友寫信時,就提起孔子不向子夏借傘的事。他信中寫道:「仲尼(即孔子)不假蓋(借傘)於子夏,護其短也!」這話的意思是,孔子不向子夏借傘是維護、原諒他的短處啊!

嵇康說的「護其短也」後來經過縮略,就成了「護短」這個詞。「護」就是維護、保護,「短」就是短處、缺點。「護短」就是維護自己或自己這方面人的短處。引申為不說自己或自己人的過失或缺點。如:對孩子的錯誤要教育,要批評,切不要護短。見於《孔子家語》和《文選》。

墨 守

戰國時期,魯國的巧匠公輸盤幫助楚國製成了一種攻城時登城用的器具——雲梯。這在當時是十分先進的工具。因此,楚王非常高興,准備用它來攻打宋國。

當時極力反對戰爭的一位學者叫墨翟(dí),他聽到消息以後,決定要阻止這場戰爭。他急匆匆地從魯國出發,走了十天十夜,趕到了楚國的都城,見到了公輸盤。

公輸盤直率地問道:「先生來此,有何見教呢?」

墨翟很誠懇地說:「北方有人侮辱了我,我想借閣下的力量去殺死他。」

公輸盤連連擺手說:「不行,不行!我是不隨便殺人的呀!」

接著這句話,墨翟講了一番道理,說宋國無罪,楚國卻要去攻打它,不殺個別的人,而殺眾多的人,這不也不合道理嗎?

墨翟的一番話使公輸盤無法反駁,只得說:「沒辦法啦,因為這事已經和楚王商議好了,沒法再改變了!」

墨翟只好去拜見楚王。

楚王也相信雲梯,不聽墨翟勸阻,決定跟他們較量一下,讓他們看看自己的實力究竟如何。

當著楚王的面,墨翟和公輸盤分別作為守與攻的兩方較量起來。墨翟解下了腰帶在桌上圍起來做城牆,並用小木片做器械進行防守。公輸盤一連進攻了九次,用盡了攻城的方法,但都被墨翟一一頂住了。公輸盤進攻的辦法用盡,而墨翟守城的能力還有餘,公輸盤感到非常沮喪。

在這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公輸盤笑了笑說:「我知道打敗你的辦法,只是不說罷了。」

墨翟也笑了笑說:「我也知道你打敗我的方法,我也不說而已。」

楚王沉不住氣了,他好奇地問道:「你們究竟是什麼方法呀?」

墨翟回答說:「公輸盤先生的意思不過是殺了我,殺了我,宋國就守不住城,他就可以勝利。不過,我要說明,我的弟子300多人已拿著守城的器械在宋國等著你們。即使公輸盤先生殺死了我,也不能殺盡所有守城的人呀!」

楚王一聽,宋國早有準備,於是下令取消了這次進攻。

由於墨翟善於守城,所以後來人們把牢固防守稱為「墨翟之守」,經過簡化成了「墨守」這個詞。但這個詞的意思現在已有了很大的改變,不再專指守城,而往往是指守舊。現在它一般不單獨使用,往往與其他的詞構成片語來使用。如:墨守成規、墨守舊章等。它們的意思都是表示思想保守,死死守住現成的老規矩而不求改進,含有明顯的貶義。見於《墨子·公輸》。

脈 脈
東方朔是漢武帝時的一位知名人士,對「待詔公車」的官職很不滿足,想辦法讓皇帝重視自己。

有一次,他製造謊言欺騙了一批個子極矮小的養馬人。他對他們說:「不好了,你們的災禍快要降臨了!」這批養馬人實際上是一些侏儒,他們聽到後,極為驚慌。

東方朔見自己的謊言很有效果,又裝出同情的樣子替他們出主意說:「你們要想活命,有個辦法可以試一試!皇上不久要經過這里,你們要攔住皇帝,叩頭請罪,請求赦免!」

一段時間後,皇帝真的經過這里,侏儒們攔在路上磕頭哭泣,個個哭得十分悲傷。皇上只好停住車馬,查問原因。

東方朔被找來了,皇帝責問道:「你為什麼造謠生事,恐嚇這些侏儒呢?」

東方朔非常鎮靜地回答說:「請原諒我,我要照直說。即使是處死我,也要照直說。這些侏儒身長僅3尺多點,也拿1袋子小米,也領240元薪俸;我東方朔身高9尺有餘,也是拿一袋子小米,領240元薪俸。侏儒吃這些糧食,飽得要死;而我這大漢子,卻餓得要命。我的話若有道理,就請皇上區別對待;若講得不對,那就作罷。總之希望不要不加區別地浪費長安的糧食啊!」

漢武帝大笑起來,於是給了東方朔一個「待詔金馬門」的官職。

又有一次,漢武帝讓一些擅長占卜、搞陰陽五行的術數家做一種叫「射覆」的游戲。這種游戲是將一種東西放在下邊,上邊覆蓋著一種容器,然後讓人來猜,猜中者有獎。當時將一個敞口的容器「盂」反扣住一隻守宮(即壁虎),讓這些人來猜,結果術數家們猜來猜去,誰也沒有猜中。

東方朔也在場,他主動請求說:「我曾學過《易經》,懂得術數,請讓我猜猜吧!」漢武帝點頭同意了。

東方朔思考了一會兒,當眾回答說:「臣以為龍又無角,謂之為蛇又有足,跂跂(qíqí)脈脈善緣壁,是非守宮即蜥蜴(xīyì)。」這話的意思是說:我以為這東西是龍吧又沒有角,是蛇吧又有角,從它爬行和凝視的樣子以及善於攀緣的情況看,不是壁虎就是蜥蜴啊!

東方朔確實猜中了,大家歡呼起來,漢武帝也很高興,當即獎賞他十匹絹帛。

東方朔射覆時所說的「脈脈」,它的本義是指看人看物時那凝神注視的樣子。後來引申為默默地用眼注視,用眼神傳情達意。如脈脈含情。要注意「脈」是多音字,一般讀mài,如脈搏,而「脈脈」這詞應讀為mòmò。見於《漢書·東方朔傳》。

便 便

邊韶,字孝先,是東漢時期人。他文思敏捷,善於口才,以研究經學而著名。他很胖,為人豁達、幽默,不拘小節,常使人見而發笑。

有一次,邊韶在講授經書之後,感到有些疲勞,不知不覺靠在椅背上睡著了,而且還發出了鼾聲。大白天,當著學生睡大覺,自然是不雅的事情。一些學生看著他那睡態以及那肥大的肚子,捂住嘴直發笑,有的學生還編了幾句順口溜來開玩笑。

幾個學生不斷地念著那幾句順口溜:「邊孝先,腹便便。懶讀書,但欲眠。」一邊念,一邊小聲在笑。

盡管聲音不大,但還是驚醒了邊孝先。他聽到順口溜後並沒有生氣,也沒有馬上睜開眼。他略一思索,也隨口唱出了一首很短的歌謠來:「邊為姓,孝為先。腹便便,五經笥(sì,盛物的方形竹器)。但欲眠,思往事。寐(mèi)與周公通夢,靜與孔子同意。師而可嘲,出何典記?」

學生一聽,老師竟未睡著,都嚇了一跳。而老師所唱歌謠最後兩句委婉地批評了學生。笑聲頓時就停止了,大家趕忙正襟而坐。一些學生聽到這歌謠後,心中也感到了慚愧。

這師生歌謠中所說的「便便」音piánpián,是形容一個人肥胖的意思,常常與「大腹」連在一起。如:便便大腹,大腹便便等。見於《後漢書·邊韶傳》。

解手
關於「解手」一詞的由來,民間也有傳說,在明朝初期對江西、山東等地的強制移民過程中,官方都將兩個人的手反綁在一起,遇內急上廁所時才將手解開,因此後來江西人的土話都將上廁所叫「解手」(方言念為"改朽")。

❸ 初中語文版課文所有文言文、字詞解釋、翻譯

自己去買一本文言文全解,比較方便.
初中階段通假字大集合
下面是初中階段出現的通假字:
1、罔通惘 學而不思則罔《論語學兒》
2、厝通措 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愚公》
3、惠通慧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
4、反通返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愚公》
5、衡通橫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核舟記》
6、見通現 風吹草低見牛羊
7、具通俱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岳陽樓記》
8、貼通帖 對鏡貼花環《木蘭辭》
9、策通冊 策勛十二轉《木蘭辭》
10、著同著 著我舊時衫《木蘭辭》
11、火通伙 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木蘭辭》)
12、詘通曲 佛印絕類彌勒……卧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核舟記》
13、簡通揀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
14、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論語》
15、說通悅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
16、要通邀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做食《桃花源記》
17、有通又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出師表》
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核舟記》
18、屬通囑 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
19、已通以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隆中對
20、坐通座 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嘩者。《口技》
21、亡通無 河曲智叟亡以應。《愚公移山》
22、邪通耶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23、食通飼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馬說》
24、材通才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馬說》
25、祗通只 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馬說》
26、蕃通繁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愛蓮說》
27、唱通倡 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陳涉》
28、闕通缺 兩岸連山,略無闕處。《三峽》
29、少通稍 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
30、畔通叛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得道多助》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1、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十則》)說(yuè):通「悅」,愉快。
2、 誨女知之乎?……是知也。(《論語十則》)
女:通「汝」,你。知:通「智」,聰明。
3、 擔中肉盡,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4、 河曲智叟亡以應。(《愚公移山》)亡:通「無」。
5、 對鏡帖花黃。……火伴皆驚忙。(《木蘭詩》)帖:通「貼」。火:通「伙」。
10、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如夢令》李清照)爭:通「怎」。
11、路轉溪頭忽見。(《西江月》辛棄疾)見,通「現」。
才美不外見……(《馬說》)見:通「現」。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見:通「現」。
12、滿坐寂然,無敢嘩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傷仲永》)扳:通「攀」,牽,引。
14、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聰明。
16、一厝逆東,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問渠那得清如許。(《觀書有感》)那:通「哪」,怎麼。
18、兩岸連山,略無闕處。(《三峽》)闕:通「缺」。
19、昂首觀之,項為之強。(《閑情記趣》)強:通「僵」,僵硬。
20、飾以玫瑰,輯以翡翠。(《買櫝還珠》)輯:通「緝」,連綴。
24、此何遽不為福乎?(《塞翁失馬》)遽:通「詎」,豈。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輸》)距:通「拒」,擋。
26、公輸盤詘,而曰……(《公輸》)詘: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核舟記》)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記》)衡:通「橫」。
困於心,衡於慮。(《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衡:通「橫」,梗塞,這里指不順。
29、虞山王毅叔遠甫刻。(《核舟記》)甫:通「父」。
30、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簡:通「揀」,挑選。
31、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錯:通「措」。
32、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唐雎不辱使命》)倉:通「蒼」。
33、數至八層,裁如星點。(《山市》)裁:通「才」,僅僅。
34、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陳涉世家》)適:通「謫」。
35、為天下唱,宜多應者。(《陳涉世家》)唱:通「倡」,倡導。
36、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以:通「已」。
37、將軍身被堅執銳。(《陳涉世家》)被:通「披」。
同捨生皆被綺綉。(《送東陽馬生序》)被:通「披」。
38、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馬說》)食:通「飼」,喂。
39、食之不能盡其材。(《馬說》)材:通「才」。
40、其真無馬邪?(《馬說》)邪:通「耶」,表示疑問,相當於「嗎」。
41、自余為僇人,……(《始得西山宴遊記》)僇:通「戮」,遭到貶謫。
42、而游者皆暴日中。(《峽江寺飛泉亭記》)暴:通「曝」。
43、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44、曾益其所不能。(《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曾:通「增」。
45、入則無法家拂士。(《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拂:通「弼」,輔佐。
46、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岳陽樓記》)具:通「俱」,全,皆。
47、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屬:通「囑」。
48、饌酒食,持其貲去。(《越巫》)貲:通「資」,資財,錢財。
49、客問元方:「尊君在不?」(《陳太丘與友期》)不:通「否」。
50、玉盤珍饈直萬錢。(《行路難》其一)直:通「值」。
51、故患有所不辟也。(《魚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52、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魚我所欲也》)辯:通「辨」,辨別。
53、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 與:通「歟」,語氣詞。
54、鄉為身死而不受。(《魚我所欲也》)鄉:通「向」,從前。
55、欲信大義於天下。(《隆中對》)信:通「伸」。
56、自董卓已來……(《隆中對》)已:通「以」。
57、小惠未徧,民弗從也。(《曹劌論戰》)徧:通「遍」,遍及,普及。
58、四支僵硬不能動。(《送東陽馬生序》)支:通「肢」。

[翻譯文言文時應注意的問題]
要做好古漢語的今譯,應當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要准確地理解原文,同時要用規范的現代漢語譯出來。
准確地理解原文,是進行今譯的基礎。原文理解錯了,譯文當然就不能准確。
例如,君將哀而生之乎?這句中的「生」是使動用法,若不能理解它的用法,翻譯時肯定會出問題。
還有,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這句中的「或」是個無定代詞,意思是「有的」若譯成「或者」就錯了。
還有一點,古漢語的一些詞,有常見意義,也有特指意義,在一定的上下文中,要弄清楚它究竟是什麼意義。
例如,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這句中的「進」和「退」,是特指在朝做官和免官下野,但是若不能正確理解「進、退」的特指意義,那麼翻譯就會不正確。
對古漢語有了正確理解之後,還要能用現代漢把它譯出來。古漢語與現代漢語在詞彙、語法等方面有許多相同的地方,所以不少句子是可以一個字對一個字地翻譯出來。這類句子如果在翻譯時增加了不必要的詞語,或變動了詞序,就會影響譯文的准確性。但是古今漢語相比較,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不同的是詞語有所不同,詞語的搭配有所不同,句子結構有所不同,碰到這些不同的地方,今譯就可能有一定的困難,所以就應該注意以下問題。
遇到古今漢語有所不同,不能逐字逐句地對譯的地方,要妥善處理。
古漢語中的一些詞語,在現代漢語中沒有適當的詞和它對應。如,琢常會宗室,陳諸寶器,金瓶銀瓮百口,甌、檠、盤、盒稱是。自余酒器,有水晶缽、瑪瑙杯、琉璃碗,赤玉卮數十枚。這句說陳列的寶物很多,有的東西現代沒有,如,甌、檠、卮等都是古代的器物名,翻譯時就不用譯。
還有,古漢語中對於不同地位的人的死亡,有不同的委婉的說法。象,《觸龍說趙太後》一文中,觸龍稱自己的死是「填溝壑」,稱趙太後的死是「山陵崩」,在現代漢語中就沒有這樣的等級區分,在翻譯時只能用大體相應的詞語來對譯,把「填溝壑」譯成「死去」把「山陵崩」,譯成「百年之後」。還應注意的是不要隨意把古代的一些名詞改成現代名稱。如,令佩刀巡警,出入帳中。若隨便改成「讓他掛著刀巡邏警衛,自由出入司令部」那就錯了。太過於現代化了,反而失去原文的意義。
再有詞語的搭配,古今也是不完全相同的,如,《桃花源記》中的兩句話: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這兩句話並不難懂,但是翻譯時卻並不容易,就單個詞來說,「芳」就譯為「芳香」,「鮮」可以譯為「新鮮」,「美」可以譯為「美麗」,「繽紛」大致可以譯為「繁多」。但是,問題在於,把這些詞語翻譯出來以後,在現代漢語中不能互相搭配。
若碰到這種情況,翻譯時就要靈活些,在不損害原意的前提下,調整詞語的搭配關系,使它符合現代漢語的習慣。
要注意古代漢語的表達方式和修辭方式的特點。
一般來說,古漢語的表達要比現代漢語簡略一些,因此,在譯為現代漢語時,有進要加一些詞語或句子,使意思表達得比較完整。
如,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可譯作:燕子和麻雀哪能知道大雁和天鵝的志向呢!
還有古漢語中有互文見義的表達方式,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可譯為:不因外界事物的影響而悲哀歡喜,也不因個人的處境好壞而歡喜悲哀。
在准確表達原文意思的基礎上還應努力保持原文的語言風格。
特別應當注意的是句中的情態副詞、句中語氣詞和句末詞氣詞。例如「其」字,有時表示推測語氣,有時表示祈使語氣,在翻譯時要把這種語氣表達出來。
例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這句中的「其」就是表推測語氣。保存原文的語言風格是較高的要求,為了幫助我們更好地翻譯古文,可以記住這個口訣:「首覽全篇,掌握大意。詞不離句,句不離段。難解句子,前後聯系。跳躍句子,補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譯,省略倒裝,都有規律。常見虛詞,因句而異。實詞活用,考察全句。領會語氣,句子流利。對照原文,力求直譯。」 古文翻譯,直譯,意譯相結合即可。

--
[學以致用]
1.翻譯下面這段文字,想想內容會給我們什麼啟發。
莊周家貧
莊周家貧,故往貸粟於監河侯。監河侯曰:「諾,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莊周忿然作色曰:「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鮒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邪?』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諾,我且游南遊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鮒魚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此言,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魚之肆!』」
[題解]莊子家中貧困,去向河監侯借糧,但是結果是耐人尋味的。
[與本文有關的文學常識]莊子(約公元前369—約前286)名周。戰國時道家代表人物。生平事跡不甚詳。只是在《史記》中說他是宋國人,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曾作過蒙漆園吏,楚威王聽說他有才能,想讓他做相,他辭去不幹。另外在《莊子》書中說人他家貧,也就是這篇文章中說的「莊周家貧」,他為人曠達,妻子死了,他以盆作鼓歌而祭妻。
《莊子》先秦道家學派的著作,是莊子及其門人後學所著。現存三十三篇。書中大多是由寓言故事所組成。這些故事含義深刻,膾炙人口,取材廣泛,設想奇持,意境開闊,描寫生動傳神。富有浪漫主義的獨特風格。
[與本文有關的語文知識]
故往貸粟於監河侯:故,所以。往,去。貸粟,借糧。監河侯,監河的官。
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將,將要。金,這里是封地交納的稅金。金,金屬貨幣,不是黃金。子,人稱代詞,你。
有中道而呼者:中道,道路中間。
來,子何為者邪;來,這是呼喚鮒魚使之注意的活。子,你。何為者邪,這是為什麼呀?邪,同「耶」。
我,東海之波臣也:波臣,意思是水裡的小人物。
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豈有,可有。斗升之水,一點點的水。活我,使我活。活,使動用法。
我且南遊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且,將要。吳越,這里指的是水鄉。激,震盪,推擁。西江,大概指吳越之西的大水,即長江。可乎,可以嗎?
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吾失我常與,我失去了經常作伴的(指水)。常與,常在一起的東西。我無所處,我沒有地方安身。
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魚之肆:還不如先到干魚讓去尋找我呢。意思是不切實際的話沒用。
[概括提要]
這則寓言用講故事的形式反駁監河侯的不切實際,只說空話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話說的非常輕松,但是理由卻顯得更加充分。諷刺了空話的無用而可笑。這則寓言是很有現實意義的。 莊子哲學宏偉闊大,他給我們無窮的遐思和啟發,有興趣同學請閱讀《莊子-秋水》。
[題解] 教,指的是教學,學,指的是學習。這兩者之間是互相促進的關系。
[與本文有關的文學常識]《禮記》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是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的選集,大抵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三傳弟子各據所聞而撰寫,由西漢戴聖纂集。也叫《小戴記》或《小戴禮記》。它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情況、儒家學說和禮儀制度的重要資料。
[與本文有關的語文常識]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即使。嘉,同「佳」,好的。餚,魚肉類的葷菜。旨,味美,好吃。
知不足:知道自已有不夠之處。
知困:困,困惑不通。知困,知道自己在學習中有搞不懂的地方。
自反:反過來要求自已。
[原文參考對譯]
18個文言虛詞的用法及其舉例(詳見《文科愛好者》)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於、與、則、者、之]

之:作第三人稱代詞,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為第三人稱,譯作「他(她)(他們)」、「它(它們)」。如: ①公與之乘,戰於長勺。(《曹劌論戰》) ②陳勝佐之,並殺兩尉。(《陳涉世家》)③ 肉食者謀之。(《曹劌論戰》)
有時也作第一人稱,譯為「我」。如:太尉苟以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樞密韓太尉書》)
(二)助詞
1.結構助詞,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①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岳陽樓記》)②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2.結構助詞,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如: ①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②於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公輸》)
3.音節助詞。用來調整音節,無義,一般不翻譯。如: ①公將鼓之(《曹劌論戰》)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悵恨久之(《陳涉世家》)
4.結構助詞,是賓語提前的標志。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銘》) ②宋何罪之有?(《公輸》)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滿井游記》)
5.結構助詞,是定語後置的標志。如:①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 ②北顧黃河之奔流。(《上樞密韓太尉書》)
(三)作動詞,可譯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為學》)

主要作連詞用,可以表示以下關系:
l.並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①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論語)十則》)②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核舟記》)
2.承接關系,可譯作「就」「接著」,或不譯。如:①扁鵲望桓候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 ②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涉世家》)③環而攻之而不勝。前一個「而」就表示承接關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轉折關系,譯作「但是」「可是」「卻」。如: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遊記》)②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愛蓮說》)③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隆中對》)④環而攻之而不勝。後一個「而」字表示轉折關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遞進關系,譯作「而且」「並且」或不譯。如:①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亭記》) ②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十則》
5.修飾關系,可譯為「地」「著」,或不譯。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遊記》)

(一)介詞
1.介紹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②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前一個「以」表原因,後一個「以」表目的。)(《出師表》)③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
2.介紹動作行為所憑借的條件,可譯為「憑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馬說》)②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式,可譯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懼,投以骨(《狼》)②遂許先帝以驅馳(《出師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勞(《峽江寺飛泉亭記》)
(二)連詞
1.表示目的,相當於現代漢語里的「來」如:①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狼》)②以光先帝遺德(《出師表》)③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 ④故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遊記》)
2.表示結果,可譯作「以至」『「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②以傷先帝之明(《出師表》)
3.有時相當於連詞「而」。如:①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黔之驢》②醉則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遊記》)
(三)「以」還可作動詞(屬於實詞)用,可譯為「認為」。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師表》)②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說新語〉三則》)
》)

連詞「雖」在文言文中主要有兩種用法。
1.表示假設,可譯為「即使」。如: ①雖千里弗敢易也,豈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②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三峽》)
2.表示轉折,可譯為「雖然」。如: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一)代詞,起指示作用,譯作「這樣」「如此」。如:①父利其然也(《傷仲永》)②謂為信然。(《隆中對》) ③然後知是山之特立。(《始得西山宴遊記》)
(二)連詞,表轉折關系,譯作「然而」「但是」等。如: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陳涉世家》)②然志猶未已。(《隆中對》)
(三)語氣助詞,分三種情況:
1.用在形容詞之後,作為詞尾,譯作「……地」。如:雜然相許(《愚公移山》)
2.用於詞尾,譯作「……的樣子」。如:①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墨池記》)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記》)
3.用於句尾,常與「如」「若」連用,構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當於「……的樣子」
「好像……似的」。如: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一)作副詞。有三種情況。
1.表示動作在時間上的承接,譯作「才」。如:①斷其喉,盡其肉,乃去。(《狼》)②太丘捨去,去後乃至。(《〈世說新語〉三則》)
2.表示動作在時間上的承接,譯作「就」。如: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陳涉世家》)
3.表示出人意料,譯作「竟」「竟然」。如: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4.用於判斷動中,相當於「是」「就是」。如: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二)作連詞,表示前後的銜接或轉折,可譯為「於是」。如:①乃入吳尋二陸。(《周處》)②乃重修岳陽樓。(《岳陽樓記》)
(三)作代詞,譯為「你、你的」。如: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

介詞「於」的主要用法有:
1.表示動作發生的處所、時間,譯作「在」「從」。如: ①公與之乘,戰於長勺(《曹劌論戰》) ②子墨子聞之,起於魯(《公輸》)
2.表示動作的對象,譯作「向」「對」「同」「給」「到」等。如:①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愚公移山》)②貧者語於富者曰(《為學》) ③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出師表》) ④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孟子〉二章》)⑤況仁人庄士之遺風餘思,被於來世者何如哉(《墨池記》)
3.用在被動句中,介紹行為主動者,可譯為「被」。如:「受制於人」的「於」。
4.用在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一般可譯作「比」。如: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魚我所欲也》)
5.表原因,可譯為「由於」「因為」。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二章》)

「為」作為 動詞有兩種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斷,一是表動作行為。這里只介紹「為」作為介詞的用法。
1.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作「向」「對」等。如: ①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②此人——為具言所聞(《桃花源記》)
2.表示被動,譯作「被」。如:梅花為寒氣所勒(《西湖游記二則》)
3.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可譯為「替」「給」等。如: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韓愈短文兩篇》)
4.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作「為著」「為了」。如: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
5.表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如: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故事兩篇》)者
(一)結構助詞,譯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況」「……的原因」等,相當於名詞性短語。如: ①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出師表》)③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為學》)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二)語氣助詞,用在主語之後表示停頓,謂語部分一般用「也」字結尾,起判斷作用。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諸葛孔明者,卧龍也。(《隆中對》)

(一)代詞
1.作第三人稱代詞,可譯作「他(她)」「他(她)的」「他們」「他們的」「它」「它們」「它們的」。如:①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十則》)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③屠大署,恐前後受其敵(《狼》)
有時也譯作第一人稱代詞「我」。如:偶然得之,非其所樂。(《上樞密韓太尉書》)
2.指示代詞,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裡」。如:①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②復前行,欲窮其林(《桃花源記》) ③以勉其學者也(《墨池記》)
也可譯作「其中的」,後面多為數詞。如: ①其一犬坐於前(《狼》)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為學》)
(二)副詞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問、猜度、反詰、願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詞配合,可譯為「大概」「或許」「恐怕」「可要」「怎麼」「難道」等,或省去。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馬說》)前一個「其」可譯作「難道」,後一個「其」可譯為「恐怕」。③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可譯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三)連詞,表示假設,可譯為「如果」。如: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爾。(《送東陽馬生序》)

1.疑問代詞,可譯為「哪裡」。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句末疑問語氣助詞,可譯為「呢」。如: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曹劌論戰》)
3.代詞,相當於「之」。如:忽啼求之,父異焉(《傷仲永》)
4.兼詞,用於動詞、形容詞之後,即兼有介詞和代詞的作用,相當於「從這里」「在那裡」。如:①不復出焉(《桃花源記》)②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愚公移山》)③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曹判論戰

❹ 公輸重點字詞翻譯

1、公輸盤為楚造抄雲梯之械襲
之:的2、將以攻宋以:用來3、子墨子聞之之:代詞,指的是魯班為楚國造雲梯的事情4、行十日十夜而至於郢至於:到達5、吾義固不殺人固:本來,從來6、子墨子起,再拜再:二次7、吾從北方聞子為梯從:在為:做

❺ 公輸重點字詞翻譯

(1)公輸盤:戰國初魯國的巧匠,又寫作公輸般或公輸班,有人說他就是傳說中的魯班。
(2)為:替
(3)雲梯:攻城用的器械,因其高而稱為雲梯。
(4)子墨子:指墨翟。前一個「子」是其學生對他的尊稱;後一「子」字是當時對男子的尊稱。
(5)起於魯:自魯國出發。起:起身,出發。
(6)郢(yǐng):楚國都城,在今湖北荊州江陵西北。
(7)夫子:先生,這里公輸盤是對墨子的尊稱。
(8)何命焉為:(有)什麼教導呢?命:教導,告誡。 焉為:兩個字都是表達疑問語氣的句末助詞。
(9)侮:欺侮。 臣:墨子的自我謙稱。
(10)藉:憑借,依靠。
(11)說:同「悅」,高興,愉快。
(11)請獻十金:請允許我獻給您十金,(作為殺人的報酬)。「請」在此為表示敬意的副詞。金:量詞,前期秦朝以二十兩為一金。
(13)義:崇尚仁義
(14)固:本來,從來。
(15)再拜:表示鄭重的禮節,一拜再拜。
(16)請說之:請允許我向你說一些話。說,陳述,解說。
(17)何罪之有:有何罪。這里的「之」字,沒有實義。
(18)荊國:楚國。
(19)見:拜見。
(20)爭:同「諍」,直言相勸。
(21)類:對事物作類比進而明白它的事理。
(22)然:(既然)這樣。
(23)胡:為什麼。
(24)已:停止。
(25)見(xiàn):引見 。
(26)文軒:裝飾華美的車。
(27)敝輿:破車。
(28)褐:粗布衣服。
(29)粱肉:指好飯好菜。
(30)何若:什麼樣的。
(31)猶……之與……也:好像……同……相比。
(32)犀兕:犀,雄性的犀牛,兕,雌性的犀牛。
(33)鼉:鱷魚。
(34)文梓:梓樹。
(35)豫章:樟樹。
(36)長木:多餘的木材,形容宋國小而窮。
(37)善哉:好呀。
(38)雖然:雖然這樣,但是。
(39)牒:木片。
(40)九設攻城之機變: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戰術。九,表示次數多,古代「三」,「九」常有這種用法。機變,巧妙的戰術。
(41)詘(qū):通「屈」,理屈,屈服。
(42)所以:用來......的方法。和現代漢語里用來表達因果關系的連詞「所以」不同。
(43)寇:入侵。
(44)距:通「拒」抵禦。
(45)守圉(yù):守衛,圉通「御」,抵擋。
(46)禽滑(gǔ)厘:人名,魏國人。
(47)雖殺臣,不能絕也:即使殺了我,也不能殺盡(宋國的抵抗者)。
(48)文:彩飾。
(49)軒:有篷的車
(50) 選自《墨子 公輸》。《墨子》一書現在一般認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對墨子言行的輯錄。墨子(約前476—前390),名翟,相傳原為宋國人,後長期住在魯國,是春秋戰國之際墨家學派的創始人。
(51)成:造好
(52)以:用
(53)攻:攻打
(54)願:希望
(55)爭:爭奪

❻ 《公輸》重點字詞翻譯

1、公輸來盤為楚造雲梯之械 之:自的2、將以攻宋以:用來3、子墨子聞之之:代詞,指的是魯班為楚國造雲梯的事情4、行十日十夜而至於郢至於:到達5、吾義固不殺人固:本來,從來6、子墨子起,再拜再:二次7、吾從北方聞子為梯從:在為:做

❼ 盡能組什麼詞語能組什麼詞語

盡美盡善
jìn měi jìn shàn
[釋義] 〖解釋〗盡:極。極其完善,極其美好。形容事物完無缺。同回「盡善盡美」。答
[語出] 〖出處〗《論語·八佾》:「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❽ 公輸字詞翻譯

《公輸》字詞翻譯
公輸盤為( 替、幫)楚造雲梯之械,成,將以( 用來)攻宋。子(先生、老師)墨子( 用在姓之後,表示對人的尊稱)聞之,起(出發、動身)於(從)魯,行十日十夜,而至於郢,見(拜見)公輸盤。
公輸盤曰:「夫子何命(見教)焉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侮辱)臣者,願(希望 )借子( 你 )殺之。」
公輸盤不說( 通「悅」,高興 )。
子墨子曰:「請獻( 給 )十金(量詞)。」
公輸盤曰:「吾義( 堅守道義 )固( 本來)不殺人。」
子墨子起( 站起),再(兩次 )拜,曰:「請(請允許我)說(解釋)之。吾從(在)北方聞子為(造 )梯,將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荊國有餘於地,而不足於民,殺所不足而爭( 爭奪 )所有餘,不可謂(說 )智(聰明 );宋無罪而攻之,不可謂仁( 對人親善、友愛 );知(知道、明白)而不爭(規勸、勸阻),不可謂忠(忠誠 );爭而不得( 完成 ),不可謂強( 堅強);義不殺少(少量的人)而殺眾( 許多的人),不可謂知( 明白 )類( 事理 )。」
公輸盤服( 理屈)。
子墨子曰:「然( 但是、然而),胡(為什麼)不已(停止)乎?」
公輸盤曰:「不可,吾既已( 已經)言(告訴 )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見( 引見 )我於(向)王?」
公輸盤曰:「諾。」
子墨子見王,曰:「今有人於( 在 此,舍( 拋棄、舍棄 )其文軒( 裝飾華美的車 ),鄰有敝輿( 破車 )而欲竊( 偷竊 )之;舍其錦綉( 精美鮮艷的衣服 ),鄰有短褐(短而粗的衣服 )而欲竊之;舍其粱肉( 好飯好菜 ),鄰有糠糟(粗劣的食物 )而欲竊之。此為( 是 )何若( 什麼樣的)人?」
王曰:「必(一定)為有竊疾矣。」
子墨子曰:「荊之地( 土地)方(方圓)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 這 )猶文軒之與敝輿也(好像。。。和。。。相比)荊有雲夢,犀兕麋鹿滿(到處都是、充滿 )之,江漢之魚鱉黿鼉為( 是)天下富( 富有 ),宋所謂無雉兔鮒魚者也,此猶粱肉之與糠糟也。荊有長(高大的 )松文梓楩楠豫章,宋無長(多餘的)木,此猶錦綉之與短褐也。臣以(認為)王吏( 楚王所派攻宋的官吏 )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 種類 )。」
王曰:「善哉!雖(雖然)然(這樣),公輸盤為我為( 造 )雲梯,必取宋。」
於是(因此)見( 召見)公輸盤。子墨子解( 解下 )帶為( 作為、當作 )城,以牒為械,公輸盤九(多次 )設( 用 )攻城之機變( 巧妙的方式 ),子墨子九距(通「拒」,抵擋、對付 )之。公輸盤之攻械盡( 完),子墨子之守( 防守 )圉( 通「御」,抵禦 )有餘。
公輸盤詘( 通「屈」,理屈 ),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 用來。。。的方法 )距我,吾不言。」
楚王問其故( 緣故、原因 )。
子墨子曰:「公輸子之意,不過欲殺臣。殺臣,宋莫(沒有人、沒有誰 )能守,乃( 於是、就 )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拿 )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等待 )楚寇( 入侵 )矣。雖( 即使 )殺臣,不能絕( 殺盡 )也。」
楚王曰:「善哉。吾請( 請求)無攻宋矣。」

❾ 關於《公輸》這篇課文的導游詞

《公輸》
教學重點
《公輸》選自《墨子•非攻》,是《墨子》中最有文采和文學趣味的一篇。課文記述了墨子制止楚國攻宋的故事,詳細敘述了墨子同公輸盤、楚王作斗爭的經過。墨子不僅以「非攻」的主張說服了對方,而且以實際的守御力量制服了對方,終於迫使楚王取消了這次侵略行動。文章情節生動,一波三折,懸念迭生;人物形象鮮明;言辭巧妙、鋒利。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教學本文,應以誦讀法為主,輔之以討論點撥法、品讀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先整體把握課文,然後啟發學生研習課文。先設疑,再讓學生從內容、人物、寫作特點等方面鑒賞文章,然後點撥總結、拓展延伸。
教學本文,重在引導學生品味墨子的勸說技巧,理解墨子的反侵略主張,認識非正義戰爭的罪惡,盡自己所能為和平作貢獻。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實詞,虛詞,把握疑問句、反問句的句式特徵。
2.了解墨子及其非攻主張。
能力目標
1.體會墨子高超的勸說藝術。
2.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語言,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3.品味賞析課文的美,培養學生閱讀先秦諸子散文的興趣。
德育目標
認識非正義戰爭的罪惡,反對侵略,熱愛和平,盡自己所能為和平作貢獻。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育知識,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墨子勸阻楚攻宋的三個步驟。
3,背誦自己喜歡的句、段,增加語言積淀。
教學難點
鑒賞墨子的勸說技巧。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討論點撥法
3.品讀法
教具准備
多媒體,錄音機、示範朗讀磁帶,教學圖片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資料助讀: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譯讀課文,積累文言知識,熱悉文意,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意。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魯班是我國古代有名的能工巧匠,同時他還是一位頑固狡詐,陰險狠毒的人。他的面前站著一位英勇無畏的外交家,他就是春秋戰國時期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墨於。
設計(二)
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是和平與發展,戰爭給人們帶來的苦難罄竹難書.今天我們走近一位熱愛和平的人,他憑借自己雄辯的口才,巧妙的詞鋒以及果敢勇毅阻止了一場不義的戰爭,請看他非凡的表現。(多媒體插放動漫flash)
二、資料助讀
1.關於先秦諸子散文
先秦諸子散文產生於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時代.主要的著作有《論語》《孟子》《墨子》《老子》《莊子》《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先秦諸子散文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春秋戰國之交為第一個發展階段,以《論語》和《墨子》為代表。《論語》是較短的語錄體散文。《墨子》在對話中有議論,初具議論文的規模。戰國中葉為第二個發展階段,以《孟子》和《莊子》為代表。《孟子》是對話體論辯文,《莊子》接近專題論文.戰國後期為第三個發展階段?以《荀子》和《韓非子》為代表。
先秦諸子散文大多文情並茂,極具文采,善用譬喻陳說事理,論辯是非,增強了說服力,而排比、誇張等修辭的大量運用更使文章辭采繽紛。總之,先秦諸子散文無論思想性還是藝術性都對後世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
2.《墨子》及墨子
墨子,(約前468~前376)名翟,魯人,一說宋人,戰國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先秦堵子散文代表作家。曾為宋國大夫。早年接受儒家教育,後聚徒講學,創立與儒家相對立的墨家學派。主張•兼愛」「非攻「尚賢」「節用」,反映了小生產者反對兼並戰爭,要求改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的願望,他的認識觀點是唯物的。但他一方面批判唯心的宿命論,一方面又提出同樣是唯心的「天志」說,認為天有意志,並且相信鬼神。墨於的學說在當時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為•顯學」。
《墨子》是先秦墨家著作,現存五十三篇,其中有墨子自作的,有弟子所記的墨子講學辭和語錄,其中也有後期墨家的作品。《墨子》是我國論辯性散文的源頭,運用譬喻,類比、舉例,推論的論辯方法進行論政,邏輯嚴密,說理清楚。語言質朴無華,多用口語,在先秦堵子散文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3.公輸
公輸,名盤,也作•「般」或•「班」又稱魯班,山東人,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能工巧匠。現在,魯班被人們尊稱為建築業的鼻祖,其實這遠遠不夠.魯班不光在建築業,而且在其他領域也頗有建樹。他發明了飛鳶,是人類征服太空的第一人,他發明了雲梯(重武器),鉤鉅(現在還用)以及其他攻城武器,是一位偉大的軍事科學家,在機械方面,很早被人稱為「機械聖人」,此外還有許多民用、工藝等方面的成就。魯班對人類的貢獻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是我國當之無愧的科技發明之父。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示範背誦課文,學生聽讀,把握字音。
多媒體顯示:
生字:
械(xiè) 軒(xuān) 輿(yǔ) 犀兕(xī sì) 黿(yuán) 罨(tuó)
鮒(fù) 梓(zī) 褊楠(piá nán)
多音字:
請說之(shuō) 長木(zhàng) 公輸盤(bān) 見我於王(xiàn)
禽滑厘(gǔ)
通假字:
公輸盤不說(通「悅」,高興)
子墨子九距之(通「拒」,阻擋)
子墨子之守圉有餘(通「御」,抵擋)
公輸盤詘(通「屈」,理屈)。
2.教師播放示範朗讀磁帶,教師提醒學生注意把握語氣,體會人物的心理,感受激烈、緊張的氣氛。
3.教師適當指導朗讀。
示例:
(1)子墨子聞之,起於魯,行十日十夜而至於郢,見公輸盤。
加點詞須重讀,顯示墨子焦急的心態,他為了阻止楚宋之戰而不辭勞苦。
(2)公輸盤曰;「夫子何命焉為?」
讀出疑問語氣,顯示公輸盤恭敬請教之意。
(3)子墨子曰;「壯方有侮臣者,願借子殺之。」
讀出祈使語氣,顯示蓄意提出無理要求之意。
(4)公輸盤曰:「吾義固不殺人。」
「義」字須重讀,顯示公輸盤以「義」裝點自己的味道,要讀出他一本正經而又流露出掩飾不住的傲慢的語氣。
(5)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讀出疑問語氣,顯示質問、責備,催促之意。
(6)公輸盤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公輸盤在無言以對的情況下,只好虛晃一槍,把矛盾的焦點轉移到楚王身上。要讀出他狡猾推脫而又仗勢欺人的語氣。
(7)王曰:「善哉。雖然,公輸盤為我為雲梯,必取宋。」
注意「善哉」的虛偽。「雖然……」則體現了一個霸氣十足的諸侯的強硬與蠻橫。
(8)公輸盤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公輸盤在心裡做著陰暗的盤算,要讀出陰險並帶有威脅意味的語氣。子墨子敏銳地揭穿這一陰謀,顯示出胸有成竹、鎮定沉著之意。
4.選兩位學生分角色朗讀,其餘同學評點。
四、譯讀課文,疏通文句,熟悉文意
1.學生自讀課文,結合注釋,借用工具書,翻譯課文。
2.以小組為單位,針對翻譯中的疑難問題討論研究,共同解決。教師巡視各組,答疑解惑。
3.教師指導學生積累本課的文言知識。
教師分發文字資料,內容如下: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請獻十金(請允許我,表敬詞)
荊之地方五千里(土地方圓,與現代漢語表意不同)
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巧妙的方式。現代漢語中「機變」為「隨機應變」之意)
(2)一詞多義
公輸盤不說(高興) 見公輸盤(拜見)
請說之(解釋) 胡不見我於王(引見)

雖然,公輸盤為我為雲梯(這樣)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但是),

不可謂知類(事理)
為與此同類(類別)

為楚造雲梯之械(這樣)
子墨子聞之(代詞,指代造雲梯攻宋這件事)
宋何罪之有(賓語前置的標志,結構助詞)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結構助詞)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的」,結構助詞)
(3)翻譯下列句子
夫子何命焉為? 譯:先生(有)什麼見教呢?
宋何罪之有? 譯:宋國有什麼罪過呢?
胡不已乎? 譯:為什麼不停止(攻宋)呢?
胡不見我於王? 譯:何不向楚王引見我呢?
此為何若人? 譯:這是什麼樣的人呢?
五、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意
提問:本文對應的雙方是誰?主要人物是哪一位?墨子前往楚國的目的是什麼?
明確:本文對應的雙方是墨子和楚國的公輸盤、楚王。主要人物是墨子。他前往楚國的目的是勸阻楚國攻打宋國。
提問:談談你對本文思路的看法。
學生討論。
成果展示:
1.以「見」字一線穿珠。
墨子見公輸盤→墨子見楚王→墨子見公輸盤
(1~12) (13~16) (17~22)
墨子勸阻楚國攻打宋國,可分為三個步驟:使公輸盤理屈詞窮,使楚王理屈詞窮;模擬攻守,擊敗公輸盤,促使楚王放棄攻宋。
2.以人物思想、態度的變化為線索組織全文。
背景交代 公輸盤「服」 楚王曰:「善」 公輸盤詘 楚王曰「善」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