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面人生的句子
Ⅰ 有關雙面人生的句子
做雙面人時,同樣可以將自己塑造成雙贏人。工作是贏家,生活也是贏家。不管你有過多少豐功偉績,不管你是不是受人注目的偶像,回到生活里就把它忘掉吧。
Ⅱ 花開生兩面,人生佛魔間。完整的句子是什麼出自《世說新語》
不是世說新語里的,花開兩面生,人生佛魔間,這兩句有點像一花一世界,都是現代文學產物。主觀,狹義,深度不夠
Ⅲ 花開生兩面,人生佛魔間。完整的句子是什麼出自《世說新語》
花開生兩面,人生佛魔間。浮生若驕狂,何以安流年。縱尋全世,若緣相缺,便是陌路。
另外說一句
這真的不是
《世說新語》里的。。。
Ⅳ 知者減半,省者全無。是什麼意思
知者減半,省者全無意思是:水如果太清澈了就不會有魚,人如果太急躁了就沒了智慧。知道這個道理的就會把心中過急的慾望減少一半,徹底省悟這個道理的心中就會全然沒有過急的慾望。
「知(zhì)者減半,省(xǐng)者全無。」意思是說,聰明的人,遇事會話到口邊留半句;如果是大徹大悟的人呢,那就遇事不會輕易(輕率)表態,當然就會一句話不說了(全無)。拋磚引玉,妥否,只供商榷。
此句出自《增廣賢文》,另一種說法是「知者減半,愚者全無」,前一句是「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謀)」。
第一種說法: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知者減半,省者全無。水太清澈的話,里邊就往往沒有魚;人過於苛察細節的話,就沒有跟隨的人了(沒有謀略了)。
了解這個道理(指上一句蘊含的道理)的人,就會減少一些(半是虛數)苛責,知道有時候不能太計較;徹悟這個道理的人,就不再對人苛求了,一切都圓潤通達。
第二種說法: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知者減半,愚者全無。水太清澈的話,里邊就往往沒有魚;人過於苛察細節的話,就沒有跟隨的人了(沒有謀略了)。智慧的人減去一半的話,那麼愚笨的人就全都沒了。知,應為通假字,通智。
生活中,幾乎所有的人,包括我自己,有時總難免自以為是吧,認為自己的想法最准確,而別人的主張有問題。由此觀之,世人皆以為自己是「智者」,幾乎沒有人願意承認自己愚笨,於是這世上彷彿就沒有「愚者」。
其實,如果人能謙虛謹慎一點,多一點自我批評,對別人少一些苛責,做事不過分吹毛求疵,多推己及人換位自考,你就會發現自己的有些行止,不見得有多高明。
如果能從智者中去掉那些自以為是的人的話(半是虛數),那麼(智者中)的愚者就全都沒了。這部分被減去的對象,其實是濫竽充數,是偽智者,就是自作聰明。
(4)兩面人生的句子擴展閱讀:
《增廣賢文》。又名《昔時賢文》《古今賢文》,是中國明代時期編寫的兒童啟蒙書目。書名最早見之於明萬曆年間的戲曲《牡丹亭》,據此可推知此書最遲寫成於萬曆年間。
《增廣賢文》集結中國從古到今的各種格言、諺語。後來,經過明、清兩代文人的不斷增補,才改成現在這個模樣,稱《增廣昔時賢文》,通稱《增廣賢文》。
作者一直未見任何書載,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間儒生周希陶曾進行過重訂,很可能是清代民間創作的結晶。
《增廣賢文》從表面上看似乎雜亂無章,但只要認真通讀全書,不難發現有其內在的邏輯。
該書對人性的認識以儒家荀子「性惡論」思想為前提,以冷峻的目光洞察社會人生。
親情被金錢污染,「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友情只是一句謊言,「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難何曾見一人」;
尊卑由金錢來決定,「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勸有錢人」;
法律和正義為金錢所操縱,「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
人性被利益扭曲,「山中有直樹,世上無直人」;
世故導致人心叵測,「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人言善惡難辨,「入山不怕傷人虎,只怕人情兩面刀」。
《增廣賢文》把社會諸多方面的陰暗現象高度概括,冷冰冰地陳列在讀者面前。《增廣賢文》絕大多數句子都來自經史子集、詩詞曲賦、戲劇小說以及文人雜記,其思想觀念都直接或間接地來自儒道經典,從廣義上來說,它是雅俗共賞的「經」的普及本。
不需講解就能讀懂,通過讀《增廣賢文》同樣能領會到經文的思想觀念和人生智慧。《增廣賢文》還是諺語的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