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句子大全 » 師說重點句子翻譯

師說重點句子翻譯

發布時間: 2021-01-10 18:00:01

❶ 急求《前赤壁賦》和《師說》 常考的句子翻譯

1.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
翻譯:我和客人盪著船兒,在赤壁下遊玩。
2.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
翻譯:一會兒,月亮從東邊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間。
3.縱一葦之所知,凌萬頃之茫然。
翻譯:任憑水船兒自由漂流,浮動在那茫茫無邊的江面上。
4.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
翻譯:有會吹洞簫的客人,隨著歌聲吹簫伴奏。
5.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翻譯:簫聲嗚咽,象含怨,象懷戀,象抽泣,象低訴。吹完後,餘音悠長,象細長的絲縷延綿不斷。這聲音,能使深淵里潛藏的蛟龍起舞,使孤獨小船上的寡婦悲泣。

6.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
翻譯: 這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圍困的地方嗎?
7.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翻譯: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
8.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翻譯:哪裡去考慮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
9.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翻譯:因此,不論地位顯貴或是低下,不論年長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10.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翻譯:不知句逗(斷句)要問老師,有疑惑不能解決卻不願問老師。
11.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翻譯:醫生、樂師及各種工匠,士大夫之類的人是不屑與他們為伍的,現在士大夫們的智慧竟然反而不如他們。難道不值得奇怪嗎?
12.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翻譯:郯子這一類人,他們的道德才能(當然)不如孔子。
1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翻譯: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弟子強,懂得道理有先有後,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像這樣罷了。
14. 不拘於時,學於余。
翻譯:不被當時的不良習俗所拘束,向我學習。

❷ 師說中的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

一、賓語前置

句讀之不知 ,惑之不解

二、介詞結構後置

1、學於余。

2、恥學於師。

3、師不必賢於弟子。

三、判斷句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2、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3、人非生而知之者。

4、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四、省略句

1、則曰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五、被動

不拘於時

拓展資料:

《師說》作於唐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韓愈任四門博士時,這篇文章是韓愈寫給他的學生李蟠的。《師說》是一篇說明教師的重要作用、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以及擇師的原則的論說文。

此文抨擊當時「士大夫之族」恥於從師的錯誤觀念,倡導從師而學的風氣,同時,也是對那些誹謗者的一個公開答復和嚴正的駁斥。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師,不應因地位貴賤或年齡差別,就不肯虛心學習。

文末以孔子言行作證,申明求師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時人實不應背棄古道。

❸ 求師說,求學,始得西山夜遊記的所有關於之翻譯成取消句子獨立性的語段。

韓愈《師說》
1、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2、是故無貴無賤內,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容師之所存也。
3、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4、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荀子《勸學》
1、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註:本句課本未選入。】
2、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3、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註:本句課本未選入。】
4、邪穢在身,怨之所構。【註:本句課本未選入。】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1、然後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類。
2、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3、然後知吾向之未始游,游於是乎始。

❹ 英語翻譯 《師說》常考的句子、字翻譯! 常考的默寫句子 都有哪些

1.古之學者復必有師.師者,所以制傳道受業解惑也.
2.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3.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4.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其實不管是哪個句子,你花點時間把這篇課文通篇翻譯就對了.有很多的字詞解釋到高三還要用到的呢.

❺ 師說帶之的句子翻譯

一、作助詞,可譯為「的」
例如:

1、古之學者必有師。
譯為:古代的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

2、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
譯為:古代的聖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跟從老師,向老師請教。

3、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
譯為:現在的一般人,他們的(才智)低於聖人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

4、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譯為:那孩子的老師,教孩子讀書,(幫助他)學習書中的句讀的,不是我所說的能夠傳授那些大道理,解決那些疑惑的老師。

二、作助詞,用在句中,舒緩語氣,翻譯時可去掉
例如:

1、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譯為: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古文觀止全譯》(安徽教育出版社)下冊第683頁對該句的「之」注為:「用在主語和謂語中間,化句子形式為主謂短語。」按此說,這里的「之」是取消句子獨立性的。其實這里的「所存」即為「存在的地方」,顯然是名詞性短語,它不能作謂語。由此看來,這里的兩個「之」不是「用在主語和謂語中間,化句子形式為主謂短語」的。因此該注是不可取的。

2、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譯為:聖人成為聖人的原因,愚人成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出於這種情況吧?

三、作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翻譯時可去掉
例如:

1、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譯為:我是向老師學習道理,哪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

「之」用在主語「其年」和謂語「先後生於吾」之間,使原來的主謂句子變為主謂短語(即取消句子獨立性),這個主謂短語作了全句的謂語動詞「知」的賓語。

2、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譯為:古代那種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
「之」用在主語「師道」和謂語「不傳」之間,使原來的主謂句子變為主謂短語,這個主謂短語作了全句的主語。

3、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譯為:想要人沒有疑惑難啊!
「之」用在主語「人」和謂語「無惑」之間,使原來的主謂句子變為主謂短語,這個主謂短語作了全句的主語。

4、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譯為:(古代那種)從師學習的風尚不能恢復,(從這些話里)可以知道了。
「之」用在主語「師道」和謂語「不復」之間,使原來的主謂句子變為主謂短語,這個主謂短語作了全句的主語。

四、作助詞,用在前置賓語和動詞之間,作為賓語前置的標志,翻譯時可去掉
例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譯為:不通曉句讀,不能解決疑惑。

五、作代詞,代人,可譯為「他」、「他們」,或根據語境靈活地譯出來
例如:

1、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譯為: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生在我後面,(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兩個「師之」中的「師」均為名詞的意動用法,「師之」即為「以之為師」,亦即「把他當作老師」。)

2、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譯為:(人們)愛他們的孩子,(就)選擇老師來教他。

3、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譯為:那孩子的老師,教孩子讀書,(幫助他)學習書中的句讀的,不是我所說的能夠傳授那些大道理,解決那些疑惑的。
第二個「之」代「童子」,即孩子。

4、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雲者,則群聚而笑之。
譯為:士大夫這類人,一聽到稱弟子稱老師等等的,就成群地聚在一起譏笑他。

5、問之,則曰……
譯為:問他們(為什麼譏笑),就說……

6、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譯為:我贊許他能夠遵行古人(從師)的途徑,寫這篇《師說》來贈送給他。

六、作代詞,代事物,可根據語境靈活地譯出來
例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譯為: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

七、作代詞,復指主語,用在動詞後作賓語,翻譯時可去掉
例如: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
譯為: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地學習了,(但)不被時俗限制,向我學習。
「之」復指「六藝經傳」,翻譯時去掉了。

八、作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這些」
例如:

1、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譯為: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

2、士大夫之族,曰弟子曰師雲者,則群聚而笑之。
譯為:士大夫這類人,一聽到稱弟子稱老師等等的,就成群地聚在一起譏笑他。

「之族」中「之」譯為「這」,「族」譯為「一類人」,「之族」即為「這類人」。

3、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郯子這類人,他們的賢能(都)比不上孔子。

譯為:「之徒」中「之」譯為「這」,「徒」譯為「一類人」,「之徒」即為「這類人」。

❻ 《師說》古文翻譯及說明句子類型(如:狀語後置句)

《師說》古文譯文
古人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決疑難問題的人。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疑惑卻不跟從老師學習,那他對於疑惑的問題,就始終不能解決。出生比我早的人,他懂得道理本來比我早,我跟從他向他學習;比我出生遲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學習,而且把他當作老師,我學習的是道理,哪裡計較他生年比我早還是晚呢?因此,不論地位顯貴還是地位低下,不論年長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唉!從師學道的道理沒人傳布已經很久了,想要人們沒有疑惑很難吶!古代的聖人,他們超過一般人很遠了,尚且跟從老師向老師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跟聖人相比相差很遠了,卻以向老師學為羞恥。所以聖人就更加聖明,愚人就更加愚昧。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由於這個原因而引起的呢?眾人喜愛他們的孩子,選擇老師教育孩子;對於他們自己(來說)呢,卻以從師學習為恥,這真是糊塗啊!那孩子的老師,教孩子讀書來熟悉書中的句子,並不是我所說的給人傳授道理,給人解釋疑惑的老師。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決,有的人向老師學習,有的人卻不向老師求教,小的方面學習,大的方面丟棄,我看不出他們有什麼明智的呢。巫醫,樂師及各種工匠,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中,如有人稱人家為老師,稱自己為學生,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問那些嘲笑者,他們就說:"那個人與某個年齡相近,修養和學業也差不多,(怎麼能稱他為老師呢?)以地位低的人為師,足以感到羞愧,稱官位高的人為師就近於諂媚。"啊!從師學習的道理不能恢復,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醫、樂師及各種工匠,士大夫之族是不屑與他們並列的,現在士大夫們的智慧反而趕不上他們。這不是很奇怪的事么!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一類人,他們的道德才能(當然)趕不上孔子。孔子說:"幾個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師。"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弟子強,聽聞道理有先有後,學問和技藝上各有所長,只是這樣罷了。
李蟠,十七歲,愛好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學習了,不受世俗的限制,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遵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特別寫了這篇《師說》來贈給他。

1,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靛青是從藍草里提取的,卻比藍草的顏色更深;(狀語後置句)
2,蚓無爪牙之力,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這是由於它用心專一啊。(定語後置句)
3,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老師是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決疑難問題的人 (判斷句)
4,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因此,不論地位顯貴還是地位低下,不論年長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判斷句)
5,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文句不會斷句,疑惑不會解決(賓語前置)
6,不拘於時
不受世俗的限制 (被動句)

❼ 師說字詞解釋句子翻譯

原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dòu)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fǒu)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雲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注釋
〔1〕學者:求學的人。
〔2〕道:指儒家孔子、孟軻的哲學、政治等原理、原則。可以參看本書上面所選韓愈《原道》。
〔3〕受:通「授」。傳授。
〔4〕業:泛指古代經、史、諸子之學及古文寫作,可 以參看本書下面所選韓愈《進學解》中所述作者治學內容。
〔5〕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識和道理。語本《論語·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論語·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孔子承認有生而知之的人,但認為自己並非這樣。韓愈則進一步明確沒有生而知之的人。
〔6〕其為惑也: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
〔7〕聞道:語本《論語·里仁》:「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聞,聽見,引伸為懂得。道:這里作動詞用,學習、從師的意思。
〔8〕從而師之:跟從(他),拜他為老師。師之,即以之為師。
〔9〕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哪管他的生年是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庸,豈,哪。知,了解,知道。
〔10〕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知識、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11〕師道:從師學習的風尚。
〔12〕出人:超出(一般)人。
〔13〕眾人:普通人。
〔14〕恥學於師:以向老師學習為恥。
〔15〕是故聖益聖,愚益愚:因此聖人更加聖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發。 〔16〕惑矣:(真)糊塗啊!
〔17〕彼童子之師:那些教小孩子的(啟蒙)老師。
〔18〕句讀(dòu逗):也叫句逗。古代稱文辭意盡處為句,語意未盡而須停頓處為讀(逗),句號為圈,逗號為點。古代書籍上沒有標點,老師教 學童讀書時要進行句逗的教學。讀,通「逗」。
〔19〕或師焉,或不(fǒu)焉:有的(指「句讀之不知」這樣的小事)請教老師,有的(指「惑之不解」這樣的大事)卻不問老師。「不」同「否」。此句翻譯時應注意交錯翻譯,詳見下文翻譯。
〔20〕小學而大遺:小的方面(句讀之不知)倒要學習,大的方面(惑之不解)卻放棄了。 〔21〕巫醫:古代用祝禱、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葯物醫治疾病為業的人,連稱為巫醫。《逸周書·大聚》有關於「巫醫」的記載。《論語·季氏》:「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視為一種低下的職業。
〔22〕百工:泛指手工業者。
〔23〕相若:相象,差不多的意思。
〔24〕位卑則足羞:(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感到恥辱。
〔25〕諛(yú):阿諛、奉承。
〔26〕復:恢復。
〔27〕君子:古代「君子」有兩層意思,一是指地位高的人,一是指品德高的人。這里用前一種意思,相當於士大夫。不齒:不屑與之同列,表示鄙視。 齒,原指年齡,也引伸為排列。幼馬每年生一齒,故以齒計馬歲數,也以指人的年齡。古人常依年齡長少相互排列次序。本句反映封建階級的傳統偏見。
〔28〕不齒:不屑與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
〔29〕其可怪也歟:難道值得奇怪嗎?其,語氣詞,起加強反問語氣作用。
〔30〕聖人無常師:《論語·子張》:「子貢曰『……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夫子,老師,指孔子。子貢說他何處不學,又為什麼要有一定的老師呢!
〔31〕 郯(tán)子:春秋時郯國(今山東郯城一帶)的國君,孔子曾向他請教過少皞(hào浩)氏(傳說中古代帝王)時代的官職名稱。
〔32〕萇(cháng)弘:東周 敬王時候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請教古樂。師襄:春秋時魯國的樂官,名襄,孔子曾向他學習彈琴。師,樂師。
〔33〕老聃(dān丹):即老子,春秋時楚國人,思想家, 道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曾向他請教禮儀。
〔34〕三人行句:語本《論語·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5〕不必:不一定。
〔36〕術業有專攻:學問和技藝上(各)自有(各的)專門研究。攻:學習、研究。 〔37〕李氏子蟠:李蟠(pán盤),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進士。
〔38〕六藝經傳(zhuàn):六藝的經文和傳文。六藝:指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儒家經典。經:兩漢及其以前的散文。傳:註解經典的著作。 〔39〕不拘於時:不被時俗所限制。時,時俗,指當時士大夫中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於,被 〔40〕生乎吾前:省去「者」
〔41〕夫庸:哪裡。夫,句首語氣助詞,庸,豈,難道
〔42〕知:管,過問
〔43〕其皆出於此乎? 其:表推測語氣,大概……
〔44〕歟:語氣助詞,表感嘆
〔45〕常(聖人無常師):固定的
〔46〕之徒:這些人
〔47〕通(習之):普遍
〔48〕師(吾師道也):名詞活用,學習
〔49〕所以:是用來......的
〔50〕吾嘉其能行古道。嘉:贊許
〔51〕貽:贈送
〔52〕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管他們的生年比我早還是晚呢?
〔53〕無:無論

通假字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2.或師焉,或不焉-不:通「否」 (註: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讀,同「逗」 ,但讀不是通假字。)
一詞多義
(師)
古之學者必有師:名詞,老師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名詞,作「專門技藝人」講
吾師道也:動詞,學習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從師
吾從而師之:以……為師
則恥師:v. 動詞 拜師
(之)
擇師而教之:代詞,指代人
郯子之徒:指示代詞,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一關系,相當於「這些」、「那些」 古之學者:結構助詞,表示修飾或領屬關系,譯為「的」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句讀之不知:結構助詞,表示賓語前置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助詞,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後,湊足音節,無意義 (其)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人稱代詞,他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指示代詞,那些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人稱代詞,他們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人稱代詞,他們的
聖人之所以為聖……其皆出於此乎:語氣副詞,表猜測,大概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稱代詞,他們的
其可怪也歟:語氣副詞,表感嘆,多麼
(惑)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名詞,疑難問題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形容詞,糊塗
(道)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名詞,道理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名詞,風尚
余嘉其能行古道:名詞,道路、途徑
(乎)
其皆出於此乎?語氣助詞,表推測,吧
生乎吾前:介詞,表時間,在
固先乎吾:介詞,表比較,比
(於)
恥學於師:介詞,表示處所、方向,從、向
其皆出於此乎?介詞,表示處所、方向,從、在
於其身也:介詞,表示對象,對,對於
師不必賢於弟子:介詞,表示比較,比
不拘於時:介詞,表示被動,受,被
詞類活用
1.吾師道也:師,名詞活用作動詞:學習
2.其下聖人也亦遠矣:下,名詞或用作動詞:不如
3.吾從而師之:師,意動用法:以……為師
4.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惑,形容詞作名詞:疑惑的問題、糊塗的問題
5.小學而大遺:小、大,形容詞作名詞: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6.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卑、盛,形容詞作名詞:卑:卑賤的人、低下的人 盛:勢盛位高的人
7.吾未見其明也:明,形容詞作名詞,高明。
8.則恥師焉:恥,意動用法:以……為恥
9.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愚,形容詞作名詞,聖:聖人,愚,笨拙的人

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決疑難問題的人。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疑惑卻不跟從老師學習,那他對於疑惑的問題,就始終不能解決。出生比我早的人,他懂得道理本來比我早,我跟從他向他學習;比我出生遲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學習,而且把他當作老師,我學習的是道理,哪裡計較他生年比我早還是晚呢?因此,不論地位顯貴還是地位低下,不論年長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唉!從師學道的道理沒人傳布已經很久了,想要人們沒有疑惑很難吶!古代的聖人,他們超過一般人很遠了,尚且跟從老師向老師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跟聖人相比相差很遠了,卻以向老師學為羞恥。所以聖人就更加聖明,愚人就更加愚昧。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由於這個原因而引起的呢?眾人喜愛他們的孩子,選擇老師教育孩子;對於他們自己(來說)呢,卻以從師學習為恥,這真是糊塗啊!那孩子的老師,教孩子讀書來熟悉書中的句子,並不是我所說的給人傳授道理,給人解釋疑惑的老師。不理解文句,不能解決疑惑,有的人向老師學習,有的人卻不向老師求教,小的方面學習,大的方面丟棄,我看不出他們有什麼明智的呢。巫醫,樂師及各種工匠,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中,如有人稱人家為老師,稱自己為學生,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問那些嘲笑者,他們就說:

❽ 《師說》常考的翻譯!

你不會哪個就考哪個,我們又不是出題老師,就算是常考的句子,也有不考的可能版,翻譯的話最重權要的還是虛詞啊,把握不好就扣分,這篇課文又不長,你一句句的研究也用不了多久啊,還有這篇課文是要求全文背誦誒...老師當然會考一些你想不到的句子

❾ 翻譯《師說》的句子

【原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雲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必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就始終不能解開。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拜他為老師;出生在我之後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拜他為老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的,哪裡用得著知道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因此,無論高低貴賤,無論年長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要人沒有疑惑也難了!古代的聖人,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要跟從老師請教;現在的一般人,才智不及聖人也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聖人更加聖明,愚人更加愚昧。聖人聖明,愚人愚昧,大概都是由於這個原因吧?
 愛自己的孩子,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於他自己,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糊塗啊!那些兒童的老師,教他讀書,學習書中的文句,並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問題的老師。不知句讀要問老師,有疑惑不能解決卻不願問老師;小的學了,大的卻丟了。我沒有看到他的明達。巫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一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等等,就聚在一起嘲笑他。問他們(為什麼笑),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則足以感到恥辱;以官大的人為師,則被認為近於諂媚。」哎!求師之道的難以恢復由此可以知道了!巫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現在他們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這些人了,這真是奇怪啊!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些人,賢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說:「幾個人同行,那麼裡面一定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人。」所以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專門研究,如此而已。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十七歲,喜歡古文,六藝的經文和傳記都普遍學習,不被恥於從師的世俗限制,向我學習。我贊賞他能履行古人之道,寫《師說》送給他。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