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古詩短句
Ⅰ 蜀相古詩原文
蜀相
作者: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版空好音權。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注釋
1、蜀相:三國時蜀國丞相,指諸葛亮。
2、錦官城:現四川省城都市。
3、自:空。
4、三顧:指劉備三顧茅廬。
5、兩朝:劉備、劉禪父子兩朝。
6、開濟:指幫助劉備開國和輔佐劉禪繼位。
譯文
何處去尋找武侯諸葛亮的祠堂?
在成都城外那柏樹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階呈現自然的春色,
樹上的黃鸝隔枝空對婉囀鳴唱。
定奪天下先主曾三顧茅廬拜訪,
輔佐兩朝開國與繼業忠誠滿腔。
可惜出師伐魏未捷而病亡軍中,
長使歷代英雄們對此涕淚滿裳!
賞析
這是一首詠史詩。作者借游覽武侯祠,稱頌丞相輔佐兩朝,惋惜他出師未捷而身死。既有尊蜀正統觀念,又有才困時艱的感慨。
詩的前半首寫祠堂的景色。首聯自問自答,寫祠堂的所在。頷聯「草自春色」、「鳥空好音」,寫祠堂的荒涼,字里行間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懷。後半首寫丞相的為人。頸聯寫他雄才大略(「天下計」)忠心報國(「老臣心」)。末聯嘆惜他壯志未酬身先死的結局,引得千載英雄,事業未竟者的共鳴。
Ⅱ <<蜀相>>的詩詞
《蜀相》是唐代詩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後,翌年游覽武侯祠時創作的一首詠史懷古詩。原文: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注釋:
⑴蜀相:三國蜀漢丞相,指諸葛亮(孔明)。詩題下有註:諸葛亮祠在昭烈廟西。
⑵丞相祠堂:即諸葛武侯祠,在今成都市武侯區,晉李雄初建。
⑶錦官城:成都的別名。柏(bǎi)森森:柏樹茂盛繁密的樣子。
⑷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hǎo)音:這兩句寫祠內景物。杜甫極推重諸葛亮,他此來並非為了賞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是說碧草映階,不過自為春色;黃鸝隔葉,亦不過空作好音,他並無心賞玩、傾聽。因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見。空:白白的。
⑸三顧頻煩天下計:意思是劉備為統一天下而三顧茅廬,問計於諸葛亮。這是在贊美在對策中所表現的天才預見。頻煩,猶「頻繁」,多次。
⑹兩朝開濟:指諸葛亮輔助劉備開創帝業,後又輔佐劉禪。兩朝:劉備、劉禪父子兩朝。開:開創。濟:扶助。
⑺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jīn):出師還沒有取得最後的勝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後世的英雄淚滿衣襟。指諸葛亮多次出師伐魏,未能取勝,至蜀建興十二年(234年)卒於五丈原(今陝西岐山東南)軍中。出師:出師:出兵。
譯文:
何處去尋找武侯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樹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階呈現自然的春色,樹上的黃鸝隔枝空對婉囀鳴唱。
定奪天下先主曾三顧茅廬拜訪,輔佐兩朝開國與繼業忠誠滿腔。
可惜出師伐魏未捷而病亡軍中,長使歷代英雄們對此涕淚滿裳!
Ⅲ 蜀相這首詩
蜀相
[ 唐 ] 杜甫
chéngxiàngcítánghéchùxún
丞相祠堂何處尋,
jǐnguānchéngwàibǎisēnsēn
錦官城外柏森森。
yìngjiēbìcǎozìchūnsè
映階碧草自春色,
géyèhuánglíkōnghàoyīn
隔葉黃鸝空好音。
sāngùpínfántiānxiàjì
三顧頻煩天下計,
liǎngcháokāijìlǎochénxīn
兩朝開濟老臣心。
chūshīwèijiéshēnxiānsǐ
出師未捷身先死,
chángshǐyīngxiónglèimǎnjīn
長使英雄淚滿襟
Ⅳ 蜀相這首詩的意思是什麼 一看就懂
意思是:
諸葛丞相的祠堂去哪裡尋找?錦城官外翠柏長得鬱郁蒼蒼。碧草映照石階自有一片春色,黃鸝在密葉間空有美妙歌聲。
當年先主屢次向您求教大計,輔佐先主開國扶助後主繼業。可惜您卻出師征戰病死軍中,常使古今英雄感慨淚濕衣襟。
《蜀相》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詠史懷古詩,原文為: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4)蜀相古詩短句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十二月,杜甫結束了為時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肅省成縣)的顛沛流離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資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
成都是當年蜀漢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諸葛亮廟,稱武侯祠。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他探訪了諸葛武侯祠,寫下了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絕唱。
杜甫仕途坎坷,抱負無法施展。他寫《蜀相》這首詩時,安史之亂還沒有平息。他目睹國勢艱危,生靈塗炭,而自身又請纓無路,報國無門,因此對開創基業、挽救時局的諸葛亮,無限仰慕,備加敬重。
思想主題:
此詩借游覽古跡,表達了詩人對蜀漢丞相諸葛亮雄才大略、輔佐兩朝、忠心報國的稱頌以及對他出師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詩中既有尊蜀正統的觀念,又有才困時艱的感慨,字里行間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懷。
作者簡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原籍湖北襄陽,後徙河南鞏縣。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Ⅳ 古詩《蜀相》英文版
Shuxiang
Tandoori-fu
Where to look for ancestral prime minister? Kam-Bo Sensen officer outside the city.
Ying-order Bicao from Spring, every other leaf Peng Huang good sound empty.
3 Gu frequent the world total, the Korean economy veteran open heart.
Apprenticeship is not the first dead body Jie, Cheung Man-lapel to make heroes of Tears
Ⅵ 蜀相這首詩的風格是什麼
這首詩是一首詠史懷古詩。此詩借游覽古跡,表達了詩人對蜀漢丞相諸葛亮雄才大專略、輔佐兩朝、忠屬心報國的稱頌以及對他出師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詩中既有尊蜀正統的觀念,又有才困時艱的感慨,字里行間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懷。
這首七律章法曲折宛轉,自然緊湊。前兩聯記行寫景,灑灑脫脫;後兩聯議事論人,忽變沉鬱。全篇由景到人,由尋找瞻仰到追述回顧,由感嘆緬懷到淚流滿襟,頓挫豪邁,幾度層折。全詩所懷者大,所感者深,雄渾悲壯,沉鬱頓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Ⅶ 古詩 蜀相 的意思
《蜀相》是唐代詩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後,翌年游覽武侯祠時創作的一首詠史懷古詩。譯文:
何處去尋找武侯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樹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階呈現自然的春色,樹上的黃鸝隔枝空對婉囀鳴唱。
定奪天下先主曾三顧茅廬拜訪,輔佐兩朝開國與繼業忠誠滿腔。
可惜出師伐魏未捷而病亡軍中,長使歷代英雄們對此涕淚滿裳!
原文: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注釋:
⑴蜀相:三國蜀漢丞相,指諸葛亮(孔明)。詩題下有註:諸葛亮祠在昭烈廟西。
⑵丞相祠堂:即諸葛武侯祠,在今成都市武侯區,晉李雄初建。
⑶錦官城:成都的別名。柏(bǎi)森森:柏樹茂盛繁密的樣子。
⑷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hǎo)音:這兩句寫祠內景物。杜甫極推重諸葛亮,他此來並非為了賞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是說碧草映階,不過自為春色;黃鸝隔葉,亦不過空作好音,他並無心賞玩、傾聽。因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見。空:白白的。
⑸三顧頻煩天下計:意思是劉備為統一天下而三顧茅廬,問計於諸葛亮。這是在贊美在對策中所表現的天才預見。頻煩,猶「頻繁」,多次。
⑹兩朝開濟:指諸葛亮輔助劉備開創帝業,後又輔佐劉禪。兩朝:劉備、劉禪父子兩朝。開:開創。濟:扶助。
⑺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jīn):出師還沒有取得最後的勝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後世的英雄淚滿衣襟。指諸葛亮多次出師伐魏,未能取勝,至蜀建興十二年(234年)卒於五丈原(今陝西岐山東南)軍中。出師:出師:出兵。此二句《新編大學語文》(暨南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為「壯志未酬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Ⅷ 讀了蜀相一詩想對杜甫說些什麼
《蜀相》是唐代詩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後,翌年游覽武侯祠時創作的一首詠史懷古詩。此詩版借游覽古跡權,表達了詩人對蜀漢丞相諸葛亮雄才大略、輔佐兩朝、忠心報國的稱頌以及對他出師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詩中既有尊蜀正統的觀念,又有才困時艱的感慨,字里行間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懷。這首七律章法曲折宛轉,自然緊湊。前兩聯記行寫景,灑灑脫脫;後兩聯議事論人,忽變沉鬱。全篇由景到人,由尋找瞻仰到追述回顧,由感嘆緬懷到淚流滿襟,頓挫豪邁,幾度層折。全詩所懷者大,所感者深,雄渾悲壯,沉鬱頓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Ⅸ 古詩詞鑒賞 蜀相(高中水平)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丞相祠堂」,今稱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成都是三國時期蜀國的都城,諸葛亮在這里主持國政二十餘年,立下了勛業。晉代李雄在成都稱王時為他建立了祠堂。後來桓溫平蜀,成都遭到了很大的破壞,只有武侯祠完整無損。「錦官城」,是古代成都的別稱。成都產蜀錦,古代曾經設有專門的官員管理,他們住在成都的少城(成都舊有大城、少城),所以又稱成都為錦官城、錦城或錦里。另一種說法是因為成都地近錦江,這里山川明麗,美如綉錦,因而得名。「森森」,是形容柏樹和得高大而茂密。據《儒林公議》、《太平寰宇記》等書記載,武侯祠前有大柏樹,相傳是諸葛亮親手栽種。
這首聯兩句,前一句「丞相祠堂何處尋」是自問。這里不稱「蜀相」,而用「丞相」二字,使人感到非常親切。特別是其中的「尋」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專程來訪,而不是漫不經心地信步由之;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環境生疏,所以才下了這樣一個「尋」字。這個尋字有著豐富的含義,它還有力地表現出杜甫對諸葛亮的強烈景仰和緬懷之情,並因人而及物,同時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詩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後一句「錦官城外柏森森」自答。這是詩人望中所得的景象,寫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點明祠堂的所在地,用來呼應前一句。「柏森森」三個字還渲染了一種安謐、肅穆的氣氛。這兩句直承「蜀相」的詩題,起得很得勢,用的是記敘兼描述的筆墨。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映階」,映照著台階。古代的祠廟都有庭院和殿堂。人們要進入殿堂,要拾級而上。「好音」,悅耳的聲音,這里指鳥鳴。
這頷聯兩句,有如特寫鏡頭,由遠寫到近,從祠堂的外部說到祠堂的內部,寫的是丞相祠堂的內景。「映階碧草自春色」,是承接第一句的丞相祠堂。碧草映階,足見草深,表明祠堂缺人管理和修葺,遊人也很少來到這里。「隔葉黃鸝空好音」,是承接第二句的古柏森森。黃鸝隔葉,足見樹茂;黃鸝空作好音,表明武侯嘔心瀝血所締造的一團糟,已被後人遺忘。這兩句詩襯托出了祠堂的荒涼冷落,並含有詩人感物思人、追懷先哲的情味。它同時還含有碧草與黃鸝並不理解人事的變遷和朝代的更替這一層意思。特別是詩句中的「空」和「自」兩個字的巧妙運用,使這一聯的含義更加豐富。對於這兩句,杜詩的評注者們有的認為是寫景,有的認為是「真正抒情,而非實在寫景」,這兩種說法當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更確切些說,應當把這兩句看成是「景語含情,情語寓景」。這正如宋代范晞文在《對床夜語》一書中所說的「情景相融而莫分也」。這樣的例子在杜詩中是屢見不鮮的。如杜甫在夔州時所寫的《武侯廟》一詩,開篇兩句:「遺廟丹青落,空山草木長。」寫出了廟外景色的荒蕪,寄託著詩人對諸葛武侯身後凄涼的哀惋,就是生動的一例。清代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說「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分。神於詩者,妙合無限。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杜甫的寫景抒情詩句,可以說是真正達到了這種境地。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三顧」,這里指諸葛亮在南陽隱居是,劉備三次登門拜訪的事。諸葛亮《出師表》上說:「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頻煩」,多次地煩勞。另一說見清代汪師韓的《詩學纂聞》,汪師韓認為「頻煩」是唐代俗語,意思與「鄭重」差不多。「天下計」,是指統一天下的謀略。具體地說,這里指諸葛亮所制定的以荊州、益州為基地,整飭內政,東聯孫權,北搞曹操,而後統一天下的策略。「兩朝」,指蜀先主劉備和後主劉禪兩代。「開濟」,「開」指幫助劉備開創基業;「濟」是指輔佐劉禪匡濟艱危。「濟」,有完成的意思,也可以解釋為守成、成了事業。「老臣心」,指諸葛亮盡忠蜀國,不遺餘力,死而後已的精神。
這頸聯兩句寫得格外厚重,含義十分豐富,既生動地表達出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報國苦衷和生平業績,也生動地表現出他忠貞不渝、堅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時還鄭重地道出詩人所以景仰諸葛武侯的緣由。因為這一聯是全首詩的重點和核心,所以詩人從開篇起便暗運斧斤,不斷蓄勢,一路盤旋,到此才著力點明,並用了濃重的筆墨。這也正合乎律詩中間二聯「宜乎一濃一淡」的寫作法則。這一聯同時還是杜甫以議論入詩的範例。本來,以抒情為主是詩歌的顯著特徵,一般並不夾有議論。但是杜甫在這方面卻打破了常規,而常以議論入詩,這不僅使他的詩歌內容有了特色,還體現了杜詩的一種技巧。清代沈德潛曾經說過:「人謂詩主性情,不主議論。似也,而亦不盡然。 ……但議論須帶情韻以行。」杜詩的議論正由於有情韻,不僅沒有沖淡詩的氣氛和完整形象,反而使詩的抒情氣氛更為濃重,形象更為豐滿。仇兆鰲說這兩句詩寫得「沉摯悲壯」;浦起龍認為這個聯語「句法如兼金鑄成,其貼切開侯;亦如鎔金渾化。」都是很有見地的。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澿。
「出師」句指的是諸葛亮為了伐魏,曾經六齣祁山的事。蜀漢後主建興十二年(公元二三四年),他統率大軍,後出斜谷,占據了五丈原(今陝西省?d縣西南),與司馬懿隔著渭水相持了一百多天。八月,病死在軍中。「英雄」,這里泛指,包括詩人自己在內的追懷諸葛亮的有志之士。
這尾聯兩句承接著五、六句,表現出詩人對諸葛亮獻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對他事業未竟的痛惜心情。這兩句詩是敘事兼抒情
Ⅹ 用散文化的語言翻譯古詩蜀相
1蜀相》:何處去尋找武侯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樹茂密的地方。碧草照應台階呈現自然的春色,樹上的黃鸝隔著枝葉白白的婉轉鳴唱。定奪天下先主曾三顧茅廬拜訪,輔佐兩朝開國與繼業忠誠滿腔。可惜出師伐魏未成功而病亡軍中,常常使歷代英雄們對此涕淚滿裳。
2是夜,霜冷星寒,月色如洗。
他設燈拜倒,祈求上蒼。
他知自己命不久矣,只求七夜祝禱,他披發仗劍,踏罡步斗,
鎮壓將星,然魏延飛步趕來,踏滅主燈。他棄劍長嘆,『』生死有
命不可得而禳也『』。原來,他謀算了一生,仍是,算不過天命。
寂靜的夜,偶爾聽見幾聲蟲鳴。
車輪轆轆作響,他突然想起,自己這一生。
少時立志,束發讀詩書,自比與管仲樂毅,然時人莫之許也。
躬耕於南陽高卧於隆中,他守望著,冷眼旁觀著這天下大事。「鳳
凰翔於千仞兮,非梧不棲;士伏於一方兮,非主不依;樂躬耕於南
畝兮,吾愛吾廬。聊寄傲宇琴書兮,以待天時『』。若世無賢君明
主,則他寧願終老於林泉。然而那一天,玄德來了,懷揣著他匡計
天下的希望來了。
隆中對策,他對這天下大事看得如此明白清楚,身在隴畝,卻
知三分天下。劉皇叔三顧茅廬,對他而言,乃大恩。唯效犬馬之勞
以相報爾。
玄德兵敗長坂,至於夏口。他定計借兵東吳,與曹操並爭天下
。舌戰群儒,自是慷慨風流,赤壁一戰,巧用草船借箭。神機妙算
,七星台上借東風。
雲長含恨而終,玄德急怒攻心,他又豈是不知?以大局為重,
上書以諫,奈何玄德心意堅決,不可轉也。遂布八陣圖,以拒東吳
。
玄德病卒,白帝城託孤。他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企以一己之力,匡扶漢室,謀於天下。也許在那時起,他便已經
知道,這一生,他再也回不去南陽了。
渡瀘水,縛藩王,識詐降,驅巨獸,七擒孟獲,南方終定。
北伐中原,他上表後主劉禪,《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
仲間?
精心謀劃,難料馬謖失街亭,大軍來襲,他焚香操琴,計唱空
城,瑤琴三尺勝雄師。軍法如山,他揮淚斬馬謖,言過在己,他上
表請降三級。
劍閣險峻,斜谷崎嶇,他制木牛流馬。千軍萬馬,明爭暗鬥,
爾虞我詐,誰怕?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雲長去了,玄德去了,翼德去了,只剩他一人,獨守著這漢室
江山。
他難道不知劉禪平庸,難堪重任?
他難道不知曹魏狼子野心,東吳虎視眈眈?他難道不知蜀漢國
運已衰,氣數將盡?
他以一己之力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於既倒。逆天改運於北伐
,保蜀漢苟延殘喘,撐過了這許多年。當年玄德三顧茅廬之恩,換
了他,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終不負,君恩。
他老了。
當年面如冠玉的翩然少年,而今,已塵滿面,鬢如霜。
車輪聲仍在轆轆作響。
起風了,他忽然覺得冷。
建興十二年秋,蜀漢丞相諸葛亮於第六次北伐積勞成疾,病死
軍中,享年54歲。
將星隕落,整個三國的天空隨之黯淡。
3春天到了.錦官城外的柏樹蔥蘢而茂盛,樹葉層層疊疊,遮天蔽日,只零零星星地灑下幾點光輝.
這里是成都武侯祠,在鬱郁蔥蔥的柏樹之中,顯出幾分寂寥.一步一步踏上被野草覆蓋的石砌階梯,一片春色呈現在眼前,沒有絢麗的花朵,也沒有塵世的喧囂,唯有風吹動樹葉的沙沙聲,春天真的好美.
黃鸝的歌聲隔著樹葉陡然傳來,美妙而空靈,訴說著一段歷史,一段悲涼.心中突然一陣悸動,逝去的往事,一點一滴,浮上心頭.
先主劉備三顧茅廬,終於請出諸葛亮共商統一天下的大計.春風拂過,木葉沙沙,兩人的話語彷彿在耳畔回響.諸葛亮忠心耿耿,輔佐兩朝君主創業治國,可是時光匆匆,歲月不饒人,出征還沒有勝利,自己卻先離開人世,最終沒能親眼看見最後的勝利.
忽然覺得這一幕好熟悉,功業無成,壯志未酬.黃鸝的歌聲又一次在耳邊響起,似乎是在預言,悲劇又將再次重現.
不經意間,悄然滑落的淚水已經打濕衣襟,抬起頭來,終於看見了那隻黃鸝鳥,她伴著春風,飛得好高好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