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句子大全 » 故都的秋句子賞析

故都的秋句子賞析

發布時間: 2020-12-28 09:30:35

1. 故都的秋 句子賞析

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句子:故都的親近感和歷史感,秋的收獲感、秋高氣爽心曠神怡的感覺躍然紙上。

2. 故都的秋賞析

郁達夫的《故都的秋》用飽蘸情愫的柔毫,描畫出一幅神韻清絕、典雅質朴、極具個性的北國秋色圖。一切景語皆情語。郁達夫筆下故都之秋的獨特色彩、音響、風姿……無一不是作者豐富細膩、富有個人特質的情感世界的折射。具體表現在以下列四個方面:
一、獨特的故都情結
開篇,作者就述說「不遠千里」上北平,只是「想飽嘗一嘗」「故都的秋味」。「飽嘗」而不是淺嘗輒止,可見作者對故都的秋情有獨鍾。為了表現這種深沉的嚮往、眷戀和贊美,作者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法。首先是對比烘托。「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餘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台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鍾聲。」這是一種欲抑先揚、似揚此而實揚彼的烘托法。作者通過一系列秋色、秋聲、秋景、秋物的排比,從宏觀上展示過去故都秋色的美麗醉人。文章的首尾都將北國之秋和江南之秋作了對比,且運用了獨特的語句形式來強化對比的效果。例如結尾處的對比:(南國之秋)「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乾,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作者運用排比、博喻辭格,精選四組在量與質上差別明顯的事物,讓讀者品味到故都秋天淳厚、濃郁、鮮美的醉人特色,與作者那濃烈的摯愛產生共鳴。郁達夫一生短短的49年從未在北平久住,但他對北平總是一往情深,他在《北平的四季》中這樣寫道:「五六百年來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無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遙憶,我也在深祝,祝她的平安進展,永久地為我們黃帝子孫所保有的舊都城!」由此可見,作者那麼熱忱地愛故都之秋,不只是單純的戀秋情結,而是與愛「黃帝子孫」聯系在一起的。
二、獨特的平民意識
郁達夫落筆於「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寫他們雨過天晴時用「緩慢悠閑的聲調」議論著秋雨秋意,作者此時的筆調是愉快輕松的,情感是親切贊賞的(這「念錯的歧韻,倒來得正好」嘛),表明作者很想像「都市閑人」那樣過無所憂慮的生活。郁達夫把筆觸定位在下層人民和他們的普通生活,於是,北平每座低矮的家屋內外,街道兩旁的槐樹前後,「像是家家戶戶」都養在家裡的「秋蟬」,「茅房邊上」的一株株棗樹,都成了作者精心描繪的對象,這種與普通人的生活聯系在一起的審美眼光,正是作者平民意識的藝術體現。
三、獨特的「悲涼」心境
文章中故都之秋「悲涼」這一特徵在作者心靈的投影是豐富而含蓄的。作者寫牽牛花,「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這不僅是在表達自己的色彩愛好,更是在物化一種淡泊清冷的心境;作者看到掃街後「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竟會「覺得清閑,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這些觸景傷情、聯想獨特的文字,表現出一種孤寂、憂思的心緒。這里的景物完全情感化了。郁達夫在20世紀30年代的舊中國,顛沛流離,飽受人生愁苦與哀痛。所以此時的「悲涼」已是故都賞秋的心態與作者豐富的人生感悟的交融。我們不妨這樣說,文章流露的「悲涼」--憂慮、孤獨、落寞的心緒,正是特定的時代和社會風雲在一位知識分子的心靈上投下的陰影--使讀者品讀時不免產生苦澀感的陰影。
四、獨特的人文素養
文章的後半部分,插入了古今中外寫秋詩文的說明和作者的議論。郁達夫是深受中國文化浸潤的讀書人,他把對故都之秋的獨特感悟與中外名人詩文相溝通,縱橫走筆,顯示出深厚的人文素養和對秋文化的珍愛情感。郁達夫取文題《故都的秋》而不取《北平的秋》,就是因為「故都」較之「北平」更典雅,更有詩意,與「秋」結合,能暗含一種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相融合的境界。可以這樣說,文題的這種珍愛秋文化的人文氣息彌散在全文之中,值得我們細加品味。

3. 《故都的秋》好詞好句賞析

一個人夾在蘇州上海杭州,或廈門香港廣州的市民中間,渾渾沌沌地過去,只能感到一內點點容清涼,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秋並不是名花,也並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在領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

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餘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台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鍾聲。

不是尊前愛惜身,佯狂難免假成真,
不是尊前愛惜身,佯狂難免假成真,
不是尊前愛惜身,佯狂難免假成真,
不是尊前愛惜身,佯狂難免假成真,
不是尊前愛惜身,佯狂難免假成真,

不是尊前愛惜身,佯狂難免假成真,
曾因酒醉鞭名馬,生怕情多累美人。

劫數東南天作孽,雞鳴風雨海揚塵,

悲歌痛哭終何補,義士紛紛說帝秦。

4. 故都的秋寫景句子賞析

故都的復秋寫景句子賞制析
「在破壁腰中,靜對著」藍色的牽牛花,從尋常景象甚至破敗景象中看出、體驗出美來。寫「北國的槐樹」的落蕊,「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寫「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這些細膩而獨特的感受、憂郁而優美的情懷,恐怕只有郁達夫這樣一個具有平民傾向又飽受顛沛流離之苦的讀書人才能體驗得到,才能表現得細膩而深刻。最能表現情景一體的是「清」「靜」「悲涼」的描述。「清」「靜」,既是對客觀景物特點的描寫和總結,又是作者內心的感受;「悲涼」,則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觀感受,與景物既有聯系又無必然聯系(因為感秋可生悲也可生喜,悲者未必從秋景得來)。「清」「靜」是大多數散文家能感悟得到和寫得出的,未必見得奇妙,而「悲涼」則屬於郁達夫一人獨有,最見奇妙。總之,本文情意濃厚,以抒發內心感受為主,寫景並不像其他作家的散文名篇那樣佔有很多篇幅。在這一點上可與《荷塘月色》對比,《荷》文寫景似用工筆,精描細繪,景物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情為景所藏所掩;本文則略於寫景,盡力抒情,文情更給人以親切感、厚重感。

5. 故都的秋的賞析

愛國是《故都的秋》的主旋律。《故都的秋》蘊含深沉的故都之戀、故國之愛,喚起人們對美的追求,對祖國的熱愛。

《故都的秋》,作為寫景抒情的散文,其主體部分是摹繪故都的秋景。文章採用「橫式結構」,從故都「秋晨之景」、「秋槐之景」、「秋蟬之景」、「秋雨之景」、「秋果之景」五個方面,緊扣「故都」和「秋」兩個詞語,表現了「故都之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

《故都的秋》除了用摹繪寫情,用對比托情的手法把作者蘊藏在胸中的情感墊高表現出來以外, 還運用了旁逸襯情的手法。在本文中,作者一整段文字來寫古今中外文人詩人對「秋」的厚愛,認為秋在這些人的詩文中「都帶著很濃厚的頹廢色彩」,「總是一樣的能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

採用旁逸襯情的方法,不僅為作品情感的抒發墊上了一層台階,使作品的情感站得更高,而且也為讀者增加了了解古今中外文人詩人對「秋」的一些共同感情的了解,「增加了語言的情趣」。

(5)故都的秋句子賞析擴展閱讀:

故都的秋的寫作背景

1926年6月,郁達夫之子龍兒在北京病逝,此外故都北平,在19世紀末捲起的歷史風雲中卻越來越顯得衰老頹敗,小家與大國,兩層感情的潮水浸過心靈的堤岸,留下的都是悲傷的印記。由於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郁達夫從1933年4月由上海遷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達夫從杭州經青島去北平(今北京)。

《故都的秋》創作於1934 年8 月17 日。當時,郁達夫到達北京僅僅只有四天的時間。郁達夫本身是浙江人,在到達北平之後,對於故鄉有著深深的眷戀。在作者的心理,對於秋天悲涼的感受實質上是對人生的感受。

6. 郁達夫 故都的秋分段賞析

《故都的秋》1-2段用對比手法寫出作者對北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指出北國之秋具有「清」、「靜」、「悲涼」的特點。指出南國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國之秋。直抒作者對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

3-12段描摹了故都北平的清秋景象。具體分為秋晨靜觀,秋槐落蕊,秋蟬殘鳴,都市閑人,勝日秋景,秋花—色;秋槐—形;秋蟬—聲;秋雨—味;秋果—實,秋晨天空、秋之牽牛花。秋院:破屋、碧空、鴿子、槐樹、和秋草「清」槐樹落蕊而知秋 「靜」 鄉國有異,悲秋之感卻同。

13,14段用對比的手法再次總結寫出南國之秋,色味不如北國之秋濃。

《故都的秋》是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詩人、革命烈士郁達夫於1934年8月創作的散文。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1927年4月12日直至1949年國民黨敗退台灣為止的這段時間被稱為白色恐怖時期。郁達夫為躲避國民黨的恐怖威脅,1933年4月,他由上海遷居到杭州。

1934年7月,郁達夫從杭州經青島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飽嘗了故都的「秋味」,並寫下該文。《故都的秋》全文1500多字,運用了42個秋字來潤色北國之秋的「清」 「靜」和「悲涼」,也處處滲透著郁達夫消極與積極情緒在糾結與斗爭的痕跡。

(6)故都的秋句子賞析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1926年6月,郁達夫之子龍兒在北京病逝,此外故都北平,在19世紀末捲起的歷史風雲中卻越來越顯得衰老頹敗,小家與大國,兩層感情的潮水浸過心靈的堤岸,留下的都是悲傷的印記。由於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郁達夫從1933年4月由上海遷居到杭州。

1934年7月,郁達夫從杭州經青島去北平(今北京)。《故都的秋》創作於1934 年8 月17 日。當時,郁達夫到達北京僅僅只有四天的時間。郁達夫本身是浙江人,在達到北平之後,對於故鄉有著深深的眷戀。在作者的心理,對於秋天悲涼的感受實質上是對人生的感受。

1931年發生「九一八」事件,日本侵佔了東北全境。1932年1月,日軍進攻哈爾濱特區,2月5日將哈爾濱攻佔。1933年1月,日軍蓄意製造了手榴彈爆炸事件,借機攻陷了東北通往關內的咽喉要地——山海關。2月23日,日軍調集關東軍第六、第八師團等部及部分偽軍共10餘萬人,兵分三路向熱河進犯,不到10天的時間就攻陷了熱河省會承德。

935年1月18日,日軍誣稱駐守熱察邊區的宋哲元部第二十九軍有礙行政,要求將察哈爾省沽源以東、長城以北地區劃歸熱河省。隨後,不斷地向第二十九軍發動進攻,相繼製造了兩次「察東事件」。中華千年的文明古都——北平(今北京),處在風雨飄搖之中。

郁達夫雖蟄居遠離北平的杭州,一樣會感受到國事的危急。因而,當他到達北平,觸景傷情,寫了《故都的秋》,描繪的是「悲涼」景物,流露的是「悲涼」心緒,表達的是對故都的一往情深。這些,正是特定時代的社會風雲在作者心靈上投下的陰影,在心裡留下的隱痛。

「愛國」是《故都的秋》的主旋律。《故都的秋》蘊含深沉的故都之戀、故國之愛,喚起人們對美的追求,對祖國的熱愛。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詩人、革命烈士郁達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將悲秋與頌秋結合起來,秋中有情的眷戀,情中有秋的落寞——這情是故鄉情、愛國情;這落寞之秋是作者當時心境的寫照,是對國運衰微的喟嘆。

7. 《故都的秋》有哪些好詞好句怎麼賞析

郁達夫的《故都的秋》用飽蘸情愫的柔毫,描畫出一幅神韻清絕、典雅質朴、極具個性的北國秋色圖。一切景語皆情語。郁達夫筆下故都之秋的獨特色彩、音響、風姿……無一不是作者豐富細膩、富有個人特質的情感世界的折射。具體表現在以下列四個方面:


一、獨特的故都情結
開篇,作者就述說「不遠千里」上北平,只是「想飽嘗一嘗」「故都的秋味」。「飽嘗」而不是淺嘗輒止,可見作者對故都的秋情有獨鍾。為了表現這種深沉的嚮往、眷戀和贊美,作者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法。首先是對比烘托。「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餘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台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鍾聲。」這是一種欲抑先揚、似揚此而實揚彼的烘托法。作者通過一系列秋色、秋聲、秋景、秋物的排比,從宏觀上展示過去故都秋色的美麗醉人。文章的首尾都將北國之秋和江南之秋作了對比,且運用了獨特的語句形式來強化對比的效果。例如結尾處的對比:(南國之秋)「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乾,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作者運用排比、博喻辭格,精選四組在量與質上差別明顯的事物,讓讀者品味到故都秋天淳厚、濃郁、鮮美的醉人特色,與作者那濃烈的摯愛產生共鳴。郁達夫一生短短的49年從未在北平久住,但他對北平總是一往情深,他在《北平的四季》中這樣寫道:「五六百年來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無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遙憶,我也在深祝,祝她的平安進展,永久地為我們黃帝子孫所保有的舊都城!」由此可見,作者那麼熱忱地愛故都之秋,不只是單純的戀秋情結,而是與愛「黃帝子孫」聯系在一起的。


二、獨特的平民意識
郁達夫落筆於「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寫他們雨過天晴時用「緩慢悠閑的聲調」議論著秋雨秋意,作者此時的筆調是愉快輕松的,情感是親切贊賞的(這「念錯的歧韻,倒來得正好」嘛),表明作者很想像「都市閑人」那樣過無所憂慮的生活。郁達夫把筆觸定位在下層人民和他們的普通生活,於是,北平每座低矮的家屋內外,街道兩旁的槐樹前後,「像是家家戶戶」都養在家裡的「秋蟬」,「茅房邊上」的一株株棗樹,都成了作者精心描繪的對象,這種與普通人的生活聯系在一起的審美眼光,正是作者平民意識的藝術體現。


三、獨特的「悲涼」心境
文章中故都之秋「悲涼」這一特徵在作者心靈的投影是豐富而含蓄的。作者寫牽牛花,「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這不僅是在表達自己的色彩愛好,更是在物化一種淡泊清冷的心境;作者看到掃街後「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竟會「覺得清閑,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這些觸景傷情、聯想獨特的文字,表現出一種孤寂、憂思的心緒。這里的景物完全情感化了。郁達夫在20世紀30年代的舊中國,顛沛流離,飽受人生愁苦與哀痛。所以此時的「悲涼」已是故都賞秋的心態與作者豐富的人生感悟的交融。我們不妨這樣說,文章流露的「悲涼」——憂慮、孤獨、落寞的心緒,正是特定的時代和社會風雲在一位知識分子的心靈上投下的陰影——使讀者品讀時不免產生苦澀感的陰影。


四、獨特的人文素養
文章的後半部分,插入了古今中外寫秋詩文的說明和作者的議論。郁達夫是深受中國文化浸潤的讀書人,他把對故都之秋的獨特感悟與中外名人詩文相溝通,縱橫走筆,顯示出深厚的人文素養和對秋文化的珍愛情感。郁達夫取文題《故都的秋》而不取《北平的秋》,就是因為「故都」較之「北平」更典雅,更有詩意,與「秋」結合,能暗含一種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相融合的境界。可以這樣說,文題的這種珍愛秋文化的人文氣息彌散在全文之中,值得我們細加品味。

8. 《故都的秋》賞析

《故都的秋》1-2段用對比手法寫出作者對北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指出北國之秋具有「清」、「靜」、「悲涼」的特點。指出南國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國之秋。直抒作者對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
3-12段描摹了故都北平的清秋景象。具體分為秋晨靜觀,秋槐落蕊,秋蟬殘鳴,都市閑人,勝日秋景,秋花—色;秋槐—形;秋蟬—聲;秋雨—味;秋果—實,秋晨天空、秋之牽牛花。秋院:破屋、碧空、鴿子、槐樹、和秋草「清」槐樹落蕊而知秋 「靜」 鄉國有異,悲秋之感卻同。
13,14段用對比的手法再次總結寫出南國之秋,色味不如北國之秋濃。
《故都的秋》是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詩人、革命烈士郁達夫於1934年8月創作的散文。1927年4月12日 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1927年4月12日直至1949年國民黨敗退台灣為止的這段時間被稱為白色恐怖時期。郁達夫為躲避國民黨的恐怖威脅,1933年4月,他由上海遷居到杭州。
1934年7月,郁達夫從杭州經青島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飽嘗了故都的「秋味」,並寫下該文。《故都的秋》全文1500多字,運用了42個秋字來潤色北國之秋的「清」 「靜」和「悲涼」,也處處滲透著郁達夫消極與積極情緒在糾結與斗爭的痕跡。

9. 郁達夫的《故都的秋》的賞析

賞析:

「愛國」——是《故都的秋》的主旋律。《故都的秋》蘊含深沉的故都之戀、故國之愛,喚起人們對美的追求,對祖國的熱愛。

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詩人、革命烈士郁達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將悲秋與頌秋結合起來,秋中有情的眷戀,情中有秋的落寞——這情是故鄉情、愛國情;這落寞之秋是作者當時心境的寫照,是對國運衰微的喟嘆。

《故都的秋》,作為寫景抒情的散文,其主體部分是摹繪故都的秋景。文章採用「橫式結構」,從故都「秋晨之景」、「秋槐之景」、「秋蟬之景」、「秋雨之景」、「秋果之景」五個方面,緊扣「故都」和「秋」兩個詞語,表現了「故都之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

「摹繪」,作為一種修辭手法, 是指「採用語言形式把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徵(包括聲音、色彩、氣味等)生動形象地形容出來的一種修辭方式」。

首先來看「故都」一詞。在文中,郁達夫是以較為委婉的方式來表現「故都」的。如「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椽破屋」,「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

如果不是「故都」,「皇城」怎會有「破屋」「破壁腰」,這分明暗示了歷史的變遷,正是這一「破」字給作者郁達夫帶來了「感覺到十分的秋意」。這些還算較為顯豁的,更為隱蔽的還表現在作者的「逸筆」之中。

「說到牽牛花,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佳。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教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而作者在這「破壁腰」看到的就是這「藍色」的牽牛花,這是當年「皇城」的遺落,即使做了「故都」,依然不改「皇城」的氣派。

再看「秋」。「早晨起來」,「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這是「清」。

「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這是「靜」,「以聲寫靜」;「故都」的人「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更是人的「清、靜」,沒有了過去的忙碌,一到秋天,只好這樣「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郁達夫的情感就是在這些看似「毫無深意」「瑣言碎語」中體現了出來。

出處:出自近代作家郁達夫的《故都的秋》。

(9)故都的秋句子賞析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1926年6月,郁達夫之子龍兒在北京病逝,此外故都北平,在19世紀末捲起的歷史風雲中卻越來越顯得衰老頹敗,小家與大國,兩層感情的潮水浸過心靈的堤岸,留下的都是悲傷的印記。由於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郁達夫從1933年4月由上海遷居到杭州。

1934年7月,郁達夫從杭州經青島去北平(今北京)。《故都的秋》創作於1934 年8 月17 日。當時,郁達夫到達北京僅僅只有四天的時間。郁達夫本身是浙江人,在到達北平之後,對於故鄉有著深深的眷戀。在作者的心理,對於秋天悲涼的感受實質上是對人生的感受。

1931年發生「九·一八」事件,日本侵佔了東北全境。1932年1月,日軍進攻哈爾濱特區,2月5日將哈爾濱攻佔 。1933年1月,日軍蓄意製造了手榴彈爆炸事件,借機攻陷了東北通往關內的咽喉要地——山海關。

2月23日,日軍調集關東軍第六、第八師團等部及部分偽軍共10餘萬人,兵分三路向熱河進犯,不到10天的時間就攻陷了熱河省會承德。1935年1月18日,日軍誣稱駐守熱察邊區的宋哲元部第二十九軍有礙行政,要求將察哈爾省沽源以東、長城以北地區劃歸熱河省。

隨後,不斷地向第二十九軍發動進攻,相繼製造了兩次「察東事件」。中華千年的文明古都——北平(今北京),處在風雨飄搖之中。

郁達夫雖蟄居遠離北平的杭州,一樣會感受到國事的危急。因而,當他到達北平,觸景傷情,寫了《故都的秋》,描繪的是「悲涼」景物,流露的是「悲涼」心緒,表達的是對故都的一往情深。這些,正是特定時代的社會風雲在作者心靈上投下的陰影,在心裡留下的隱痛。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