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句子大全 » 形容人性本惡的句子

形容人性本惡的句子

發布時間: 2021-03-13 18:05:07

① 人性本惡的名言

性是惡的來,偽是善的。如何使人由惡變源善呢?荀子認為要通過後天的禮儀教化來「化性起偽」:「人之性惡,其性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仁亡焉;故必將有師化之化,禮儀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由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他認為:凡人都是好色好利、憎丑恨惡的,這些都是人性本惡的表現,如順其自然發展,社會就會充滿爭奪、殘暴、淫亂。因此,必須用師法教化、禮儀規范來使人向善,但善不是「性」,而是「偽」。

② 有誰知道外國一些學者關於性善性惡的原話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是三字經裡面的話。說人剛出生的時候本來是善良的。他(她)們後來的不同和巨大差異,是後天形成的。沒有哪個壞人是天生的,只是因圖一時享樂,經不住誘惑而迷失了方向。

一般而言,對人性的哲學分歧主要有6種:

(1)人之初,性本善(孔子)

(2)人之初,性本惡(荀子)

(3)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接近本惡說)

(4)人的本性是趨利避害

(5)人的本質屬性是理性思維

(6)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性

但是,以籠統的分類應該只有本善說和本惡說,都似乎很有道理,在西方本惡說占上風,因為,西方人沒有儒家思想的固有框架,而東方特別是東亞,儒家思想的強勢讓多數東方特別是中國人無法接受本惡說,主要就是因為這句人之初,性本善(孔子)

但是這個「性」應該有多種含義,也就是說應該是廣義的。性質,性情,性格,性別,性慾……都是從「性」開始的。也說明了它的廣義性。實際上人之初「性」本「色」,這也是毫無疑義的。因為孔子也說過:「食色,性也!」就是說它本來就是和吃飯一樣是人的一種本能。所以性本來就是天生的。他後天形成的只是在發展它利用它和操作它。

法國學者Raymond Around 在<知識分子的鴉片>一書中說:我並不否認一場會議里的桌子兩邊的人有其一定程度的對立,我只是認為,你不可以因為他們有某些觀念和見解,就把他們一分為二,說一個陣營是善的化身,屬於未來,代表理性,一個陣營是惡的化身,屬於過去,代表迷信。

孔子說人之初,性本善,而荀子則說「人之初,性本惡」

我認為首先要界定善與惡的界限,然而,這才是不可探討的,因為,隨著時代和人類的發展,每個時期善和惡的標准都很模糊,正是因為這樣的模糊,才導致這個問題的不可考!

比如,把人逼迫到極端(比如飢荒),人就會表現出動物性,殘暴,極端自私,當人們餓到一定程度,就算是同類又有什麼不可食用的?

英國著名的探險隊在18世紀在北極探險的時候,最後全軍覆滅,到最後這些被當作英國英雄的人自相殘食,而幾十年後當人們發現他們的屍骨的時候,人們發現他們屍骨上都有用刀砍割的痕跡,經過權威法醫的鑒定認為是互相殘割食用的痕跡。然而,英國人就是不肯相信,他們認為他們的英雄不可能這么做的,然而,他們真的是惡的嗎?我不知道-----

這是因為我不知道那樣做是善還是惡?

③ 急求~荀子關於"人性本惡"的觀點在他的哪些話語中有所體現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主張人性本惡的是荀子。荀子名況,字卿,戰國時期趙國人,比孟子小70多歲。孟子死時,荀子才10多歲,還是個兒童呢。

荀子論述「人性本惡」,相對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個進步。既有邏輯,不像孟子信口雌黃;又有論證,不像孟子胡攪蠻纏。與孟子明顯不同的是,他對人性下了定義:「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就是說:性,是天賦的、與生俱來的原始質朴的自然屬性,是不待後天學習而成的自然本能。與「性」相對的是「偽」。「偽」是人為、後天加工的意思。比如,仁義禮智信就是「偽」,是人為教化的結果。他認為:「性者,本始材朴也;偽者,文理隆盛也.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性偽合,然後成聖人之名,一天下之功於是就也。」荀子明確把人性限定為人的自然屬性:「飢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而把仁義禮智信歸結為「偽」,是人的社會屬性。

他認為:性是惡的,偽是善的。如何使人由惡變善呢?荀子認為要通過後天的禮儀教化來「化性起偽」:「人之性惡,其性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仁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故必將有師化之化,禮儀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由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他認為:凡人都是好色好利、憎丑恨惡的,這些都是人性本惡的表現,如順其自然發展,社會就會充滿爭奪、殘暴、淫亂。因此,必須用師法教化、禮儀規范來使人向善,但善不是「性」,而是「偽」。

荀子對孟子的「性善論」給予了批判:「孟子曰:『人之學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偽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禮義者,聖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學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是性偽之分也。」在荀子看來,孟子的性善論和不學而能、不慮而知的良知良能說,是不了解性和偽的區別。

在人性問題上,孟子主張本善,荀子主張本惡。在人性向善的方法上,孟子主張通過教化,扶植和培養善的萌芽,使善性得以發揚光大;荀子主張通過教化,限制惡的趨勢,使人性之惡向善轉化。

④ 人性本惡,所有的善,都是偽善

《荀子》最著名的主張「性惡論」,你只需要記住一個觀點:人性本惡,善的一面完全來自後天修養。
現在讓我們進入正文。
(1)你真的喜歡耿直的人嗎
昨天留下的問題是:如果我說「性惡論和性善論」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你能夠接受嗎?
這個問題,要從《勸學》篇說起。
《荀子》把「善」定義為「偽」,顯得特別刺眼。我們如果說一個人虛偽、愛裝,肯定是嫌棄他,如果說一個人坦率、耿直,肯定是贊美他。但是,只要我們拋開感情因素,耐心把荀況的論述看完,就會發現他的話很難反駁。
我們真的會喜歡耿直的人嗎?如果某人真夠耿直,講話直來直去,一點都不掩飾,他肯定會把所有人都得罪光。他會為所欲為,不會在意別人的感受,也不會考慮後果。
「偽」這個字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它一般是指虛假和欺詐,但荀況重新解釋說:「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也就是說,「偽」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後天習得的。比如文明禮貌,這就是後天習得的,也就是「偽」。從訓詁角度來看,唐朝學者楊倞(jìng)作過一部《荀子注》,說「偽」是一個會意字,單人旁加一個「為」,表示「人為」。但凡不是出於天性而是出於人為的,都可以用「偽」來形容。後來《四庫全書》的編輯們很推崇這個見解,說那些罵《荀子》的人搞不懂訓詁,誤以為《荀子》提倡「偽」這個概念是教人欺詐。
的確,「偽」在《荀子》那裡就是「人為」的意思,但楊倞和《四庫全書》的編輯說對了結論,卻搞錯了訓詁過程。「偽」應該是個形聲字,右邊的「為」是它的聲旁。這種錯誤很常見,經常有人把漢字用會意字的解讀方法解讀出深刻的涵義來,其實呢,很多字都不是會意字。
(2)禮義生於聖人之偽
如果人性本惡,那麼禮義是怎麼來的呢?《荀子》回答說:「凡禮義者,是生於聖人之偽。」這些內容必須看一下原文,才能體會它對世道人心的沖擊力。
在荀況看來,所謂善,就是指符合禮義,符合社會規范,相反就是惡。人的天性明明就不是符合禮義和社會規范的,如果符合的話,那聖人的存在還有什麼意義呢?古代的聖人看得很明白,人的本性就是惡的,就是會受慾望的驅使,你爭我搶。

⑤ 荀子說人性本惡,有他的原話嗎

「人之性惡,其性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仁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故必將有師化之化,禮儀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由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拓展資料: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主張人性本惡的是荀子。荀子名況,字卿,戰國時期趙國人,比孟子小70多歲。

荀子論述「人性本惡」,相對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個進步。既有邏輯,不像孟子信口雌黃;又有論證,不像孟子胡攪蠻纏。與孟子明顯不同的是,他對人性下了定義:「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就是說:性,是天賦的、與生俱來的原始質朴的自然屬性,是不待後天學習而成的自然本能。與「性」相對的是「偽」。「偽」是人為、後天加工的意思。比如,仁義禮智信就是「偽」,是人為教化的結果。

他認為:「性者,本始材朴也;偽者,文理隆盛也.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性偽合,然後成聖人之名,一天下之功於是就也。」荀子明確把人性限定為人的自然屬性:「飢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而把仁義禮智信歸結為「偽」,是人的社會屬性。

而孟子曰:『人之學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偽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禮義者,聖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學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是性偽之分也。」

荀子對孟子的「性善論」給予了批判。在荀子看來,孟子的性善論和不學而能、不慮而知的良知良能說,是不了解性和偽的區別。

⑥ 有沒有關於人性本惡的名言啊...事例等..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主張人性本惡的是荀子。荀子名況,字卿,戰國時期趙國人,比孟子小70多歲。孟子死時,荀子才10多歲,還是個兒童呢。

荀子論述「人性本惡」,相對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個進步。既有邏輯,不像孟子信口雌黃;又有論證,不像孟子胡攪蠻纏。與孟子明顯不同的是,他對人性下了定義:「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就是說:性,是天賦的、與生俱來的原始質朴的自然屬性,是不待後天學習而成的自然本能。與「性」相對的是「偽」。「偽」是人為、後天加工的意思。比如,仁義禮智信就是「偽」,是人為教化的結果。他認為:「性者,本始材朴也;偽者,文理隆盛也.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性偽合,然後成聖人之名,一天下之功於是就也。」荀子明確把人性限定為人的自然屬性:「飢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而把仁義禮智信歸結為「偽」,是人的社會屬性。

他認為:性是惡的,偽是善的。如何使人由惡變善呢?荀子認為要通過後天的禮儀教化來「化性起偽」:「人之性惡,其性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仁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故必將有師化之化,禮儀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由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他認為:凡人都是好色好利、憎丑恨惡的,這些都是人性本惡的表現,如順其自然發展,社會就會充滿爭奪、殘暴、淫亂。因此,必須用師法教化、禮儀規范來使人向善,但善不是「性」,而是「偽」。

荀子對孟子的「性善論」給予了批判:「孟子曰:『人之學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偽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禮義者,聖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學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是性偽之分也。」在荀子看來,孟子的性善論和不學而能、不慮而知的良知良能說,是不了解性和偽的區別。

在人性問題上,孟子主張本善,荀子主張本惡。在人性向善的方法上,孟子主張通過教化,扶植和培養善的萌芽,使善性得以發揚光大;荀子主張通過教化,限制惡的趨勢,使人性之惡向善轉化。
參考資料:http://learning.sohu.com/20050207/n224270740.shtml

⑦ 能不能用一句話證明人性本惡

這個戰國時期荀子就有一個主張叫做「性惡論」,人性有惡,強調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論以人性向善,注重道德修養的自覺性,二者既相對立,又相輔相成,對後世人性學說產生了重大影響。但本人認為這個要看自己怎麼認為,每一個人的觀點都不一樣!
請採納!謝謝!

⑧ 諷刺人虛情假意的句子

一,因為人都會恐懼。

如果有兩個人,你必須要得罪一個。

一個是虛偽的人,一個是善良的人。

大概率會選擇得罪那個善良的人。

古語有雲:「寧得罪君子,勿得罪小人。」真的是智慧的結晶。

二,小人更喜歡抱團。

《論語·衛靈公》:「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論語·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小人的團體里太多是非,為外人不可知。他們只是看起來歡騰而已。

三,人性本惡。

小時候我相信人之初,性本善。

後來我發現人性本惡。

太多的人根本不具備共情能力,又何來的善良?

我不知道為什麼,當我回憶自己的青春期,我也不具備共情能力。

哪一年汶川地震,所有人都沉浸在悲痛中,我只覺得虛偽。

十幾年過去了,我忽然驚覺自己那時候為什麼會絲毫無法共情。

後來我看到很多變態的虐殺的新聞都是出於出於青春期的孩子。

不禁想到,人性本惡。

四,人不利己,天誅地滅。

人類都是逐利的。再親密的關系也需要掂量利益的重量。

善良的人,在與虛偽的人擁有同樣的資質和條件下,他們在這無情天地,獲得成功的幾率明顯更低。

那麼逐利的人們會選擇誰呢?

好人不長命,壞人遺千年。

善良的人一般不會長壽。

這樣的人於周圍人而言,他所具備的利益價值就明顯少了很多。

五,好人自我感覺被孤立了。

好人一般都是共情能力比較強的人,他們具備這樣的能力,又多是自身比較敏感。敏感的人就容易覺得自己被忽略被孤立。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個體,都不可能無時無刻被感知被理解。被孤立的情緒每個人都有,但我們一起想想怎麼去克服吧。

但其實呢?善良的人卻更容易獲得成功。善良的人資質普遍更高。

就像單純善良的孩子更容易靜下心來好好學習一樣。

善良的人大多擁有大智慧。

因此很多善良的人在獲得財務自由以後,他們會寄希望於影響一代人,希望美好得到傳承。

就像孔子被稱為教育家。他的善良是希望更多人受教。

反觀虛偽的人。他們特別愛宣揚自己人緣好。這是他們的一種自我保護。他們大多知道自己的資質一般,所以通過人緣好的假象,避免自己受到排斥。

以上是本人的小觀點。

但還想說,這個世道,誰也不傻,更大幾率是那個虛偽的人有後台。

以前單位有個小姑娘,活潑開朗招人喜歡。我開始也很喜歡她。後來我發現她欺上媚下,捧高踩低,挑撥是非,能力一般。可是這樣的人是所有人都喜歡的開心果。

這是什麼情況?難道是我看走眼了,難道這些人眼瞎了看不出來她惡劣的本質。

終於調查發現,她背後果然有人。

這個問題在幾年前也讓我糾結了好多年。

希望上面的分析,能讓你心裡少一些不痛快。

無論虛偽還是善良,都是天生的。

虛偽的人適合在單位交際。

善良的人適合提升能力求上進。

如果逼著一個善良的人去做虛偽的事情,和許多人交往,應該也挺累的。

如果逼著一個虛偽的人去做踏實的事情,不斷學習,也肯定很辛苦。

天生我材必有用,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不用艷羨他人擁有得東西。

⑨ 主張人性本惡的代表人物和代表語句

代表人物:荀子(戰國末期儒家代表)
代表語句:(1)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2)人之性,生而好利,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生而有疾惡,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3)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