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關於忠的句子
A. 《論語》里關於忠、信的句子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B. 《論語》里關於忠、信的句子 多多益善,要帶翻譯的, 不要只有一句啊,還有,要帶翻譯啊!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C. 《論語》中4到6章里主題是忠義的句子有哪些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2、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3、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4、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5、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學而第一》
6、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7、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8、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庄,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9、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10、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為政第二》
11、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12、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13、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14、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
15、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16、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17、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18、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19、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20、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2、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3、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4、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5、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學而第一》
6、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7、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8、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庄,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9、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10、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為政第二》
11、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12、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13、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14、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
15、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16、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17、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18、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19、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20、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D. 在<論語>中,表示忠的句子,有哪些
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庄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E. 《論語》有多少「忠」的句子她們都是什麼意思
忠恕之道是仁愛思想的重要內容 「忠恕」是孔子一以貫之的思想,孔子的學生曾子說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也。」(《論語·里仁》)這里的「夫子」是對孔子的尊稱。在曾子看來,孔子的全部思想用「忠恕」二字就可以加以概括。實際上,在孔子思想中「忠」和「恕」都是「仁」的重要內容之一。 「忠」這個字在《論語》中出現過17次,可見孔子十分重視「忠」這個道德規范,「忠」的基本意思是盡心竭力、公而無私之謂。《說文》:「忠,敬也。盡心曰忠」。《廣韻》:「忠,無私也」。朱熹說:「盡己之謂忠」。楊倞《荀子·禮論注》:「忠,誠也」。「誠」、「實」同義,即「忠」是誠實無欺的意思。孔子說:「主忠信」,對人要以「忠、信」兩種道德為主;孔子的學生曾子說:「為人謀而不忠乎·」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論語·學而》)總起來說,「忠」含義是盡心竭力、無私、誠實。「忠」作為一個道德規范它是指自己內心中一種真誠地對人對事的態度,以及由此去誠實地為他人謀事作事的行為,是規范人與人之間相互關系的范疇。 儒家「忠」作為道德范疇,還包含有君臣之間、個人對國家、民族之間的道德關系。魯定公問孔子,「君使臣,臣事君」,各應該怎麼樣·孔子回答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論語·八佾》)君應該依禮使用臣子,臣應該忠心事奉君主。魯國的正卿季康子問孔子,「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孔子回答說:「臨之以庄,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論語·為政》)「孝茲,則忠」是說如果你孝順父母,慈愛幼小,民眾就地對你盡忠竭力了。這里的「忠」主要是指臣下對君主,下屬對上司要盡心竭力服務的道德關系。孔子的學生子張問道:「楚國的令尹子文三次做令尹的官,沒有高興的顏色;三次被罷免,沒有怨恨的顏色。每一次交代時,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令全部告訴接位的人。這個人怎樣·」孔子回答說:「忠矣。」(《論語·公冶長》)這里說的「忠」是指尹文子對國家民族的忠心。可見,儒家的「忠」除了規范一般人與人之間的道德關系之外,還規范著上下之間、個人對國家民族之間的道德關系。「 恕」是孔子「仁」的又一方面的內容。《說文》:「恕,仁也」。朱熹解釋說:「推己之謂恕」。「忠」和「恕」是同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焦循引《周官·大司徒注》:「忠,言以中心」,引賈誼《新書·道術》:「以己量人之謂恕」。焦氏指出:「己立己達謂之忠,立人達人謂之恕。」由此看來,「忠」和「恕」的區別是:「忠」是自己內心中一種對人對事的真誠態度,以及由此態度去誠實地為他人謀事作事的行為。「恕」是以自己的仁愛之心,去推度別人的心,從而正確地處理人際關系和諒解別人不周或不妥之處。 儒家關於「恕」的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自己所厭惡的,不要施之於別人。孔子的學生仲弓問怎樣實行仁德,孔子回答說:「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論語·顏淵》)「施諸己而不願,亦無施於人」。(《禮記·中庸》)如果人人都自覺地按照「己所不欲,無施於人」,「施諸己而不願,亦無施於人」的原則處理人與人的關系,那就不會有怨恨和不愉快的事情發生,社會就會出現和諧的局面。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子貢問孔子:「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孔子回答說:「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論語·雍也》)即是說,自己所希望的,所欲求的,所要達到的某個目標,也要讓別人去追求和實現,所欲與之,這是恕道的另一方面。3、絜(xiè)矩之道。所謂「絜矩之道」,就是要經常保持推己以度他人他物,使人人的行為都符乎於恕道。《禮記·大學》解釋說:「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勿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即不要把自己所厭惡的事情,強加給別人。還說:「是故君子有諸已而後求諸人,無諸已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作為一個有道德人,應該嚴於律己。應該先具備美德,然後才要求別人也具備;自己沒有惡習,然後才能批評別人;自己心中沒有「恕道」,卻要要求別人實行「恕道」,這是不可能的。可見,儒家的「恕道」是將心比心,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以己度人,推己及人的道德規范。這種道德規范利於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和諒解。如果人人都懂得這個「恕道」的價值,並且實行它,就可以消除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就可以化解人與人之間的某些不必要的矛盾,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可以變得更加和諧。所以,孔子說:「恕道」是「可以終身行之」的一種道德規范
F. 論語中講忠的句子和段落
【為人謀而不忠乎】【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注釋】 吾(務):我.日:每天.三:多次.省(醒):檢查,反省.傳:老師傳授的知識.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復習了呢?」
G. 論語中 都有哪些 句子 講到 關於 忠 的事情!!!急!!!!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春秋·孔子《論語·學而》
白話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做事有沒有盡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有沒有誠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有沒有按時溫習?」
2、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春秋·孔子《論語·八佾》
白話譯文:魯定公問孔子:「國君使用臣子,臣子侍奉國君,各應該怎麼樣?」孔子回答說:「國君要以禮儀使用臣子,臣子要以忠心侍奉國君。」
3、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庄,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春秋·孔子《論語·為政》
白話譯文:季康子問道:「要使老百姓對當政的人尊敬、盡忠而努力幹活,該怎樣去做呢?」孔子說:「你用莊重的態度對待老百姓,他們就會尊敬你;你對父母孝順、對子弟慈祥,百姓就會盡忠於你;你選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會互相勉勵,加倍努力了。」
4、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春秋·孔子《論語·里仁篇》
白話譯文:孔子說:「曾參啊!我講的道,拿一個道理把它貫穿起來。」曾子說:「我明白了。」孔子就出了。曾子的師兄弟來問:「這是什意思呢?」曾子就告訴他們:「我們的老師所講的道,講忠恕之道而已。從這里開始學,學到圓滿的境界,就是道。」
5、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春秋·孔子《論語·公冶長》
白話譯文:子張問孔子說:「令尹子文幾次做楚國宰相,沒有顯出高興的樣子,幾次被免職,也沒有顯出怨恨的樣了。(他每一次被免職)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事全部告訴給來接任的新宰相。你看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可算得是忠了。」
H. 論語中體現了「忠」這一思想的句子,必須是孔子說的,急!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臨之以庄,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I. 《莊子》或《論語》等書中有關「忠」的句子
《莊子》中有關「忠」的句子
夫事其君者,不擇事而安之,忠之盛也;
凡交近則必相靡以信,遠則必忠之以言。
端正而不知以為義,相愛而不知以為仁,實而
不知以為忠,當而不知以為信,蠢動而相使不以為賜。
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
夫孝悌仁義,忠信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不
足多也。
語仁義忠信,恭儉推讓,為修而已矣。
義明而物親,忠也;
故曰:「忠諫不聽,蹲循勿爭。」
J. 論語中"忠"的重要性
忠 [/b]
儒家的道德規范。孔子所說的「忠」,是指和別人的一種關系,盡力幫助別人叫做「忠」。「忠」又特指忠君。對長輩能盡孝道也是「忠」。孔子把忠當作實行最高道德原則「仁」的條件。孟子也把「忠」視為重要的道德規范,即指把好的道理教給別人。漢以後出現了「三綱」,「君為臣綱」規定了臣民對君主須絕對「忠」,忠君便成為天經地義、永恆的倫理教條。《論語.子路》:「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