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句子大全 » 佛門四句子

佛門四句子

發布時間: 2021-03-06 01:22:14

⑴ 佛教有哪些經典句子

《心經》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異空版權,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凈, 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密多故, 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盤。

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密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密多, 是大神咒

⑵ 關於佛教的句子

1、人生沒有結果,一切都是過程。
2、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版相,心不動,萬物皆權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
3、我自無心與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
4、人之所迷,因在局內,人之所悟,因在局外。人生充滿變數,定力如何,直接影響到人生的走向。淡定看人生,寧靜看自己。
5、人心如水,緣來是船,若不能相隨一生,何不靜享歲月。人生如流雲,世事同飛鳥,鳥來同歡樂,鳥盡歸自然。懷隨緣之心,自在安穩;守隨緣之態,靜謐優雅。心若無求,萬物皆美。
6、佛說:三千繁華,彈指剎那,百年過後,不過一捧黃沙。都說人生風雨難當,廢了許多心去思量,到頭來,高飛也是傷,低飛也是傷,就像一隻受傷的蝴蝶,一場彷徨。
7、福報是修來的,不是求來的。該是你的自會水到渠成,不是你的怎麼求也得不到。

⑶ 求關於佛教的句子和詞語

《佛經格言集萃》--佛教經書善言摘選

▲ 若人壽百歲,邪學志不善,不如生一日,精進受正法。(《法句經·教學品》)
[今譯]如果能活一百歲,卻去學不好的東西,還不如活一天,卻勤奮追求真理。

▲ 沙門夜誦迦葉佛遺教經,其聲悲緊,思悔欲退。佛問之曰:「汝昔在家,曾為何業?」對曰:「愛彈琴。」佛言:「弦緩如何?」對曰:「不嗚矣。」「弦急如何?」對曰:「聲絕矣。」「急緩得中如何?」對曰:「諾音普矣。」佛言:「沙門學道亦然,心若調適,道可得矣。於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惱,意若生惱,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凈安示,道不失矣。(《四十二章經》)

[今譯]一個僧人夜晚誦讀迦葉佛遺教經,聲音悲切緊張,產生了後悔不想繼續修行之心,佛問他:你過去在家裡,曾作過什麼事?回答說:喜歡彈琴。佛問:琴弦如果太鬆了怎樣?回答說:發不出聲音。佛又問:弦太緊了怎樣?回答說:弦斷聲絕。佛再問:如果弦不松不緊正適中怎樣?回答說:各種聲音都諧調具備了。佛說:出家人學道也是也此,心意如果調整適宜,道就可得了。在修道過程中如果一昧地急躁冒進,身體就會疲倦。如果身體疲倦了,心意就會惱恨,惱恨如果產生了,自然會後悔而不願繼續修行。修行一旦悔退,罪業必定會增加了。只有心身清凈安樂,道就不會失去了。

▲ 善男子,若能觀怨一毫之善,不見其惡,當知是人名為習慈。若彼怨家,設遇病苦,能往問訊,瞻療所患,給其所需,當知是人能善修慈。(《優婆塞戒經·禪波羅密品》)

[今譯]善男子,如果能看到怨家一絲一毫的善處,不追究他的惡處,這人就已學會了慈悲。如果怨家,假如有病苦,能前去問候,探望,治療其病患,供給他所需之物,應當知道這個人能很好地修行慈悲。

▲ 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金剛經》)

[今譯]菩薩對於所作的福德,不應該貪戀執著,因為福德也是虛假不真實的,所以說菩薩不接受福德。

▲ 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金剛經》)

[今譯]如果菩薩心中執著於佛法而實行布施,就像人進入到暗室之中,什麼也看不見。如果菩薩心中不執著於佛法而實行布施,就像人有雙眼,在日光的照射下,能看見種種事物。

▲ 奉養父母親,愛護妻與子,從業要無害,是為最吉祥。(《吉祥經》)

[今譯]奉養父親母親,愛護妻子兒女,從事無害的事業,這樣才是最大的吉祥。

▲ 世間大地稱為重,悲母恩重過於彼;世間須彌稱為高,悲母恩高過於彼。(《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報恩品》)

[今譯]世間大地被稱作是最重的,悲母的恩情比大地還要重。世間須彌山被看作是最高的,悲母的恩情比須彌山還要高。

▲ 世間罵者,亦有二種:一者實,二者虛。若說實者,實何所嗔?若說虛者,虛自得罵,無豫我事,我何緣嗔?(《優婆塞戒經·羼提波羅密》)

[今譯]世間的罵,也有二種:一是罵的內容屬實,二是罵的內容虛假。如果說的是真的,真的還有什麼嗔恨呢?如果說的是假的,說假的人自得其罵,同我沒有一點關系,我又為什麼嗔恨?

▲ 佛言:有人聞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罵佛,佛默不對。罵止,問曰: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禮歸子乎?對曰:歸矣。佛言:今子罵我,我今不納,子自持禍歸子身矣。猶響應聲,影之隨形,終無免離,慎勿為惡。(《四十二章經》)

[今譯]佛說:有人聽說我保守正道,以大仁慈對人,故意罵佛,佛卻默然不答。等到罵完了,佛問:你送禮給人,別人不接受,禮物是不是還該你自己所有?那人說:當然是的。佛說:現在你罵我,我不接受,你自己把禍殃帶給了自身。這就像回聲跟著聲音,影子跟著形體,是永遠不可分離的。所以要謹慎,不要作惡。

▲ 怨親等苦,先救怨者。見有罵者,反生憐憫。(《優婆塞戒經·自他庄嚴品》)

[今譯]仇人和親人同樣受苦之時,應先救仇人。別人來辱罵自己,自己心中反而要產生憐憫之情。

▲ 佛言: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從已墮。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已身。賢不可毀,禍必滅已。(《四十二章經》)

[今譯]佛說:惡人害賢人,就像仰頭向天吐唾沫,唾沫吐不到天上,還落到自己身上。又像逆風揚灑塵土,塵土灑不到別人身上,反過來污染了自身。賢人終不可毀,禍患一定害了自已。

▲ 譽惡惡所譽,是二俱為惡。好以口快斗,是後皆無安。(《法句經·言語品》)

[今譯]稱贊惡人和被惡人稱贊都是邪惡的。一個人喜歡在言辭上同別人爭斗是難以獲得安寧的。

▲ 而菩薩應代一切眾生受加毀辱,惡事向自己,好事與他人。若自揚己德,隱他好事,令他受毀者,是菩薩波羅夷罪。(《梵網經》)

[今譯]菩薩應代一切眾生受毀謗侮辱,惡事向自己,好事給別人。如果自己贊揚自己的功德,隱瞞別人的好事,使別人受毀謗的,是菩薩的極重罪。

▲ 若菩薩,為貪利故,自嘆己德,毀砦他人,是名第一波羅夷處法。(《菩薩戒本經》)

[今譯]如果菩薩為貪圖名利,自己贊嘆自己的德行,毀謗他人,這就是第一重罪。

▲ 若聞譏毀,心能堪忍;若聞贊嘆,反生慚愧。(《優婆塞戒經·自他庄嚴品》)

[今譯]如果聽到別人譏諷毀謗自己,心中要能忍受侮辱;如果聽到別人贊揚自己,反而要生慚愧之心。

▲ 觀諸眾生,是佛化身,觀於自身,為實愚夫;觀諸有情,作尊貴想,觀於自身,為僮僕想,又觀眾生,作父母想,觀自己身,如男女想。出家菩薩常作是觀,或被打罵,終不加報,善巧方便,調伏其心。(《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無垢性品》)

[今譯]要把眾生,看作是佛的化身,把自己看作愚夫。要把一切有情,都看得非常尊貴,把自己看成是僕人。要把眾生都看成是自己的父母,把自己看成是子女。出家菩薩要常常這樣觀想,有時即使被打罵,始終也不加報復。用各種巧妙的方法,來調伏自己的心。

▲ 佛言:惡人聞善,故來擾亂者,汝自禁息,當無嗔責,彼來惡者而自惡之。(《四十二章經》)

[今譯]佛說:惡人聽說有人行善,就故意來破壞擾亂。你應該謹慎,不要嗔恨責怪他,那麼,來破壞擾亂行惡行的人自己就會有惡報了。

▲ 恚能自製,如止奔車,是為善御,棄冥入明。(《法句經·好喜品》)

[今譯]有了嗔恚卻能自我控制,有如及時止住奔駛的快車,這就叫作善於駕御自己的心身,能夠舍棄黑暗入大光明。

▲ 揚人善事,隱他過咎,人所慚恥處,終不宣說,聞他秘事,不向余說。(《優婆塞戒經·自他庄嚴品》)

[今譯]要贊揚別人的善事,不要宣揚別人的過失。對別人慚愧羞恥之事,不要宣講。聽到別人的隱秘,也不要向其他人講說。

▲ 勿近愚痴人,應與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為最吉祥。(《吉祥經》)

[今譯]不要親近愚痴的人,應該與智者交往;尊敬道德高尚者,這樣才是最大的吉祥。

▲ 少恩加己,思欲大報。於己怨者,恆生善心。(《優婆塞戒經·自他庄嚴品》)

[今譯]別人對有我有一點點恩德,就應想著怎樣大大地回報他。對怨恨自己的人,要總是懷著善心。

▲ 一切世間欲,非一人不厭,所有有危害,雲何自喪己?一切諸眾流,悉皆歸於海,不以為滿足,所受不厭爾。(《佛說生經》)

[今譯]一切世間的慾望,沒有一個人不想滿足,這些有著非常大的危害,為什麼還要自找傷害?大大小小一切河流,全都流歸大海。慾望不能滿足,貪愛沒有止境。

▲ 無害於天下,終身不遇害,常念於一切,孰能以為怨。(《法句經·刀杖品》)

[今譯]對天下沒有一絲損害,自己終身也就不會遇害。常常以慈悲之心對待一切,誰又會

▲ 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八大人覺經》)

[今譯]應該認識到,貧窮困苦的人往往怨天尤人,意外地結下了惡緣。而覺悟了的菩薩,不但不會埋怨、嫉妒別人,反而把自己的所有施捨給別人,對仇人和親人都一視同仁,平等對待,不計較他們已往的過失,不嫌棄那些暫時還沒有改正自身缺點錯誤、執迷不悟的人。

▲ 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八大人覺經》)

[今譯]應該認識到,太多的慾望就會帶來無窮的痛苦。生死、疲乏、勞累等種種煩惱,都是由貪欲引起的。如果能減少慾望,順應自然而不強作妄為,身體和心靈就會安閑自在。

▲ 萬物為泡,意如野馬,居世若幻,奈何樂此。(《法句經·世俗品》)

[今譯]萬物如同水泡,心意好像野馬,所居住的世間如同夢幻,為什麼還要樂此不疲?

▲ 於諸世間,何者最富?何者最貧?慈母在堂,名之為富;慈母不在,名之為貧。慈母在時,名為日中;慈母死時,名為日沒。慈母在時,名為月明,慈母亡時,名為暗夜。是故汝等,勤加修習孝養父母。若人供佛,福等無異。(《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報恩品》)

[今譯]在世間,什麼最富?什麼最貧?慈母在的時候,稱為富,慈母不在的時候,稱為貧。慈母在時,叫做太陽在天中;慈母死後,叫做太陽落於西山。慈母在時,叫做月光正明;慈母亡後,叫做暗暗長夜。所以你們要殷勤地孝順奉養父母。這樣做同供佛所獲的福報沒有兩樣。

▲ 察友在為謀,別伴在急時,觀妻在房樂,欲知智在說。(《法句經·多聞品》)

[今譯]觀察朋友要看看他怎樣為你計謀,分別夥伴要看看他在危急時的態度。了解妻子要看看她在家裡以何為樂,想辨別一個人有沒有智慧,首先要看看他怎麼說。

▲ 如人水所漂,懼溺而渴死,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如人設美膳,自餓而不食,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華嚴經·菩薩問明品》)

[今譯]比如有人被大水漂流,因害怕淹溺不飲水而渴死,於佛法不親自修行,就算懂得再多也是如此。又比如有人安排下美食,自己餓著肚子卻不吃,於佛法不親自修行,就算懂得再多也是如此。

▲ 假使乾草積同須彌,投火於中,如芥子許,必皆燒盡。何以故?火能燒故。於如來所種少善根亦復如是,必能燒盡一切煩惱。(《華嚴經·如來出現品》)

[今譯]假如把乾草堆積得像須彌山那麼大,投一點點像芥子那麼大的火種在裡面,一定會將乾草燒盡。為什麼呢?因為一點點火也能燃燒。眾生對佛所種的一點點善根也是如此,一定能燒盡自己身心的一切煩惱。

▲ 懈怠之人,猶如舂杵,有二種事,一者不能自使,日益損壞;二者不能自立,棄地即卧,漸不堪用。(《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

[今譯]懈怠的人,就像用來舂東西的杵,有二種事,一是不能自己支使自己,一天比一天使用損壞。二是不能自立,丟到地上就躺在地上,天長日久漸漸不能使用。

▲ 若多少有聞,自大以驕人,是如盲執燭,照彼不自明。(《法句經·多聞品》)

[今譯]自己懂了一點東西,就自高自大驕傲於人,這就好像盲人手執燈燭,照亮了別人自己卻看不到光明。

▲ 學無朋類,不得善友,寧獨守善,不與愚偕(《法句經·教學品》)

[今譯]在修學過程中,如果找不到真正的朋友,與其和愚痴的人在一起,還不如獨守正道。

▲ 如人善方葯,自疾不能救,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如人數他寶,自無半錢分,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華嚴經·菩薩問明品》)

[今譯]比如人善長醫方葯理,自己的疾病卻不能治療,於佛法不能親自修行,就算懂得再多也是如此。又比如空數別人的珍寶,自己卻沒有半分錢,於佛法不能親自修行,就算懂得再多也是如此。

▲ 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是故汝等當勤精進。譬如小水常流,則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數數懈廢,譬如鑽火未熱而息,雖欲得火,火難可得。(《佛遺教經》)

[今譯]如果勤奮精進地去做,那麼事情沒有難辦的。因此你們應當勤奮努力。譬如小水滴常流不斷,也能穿透石頭,如果修行人的心裡常常懈怠,譬如鑽木取火,木頭還沒鑽熱就停下來,雖想得到火,也是不可能的。

▲ 沙門問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懷惡故,兼加安健,忍者無惡,必為人尊。心垢滅盡,凈無瑕穢,是為最明。未有天地,逮於今日,十方所有,無有不見,無有不知,無有不聞,得一切智,可謂明矣。(《四十二章經》)

[今譯]僧人問佛:什麼樣的人有大勢力?什麼樣的人最聰明?佛說:能夠忍辱的人有大勢力,因為他不懷惡心,而且安然健康。能夠忍辱的人沒有惡念,一定被人尊敬。心中塵垢滅盡,清凈沒有瑕疵污穢,這樣的人最聰明。從沒有天地時開始,直到現在,十方世界中的一切,沒有未見過的,沒有不知道的,沒有沒聽說過的。得到了無所不知的認識(一切智),這樣的可稱得上是聰明的了。

▲ 佛言:夫見道者,譬如持炬入冥空中,其冥即滅,而明獨存。學道見諦,無明即滅,而明常存矣。(《四十二章經》)

[今譯]佛說:見道的人,就像手持火炬進入暗室之中,黑暗就消失了,而光明獨存。學道明見真諦,愚痴煩惱就消滅了,而智慧常存。

▲ 覺悟愚痴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八大人覺經》)

[今譯]要覺悟到,由於迷惑無知,才使自己沉淪於生死輪回之中。而覺悟了的菩薩則常常認識到,只有博學多聞,才能增長自己的學問智慧,使自己獲得宣講佛法圓通流暢,無所滯礙的才能,教化一切眾生,使他們都能夠得到遠離生死,徹底解脫的大快樂。

▲ 譬如有人,渴乏須水,於彼高原,穿鑿求之,猶見於土,知水尚遠。施功不已,轉見濕土,遂漸至泥,其心決定,知水必近。菩薩亦復如是,若未聞未解,未能修習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去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尚遠。若得聞解思惟修習,必知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華經》)

[今譯]譬如有人非常乾渴,想喝水,到一個高地上挖坑求水,看到干土,就知道離水源還很遠。象這樣不停地挖下去,就會見到濕土,漸漸地又見到濕泥。他以堅定的信心挖下去,就會知道已經離水不遠了。菩薩也是這樣,如果沒有聽聞了解和修行《法華經》的教法,這人離無上正等正覺(成佛)還遠得很。如果能夠聽聞、了解、思惟、修習《法華經》的教法,他就離成佛不遠了。

▲ 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知足之人,雖卧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佛遺教經》)

[今譯]懂得知足的方法,就是處在寶貴、快樂、安隱的地方。知足的人,即使睡在地上,也覺得很安樂。不知足的人,即使身處天堂,也覺得不滿意。不知足的人,即使物質上很富有也是貧窮的人;知足的人,即使在物質上很貧窮也是富有的人。

▲ 在家菩薩應受善戒。彼應不殺,放舍刀杖,不殺一切諸眾生等,不惱一切,常行慈心。彼應不盜,自財知足,於他財物不生希望,乃至草葉,不與不取。離彼邪淫,夫妻自足,不希他人。應離妄語,如說如作,不誑於他,先思而行。隨所見聞,如實而說,寧捨身命,終不妄語。彼應離酒,不醉不亂,不自輕躁,亦不嘲嘩。(《大寶積經·郁伽長者會》)

[今譯]在家菩薩(指修道人)應受善戒。他們應該不殺生,舍離刀杖,不殺害一切生物,不惱恨一切眾生,常行慈心。他們應該不偷盜,對於自己的財物知道滿足,對於別人的財物不產生羨慕希望的心理,甚至一草一葉,別人不給自己不取之。遠離邪淫,夫妻二人即感滿足,不應該再求別人與之淫亂。應該遠離妄語,怎樣說就怎樣做,不欺騙他人,先思後行。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如實述說,寧可舍棄生命,也不妄語。他們還應該遠離酒類,不喝醉亂性,不輕浮躁動,也不吵嚷喧嘩。

▲ 能行說之可,不能勿空語。虛偽無誠信,智者所屏棄。(《法句經·教學品》)

[今譯] 如果能做到的,說出來還可以,如果根本做不到的,千萬不要說空話。要知道虛偽不講信用,正是聰明人所鄙棄的啊。

▲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沙門問曰:此福盡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數千百人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四十二章經》)

[今譯]看見人行布施道,應該高興地幫助他,這樣做的福報很大。一個僧人問佛說:這種福報會被分盡嗎?佛說:譬如一支火炬的火,數千萬人各自拿著火炬來取火,用來做飯照明,而這支火炬依然如故。布施的福報也是如此。

▲ 而菩薩見一切貧窮人來乞者,隨前人所須,一切給與。而菩薩以惡心、嗔心,乃至不施一錢、一針、一草。有求法者,不為說一句、一偈、一微塵法,而反更罵辱者,是菩薩波羅夷罪。(《梵網經》)

[今譯]菩薩見一切貧窮人來乞求施捨,要隨前面說的人所需要的東西施捨給他們。如果菩薩以惡心嗔恨心,甚至不施捨給他們一分錢、一根針、一根草;有來求法的人,卻不為他們說一句經、一首偈子、一點如微塵那麼少的佛法,反而辱罵、羞辱的,這些都是菩薩的極重罪。

▲ 若菩薩,自有財物,性慳惜故,貧苦紅塵無所依怙,來求索者,不起悲心,給施所求,有欲聞法,吝惜不說,是名第二波羅夷處法。(《菩薩戒本經》)

[今譯]如果菩薩,自己有財物,生性吝嗇,有貧苦眾生,沒有依靠,來乞求施捨,卻不生起大悲之心,施給他們所求之物。或者有想聽法的人來求法,卻吝惜不說,這就是第二重罪。

▲ 布施好品德,幫助眾親眷,行為無瑕疵,是為最吉祥。(《吉祥經》)

[今譯]布施是良好的品德,要盡力幫助親戚朋友,行為上沒有一點污點,這樣才是最大的吉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復制自——天涯來吧—— 作者:沈全期 提交日期:2009-08-14 03:35:03 訪問:12464 回復:6

⑷ 遁入佛門的經典句子

歸入佛門經典句子
1、我有一個不想曬黑的願望可偏偏有一顆想整天出去浪的心。
2、是可忍孰不可忍,孰可忍我也不能忍了。泥人也有三分土性,就算是坨屎,也沒人敢在它頭上踩不是?
3、靈魂的訴說,誰許誰一個地老天荒的承諾…
4、只需有一絲希望我就絕不保持希望!我就是一個不隨便認輸!不隨便保持希望的人!所以我不斷在拼搏在努力!自從與你相愛以來我就有了夢想!你就是我最大的夢想!
5、天空中不留下鳥的痕跡 但我已經飛過 ——泰戈爾 《飛鳥集》
6、劉備說「算了三弟,我們輸了,下次再說,我們來日方長。」
7、出處明•邵璨《香囊記•敗兀》「丘爺爺手下猛將如虎,戰士如蜂,雲屯星聚,布滿四方津要去處。」
8、文龍鹿——文龍鹿酒香,好喝又健康
9、最永恆的幸福,不是擁有你,而是擁有和你有關的回憶 [原創]
10、如果你想要站站高處,還有另一種辦法就是有人在蹺蹺板的低處支撐著你,也許是家人, 是愛人,或是被你幹掉的敵人。
11、我要不再使使勁把地球尷尬停轉算了。

12、只要我們相信信任有堅強的心,那麼一切都不是問題
13、甜言蜜語在多也不及一個擁抱一個吻.
14、能控制自己的身材 再談控制自己的人生吧
15、七月的天空流光溢彩,七月的大地笑語歡歌,黨的旗幟迎風飄揚,人們的臉龐流露微笑。建黨節飛出祝福電波,祈福祖國,譜寫幸福歡歌。
16、沙灘用陽光的味道詮釋浪漫,雲朵用清風的飄逸解釋自由,幸福用快樂的時光說明溫暖,我用平淡的語言訴說思念之情,朋友,希望你平平安安,一生開心。
17、老婆刷自己老公的卡讓別人去眼紅吧!老公跪自己的搓板兒讓別人去同情吧!
18、快樂的時候不必分心想起我,難過的時候千萬記得聯絡。
19、虛心的人用文憑來鞭策自己,心虛的人用文憑來炫耀自己。--人們對文憑的不同理解
20、您在學生的心目中,是"真的種子,善的信使,美的旗幟"。

⑸ 關於佛教的句子

最經典復的有:
1,南無阿彌制陀佛——相當於西方的My god!
2,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過知道這句話真正意思的不多
3,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藏王菩薩的這句話堪為經典
4,般若波羅蜜——佛教智慧濃縮成了五個字
5,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誰解其中意?
6,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惠能大師的偈語就是經典
7,不可說——不落言筌,道可道,非常道
8,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佛教的宇宙觀
9,唵嘛呢叭咪吽——佛教最著名的咒語,六字真言
10,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篇末的這句佛偈,很有意境啊

華嚴經以十為圓滿之數,這十句話應該很多人都耳熟能詳了

p.s.惠能大師還有一句話,不過經常被一些無知之人胡亂批評,單獨舉出來: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⑹ 佛家!→優美的句子、

空山鳥語兮,人與抄白雲棲,
潺潺清泉濯我心,潭深魚兒戲。
風吹山林兮,月照花影移.
紅塵如夢聚又離,多情多悲戚.
望一片幽冥兮,我與月相惜.
撫一曲遙相寄,難訴相思意.
我心如煙雲,當空舞長袖.
人在千里,魂夢常相依.紅顏空自許.
南柯一夢難醒,空老山林.
聽那泉水叮咚叮咚似無意,
映我長夜清寂.

⑺ 求有關佛門古風詩詞句子,跪謝!!!!

焚藏香千萬 剩了青煙如憾
撥動經筒又轉 如來漠然
我長跪佛前 求恕此生姻緣
紅塵堆積幾番 念珠盡斷

轉經輪響 一宿梵唱
我把思念刻雪上
等日月再轉 積雪成川
思念入涅盤

轉經輪響 一宿梵唱
等你三途邊回望
我長坐佛旁 半倚斜陽
青絲遠山長

⑻ 求佛教經典語句

經典一:一切皆為虛幻。
經典二:不可說。
經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經典四: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 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經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
經典六: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經典七: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經典八: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經典九: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經典十: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經典十一: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應作如是觀 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 。——《造塔功德經》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雜阿含經》第262
一切行無常,生者必有盡,不生則不死,此滅最為樂。——《增一阿含經》卷50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金剛經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
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楞嚴經》卷6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
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責;懺悔更不造,能拔根本業。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佛說八大人覺經>
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 ---雜阿含經卷二
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楞嚴經》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阿彌陀經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凈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楞嚴經》
當舍於懈怠,遠離諸憒鬧;寂靜常知足,是人當解脫。----大寶積經第91卷
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楞嚴經》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佛曰:苦海無涯,回頭是岸。
佛曰: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換得今世的擦肩而過
佛曰:為何不必? 佛曰:一切皆為虛幻
佛曰:不可說,不可說
佛曰:菩提並無樹,明鏡亦無台,世本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佛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曰: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
問曰:「為何人有善惡之分?」 佛曰:「人無善惡,善惡存乎爾心」
問曰:「如何能靜?如何能常?」 佛曰:「尋找自我。」
問曰:「世間為何多苦惱?」 佛曰:「只因不識自我。」
問曰:「人為何而活?」 佛曰:「尋根。」
問曰:「何謂之根?」 佛曰:「不可說。」
佛曰:不可說,不可說,一說即是錯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
佛曰:笑著面對,不去埋怨。悠然,隨心,隨性,隨緣。註定讓一生改變的,只在百年後,那一朵花開的時間。
佛曰:剎那便是永恆。
佛曰:種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佛曰:愛別離,怨憎會,撒手西歸,全無是類。不過是滿眼空花,一片虛幻。
佛曰: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
佛曰:以物物物,則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則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實,名物不實,是以物無物也。
佛曰:人無善惡,善惡存乎爾心。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佛言: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何等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殺盜淫。口四者,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順聖道,名十惡行。是惡若止,名十善行耳。

⑼ 佛教的句子最後一……

請聽凈空抄法師講的《認識佛教襲》《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地藏經》《無量壽經》《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凈土大經解演義》
體方法師講的《解脫之道》《阿含經》《心經》《金剛經》
成觀法師講的《大乘百法明門論》《唯識三十論頌義貫》《六祖法寶壇經義解》《楞嚴經義貫》《天台小止觀講解》
母音老人講的《拈花錄》
阿彌陀佛

⑽ 求一些佛教經典的句子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