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禪意的詞語
A. 形容禪意的成語有哪些
禪世雕龍,超塵出俗,禪絮沾泥,佛性禪心,百丈竿頭。
B. 表示禪意的詞語有哪些
禪世雕龍
【拼音】: chán shì diāo lóng
【解釋】: 指文章世代相傳。
【出處】: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崔駰傳贊》:「崔為文宗,世禪雕龍。」
【舉例造句】: 你雄譚非馬,禪世雕龍。
佛性禪心
【拼音】: fó xìng chán xīn
【解釋】: 指佛教徒一意修行、清靜寂定之心性。
【出處】: 《水滸傳》第四五回:「那眾僧都在法壇上看見了這婦人,自不覺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時間愚迷了佛性禪心,拴不定心猿意馬。」
【舉例造句】: 那眾和尚見了武大這個老婆,一個個都昏迷了佛性禪心。
佛頭加穢
【拼音】: fó tóu jiā huì
【解釋】: 比喻不好的東西放在好東西上面,玷污的好的東西。
【出處】: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七:「崔相公入寺,見鳥雀於佛頭上放糞,乃問師曰:『鳥雀還有佛性也無?』師曰:『有。』崔曰:『為什麼向佛頭上放糞?』師曰:『是伊為什麼不向鷂子頭上放?』」
【舉例造句】: 我每日簿書案牘,荒於筆墨,怎敢佛頭加穢。
禪絮沾泥
【拼音】: chán xū zhān ní
【解釋】: 比喻禪寂之心受到塵世煩惱的沾染。
【出處】: 宋·參寥《絕句》:「禪心已在沾泥絮,不逐春風上下狂。」
【舉例造句】: 蘭香來無定處,綠蕊去未移時,想你二人禪絮沾泥,當不復悔偷靈葯。
C. 禪意的成語有哪些
禪世雕龍,超塵出俗,禪絮沾泥,佛性禪心,百丈竿頭。
禪世雕龍(chán
shì
diā回o
lóng ):釋義:指文章世代相答傳。
超塵出俗(chāo
chén
chū
sú):釋義:塵、俗:指塵世、人間;出:超出。原指佛教徒功夫深,已超出塵世。形容才德遠遠超過平常人。
禪絮沾泥(chán
xù
zhān
ní):釋義:比喻禪寂之心受到塵世煩惱的沾染。
佛性禪心(fó
xìng
chán
xīn):釋義:指佛教徒一意修行、清靜寂定之心性。
百丈竿頭(bǎi
zhàng
gān
tóu):釋義:佛教語,百丈高的竿子,比喻道行達到很高境界。
造句:
蘇軾的文章萬古流芳,禪世雕龍。
他真的是一個超塵出俗之人,讓人欽佩。
人生在世,我們都應該保留一顆純真的心,而不應讓自己禪絮沾泥。
自從他入了佛門,他一直保有佛性禪心。
即使是百丈竿頭,我們也應該有努力奮斗,向前進步的沖勁。
D. 富含「禪意」的詞語
佛性禪心、鬢絲禪榻、禪絮沾泥、禪世雕龍、修身慎行
E. 帶有禪意的詩詞有哪些
嗟余隻影系人間,如何同生不同死。——《題春綺遺像》陳衡恪
釋義:所悲者,留己一人苟活於世,「如何同生不同死」,問得痴絕。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金縷衣》梁羽生
釋義:花開宜折的時候就要抓緊去折,不要等到花謝時只折了個空枝。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竹枝詞》劉禹錫
釋義:不想在明月夜獨倚高樓望遠,只有頻頻地將苦酒灌入愁腸,化作相思的眼淚。
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蘇幕遮》范仲淹
釋義:只有頻頻地將苦酒灌入愁腸,化作相思的眼淚。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無題》李商隱
釋義:身上無彩鳳的雙翼,不能比翼齊飛;內心卻像靈犀一樣,感情息息相通。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玉樓春》蜀顧夐
釋義:人生自是有情,情到深處痴絕,這凄凄別恨不關涉——樓頭的清風,中天的明月。
多情自古空餘恨,好夢由來最易醒。——《花月痕》佚名
釋義:而這種遺憾會持續很長時間,一直受之困擾,沒有停止完結的時候。 而越是美好的夢卻是越容易醒來。
今夕何夕,見此邂逅。——《國風·唐風·綢繆》無名氏
釋義:今夜究竟是啥夜晚?遇這良辰真快活。
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寄人》張泌
釋義:只有天上春月最是多情,還為離人照著庭院落花。
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摸魚兒》辛棄疾
釋義:縱然用千金買了司馬相如的名賦,這一份脈脈深情又向誰去傾訴?
F. 關於禪意的詞語
禪世雕龍、 鬢絲禪榻、 禪絮沾泥、 佛性禪心
八萬四千 本為佛教表示事物眾多的數字,後用以形專容屬極多。
出處:《法華經·寶塔品》:「若持八萬四千法藏,十二部經,為人演說。」
百丈竿頭 佛教語,百丈高的竿子,比喻道行達到很高境界。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景岑禪師》:「百丈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辯才無礙 礙:滯礙。本是佛教用語,指菩薩為人說法,義理通達,言辭流利,後泛指口才好,能辯論。
G. 帶有禪意的成語
有禪意的四個字成語 禪世雕龍、 鬢絲禪榻、 禪絮沾泥、 佛性禪心
八萬四千 本為佛教表示事物眾多的數字,後用以形容極多。
出處:《法華經·寶塔品》:「若持八萬四千法藏,十二部經,為人演說。」
百丈竿頭 佛教語,百丈高的竿子,比喻道行達到很高境界。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景岑禪師》:「百丈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辯才無礙 礙:滯礙。本是佛教用語,指菩薩為人說法,義理通達,言辭流利,後泛指口才好,能辯論。
出處:《華嚴經》「若能知法永不滅,則得辯才無障礙;若能辯才無障礙,則能開演無邊法。」
辯才無閡 佛教語。指菩薩為人說法,義理通達,言辭流利,後泛指口才好,能辯論。
出處:《藝文類聚》卷七六引南朝梁王筠《國師草堂寺智者約法師碑》:「顯證一乘,宣揚三慧,辯才無閡,游戲神通。」
超塵拔俗 塵、俗:指塵世、人間;拔:超出。原指佛教徒功夫深,已超出塵世。後多形容才德遠遠超過平常人。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劉孝標注引謝承《後漢書》:「徐穉,字儒子,豫章南昌人,清妙高跱,超世絕俗。」
超塵出俗 塵、俗:指塵世、人間;出:超出。原指佛教徒功夫深,已超出塵世。後多形容才德遠遠超過平常人。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劉孝標注引謝承《後漢書》:「徐穉,字儒子,豫章南昌人,清妙高跱,超世絕俗。」
超度眾生 佛教用語。用念經來使死人脫離苦海。也泛指做善事。
出處:明·方汝浩《禪真逸史》第七回:「昨晚道場圓滿,正要回來,女眾們都勸我道:『千難萬難出來一次,夜間鍾法上放焰口超度眾生,極有功德,怎的不看看去?』因此在寺里念了這一夜佛。卻有甚事談論?」
超世拔俗 原指佛教徒功夫深,已超出塵世。後多形容才德遠遠超過平常人。同「超塵出俗」。
晨鍾暮鼓 暮:傍晚。佛教規矩,寺里晚上打鼓,晚上敲鍾。比喻可以使人警覺醒悟的話。
出處:唐·李咸用《山中》詩:「朝鍾暮鼓不到耳,明月孤雲長掛情。」
成佛作祖 佛教語。指修成佛道,成為祖師。比喻獲得傑出成就。
出處:《白雪遺音·馬頭調·小尼姑》:「成佛作祖待作甚麼?陳妙常也曾還俗過。」
慈悲為本 慈悲:慈善和憐憫。原佛教語,以惻隱憐憫之心為根本。
出處:《南齊書·高逸傳論》:「今則慈悲為本,常樂為宗,施捨惟機,低舉成敬。」
此中三昧 三昧:佛教用語,梵文音譯詞,意思是「正定」,即屏絕雜念,使心神平靜,是佛門修養之法。比喻這裡面的奧妙之處。
出處:唐·李肇《國史補·中》:「長沙僧懷素好草書,自言得草聖三昧。」
大千世界 佛教用語,世界的千倍叫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千倍叫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千倍叫大千世界。後指廣大無邊的人世。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九:「長老身材勿量大,笠子太小生。師雲:『雖然如此大千世界總在里許。』」
當頭棒喝 佛教禪宗和尚接待初學的人常常用棒一擊或大喝一聲,促他醒悟。比喻嚴厲警告,促使人猛醒過來。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黃檗運禪師法嗣·臨濟義玄禪師》:「上堂,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亦豎拂子,僧便喝,師亦喝。僧擬議,師便打。」
刀山劍樹 佛教所說的地獄之刑。形容極殘酷的刑罰。
出處:《太平廣記》卷三八二《裴則子》引《冥報拾遺》:「至第三重門,入見鑊湯及刀山劍樹。」
頂禮膜拜 頂禮:佛教拜佛時的最敬禮,人跪下,兩手伏地,以頭頂著受禮人的腳;膜拜:佛教徒的另一種敬禮,兩手加額,跪下叩頭。虔誠地跪拜。
出處:清·俞萬春《盪寇志》第一百十四回:「又添一個青年女子,頂禮膜拜,行狀舉止,彷彿慧娘。」
遁入空門 遁:逃遁;空門:指佛教,因佛教認為世界是一切皆空的。指出家。避開塵世而入佛門。
出處:姚雪垠《李志成》第二十八章:「天下重見昇平,他自己決不留戀寶貴,功成身退,遁入空門做一個與世無爭的人。」
法海無邊 佛教中比喻佛法廣大如大海,無邊無際。
法力無邊 法力:佛教中指佛法的力量;後泛指神奇超人的力量。佛法的力量沒有邊際。比喻力量極大而不可估量。
出處:明·無名氏《八仙過海》第三折:「小聖我法力無邊,通天達地,指山山崩,指水水跑。」
返本還原 本、原:根本,原貌。返回原來的地方。佛教說法,指忘了本原的人通過拜佛修行,回到本原狀態;或指貶謫人世的仙人又回到仙界。
出處:元·劉志淵《江神志令》:「返本還原真體現,魂魄聚,凈無陰。」
返本還源 本、原:根本,原貌。返回原來的地方。佛教說法,指忘了本原的人通過拜佛修行,回到本原狀態;或指貶謫人世的仙人又回到仙界。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寶峰文禪師法嗣》:「一年將欲盡,萬里未歸人,大眾總是他鄉之客,還有返本還源者么?」
返觀內視 原為佛教語。指用佛性對照檢查。後亦指自我反省。
出處:清·蒲松齡《〈王如水問心集〉序》:「即此宜得之公心,返觀內視,而九幽十八獄,人人分明見之矣。」
返觀內照 原為佛教語。指用佛性對照檢查。後亦指自我反省。
出處:清·戴震《孟子字義疏證·理十五》:「於此不得其解,而見彼之捐棄物慾,返觀內照,近於切己體察。」
返視內照 原為佛教語。指用佛性對照檢查。後亦指自我反省。
出處:《禪真逸史》第十七回:「澹然凝神靜養一會,早聽四野雞鳴,於是垂目低眉,返視內照。」
返照回光 佛教語。指用佛性對照檢查,自我反省。
出處:元·李壽卿《度柳翠》第四折:「等柳翠來時,擊響雲板,唱兩句道《雨霖鈴》:『今宵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那其間返照回光,同登大道。」
方便之門 方便:本佛家語,指靈活對待。原是佛教指引人入教的門徑,後指給人方便的門路。
出處:唐·王勃《廣州寶庄嚴寺舍利塔碑》:「維摩見柄,蓋申方便之門;道安謝歸,思遠朝廷之事。」
佛性禪心 指佛教徒一意修行、清靜寂定之心性。
出處:《水滸傳》第四五回:「那眾僧都在法壇上看見了這婦人,自不覺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時間愚迷了佛性禪心,拴不定心猿意馬。」
功德圓滿 功德:佛教用語,指誦經、布施等。多指誦經等佛事結束。比喻舉辦事情圓滿結束。
出處:隋·隋煬帝《入朝遣使參書》:「奉五月二日誨,用慰馳結,仰承衡岳,功德圓滿,便致荊巫。」
函蓋乾坤 佛教語。原指泯合無間。後指言語詩文契理或一心專志而絕無雜念。
出處:《五燈會元·雲門偃禪師法嗣·德山緣密禪師》:「我有三句語示汝諸人:一句函蓋乾坤,一句截斷眾流,一句隨波逐浪。」
訶佛罵祖 佛教語,斥罵佛祖,比喻不受前人束縛。
出處:元·許謙《與趙伯器書》:「不然,則梯接凌虛,而遽為此訶佛罵祖耳。」
灰身滅智 佛教語。指斷除一切身心煩惱,為小乘阿羅漢果的境界。
出處:隋·智顗《四教儀》:「若灰身滅智,名無余涅槃。」
灰身泯智 佛教語。指斷除一切身心煩惱,為小乘阿羅漢果的境界。同「灰身滅智」。
極樂世界 佛教指阿彌陀佛居住的地方。後泛指幸福安樂的地方。
出處:《阿彌陀經》:「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
見性成佛 性:本性。佛教禪宗認為只要「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就可以成佛。
出處:宋·釋惟白《續傳燈錄》卷五:「久參泐潭,潭因問:『禪師西來單傳心印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子作么生會?』師曰:『某甲不會。』」
劍樹刀山 佛教所說的地獄之刑。形容極殘酷的刑罰。
出處:《太平廣記》卷三八二《裴則子》引《冥報拾遺》:「至第三重門,入見鑊湯及刀山劍樹。」
降龍伏虎 原是佛教故事,指用法力制服龍虎。後比喻有極大的能力,能夠戰勝很強的對手或克服很大的困難。
出處:南朝梁·慧皎《梁高僧傳》卷十:「能以秘咒咒下神龍。」唐·道宣《續高僧傳·習禪一·僧稠》:「聞兩虎交斗,咆響振岩,乃以錫杖中解,各散而去。」
截鐵斬釘 比喻堅定不移,或果斷乾脆。佛教禪宗比喻截斷妄想。同「斬釘截鐵」。
冷暖自知 水的冷暖,只有飲者自己知道。佛教禪宗用以比喻自己證悟的境界。也比喻學習心得深淺,只有自己知道。
出處:唐·善無畏《大日經疏》卷十二:「如飲水者,冷熱自知。」
六塵不染 佛教語,六塵:指色、聲、香、味、觸、法。指排除物慾,保持心地潔凈。
出處:唐·武三思《孝明皇後碑》:「六塵不染,孤標水上之花。」
六道輪回 佛教語,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和地獄道。指眾生輪回的六大去處,即在這六道中輪回生死。
出處:唐·張說《唐陳州龍興寺碑》:「聖人有以見六趣輪回,是無明網,故決之以定力。」
六趣輪回 佛教語。指眾生輪回的六大去處,即在這六道中輪回生死。同「六道輪回」。
芒芒苦海 佛教語,遼闊深遠的樣子。比喻苦難無窮無盡。
出處:宋·張君房《雲笈七簽》第66卷:「嗟見南山塵,積年為丘山。芒芒苦海中,生死成波瀾。」
夢幻泡影 佛教用語。認為世界上的事物都象夢境、幻術、水泡和影子一樣空虛。後比喻空虛而容易破滅的幻想。
出處:《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應化非真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明心見性 ①佛教語。指屏棄世俗一切雜念,徹悟因雜念而迷失了的本性(即佛性)。②指率真地表現心性。
暮鼓晨鍾 佛教規矩,寺里晚上打鼓,早晨敲鍾。比喻可以使人警覺醒悟的話。
出處:唐·李咸中《山中》詩:「朝鍾暮鼓不到耳,明月孤雲長掛情。」
普度群生 佛教語。指廣濟一切生死苦海中的眾生。
出處: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呂洞賓飛劍斬黃龍》:「講經說法,廣開方便之門;普度群生,接引菩提之路。」
普渡眾生 眾生:指一切有生命的動物及人。佛教語。普遍引渡所有的人,使他們脫離苦海,登上彼岸。
出處:明·馮夢龍《警世通言》:「丈六金身,能變能化,無大無不大,無通無不通,普渡眾生,號作無人師。」
清規戒律 原指佛教徒所遵守的規則和戒條。現比喻束縛人的繁瑣不合理的規章制度。
出處:《釋門正統》:「百丈山懷海禪師始立天下禪林規式,謂之清規。」
刃樹劍山 刃:利刃,刀。原是指佛教中的地獄酷刑。後比喻極其艱難危險的地方。
認雞作鳳 佛教語。指認凡庸為珍貴。
出處:《萬善同歸集》卷一:「如楚國愚人認雞作鳳,猶春池小果執石為珠。但任淺近之情,不探深密之旨。」
認影為頭 佛教語。指認虛作實。
出處:《景德傳燈錄·月輪禪師》:「所以道,從門入者不是家珍,認影為頭豈非大錯?」
如是我聞 如是:指佛經經文內容如此;我聞:阿難自稱我聞之於佛。佛教傳說,後為佛經開卷語。
出處:《佛地經論》一:「如是我聞者,謂總顯己聞,傳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聞如是。」
三十三天 佛教稱欲界第六天為三十三天,即忉利天。後形容最高的地方。
出處:《勝鬘寶窟》卷下:「此言三十三天者,中國言悉怛梨余惡衛陵,此中唯取怛梨二字為忉利天也。怛梨,忉利,彼國音不同耳。」
三獸渡河 佛教以兔、馬、象三獸渡河入水之深淺,喻小、中、大三乘證道之高下。後泛指修行。
出處:《優婆塞戒經·三種菩提品》:「善男子,如恆河三獸俱渡:兔、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過;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則盡底。恆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緣河也。聲聞渡時,猶如彼兔;緣覺渡時,猶如彼馬;如來渡時,猶如香象,是故如來得名為佛。」
善男信女 佛教用語。原指皈依佛法的男女。後泛指信仰佛教的男男女女。
出處:《金剛經·善現啟請分》:「善男子,善女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捨身求法 捨身:舍棄身體;求法:尋求佛法。原指佛教徒不惜犧牲自己,遠道求經。後比喻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犧牲自己。
出處:魯迅《且介亭雜文·中國人失掉自信了嗎》:「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乾的人,有拚命硬乾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
生老病死 佛教指人的四苦,即出生、衰老、生病、死亡。今泛指生活中生育、養老、醫療、殯葬。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雞豬魚蒜,逢著便;生老病死,時至則行。」《仁王經·無常偈》:「生老病死,事與願違。」
四大皆空 四大:古印度稱地、水、火風為「四大」。佛教用語。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虛的。是一種消極思想。
出處:《四十二章經》二十:「佛言當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無我者。」
探竿影草 探竿、影草、都是漁民使魚聚集後下網捕撈之法。佛教禪宗藉以喻啟發性的隨宜施教。
醍醐灌頂 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用純酥油澆到頭上。佛教指灌輸智慧,使人徹底覺悟。比喻聽了高明的意見使人受到很大啟發。也形容清涼舒適。
出處:唐·顧況《行路難》詩:「豈知灌頂有醍醐,能使清涼頭不熱。」
天女散花 原為佛教故事:天女散花以試菩薩和聲聞弟子的道行,花至菩薩身上即落去,至弟子身上便不落。後多形容拋灑東西或大雪紛飛的樣子。
出處:《維摩經·觀眾生品》:「時維摩詰室有一天女,見諸大人聞所說說法,便現其身,即以天華散諸菩薩、大弟子上,華至諸菩薩即皆墮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墮。一切弟子神力去華,不能令去。」
萬劫不復 佛教稱世界從生成到毀滅的一個過程為一劫,萬劫就是萬世的意思。指永遠不能恢復。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九:「莫將等閑空過時光,一失人身,萬劫不復,不是小事。」
無相無作 ①佛教語。指棄絕眾相,不事造作。②泛指不務空言。
五體投地 兩手、兩膝和頭一起著地。是佛教一種最恭敬的行禮儀式。比喻佩服到了極點。
出處:唐·玄奘《大唐西域記·三國》:「致敬之式,其儀九等:一、發言慰問,二、俯首示敬,三、舉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長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輪俱屈,九、五體投地。」
西方凈土 佛教語。西方之極樂世界,即佛國。
出處:唐·李白有《金銀泥畫西方凈土變相贊》詩。
纖塵不染 原指佛教徒修行時,排除物慾,保持心地潔凈。現泛指絲毫不受壞習慣,壞風氣的影響。也用來形容非常清潔、干凈。
出處:唐·釋道世《法苑珠林》:「若菩薩在乾土山中經行,土不著足,隨嵐風來,吹破土山,令散為塵,乃至一塵不著佛身。」宋·張耒《臘月小雪後圃梅開》:「一塵不染香到骨,姑射仙人風露身。」
現身說法 佛教用語。指佛力廣大,能現出種種人相,向人說法。現指以親身經歷和體驗為例來說明某種道理。
出處:《愣嚴經》卷六:「我與彼前,皆現其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一:「亦於十方界中現身說法。」
香花供養 供養:奉養。原為佛家語。指用香和花供養,是佛教的一種禮敬儀式。後比喻虔誠的敬禮。
出處:《金剛經》:「以諸花香,以散其處。」
香火因緣 香火:供佛敬神時燃點的香和燈火。香和燈火都是供佛的,因此佛教稱彼此意志相投為「香火因緣」。指彼此契合。
出處:《北史·陸法和傳》:「法和是求佛之人,尚不希釋梵天王坐處,豈規王位?但於空王佛所,與主上有香火因緣,且主上應有報至,故救援耳。」
香火姻緣 香和燈火都用於供佛,因此佛教用來比喻彼此意志相投。
出處:《北史·陸法和傳》:「法和是求佛之人,尚不希釋梵天王坐處,豈規王位?但於空王佛所,與主上有香火因緣,且主上應有報至,故救援耳。」
香象渡河 佛教用語。比喻悟道精深。也形容評論文字精闢透徹。
出處:《優婆塞戒經》卷一:「如恆河水,三獸俱渡,兔、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過;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則盡底。」
香象絕流 佛教用語。比喻悟道精深。也形容評論文字精闢透徹。同「香象渡河」。
向上一路 佛教禪宗指不可思議的徹悟境界。
邪魔外道 佛教用語。指妨害正道的邪說和行為。比喻不符合正統思想的主張或教義。也比喻妖精鬼怪或品行不端的人。
出處:《葯師經》:「又信世間邪魔外道、妖孽之師,妄說禍福。」
脅不沾席 形容佛教徒勤苦修行。
出處:語出波栗濕縛尊者(脅尊者)勤修苦行,終不以脅至席的故事。見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健馱邏國》。
心無掛礙 掛礙:牽掛。原為佛教用語,指內心沒有任何牽掛。
出處:唐·玄奘《般若波羅多心經》:「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這離顛倒夢想。」
一塵不染 原指佛教徒修行時,排除物慾,保持心地潔凈。現泛指絲毫不受壞習慣,壞風氣的影響。也用來形容非常清潔、干凈。
出處:唐·釋道世《法苑珠林》:「若菩薩在乾土山中經行,土不著足,隨嵐風來,吹破土山,令散為塵,乃至一塵不著佛身。」宋·張耒《臘月小雪後圃梅開》:「一塵不染香到骨,姑射仙人風露身。」
一切眾生 佛教指人類和一切生物。
出處:《妙法蓮花經·譬喻品》:「一切眾生皆是吾子。」
一絲不掛 原是佛教用來比喻人沒有一絲牽掛。後指人裸體。
出處:《楞嚴經》:「一絲不掛,竿木隨身。」
以心傳心 佛教禪宗用語。指離開語文文字而以慧心相傳授。
出處:《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行由品》:「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
因果報應 因果:原因和結果。佛教迷信,認為今生種什麼因,來生結什麼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出處:《慈恩傳》:「唯談玄論道,問因果報應。」
語不投機 佛教禪宗謂說法不契合時機或對方的根機。
出處:《五燈會元·大愚芝禪師法嗣·雲峰文悅禪師》:「所以道,言無展事,語不投機,承言者喪,滯句者迷。」
怨家債主 佛教指與我有冤讎的人。
出處:唐·孔思義《造像記》:「業道受苦及怨家債主悉願布施歡喜。」
兆載永劫 佛教語。極言時間之悠遠漫長。
出處:《無量壽經》卷上:「所修佛國,開廓廣大,超勝獨妙,建立常然,無衰無變;於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
正法眼藏 佛教語。禪宗用來指全體佛法(正法)。朗照宇宙謂眼,包含萬有謂藏。相傳釋迦牟尼以正法眼藏付與大弟子迦葉,是為禪宗初祖,為佛教以「心傳心」授法的開始。亦借
出處:《景德傳燈錄·摩訶迦葉》:「佛告諸大弟子,迦葉來時,可令宣揚正法眼藏。」宋·朱熹《答陳同甫書》:「蓋修身事君,初非二事,不可作兩般看,此是千聖相傳正法眼藏。」
庄嚴寶相 佛教稱庄嚴的佛像。比喻某種人的真面目(含貶義)。
出處:清·曾樸《孽海花》第四回:「既然現出了庄嚴寶相,自然分外綢繆。從此月下花前,時相往來。」
十八層地獄 層:重。地獄:佛教、基督教等指死後靈魂受苦的地方。迷信認為人在生時為非作惡,死後進入十八層地獄,不得翻身。比喻悲慘的報應。
出處: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五:「我賴了你的,我墮十八層地獄。」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九卷:「分明是十八層地獄的苦鬼,直升到三十三天去了。」
一棒一條痕 本為佛教禪宗慣用語。後比喻做事著著落實或說話切中要害。
出處:《朱子語類》:「大概聖人做事,如所謂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掌血,直是恁地。」
一十八層地獄 佛教指極惡眾生死後赴受苦之所,包括刀山、火湯、寒冰等十八種。比喻災難極其深重的境地。也比喻最低的等級。
出處: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十一回:「判官道:『此是陰山背後一十八層地獄。』」
不塞下流,不止不行 指對佛教、道教如不阻塞,儒家學說就不能推行。現比喻不破除舊的、壞的東西,新的、好的東西就建立不起來。
出處:唐·韓愈《原道》:「然則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佛教語。意指塵世如同苦海,無邊無際,只有悟道,才能獲得超脫。亦以比喻罪惡雖重,只要悔改,便有出路。
出處:宋·朱熹《朱子語類》卷五十九:「知得心放,此心便在這里,更何用求?適見道人題壁雲:『苦海無邊,回頭是岸。』說得極好。」
H. 關於「禪意」的詞語有哪些
禪世雕龍
鬢絲禪榻
禪絮沾泥
佛性禪心
超塵出俗
I. 富含禪意的詞語
有禪意的四個字成抄語:
禪世雕龍、襲 鬢絲禪榻、 禪絮沾泥、 佛性禪心
八萬四千 本為佛教表示事物眾多的數字,後用以形容極多。
百丈竿頭 佛教語,百丈高的竿子,比喻道行達到很高境界。
超塵出俗 塵、俗:指塵世、人間;出:超出。原指佛教徒功夫深,已超出塵世。後多形容才德遠遠超過平常人。
J. 帶有「禪意」的成語有哪些
佛口蛇心、佛面刮金、佛頭加穢、佛性禪心、青燈古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