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生死感悟的句子
『壹』 佛學經典參悟生命、人生的句子
作家楊大俠指出佛學修為。淺薄、渺小而卑微的人,面對俗世喧囂應澄明心境,擇其精良於自我修為。人心物性,心性相印。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
『貳』 佛教如何看待生死問題
一切宗教之所以能夠成為人們的信仰,被成千上萬的信仰者痴迷地尊奉,主要原因之一就在於他們都包含了對人類最深沉的,也是最原始的心理隱患——死亡的最終解決的承諾。但不同的宗教因其基本教義、教理之不同而對生與死的看法各異,也就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生死觀。在中國,儒道釋三足鼎立,而儒者慎言生死,故生死之事多由佛道包攬。佛教的核心就在於能解生死、破生死、任生死,「生死大事」四字足以說盡其存在的意義。明代憨山大師在他的《夢游集》中雲: 從上古人出家本為生死大事,即佛祖出世,亦特為開示此事而已,非於生死外別有佛法,非於佛法外別有生死。所謂迷之則生死始,悟之則輪回息。」[1] 憨山此說,可謂總結了整個佛教的根本義諦,標示生死智慧即「生死即涅盤」的大徹大悟為佛教解脫論的真髓所在。 一、佛教的生死觀簡述 1.佛教生死本體論 佛教緣起論認為色心不二,肉體與精神一體,二者不可以分割,沒有前後本末之分,渾然一體,共同構成宇宙的實相,生命的本質。人的生命是種種物質和精神要素的聚合體,它沒有一個獨立的實體(我),世間萬事萬物包括人的生命在內都是種種因緣和合而生起,沒有單獨的「實體」,皆隨因緣聚散生滅,沒有自在的「常往」,皆受因緣條件變化的制約,沒有自我任意的「主宰」,故說無我,亦無靈魂不死。作為人類的個體,佛教認為他又是不真實的存在,即是「無」的,這個「無」又稱之為「無我」、「非我」。而人的肉體存在是五蘊集合而成,從偏重於構成生命的精神要素來分析「五蘊說」,即把人的生命分成色、受、想、行、識五大類,色是物質要素,受、想、行、識是精神,它們不能單獨生起,必須相互依賴,互相結合才有生命的存在及其運動。從偏重於物質要素來分析,有「六大說」,即人們一期生命乃是由地、水、火、風、空、識六大元素所組成,依借前五大構成物質屬性的身體:地為骨肉,有堅性;水為血液,有濕性;火為熱氣,有暖性;風為呼吸,有動性;空為空隙,有無礙性。依借識大有種種精神活動。色心不二,五大之外無識大,識大之外無五大。互具互融,六大無礙,甚至一大之中互具其他五大。人體精神屬性的存在必須依賴於人體物質屬性的存在而存在,反之,人體如果沒有精神屬性,就不能成其為生命。生命由色心和合而成,二者互相依存,互為因果,互為條件,並處於不斷變化發展之中。生命因之隨時而改變自己存在的形態,表現為生生死死,而生命由色心和合而成的內容則是不能改變的。從整個宇宙的主場看,生命之能是永恆的,它使具體的生命從一種形態轉換為另一種形態,由此構成生生死死的生命之流,並且反復循環,生而死,死而生,永遠流轉,以至無窮。故死亡在整個宇宙生命中並不具有最終的性質,它只是相對於生存顯現才具有終極意義。 由佛教的這種生死本體論衍生出佛教對生死的態度就是「無我」和「無常」。如果人類破除了我執,認識了清凈無染、安寧自在、超脫生死、真實永恆的真我(真實的自我、自我的本來面目),整個生命過程便充滿生機,充滿信心,不再動搖,不再猶豫。正如池田大作說: 它是自發的和能動的,是不斷生成和流動的;這就是生命的實相。具體到我們的人生來說,應該堅決拋棄觀念上的僵化和獨斷。正因為現象是「無常」的,人的主體性和自由生命的發揚才是可能的。[2] 2.佛教生死輪回論 輪回學說是佛教的基本教義之一,它是佛教對事物本質、事物變化等的看法,以及佛教的倫理道德、人生解脫等的觀念緊密相關。輪回學說起源於佛教之前的印度古老宗教,最初解決的僅僅是人死後去向的問題。佛教創立者吸收了輪回學說的基本理念,把它改造成了佛教的基本教義。佛教輪回論認為眾生由於恩愛執著、迷惑造業的影響,而在三界六道之中流轉生死,受諸苦惱不能解脫。猶如車輪旋轉,循環不已,故名輪回。所以,解脫輪回之苦,也就成為人生的一件重要大事,更是救護眾生的指導方針了。 輪回的主體就是神識,可以相比中國人所說的靈魂 (但不同於靈魂),有情之心識靈妙不可思議,所以叫神識。《寶積經》說: 譬如風吹動諸樹木,發起山壁水涯,觸已作聲。以冷熱因緣所生,是故能受,然彼風體不可得見。……此神識界亦復如是,不可以色得見,亦不至色體,但以所入行作體現色。 《增一阿含經》卷七說: 吾是神識也,吾是形體之具也。 《葯師經》說: 彼自身卧在本處,具琰魔使,引其神識至於琰魔法王之前。 《楞嚴經》卷八說: 臨終時,先見猛火滿十方界,亡者神識飛墜,乘煙入無間地獄。 解脫輪回之後,神識就被凈化了。所以,佛教不主張「靈魂永恆不滅」,而主張生命全體的緣起緣滅,相似相續,不常不斷,無我、無我所,沒有主宰。 3.佛教生死涅盤論 阿部正雄所說: 在佛教看來,不是用生命力來克服死並在將來獲得永生;根本的是要從生與死的自相矛盾性中解放出來,並悟到脫離生死輪。因為這種悟完全是存在性的,它只能在人們的此地此時發生。在這種存在性的悟中,涅盤不是脫離輪回的東西。在此地此刻,輪回本身就是涅盤,涅盤本身就是輪回。[3] 佛教認為,涅盤實質上是眾生息滅煩惱後(無我)所證得的精神境界,它和佛、佛性、實際、真如、法界、法性、空、道、法身、實相、自性、圓成實性、如來藏等是異名而一體的。從哲學的角度申論之,這一體可以三個角度而言。一從修行實踐論來說,它是精神解脫的最高境界,是生命擺脫了一切物質性和精神性的束縛而獲的大自由、大喜樂,故名為涅盤、佛。二從本體論而論,它是諸法的本體、實相、理體、法性。諸法實相就是真實存在本身,就是本真存在的無遮蔽狀態。一方面它是真空,「自性常清凈」,「本來無一物」,故為絕對的空;另一方面其性又具足一切功德,自性含萬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故為絕對的有。故名為真空妙有、真如、實相、法界、圓成實性。眾生去除無明遮蔽後,即可證悟到這一宇;宙人生的實相存在,生命由此自然處於真實、無蔽和展開的狀態,達到光明的境地,自然處於悲智雙修的運作狀態,自覺覺他,上求下化。 二、佛教解脫生死的方法 道元禪師說: 斷念生死者,佛家一大事之因緣也! 若生死中有佛,便能無生死。若知生死即涅盤之理,便能無可厭生死,亦能無可願涅盤,自是超脫生死。故唯探究一大事之因緣也。[4] 眾生在苦海中漂泊,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找不到永恆安樂的歸宿。為此,佛也一再提醒我們:若想實現圓滿的生命,必須解脫生死。那麼,我們如何解脫生死呢? 1.斷惑證真 佛書中說:「眾生迷而不覺以至輪回生死。」因此要斷惑證真,覺悟生死同於涅盤的道理。無明既為生死之惑,那麼,想求解脫生死,當先斷無明為下手工夫,猶如擒賊必先搗其巢而擒其王。然而要怎樣來滅除無明、了脫生死?當用般若觀照力,照知無明無自性,乃是我人真心上的一種虛妄,本非實體,因凡夫不覺故被其所迷,才妄造一切惡業,妄受生死等苦。今既了悟無明虛妄,當體即空而不被所迷,則無明無法活動,此則滅無明也。無明一滅則真心顯現,於是對於一切事理都能明白不昧,自然也就不會迷執我法二相,而生種種顛倒取著去妄造一切惡業的行為。既不造業,哪還有依業受報的業識呢?沒有業識,自然不會投生入胎的名色。既無名色,則安有六入的構成?六入既無,誰去接觸?沒有接觸,怎能領受?領受既無,便不生貪愛。既無貪愛,怎能妄取?既不妄取,自無有業。既無有業,誰去投生?既不投生,哪有老死?所謂前者滅除,則後者不起,故曰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蓋無明為生死根本,所以一滅了它——無明,其餘十一支則不斷而自滅了。 念佛就是一種能斷無明,了脫生死的一種勝妙法門。所謂貪嗔痴三者謂之根本無明,能夠一心念佛,萬緣放下,則不起貪心;一心念佛,慈心發現,則不起嗔心;一心念佛,正念昭彰,則不起痴心,故念佛能破無明煩惱就是這種道理。 2.觀照無常 在生死輪回中,我們有無限的痛苦和迷惘,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忽視無常的真相。我們渴望一切都恆常不變,認為恆常可以提供安全。這種以假當真的錯誤資訊,構建出生命脆弱的基礎。盡管再多的真理不斷逼近,為了維持我們的偽裝,我們還是寧願不可救葯地繼續浮誇下去。為了震撼天真、懶惰、自滿的人,佛陀向世人示現滅度,告訴我們死亡是生命無可避免的事實,以此喚醒我們了悟無常。為什麼一切皆無常?因為萬事萬物的生存和發展都離不開外部條件,緣聚而生,緣散而滅,一切都是因緣的集合,一切都相互依賴,一切都在變遷,沒有常住的事物。所以,變易、;無常是天地間永不動搖的真理。這就是佛所說的「空」。當我們認真觀察自己和周遭的事物時,就會發現,從前我們認為是如此堅固、穩定和持久的東西,只不過是夢幻泡影而已。即所謂「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當我們進一步觀照一切事物「空」的本質,我們絕不會感到失落和痛苦,相反,它會喚醒我們的慈悲心,使我們對於一切事物和眾生越來越樂意布施,我們再也不必保護和偽裝自己了。因此,讓我們在生活中,放下執著,回到真理!這才是為死亡而准備的真正妙方。 3、修行漸次 佛教的四諦、十二因緣和六度,就是三種解脫生死的主要方法。四諦是一種「依苦尋因,慕滅修道」的解脫法,十二因緣是一種「推因知果,觀果斷因」的解脫法,而六度則是一種「自利利他,攝末歸本」的解脫法。這在佛法中稱之為「三乘佛法」,即聲聞乘的四諦法,緣覺乘的十二因緣法,菩薩乘的六度四攝法。除了四諦、十二因緣、六度的基本解脫法之外,還有許許多多解脫生死的方法,比如漢傳佛教的八大宗派,特別是凈土宗、禪宗、密宗和天台宗等,都是能夠從根本的「我執」上下手,斷除生死的束縛,從而得到生死的真正解脫,使生命呈現完全自由開放的狀態。盡管在整個佛法中的解脫生死之方,有著各個宗派的差別,修行的方法次第各有特色,但有一個共同的核心問題,那就是破除「我執」才能真正徹底地解脫生死之苦。簡而言之,只要把這顆生滅的妄心降伏了,一切雜念執著、是非人我全都破除之後,生死之苦被徹底征服,生命出現嶄新的景象,內心中只有光明和寧靜。正如佛陀說:「寂滅乃人生之至樂!」這是解脫道上的終極境界。 參考文獻: [1]曹越著:《憨山老人夢游集·示修凈土法門》卷九,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 [2]池大作著:《佛法西與東》,四川人民出版杜,1996。 [3]阿部正雄著:《禪與西方思想》,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2。 [4]大久保道舟著:《道元禪師全集》下卷,東京築摩書局,1970。
『叄』 佛教道教有關生死的話及含義
323、生命輪來回一個概要的標准和啟自示:至愛者,升華為天仙;至善者,升華為佛;至樂者,升華為神仙;至健者,升華為陸地仙;至慈者,升華為人仙;盡忠者,超升貴道;行孝者,再生福道;公平者,再返人道;積德者,轉生富道;懵懂者,轉往動物界;冷漠者,往生植物界;惡毒者,沉淪鬼道;霸道者,降淪冰凍層;殘忍者,降入火煉層。
314、生死是表象,生命無生死。
315、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322、如果有心願未了,人將再次轉回人間。
——摘自《新時代人類八百理念》
『肆』 生死感悟的句子簡短的
1,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就已經到了面對生死的年紀。
2,面對生死的時候,其他任何事情都顯得如此渺小。
3,都佩服我堅強,自己也不敢相信自己會堅強,面對生死會如此鎮靜。其實,堅強的外表裡是一顆脆弱的心。我別無他選,我只能用堅強來武裝自己,堅強是我唯一的選擇!
4,二十幾歲的年紀,總有一些突如其來的離別,它們來提醒你:你已經是一個大人了,你應該要學著去面對生死,去接受打擊,去扛起人生的重負。
5,人只有面對生死,才會有徹底的覺悟,只有思考終極的存在才會有質感的升華。也許人的一生都在反復蹉跎中不斷盤旋、沉澱,最終又歸於終點。我們經歷的,和經歷過我們的,在世界上留下斑駁痕跡,湮滅於茫茫的時光與塵世之中。
6,我的一生稀里糊塗,錯過了好多好事,有很多不甘心,面對生死時,一切都是浮雲。
7,面對生死,面對疼痛的時候,似乎更需要身邊人的陪伴和照顧。被人疼愛、關心照顧的幸福是用多少錢都買不來的。
8,當我們面對生死的時候,我們應該好好考慮一下,這個是躲不過的問題,生亦死來,死亦生!
9,每次看到有關生死的事件,都會觸及內心深處,面對生死,誰敢說「不怕」呢?誰敢說自己沒有「遺憾」呢?願我們都且行且珍惜,珍惜身邊愛自己的人,珍惜在一起的每一次……
10,不管怎麼樣兩個人的世界就是天堂;有些必須面對流言蜚語,有些必須面對眾叛親離:有些必須面對生死抉擇、有些必須面對世俗壓力!
『伍』 感悟生死的經典句子有哪些
1、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版司馬遷
2、哀莫大權於心死。——莊周
3、退休是死亡的開始。——巴普洛·卡梭
4、世上只有一個真理,便是忠實於人生,並且愛它。——羅曼·羅蘭
5、寒冷寂寞的生,卻不如轟轟烈烈的死。——巴金
6、人生處世,當匡濟艱危,以吐抱負,寧能米柴瑣屑終身乎?——秋瑾
7、為了解人生有多麼短暫,一個人必須走過漫長的生活道路。——叔本華
8、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譚嗣同
9、一生復能幾,倏如流電驚。——陶淵明
10、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李清照
拓展資料
生死:廣義解釋生死,可分二種。
(1)分段生死︰謂凡夫於三界六道生死輪回時,系分段展轉而受生死,故稱。
(2)變易生死︰指菩薩等離三界之輪回,遠離分段生死,而僅於斷煩惱時產生微細的生滅變化,謂之變易生死。
『陸』 佛家對生死的是如何理解的
沾染因果,便入輪回。菩薩畏因,眾生懼果。
『柒』 給幾段感悟生死的經典句子
1、婚姻是一本書,第一章寫下詩篇,其餘則是平淡的散文。——尼克斯
2、為了愛情的持續,婚姻的美滿,妻子固要取悅丈夫,丈夫也要取悅妻子,至於如何取悅,乃是一種高級的藝術。——柏楊
3、妻子不貞,丈夫有一半責任。丈夫不貞,太太也有一半責任。如果把對方逼得落荒而逃,責任就更大。——柏楊妻子如果一方面要把丈夫緊緊抱到懷里,一方面又要他出人頭地,天下根本沒有這種便宜的事。——柏楊
4、如果一個人沒有能力幫助他所愛的人,最好不要隨便談什麼愛與不愛。當然,幫助
5、不等於愛情,但愛情不能不包括幫助。——魯迅
6、愛情原如樹葉一樣,在人忽視里綠了,在忍耐里露出蓓蕾。——何其芳
7、春天沒有花,人生沒有愛,那還成個什麼世界。——郭沫若
8、真摯而純潔的愛情,一定滲有對心愛的人的勞動和職業的尊重。——鄧穎超
9、愛情是一個不可缺少的、但它只能是推動我們前進的加速器,而不是工作、學習的絆腳石。——張志新
10、人必須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魯迅只有愛給你解開不死之謎。——費爾巴哈
11、我是你的,我的祖國!都是你的,我的這心、這靈魂;假如我不愛你,我的祖國,我能愛哪一個人?——裴多菲
12、愛情之中高尚的成分不亞於溫柔的成分,使人向上的力量不亞於使人萎靡的力量,有時還能激發別的美德。——伏爾泰
13、人只有在戀愛里才能顯示個性的閃耀,才能發揮獨創性。——俄·屠格涅夫
14、愛別人,也被別人愛,這就是一切,這就是宇宙的法則.為了愛,我們才存在.有愛慰籍的人,無懼於任何事物,任何人。——法·彭沙爾
15、我愛我的祖國,愛我的人民,離開了它,離開了他們,我就無法生存,更無法寫作。——巴金
『捌』 佛家怎麼「看待生死」,怎麼讓自己解脫
自古以來,生死問題就是人類最為關切的問題,也是任何一個宗教都必須解答的問題。一切宗教之所以能夠成為人們的信仰,被成千上萬的信仰者痴迷地尊奉,主要原因之一就在於他們都包含了對人類最深沉的,也是最原始的心理隱患——死亡的最終解決的承諾。但不同的宗教因其基本教義、教理之不同而對生與死的看法各異,也就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生死觀。在中國,儒道釋三足鼎立,而儒者慎言生死,故生死之事多由佛道包攬。佛教的核心就在於能解生死、破生死、任生死,「生死大事」四字足以說盡其存在的意義。明代憨山大師在他的《夢游集》中雲: 從上古人出家本為生死大事,即佛祖出世,亦特為開示此事而已,非於生死外別有佛法,非於佛法外別有生死。所謂迷之則生死始,悟之則輪回息。」 憨山此說,可謂總結了整個佛教的根本義諦,標示生死智慧即「生死即涅盤」的大徹大悟為佛教解脫論的真髓所在。 一、佛教的生死觀簡述 1.佛教生死本體論 佛教緣起論認為色心不二,肉體與精神一體,二者不可以分割,沒有前後本末之分,渾然一體,共同構成宇宙的實相,生命的本質。人的生命是種種物質和精神要素的聚合體,它沒有一個獨立的實體(我),世間萬事萬物包括人的生命在內都是種種因緣和合而生起,沒有單獨的「實體」,皆隨因緣聚散生滅,沒有自在的「常往」,皆受因緣條件變化的制約,沒有自我任意的「主宰」,故說無我,亦無靈魂不死。作為人類的個體,佛教認為他又是不真實的存在,即是「無」的,這個「無」又稱之為「無我」、「非我」。而人的肉體存在是五蘊集合而成,從偏重於構成生命的精神要素來分析「五蘊說」,即把人的生命分成色、受、想、行、識五大類,色是物質要素,受、想、行、識是精神,它們不能單獨生起,必須相互依賴,互相結合才有生命的存在及其運動。從偏重於物質要素來分析,有「六大說」,即人們一期生命乃是由地、水、火、風、空、識六大元素所組成,依借前五大構成物質屬性的身體:地為骨肉,有堅性;水為血液,有濕性;火為熱氣,有暖性;風為呼吸,有動性;空為空隙,有無礙性。依借識大有種種精神活動。色心不二,五大之外無識大,識大之外無五大。互具互融,六大無礙,甚至一大之中互具其他五大。人體精神屬性的存在必須依賴於人體物質屬性的存在而存在,反之,人體如果沒有精神屬性,就不能成其為生命。生命由色心和合而成,二者互相依存,互為因果,互為條件,並處於不斷變化發展之中。生命因之隨時而改變自己存在的形態,表現為生生死死,而生命由色心和合而成的內容則是不能改變的。從整個宇宙的主場看,生命之能是永恆的,它使具體的生命從一種形態轉換為另一種形態,由此構成生生死死的生命之流,並且反復循環,生而死,死而生,永遠流轉,以至無窮。故死亡在整個宇宙生命中並不具有最終的性質,它只是相對於生存顯現才具有終極意義。 由佛教的這種生死本體論衍生出佛教對生死的態度就是「無我」和「無常」。如果人類破除了我執,認識了清凈無染、安寧自在、超脫生死、真實永恆的真我(真實的自我、自我的本來面目),整個生命過程便充滿生機,充滿信心,不再動搖,不再猶豫。正如池田大作說: 它是自發的和能動的,是不斷生成和流動的;這就是生命的實相。具體到我們的人生來說,應該堅決拋棄觀念上的僵化和獨斷。正因為現象是「無常」的,人的主體性和自由生命的發揚才是可能的。 2.佛教生死輪回論 輪回學說是佛教的基本教義之一,它是佛教對事物本質、事物變化等的看法,以及佛教的倫理道德、人生解脫等的觀念緊密相關。輪回學說起源於佛教之前的印度古老宗教,最初解決的僅僅是人死後去向的問題。佛教創立者吸收了輪回學說的基本理念,把它改造成了佛教的基本教義。佛教輪回論認為眾生由於恩愛執著、迷惑造業的影響,而在三界六道之中流轉生死,受諸苦惱不能解脫。猶如車輪旋轉,循環不已,故名輪回。所以,解脫輪回之苦,也就成為人生的一件重要大事,更是救護眾生的指導方針了。 輪回的主體就是神識,可以相比中國人所說的靈魂 (但不同於靈魂),有情之心識靈妙不可思議,所以叫神識。《寶積經》說: 譬如風吹動諸樹木,發起山壁水涯,觸已作聲。以冷熱因緣所生,是故能受,然彼風體不可得見。……此神識界亦復如是,不可以色得見,亦不至色體,但以所入行作體現色。 《增一阿含經》卷七說:「吾是神識也,吾是形體之具也。」 《葯師經》說:「彼自身卧在本處,具琰魔使,」引其神識至於琰魔法王之前。《楞嚴經》卷八說: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解脫輪回之後,神識就被凈化了。所以,佛教不主張「靈魂永恆不滅」,而主張生命全體的緣起緣滅,相似相續,不常不斷,無我、無我所,沒有主宰。 3.佛教生死涅盤論 阿部正雄所說: 「在佛教看來,不是用生命力來克服死並在將來獲得永生;根本的是要從生與死的自相矛盾性中解放出來,並悟到脫離生死輪。因為這種悟完全是存在性的,它只能在人們的此地此時發生。在這種存在性的悟中,涅盤不是脫離輪回的東西。在此地此刻,輪回本身就是涅盤,涅盤本身就是輪回。」 佛教認為,涅盤實質上是眾生息滅煩惱後(無我)所證得的精神境界,它和佛、佛性、實際、真如、法界、法性、空、道、法身、實相、自性、圓成實性、如來藏等是異名而一體的。從哲學的角度申論之,這一體可以三個角度而言。一從修行實踐論來說,它是精神解脫的最高境界,是生命擺脫了一切物質性和精神性的束縛而獲的大自由、大喜樂,故名為涅盤、佛。二從本體論而論,它是諸法的本體、實相、理體、法性。諸法實相就是真實存在本身,就是本真存在的無遮蔽狀態。一方面它是真空,「自性常清凈」,「本來無一物」,故為絕對的空;另一方面其性又具足一切功德,自性含萬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故為絕對的有。故名為真空妙有、真如、實相、法界、圓成實性。眾生去除無明遮蔽後,即可證悟到這一宇;宙人生的實相存在,生命由此自然處於真實、無蔽和展開的狀態,達到光明的境地,自然處於悲智雙修的運作狀態,自覺覺他,上求下化。 二、佛教解脫生死的方法 道元禪師說:「斷念生死者,佛家一大事之因緣也!」 若生死中有佛,便能無生死。若知生死即涅盤之理,便能無可厭生死,亦能無可願涅盤,自是超脫生死。故唯探究一大事之因緣也。 眾生在苦海中漂泊,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找不到永恆安樂的歸宿。為此,佛也一再提醒我們:若想實現圓滿的生命,必須解脫生死。那麼,我們如何解脫生死呢? 1.斷惑證真 佛書中說:「眾生迷而不覺以至輪回生死。」因此要斷惑證真,覺悟生死同於涅盤的道理。無明既為生死之惑,那麼,想求解脫生死,當先斷無明為下手工夫,猶如擒賊必先搗其巢而擒其王。然而要怎樣來滅除無明、了脫生死?當用般若觀照力,照知無明無自性,乃是我人真心上的一種虛妄,本非實體,因凡夫不覺故被其所迷,才妄造一切惡業,妄受生死等苦。今既了悟無明虛妄,當體即空而不被所迷,則無明無法活動,此則滅無明也。無明一滅則真心顯現,於是對於一切事理都能明白不昧,自然也就不會迷執我法二相,而生種種顛倒取著去妄造一切惡業的行為。既不造業,哪還有依業受報的業識呢?沒有業識,自然不會投生入胎的名色。既無名色,則安有六入的構成?六入既無,誰去接觸?沒有接觸,怎能領受?領受既無,便不生貪愛。既無貪愛,怎能妄取?既不妄取,自無有業。既無有業,誰去投生?既不投生,哪有老死?所謂前者滅除,則後者不起,故曰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蓋無明為生死根本,所以一滅了它——無明,其餘十一支則不斷而自滅了。 念佛就是一種能斷無明,了脫生死的一種勝妙法門。所謂貪嗔痴三者謂之根本無明,能夠一心念佛,萬緣放下,則不起貪心;一心念佛,慈心發現,則不起嗔心;一心念佛,正念昭彰,則不起痴心,故念佛能破無明煩惱就是這種道理。 2.觀照無常 在生死輪回中,我們有無限的痛苦和迷惘,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忽視無常的真相。我們渴望一切都恆常不變,認為恆常可以提供安全。這種以假當真的錯誤資訊,構建出生命脆弱的基礎。盡管再多的真理不斷逼近,為了維持我們的偽裝,我們還是寧願不可救葯地繼續浮誇下去。為了震撼天真、懶惰、自滿的人,佛陀向世人示現滅度,告訴我們死亡是生命無可避免的事實,以此喚醒我們了悟無常。為什麼一切皆無常?因為萬事萬物的生存和發展都離不開外部條件,緣聚而生,緣散而滅,一切都是因緣的集合,一切都相互依賴,一切都在變遷,沒有常住的事物。所以,變易、無常是天地間永不動搖的真理。這就是佛所說的「空」。當我們認真觀察自己和周遭的事物時,就會發現,從前我們認為是如此堅固、穩定和持久的東西,只不過是夢幻泡影而已。即所謂「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當我們進一步觀照一切事物「空」的本質,我們絕不會感到失落和痛苦,相反,它會喚醒我們的慈悲心,使我們對於一切事物和眾生越來越樂意布施,我們再也不必保護和偽裝自己了。因此,讓我們在生活中,放下執著,回到真理!這才是為死亡而准備的真正妙方。 3、修行漸次 佛教的四諦、十二因緣和六度,就是三種解脫生死的主要方法。四諦是一種「依苦尋因,慕滅修道」的解脫法,十二因緣是一種「推因知果,觀果斷因」的解脫法,而六度則是一種「自利利他,攝末歸本」的解脫法。這在佛法中稱之為「三乘佛法」,即聲聞乘的四諦法,緣覺乘的十二因緣法,菩薩乘的六度四攝法。除了四諦、十二因緣、六度的基本解脫法之外,還有許許多多解脫生死的方法,比如漢傳佛教的八大宗派,特別是凈土宗、禪宗、密宗和天台宗等,都是能夠從根本的「我執」上下手,斷除生死的束縛,從而得到生死的真正解脫,使生命呈現完全自由開放的狀態。盡管在整個佛法中的解脫生死之方,有著各個宗派的差別,修行的方法次第各有特色,但有一個共同的核心問題,那就是破除「我執」才能真正徹底地解脫生死之苦。簡而言之,只要把這顆生滅的妄心降伏了,一切雜念執著、是非人我全都破除之後,生死之苦被徹底征服,生命出現嶄新的景象,內心中只有光明和寧靜。正如佛陀說:「寂滅乃人生之至樂!」這是解脫道上的終極境界。
『玖』 佛教是怎麼感悟生死的
印光大師《臨終三大要》 (民國十九年(1930)) 世間最能使人悲傷的事情,沒有比死更嚴重的,而且所有世間人,沒有一個能夠倖免的;因此有心想要自利利人的人,不能不盡早考慮這件事啊。實際上死這個字,本來是假名,只是因為宿生所感應的一期業報已盡,所以舍下這個身軀,再去接受別種身軀罷了。不懂得佛法的人,簡直是無法可設,只能任憑亡者隨業流轉。現在既然聽聞到如來普度眾生的凈土法門,就一定要信願念佛,預備往生資糧,希望自己將來可以免去生死輪回的幻苦,證得涅槃常住的真樂。不僅自己這樣做,而且有時父母兄弟,以及其他家人,如果得了重病,出現難以治癒的情況,這時應當發起孝順、慈悲的心念,勸他念佛求生西方,並為他助念,使病人從這個世界死亡以後,就立即生到極樂凈土。這樣做的巨大利益,怎麼能用語言說得清楚呢?現在列出以下三要,來做為成就臨終人往生的依據。語言雖然粗俗淺陋,但是意思都源自佛經。如果一旦遇到親人病危這樣的因緣,希望大家都能按照三要來實行。 所說的三要,第一、善巧開導安慰,使臨終人生起正信;第二、大家換班念佛,來幫助臨終人保持凈念;第三、臨終時及咽氣後12小時內切戒搬動、哭泣,防止耽誤往生大事。果真能依照這三個方法來做,決定可以消除宿業,增長凈因,蒙佛接引,住生西方。一旦得到住生,就會超凡入聖、了生脫死,而且漸漸進修,肯定一直到圓滿成就佛果為止。要獲得這樣大的利益,完全要依仗家人助念的力量。如果能這樣做,對於父母,就是真孝;對於兄弟、姐妹,就是真悌;對於兒女,就是真慈;對於朋友、對於一般人,就是真義、真惠。用這樣的行動來培養自己的凈因、啟發學佛人的信向,久而久之,相互學習、形成風氣難道還困難嗎?現在我就一一分條陳述,這樣才能不至於在大家遇到病人臨終時無所適從。 第一、善巧開導安慰,使臨終人生起正信。 懇切地勸導病人,放下一切,一心念佛。如果有應該交代的後事,就馬上讓他交代。交代後,就告訴他把這些事情置之度外,立即開始勸說他做「我現在將要隨阿彌陀佛往生佛國」這樣的觀想,世間所有富貴、快樂、家人等種種塵境,都是障礙,會導致讓自己遭受禍害,因此心裡不應該生起一個惦記、貪戀的念頭。必須懂得自己的一念真性,本來沒有死。所謂「死」,只是舍掉這個身,再去接受別種的身軀罷了。如果不念佛,就會隨善、惡業力,又在善、惡道中受生。(善道,就是人道、天道;惡道,就是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阿修羅道,既可以稱為善道,也可以稱為惡道,因為這類眾生修因感果,全都是善、惡夾雜的緣故。)如果當臨命終時,一心念南無阿彌陀佛,依靠這個志誠念佛的心,必定能感應阿彌陀佛大發慈悲,親垂接引,使自己得到住生。千萬不要懷疑「我是業力凡夫,怎麼可能憑借少時間的念佛,就能夠出離生死、往生西方呢?」必須懂得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即使是十惡、五逆的極重罪人,臨終地獄相已經顯現,如果這時有善知識教導他念佛,或者念十聲,或者只念一聲,也一樣能夠蒙佛接引、住生西方。這種人念這么幾句,尚且還能得到住生,那麼我們還有什麼理由認為自己業力重、念佛數量少,就生起不能往生的疑問呢?必須懂得我們本來具有的真性,與佛沒有兩樣,只是因為惑業深重,得不到受用。現在既然向佛歸命(譯者註解:歸命是梵語「南無」的漢譯。有三義:一,身命歸趨於佛;二,歸順佛之教命;三,命根還歸於一心本元。表信心至極之詞。),就像兒子投靠父親,正是返回我本有的家鄉,哪裡是分外的事呢?還有,阿彌陀佛在過去因地時曾經發願:「如有眾生,聞我名號,志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因此一切眾生,只要臨終發志誠心,念佛求生西方,阿彌陀佛沒有一個不垂慈接引的。千萬不能懷疑,懷疑就是自誤,這樣的禍害可是不小啊!更何況脫離這個苦難的世界,往生到極樂世界,是最為快意的事,應當生歡喜心。千萬不要怕死,怕死也仍舊不能不死,反而還會導致沒有往生西方的份了;因為怕死會造成自心與佛相違反,所以佛雖然具有大慈大悲,但是對於不依從佛教導的眾生也無可奈何。阿彌陀佛萬德洪名,就像巨大的冶煉洪爐。我們多生多劫的罪業,與這句佛號相比,就像空中的一片雪。業力凡夫,由於念佛的緣故,罪業就會消滅。就像一片雪靠近洪爐,隨即就消失得什麼也沒有了。更何況業力消滅後,所有善根,自然就會增長殊勝,又怎麼能懷疑念佛不能得到往生,與阿彌陀佛不來接引呢?就像以上說的這樣,委曲宛轉地開導安慰,病人自然能生起正信心,這些就是為病人開導的內容。至於我們自己所應盡的孝心和誠心,也只有這樣做才能盡得到。千萬不能隨順俗情,求神問醫。大命將盡,鬼神醫葯,怎麼可能讓病人不死呢?一旦精力被這種無益的事情所左右,那麼對於念佛這件事的誠懇心就會打折扣,就沒有辦法與佛感通了。許多人在父母臨終時,不惜資財,請許多醫生來看病;這種做法稱為「賣孝」,無非是想要讓世人稱贊我對於父母能盡孝。他們哪裡知道,天地鬼神實際上完全鑒察他的用心。因此凡是對於父母喪葬等事,過分張羅、搞排場的人,即使沒有天災,也必有人禍。身為人子的人,應該注重使父母的神識能夠適得其所,那些世俗所稱頌的事,本來就不值得讓明眼人嘲笑,更何況還要去極意追求,而實際上卻遭受不孝的大過失呢? 第二、大家換班念佛,來幫助臨終人保持凈念。 前面已經開導了病人,使他生起正信。但是這時的病人,已經心力孱弱,不要說平時絕對不念佛的人,不容易相續長念,即使向來專門念佛的人,到這時也全仗他人的助念,才能得力。因此家中的親人,應該一同發起孝順慈悲的心念,為病人助念佛號。如果病情還沒有嚴重到將要命終的程度,就分班念,應分三班,每班限定幾人。頭班出聲念,二、三班默持。念一個小時,二班接念,頭班、三班默持。如果有小事,應當在默持的時候辦。值班時,絕對不能離去。二班念完了,三班接著念,終而復始。念一個小時,歇兩個小時,即使經過晝夜,也不會覺得很辛苦。必須懂得,肯幫助別人凈念往生,也能得到他人助念的果報。千萬不要說是為父母盡孝才應該這樣做,即使是為平常人助念,也是培植自己的福田、增長自己的善根,其實是自利之道,不僅僅是幫助別人。成就一個人往生凈土,就是成就一個眾生作佛,這樣大的功德,怎麼能用凡情思議得清呢?三班相續,佛聲不斷。病人有氣力能念,就隨大家小聲念,不能念,就攝耳諦聽,心無二念,自然就能與佛相應了。念佛聲不能太高,高了就會傷氣,難以持久;也不能太低,會導致病人聽不明白。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太快了病人就不能跟隨,就是聽也難聽明了;太慢了氣就接不上,也難得到利益。必須不高不低、不緩不急,字字分明、句句清楚;讓病人字字句句,入耳經心,這樣才容易得力。念佛法器,只用引磬,其他一切,一概不適合使用。引磬聲清,聽後令人心地清凈;木魚聲濁,因此不適合在臨終助念時使用。而且助念時適合念四字佛號。剛開始時,念幾句六字,以後專念阿彌陀佛四字,不念南無,因為字少易念;病人或隨大家念,或攝心聽,都能省心力。家中的親人要這樣來念,外請的善友也要這樣來念,人多人少都這樣來念。不可以一起念,然後歇歇又念,導致讓病人的佛念間斷。如果趕上吃飯的時間,要換班吃,不要中斷了佛聲。如果病人將要斷氣了,就應該三班同念。直到氣斷以後,再分班念三個小時,然後歇氣,以便料理安置等事。當念佛的時候,不能讓親友來病人面前,問候、安慰。既然有感情來看望,就應該隨大家念佛若干個小時,這才是真實情愛,有益於病人。如果用世間俗情來打擾病人,簡直就是推人下海,這種情愛雖然令人感動,但是這種做法卻非常令人痛心。這種情況完全要靠主事人明白道理,預先讓人向親朋好友說明,以免導致有礙面情,以及貽害病人,由於分心而不能得到往生。 第三、臨終時及咽氣後12小時內切戒搬動、哭泣,防止耽誤往生大事。 病人將要臨終的時候,也正是凡、聖、人、鬼分判的時刻,一發千鈞,要緊之極。只可以用佛號,開導他的神識,絕對不可以洗澡、換衣,或移動寢處。不管病人是什麼姿勢坐卧,只可以順著他的姿勢,不可以稍微有所移動;也不可以對他生起悲感相,甚至哭泣。因為這時的病人已經身不自主,如果一觸動,他的手、足身體,就都會受到拗、折、扭、挒的疼痛;一疼痛,瞋恨心就會生起,而念佛的心念就息止了;隨瞋恨心去,大多墮入蛇蠍等毒類,極其可怕。如果病人見到家人悲痛、哭泣,就會生起情愛心,念佛的心念就息止了;隨情愛心去,將導致他生生世世在六道中輪回,不得解脫。此時,最能利益病人的事,莫過於一心念佛;最能貽害病人的事,莫過於胡亂觸動、哭泣。如果有胡亂觸動、哭泣的情況,導致病人生起瞋恨,以及情愛心,那麼想要往生西方,一萬個人里也不會有一個了。還有,人之將死,熱氣的消失從下到上的情況,是超升相;從上到下的情況,是墮落相。因此才有「頂聖、眼天生,人心、餓鬼腹,畜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的說法。盡管如此,大家果真都至誠助念,自然可以直下往生西方。千萬不要屢屢試探病人哪裡涼熱,以至於在神識還沒有離體時,或許由於這樣做產生刺激,使病人心生煩惱、疼痛,導致得不到往生。這樣做的罪過,實在是無量無邊,希望各位親人朋友,每個人都懇切念佛,絕對不要試探病人身體的熱氣,最後冷在什麼地方。身為人子的人,在這些方面留心,才是真孝。如果依照世間的種種俗情去做,就是不惜推親人下苦海,只是為了邀得一般無知無識的人群相稱贊他能盡孝。這樣的孝和羅剎女的愛,正好相同。經中說:「羅剎女食人,曰,我愛汝,故食汝。」那些無知的人行孝,使父母失去快樂、得到痛苦,難道不是和羅剎女愛人的方式相同嗎?我說這樣的話,並不是不近人情,而是想要每個人都從實際上講求,一定要實現亡者往生、存者得福的願望,從而滿足孝子賢孫熱愛父母的一片血誠,不知不覺語言就有些激烈。真愛父母的人,一定能夠諒解我。 「頂聖眼天生」等句子的意思是,人斷氣已後,通身冷透,如果唯獨頭頂還熱,那麼必定是超凡入聖、了生脫死。所謂眼天生,如果唯獨眼部以及額頭處還熱,就生天道。唯獨心處還熱,就生人道。唯獨小腹處還熱,就生餓鬼道。唯獨膝蓋處還熱,就生畜生道。唯獨腳心處還熱,就生地獄道。這些現象,是由於人在活著的時候,所造的善惡兩種業力,到斷氣這個時刻感應出現的,不是可以用勢力來假造的。這個時候如果病人能夠志誠念佛,再加上親人、善友助念的力量,就一定可以帶業往生,超凡入聖了。沒有必要專門做探試,尋求征驗,從而導致誤事。我在這里懇切叮囑、懇切祈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