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農古詩詞
㈠ 古詩大全憫農一
《憫農·其來一》是唐代詩源人李紳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
全文: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翻譯:
春天播種下一粒種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獲很多的糧食。
天下沒有一塊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種田的農夫餓死。
(1)米農古詩詞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及鑒賞:
根據唐代范攄《雲溪友議》和《舊唐書·呂渭傳》等書的記載,大致可推定這首詩為李紳於唐德宗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
全詩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到處碩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農民辛勤勞動獲得豐收卻兩手空空、慘遭餓死的現實問題。
詩一開頭,就以「一粒粟」化為「萬顆子」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豐收,用「種」和「收」贊美了農民的勞動。
第三句再推而廣之,展現出四海之內,荒地變良田,這和前兩句聯起來,便構成了到處碩果累累,遍地「黃金」的生動景象。
「引滿」是為了更有力的「發」,這三句詩人用層層遞進的筆法,表現出勞動人民的巨大貢獻和無窮的創造力,這就使下文的反結變得更為凝重,更為沉痛。「農夫猶餓死」,它不僅使前後的內容連貫起來了,也把問題突出出來了。
勤勞的農民以他們的雙手獲得了豐收,而他們自己還是兩手空空,慘遭餓死。
㈡ 求文檔: 米農古詩詞
《如夢令》
昨夜冥思狂想,
濃睡不消域望,
試問眾多米農,
身體專可否安好。
哭啊,
哭啊,
道是人比竹竿瘦。
《一剪屬梅》
輕敲鍵盤,獨上易名,
郵箱誰寄錦書來?
域名回頭,車水馬龍。
域自飄零農跟流。
一個域名,眾人出手。
此域眾人必須奪之,
才見要掉,卻已被奪。
㈢ 米農古詩2怎麼背
《憫農》【作者】李紳【朝代】唐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專猶餓死。
白話釋屬義: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種子,秋天就可收獲很多糧食。
普天之下,沒有荒廢不種的田地,勞苦農民,仍然要餓死。
(3)米農古詩詞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這組詩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封建時代農民的生存狀態。第一首詩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到處碩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農民辛勤勞動獲得豐收卻兩手空空、慘遭餓死的現實問題;第二首詩描繪了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田裡勞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現了農民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最後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樣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真摯的同情之心。
組詩選取了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集中地刻畫了當時社會的矛盾。全詩風格簡樸厚重,語言通俗質朴,音節和諧明快,並運用了虛實結合與對比手法,增強了詩的表現力。這兩首詩不僅在民間廣泛流傳,在文學史上亦有一定影響。
㈣ 憫農二首和憫農一首,請寫出兩首古詩
憫農二首-其一
唐代: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譯文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種子,秋天就可收獲很多糧食。
普天之下,沒有荒廢不種的田地,勞苦農民,仍然要餓死。
憫農二首-其二
唐代: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譯文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農民還在勞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誰想到,我們碗中的米飯,粒粒飽含著農民的血汗?
注釋
憫:憐憫。這里有同情的意思。詩一作《古風二首》。這兩首詩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粟:泛指谷類。
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糧食顆粒。
四海:指全國。閑田:沒有耕種的田。
猶:仍然。
擴展資料:
首先,這兩首詩所抒寫的內容是人們經常接觸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許多熟視無睹的情況,如果一旦有人加以點撥,或道明實質,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種道理,就會覺得很醒目,很清楚,從而加深了認識。這兩首小詩所以有生命力,就有這一方面的道理。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這個春種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習見,眾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難於像詩人那樣去聯系社會、階級而思考一些問題。詩人卻想到了,他從「四海無閑田」的大豐收景象里看到「農夫猶餓死」的殘酷現實。
這一點撥就異常驚人醒目,自然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盤中餐」,這原是人們天天接觸,頓頓必食的,然而並沒有誰想到把這粒粒糧食和農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聯系在一起。詩人敏銳地觀察到了,並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詩句。這就給人們以啟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從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糧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㈤ 五一勞動節古詩詞有哪些
憫農
唐·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注釋】:禾:禾苗。內日當午:太陽當頭直容曬的時候,指中午。餐:飯。皆:都是。
【簡析】:這首憫農詩,寫出了農民勞動的艱辛和對浪費糧食的憤慨。在盛夏的正午,農民頂著火辣辣的太陽鋤地,汗水淼淌滴在莊稼地里。可是誰又知道,碗中的每一粒飯都包含著農民的辛苦啊!
鄉村四月
宋·翁卷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
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這首詩以白描手法寫江南農村初夏時節的景象,前兩句著重寫景綠原、白川、子規、煙雨、寥寥幾筆就把水鄉初夏時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來。後兩句寫人,畫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農民形象,從而襯托出「鄉村四月」勞動的緊張、繁忙。前呼後應,交織成一幅色彩鮮明的圖畫。
畲田調二首
宋·王禹偁
第一首
大家齊力斸孱顏,耳聽田歌手莫閑。
各願種成千百索,豆萁禾穗滿青山。
第二首
北山種了種南山,相助力耕豈有偏?
願得人間皆似我,也應四海少荒田。
這兩首是作者在商州(陝西省商縣)時作的詩,寫出了山谷地帶農民的勞動生活;他們互相協作,表現出勤勞勇敢的精神。這兩首詩有樸素的民歌風格,讀來覺得清新生動。
㈥ 有米農這首詩嗎
沒有《米農》這首詩,接近的有《憫農二首》,是唐代詩人李紳的組詩作品內。
憫農二首
其一
春種一容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其二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譯文:
其一
春天播種下一粒種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獲很多的糧食。
天下沒有一塊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種田的農夫餓死。
其二
農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曬下鋤禾,汗水從身上滴在禾苗生長的土地上。
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每顆每粒都是農民用辛勤的勞動換來的呢?
這組詩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封建時代農民的生存狀態。第一首詩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到處碩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農民辛勤勞動獲得豐收卻兩手空空、慘遭餓死的現實問題;第二首詩描繪了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田裡勞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現了農民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最後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樣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真摯的同情之心。組詩選取了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集中地刻畫了當時社會的矛盾。全詩風格簡樸厚重,語言通俗質朴,音節和諧明快,並運用了虛實結合與對比手法,增強了詩的表現力。
㈦ 古詩《憫農一》和《憫農二》完整版是什麼
憫農
[唐]李紳
春種一顆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作者簡介:李紳(772-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出生於湖州烏程縣(今浙江省湖州市)。唐朝宰相、詩人。中書令李敬玄曾孫。李紳六歲時喪父,隨母遷居潤州無錫。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中進士,補國子助教。後歷任淮南節度使、中書侍郎、尚書右僕射、門下侍郎等職,封趙國公,與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他一生最閃光的部分在於詩歌,他是在文學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的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會昌六年(846年)在揚州逝世,年七十四。追贈太尉,謚號「文肅」。事跡見沈亞之《李紳傳》(《全唐文》卷七百三十八)和新、舊《唐書》本傳。
㈧ 憫農一首的古詩
《憫農二首來.其一》唐代:李紳
春種一自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釋義: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種子,秋天就可收獲很多糧食。
普天之下,沒有荒廢不種的田地,勞苦農民,仍然要餓死。
簡介:
《憫農二首》是唐代詩人李紳的組詩作品。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到處碩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農民辛勤勞動獲得豐收卻兩手空空、慘遭餓死的現實問題。
(8)米農古詩詞擴展閱讀:
根據唐代范攄《雲溪友議》和《舊唐書·呂渭傳》等書的記載,大致可推定這組詩為李紳於唐德宗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這個春種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習見,眾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難於像詩人那樣去聯系社會、階級而思考一些問題。
詩人卻想到了,他從「四海無閑田」的大豐收景象里看到「農夫猶餓死」的殘酷現實。這一點撥就異常驚人醒目,自然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如「盤中餐」,這原是人們天天接觸,頓頓必食的,然而並沒有誰想到把這粒粒糧食和農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聯系在一起。詩人敏銳地觀察到了,並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詩句。這就給人們以啟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從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糧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