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詩詞句 » 詩詞背景

詩詞背景

發布時間: 2020-12-19 04:55:22

古詩的背景

【年代】:唐

【作者】:張籍

【作品】:秋思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注釋】
意萬重:形容表達的思念很多 行人:這里指捎信的人
開封:把封好的信拆開 復恐:怕這封信的內容不夠多,說不盡.(相信你可以感覺到上一句中「意萬重」極言「家書」意義重大,詩人在家書中寄以厚意。然而像我們自己寫好的一封重要的信一樣,總是會擔心自己沒有在短短的信箋中把欲說之事言明,也就是「復恐匆匆說不明」,所以才會在要寄出的時候再拆開來看看,確定一下,哪怕僅僅是給自己一顆定心丸。
「復恐」一句,朴實而傳神的表達出家書中蘊藏的情誼,著神而不露形。)

【譯文】
洛陽城裡吹起了蕭瑟秋風,
要寫家信禁不住心緒萬重。
又恐匆忙傾述訴不盡情思,
捎書人臨行我又打開信封。

賞析

這首詩寫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卻非人人所能道出。作客他鄉,見秋風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臨走時怕遺漏了什麼,又連忙打開看了幾遍。事本子平,而一經入詩,特別是一經張籍這樣的高手入詩,便臻妙境。這在詩壇上並不是常有的。

當然以家書為題材的作品,在唐詩中也不乏佳作。象岑參的《逢入京使》:「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寫作者戎馬倥傯,路遇使者,托傳口信以慰家人。杜甫的《春望》:「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寫作者身陷安祿山佔領下的長安,不知戰亂中的家人是否安吉,切盼來書以慰遠情。他們都用獨特的技巧表達了思家的心情。這首詩與眾不同的是寄深沉於淺淡,寓曲折於平緩,乍看起來,寥寥數語,細細吟味,卻有無窮意味。

王安石《題張司業》詩說:「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頗能道出這首詩的藝術風格和創作甘苦。詩以秋風起興,這是自《詩經》以來常用的手法。秋風一起,北雁南飛,他鄉羈旅,易觸歸思。例如劉禹錫的《秋風引》就曾說:「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我們再來看看詩人的歷史,原來他本籍吳中(今江蘇蘇州),這又使人想起晉人張翰的故事。據《晉書·張翰傳》說:「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蒓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張籍與張翰異代同里,且俱宦遊北方。張翰因預測到齊王司馬冏即將作亂,知機引退,張籍未必有什麼政治上的原因,但在見秋風而思故鄉這一點上,卻極其相似。他雖不能象張翰那樣馬上「命駕而歸」,但卻把一腔思鄉之情傾瀉在紙上。這種感物緣情的創作沖動,雖然用的是傳統的手法「起興」,但其中包括如許豐富的內涵,不能不是此詩的一個特色。

第二句「欲作家書意萬重」,其中的「欲」字緊承「見秋風」。原來詩人的心情是平靜的,象一泓清水。秋風乍起,吹起他感情上的陣陣漣漪。行文順暢自如,一氣流貫,然而句末「意萬重」三字,忽又來一個逆折,猶如書法上的無垂不縮。因此這里詩人的感情並未順流而下,而是向更深的地方去開掘。這種手法,看似尋常,實極高超。我們細玩詩意:詩人因見秋風而生鄉思,於是欲作家書,可是千言萬語,又不知從何寫起。「意萬重」,乃是以虛帶實。劉禹錫《視刀環歌》雲:「今朝兩相視,脈脈萬重心。」「萬重心」、「萬重意」,俱是極言思想感情的復雜。其中究竟有多少心意,每一個有生活經驗的讀者,都能體會得到。因為是 「意萬重」,這家書怎麼寫呢?寫了沒有?作者沒有明言,讓讀者去想像,這就叫做含蓄不盡,耐人尋味。

三、四兩句,又作轉折。盡管「意萬重」,無從下筆,但就文意看,家書還是寫了,問題在於匆匆著筆,意猶未盡。「匆匆」二字,生動如畫,既寫了自己一方,也反映出捎信者一方。聯系下文來看,那個捎信人是在行期在即時遇到的:也許就要上馬、上船,即便不象岑參與入京使「馬上相逢」那樣急迫,總還是行色匆匆不能久停的。由於捎信人是這樣行色匆匆,寫信人不得不匆匆落筆。由於匆匆落筆,萬重心意一下子很難表達清楚。在這種符合邏輯的描繪之中,詩人的急遽之情,匆忙之色,栩栩然如在目前。「說不盡」三字,也與上文「意萬重」緊相呼應,由於「意萬重」,所以才「說不盡」。而「意萬重」也與「見秋風」引起的鄉思相關聯。黃叔燦《唐詩箋注》說:「首句羈人搖落之意已概見,正家書所說不盡者。『行人臨發又開封』,妙更形容得出。試思如此下半首如何領起,便知首句之難落筆矣。」說明下半首的起頭與全詩的起句,環環緊扣,首尾相應。

結句更是造語入妙,寫情入微,可稱一篇之警策。近人俞陛雲評論說:「已作家書,而長言不盡,臨發開封,極言其懷鄉之切。」又說:「此類之詩,皆至性語也。」(《詩境淺說續編》)所謂「至性語」,就是說寫出了最真摯的人類共有的感情,而且達於極致。在結構上,上句說「匆匆說不盡」,下句說「臨發又開封」,渲染足了「匆匆」的氣氛。

由於此詩藝術上取得如此傑出的成就,因此前人給予極高的評價。林昌彝《射鷹樓詩話》說:「文昌(張籍字)『洛陽城裡見秋風』一絕,七絕之絕境,盛唐人到此者亦罕,不獨樂府古淡足與盛唐爭衡也。」一般論者以為詩到中唐,不足與盛唐爭衡。但就此詩來看,截取日常生活中一個片段,挖掘到人物感情的深處,以淡語寫至情,發纖濃於簡古,詩風質朴,意境渾成,稱之曰「七絕之絕境」,決不為過;與盛唐名家(如前舉之岑參)同類之作相比,也是毫不遜色的。

㈡ 《江畔獨步尋花》詩詞背景是什麼

【背景】這首來詩作於杜甫定自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即上元二年(761)春。在飽經離亂之後,開始有了安身的處所,詩人為此感到欣慰。春暖花開的時節,他獨自沿江畔散步,本想尋伴同游賞花,未能尋到,只好獨自沿錦江江畔散步,每經歷一處,寫一處;寫一處,又換一個意;情隨景生,一連成詩七首,共成一個體系,同時每首詩又自成章法。

㈢ 這幾首毛澤東詩詞的創作背景,要詳細!急!!!答案好有追加。。。

卜運算元 詠梅
其一: 毛澤東《卜運算元•詠梅》寫於1962年冬。在當時,正值反華高潮、三年自然災害,這時國內有些人對社會主義前途喪失信心,年輕的共和國處於極度危險的境地。 其二: 毛澤東喜歡雪,那漫天飛舞、讓世界純潔美好的雪。 在杭州,這樣的雪景並不常見。巧的是,毛澤東1953年底第一次到杭州時,這里竟飄下了一場幾十年不遇的大雪。 1961年11月,毛澤東又一次來到了杭州。 雖然已是冬天,但南方的天氣並不太寒冷。不知為什麼,詩人毛澤東又想起了雪,也想起了雪中的梅花。 被古代詩人反復吟詠過的梅花,或孤獨清高,懷才不遇;或孤芳自賞,顧影自憐。 再寫梅花,脫俗不易,超越更難。 然而,在毛澤東的筆下,終於以前所未有的格調和時代精神,為梅花創造一種空靈淡遠而又熱烈絢美的意境,豁然開了一個新生面--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 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 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這首《卜運算元•詠梅》,是毛澤東晚年詩詞的代表作。 在詩人毛澤東心目中,這梅魂梅骨,梅趣梅神,不正是在多事之秋,那些始終有骨氣、有理想的馬克思主義戰士應有的風采嗎? 梅花與雪的故事還沒有結束。 依然是冬天的季節,1962年12月26日毛澤東生日那天,詩人又作《七律•冬雲》以言志-- 雪壓冬雲白絮飛,萬花紛謝一時稀。 高天滾滾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氣吹。 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傑怕熊羆。 梅花歡喜漫天雪,凍死蒼蠅未足奇。 政治氣候和自然氣候,在詩人的心海上,儼然架起了一座橋梁,一點就通。 梅花與冰雪 ,在詩人的心曲中,彷彿藏伏著一根共振的絲弦,一撥就響。 這首《冬雲》的意境,無疑是一年前的《卜運算元•詠梅》的延續和發揮。

念奴嬌•井岡山
1965年5月22日至29日,毛主席在巡視大江南北時重上了井岡山。他撫今追昔,一口氣寫了兩首以「井岡山」為題的詩,一首是《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另一首就是《念奴嬌•井岡山》。

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
1927年10月,毛澤東率秋收起義部隊上井岡山,開辟了工農武裝割據道路,並沿著這條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勝利。1965年5月,毛澤東又重上井岡山。闊別三十八年,他感慨良多,詩興大發,寫下這首詞

清平樂 六盤山
1935年8月,毛澤東主席粉碎了張國燾分裂黨,分裂紅軍的機會主義路線後,率紅一方面軍繼續向陝北根據地挺進。9月中旬,攻克天險臘子口,奇跡般越過岷山草地,進入甘肅南部。10月初,國民黨一方面調集重兵「圍剿」陝北革命根據地,另一方面在六盤山一帶建立防線,妄圖圍殲長征紅軍。工農紅軍在毛澤東指揮下,佯攻天水,示行於東,然後出敵不意,從哈達鋪掉頭北進,攻克通渭城,進入平涼、固原大道。 10月7日,在六盤山的青石嘴,又擊敗了前來堵截的敵騎兵團,掃清了阻礙,擺脫了追敵,當天下午,一鼓作氣,翻越六盤山。之後,長驅直入,於10月19日到達陝北保安縣吳起鎮(今吳旗縣),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完成了震驚世界的二萬五千里長征。這首《清平樂•六盤山》就是毛澤東翻越六盤山時的詠懷之作。[

七律 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
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國民黨拒絕在和平協定上簽字。當夜,解放軍在東起江蘇江陰,西迄江西湖口的千里長江上,分三路強行渡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一日,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發出《向全國進軍的命令》,號令全軍堅決、徹底、全部地殲滅中國境內一切抵抗共產黨的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全中國。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即在西起江西湖口、東至江蘇江陰的一千餘里的戰線上強渡長江,並於四月二十三日晚,東路陳毅的第三野戰軍佔領南京。毛澤東聽到這個消息大快人心,於是寫下了有名的《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本詩氣勢恢宏,語言鏗鏘有力,它表現了人民解放軍徹底打垮國民黨反動派的信心和決心,表達了解放全中國的必勝信念!
南京的解放宣告了國民黨統治的徹底覆滅,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毛澤東就在人民解放軍攻佔南京後的兩三天內醞釀成這首雄渾的詩作。
毛澤東同志這首詩最早發表在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詩詞》。

㈣ 毛澤東詩詞詠梅背景

當時正值我國遭受三年自然災害,原蘇聯領導人有挑起中蘇論戰,對中國施加政治上的、經濟上的、軍事上的壓力,內憂外困,共和國受到了嚴峻的考驗。
毛澤東詩詞賞析
——卜運算元【詠梅】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原詞〗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附:陸游原詞--卜運算元〖詠梅〗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鑒賞】
梅花,在中國文人的筆下,往往是人格的象徵或意趣的指向。由於審美情趣的差別、吟詠時心緒不一,他們筆下梅花的風姿與味道卻各異其趣。宋代林和靖《山園小梅》詩:「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這梅花是清麗淡雅的,寄託了他「妻梅子鶴」的隱逸情趣。清代宋匡業《梅花》:「獨立風前惟素笑,能超世外自歸真。」這梅花是超凡脫俗的,表明他與世無爭、超然塵世之情思。宋代陳亮《梅花》詩:「一朵忽先變,百花皆落後。」這昭示著梅花獨領風騷的品位。元代王冕的《墨梅》詩:「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贊頌了梅的清雅高潔的內在美。而詠梅詩詞最多的名家,當數南宋愛國詩人陸游,此類題材的詩詞在百首以上。他筆下的梅,風姿各別,寄託的情思也因事而異,其中,《卜運算元.詠梅》最為著名。在這首詞中,他以孤高寂寞的梅花表現自己的操守和傲骨,被後人廣為傳頌。
毛澤東這首詞前有引語:「讀陸游詠梅詞,反其意而用之。」表明了創作契機。「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詞的起句就以健筆凌雲之勢,表現出了與陸游明顯的不同的胸襟與氣魄。「風雨」、「飛雪」點出了四季的變化,時間的更替,「春歸」、「春到」著眼於事物的運動,既給全篇造成了一種時間的流動感,又為下邊寫雪中之梅作了飽歷滄桑的准備,詞句挺拔,氣勢昂揚。
接下來「已是懸崖百丈冰」一句,描繪出寒冬中梅花嚴酷的生存環境。但就在逼人的環境和險惡的氛圍中,竟然「猶有花枝俏」。「懸崖」表明環境是如此險峻,「百丈冰」顯示出寒威如此只酷烈,而梅花就在這冰凝百丈、絕壁懸崖上俏麗地開放著,一個「俏」字,不僅描畫出梅花的艷麗形態,更兀現了梅花傲岸挺拔、花中豪傑的精神氣質。詩人筆下的梅花充滿著自豪感,堅冰不能損其骨,飛雪不能掩其俏,險境不能摧其志,這和陸游筆下「寂寞開無主」、「黃昏獨自愁」的梅花形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結合毛澤東這首詞的寫字背景看,詞人如此地刻畫梅花的形象,是有深刻的政治寓意的。當時正值我國遭受三年自然災害,原蘇聯領導人有挑起中蘇論戰,對中國施加政治上的、經濟上的、軍事上的壓力,內憂外困,共和國受到了嚴峻的考驗。「已是懸崖百丈冰」正是當時政治環境的象徵。作為中國共產黨的領袖毛澤東,寫這首詞本是托梅寄志,表明中國共產黨人的決心,在險惡的環境下決不屈服,勇敢地迎接挑戰,直到取得最後勝利。雖然「已是懸崖百丈冰」,但「猶有花枝俏」--中國共產黨就是傲霜鬥雪的梅花。就是那俏麗的「花枝」。
下片,作者把梅花喻為報春的使者,進一步熱情禮贊。英國詩人雪萊在《西風頌》中唱到:「嚴冬已經來臨,春天還會遙遠嗎?」嚴冬中怒放的梅花,正是報春的最早使者,「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這種無私五欲的品性,使梅花的形象更為豐滿。
最後,詞人以「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作結,將詞的境界推向更高一層。春天來臨了,人間充滿了柔和溫暖的氣息,懸崖上終於山花爛漫,一片絢麗。梅花以自己的赤誠迎來了燦爛的春天。此時,原來一枝獨秀,傲然挺拔的梅花,沒有絲毫的妒意,卻很欣慰安祥地隱於爛漫的春色之中。「叢中笑」三字,以傳神之筆寫出了梅花與山花共享春光的喜悅,特別是「笑」字,寫出了梅花的神韻--既謙遜脫俗、又豁達大度的精神風采,極大升華了詞的藝術境界。在陸游的原詞中,梅花是遭「群芳妒」的,與眾花是對立的,且以「香如故」自命清高,表現了他孤芳自賞、離群索居的情緒。毛澤東此詞的結尾,突出梅花「叢中笑」的風度,從自喻的角度看,內含是他的人格志趣的外化物;再進一步引申,則表現了共產黨人斗爭在前,享受在後的崇高美德和奉獻精神。
這首詠梅詞,結構精緻和諧,在塑造梅花形象時,上片重點寫背景,以背景反襯對象,使梅花具有錚錚鐵骨和挑戰精神;下片則濃墨重彩寫對象,突出梅花甘願隱於百花之中的情操,使梅花具有明媚開朗至剛無欲的品格。一個「俏」字,成為過渡的橋梁,使詞的境界渾然天成。自有詠梅詩詞以來,毛澤東的這首詞是前無古人的。

㈤ 毛主席寫的《婁山關》的詩詞背景是什麼

這首詞題目中的婁山關又稱婁關、太平關建立在險峻的山峰之間位於貴州遵義北大婁山的最高峰上是貴州北部進入四川的重要隘口離遵義城約60公里。婁山關地勢極為險要《貴州通志》說它「萬峰插天中通一線」。是四川與貴州的交通孔道。此處群峰攢聚中通一線地勢十分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婁山關一役關系著中央紅軍的生死存亡。

長征過程中土城戰役失敗後毛澤東認真總結教訓親自指揮了他一生最為得意的四渡赤水行動。他決定放棄和張國燾會合揮師東進再渡赤水回貴州攻打黔軍。

紅軍沿盤山道猛烈攻擊紅軍二渡赤水後於2月25日攻克婁山關控制住這座雄關使大部隊順利通過。隨後紅軍沿盤山道向關口猛烈攻擊又在點燈山一帶的山樑上與敵激烈拼搏經過反復爭奪終於佔領點燈山高地牢牢控制了關口。這時已近黃昏紅軍在夕陽映照下疾迅通過婁山關。2月 26 日擊潰了向婁山關反撲之敵2月27 日在遵義以北粉碎敵三個團的阻擊。28 日紅軍乘勝追擊再取遵義。這次戰役是遵義會議後的第一個大勝利也是長征途中的最重大的戰略轉折。

2月28日毛澤東隨中央軍委縱隊登上婁山關極目四望欣然作筆寫下該詞。由於這一仗意義重大所以詩人的心情無比激動在戰斗結束不久即揮筆寫下這首詩詞。

㈥ 關於詩詞背景的書

是不是安易如的《思無邪》講的是詩三百,她還有幾本,《當時知道只尋常》,挺不錯的
我還回看過答一本書納蘭詞傳,,,具體忘了誰寫的了,個人認為也不錯,還有一本寫南唐後主李煜的詩詞。。。忘了叫什麼名了。。。
不要著急,最好的總會在最不經意的時候出現。

㈦ 求蘇軾各時期的背景和詩詞,急用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內識,塵滿面,鬢如容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在中國燦爛的詩詞門類中,悼亡詩一直是不可忽視的體裁。

自西晉潘安仁開悼亡詩之先河以來,至北宋年間,已有了極大的發展。

蘇軾的《江城子》,背後有什麼故事?
經過500餘年的洗禮,世道朝代的變更,詩人個體命運的不同,使得他們在書寫同一個主題(悼亡),往往訴同悲而不刻板,與人不盡相同的閱讀體驗。

若論北宋悼亡詩佳作,則必首推「悼亡雙璧」。此兩首傳世之作,皆有直抒胸臆,情真意切之特色,影響深遠。

其一為賀鑄之《鷓鴣天》,另一首便是蘇軾的《江城子》。

同時期的文學家陳師道譽這首詞(《江城子》)「有聲當徹天,有淚當徹泉」。

其評價之高,可見一斑。那麼,為何古往今來,這首詞能得到如此之高的評價?今天我們在此淺析一番,權當破一時之悶。

在我看來,這首詞不僅表現出蘇軾對亡妻王弗之深情。

更深層次,是它寫出了人生的三重悲哀,令許多人讀之泛起共鳴,深刻腦海。

㈧ 介紹三首詩詞作者及時代背景

望天門山
詩人:李白 朝代:唐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句 解

天門中斷楚江開

這是長江流經天門山時的情形,說是天門山從中斷開,為長江打開通道。當塗在戰國時代屬楚國,故稱流經這一帶的長江為楚江。「斷」、「開」兩字,下得利落有力,從而將天門山夾江而峙、相望如門之勢極其簡潔、准確地摹繪出來。這是橫鎖大江的天門山給楚江留下了一條通道呢?還是巨流沖出了一個天門?從詩人用筆來看,「斷」字表示江水沖撞之烈,其意大概是說,天門山原是堵江而立的,洶涌的江水自西而東奔來,以雷霆萬鈞之力沖撞天門,於是,山斷水開。從這里,我們不難感受到長江那一往無前、勢不可擋的力量。

碧水東流至此回

清碧的江水東流到這里,又迴旋著向北流去。長江總的流向是由西向東,但至天門山時江水猛地向北流去。由於兩山夾峙,江面變窄,使得浩盪的江水激起迴旋,形成波濤洶涌的奇觀。如果說上一句是借山勢寫出水的洶涌,那麼這一句則是借水勢襯出山的雄奇。盡管江水能夠將大山沖開,但大山畢竟扼江,江流不得不迴旋轉向。有的版本「至此回」作「直北回」,指東流的長江在這一帶回轉向北。這是對長江流向的精細說明,但少了詩意。

兩岸青山相對出

兩岸的青山,相對著突現出來。這是對首句「天門中斷」四字的具體化,狀寫「中斷」後的天門山形成對稱的兩座山峰,各據一岸,與中間奔流的長江,構成一幅天然的山水畫。一個「出」字,使本來靜止不動的山有了動態美,而且點出了詩人「望」的角度。他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個固定地方,而是舟行江上,順流而下所見。詩人站在船上眼望遠方,不覺船行,隨著距離的不斷變化,只覺得好像是天門山從江岸邊走了出來。此句還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鮮喜悅之感。

孤帆一片日邊來

一葉孤帆,從太陽邊駛來。這句一下子把鏡頭拉遠了,眼前頓時變得開闊無垠。詩人遠眺前方,只見長江浩瀚迷茫,在那水天交接處,有一葉孤帆,其背景是一輪太陽。這樣的場景我們並不陌生,彷彿曾經見到的一幅畫或者一幅攝影作品。「日邊」,給人留下廣闊的想像空間。「來」,使畫面頓顯活躍,具有不斷變幻的美感。有人把「日邊」說成是用典,代指唐朝的帝都長安,因此說這一句是寫李白離開長安以後懸念朝廷的悵惆心情。其實,就全詩而言,李白是行舟時即目所見,隨興吟發。把它和「西入長安到日邊」(《永王東巡歌》)那種政治色彩很濃、寓意很明白的詩同等對待,就難免牽強附會。從李白的性格和詩風來看,也很少這樣隱晦曲折的。詩題中的「望」字,分明是說詩人在賞景。歷來的許多注本由於忽略了這一點,所以往往把詩意理解錯了。

又有人提出,「日」是指朝陽還是夕陽(這關繫到朝東看還是朝西看,作者是順流而下,還是逆流而上);「孤帆」是指作者自己,還是所見遠景(這關繫到是實景還是想像)。其實,大可不必拘泥於此。詩歌本來就不是紀實,讀者不妨放開想像,用自己的心去感受詩意,欣賞其中的美就行了。

評 解

李白以山水為題材的詩很多,多寫得場面宏大、瑰奇壯麗。這首詩猶如一幅畫:近處,兩岸青山相對,一江碧水奪路而去;遠處,水天相接,一片白帆自日邊而來。畫面不僅闊大深邃,而且有高有低,有遠有近,有大有小,有動有靜。此外還具有活潑新鮮、明亮清晰的色彩美。江水澄碧,山色青青,白帆悠悠,日色遙見,都給人以生機蓬勃的感覺。我們彷彿看到,才華橫溢的詩人藉助於筆下一派雄麗的景色,也將豪情奔放、超逸不羈的胸臆和盤托出。

㈨ 宋朝詩詞背景歷史

宋朝(960年—復1279年)是制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時代,根據首都及疆域的變遷,可再分為北宋與南宋,合稱兩宋。
宋朝開國為了避免唐代末朝以來藩鎮割據和宦官亂政的現象,採取重文輕武的施政方針,使宋朝成為中國歷史上經濟與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之一,儒學復興,社會上彌漫尊師重教之風氣,科技發展亦突飛猛進,政治也較開明廉潔,終宋一代沒有嚴重的宦官亂政和地方割據,兵變、民亂次數與規模在中國歷史上也相對較少。著名史學家陳寅恪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這些都造就了宋代詩詞的蓬勃發展。

㈩ 關於背景的古詩

關於戰爭的古詩詞有曹松的《己亥歲二首·僖宗廣明元年》

其全文為
澤國江山入戰專圖,生民何計樂樵蘇。
憑君莫屬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傳聞一戰百神愁,兩岸強兵過未休。
誰道滄江總無事,近來長共血爭流。

其講述的背景為
安史之亂後,戰爭先在河北,後來蔓延入中原。到唐末又發生大規模農民起義,唐王朝進行窮凶極惡的鎮壓,大江以南也都成了戰場。這就是所謂「澤國江山入戰圖」。詩句不直說戰亂殃及江漢流域(澤國),而只說這一片河山都已繪入戰圖,表達委婉曲折,讓讀者通過一幅「戰圖」,想像到兵荒馬亂、鐵和血的現實。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