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詩詞句 » 含曛的詩歌

含曛的詩歌

發布時間: 2021-01-27 06:25:23

㈠ 高適的古詩

高適代表詩作:

《別董大》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營州歌》

營州少年愛原野,狐裘蒙茸獵城下。

虜酒千鍾不醉人,胡兒十歲能騎馬。

《薊門行》

幽州多騎射,結發重橫行。

一朝事將軍,出入有聲名。

紛紛獵秋草,相向角弓嗚。

黯黯長城外,日沒更煙塵。

胡騎雖憑陵,漢兵不顧身。

古樹滿空塞,黃雲愁殺人。

《同李員外賀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

遙傳副丞相,昨日破西蕃。作氣群山動,揚軍大旆翻。

奇兵邀轉戰,連孥絕歸奔。泉噴諸戎血,風驅死虜魂。

頭飛攢萬戟,面縛聚轅門。鬼哭黃埃暮,天愁白日昏。

石城與岩險,鐵騎若雲屯。長策一言決,高蹤百代存。

威稜懾沙漠,忠義感乾坤。老將黯無色,儒生安敢論。

解圍憑廟算,止殺報君恩。唯有關河渺,蒼茫空樹墩。

《送李侍御赴安西》

行子對飛蓬,金鞭指鐵驄。功名萬里外,心事一杯中。

虜障燕支北,秦城太白東。離魂英惆悵,看取寶刀雄。

《送裴別將之安西》

絕域眇難躋,悠然信馬蹄。風塵經跋涉,搖落怨暌攜。

地出流沙外,天長甲子酉。少年無不可,行矣莫凄凄。

㈡ 千里黃雲白日曛這首詩是什麼詩與

出自唐代詩人高適的《別董大》,
全詩如下: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它是詩人在送別友人董庭蘭時創作的兩首七絕中的一首,堪稱千古絕唱,是送別詩中的典範之作.

㈢ <<別董大>>詩中的 (千里黃雲白日曛)的曛意思是什麼

曛:昏暗。

別董大
高 適

千里黃雲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注釋]

1.董大:唐玄宗時著名的琴客董庭蘭。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稱「董大」。

2.曛:昏暗。

3.君:指的是董大。

[簡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送別的對象是著名的琴師董庭蘭。盛唐時盛行胡樂,能欣賞七弦琴這類古樂的人不多。崔珏有詩道:「七條弦上五音寒,此藝知音自古難。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終憐得董庭蘭。」這時高適也很不得志,到處浪遊,常處於貧賤的境遇之中(他在《別董大》之二中寫道:「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但在這首送別詩中,高適卻以開朗的胸襟,豪邁的語調把臨別贈言說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兩句「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用白描手法寫眼前之景:北風呼嘯,黃沙千里,遮天蔽日,到處都是灰濛蒙的一片,以致雲也似乎變成了黃色,本來璀璨耀眼的陽光現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輝一般。大雪紛紛揚揚地飄落,群雁排著整齊的隊形向南飛去。詩人在這荒寒壯闊的環境中,送別這位身懷絕技卻又無人賞識的音樂家。

後兩句「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是對朋友的勸慰:此去你不要擔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個不知道你董庭蘭啊!話說得多麼響亮,多麼有力,於慰藉中充滿著信心和力量,激勵朋友抖擻精神去奮斗、去拼搏。
〔作者簡介]

高適(700?-765),唐代詩人。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蓨(xiu)(今河北滄縣)人,曾做過散騎常侍。有《高常侍集》。

㈣ 古詩千里黃雲白日曛的下句是什麼

北風吹雁雪紛紛

㈤ 古典喝酒風花雪月文言文詩詞

【原文】別董大二首(其一)高適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別董大二首(其二)高適六翮飄颻私自憐,一離京洛十餘年。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注釋】1.董大:唐玄宗時著名的琴客董庭蘭。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稱「董大」。2.曛:昏暗。3.君:指的是董大。【賞析】這是一首送別詩,送別的對象是著名的琴師董庭蘭。盛唐時盛行胡樂,能欣賞七弦琴這類古樂的人不多。崔珏有詩道:「七條弦上五音寒,此藝知音自古難。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終憐得董庭蘭。」這時高適也很不得志,到處浪遊,常處於貧賤的境遇之中。但在這首送別詩中,高適卻以開朗的胸襟,豪邁的語調把臨別贈言說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前兩句「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用白描手法寫眼前之景:北風呼嘯,黃沙千里,遮天蔽日,到處都是灰濛蒙的一片,以致雲也似乎變成了黃色,本來璀璨耀眼的陽光現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輝一般。大雪紛紛揚揚地飄落,群雁排著整齊的隊形向南飛去。詩人在這荒寒壯闊的環境中,送別這位身懷絕技卻又無人賞識的音樂家。後兩句「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是對朋友的勸慰:此去你不要擔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個不知道你董庭蘭啊!話說得多麼響亮,多麼有力,於慰藉中充滿著信心和力量,激勵朋友抖擻精神去奮斗、去拼搏。在唐人贈別詩篇中,那些凄清纏綿、低徊留連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種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詩作,卻又以它的真誠情誼,堅強信念,為灞橋柳色與渭城風雨塗上了另一種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適的《別董大》便是後一種風格的佳篇。關於董大,各家註解,都認為可能是唐玄宗時代著名的琴客,是一位「高才脫略名與利」的音樂聖手。高適在寫此詩時,應在不得意的浪遊時期。他的《別董大》之二說:「六翮飄颻私自憐,一離京洛十餘年。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可見他當時也還處於「無酒錢」的「貧賤」境遇之中。這首早期不得意時的贈別之作,不免「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但詩人於慰藉中寄希望,因而給人一種滿懷信心和力量的感覺。前兩句,直寫目前景物,純用白描。以其內心之真,寫別離心緒,故能深摯;以胸襟之闊,敘眼前景色,故能悲壯。曛,即曛黃,指夕陽西沉時的昏黃景色。落日黃雲,大野蒼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傷氣勢。高適於此自是作手。日暮黃昏,且又大雪紛飛,於北風狂吹中,唯見遙空斷雁,出沒寒雲,使人難禁日暮天寒、遊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淪落至此,幾使人無淚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為之甘心。頭兩句以敘景而見內心之郁積,雖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風雪之中,似聞山巔水涯有壯士長嘯。此處如不用盡氣力,則不能見下文轉折之妙,也不能見下文言辭之婉轉,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摯,別意之凄酸。後兩句於慰藉之中充滿信心和力量。因為是知音,說話才朴質而豪爽。又因其淪落,才以希望為慰藉。這首詩之所以卓絕,是因為高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殷璠《河嶽英靈集》)、「以氣質自高」(《唐詩紀事》),因而能為志士增色,為遊子拭淚!如果不是詩人內心的郁積噴薄而出,如何能把臨別贈語說得如此體貼入微,如此堅定不移?又如何能使此樸素無華之語言,鑄造出這等冰清玉潔、醇厚動人的詩情!〔作者簡介]1高適(700-765),唐代詩人。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蓨(xiu)(今河北滄縣)人,曾做過散騎常侍。有《高常侍集》。〔作者簡介]2高適(700—765)唐代詩人。字達夫。滄州(今河北省景縣)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帶)。高適為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與岑參並稱「高岑」。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少孤貧,愛交遊,有游俠之風,並以建功立業自期。早年曾游歷長安,後到過薊門、盧龍一帶,尋求進身之路,都沒有成功。在此前後,曾在宋中居住,與李白、杜甫結交。董庭蘭董庭蘭(約695-765):盛唐開元、天寶時期的著名琴師,隴西人。董庭蘭早年曾從鳳州(今陝西境內)參軍陳懷古學得當時流行的「沈家聲、祝家聲」,並把其擅長的《胡笳》整理為琴譜,董庭蘭後來的聲望已超過了沈祝兩家,百年後,元稹在詩中仍贊道:「哀笳慢指董家本,」今存的《大胡笳》、《小胡笳》兩曲,相傳就是他的作品,另有《神奇秘譜中》收有他作的《頤真》一曲,據說此曲是他隱居山林,過著「寡慾養心,靜息養真」的道家生活的反映。董庭蘭在唐代享有很高的聲譽,如高適的《別董大》就寫道:「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當時眾多的詩人都與他有交往,並在詩中描寫了他的琴藝,最為著名的就是李頎的《聽董大彈胡笳聲》,詩中對他的出色琴技進行的詳盡生動的描述。董庭蘭編寫的譜集,當時的善贊大夫李翱為之作序。董庭蘭一生清貧,高適曾在詩中說他:「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薛易簡也說:「庭蘭不事王侯,散發林壑者六十載」在他六十歲以前,幾乎都是在其家鄉隴西山村中渡過的。天寶末年,,應宰相房琯之請,在其門下當過清客,為此曾遭到世人的誹議。董庭蘭的學生中,鄭宥聽覺敏銳,調弦「至切」,尤善沈聲、祝聲。另一弟子杜山人也被戎昱稱為「沈家祝家皆絕倒。」高適(700—765),盛唐詩人。字達夫。滄州(今河北省景縣)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帶)。高適為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與岑參並稱「高岑」。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少孤貧,愛交遊,有游俠之風,並以建功立業自期。早年曾游歷長安,後到過薊門、盧龍一帶,尋求進身之路,都沒有成功。在此前後,曾在宋中居住,與李白、杜甫結交。其詩直抒胸臆,不尚雕飾,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寫邊塞生活,與岑參齊名,也稱「高岑」。天寶八載(749),經睢陽太守張九皋推薦,應舉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載,因不忍「鞭撻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長」而辭官,又一次到長安。次年入隴右、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幕,為掌書記。安史之亂後,曾任淮南節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劍南節度使等職,官至左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世稱「高常侍」。《舊唐書·高□傳》說:「有唐已來,詩人之達者,唯□而已。」高適生平和創作可分四個時期:①開元二十年前,謀事不成,困守宋中,是詩歌創作開始時期;②開元二十年至天寶八載,首次出塞,浪遊無成,為創作極盛時期;③天寶八載至十四載,側身下僚,從戎入幕,創作才能繼續得到發揮;④至德元載(756)後,仕途得意,雖然也寫過一些佳作,但總的說來,較前三個時期遜色。高適詩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現實性較強。主要有以下幾類:①邊塞詩,成就最高。代表作如《燕歌行》、《薊門行五首》、《塞上》、《塞下曲》、《薊中作》、《九曲詞三首》等,歌頌了戰士奮勇報國、建功立業的豪情,也寫出了他們從軍生活的艱苦及嚮往和平的美好願望,並揭露了邊將的驕奢淫逸、不恤士卒和朝廷的賞罰不明、安邊無策,流露出憂國愛民之情。高適有些贊美不義戰爭、歧視少數民族的作品,如《李雲南征蠻詩》等,是這類詩歌的糟粕。②反映民生疾苦的詩。這些詩比較深刻地揭露了統治者與廣大人民之間的矛盾,如《自淇涉黃河途中作十三首》之九、《東平路中遇大水》等,真實地描寫了廣大農民遭受賦稅、徭役和自然災害的重壓,對他們的困苦境遇表示同情,他還寫過一些贊美「良吏」的詩,從「仁政」思想出發,提倡輕徭薄賦,在當時也有一定的進步作用。③諷時傷亂詩。大抵指斥弊政,對統治者的驕奢淫逸有所批判,如《古歌行》、《行路難二首》等。還有一些詩作於安史亂後,對政局流露出憂慮和憤慨,如《酬裴員外以詩代書》、《登百丈峰二首》等。④詠懷詩,數量最多,思想內容比較復雜。象《別韋參軍》、《淇上酬薛三據兼寄郭少府微》、《效古贈崔二》、《封丘作》等,抒寫了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憂憤,對現實有所不滿。而像《賦得還山吟送沈四山人》、《人日寄杜二拾遺》等,或抒發友情和別意,或嚮往隱居生活,情意真摯,頗有感染力。這類詩中也有一些企羨功名富貴和吹捧達官貴人之作,並無可取。此外,還有一些詠史之作如《宋中十首》,以及某些描寫旅途景色的詩如《使青夷軍入居庸三首》、《赴彭州山行之作》,也頗有佳句。高適的詩在當時已享有聲名。《新唐書·高適傳》說他「以氣質自高。每一篇已,好事者輒傳布」。殷□《河嶽英靈集》也稱許他「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故朝野通賞其文」。王士□指出高詩風格為「悲壯而厚」(《帶經堂詩話》)。感情深摯,意氣駿爽,語言端直,筆力渾厚,是高適詩風的基本特點。以詩體而論,高詩古體勝過近體,尤以七古最為擅長。歌行長篇,波瀾浩瀚,聲情頓挫,最是沉雄激壯。五古質朴古直,接近漢魏古詩的氣息。近體則以七律和七絕為優。高適作品的編集,原有天寶七載左右張九皋編、顏真卿作序的詩集,今佚。新、舊《唐書》著錄其文集20卷,亦不存。今有《四庫全書》所收明汲古閣影宋抄本《高常侍集》,凡詩8卷、文2卷。又有《四部叢刊》影印明活字本8卷。另有明張遜業、許自昌等輯本,皆為2卷。明楊一統輯《高適集》1卷。敦煌《唐詩選殘卷》、《高適詩集殘卷》等,尚存部分佚詩。注本有今人劉開揚《高適詩集編年箋注》、孫欽善《高適集校注》,皆附年譜。研究高適生平的著述有王達津《詩人高適生平系詩》、彭蘭《高適系年考證》、周勛初《高適年譜》、傅璇琮《唐代詩人叢考·高適年譜中的幾個問題》。qiānlǐhuángyúnbáirìxūn千里黃雲白日曛,běifēngchuīyànxuěfēnfēn北風吹雁雪紛紛。mòchóuqiánlùwúzhījǐ莫愁前路無知己,tiānxiàshuírénbùshíjūn天下誰人不識君。作者背景高適(702-765),唐代詩人。字達夫,渤海蓨(tiáo)(今河北景縣)人。性格落拓,不拘小節。他半生漂泊,熟悉邊疆生活,邊塞詩寫得慷慨蒼涼,真實而有氣魄。注詞釋義董大:唐玄宗時代著名的藝人,善彈琴,被譽為"古琴王子"。大,表示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曛:昏黃。太陽落山時的餘光。知己:知心朋友。識:賞識。君:您。這里指董大。古詩今譯千里塵雲籠罩著昏暗的天地,北風吹雁南飛大雪紛紛。不要愁前邊沒有知心的朋友,天下沒有不賞識您的人。名句賞析——「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是一首別具一格的送別詩,詩人在即將分手之際,全然不寫千絲萬縷的離愁別緒,而是滿懷激情地鼓勵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來。前兩句寫漫無邊際的層層陰雲,已經籠罩住整個天空,連太陽也顯得暗淡昏黃,失去了光芒,只有一隊隊雁陣,在北風勁吹、大雪紛飛的秋冬之際匆匆南遷。如此荒涼的時候各奔一方,自然容易傷感,但此詩的情調卻明朗健康。後兩句勸董大不必擔心今後再遇不到知己,天下之人誰會示賞識像你這樣優秀的人物呢?這兩句,既表達了彼此這間深厚情誼,也是對友人的品格和才能的高度贊美,是對他的未來前程的衷心祝願。送別詩能夠寫得如此豪邁向上,實在難得。

㈥ 含有很多數字一的古詩詞有哪些

一、卓文君:司馬相如之妻。
代表作數字詩:

一別之後,二地相懸。
都說是三四月,誰又知五六年。
七弦琴無心彈,八行書不可傳。
九連環從中折斷,十里長亭望眼欲穿!
百思想,千繫念。萬般無奈,把郎怨。
萬語千言說不完,百無聊賴十依欄。
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圓人不圓。
七月半,燒香秉燭問蒼天,
六月伏天,人人搖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陣陣冷雨澆花端。
四月枇杷未黃,我與對鏡,心欲亂。
急匆匆,三月桃花隨水轉;
飄零零,二月風箏線兒斷,
巴不得下一世,你為女來,我為男。

二、乾隆皇的《飛雪》
一片一片又一片,兩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飛入蘆花都不見。

三、元代無名氏的《雁兒落帶過得勝令》
一年老一年,一日沒一日,一秋又一秋,一輩催一輩。一聚一離別,一喜一傷悲。一榻一身卧,一生一夢里。尋一夥相識,他一會咱一會,都一般相知,吹一會唱一會。

四、黃侃先生《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半雙兩》:
一丈紅薔蔭碧溪,柳絲千尺六闌西。二情難學雙巢燕,半枕常憎五夜雞。
九日身心百夢杳,萬重雲水四邊齊。十中七八成虛象,贏得三春兩淚啼。

帶有數字的古詩句。(只要有數字就可以)
1、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2、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3、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4、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5、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6、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7、 天似穹廬,籠蓋 四野。
8、 誰言寸草心,報得 三 春暉。
9、 仙人垂兩 足,桂樹何團團。
10、爆竹聲聲 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11、千門萬 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12、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13、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14、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15、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16、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17、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18、離離原上草, 一歲一枯榮。
19、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20、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21、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22、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23、兩個黃鸝鳴翠柳,
數字開頭的古詩句
十里長亭無客走,九重天上現星辰。
八河船隻皆收港,七千州縣盡關門。
六宮五府回官宰,四海三江罷釣綸。
兩座樓頭鍾鼓響,一輪明月滿乾坤。(作者吳承恩)
一山一水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一曲高歌一壺酒,一人獨掉一江秋。
二月樹色好,昭儀正驕奢。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四郊未寧靜,垂老不得安。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六經如日月,萬世固常懸。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八月寒葦花,秋江浪頭白。
九月匈奴殺邊將,漢軍全沒遼水上。
十二樓中盡曉妝,望仙樓上望君王。
百里無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
千秋佳節名空在,承露絲囊世已無。
萬戶垂楊里,君家阿那邊。

一枝紅杏出牆來
二月春風似剪刀
三峽星河影動搖
四石五雲更上下
五更鼓角聲悲壯
六宮粉黛無顏色
七月坐涼宵
八水明如練
九仙傲倪折五芝
十株五株寒霜天
百年多病獨登台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一去二三里,煙 村 四 五 家. 亭 台 六 七 座, 八 九 十 枝 花。
二八佳人細馬馱,十千美酒渭城歌。(宋·蘇軾《李鈴轄座上分題戴花》)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四顧何茫茫,東風搖百草。(漢詩 孔雀東南飛)
五鹿歌雜詩謠辭五鹿嶽嶽,朱雲折其角。(孔雀東南飛)
六十餘年慕古人,即今方近葛天民。(初春書懷)
七十人稀到,吾過十四年。(八十四吟)
八十仍逾四,遲留未告行(八十四吟)
九素煙中寒一色,扶闌四面是青冥。(白玉樓步虛詞)
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孔雀東南飛)
百金非所重,厚意良難得。旨酒親與朋,芳年樂京國。(韋應物擬古詩十二首)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石灰吟於謙)
萬官惶布莫違。百姓慘慘心悲。(孔融全集六言詩)

㈦ 唐代韋庄《江上別李秀才》詩中「把酒相看日又曛」是什麼意思

唐代韋庄《江上別李秀才》詩中「把酒相看日又曛」的意思端著酒杯欣賞太陽下山。內

1、原文

衢州江上別李秀才容

唐代:韋庄

千山紅樹萬山雲,把酒相看日又曛。
一曲離歌兩行淚,更知何地再逢君。

2、賞析

詩句的大概意思是「聽唱著一首哀愁的離歌,流淌著滿頰(兩行)傷心的眼淚;此地一別,真不知何年何月何日何地才能再見到你!」

韋庄生活在晚唐,經歷了黃巢起義佔領長安之變,他遠逃至江南,顛沛流離、居無定所。偶然遇到故友,「同是天涯淪落人」,不免同病相憐,共飲一醉。

3、作者介紹

韋庄

韋庄(約836年─910年),字端己,杜陵(今中國陝西省西安市附近)人,詩人韋應物的四代孫,唐朝花間派詞人,詞風清麗,有《浣花詞》流傳。曾任前蜀宰相,謚文靖。

㈧ 贊美花的現代詩歌

1、鳶尾花如鳶似蝶,人們通常將鳶尾盆栽觀賞,或將之叢植用以美化庭院,現在該種已經成為了園林綠化最為常見的鳶尾屬植物。

《鳶尾花》(席慕容詩歌《鳶尾花》)

——請保持靜默,永遠不要再回答我

終究必須離去,這柔媚清朗

有著微微濕潤的風的春日

這周遭光亮細致並且不厭其煩地

呈現著所有生命過程的世界

即使是把微小的歡悅努力擴大

把凝神品味著的

平靜的幸福盡量延長

那從起點到終點之間

如謎一般的距離依舊無法丈量

(這無垠的孤獨啊,這必須的擔負)

所有的記憶離我並不很遠

就在我們曾經同行過的苔痕映照靜寂的林間

可是有一種不能確知的心情即使是

尋找到了適當的字句也逐漸無法再駕御

到了最後我之於你

一如深紫色的鳶尾花之於這個春季

終究仍要互相背棄

(而此刻這耽美於極度的時光啊終成絕響)

2、落花是中國古典詩詞的常見意象,它代表著一種「正在消亡中的美」,凝聚著詩人的生命意識和審美體驗,寄託著人們無法釋懷的悲情猶記得含苞時的欣喜,驚艷於怒放時的絢爛,此刻的落花,也有一種別樣的美麗。

《落花》(馮雪峰的現代詩)

片片落花,盡隨著流水流去。

流水呀!

你好好地流罷。

你流到我家底門前時,

請給幾片我底媽;——

戴在伊底頭上,

於是伊底白頭發可以遮了一些了。

請給幾片我底秭;——

貼在伊底兩耳旁,

也許伊照鏡時可以開個青春的笑呵。

還請你給幾片那人兒,——

那人兒你認識么?

伊底臉上是時常有淚的。

3、春來春去,人生浮華,流水落花,總帶著些許的惆悵。飄零的落花中,彌漫著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遲暮的感慨與恐懼,花落花開總關情。

《花落花開》 (譚劍飛的詩歌作品)

花掉落下來了,

帶著對根枝的留戀,

「我還會回來的」

這么一想,

花褪去了離別的憂傷,

掛上了詭秘的微笑。

迴光返照的容動,

飄零的花瓣,

凄美了秋風里的滿天飄絮。

秋冬相繼離開,

春天如期而至,

落紅蛻變為汁液,

在根枝的軀體里流動,

雨澤物生,

嫩紅的花芽——垂涎的春雨的雨滴,在枝頭欲滴,

如繭化蝶,

如鳥破籠,

彷彿天空里的翅膀,

在春風中旗展暢游,

皓白的天空,

彷彿是它們的桂冠!

花兒歌唱了,

你聽!嘯嘯的春風里,

尖而不破——

銳而不穿——

這歌聲,如狼的嚎叫,

穿遍了春天,

一地花香。

啊——

可抱得妍花歸的人吶,

花色花香的鳳凰涅槃,

誰——可憶,曾——誰憶?

4、春天初綠的山腰溝谷之間,一樹樹一叢叢的粉色杏花蔓延開來,既有大氣磅礴的場面,又有形單影只的嫵媚。

《杏花》(蘇建聰現代詩歌)

爭相開放的花兒,尋香飛來的蜂兒。

挺拔翠綠的松樹,襯托杏花的嬌艷。

5、《憶菊》是近代詩人聞一多創作的一首新詩。這首詩一共九節。前五節好比是詞的上闋,重點在寫景物,可以用一個「憶」字來概括。

後四節好比是詞的下闋,重點在抒情議論,可以用一個「贊」字來形容。這首詩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情與景遇,思與境偕。

《憶菊》(詩人聞一多的一首新詩)

插在長頸的蝦青瓷的瓶里,

六方的水晶瓶里的菊花,

攢在紫藤仙姑籃里的菊花;

守著酒壺的菊花,

陪著螯盞的菊花;

未放,將放,半放,盛放的菊花。

----

鑲著金邊的絳色的雞爪菊;

粉紅色的碎瓣的綉球菊!

懶慵慵的江西臘喲;

倒掛著一餅蜂窠似的黃心,

彷彿是朵紫的向日葵呢。

長瓣抱心,密瓣平頂的菊花;

柔艷的尖瓣攢蕊的白菊

如同美人底蜷著的手爪,

拳心裡攫著一撮兒金栗。

檐前,階下,籬畔,圃心底菊花:

靄靄的淡煙籠著的菊花,

絲絲的疏雨洗著的菊花,──

金底黃,玉底白,春釀底綠,秋山底紫,……

----

剪秋蘿似的小紅菊花兒;

從鵝絨到古銅色的黃菊;

帶紫莖的微綠色的、真菊,

是些小小的玉管兒綴成的,

為的是好讓小花神兒

夜裡偷去當了笙兒吹著。

----

大似牡丹的菊王到底奢豪些,

他的棗紅色的瓣兒,鎧甲似的

張張都裝上銀白的里子了;

星星似的小菊花蕾兒

還擁著褐色的萼被睡著覺呢。

----

啊!自然美底總收成啊!

我們祖國之秋底傑作啊!

啊!東方底花,騷人逸士底花啊!

那東方底詩魂陶元亮

不是你的靈魂底化身罷?

那祖國底高登高飲酒的重九

不又是你誕生底吉辰嗎?

----

你不像這里的熱欲的薔薇,

那微賤的紫蘿蘭更比不上你。

你是有歷史,有風俗的花。

啊!四千年的華胄底名花呀!

你有高超的歷史,你有逸雅的風俗!

----

啊!詩人底花呀!我想起你,

我的心也開成頃刻之花,

燦爛的如同你的一樣;

我想起同我的家鄉,

我們的庄嚴燦爛的祖國,

我的希望之花又開得同你一樣。

----

習習的秋風啊!吹著,吹著!

我要贊美我祖國底花!

我要贊美我如花的祖國!

請將我的字吹成一簇鮮花,

金底黃,玉底白,春釀底綠,秋山底紫,……

然後又統統吹散,吹得落英繽紛,

彌漫了高天,鋪遍了大地!

----

秋風啊!習習的秋風啊!

我要贊美我祖國底花!

我要贊美我如花的祖國!

㈨ 100首古詩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時節,
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夜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賦得古原草送別
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使至塞上
(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遂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次北固山下
(王灣)
客路青山下,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無題
(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臘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萊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劉禹錫)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雁門太守行
(李賀)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無題
(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臘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萊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游山西村
(陸游)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朴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過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廖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㈩ 有名的古詩詞

李 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注釋]

1.白帝:四川省奉節縣東白帝山,山上有白帝城,處長江上游。

2.江陵:湖北省江陵縣,處長江中游。

3. 啼:叫。

--------------------------------------------------------------------------------

[簡析]

這是一首傳誦千古的七言絕句。

公元758年春,李白因參加永王李璘幕府事被牽連,流放夜郎(今貴州省西部),行至白帝城才得赦免。在 江陵途中,寫下了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愉悅的心情。 「朝辭白帝彩雲間」,首句寫詩人的回想,點出開船的時間是早晨,地點是白帝城。「彩雲間」是寫白帝城的高。彩雲繚繞與詩人遇赦的喜悅之情十分和諧。 「千里江陵一日還」,次句寫詩人的意願,形容船行之速,千里江陵只要一天即可到達。詩人用誇張的手法,寫了長江一瀉千里之勢,同時也抒發了詩人「歸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四句形象地描繪輕舟快駛的情形。「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兩岸猿猴的叫聲還沒停止,可那輕快的小船已經駛過了千山萬嶺。這兩句詩人先寫猿聲,繼寫輕舟,用一個「已」字把「啼不住」和「過萬重山」聯結起來,借猿聲回響襯托輕舟的快捷,這種修辭手法是十分巧妙的。詩人急欲東歸的心情,洋溢於詩的明快的節奏之中。 全詩寫景抒情,寫的是輕捷明快之景,抒的是輕快愉悅之情,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

別董大

高 適

千里黃雲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注釋]

1.董大:唐玄宗時著名的琴客董庭蘭。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稱「董大」。

2.曛:昏暗。

3.君:指的是董大。

--------------------------------------------------------------------------------

[簡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送別的對象是著名的琴師董庭蘭。盛唐時盛行胡樂,能欣賞七弦琴這類古樂的人不多。崔珏有詩道:「七條弦上五音寒,此藝知音自古難。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終憐得董庭蘭。」這時高適也很不得志,到處浪遊,常處於貧賤的境遇之中(他在《別董大》之二中寫道:「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但在這首送別詩中,高適卻以開朗的胸襟,豪邁的語調把臨別贈言說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兩句「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用白描手法寫眼前之景:北風呼嘯,黃沙千里,遮天蔽日,到處都是灰濛蒙的一片,以致雲也似乎變成了黃色,本來璀璨耀眼的陽光現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輝一般。大雪紛紛揚揚地飄落,群雁排著整齊的隊形向南飛去。詩人在這荒寒壯闊的環境中,送別這位身懷絕技卻又無人賞識的音樂家。 後兩句「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是對朋友的勸慰:此去你不要擔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個不知道你董庭蘭啊!話說得多麼響亮,多麼有力,於慰藉中充滿著信心和力量,激勵朋友抖擻精神去奮斗、去拼搏。

--------------------------------------------------------------------------------

〔作者簡介]

高適(700?-765),唐代詩人。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蓨(xiu)(今河北滄縣)人,曾做過散騎常侍。有《高常侍集》。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

鍾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注釋]

1. 泊:停船靠岸。

2. 瓜洲:在現在江蘇省長江北岸,揚州市南面。

3. 京口:在長江南岸,現在的江蘇省鎮江市。

4. 鍾山:現在南京市的紫金山。

5. 數重:幾層。

6. 綠:吹綠了。

7. 還: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裡。

--------------------------------------------------------------------------------

[簡析]

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詩,抒發了詩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園的深切感情。 詩以「泊船瓜洲」為題,點明詩人的立足點。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間」寫瞭望中之景,詩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邊岸上的「京口」與「瓜洲」這么近,中間隔一條江水。由此詩人聯想到家園所在的鍾山也只隔幾層山了,也不遠了。次句「鍾山只隔數層山」暗示詩人歸心似箭的心情。第三句又寫景,點出了時令已經春天,描繪了長江南岸的景色。「綠」字是吹綠的意思,是使動用法,用得絕妙。傳說王安石為用好這個字改動了十多次,從「到」「過」「入」「滿」等十多個動詞中最後選定了「綠」字。因為其他文字只表達春風的到來,卻沒表現春天到來後千里江岸一片新綠的景物變化。結句「明月何時照我還」,詩人眺望已久,不覺皓月初上,詩人用疑問的句式,想像出一幅「明月」「照我還」的畫面,進一步表現詩人思念家園的心情。 本詩從字面上看,是流露著對故鄉的懷念之情,大有急欲飛舟渡江回家和親人團聚的願望。其實,在字里行間也寓著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強烈慾望。

本詩是「文字頻改,工夫自出」(《童蒙詩訓》)的著名例證。

--------------------------------------------------------------------------------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字介甫,號半山,臨川(今屬江西)人。有《臨川先生文集》。

塞下曲

盧綸

月 黑 雁 飛 高,

單 於 夜 遁 逃。

欲 將 輕 騎 逐,

大 雪 滿 弓 刀。

[注釋]

1.塞下曲:古時邊塞的一種軍歌。

2.月黑:沒有月光。

3.單於(chán yú ):匈奴的首領。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統帥。

4.遁:逃走。

5.將:率領。

6.輕騎:輕裝快速的騎兵。

7.逐:追趕。

--------------------------------------------------------------------------------

[簡析]

這是盧綸《塞下曲》組詩中的第三首。盧綸曾任幕府中的元帥判官,對行伍生活有體驗,描寫此類生活的詩比較充實,風格雄勁。這首詩寫將軍雪夜准備率兵追敵的壯舉,氣概豪邁。

前兩句寫敵軍的潰逃。「月黑雁飛高」,月亮被雲遮掩,一片漆黑,宿雁驚起,飛得高高。「單於夜遁逃」,在這月黑風高的不尋常的夜晚,敵軍偷偷地逃跑了。「單於」,原指匈奴最高統治者,這里借指當時經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

後兩句寫將軍准備追敵的場面,氣勢不凡。「欲將輕騎逐」,將軍發現敵軍潛逃,要率領輕裝騎兵去追擊;正准備出發之際,一場紛紛揚揚的大雪,剎那間弓刀上落滿了雪花。最後一句「大雪滿弓刀」是嚴寒景象的描寫,突出表達了戰斗的艱苦性和將士們奮勇的精神。

本詩情景交融。敵軍是在「月黑雁飛高」的情景下潰逃的,將軍是在「大雪滿弓刀」的情景下准備追擊的。一逃一追的氣氛有力地渲染出來了。全詩沒有寫冒雪追敵的過程,也沒有直接寫激烈的戰斗場面,但留給人們的想像是非常豐富的。
作者簡介:盧綸(748-800),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濟縣)人。唐代詩人。

長歌行(節選)

漢樂府

青青園中葵,

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

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

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

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

老大徒傷悲。

[注釋]

1.老大:年老。

2.徒:徒然。

--------------------------------------------------------------------------------

[今譯]

河水滔滔流向東海,怎麼可能再往迴流呢?少壯年華不努力有所作為,待到年紀老時,就是懊悔悲傷也沒有用。

--------------------------------------------------------------------------------

[賞析]

樂府詩是最能代表漢代詩歌成就的一種體裁。它常採用賦、比、興、互文、反復歌詠的修飾手法及鋪陳、對比、烘托等技巧狀物抒情,這首《長歌行》便代表了這種特色。作者借百川歸海、一去不回來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感慨「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勸勉世人要珍惜光陰,有所作為。全詩從青葵起興,聯想到四季變化,又以江河作比,得出應當抓緊時間奮發努力的結論,其比興手法是很明顯的。
「長歌」適宜表達深沉的感情,這一首娓娓道來,有描述,有抒情,有嘆惋,也有勸勉,使整首詩含蘊細膩,余意無窮。既繼承了「歌以詠志」的傳統,又極富形式上的美感,便於反復吟誦。

敕勒歌

北朝樂府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注釋]

1.敕勒:種族名,北齊時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帶。

2.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北部。

3.穹廬:用氈布搭成的帳篷,即蒙古包。

4.蒼蒼:青色。

--------------------------------------------------------------------------------

[簡析]

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鮮卑語譯成漢語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開頭兩句「敕勒川,陰山下」,交代敕勒川位於高聳雲霄的陰山腳下,將草原的背景襯托得十分雄偉。接著兩句「天似穹廬,籠蓋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廬」作比喻,說天空如氈制的圓頂大帳篷,蓋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來形容極目遠望,天野相接,無比壯闊的景象。這種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見到。最後三句「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是一幅壯闊無比、生機勃勃的草原全景圖。「風吹草低見牛羊」,一陣風兒吹彎了牧草,顯露出成群的牛羊,多麼形象生動地寫出了這里水草豐盛、牛羊肥壯的景象。全詩寥寥二十餘字,就展現出我國古代牧民生活的壯麗圖景。

這首詩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風格,境界開闊,音調雄壯,語言明白如話,藝術概括力極強。宋詩人黃庭堅說這首民歌的作者「倉卒之間,語奇如此,蓋率意道事實耳」(《山谷題跋》卷七)。因為作者對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點,不必用力雕飾,藝術效果就很好

出 塞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注釋]

1.出塞:是唐代詩人寫邊塞生活的詩常用的題目。

2.秦時明月漢時關:即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塞。意思是說,在漫長的邊防線上,一直沒有停止過戰爭。

3.但使:只要。

4.龍城飛將:指漢朝名將李廣。南侵的匈奴懼怕他,稱他為「飛將軍」。這里泛指英勇善戰的將領。

5.胡馬:指侵擾內地的外族騎兵。

6.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古代常憑借它來抵禦匈奴的南侵。

--------------------------------------------------------------------------------

[簡析]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現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著安定的生活。

詩人從寫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里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這里的戰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里長徵人未還」, 「萬里」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人未還」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怎樣才能解脫人民的困苦呢?詩人寄希望於有才能的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只要鎮守龍城的飛將軍李廣還活著,就不會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龍城飛將」是指漢武帝的鎮守盧龍城的名將李廣,他英勇善戰,多次把匈奴打敗。「不教」,不允許,「教」字讀平聲;「胡馬」,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度陰山」,跨過陰山。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後兩句寫得含蓄、巧妙,讓人們在對往事的對比中,得出必要的結論。

這首詩被稱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悲壯而不凄涼,慷慨而不淺露,王詩《出塞》兩首,本詩是第一首。

--------------------------------------------------------------------------------

作者簡介:王昌齡(約698-756),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市)人。唐代詩人。

春 日

朱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

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

萬紫千紅總是春。

[注釋]

1. 勝日:天氣晴朗的好日子。

2. 尋芳:游春,踏青。

3. 泗水:河名,在山東省。

4. 等閑:平常、輕易。「等閑識得」是容易識別的意思。

5. 東風:春風。

--------------------------------------------------------------------------------

[簡析]

人們一般都認為這是一首游春詩。從詩中所寫的景物來看,也很像是這樣。

首句「勝日尋芳泗水濱」,「勝日」指晴日,點明天氣。「泗水濱」點明地點。「尋芳」,即是尋覓美好的春景,點明了主題。下面三句都是寫「尋芳」 所見所得。次句「無邊光景一時新」,寫觀賞春景中獲得的初步印象。用「無邊」形容視線所及的全部風光景物。「一時新」,既寫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煥然一新,也寫出了作者郊遊時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覺。第三句「等閑識得東風面」,句中的「識」字承首句中的「尋」字。「等閑識得」是說春天的面容與特徵是很容易辨認的。「東風面」借指春天。第四句「萬紫千紅總是春」,是說這萬紫千紅的景象全是由春光點染而成的,人們從這萬紫千紅中認識了春天。這就具體解答了為什麼能「等閑識得東風面」。而此句的「萬紫千紅」又照應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時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語言具體寫出光景之新,尋芳所得。 從字面上看,這首詩好像是寫游春觀感,但細究尋芳的地點是泗水之濱,而此地在宋南渡時早被金人侵佔。朱熹未曾北上,當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濱游春吟賞。其實詩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門,因為春秋時孔子曾在洙、泗之間弦歌講學,教授弟子。因此所謂「尋芳」即是指求聖人之道。「萬紫千紅」喻孔學的豐富多彩。詩人將聖人之道比作催發生機、點染萬物的春風。這其實是一首寓理趣於形象之中的哲理詩。

--------------------------------------------------------------------------------

〔作者簡介〕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學家。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別稱紫陽,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他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也寫過一些好詩,善於寓哲理於形象,以《春日》、觀書有感》等較著名。

春 曉

孟浩然

春 眠 不 覺 曉,

處 處 聞 啼 鳥。

夜 來 風 雨 聲,

花 落 知 多 少。

[注釋]

1.春曉:春天的早晨。

2.曉:天亮。

3.不覺曉:不知不覺地天亮了。

4.聞:聽。

5.聞啼鳥:聽見鳥叫。

--------------------------------------------------------------------------------

[簡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春天早晨絢麗的圖景,抒發了詩人熱愛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

首句「春眠不覺曉」,第一字就點明季節,寫春眠的香甜。「不覺」是朦朦朧朧不知不覺。在這溫暖的春夜中,詩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臨窗,才甜夢初醒。此句流露出詩人愛春的喜悅心情。次句「處處聞啼鳥」寫春景,春天早晨的鳥語。「處處」是四面八方的意思。鳥噪枝頭,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聞啼鳥」即 「聞鳥啼」,古詩為了押韻,詞序作了適當的調整。這兩句是說:春天來了,我睡得真甜,不知不覺天已大亮。一覺醒來,只聽見處處有鳥兒在歌唱。第三、四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詩人追憶昨晚的瀟瀟春雨,然後聯想到春花被風吹雨打、落紅遍地的景象。詩人把愛春和惜春的情感寄託在對落花的嘆息上。惜春也是愛春,喜悅是全詩的基調。

本詩寫春景,不是寫所見,而是寫所聞及所想。詩人把自己的聽覺感受寫出來,然後由讀者體味、再現詩人描繪的意境。構思巧妙,很有情趣。

--------------------------------------------------------------------------------

作者簡介: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陽(今屬湖北)人。唐代詩人。他寫的田園山水詩很有名。

春夜喜雨

杜甫

好 雨 知 時 節,

當 春 乃 發 生。

隨 風 潛 入 夜,

潤 物細 無 聲。

夜 徑 雲 俱 黑,

江 船 火 獨 明。

曉 看 紅 濕 處,

花 重 錦 官 城。

[注釋]

1. 乃:就。

2. 發生:催發植物生長。

3. 潛:暗暗地,悄悄地。

4. 潤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養。

5. 徑:鄉下的小路。

6. 花重:花因沾著雨水,顯得飽滿沉重的樣子。

7. 錦官城:成都的別稱。

--------------------------------------------------------------------------------

[簡析]

這是一首描繪並贊美春雨的詩。題目中的「喜」字統攝全篇。全詩八句,雖沒出現一個「喜」字,但詩人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首聯寫春雨的來到:「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一個「好」字,表達了詩人對春雨的贊美。春天是植物萌發、生長的季節,正需雨,它就下起來了。詩人用擬人手法,盛贊春雨善解人意,似乎懂得人們的心願一般。

頷聯刻畫春雨的特徵:「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它伴隨著和煦的春風,趁著夜色悄悄地飄灑大地,綿綿密密,無聲無息地滋潤著萬物,不求人知,無意討好。春雨具有這樣高尚的品格,詩人格外喜歡。

頸聯寫春夜雨景:「夜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詩人希望好雨能下個夠,他開門出來看,只見天上烏雲密布,地上也是黑沉沉的,連小路也看不清,只有江中船上的漁火露出一點亮光。

尾聯「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是詩人的想像:春雨過後的翌日拂曉,整個錦官城裡必然是一派花團錦簇、萬紫千紅的景象,那一朵朵濕漉漉、沉甸甸、紅艷艷的鮮花,一定更惹人喜愛。花是如此,那田裡的莊稼也肯定會茁壯成長。春雨給大地帶來了蓬勃生機,給人們帶來了豐收的希望,詩人怎能不贊美春雨呢!

--------------------------------------------------------------------------------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河南府鞏縣(今河南鞏義市)人。杜甫生逢開元盛世及安史之亂,一生顛沛流離,歷盡磨難,他的詩廣泛地記載了這一時期的現實生活,被人稱為「詩史」。杜甫擅長各種詩體,詩風沉鬱頓挫,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

滁 州 西 澗

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

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

野渡無人舟自橫。

[注釋]

1. 滁州:現在安徽省滁縣。

2. 西澗:在滁縣城西,俗名上馬河。

3. 憐:愛。

4. 深樹:枝葉茂密的樹。

5. 野渡:郊野的渡口。

--------------------------------------------------------------------------------

[簡析]

這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詩,是韋應物最負盛名的寫景佳作。詩里寫的雖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經詩人的點染,卻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韻之畫。

本篇為作者任滁州剌史時所作。作者游覽至滁州西澗,寫下了這首詩情濃郁的小詩。

詩的前二句「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是說:詩人獨獨喜愛澗邊生長的幽草,上有黃鶯在樹陰深處啼鳴。這是清麗的色彩與動聽的音樂交織成的幽雅景緻。「獨憐」是偏愛的意思,偏愛幽草,流露著詩人恬淡的胸懷。後二句「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是說:傍晚下雨潮水漲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沒有行人,一隻渡船橫泊河裡。這雨中渡口扁舟閑橫的畫面,蘊含著詩人對自己無所作為的憂傷,引人思索。

韋應物先後做過「三衛郎」和滁州、江州、蘇州等地剌史。他深為中唐政治腐敗而憂慮,也十分關心民生疾苦,但他無能為力。這首詩就委婉地表達了他的心情。

--------------------------------------------------------------------------------

[賞析]:這是一首山水詩名篇,也是韋應物的代表作之一。詩寫於唐得宗建中二年(781年)詩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間。唐滁州的治所即今安徽滁縣,西澗在滁州城西郊外。這首詩描寫了山澗水邊的幽靜景象。

詩的前兩句,詩人表示在春天繁榮的景物中,只憐愛澗邊自甘寂寞的幽草,而繁茂的樹叢中傳來黃鶯動聽的鳴聲,詩人卻似乎不以為意。後兩句寫晚雨野渡所見,晚潮加上春雨,水勢更急。而郊外渡口,此刻更是杳無行人。也許船夫已歸家歇息,只見空空的渡船自在漂泊。 這首詩中有無寄託,所託何意,歷來爭論不休。有人認為它通篇比興,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認為「此偶賦西澗之景,不必有所託意」。實則詩中流露的情緒若隱若顯,開篇幽草、黃鶯並提時,詩人用「獨憐」的字眼,寓意顯然,表露出詩人安貧守節,不高居媚時的胸襟,後兩句在水急舟橫的悠閑景象中,蘊含著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奈、憂傷的情懷。詩人以情寫景,借景述意,寫自己喜愛和不喜愛的景物,說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情事,而胸襟恬淡,情懷憂傷,便自然地流露出來。

--------------------------------------------------------------------------------

〔作者簡介〕

韋應物(737-792),唐代詩人。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貴族出身,曾為唐玄宗侍衛,後來發奮讀書,成為有名的詩人。他的詩以古風和五律最受人推崇,風格古淡雋永,後人將他與柳過元並稱為「韋柳」。

從軍行
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注釋]
1. 從軍行:樂府《相和歌辭·平調曲》舊題,多寫軍隊務旅征戰之事。王昌齡作的《從軍行》共七首,這里選入第四首。
2. 青海:即今青海湖。長雲:多雲,漫天皆雲。雪山:終年積雪的山,指祁連山。
3. 孤城:指玉門關,因地廣人稀,給人以孤城之感。這句詞序倒裝,意思是「遙望孤城玉門關」。
4. 穿:磨破。金甲:戰衣,是金屬製成的盔甲。
5. 破樓蘭:借指徹底消滅敵人。樓蘭:漢時對西域鄯善的稱呼,詩中泛指當時侵擾西北邊區的敵人。

--------------------------------------------------------------------------------

[今譯]
青海湖連綿不斷的大片烏雲,
遮暗了終年積雪的祁連山;
遠遠眺望只看見孤獨的城池,
那正是春風都吹不到的玉門雄關。
在黃沙莽莽的疆場上,
將士們身經百戰磨穿了鐵甲衣裳衫,
但是不徹底消滅入侵的邊賊,
他們將誓死不把家園回還!

--------------------------------------------------------------------------------

[作者簡介]
王昌齡(699-757),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人,一說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唐代著名邊塞詩人。他擅長七言絕句,作品多寫邊塞、送別,氣象雄渾,情意雋永,語言精煉生動,音律鏗鏘悠揚。

登鸛雀樓

王之渙

白 日 依 山 盡,

黃 河 入 海 流。

欲 窮 千 里 目,

更 上 一 層 樓。

[注釋]

1.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陽。

3.依:依傍。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4.窮:盡。

[簡析]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昂揚向上的進取精神。

前兩句寫所見。「白日依山盡」寫遠景,寫山。作者站在鸛雀樓上向西眺望,只見雲海蒼茫,山色空濛。由於雲遮霧繞,太陽變白,挨著山峰西沉。「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樓下滔滔的黃河奔流入海。這兩句畫面壯麗,氣勢宏大,讀後令人振奮。

後兩句寫所想。「欲窮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願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千里」「一層」,都是虛數,是詩人想像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欲窮」「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個哲理:登高,才能望遠;望遠,必須登高。

這首詩由兩聯十分工整的對仗句組成。前兩句「白日」和「黃河」兩個名詞相對,「白」與「黃」兩個色彩相對,「依」與「入」兩個動詞相對。後兩句也如此,構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黃河中的一個小崗上,後被洪水沖沒。沈括《夢溪筆談》中記載:「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山名)下瞰大河。」可見沖沒是宋以後的事了。

--------------------------------------------------------------------------------

作者簡介:王之渙(688-742),字季凌,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後遷居絳州(今山西絳縣)。唐代詩人。

望洞庭

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

白銀盤里一青螺。

[注釋]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諧,這里指水色與月光融為一體。

3.潭面:指湖面。鏡未磨:古人的鏡子用銅製作、磨成。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