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古詩繁體
❶ 詩仙李白 繁體字
「詩仙李白」的繁體字是「詩仙李白」。
❷ 《將進酒》繁體字
《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君莫停。與君歌一曲,
請君為我側耳聽。鍾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
斗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❸ 李白的詩繁體字襄陽歌
襄陽歌
落日欲抄沒峴襲山西,倒著接蘺花下迷。
襄陽小兒齊拍手,攔街爭唱白銅鞮。
旁人借問笑何事,笑殺山翁醉似泥。
鸕鶿杓,鸚鵡杯。
百年三萬六千日, 一日須傾三百杯。
遙看漢水鴨頭綠,恰似葡萄初醱醅。
此江若變作春酒,壘曲便築糟丘台。
千金駿馬換小妾,笑坐雕鞍歌落梅。
車旁側掛一壺酒,鳳笙龍管行相催。
咸陽市中嘆黃犬,何如月下傾金罍?
君不見晉朝羊公一片石,龜頭剝落生莓苔。
淚亦不能為之墮,心亦不能為之哀。
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玉山自倒非人推。
舒州杓,力士鐺,李白與爾同死生。
襄王雲雨今安在?江水東流猿夜聲。
❹ 繁體李白客中作詩全文
【原文】
客中作 (唐 李白)
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繁體
客中作(唐李白)
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❺ 月下獨酌 李白繁體字
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
❻ 把《靜夜思》這首詩改成繁體字
《靜夜思》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於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
(6)李白古詩繁體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李白《靜夜思》一詩的寫作時間是公元726年(唐玄宗開元之治十四年)舊歷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時年26歲,寫作地點在當時揚州旅舍。其《秋夕旅懷》詩當為《靜夜思》的續篇,亦同時同地所作。
李白的《靜夜思》看不到古詩中常見的那種遊子思鄉懷親的悲愁與痛苦,連最起碼的孤寂和凄清之感,都淡得不為人覺察。正如清人徐增評:因疑則望,因望則思,並無他念,真靜夜思也。然而,正是這一點,它與普通人們的感情活動相互合拍了。
在實際生活中,大多數人在大多數時候總是處在正常的境遇中,其感情活動並不是強烈的沖動,多半都帶著輕柔、溫和的調子。這就是《靜夜思》能引起人們普遍共鳴的客觀感情基礎。因而,思鄉的明月得到了人們的普遍喜愛。
❼ 《送孟浩然之廣陵》 繁體古詩`一定要是繁體字哦·謝謝了·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唐代: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專
孤帆遠影碧空屬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7)李白古詩繁體擴展閱讀:
李白寓居安陸期間,結識了長他十二歲的孟浩然,並很快成了摯友。公元730年(開元十八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廣陵(今江蘇揚州),約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漢市武昌區)相會。幾天後,孟浩然乘船東下,李白親自送到江邊。送別時寫下了這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這一句不光是為了點題,更因為黃鶴樓乃天下名勝,可能是兩位詩人經常流連聚會之所。因此一提到黃鶴樓,就帶出種種與此處有關的富於詩意的生活內容。
而黃鶴樓本身呢?又是傳說仙人飛上天空去的地方,這和李白心目中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揚州,又構成一種聯想,增加了那種愉快的、暢想曲的氣氛。
❽ 李白的繁體字
只有「李、白、杜、甫,那是因李杜詩風,一類似的有韓柳文章
❾ 李白的俠客行 繁體字全詩
李白的俠客行繁體字版本如下:
俠客行
李白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踏如流星。
十步殺壹人,千裏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
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
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千秋二壯士,煊赫大梁城。
李白的俠客行簡體字版本如下:
俠客行
李白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踏如流星。
十步殺壹人,千裏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
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
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千秋二壯士,煊赫大梁城。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誰能書合下,白首太玄經。
(9)李白古詩繁體擴展閱讀
白話譯文
燕趙的俠士,頭上系著俠士的武纓,腰佩吳越閃亮的彎刀。
騎著銀鞍白馬,在大街上馳騁就像天上的流星一樣。
他們的武藝蓋世,十步可斬殺一人,千里之行,無人可擋。
他們為人仗義行俠,事成之後,連個姓名也不肯留下。
想當年,侯嬴、朱亥與信陵君結交,與之脫劍橫膝,交相歡飲。
三杯熱酒下肚,便慷概許諾,願為知己兩肋插刀,一諾重於泰山。
眼花耳熱之後,胸中之意氣,感動蒼天,可貫長虹。
朱亥為信陵君救趙,揮起了金椎,使趙都邯鄲上下,都為之震驚。
二位壯士的豪舉,千秋之後仍然在大梁城傳為美談。
他們縱然死去而俠骨猶香,不愧為是蓋世之英豪。
要做人就要像他們這樣的俠士一樣,傳名百代,為人稱頌。
誰願像揚雄那樣的儒生,白首著書,老死窗下呢?
創作背景
此詩約作於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李白游齊州時。
唐代游俠之風頗為盛行,這是與全國經濟繁榮、城市商業興旺、西域交通發達的盛唐時代有關,特別是關隴一帶的風習「融胡漢為一體,文武不殊途」(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論稿》)更促成了當時少年喜劍術、尚任俠的風氣。
李白少年時代,頗受關隴文化風習的影響,因此,他自幼除勤苦讀書「觀百家」外,「十五好劍術」(《與韓荊州書》)「高冠佩雄劍」(《憶襄陽舊游贈馬少府巨》),甚至,一生都不離劍,堪稱是「文武不殊途」,兼備於李白一身。
李白青年時代曾「託身白刃里,殺人紅塵中」(《贈從兄襄陽少府皓》),「少任俠,手刃數人」(《魏顥《李翰林集序》),他的理想就是干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然後功成身退。這首《俠客行》就是在以任俠意識為尚的社會背景之下創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