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詩詞歌
① 《詩經》中哪一部分的內容是祭祀歌頌祖先
《詩經》分成風、雅、頌三部分.其中記載宗廟祭祀的是「頌」。
拓展資料:
《詩經》的組成部分。包括《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共40篇,合稱「三頌」。
《周頌》大部分是西周初年周王朝的祭祀樂章,也有遲至昭王時的作品。《魯頌》是春秋時期魯國的頌歌。《商頌》是春秋時期宋人追述祖業(宋為殷商後裔)之作。
《周頌》的作者已不可考。
《魯頌》4篇,《小序》以為都是頌魯僖公的。首篇是《?》,《小序》說,因為魯僖公治國很節儉,寬厚愛民,很重視農業、美馬,魯國人尊重他,「於是季孫行父請命於周,而史克作是頌」。季孫行父是魯國貴族,魯文公、宣公時為掌權大臣,謚號「文子」。史克,即太史克,亦即里革。《左傳·文公十八年》載季文子使太史克對魯宣公的一大段話,可以看出他是個學識淵博的史官,《小序》說《?》是他所作,當有所據。後人有的以為《魯頌》都是太史克的作品,有的則認為只有《?》一篇是太史克所作。
《魯頌》中有《?宮》一篇,朱熹《詩集傳》認為它是魯僖公自作,並不足信,有人根據詩中「新廟奕奕,奚斯所作」的話,認為此篇是奚斯的作品。奚斯,名魚,魯公子,《左傳·閔公二年》有關於他的記載,事跡很簡單。也有人認為「新廟奕奕,奚斯所作」的意思是說奚斯督造新廟,他是一名「監工」,並非說他作頌。《魯頌》中大致可以確定作者的,只有《?》一篇,其餘三篇可能出於其他史官之手。
《商頌》原為12篇,今傳本《詩經》只有 5篇,其他7篇何時散佚,不可知,舊說孔子以前已亡佚,又有說是被孔子刪去了,都是揣測之詞。
拓展資料:詩經_網路
② 詩經中用於宗廟祭祀的詩叫什麼
詩經中用於宗廟祭祀的詩叫《頌》。
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頌》共有40篇。對於《頌》的釋義,最早見於《詩·大序》:「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
據阮元《研經室集·釋頌》的解釋,「容」的意思是舞容,「美盛德之形容」,就是贊美「盛德」的舞蹈動作。如《周頌·維清》是祭祀文王的樂歌,《小序》說:「奏象舞也。」
鄭玄《毛詩傳箋》說:「象舞,象用兵時刺伐之舞。」就是把周文王用兵征討刺伐時的情節、動作,用舞蹈的形式表現出來,這可以證明祭祀宗廟時不僅有歌,而且有舞,「載歌載舞」可以說是宗廟樂歌的特點。
近代學者也多以為《頌》是宗廟祭祀之樂,其中有一部分是舞曲。頌的名篇主要有《清廟》、《維天之命》、《噫嘻》等。
(2)祭祀詩詞歌擴展閱讀
《詩經》的歷史背景
《詩經》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滅商(前1066年)以後產生的。《周頌》時代最早,在西周初年產生,是貴族文人作品,以宗廟樂歌、頌神樂歌為主,也有部分描寫農業生產。
《大雅》是周王朝盛隆時期的產物,是中國上古僅存的史詩。《小雅》產生於西周晚年到東遷以後。《魯頌》和《商頌》都產生在周室東遷(前770年)以後。
西周取代殷商,經濟制度的發生巨大變革,促使社會在精神文明方面產生飛躍性的進步,作為文學代表的《詩經》出現是時代進步的必然產物,而它反過來又促進了社會的文明進步。
《詩經》對古代文學的影響
1、《詩經》主要是一部抒情詩集,至此,我國詩歌沿著《詩經》開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進,抒情詩成為我國詩歌的主要形式。
2、《詩經》表現出的關注現實的熱情、強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識、真誠積極的人生態度,被後人概括為「風雅」精神,直接影響了後世詩人的創作。如屈原、漢樂府詩緣事而發、建安詩人的慷慨之音等,都是這種精神的直接繼承。後世詩人往往倡導「風雅」精神,來進行文學革新。如陳子昂的詩歌革新主張、李白、白居易等。
3、比興在藝術表現手法上為後代作家提供了學習的典範,成為了我國古代詩歌獨有的民族文化傳統。比興的運用,形成了我國古代詩歌蘊藉、韻味無窮的藝術特點。
③ 找一首描寫清明節祭祀祖先的詩。詩句不記得了。詩名好像就是清明。但搜了百度沒有。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閭門即事
【唐】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也為後人留下了描寫清明節的著名詩句:南國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
清明
【宋】黃庭堅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清明
【宋】王禹俏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蘇堤清明即事
【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寒食上冢
【宋】楊萬里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
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
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
郊行即事
【宋】程顥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
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宋】高啟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清江引·清明日出遊
【明】王磐
問西樓禁煙何處好?
綠野晴天道.
馬穿楊柳嘶,
人倚鞦韆笑,
探鶯花總教春醉倒.
下面是從歷代詩詞中節選出的與明月、中秋有關的名句.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李白《月下獨酌》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李白《關山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張九齡《望月懷遠》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驚鵲棲未定,飛螢卷簾入.--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懷》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明月易低人易散,歸來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螿鳴露草.卷簾推戶寂無人,窗下咿啞唯楚老.南都從事莫羞貧,對月題詩有幾人.--蘇軾《中秋見月和子由》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蘇軾《中秋月》
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米芾《中秋登樓望月》
快上西樓,怕天放、浮雲遮月.但喚取、玉纖橫笛,一聲吹裂……若得長圓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別.--辛棄疾《滿江紅》
待月舉杯,呼芳樽於綠凈.拜華星之墜幾,約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舉中秋請宴啟》
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長橋見月圓.漸上遠煙浮草際,忽依高閣墮檐前.--徐渭《十五夜抵建寧》
淡盪秋光客路長,蘭橈桂棹泛天香.月明圓嶠人千里,風急輕帆燕一行.--張煌言《舟次中秋》
④ 《詩經》中哪一部分的內容是祭祀歌頌祖先
風是不同地區的地方音樂。《風》詩是從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版齊、魏、權唐、秦、陳、檜、曹、豳等15個地區採集上來的土風歌謠。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雅是周王朝直轄地區的音樂,即所謂正聲雅樂。《雅》詩是宮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按音樂的不同又分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貴族文人的作品。 頌是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內容多是歌頌祖先的功業的。《頌》詩又分為《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共40篇。全部是貴族文人的作品。從時間上看,《周頌》和《大雅》的大部分產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產生在西周後期至東遷時;《國風》的大部分和《魯頌》、《商頌》產生於春秋時期。
⑤ 關於祭祀陣亡將士的詩詞!
原文: 是誰浩劫催成,馬革分歸①,蟲沙競化②,更摧殘瘴雨蠻煙;試回看,越裳殄瘁③,漢幟蒼茫④,這無限國殤,各向天涯遙布奠⑤。何處巫陽招得⑥,關門月黑,塞上雲昏⑦,盡淹滯忠魂義魄⑧;倘他日,三界輪回⑨,九幽度脫⑩,願都為壯士,重來邊塞愾同仇。 註解: ①馬革,為「馬革裹屍」,用馬皮把屍體包裹起來,指軍人戰死 於沙場。南朝·宋·范曄《後漢書·馬援傳》:「男兒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兒女手中邪?」 ②蟲沙,比喻戰死的將士或因戰亂而死的人民。韓愈《送區弘南歸》詩:「穆昔南征軍不歸,蟲沙猿鶴伏以飛。 ③越裳,古代國名,也有說越裳即越南。殄瘁(tiǎn cuì),殄:盡,絕;瘁:病。形容國家病困,陷於絕境。 ④漢幟,漢王劉邦軍隊的旗幟。《漢書·韓信傳》:「拔趙幟,立漢幟」,這里指中國抗法軍隊的旗幟。蒼茫,指遼闊無邊的意思。 ⑤國殤,詩歌名,是中國偉大浪漫主義詩人屈原作品《九歌》中的一首,這首詩歌是祭祀保衛國土戰死的將士的祭歌,歌頌了將士的英雄氣概和壯烈的精神,對雪洗國恥寄予熱望,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的高尚感情。「國殤」又喻為為國戰死者:國殤,殤魂,現寓意國家的悲傷。「這無限國殤,各向天涯遙布奠」,表達了岑毓英憂國憂民、惜懷死難將士的悲壯心情!「布奠」,即寫上逝者姓名、籍貫系在各自發辮的布條作祭奠。正是:「布奠傾觴,哭望天涯。天地為愁,草木凄悲。弔祭不至,精魂何依。」(見唐朝李華《弔古戰場》) ⑥巫陽,古代傳說中的女巫。《楚辭·招魂》:「帝告巫陽曰:『有人在下,我欲輔之。魂魄離散,汝筮予之。』」 王逸註:「女曰巫,陽,其名也。」 韓愈《陸渾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韻》:「又詔巫陽反其魂,徐命之前問何冤。」 宋蘇軾《澄邁驛通潮閣》詩:「餘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陽招我魂。」 古直《感事》詩之二:「滾滾珠江水盡寃,巫陽不下復何言。」 ⑦關門,關口上的門戶。《周禮·地官·司關》:「國凶札,則無關門之徵。」 鄭玄 注引鄭司農曰:「無關門之徵者,出入關門無租稅。」 唐岑參《陪使君早春西亭送王贊府赴選》詩:「客舍草新出,關門花欲飛。」這里指邊關。塞上,指邊境地區。 ⑧淹滯,原意為有才德者而久淪下位,也為拖延、久留的意思,這里是遲滯、積壓之意。 ⑨三界輪回,萬物演變、升級、破滅得到的循環就是三界輪回。三界輪回是不可能有重生的道理,只有相似的演變、升級、破滅。好比人死了,還有其它人活著一樣,總是有人的存在。 ⑩地獄九重,又稱「九幽」;度脫:佛、道教語,說是超度解脫人世的生死苦難,到達仙佛境界。《雲笈七簽》卷七九:「累禱名山,願求度脫;校計功過,殆已相掩。」 背景: 1885年4月4日,中法兩國代表在巴黎簽訂了停戰條件草約,中法戰爭結束。中國軍隊不敗而敗,清廷命滇軍班師回關。1885年7月,岑毓英奉朝命被迫回師關內,在河口等地布兵留守邊關,並在河口蓮花灘祭祀得意門生、部將楊玉科等陣亡將士,這是岑毓英寫下的八十八字祭祀長聯,輓聯的內容充分體現了岑毓英當時悲壯的情愫且報國壯志未酬的復雜心情。在整個中法戰爭期間,無論東南沿海閩台戰場,還是越南戰場上的東線,清軍都有不同程度的潰敗。只有西線滇軍在岑毓英的指揮下,無論進退,都保持戰場上的主動。馮子材組織鎮南關--諒山反擊戰,使人們信服地承認他是一個抗法的民族英雄。岑毓英兩次出關,組織宣光攻城戰,取得了宣光、臨洮大捷,並勢如破竹,直搗越南河內,形成了徹底消滅法軍收復越南之勢。因此,岑毓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抗法民族英雄……當時戰爭的慘烈程度可想而知,僅宣光包圍戰,是岑毓英任西線統帥,親自指揮的最大一次攻城戰,從1885年的1月26日到3月3日,丁槐部4000人,唐景崧部2000人,何秀林部3500人,聯合攻城,滇軍死1000多人,傷2000多人。又,諸軍屯戍安南未歸之際,重嶂疊嶺中煙嵐成瘴,士卒染疫歿者甚重。班師時無法將戰死將士運回,只得剪下死者發辮,書寫犧牲將士姓名、籍貫於布條系在發辮上,足足用了八十餘匹軍馬馱運,岑毓英於河口蓮花灘約諸將設醮薦祭死者忠魂。這副長聯,正是岑毓英當時親題垂於齋壇的輓聯。 釋義: 是誰浩劫?造成多少男兒浴血沙場以馬革裹屍還,英勇的將士們競相在戰場上犧牲,更有甚者還被惡劣的瘴雨蠻煙所殘害;暮然回頭看,越國似病入膏盲陷於如此絕境,飄揚著茫茫一片的戰旗更顯得如此蒼涼,這無限國殤啊,為國捐軀的忠魂,祭祀你的只有各自在向著茫茫天際搖曳著的布奠。 何處巫陽?招得如此邊關門戶煞人的風高月黑地,邊境上烏雲彌漫地暗天昏的景象,盡然在遲滯著烈士的忠魂義魄傾凄悲;倘若有他日,眾將士們有三界輪回可以重生,毅然超凡脫俗地從九重地獄中奪胎超度,願都為壯士啊,誓死為保疆護國,帶著錚錚鐵骨重來故國的邊塞同仇敵愾奮勇殺敵! 岑宏澤 於2011年7月20日
大理觀音塘里的軟文大師岑毓英
從小接觸到的歷史教育、文化宣傳,潛移默化的在腦子里形成農民起義值得膜拜、王朝末期反動派橫行的定論,以致於看到「八路」兩個字都覺得像看到親戚的名字一般親切,哪怕眼前的只是公共汽車的線路;看到某某運動、起義黯然收場,總覺得有多一樁千古傷心事,將滿腔的怨恨全部加在滅火者身上。
在大理,曾經對堅持反清斗爭18年的杜文秀起義充滿敬佩,而到現在,對於靠鎮壓有功步入仕途青雲的岑毓英的厭惡程度卻有所衰減。這與闖王急沖沖進京又倉皇逃命,對從語文課本中「黃河渡口一夜急白了頭」、「闖王來了不納糧」等精彩橋段塑造的正面形象的打擊一樣,一正一反兩個例子,闡釋不情願與逐漸改變的看法之間的糾結。
改變的原因,在於接觸到信息爆炸碎片的增多,從窺斑知豹到全局掃描,思想的木偶終於得到了一點靈性。
給岑毓英的正面加分,與他領銜岑家「一門三總督」的光宗耀祖、笑傲江湖無關,和他鏟除馬嘉理、加強台灣防務、痛打法國鬼子息息相關。但「在其位謀其政」,優秀的考核業績能增加形象分,但不足以改變一個鎮壓者的負面形象,最多減少厭惡程度而已。
直到在觀音塘看到他寫的一幅對聯,成為改變的催化劑。加上後來又看到他重修昆明忠愛坊、大觀樓,又清除被阮元修改後的「主旋律」版大觀樓長聯,讓幕僚趙藩重新書寫原版懸掛的故事後,咬牙切齒的恨已經松動。
平定杜文秀起義起義後的同治十二年(1873年),他帶頭修繕了觀音塘,將石頭亭當仁不讓的作為宣傳工作的主陣地,非常有頭腦。
觀音塘是大理修建最早、最有知名度的寺廟之一,地處蒼洱壩子中間,不論是以前的茶馬古道還是現在的214國道,都將熙熙攘攘的車水馬龍放在山門之外。巨大的人流量使觀音塘成為形象宣傳的絕佳地點,傳播率和覆蓋率在大理首屈一指,一傳十、十傳百的效果立刻顯現。
精明的岑總督正式看重這一點大做文章。
不過,雖然一身的輝煌主要體現在武功上,但他也深知宣傳的要義不在於狂轟濫炸,而在於一點就透的四兩撥千斤手法。
本次形象宣傳,僅僅用了寥寥可數的30個字,做成觀音亭前的一幅對聯,成為軟文的經典案例——
負石阻兵,本菩薩心腸,顯出英雄手段;
書畫擒逆,托神仙幻夢,竟成將帥功勛。
上聯不用多說,下聯不僅一舉去掉手上的血腥氣,還將鎮壓與殺戮與弔民伐罪、菩薩心腸劃上等號,不能不佩服這15個字的巨大威力,和軟文大師的深厚內力。
大夥一看對聯,都會畢恭畢敬的向岑大人請教下聯的答案。
岑大人一臉嚴肅,眉頭微鎖,一幅往事難追、此情不堪的樣子,緩緩說道:「天兵圍困大理很久,我雖然遠在百里之外的彌渡,但無時無刻不在為早日攻克反賊的『紫禁城』而著急萬分。有一天晚上,我夢見一個金甲天神向我招手,說菩薩送給我一樣東西,醒來手上就有一幅字畫。更奇怪的是,裡面竟然是天兵與反賊的對陣圖,還寫著『洛陽觀音』四個字。我把這件事告訴了雲階(楊玉科),他起初也不知道怎麼回事,看到上面有『觀音』,就到五里橋天兵大營旁的觀音塘去上香。他抽了一簽,簽文是『棋逢敵手要藏機,黑白盤中未決時;到底欲知誰勝負,鍋蓋山裡相機宜』。後來反賊楊榮在上關鍋蓋山向雲階投誠,表示要將匪首獻於天兵。」
岑大人看著眾人一臉的驚愕,微微一笑,又說道:「當時雲階向菩薩許願,如果成功破敵,定要重塑金身。戰亂過後,我們就來還願。我想也是啊,很早以前,觀音菩薩就在大理顯靈,嚇退敵兵,現在又幫助天兵平息戰亂,真是對妙香佛國大理的一貫眷顧啊。」
言外之意如同鍾聲傳遍大理:觀音幫的人,肯定是好人;這樣的人做的事,肯定是為人民服務。
可能由於殺業太重,大理人都不喜歡他和楊玉科,這個段子也流傳不廣。但文革期間,革命群眾毀去觀音塘中全部佛像,他和楊玉科的「書畫擒逆」對聯卻有幸保存到現在,成為文化遺跡的一部分,不得不佩服這位軟文大師的攻心力作。
在武侯祠寫下攻心聯的趙藩,當時正是他的幕僚。就像現在,有些好的提法,很難分清是領導的最高指示,還是秘書的妙筆生花。 趙先生的攻心路線和岑大人想法到底誰是著作權人,已經無從知曉。
雲南牛街文物古跡
9、岑公祠。 岑毓英之生祠。位於牛街一街現南華街,坐南向北,佔地440平方米,同治五年(1866年)八月至光緒十五年六月建。內有頌揚岑毓英的木刻《御賜祭文匾》,該匾木製,長120厘米,寬80厘米。光緒十五年四月岑毓英病逝,六月,御賜祭文。後存於牛街文化站。
岑毓英系雲南總督,岑公秉性忠毅,才識過人,由諸生從事戎行。咸豐、同治年間,雲南四匪倡亂,兵事孔殷。其出奇制勝,克服省城,肅清大理等府,掃穴擒渠,全滇底定,厥功甚偉,光緒九年,統兵出關,卓著勞勛,朕御極後,擢任雲南總督。
⑥ 祭祀母親的詩詞
《小雅·蓼莪》
先秦:佚名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
瓶之罄矣,維罍之恥。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
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南山烈烈,飄風發發。民莫不穀,我獨何害!
南山律律,飄風弗弗。民莫不穀,我獨不卒!
譯文:看那莪蒿長得高,卻非莪蒿是散蒿。可憐我的爹與媽,撫養我大太辛勞!看那莪蒿相依偎,卻非莪蒿只是蔚。可憐我的爹與媽,撫養我大太勞累!
汲水瓶兒空了底,裝水壇子真羞恥。孤獨活著沒意思,不如早點就去死。沒有親爹何所靠?沒有親媽何所恃?出門行走心含悲,入門茫然不知止。
爹爹呀你生下我,媽媽呀你喂養我。你們護我疼愛我,養我長大培育我,想我不願離開我,出入家門懷抱我。想報爹媽大恩德,老天降禍難預測!
南山高峻難逾越,飆風凄厲令人怯。大家沒有不幸事,獨我為何遭此劫?南山高峻難邁過,飆風凄厲人哆嗦。大家沒有不幸事,不能終養獨是我!
(6)祭祀詩詞歌擴展閱讀:
《小雅·蓼莪》全詩六章,是悼念父母的祭歌,分三層意思:首兩章是第一層,寫父母生養「我」辛苦勞累。頭兩句以比引出,詩人見蒿與蔚,卻錯當莪,於是心有所動,遂以為比。莪香美可食用,並且環根叢生,故又名抱娘蒿,喻人成材且孝順;
而蒿與蔚,皆散生,蒿粗惡不可食用,蔚既不能食用又結子,故稱牡蒿,蒿、蔚喻不成材且不能盡孝。詩人有感於此,藉以自責不成材又不能終養盡孝。後兩句承此思言及父母養大自己不易,費心勞力,吃盡苦頭。
中間兩章是第二層,寫兒子失去雙親的痛苦和父母對兒子的深愛。第三章頭兩句以瓶喻父母,以罍喻子。因瓶從罍中汲水,瓶空是罍無儲水可汲,所以為恥,用以比喻子無以贍養父母,沒有盡到應有的孝心而感到羞恥。句中設喻是取瓶罍相資之意,非取大小之義。
「鮮民」以下六句訴述失去父母後的孤身生活與感情折磨。漢樂府詩《孤兒行》說「居生不樂,不如早去從地下黃泉」,那是受到兄嫂虐待產生的想法,而此詩悲嘆孤苦伶仃,無所依傍,痛不欲生,完全是出於對父母的親情。
詩人與父母相依為命,失去父母,沒有了家庭的溫暖,以至於有家好像無家。曹粹中說:「以無怙恃,故謂之鮮民。孝子出必告,反必面,今出而無所告,故銜恤。上堂人室而不見,故靡至也。」
第四章前六句一一敘述父母對「我」的養育撫愛,這是把首兩章說的「劬勞」、「勞瘁」具體化。詩人一連用了生、鞠、拊、畜、長、育、顧、復、腹九個動詞和九個「我」字,語拙情真,言直意切,絮絮叨叨,不厭其煩,聲促調急,確如哭訴一般。
如果借現代京劇唱詞「聲聲淚,字字血」來形容,那是最恰切不過了。這章最後兩句,詩人因不得奉養父母,報大恩於萬一,痛極而歸咎於天,責其變化無常,奪去父母生命,致使「我」欲報不能!後兩章第三層正承此而來,抒寫遭遇不幸。
頭兩句詩人以眼見的南山艱危難越,耳聞的飆風呼嘯撲來起興,創造了困厄危艱、肅殺悲涼的氣氛,象徵自己遭遇父母雙亡的巨痛與凄涼,也是詩人悲愴傷痛心情的外化。四個入聲字重疊:烈烈、發發、律律、弗弗,加重了哀思,讀來如嗚咽一般。後兩句是無可奈何的怨嗟。
賦比興交替使用是此詩寫作一大特色。三種表現方法靈活運用,前後呼應,抒情起伏跌宕,迴旋往復,傳達孤子哀傷情思,可謂珠落玉盤,運轉自如,藝術感染力強烈。
⑦ 有關祭祀的詩詞
1、一復體君臣祭祀同
唐制
杜甫
《詠懷古跡五首》
2、時致薄少助祭祀
唐
韓愈
《寄盧仝》
3、祭祀千千數
元
馬鈺
《蘇幕遮 到萊州,復歸寧海辭墳》
4、恭謹如同祭祀神
元
馬鈺
《戰掉丑奴兒》
5、藝黍供祭祀
宋
陳與義
《諸公和淵明止酒詩因同賦》
6、課耕供祭祀
近代
陳三立
《題余堯衢同年倦知山廬圖》
7、無以供祭祀
宋
柴元彪
《和周鳳隱止酒韻》
8、嘗聞鼎以大祭祀
宋
晁說之
《庚子冬至祭鼎閣差充太祝致齋於內西廊待漏院》
9、多少隴頭無祭祀
宋
陳藻
《辛巳歲晚上墳》
10、貪嗜牛羊邀祭祀
宋
李覯
《閔雨詩》
11、寧止吒祭祀
宋
李覯
《名男曰參魯以時喻之》
12、如何純祭祀
宋
釋遵式
《改祭修齋決疑頌》
13、拜起共祭祀
宋
蘇泂
《舉子》
14、祖宗祭祀足依賴
宋
蘇泂
《書懷》
15、新祠民祭祀
宋
魏野
《聞雷宣徽薨背敕葬歸鄉》
16、祭祀在宗枝
宋
張祁
《廬州詩》
17、白頭躬祭祀
宋
張元干
《彭德器北堂太夫人輓詩》
18、山寺方同祭祀齋
宋
趙蕃
《次韻劉寺簿二首》
19、祭祀合奔走
宋
鄭俠
《示女子》
⑧ 九歌作為祭祀詩,與詩經中的祭祀詩最大區別是什麼
九歌是屈原在楚地民間祭歌的基礎上創作的一組詩歌,因為來自於楚地民間,版故具有權鮮明的民間文學特色和地域特色:在內容上強調「娛神」,想像奇特,在形式上比較自由,在文字上跌宕起伏,多用語氣詞「兮」。
詩經中的祭祀詩主要是郊廟祭歌,因為主要是王室或諸侯祭祀祖先時用,故在內容上強調「敬神」,在形式上要求嚴肅莊重,在文字上多堆砌、藻飾。
⑨ 描寫祭祀的古詩詞
悼亡詩 沈約
去秋三五月,今秋還照梁。
今春蘭蕙草,來春復吐芳。專
悲哉人道屬異,一謝永銷亡。
簾屏既毀撤,帷席更施張。
游塵掩虛座,孤帳覆空床。
萬事無不盡,徒令存者傷。
悼室人詩 江淹
佳人永暮矣,隱憂遂歷茲。
寶燭夜無華,金鏡晝恆微。
桐葉生綠水,霧天流碧滋。
蕙弱芳未空,蘭深鳥思時。
湘醽徒有酌,意塞不能持。
悼室人詩 江淹
適見葉蕭條,已復花庵郁。
帳里春風盪,檐前還燕拂。
垂涕視去景,摧心向徂物。
今悲輒流涕,昔歡常飄忽。
幽情一不弭,守嘆誰能慰。
⑩ 九歌的祭祀詩與詩經的祭祀詩有什麼區別
九歌是屈原在楚地抄民間祭歌的基礎上創作的一組詩歌,因為來自於楚地民間,故具有鮮明的民間文學特色和地域特色:在內容上強調「娛神」,想像奇特,在形式上比較自由,在文字上跌宕起伏,多用語氣詞「兮」。
詩經中的祭祀詩主要是郊廟祭歌,因為主要是王室或諸侯祭祀祖先時用,故在內容上強調「敬神」,在形式上要求嚴肅莊重,在文字上多堆砌、藻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