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詩詞句 » 紀念屈原與端午的詩詞

紀念屈原與端午的詩詞

發布時間: 2021-01-27 03:09:04

Ⅰ 關於端午節屈原的詩

端午節詩歌詩句
端午
(唐)文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競渡歌(孩功粉嘉莠黃瘋萎弗聯節錄)
(唐)張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撓。
節令門.端陽
(清)李靜山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
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七律.端午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相關諺語
未食五月粽,被褥不甘松。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未食五月粽,破裘毋甘放。未食五月粽,寒衣勿入櫳。未食五月粽,寒衣未入櫳。食過五月粽,寒衣收入杠,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未食五月粽,寒衣不入櫳,食過五月粽,不夠百日又翻風。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北方)
癩蛤蟆躲不過五月五。(北京)
蛤蟆蝌蚪躲端午。(北方)
端午不戴艾,死去變妖怪
。(西北)
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葯吃三年
。(山東)
喝了雄黃酒,百病遠遠丟。(山西)
有錢難買五月五日旱(山西)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還要凍三凍。(寶山)
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江浙)
端午請菩薩,端六發烏賊
。(江浙)
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江蘇)

Ⅱ 屈原關於端午節的詩

《端午日》
唐代: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專昇平。
鬢絲屬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同州端午》
唐代:殷堯藩
鶴發垂肩尺許長,離家三十五端陽。
兒童見說深驚訝,卻問何方是故鄉。
《和端午》
宋代: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浣溪沙·端午》
宋代: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
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端午》
宋代:趙蕃
年年端午風兼雨,似為屈原陳昔冤。
我欲於誰論許事,舍南舍北鵓鳩喧。
《南鄉子·端午》
宋代:李之儀
小雨濕黃昏。重午佳辰獨掩門。
巢燕引雛渾去盡,銷魂。空向梁間覓宿痕。
客舍宛如村。好事無人載一樽。
唯有鶯聲知此恨,殷勤。恰似當時枕上聞。
《已酉端午》
元代:貝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
《午日觀競渡》
明代:邊貢
共駭群龍水上游,不知原是木蘭舟。
雲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會,醉諷離騷不解愁。

Ⅲ 關於端午節屈原寫的詩

關於端午節屈原寫的詩:

1、原文

已酉端午

元代·貝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

2、釋義

己酉年的端午那天,天公不作美,狂風大作,暴雨傾盆,一眼望去,一片天昏地暗。整個汨羅江上,沒有一處可以讓人競渡龍舟,藉以憑吊遠古英雄屈原的靈魂。

石榴花如火地開著,似乎正在笑話我。我只好自我解嘲道:其實陶淵明即使不喝酒,也一樣仰慕屈原卓然不群的清醒;今天,我雖無法憑吊屈原,也一樣仰慕他。

3、創作背景

根據詩題「己酉端午」可知,此詩作於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夏歷五月初。詩人在端午節遇到風雨,天氣昏暗,看到汨羅江上沒有人祭奠屈原,有感而作此詩。

(3)紀念屈原與端午的詩詞擴展閱讀:

賞析

1、此詩在平淡的天氣描寫和議論中抒發情感。起句寫景,描述端午節的天氣,由於有風雨而天地昏暗,這也暗示著因天氣的原因野外少人行。這里借景抒情,運用風雨之景為下文抒情做鋪墊。

2、第二句興「英靈何在」之嘆,詩人想起了屈原的忠心為國而屢遭貶謫,懷才不遇,千年後的風雨還耽誤了人們對屈原的祭奠和懷念,整個汨羅江上沒有一處可以憑吊屈原英魂的地方。

3、這里運用屈原之典故,進而感傷身世,為屈原以及自己的懷才不遇而感到憤懣。次句中的「無處」既對應了首句的風雨晦暝,也抒發了屈原英靈無人憑吊的傷感。

Ⅳ 屈原寫的關於端午節的古詩

【屈原寫端午節的詩句一】
1、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故將愁苦而終窮。——《九章·涉江》
2、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與列星。——《九章·抽思》
3、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離騷》
4、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九章·涉江》
5、時繽紛其變易兮,又何可以淹留?——《離騷》
6、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離騷》
7、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也。——《離騷》
8、世溷濁莫吾知,人心不可謂兮。——《九章·懷沙》
9、世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鍾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卜居》
10、苟余心之端直兮,雖僻遠其何傷?——《九章·涉江》
11、沅有芷兮醴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九歌》
12、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離騷》
13、薄暮雷電,歸何憂?——《天問》
14、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漁父》
15、余處幽篁兮終不見天,路險難兮獨後來。——《九歌》
16、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離騷》
17、何靈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與吾心同!——《九章·抽思》
18、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
19、乘龍兮轔轔,高馳兮沖天。——《九歌》
20、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也。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國殤》
21、雜申椒與菌桂兮,豈維紉夫蕙芷!——《離騷》
22、心鬱郁之憂思兮,獨永嘆乎增傷。——《九章·抽思》
23、魂兮歸來!——《招魂》
24、青雲衣兮白霓裳,舉長矢兮射天狼。——《九歌》
25、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九歌》
26、余將董道而不豫兮,固將重昏而終身。——《九章·涉江》
27、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衣滄狼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漁父》
28、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九歌》
29、風颯颯兮木蕭蕭,思公子兮徒離憂。——《九歌》
30、指九天以為正兮,夫惟靈修之故也。——《離騷》
【屈原寫端午節的詩句二】
1.青雲衣兮白霓裳,舉長矢兮射天狼。 (《九歌·東君》)
2.余處幽篁兮終不見天,路險難兮獨後來。 (《九歌·山鬼》)
3.風颯颯兮木蕭蕭,思公子兮徒離憂。 (《九歌·山鬼》)
4.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 (《九歌·禮魂》)
5.何靈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與吾心同! (《九章·抽思》)
6.心鬱郁之憂思兮,獨永嘆乎增傷。 (《九章·抽思》)
7.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與列星。 (《九章·抽思》)
8.世溷(hun)濁莫吾知,人心不可謂兮。 (《九章·懷沙》)
9.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故將愁苦而終窮。 (《九章·涉江》)
10.余將董道而不豫兮,固將重昏而終身。 (《九章·涉江》)
11.苟余心之端直兮,雖僻遠其何傷? (《九章·涉江》)
12.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 (《九章·涉江》)
13.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漁父》)
14.朕幼清以廉潔兮,身服義而未沫。 主此盛德兮,牽於俗而蕪穢。 湛湛江水兮,上有楓。 目極千里兮,傷春心。 魂兮歸來!哀江南!(《招魂》)
15.薄暮雷電,歸何憂?厥嚴不奉,帝何求?(《天問》)
16.雜申椒與菌桂兮,豈惟紉夫蕙茝(chai)?(《離騷》)
17.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離騷》)
18.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離騷》)
19.長嘆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離騷》)
20.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離騷》)
21.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也。 (《離騷》)
22.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離騷》)
23.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離騷》)
24.指九天以為正兮,夫惟靈修之故也。 (《離騷》)
25.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 (《離騷》)
26.時繽紛其變易兮,又何可以淹留? (《離騷》)
27.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九歌·湘夫人》)
28.沅有芷兮醴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 (《九歌·湘夫人》)
29.乘龍兮轔轔,高馳兮沖天。 (《九歌·大司命》)
30.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九歌·少司命》

Ⅳ 有關端午節的詩。而且是屈原寫的。

沒有,「屈原」未留下有關端午節的詩。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在民間有著諸多的傳說故事,源於紀念屈原,源於紀念孝女曹娥,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源於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但流傳最廣的是屈原的傳說故事。

(5)紀念屈原與端午的詩詞擴展閱讀:

我國關於農歷端午節起源的幾種說法:

1、源於紀念屈原: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

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2、源於紀念伍子胥: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

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3、源於紀念孝女曹娥: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

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4、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發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

作為生活用品的壇壇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志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5、源於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中國人的思維模式中歷來就有數字重疊的概念,如正月正(陰歷一月初一)春節,二月二日龍頭節,三月三日相傳是王母娘娘的蟠桃會,此外還有七月七日七夕節、九月九日重陽節等,這些節日都有其自身內涵,它們都和中國幾千年來的農業文明緊密相連。五月五日被當作節日來過和上述這些節日形成早晚相當,在七八千年前就已形成。

「在中國的歷史傳統認為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按照《易經》等典籍記載,陰惡從五而生,五月五日恰恰是陽氣運行到端點的端陽之時,這種日子惡癘病疫多泛濫,因此,這一天人們便插艾葉、掛菖蒲、喝雄黃酒、配香囊等,以驅邪辟邪、保健健身。」

袁學駿說,屈原在農歷五月初五投江自盡,可能有意在端午節,表達對國家民族的忠心。

Ⅵ 紀念屈原的古詩詞有哪些

楚國著名愛國詩人屈原為國捐軀,歷史上有以下這些紀念他的詩。

01. 《離騷》

這首詩與屈原所留下的千古名作同名,但此詩的作者名叫陸龜蒙。這首詩的大意是,屈原曾經寫下了《天問》和招魂,想要給皇帝看見,用盡了各種方法都沒能見到皇帝。屈原怎麼可能知道他那傳誦千古的文章,其實卻抵不過小人在皇帝面前詆毀的幾句話語。這首詩僅用寥寥數語,便直接指出屈原下場的原因所致,言語中無不是充滿著對屈原的同情以及對那些小人的不滿之情。

其實,在歷史上遠遠不止以上三首紀念屈原的詩歌,我在這里僅僅是列舉出了幾首我覺得寫到我心坎里的詩歌。

Ⅶ 端午節紀念屈原有詩句嗎

1、汨羅江畔粽葉香,端午時節楚人傷。屈子遭逐懷王死,空留離騷吟斷腸。

譯文:

楚懷王受到蠱惑,要赴約會見秦王。屈原苦勸楚懷王不要上當。但是楚懷王沒有聽從屈原等人的建議,堅持與秦昭襄王會面,結果被秦國扣留囚禁。可憐又可恨的楚懷王再也沒有機會回到楚國,後來病死於秦國的咸陽。

屈原受到排擠被免去三閭大夫之職,並被放逐江南。屈原作《離騷》以明志,自沉於汨羅江。傳說楚人為了保護屈原的身體,就包了很多粽子投入水中喂魚。這個習俗一直保留了下來。

2、寧作香草隨波去,不與邪小論短長。 江雨漫漫君之淚,楚天茫茫國有殤。

譯文:

香草美人,是屈原《離騷》中的重要意象,象徵著忠君愛國的思想。香草美人的象徵意義,對後來的詩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3、屈子長歌投汨江,楚君披發拜秦王。刻骨難消亡國恨,霸王一怒焚阿房。

譯文:

前278年屈原投江。前223年,秦國老將王翦大敗楚軍,俘虜了楚王負芻,楚國滅亡。多年以後,西楚霸王項羽帶軍進入長安,一把火燒了秦國皇帝苦心經營的阿旁宮。也算為楚國人出了一口惡氣。

(7)紀念屈原與端午的詩詞擴展閱讀

端午是我們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的起源有幾種傳說,有一種說法與屈原有關。

傳說楚國大夫屈原因遭佞臣排擠毀謗,流放至漢北和沅湘一帶,聽聞秦軍攻破楚都郢後,屈原投汨羅江自盡。楚人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流傳至今。

Ⅷ 關於屈原端午節古詩

1、《五月五日》【宋】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譯文:

屈原已沉江自殺,楚人為他的不被容納而悲哀。哪裡能制止讒言,只不過試圖驅趕蛟龍罷了。沒有消除屈原生前的撼恨,反而追尋他死後的遺蹤。(只留下)碧綠的沅湘水,倒映著山峰的影子。

賞析:

梅堯臣雖然在位途上極不得意,而在詩壇上卻享有盛名,他懷著無限的悲憤、苦悶、渴望和痛苦的心情,寫出了《五月五日》,借屈原以抒發他的「不遇」情懷。

2、《午日處州禁競渡》【明】湯顯祖

獨寫菖蒲竹葉杯,

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甌江死,

舟楫何勞吊屈來 。

譯文:

我剛剛從蓮城踏青回來,只在家置備了菖蒲、竹葉和雄黃酒,我覺得這樣就可以過端午了。我明知屈原不是沉溺在我們的甌江,何必要勞民傷財以如此豪華的龍舟競渡來憑吊屈原呢?

創作背景:

湯顯祖此詩寫禁止競渡,別具一格。主要描寫了端午節的習俗,面對賽龍舟的情景,想起了屈原。表達了自己對端午節賽龍舟時的想法,對勞苦人民的同情。湯顯祖歌詠屈原的詩句很多,其景仰之情,溢於言表。

3、《端午》【唐】杜甫

節分端午自誰言,

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譯文:

端午節從何而來?前人傳說是為了楚國大夫屈原。可笑的是楚江浩浩盪盪,竟不能洗去忠直之士的冤屈。

創作背景:

我國第一位偉大詩人屈原投江自盡,後人傷其冤死,端午當天特以粽投江祭祀並劃船撈救,遂相沿而成端午節日食粽和龍舟競渡的風俗。作者提出了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盡管後人百般歌頌、祭祀,像屈原沉江這樣的悲劇畢竟發生了,如此冤屈是不能簡單地洗刷干凈的。

Ⅸ 關於紀念屈原與端午的詩或詞

1、《端午日賜衣》

唐代:杜甫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

意內稱長短,終身荷聖情。

譯文:端午佳節,皇上賜予名貴的宮衣,恩寵有加。香羅衣是細葛紡成,柔軟得風一吹就飄起,潔白的顏色宛如新雪。來自皇天,雨露滋潤,正當酷暑,穿上它清涼無比。宮衣的長短均合心意,終身一世承載皇上的盛情。

2、《乙卯重五詩》

宋代:陸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葯,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譯文:端午節到了,火紅的石榴花開滿山村。人吃了兩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著艾蒿。又忙著儲葯、配葯方,為的是這一年能平安無病。忙完了這些,已是太陽西斜時分,家人早把酒菜備好,他便高興地喝起酒來。

3、《浣溪沙·端午》

宋代: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

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譯文:微微小汗濕透了碧色的細絹,明日端午節用芳蘭草沐浴。流香酒般的浴水、油膩布滿大晴的江面。五彩花線輕輕地纏在紅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或赤靈符)斜掛在耳下的黑色發髻上。與朝雲同過端午節,天長地久,白頭偕老。

4、《賀新郎·端午》

宋代:劉克庄

深院榴花吐。畫簾開、束衣紈扇,午風清暑。兒女紛紛誇結束,新樣釵符艾虎。早已有、遊人觀渡。老大逢場慵作戲,任陌頭、年少爭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靈均標致高如許。憶生平、既紉蘭佩,更懷椒糈。誰信騷魂千載後,波底垂涎角黍。又說是、蛟饞龍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當年、醉死差無苦。聊一笑,吊千古。

譯文:深深的庭院里石榴花開得正艷。彩繪的帷簾敝開,我身穿粗麻衣服,手搖絲絹小扇。中午的清風驅散暑氣,顯得格外清亮。青年們紛紛炫耀自己的節日裝束。頭上插著釵頭彩符,身上佩著艾草紮成的老虎。爭先恐後的來渡口觀看賽龍船。

我年紀大了,不願再去與人擁擠,只是站在遠處觀看。任憑那些年輕人搖旗擂鼓吶喊,船漿起伏,江面上浪花翻卷飛舞。屈原的精神千古永存,屈原的風致萬世流傳。他生平帶著芳草,胸襟懷抱如美酒清醇甘甜。誰信在千載之後,他在江底的靈魂還會把米粽垂涎。

說什麼是怕蛟龍發怒,才把粽子扔進江中給蛟龍解讒。唉,這些傳說是多麼荒誕。假如他一直活到今天,倒不如與世皆醉死在當年,反而省去許多苦惱怨煩。想到這里便有興作此詞以為笑談,憑吊一下千古含冤的屈原。

5、《午日觀競渡》

明代:邊貢

共駭群龍水上游,不知原是木蘭舟。

雲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會,醉諷離騷不解愁。

譯文:在端午節這天,圍在岸上的人們,驚怕地觀看著群龍在水上嬉戲,不知道原來這是裝飾成龍形的小船,船上彩旗獵獵作響震紀空中翻飛,敲響的鑼鼓喧鬧,清清的水流。

從古到今屈原的冤魂不散,楚國的風俗至今仍存。閑暇的日子正適合在江亭喝酒聚會,誦讀《離騷》,哪覺得其中的憂愁。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