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詩詞句 » 批左傾詩詞

批左傾詩詞

發布時間: 2021-01-26 08:16:35

『壹』 什麼是左傾錯誤

從歷史上看,「左」、右兩種錯誤路線,都曾給黨的事業帶來過嚴重危害,內相比較而言,「左容」造成的損失更大。1945年4月中共六屆七中全會做出的《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近乎一份反"左"歷史檔案,雖然在回顧黨的歷史時,也提到了右傾錯誤,但主要的筆墨還是在批判三次"左"的錯誤,即1928年底形成的"左傾盲動主義"、1929年下半年形成的"立三路線"和1931-1934年,以教條主義為特徵的、在黨內統治長達四年之久的王明"左傾冒險主義"。決議認為,尤其是這第三次體現在政治路線、軍事路線、組織路線上的全面的"左傾"錯誤,"曾經給我黨和中國革命已嚴重的損失"。

這些錯誤突出表現在,把馬克思主義書本化、教條化,對共產國際指示和蘇聯經驗奉若神明、照搬照抄,無視中國革命形勢的復雜性、艱巨性,提出種種不切實際的冒險主張,致使黨的事業一度陷入困境,延緩了革命的進程。

『貳』 糾正左傾錯誤的會議

1.八七會議 :
1927年8月7日在湖北漢口召開的中共中央緊急會議.會議總結大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確定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結束了陳獨秀右傾機投降主義在中央的統治,並選出以瞿秋白為首的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在大革命失敗的緊急關頭,八七會議為挽救黨和革命作出了重大貢獻.
2.遵義會議: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貴州遵義舉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批評左傾冒險主義領導者在第五次反「圍剿」以來軍事領導上的嚴重錯誤;增選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委託張聞天起草《中央關於反對敵人五次「圍剿」的總結的決議》;決定由毛澤東、周恩來負責軍事工作.遵義會議確立毛澤東在黨和紅軍中的實際領導地位,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黨、紅軍和中國革命,是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3.十一屆三中全會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舉行.在全會前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上,鄧小平發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實際上成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題報告.全會取得一系列具有決定意義的成果:恢復和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決策;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決策;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恢復黨的民主集中制的優良傳統,提出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任務;審查和解決歷史上遺留的一批重大問題和一些重要領導人的功過是非問題;提出正確對待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和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的方針.這次全會實現了建國以來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從此,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叄』 什麼是左傾、右傾

一、定義

左傾:左傾是指政治上追求進步、同情勞動人民的傾向。而帶引號的「左」傾,則是政治思想上超越客觀,脫離社會現實條件,陷入空想、盲動和冒險的傾向。

右傾:右傾是指政治思想上,認識落後於實際,不能隨變化了的客觀情況變化、前進,甚至違背客觀發展規律的傾向。

二、區別

左傾:政治上屬於革命的、進步的,如左派、左翼;

右傾:政治上屬於保守的、反動的,如右派、右翼。

三、來源

第一等級和第二等級的代表絕大多數支持國王的意見,坐在國王的右邊;第三等級的代表反對國王的意見,坐在國王的左邊。

從那以後,國民會議召開時,主張民主、自由的激進派坐在左邊,保皇派、保守派坐在右邊,無形中形成左右兩派。


(3)批左傾詩詞擴展閱讀

「左」傾是激進冒險主義、機會主義,右傾是保守主義、投降主義機會主義(最初出現時的表現是「左」傾)。機會主義包括「左」傾機會主義和右傾機會主義。「左」傾機會主義又是「左」傾冒險主義。右傾機會主義又是右傾投降主義。

左派右派之分所謂左派右派之分是個歷史的產物,分別代表不同的階級利益,而這個資產階級革命中所誕生的名詞,又被馬克思主義做了進一步的引申,所以要講清左派右派這個問題,還和你是站在什麼樣的立場上有關。

站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或無產階級的立場,所謂左派就是代表歷史前進方向的人群,而馬克思主義指出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所以在左派就是主張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人群。有一個經常和左派右派混淆的問題就是左傾和右傾的區分。

同樣是主張實現社會主義目標的,因為對現實的認識不一致,因此就產生了對採取何種措施的分歧,認識落後於實際情況的,我們叫做右傾,認識超前於實際情況的,我們叫做左傾。

一方面,無論左傾右傾,都屬於左派,屬於認識上產生了偏差;另一方面,無論左傾右傾,都會給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帶來危害,因此就需要即防左又防右。對認識上有偏差的左傾或右傾派,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從思想上給以幫助,促使他們轉變。

所謂防,只是說要防止在策略上出現左或右傾,不是說像防賊一樣的防人,甚至是把他們作為革命的對象。

參考資料

網路——右傾

網路——左傾

『肆』 建黨九十周年的古詩

七絕·紀念建黨九十周年組詩(一) 南湖會議南湖水漾起紅瀾,畫舫輕搖版盪地天。萬權里神州風雨驟,開天闢地聚群賢。 北伐戰爭烈烈轟轟向北伐,洪流滾滾浪淘沙。蔣幫背信腥風起,萬縷忠魂附海涯。 南昌起義(舊聲)南昌城廓勢巍峨,壯士英雄揮戰戈。萬世功勛驚宙宇,橫刀躍馬斬閆羅。 秋收起義(舊聲)晚秋時節正秋寒,浴血工農一寸丹。星火燎原何處是,鏖兵直上井岡山。 井岡鏖兵幾處鐵流匯井岡,烽煙滾滾自軒昂。笑迎圍剿殲狼虎,千古英名鐫贛湘。 兵敗井岡冒險左傾似虎羆,工農十萬把牲犧。井岡百姓愁無奈,泣送紅軍最苦凄。 湘江之戰長驅千里過湘江,喋血湘江將士殤。輜重幾多沉水底,忠魂五萬染斜陽。註:中央紅軍從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撤出時尚有八萬之眾,經過湘江戰役後,銳減成三萬人。 黎平會議漫漫征途到侗鄉,黎平會議奠鴻章。縱然前路多艱險,黑暗已輝北斗光。 遵義會議勁旅敲開遵義城,一場會議見光明。乾坤扭轉掀紅浪,處處歡呼大救星。2011、4、3、

『伍』 帶有左字的古詩

1.左平右墄,上圓下方.——《中和樂九章·歌明堂第二》 年代:唐 作者: 盧照鄰

2.松移岫轉,左變而右易.——《嵩山天門歌》 年代:唐 作者: 宋之問

3..左揮右灑繁暑清,孤松一枝風有聲.——《棕櫚蠅拂歌》 年代:唐 作者: 韋應物

4.左對蒼山右流水,雲有古來葛仙子.——《信州錄事參軍常曾古鼎歌》 年代:唐 作者: 韋應物

5.蝸角斗爭,左觸右蠻,——《哨遍 秋水觀》 年代:宋 作者: 辛棄疾

6.左霜右雪,冷氣難禁.——《憶秦娥》 年代:宋 作者: 汪元量

7.何時得見纖纖玉,右手持杯左捧頤.——《次韻王廷老退居見寄》 年代:宋 作者: 蘇軾

8.此身如線自縈繞,左旋右轉隨繅車.——《次韻正輔同游白水山》 年代:宋 作者: 蘇軾

9.上易下難須審細,左提右契免疏虞.——《畫車詩二首》 年代:宋 作者: 蘇軾

10.十風五雨歲則熟,左餐右粥身其康.——《子聿至湖上待其歸》 年代:宋 作者: 陸游

11.左謀右斷天子前,手持五色補青天.——《沙堤行》 年代:元 作者: 楊維楨

12.左書右琴,其椅其桐.——《善慶堂詩》 年代:元 作者: 楊維楨

13.左接蓬萊右洞天,峰前水帶縈九曲.——《雙柱擎天》 年代:宋 作者: 韓信同

14.右手持杯左不空,蟹螯已作雪蒙茸.——《秋懷十首》 年代:宋 作者: 韓元吉

15.紅銀鞍勒青油韁,左牽黃犬右擎蒼.——《紫騮馬》 年代:宋 作者: 張舜民

16.左蟹右杯東計決,醉來萬事付含糊.——《答高才卿二絕》 年代:宋 作者: 洪咨夔

17.右山左水清洗目,虛檐曲檻生揚眉.——《和表臣河南庾署西軒》 年代:宋 作者: 梅堯臣。

『陸』 中國史上著名的右傾 左傾有哪些

老兄,陳獨秀是國共對峙時期的吧!
右傾:陳獨秀 ,
左傾:王明 ,博古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解放後歷次運動中的右傾基本上都是錯劃的,例如彭德懷等一大批老革命家。

『柒』 歷史上的左傾,右傾是什麼意思左右是怎樣劃分的

「左」傾、右傾,是在黨的歷史上和現時黨內生活中都頻繁出現的概念,似乎屬於不需要辨析的常識。然而,何為「左」傾?何為右傾?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內,「左」傾右傾的表現形式有何不同?對於這些問題,如果按照熟知的常識去解釋,還不能給人以心悅誠服的回答。
「左」傾與右傾,是黨加強自身建設的一個頑疾。
1、在法國國會開會的時候,坐左邊的都是創新派、坐右邊的都是保守派。創新是好的,而保守派是守久派,都是壞人、歷史的罪人。後來我們黨借用了這2個字,[右]就是守舊,[左]就是向前,所以,[右]是被批判的,而[左]是被褒揚的,例如[左翼]就是積極進去的意思,是褒揚的;但是,在我們黨里,存在過分激進了的人,他們脫離現實的講求激進,例如大躍進運動,這種思想就是要批判的了,給[左]加一個引號寫成[「左」],就是表示「過分激進」的意思,是跟[右傾]同等對待的,而不是一般的激進,一般的激進是褒揚的。所以,[左]是好的,[「左」]和[右]是壞的。此外,「左翼」的好的,「右翼」是壞的,例如日本右翼分子,明顯的貶義的
2、大綱解析:「人們的認識超越於或落後於客觀實踐的發展階段,都是離開了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這常常是左的或右的錯誤的認識論根源」
3、網友「左右對稱 (不足為外人道) 」的說法
「左」和右是中國政治生活中常用的兩個概念。但是什麼是「左」,什麼是右? 人們一直以為,教條主義,思想僵化,保守是「左」。所以反「左」就是要解放思想,要膽子再大些,步子再快些。其實錯了。不管是從左和右的概念起源上看,還是從中國共產黨長期以來的思想斗爭歷史看,「左」都不等於思想僵化和保守。相反地,冒險激進,一味地要求步子再快些,膽子再大些,這個才是真正的「左」。從國際上看,左與右的區別一般定義為左要求變革,比較激進,右一般不贊成變革,比較保守。最早區分左和右記得是在歐洲的歷史上,主張激進改革的議員坐左邊,主張維持現狀保守的議員坐右邊;這樣開始區分左與右的歷史。從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看,「左」的定義也差不多, 「左」是被定義為超越目前的現實與可能,去勉強地做現在的條件還不具備的事情的,所以「左」又常常被稱為「左傾」冒險主義。右,是指在條件成熟的時候也不敢做已經可以做的事。所以又稱右傾保守主義。共產黨的歷史上,吃右的虧時候少,吃「左」的虧的時候多,換句話說,就是吃心急的虧的時候多。例如,歷史上黨內幾次犯「左」的錯誤都是如此。人們會說,在黨的歷史上,「左」不是常常以教條主義為標志嗎?「左」的實質就是心急,冒險。至於教條主義還是其它,只是形式。也就是說,如果教條主義有利於他們冒險主義的觀點,他們就用教條,如果不是這樣,他們也不一定利用教條。也可能表現得思想很「解放」。例如,恩格斯就一直反對在工人階級力量還很弱小的時候與反動階級進行決戰,稱這是極愚蠢的想法。這個在經典著作中是寫明了的。王明、博古他們可曾聽進去了?他們思想並不保守,都夠「解放」的,膽子也夠大的。他們在紅軍力量還很弱小的時候就異想天開地要求紅軍去打省城,舉行中心城市起義,要求與國民黨軍隊進行決戰,能說是「保守」、「僵化」嗎?其實這兩頂帽子倒是他們常常用來戴在毛澤東等人頭上,作為「右傾」的標志的。所以後來就把「左」字打上引號了,因為這並不是真正的革命,而只會給革命帶來損失。在革命勝利以後,也有過犯「左」的錯誤的時候,就是說也有心急的時候。大躍進是「左」。一大二公是不是「左」?五七公社是不是「左」?也是的。不是說那些做法絕對不行。而是條件不具備。把當時條件還不具備,只能在將來做的事,提前來做了,這就是「左」。改革開放以後有沒有「左」?也有。從上到下都有。也就是片面地理解思想再解放點、膽子再大點,步子再快點。例如大搞開發區,建設國際大都市,形象工程,政績工程,以市場換技術,犧牲一代XX以發展經濟,等等,這些都是「左」。就是毛主席當年批評的,只想在大城市裡過舒適生活,不願意在山溝里打游擊的思想在現代的表現。不願意做艱苦細致的工作,總覺得樣樣東西都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太難了。總想一個早上就建成發達國家,總是提出一些達不到的,或者即使是達到了也要付出高昂代價的目標。其結果自然也是欲速則不達。鄧小平講,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這是總結中國歷史的經驗,很精闢。

『捌』 左傾錯誤是什麼

左傾 [zuǒ qīng]
左傾是指政治上追求進步、同情勞動人民的傾向。而帶引號的「左」傾,則是政治思想上超越客觀,脫離社會現實條件,陷入空想、盲動和冒險的傾向。所以,為了表示貶義,特在左字上添加了引號,即「左」傾,以區別於真正的左傾。「左」傾思想表現為急於求成,主觀地誇大革命力量,輕視敵人力量和客觀困難,在革命和建設中採取盲目的冒險的行動;或者在革命組織內部混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採取殘酷斗爭、無情打擊的政策;或者在同盟軍問題上實行關門主義,打倒一切。
後果
錯誤
三次「左傾」錯誤:瞿秋白的盲動主義(1927年11月-1928年4月),李立三的冒險主義(1930年6月—9月),王明的教條主義(1931年1月—遵義會議前)。
我們回顧歷史,是為了珍視今天。尤其是在我們再次回首中國共產黨史的時候,發現我們黨這一路走來,真的走了太多的彎路。
幼年的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道路上左右搖擺不定;成年後的中共又在新中國建設上左右搖擺不定,不禁令世人唏噓:如果歷史可以重寫,如果我們這一路一直筆直前進,那中國將發展到何種程度?當然,這只是開個玩笑,歷史沒有假設,也沒有如果,更不可能重來。所以我們就應更加珍視歷史的經驗教訓和深遠影響。 對於"左"傾錯誤,其對後世產生的影響是深遠的。
第一,由於它對中國革命造成的巨大傷害,給中國共產黨人心中造成了嚴重的陰影。以至於對左右傾問題過於敏感,談虎色變。在建國後,還掀起了一場令中國人民永遠難以忘記的運動。
第二,教條主義和資本主義的錯誤從那以後便遺留下來,雖然黨內後來進行了多次整風運動,但效果並不為外人所知。
第三,經過這幾次嚴重錯誤的中國共產黨人,痛定思痛,開始認真的分析研究馬克思主義,對「什麼是馬克思主義」、「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等諸多問題進行思考。是中國共產黨人思想的一個轉折,從盲目跟從共產國際蘇聯到自力更生獨立進行革命。才有了後來的毛澤東思想,才有了中國革命的勝利。
最後,通過這幾次事件,使我們黨開始客觀的評價蘇聯,評價斯大林(雖然正式書面顯示是在1956年的《論十大關系》,但我認為從此時開始,黨內從思想上已經產生了變化,由盲從變得更加理性)。為90年代,在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之際,沒有出現更大規模的變革作出了早期重要的思想積淀。

『玖』 經常聽到"左翼","右翼","左傾","右傾"之類的詞,到底是什麼意思啊

給你這段介紹,比較詳細,希望你能滿意

左派和右派兩詞是相當廣泛的形容用詞,用以作為一種廣泛的辯左派和右派兩詞是相當廣泛的形容用詞,用以作為一種廣泛的辯證法解釋方式,可以用作形容或區分一種政治立場、一種政治意識形態、或是一個政治黨派。除非是將其套用至多維的政治光譜上,否則這兩詞通常是用以描述兩種完全相對的立場。
詞意

盡管對這兩詞的使用相當普遍,然而這兩詞一般並沒有準確的定義。也因此對這兩詞的使用往往是根基於輿論上。對於這兩詞的區分也有許多不同的看法:

* 公平的結果是左;公平的程序是右:古典自由主義強調程序的公平,自由市場便是例子之一。自由意志主義學者羅伯特·諾齊克便是強調區分「歷史過程」和「最後結果」兩者的20世紀知名理論家之一[1]。但另一方面,現代自由主義的支持者如約翰·羅爾斯則主張左派的政策也是使用以過程為根基的推論[2],而一些新保守主義者傾向使用軍事手段建立民主才是屬於最後結果。

* 反對自由市場造成的不均等為左;而接受之則為右:通常,政治上的爭論都是聚焦於政府究竟應該(干涉主義)或不應該(自由放任)介入經濟以救濟貧窮的問題上。諾蘭曲線將這個差異作為左派和右派兩大差異的軸線之一。不過,政府的干涉並不一定就代表重新分配財富或平等主義的政策:一些形式的干涉是為了滿足某些財團公司的利益,例如社團主義的政策。

* 偏好一個「更大的」政府為左;偏好一個「更小的」政府為右:政府的大小在這里可以視為是政策和立場的差異,雖然政府雇員的數量通常被用以作為主要指標。不過,一些人也注意到某些政治流派如無政府共產主義、自由社會主義的存在與這種政治光譜不相合,反而如同諾蘭曲線一般垂直於左右派之外。

* 平等為左;自由為右:提出這種區隔的是哲學家諾貝托·波比歐(Norberto Bobbio)和Danielle Allen。波比歐主張唯一準確的左右派差異是有關人們對平等理念的態度,因為只有左派會想要保護或促進平等,而右派則會想要維持或增加不平等。左派和右派也同樣都宣稱同時追求平等和自由兩者,然而他們對這兩詞卻又有不同的解釋方式。

* 一個現世政府為左;一個宗教政府為右:這種差異在美國、印度和歐洲的天主教國家特別明顯(這些地方也是反教權主義代表左派的區域),有時候也包含中東。

* 集體主義為左;個人主義為右:不過,1960年代的反文化浪潮便是以強調個人自由為特色,而這波浪潮主要則被歸類為左派,而在宗教/現世的沖突上,現世主義者往往更傾向於強調個人的自由和宗教自由超越集體的信仰價值。不過,被許多人視為右派的法西斯主義也強調「國家的組織概念」,抱持著集體主義的概念,將國家看作是一個集體的實體。

* 革新為左;保守為右:雖然在一些國家裡「右派」和「保守派」往往被視為同義詞,但這一區分在討論左派右派的光譜時很少獲得重視。

* 法律支配文化為左;文化支配法律為右:這個公式是由美國的參議員丹尼爾·帕特里克·莫尼漢(Daniel Patrick Moynihan)提出才為人所知的,但最早則是由埃德蒙·伯克所構想的。

* 支持國家獨立、自治和主權—尤其是小團體為左;僅支持建立國家和政府為右:一些團體可能會被右派視為恐怖份子、但卻可能被左派視為自由戰士。右派的運動通常支持他們自己國家的主權並反對其分裂。在歐洲,支持歐盟者通常來自左派,而支持國家主權者則來自右派。

* 國際主義和世界觀為左;國家利益為右:經濟民族主義或貿易保護主義在左右兩派都可以發現,左派的保護主義是以確保國內的工作機會為目標,而右派的保護主義則是為了保護本國的公司和經濟。

* 認為人性和社會為可變性的為左;認為它們為固定性的為右:這是先天與後天之間的爭論例子之一。最先以此定義左右派的是美國經濟學家湯瑪斯·索威爾(Thomas Sowell)。

* 認為人性本善為左;認為人性本惡為右:在這里左派認為邪惡和痛苦是由社會的不公平所造成的,修正此問題便能使人性向善。而右派認為邪惡是人性必然產生的。可是,人性本善說有人必須因為好保護這樣的保守的側面,一方的人性本惡說有人必須因為壞改變這樣的革新性的側面。

* 社會主義為左;資本主義為右

歷史起源

左派和右派的稱呼最初起源於18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在大革命期間的各種立法議會里,尤其是1791年的法國制憲議會上,溫和派的保王黨人都坐在議場的右邊,而激進的革命黨人都坐在左邊,從此便產生了「左派」、「右派」兩種稱呼。

在剛開始,這個政治光譜的定義是以人們對「舊政權」(Ancien Régime)的態度為判斷標准,「右派」也因此代表著支持貴族、或教士利益,而「左派」則代表反對這些階級的利益的人。在當時,支持自由放任資本主義的人也被視為是左派,然而這樣的立場在現代大多數西方國家則被視為是右派。不過即使是在法國大革命時,極端的左派也會要求政府幹預經濟以支援貧窮人民。

而在大不列顛的同時,埃德蒙·伯克(他在現代通常被描述為保守派)也抱持著和法國大革命中自由市場左派類似的觀點,不過,他也強烈批評他們的反教權主義立場以及他們鼓吹暴力革命推翻長期政權的傾向。伯克在他的《對法國大革命的反思》(Reflections on the Revolution in France)一書中批評左派的理性主義過於極端、以及對於傳統智慧的侮蔑。

在法國大革命中,左派和右派的定義往往在不到一年內便完全轉變。最初,在制憲議會上,安東尼·巴納夫(Antoine Barnave)和亞歷山大·拉梅特(Alexandre de Lameth)等主張限制君主權力和建立一院制議會的領導人被視為是左派,而那些希望建立和英國類似的君主立憲政體的保守派領導人、以及徹底反對革命的人則被視為右派。到了1791年的立法議會,前述的這些黨派—現在被稱為斐揚派(Feuillant)由於支持君主政體和有限的選舉權而被改視為右派。而在僅僅一年之後的國民大會上,原本因為支持透過戰爭將革命散布至國外、以及厭惡國王而在立法議會上被視為左派的吉倫泰黨人,現在則因為他們對於推翻君主政體的矛盾心理、反對處決路易十六世、以及對於巴黎市的厭惡而被視為右派。

應該注意的是,在法國大革命當時,各形各色的政治黨派都很少有經濟政策上的差異。被視為左派的山嶽派(Montagnards, 1792-1793)和右派的保皇派(Monarchiens, 1789)在經濟政策上都是屬於正統的自由主義者,盡管在1793年山嶽派的確比其他黨派更為願意支持(暫時的)經濟控制以爭取群眾支持、而且在山嶽派內部也有一些左派的經濟激進主義者以Egalité—重新分配財富作號召。

相反的,在大革命中的意識形態差異主要是針對革命本身的態度:將革命視為是一場毀滅上帝和自然的可怕災難、而這一切應該被結束才能恢復好的政府,又或者將革命視為是法國政治生活的必然特徵。就大部分時候而言,幾乎所有革命中的法國政治人物都對此抱持接近中間派的立場,但卻在應該何時發起革命的問題上有不同意見。

1794年,在羅伯斯庇爾於熱月政變中被推翻後,法國大革命終於穩定下來,這時更為清晰的政治光譜開始浮現—在左派的是之前支持羅伯斯庇爾和恐怖政治、並希望恢復1793年民主憲法的雅各賓派;而在右派的是希望君主復位的保王派—包括立憲派和專制派;而被歸類為中間派的則是熱月政變中的發動者,也是他們寫下了1795年的憲法、並希望建立有限制的督政府共和制。督政府的失敗並沒有改變基本的政治生態—雅各賓派和保王派繼續存在,而大多數最初支持督政府的人則改變為支持獨裁者,最後導致了皇帝政權—拿破崙·波拿巴的誕生。

也是在這個時候,法國國內有關左派和右派的政治光譜概念開始流傳至歐洲各地。由於法國的大軍不斷攻克並強佔法國之外的領土,左派和右派的分界再次改變為對法國大革命的態度,這大部分是由在政治上的結盟所判定。隨著拿破崙的崛起,左派和右派的區分也變的更為復雜,因為這代表了在國外支持革命的黨派也必須決定他們是否支持拿破崙的獨裁政權。在同時,歐洲其他國家的傳統統治者—無論是拿破崙在奧地利和普魯士的敵人、或是在德國的附屬統治者如巴伐利亞,通常都選擇吸收拿破崙和大革命中的某些經驗,希望藉由吸收那些中央集權的改革,能使他們的老舊政權轉變為和拿破崙一般的強大,而無需經歷大革命中的混亂和恐怖暴力。

在拿破崙於1814年被擊敗後,歐洲的政治家們齊聚維也納會議以商討如何重組歐洲。會議並沒有全盤恢復之前的舊政權,維也納的保守派政治家們(例如克萊門斯·文策爾·馮·梅特涅)所希望的政治制度是以保持秩序為目標,如果必要的話也可以謹慎的採納法國大革命中的改革。而在法國,類似的潮流促成了波旁王朝路易十八世的復位,而他本人也認知到,要徹底恢復以往的舊政權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編輯] 名稱的發展

左派和右派的稱呼隨著時間不斷發展;從原本僅限於法國的用詞傳遍至整個歐洲(至少在歐洲大陸)、乃至於全世界的常用稱呼。

在19世紀早期的歐洲,各種政治生態都很容易套用左派-右派的政治光譜。極右翼的反動派勢力期盼完全恢復舊政權,包括傳統的特權以及中央集權的界線。雖然各地的政府經常會利用這些政治勢力以保持政權,但卻很少有政府會(最值得注意的例外是薩丁尼亞王國)真的採納反動派的政策。在反動派左側的是來自於溫和派的保守派,他們更願意接受法國大革命的結果,尤其是那些會造成國家權力擴大的的成分,同時也支持獨裁的中央集權統治—無論是以犧牲傳統階級或是自由派議會為代價。而在他們更左派的則是自由主義者,自由主義者希望一個代議制的政府以及對於公民自由的尊重。不過在實際上,自由派和保守派的界線往往相當模糊,尤其是在議會制的國家裡,保守派在必要時通常會樂意和代議制的政府合作。而在自由派左側的則是各種形式的激進主義者和共和主義者,他們希望徹底推翻君主政體,並建立普遍的選舉制度—要不是類似1812年的西班牙憲法、便是如同1793年的法國憲法一般。

隨著時間的發展,左派里的某些「左派」成分逐漸浮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原始的左派、以及他們的激進主義和共和主義分支都堅持某些抽象的權利平等,依然被視為是左派的明確主張。不過,隨著社會主義成分的逐漸增加,尤其是馬克思的共產主義政策在接下來一個世紀里的不斷的轉變為左派的中心,也因此到了俄國革命的時候,許多人已經將「左派」一詞限定為稱呼共產主義者、或至少社會主義者。而在另一方面,尤其是在經濟上,曾經被定義為左派的自由放任的觀點則改被視為右派。而右派里的極端君主主義和神權政治成分則越來越罕見,並且在今日的西方國家幾乎已不存在了。

布爾什維克毫無疑問是在「左派」,而斯大林主義、蘇聯式共產主義的支持者也將他們自身視為「左派」。大多數西方國家的左派份子會爭論道斯大林主義和毛澤東主義都只是表面上的左派,因為他們在實踐上毫無經濟的自由、而且也製造了嚴重的不公平現象。不過,許多歐洲的左派政黨依然會與那些共產主義政黨結盟以對抗右派。

在不同的國家和不同的時間點,左派和右派通常都有不同的涵義,這種現象通常起源於19世紀末期的歐洲,自從那時開始,左派和右派的稱呼就越來越少有明確的定義了。舉例而言,當談到1930年代的歐洲時,除了對於布爾什維克的反抗外,人們很難對「右派」的定義產生共識。雖然德國的阿道夫·希特勒和英國的溫斯頓·丘吉爾在他們自己的國家都被定義為右派,但很顯然這兩位政治領導人之間有著巨大的差異,而且他們兩人的反共主義也都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表達。

同樣的,在冷戰中的美國,很少有社會主義的黨派能浮上檯面,而且即使是社會民主主義也很少出現。相反的,美國自由主義— 混合了自由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的意識形態,成為了選舉中被稱為左派的勢力。而右派在原先歐洲的定義里,是與那些傳統政治秩序的支持者相連結的,但在美國這卻從來不曾存在過。在冷戰期間里,幾乎每個當選的政治人物都是採取反共主義的姿態;唯一的例外是在1960年代中旬,當反越戰運動如火如荼時,一群新左派就此浮現,在某些場合下還宣稱他們是「反反共產主義」,但他們在大多數情況下也沒有主動擁抱共產主義。

同時在西歐,社會民主主義在這些西歐國家往往有極大勢力、或甚至成為執政黨,而共產主義政黨在政治光譜上依然是重要的一個環節,簡而言之,在美國被視為「左派」的選舉政策在歐洲往往會被視為「中間派」。

從1970年代末期開始、特別是1980年代,共產主義的支持度戲劇性的大為下跌,不只是在已開發的資本主義國家,在其他開發程度較低的國家、甚至是共產主義國家亦然。尤其是在1991年蘇聯的徹底解體後,「左派」一詞就很少再用作形容那些支持寮國、北朝鮮、中國的人了。不過這一詞依然可以用作稱呼許多社會主義的分支,這一詞也經常用以稱呼某些形式的參與型經濟或甚至是綠色政治的支持者,而非中央集權的社會主義形式。

如同左派一樣,「右派」一詞的涵義也不斷改變。在19世紀末期的西歐,幾乎沒有任何人會支持要回復法國大革命之前的舊政權式社會架構,相反的,右派一詞通常被用以稱呼那些想要維護任何形式的君主政體或貴族政治的人、以及那些抱持保守派宗教觀點的人、或者是那些僅僅想要防衛自1789年以來產生的中產階級利益(而這在現代早已根深蒂固)的人。在20世紀前半期,革命性的右派民粹主義和民族主義勢力—尤其是法西斯主義也與傳統的右派政治勢力產生差異,直到今天這種差異依然存在。右派一詞也被一些人用以形容極端的民族主義或種族主義政治勢力。

在近年來,新崛起的全球化和新保守主義被歸類為右派,而「古保守主義」(Paleoconservatism)—或「老右派」一詞在近年來則出現用以稱呼地方主義、孤立主義、以及古典自由主義。

『拾』 在政治上說的左傾,右傾,極左,極右指的是什麼

左傾是激進冒險主義、機會主義,右傾是保守主義、投降主義

用「左」或「右」來區別派別的習慣來源於1789年法國大革命時期的三級會議。
當時的國民公會里山嶽派在左,吉倫特派在右。
山嶽派是法國大革命時期國民公會中的革命民主派,因坐於會議大廳的最高處得名。1792年吉倫特派退出雅各賓俱樂部後,山嶽派實際上成為雅各賓派。

哲學上講:主觀和客觀相統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理論就是正確的認識,如果執行的路線、方針、政策符合當時的實際,就是正確的;如果超越了當時的客觀實際,做了條件不成熟的事情就是左傾盲動(冒險)主義;如果落後於當時的實際,條件成熟了還不去做某種事,一般叫右傾保守(投降)主義。

在戰爭年代,黨內"左傾"容易走向關門主義,"右傾"容易導致投降主義,因此要反對"左傾"、"右傾",但主要是反"左傾"(反"左左為右")的冒進性。在和平時期,黨內"左傾"容易走向空想主義,"右傾"容易導致妥協主義,因此還要反對"左傾"、"右傾",但主要是反"右傾"(反"左右為中")的保守性。其實,"左"與"右"的區別由來已久。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偉大的哲學家老子就說過:"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以責於人"。

在法國國會開會的時候,坐左邊的都是創新派、坐右邊的都是保守派。創新是好的,而保守派是守久派,都是壞人、歷史的罪人。後來我們黨借用了這2個字,[右]就是守舊,[左]就是向前,所以,[右]是被批判的,而[左]是被褒揚的,例如[左翼]就是積極進去的意思,是褒揚的;但是,在我們黨里,存在過分激進了的人,他們脫離現實的講求激進,例如大躍進運動,這種思想就是要批判的了,給[左]加一個引號寫成[「左」],就是表示「過分激進」的意思,是跟[右傾]同等對待的,而不是一般的激進,一般的激進是褒揚的。所以,[左]是好的,[「左」]和[右]是壞的。此外,「左翼」的好的,「右翼」是壞的,例如日本右翼分子,明顯的貶義的。
「人們的認識超越於或落後於客觀實踐的發展階段,都是離開了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這常常是左的或右的錯誤的認識論根源」
「左」和右是中國政治生活中常用的兩個概念。但是什麼是「左」,什麼是右? 人們一直以為,教條主義,思想僵化,保守是「左」。所以反「左」就是要解放思想,要膽子再大些,步子再快些。其實錯了。不管是從左和右的概念起源上看,還是從中國共產黨長期以來的思想斗爭歷史看,「左」都不等於思想僵化和保守。相反地,冒險激進,一味地要求步子再快些,膽子再大些,這個才是真正的「左」。從國際上看,左與右的區別一般定義為左要求變革,比較激進,右一般不贊成變革,比較保守。最早區分左和右記得是在歐洲的歷史上,主張激進改革的議員坐左邊,主張維持現狀保守的議員坐右邊;這樣開始區分左與右的歷史。從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看,「左」的定義也差不多, 「左」是被定義為超越目前的現實與可能,去勉強地做現在的條件還不具備的事情的,所以「左」又常常被稱為「左傾」冒險主義。右,是指在條件成熟的時候也不敢做已經可以做的事。所以又稱右傾保守主義。共產黨的歷史上,吃右的虧時候少,吃「左」的虧的時候多,換句話說,就是吃心急的虧的時候多。例如,歷史上黨內幾次犯「左」的錯誤都是如此。人們會說,在黨的歷史上,「左」不是常常以教條主義為標志嗎?「左」的實質就是心急,冒險。至於教條主義還是其它,只是形式。也就是說,如果教條主義有利於他們冒險主義的觀點,他們就用教條,如果不是這樣,他們也不一定利用教條。也可能表現得思想很「解放」。例如,恩格斯就一直反對在工人階級力量還很弱小的時候與反動階級進行決戰,稱這是極愚蠢的想法。這個在經典著作中是寫明了的。王明、博古他們可曾聽進去了?他們思想並不保守,都夠「解放」的,膽子也夠大的。他們在紅軍力量還很弱小的時候就異想天開地要求紅軍去打省城,舉行中心城市起義,要求與國民黨軍隊進行決戰,能說是「保守」、「僵化」嗎?其實這兩頂帽子倒是他們常常用來戴在毛澤東等人頭上,作為「右傾」的標志的。所以後來就把「左」字打上引號了,因為這並不是真正的革命,而只會給革命帶來損失。在革命勝利以後,也有過犯「左」的錯誤的時候,就是說也有心急的時候。大躍進是「左」。一大二公是不是「左」?五七公社是不是「左」?也是的。不是說那些做法絕對不行。而是條件不具備。把當時條件還不具備,只能在將來做的事,提前來做了,這就是「左」。改革開放以後有沒有「左」?也有。從上到下都有。也就是片面地理解思想再解放點、膽子再大點,步子再快點。例如大搞開發區,建設國際大都市,形象工程,政績工程,以市場換技術,犧牲一代XX以發展經濟,等等,這些都是「左」。就是毛主席當年批評的,只想在大城市裡過舒適生活,不願意在山溝里打游擊的思想在現代的表現。不願意做艱苦細致的工作,總覺得樣樣東西都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太難了。總想一個早上就建成發達國家,總是提出一些達不到的,或者即使是達到了也要付出高昂代價的目標。其結果自然也是欲速則不達。鄧小平講,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這是總結中國歷史的經驗,很精闢。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